面对未来,到底应该教孩子什么?才能更好帮他们去迎接未来世界?

大自然教育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说明父母的身传言教非常重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父母经常是人云亦云,孩子有一点或者几点不如意就会焦虑,与孩子形成对立面,不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

未来的孩子,大概率不会为了衣食发愁,更多的父母是考虑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能力是否更突出,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的责任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期望将来有更好的工作。其实更多的应该放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培育孩子乐观坚强的性格更为重要,发现孩子的擅长和兴趣点,不断的放大和推动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上下功夫。

目前孩子的教育大多注意到的是学到了多少东西,会写会背会算多少东西,真正从孩子的潜力和兴趣的偏少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乐观开朗、坚韧不拔的性格或许比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相辉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以现状去教育孩子。

而是考虑一二十年之后,当孩子进入社会,如何在那时的世界中拥有竞争力。

现在世界变化的速度可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仅仅六七年时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最初,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后,受到了几乎所有同行和媒体的嘲讽。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

回想当年,拿着功能机只是打电话,也许根本无法想象会有今天这样一幅景象:娱乐、社交、支付全在其中。

而现在也是一样:沉浸在移动互联网,看不清未来一二十年的景象。

我们认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得益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思想和算法,人工智能将主导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变革。

而且这种影响的不仅限于生活、工作,还有对孩子的教育。

可以想像,当机器(智能算法)开始做一些原来人的工作,那时的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将是更高的,简单、缺乏独特创造性的工作可能逐渐由机器来替代。

人工智能进入应用期

人工智能为大众熟知始于「人机棋战」,也就是谷歌的Alpha Go战胜人类棋手。

但这不是人工智能真正的威力和价值,它已经悄悄地进入诸多应用领域。

即便是像写作、甚至是绘画这样的工作,经过「机器学习」后人工智能依然可以做一部分。

这两年双十一亮眼的除了销售额之外,应该就是阿里巴巴每秒出8000张banner图的「鲁班」了。

同一时间淘宝首页的banner图每个人都不一样

如果你用淘宝的话,你可能会发现,每个人首页的轮播banner图是不一样的,甚至你一刷新他就换了,这些都不是人工设计的。

双十一的时候,这样的图有1.7亿张,都是由「鲁班系统」制作。

制造和零售

制造业中,自动化的比率已经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创造无人工厂和无人车间,而这其实已经在汽车的制造中越来越普遍。

无人超市只需要「拿走」想要的商品

而在零售领域,雷军和马云先后提出了「新零售」。虽然到现在为止没人讲的清楚它是怎么样的,即便对于他的提出者也是如此,但新零售恰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的产物,人工智能会在零售业中获得应用。

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一旦走出实验室进入消费应用领域,它的推广速度将是十分惊人的,可能会在各个领域产生应用,包括客服、翻译、广告、医疗、快递、自动驾驶等等。

未来亲子教育:知识+思维

聪明的家长绝不是仅仅以现状去教育孩子,而是考虑一二十年之后,当孩子进入社会,如何在那时的世界







小杨玉器love


首先教做人,当然这里的“教”主要指言传身教,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父母必须往那个方向努力。教育孩子,实际上是“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其次,陪同孩子长大,这里的“陪”有三层境界——五六岁左右前一定要“身陪”,否则Ta可能会伤着自己;十二三岁左右前要“眼陪”,以防出现孩子的心受伤害;十五六岁左右后要“心陪”或“脑陪”,Ta的成长仍然需要父母的呵护,但绝对不需要“唠唠叨叨”和“监视”。至于再往后,已经这么优秀的孩子,还用父母操心吗?

再次,从小努力发现孩子的“天才之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看能否被发现!当然,咱们中国父母、教师和学校,在扼杀天才少年方面世界一流。不信?听听:自从中国参与奥赛以来,出现的天才少年成千上万,有一个成为大数学家、大物理学家、大化学家吗?俺知道,小老板儿倒是造就了不少。

最后,绝对不要打骂孩子,打骂可以“教育”要监狱干啥!孩子小,当你束缚他们行为时,基本上限制了他们的思想。再说了,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说不过”做父母是不是不太合格呀!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难道父母不该好好学习吗?


业瑞人晶


这是我听过的一个课程,自己作的一些笔记和小结。希望对你有帮助~【子女教育三大误区】

1.自己成了大树。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树太大”,太关心,爱太多,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办了,孩子很难成气候。尤其自己太强势,感觉自己很有能量,孩子就容易出问题了。我不怕,有老爸在,例如:我爸是李gang;2.认为天才就是技能,认为越早越好。认为比天才就是比孩子,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父母天天以此为骄傲就麻烦了,而这些孩子到了大学几乎没有一个成才的,所以天才不是这么定义的。像这种天才小时候有过强的优越感,赞美太多,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他,而到了十七八岁发现到了社会上连一个初中生都不如的时候,他甚至会想不开,或者藏起来不出门,连谈恋爱和找工作的勇气都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3.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会有大出息,一定会有成就。当然没德才是不行的,而是还不够,在德才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如何解?】物-竞-天-择【物】把孩子当作人物来培养。人分五等:人物、人士、人才、人力、人人渣。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人物:天生他才归我用;人士:天生我才自己用;人才:天生有才他人用人力:天生有才没处用;人渣:天生有才不敢用;人物的标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竞】多竞少争。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过让孩子有生存的能力,再谈竞争力;从小就要让他自己学会吃饭,穿衣。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天】天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只要培养孩子比一般人高一个等级就可以,比如同样是读一年级,培养成二年级的水平。【择】环境造人,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一定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神”,家庭统一思想由一个人来教育,神化一个人,讲一个人的故事,比如树立妈妈,那么家里爷爷奶奶,甚至孩子的爸爸,天天都要讲妈妈的故事。打造书香门第,建个书房,买点书(如四大名著),哪怕看不懂,在孩子面前也要假装看,另外要跟学校老师,窜门的同学和亲戚家里也要沟通,也要打造书香门第,让孩子知道看书很有用。人生最大的成功在于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一代不如一代,人生再大成功都无法弥补子女教育的失败;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另外自己作的一些小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黑影子


孩子现在学的科目,大多数都没用?

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就是三十出头,他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到了二十二世纪还是个积极的公民。

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二十二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才能过得幸福?

让我们回到一千年前的1018年,当时的人相信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也许会猜想1050年宋朝可能灭亡,也可能发生瘟疫,让几百万人丧命。但就算到1050年,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织工,预期寿命还是大约只有40岁。

所以,宋朝的贫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编织,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当个好妻子。毕竟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50年还是很重要。

当下,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很多错误的、不重要的信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只要上网点一下,你就能知道叙利亚遭轰炸的状况或是南极冰盖融化的最新情形,然而网络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何者可信。

除此之外,也因为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心,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八卦。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组成一个整体的世界观。

稳定将是未来时代的奢侈品

我们并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们可能投入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怎么说英语,但可能到了2050年,AI比人类精通这些技能。

所以,我们该教什么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

更广泛地说,学校应该别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

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在未来,无论是个人或整体,人类将愈来愈必须面对以前从未遇到的事物,像是超高智能机器、基因工程打造的身体、能够精确操纵自己情绪的算法、急速袭来的人工气候灾难,以及每过十年就得换个专业。

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为了手上的这些技能、生涯、身份和世界观,你已经投入太多时间心力,并不想重新再来过。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咻地一声超越你,把你远远抛在后方。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还有点用,就需要能够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然而,要教孩子拥抱未知、维持心理平衡,要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来得困难许多。人的韧性不是光靠着读书听课就能培养出来。但在多变的时代,想要活得幸福自在,就得有以万变应万变的能力。

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过时,但学习能力可以抵御这种巨变,让你时刻保持一个新鲜人的活力状态,永不过时。

听大人的话可能很危险

所以,如果有个15岁的孩子,困在某间观念过时的学校,我能给他的最好建议就是:不要太依赖大人。多数的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们就是不懂现在这个世界了。

变化的脚步愈来愈快,你永远无法知道,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

所以,到底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科技?这会是个冒险的选项。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

特别是随着科技愈来愈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服务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务你。

其实,不依赖大人和不被科技控制这两点给我们的启示,都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控制和支配的人。

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们请不要过于约束孩子的行为,尽可能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保护他们在思想上的独立,让自有天性自然绽放出来。

一定要跑得比算法更快

那么,你是该依赖自己吗?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随着生物科技和机器学习不断进步,要操纵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于是“顺从你的渴望”就会越来越危险。

要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就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的本质、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

认识你自己。这项建议的迫切性前所未见,因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当然,你也有可能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那么你就什么事都不用做。

然而,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更快,要在他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

你认为,在未来世界中

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变化,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男士73215996


1.综合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从容收集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能用自己的逻辑能力进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不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没。

这种综合分析的能力显得尤其珍贵,因为我们面对着一个时刻在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急速膨胀的信息世界,在信息大海中的冲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而是疲劳和无所适从。

我们的孩子,如果要在未来更好地生存,首先就要具备这种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搜索、分类和归纳的能力,教孩子做他们自己的综合游戏十分重要。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开锁的钥匙交到他手上,而是让他自己去铸造自己的钥匙。

2.专业钻研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是为了能够规律而持续地做事,并掌握一门知识领域中最深厚、最丰富的内容,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凸显自己的鲜明优势。面向未来世界,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业钻研的素质,至少在一门知识领域中成为专家,那么他很可能会一生成为别人的附庸,难以有可观的成就。

长期以来,我们有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培养孩子成为多面手的倾向。我们想激发孩子对各种知识的兴趣,而不能引领他们在某一种知识领域向纵深发展。确实,唤醒孩子的广泛好奇心是很有趣的,但决不能让这个过程变成泛泛的简单化的知识学习。

3.尊重他人的能力

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可以接受人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努力理解他人,以便和周围的人更好地相互适应和合作。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开放化的世界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机会接触一些和自己很不同的同伴,你不要对孩子所处的这种环境表示忧虑,而应该抓住机会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精神,使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无穷。

家长这样做:比如,孩子告诉你班里有个小朋友不吃猪肉火腿,那么你可以趁机向孩子解释一些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教育他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和自己不同的人。

4.创造性能力

有创造性,就是说能有新的想法,提出不寻常的问题,找出创造新想法的机制,并能接受意外的答案。一句话:有创造性素质的人敢于在现有的道路之外行走。

幸运的是,孩子天然地拥有这种素质,他的精神是开放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不幸的是,我们不能说孩子的这些素质天赋得到了应有的鼓励,特别是在学校里。

有的孩子爱提奇怪的问题,质疑老师教的知识,打乱“通常”的学习规程,这种孩子令老师头疼,一般不大能得到鼓励。甚至,老师会说他扰乱课堂秩序,太自负,等等。所以,除了学乖闭嘴,他别无选择,渐渐地,在这种环境中,他放弃了创造性,而变得循规蹈矩。多么浪费啊!

5.伦理能力

我们也可以用伦理的同义词“道德”二字,它涉及个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尤其是在和他人相处的层面上。

我这样做可以吗?我的行为是不是妨碍了别人?我的责任是什么?通过这些提问,参照社会道德定律,我们形成自己的伦理能力。在当今世界,这种能力是一种必需品。

这一点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太早了。在孩子七、八岁之前,这个问题都只是象征性的。但是你很早就可以开始让孩子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Bolaw


孩子的教育再入育红班之前,由家长带着孩子去户外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记忆力,交孩子儿歌,古诗,切记不要拿钱当玩具,到了育红班学文字基础知识,家长协同辅导,从小学到中学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在家长陪护下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善解人意,做一个理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家长陪同孩子常做家务,培养孩子的生活方面的进取,教孩子懂得人情世故,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孩子所学最重要的知识,对他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






只为明天旅拍


就如何培养好我的两个孙子,我对我的儿、媳仅提出了如下3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身心健康,既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身体靠积极的锻练和合理的饮食习惯;心理靠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家长的身体力行。要阳光些并具有正能量。二是良好的习惯。既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待人接物上、明辩是非黑白上等方方面面,都要从小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既兴趣要广泛,态度要端正。不一定万事都争第一,不怕“输在起跑线”。只要是自己有兴趣想学的东西,就能够学懂弄通,其他的就随遇而安了。





手机用户乐童爷爷


我觉得应当教孩子以下内容:

1.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尊重他人,体现出好的素养。

3.遵纪守法,做守法公民。

4.懂得时间的珍贵,时间一去不复返,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不虚度光阴。

5.学好知识文化,学习是在人生各个阶段都存在的,活到老学到老。

6.要学会拒绝,对于不适合自己的,自己不该去做的要果断拒绝。

7.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mm蛋壳


@我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下一代的世界,咱们国家目前正在高速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是大事所趋,势在必行的。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不要只单纯,,局限于书本知识,培养孩子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融会于实踐,最终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