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長最快的都是內陸城市,難道沿海城市風光不再了嗎?你怎麼看?

顓治國


首先,從這12個城市來看,基本都是南方城市,北方城市的數量很少。從地理意義層面上來看,屬於北方的只有在淮河以北的連雲港,以及兩個在淮河兩岸分佈,屬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宿遷和淮安。這三個城市嚴格意義上講都是屬於南北交界帶的城市,和一般意義上的北方還有一定的區別。所以從這個數量來看,倒沒有體現出內陸地區具備優勢,反倒是體現出了南方地區具有顯著優勢,北方有比較嚴重的衰落跡象。

其次,這些城市當中,有三個中西部南方省會城市,是這些年中西部地區推行強省會制度下的產物。這和沿海的關係不大。而重慶作為直轄市,在97年以後獲得了政治權力上的大幅度提升,這對於重慶在之後的發展是產生了很大的助推力的。政治影響下的資源分配對於這些城市的發展形成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再次,這些城市當中也有不少沿海城市,比如連雲港和漳州,它們都有港口。而重慶,宜昌,蕪湖雖然不沿海,但始終是長江上的重要港口。也有交通上面的優勢。淮安是運河樞紐城市。他們的發展其實和水運都有密切的關係。

最後,這12個城市當中除了少部分,比如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之外,大部分的發展水準是比較低的。高增長率是建立在原來比較低的基數之上的。公允的說,這8個城市和東部發達地級市之間的落差還是很大的。在短時間內能夠儘量的不擴大於東部發達地區的落差,就已經是很不錯的結果了。至於要趕上東部發達地區,恐怕在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

至於沿海城市未來的發展,應該還是會絕對水平上顯著高於中西部也就是內陸地區的。內陸地區除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以外,普通地級市很難發展起來。中西部實力最強的地級市是河南洛陽。而洛陽有兩個特殊資源。一個是古都所帶來的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另外一個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重工業基礎。中西部再沒有其他地級市有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而洛陽與東部發達地級市之間的落差還是非常巨大的。這個落差在短期內都很難彌補,其他的地級市自然就更為艱難。


用戶4325101516


最近幾年和內陸的城市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而且經濟增速很快,大有趕超沿海城市的趨勢。



但是以此來推斷說,內陸城市會崛起,沿海城市會沒落,這個有點太誇張,實際上目前的內陸大部分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一、目前經濟增速最快的並不全是內陸城市,沿海城市有很多增速也很快。

我們以2017年,各個城市經濟增速來做對比。 沿海城市增速比較快的幾個城市:


深圳(廣東1)22286億元,同比增長8.8%。

佛山(廣東3)9500億元,同比增長8.5%。

福州(福建2)7128億元,同比增長8.5%。

溫州(浙江3)5485億元,同比增長8.4%。

中西部幾個最主要的城市之一:

成都(四川1)13890億元,同比增長8.1%,

武漢(湖北1)13400億元,同比增長8%,

鄭州(河南1)9003億元,同比增長8.2%,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沿海城市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比中西部要一些大城市快很多。

而且目前從整體上來說,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內陸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要快。

第二、內陸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產業轉移,還有固定資產的投入



最近幾年,沿海城市大部分都在進行產業轉移。很多產能低的低端的產業都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所以造成了一熱一冷的情況。 沿海城市因為展業的轉移,而新的產業又沒有很快的發展起來,所以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陣痛期,部分城市的經濟增速就出現了比較緩慢的情況。

而中西部地區因為承接了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直接拉動了經濟的增速。

下面是最近幾年一些主要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



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有投資內需,還有出口。以前沿海城市也是依靠投資的大力投入,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沿海城市一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固定資產的投入增速在不斷下降。

而內陸的一些城市,因為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所以固定資產的投入,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除此之外,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偏向於中西部地區,這也是促進中內陸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跟沿海城市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雖然最近幾年內陸城市都獲得快速的發展,但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很多經濟的發展都是依靠固定資產的投資還有承接一些低端的產業而發展起來的,仍然存在很多高汙染,高耗能的產業。



而沿海大部分城市通過最近幾年的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型,目前很多沿海城市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依靠一些新興產業,包括創新技術的推進。

目前從經濟發展質量來看,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還是沒法跟沿海城市比的。

第四、內陸城市發展極不均衡

內陸城市發展極不均衡,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成都和武漢GDP的總量可以進入全國前十,但是省內的其他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卻不如人意。

2017年成都的GDP總量是13889.39億,而四川GDP第二名綿陽只有2074.75億,竟然比江蘇省最後一名宿遷少了將近600億(宿遷市 2610.94億,排名江蘇省第13名)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湖北省。2017年武漢市 gdp13410.34億元,而第二名襄陽只有4064.90億元 。

內陸省份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很多省份都是集中一個省的力量去發展省會城市,其他城市得到的資源非常少,所以發展也比較緩慢。

第四、沿海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更大

儘管沿海城市最近幾年經濟增速出現了下滑,這個除了受大環境影響之外,產業轉移的影響也比較大。

但是隨著產業轉移與升級的不斷推進,我相信未來沿海城市的發展潛力會比內陸城市要大很多。



最典型的一個城市就是深圳,前幾年深圳擠出了很多低端產業,很多人都以為深圳不可能獲得像以前那麼快的發展,可能深圳就要沒落了。但是最近幾年深圳通過產業升級之後,經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貸款教授


內陸城市增速即快,只是城市週期不同而已,不用太看重

2019年上半年GDP前100強中,沿海城市增速不低於8%的有泉州、福州、溫州、廈門,內陸城市不低於8%的有成都、武漢、南京、長沙、合肥、南昌、昆明、洛陽、宜昌、襄陽、太原、貴陽、蕪湖、遵義、湖州、贛州、九江。內陸城市增速快的城市多於沿海城市,不是說沿海城市風光不再,而是一些沿海城市傳統工業衰微,現在處於如何佈局新的產業,比如上海、重慶和廣州。廣州有三大支柱產業,即石化產業、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今年上半年廣州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產值同比下降2.3%。 上海今年上半年工業重點工業行業總產值下降了4.4%,其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下降了6.6%,汽車製造業下降了12.6%,精品鋼材製造業下降了 5.9%,重慶上半年GDP增速6.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曾經貢獻重慶速度的汽車行業增速下降14.1%。

每個城市都是有周期的,在一段時間內增速快,在另一段時間裡增速慢,比如上海和蘇州的關係,如果時光倒流兩百年,蘇州,是江南經濟中心,上海只是江浙地區一箇中上水平的壯縣,常常被人們稱為“小蘇州”。可世事無常,民國時期,因為上海的不斷髮展,蘇州曾經的地位被魔都取代,人們又開始把蘇州稱為“小上海”。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增速快不意味著可持續

而看內陸城市,有些城市增速確實非常快,但是不一定是健康的增速,如上文說提到的合肥、貴陽、昆明、南京,2019年上半年合肥GDP同比增長8.1%,高於全國1.8%,2018年合肥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19.50%,房地產佔GDP比重全國排名第10位左右。經濟由房地產投資拉動非常明顯。2018年昆明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35.30%,2018年貴陽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25.90%,2018年昆明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18.4%。




總結:不是所有的內陸城市增長都快,第二不是所有沿海城市增長都慢,第三,沿海城市增速整體確實慢於內陸城市,但是沿海城市由於首先對外開放,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理性看待增速這件事情。另外確實有一些沿海城市增速較慢,因為這些沿海城市傳統工業衰微,比如重慶、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現在處於如何佈局新的產業。


互金圈


從中國近幾年GDP的增長的情況來看,內陸的省份增速比起過去明顯加快,比如西安在2017年的名義增長率高達19.37%,在前四十強中增速最高,這也只是個別現象,不是整體水平,不能代表內陸城市總體的發展水平與趨勢。

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這是市場發展規律。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趨於飽和,而中西部城市因為過去落後,顯示出其發展空間較大,這個空間也是東西部的差距。大力發展中西地區的經濟,這個符合中國全面邁入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縮小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從數據看,內陸的省份增速確實明顯加快,沿海的發達省份則有所放緩,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沿海地區風光不再了,像深圳增速不降反而增長強勁。

東部沿海省份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過大,不僅帶來了發達城市交通、就業、資源、環境、城市建設的巨大壓力,造成對資源與環境的過度依賴與破壞。也造成了大量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大量年輕人口流失,成為老齡城市,而一二線城市則畸形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的作用。

中國經濟要想長久的發展,必須立足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這是毋庸置疑的。

沿海省份雖然GDP總量巨大,但是增長速度有放緩趨勢,由於發展動能的滯步,大多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經濟轉型必須帶來的產業向中西部遷移的方向,而中西部地區,擁有人口優勢、環境與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特色產業優勢、政策傾斜優勢,其發展提速是必然的結果。

目前,中國經濟中心依然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經濟帶的城市群依然會保持平穩的增長,這樣的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在10年內不會有大的改變。但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會逐步縮小的。

當今中國的經濟已經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離開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中國模式,世界經濟的底氣與動力不足。

同樣,沿海城市的持續發展也離不開中部西部經濟發展需求及內外動力的拉動。只有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均衡發展,才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社會主義現代代強國的宏偉目標。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沿海城市的人守著大海,時間長了,見怪不怪,思想守舊,固步自封,還有主要的就是跟風操作,你開酒店我也開,為什麼你能掙錢我就不行?

提前做準備,市場調研,趨勢變了,消費水平變了,為什麼不改變方向,自我調整,去適應社會進步,而是守舊的規章制度,現實社會只有改變自己,才是王道。所以南方城市腳步快,超過了北方城市的發展。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zhangjun230701641


當然不能這樣去理解,內陸城市在崛起,沿海城市風光依舊。整體上看,雖然最近幾年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的確比沿海城市快,但是它的經濟體量以及發展水平是不如沿海城市的。

當一個經濟體經濟總量越高,發展水平越高的時候,那麼它的增速放緩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現在看發達國家,經濟增速能夠達到3%在它們眼中已經算得上是“高速增長”了。所以相比內陸城市,沿海城市發展水平高,經濟總量大,增速雖然下滑了,但是增量未必會比內陸城市小,因此不能說沿海城市風光不再。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東部沿海省份的經濟率先發展起來,整體經濟增速一直是高於中西部省份的,當然了,沿海城市的發展也要快於內陸城市。直到21世紀初,我國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偏向於中西部地區,因此這個格局才開始慢慢改變,中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開始超過東部,內陸城市的經濟增速同樣超過沿海城市。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重心依然在東部沿海省份,中國GDP最高的四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福建都是東部沿海省份,沿海城市的GDP也普遍高於內陸城市。當然了,中西部省份很多都是省會獨大,它們的GDP也可以和沿海經濟強市一較高低。

其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還是東部沿海省份。從以下表格數據就可以發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GDP增長倍數最高的五個省份——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都是沿海省份。

目前“西快東慢”的格局還在延續,未來可能還會保持下去,相信未來內陸城市的發展水平也會慢慢趕上沿海城市,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


錦繡中源


從大範圍來講沿海城市的經濟在放緩,而內地的很多城市反而在提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沿海城市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了。另一個原因就是內地在承接了沿海的產業。

1、沿海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改革開放的初期,沿海城市率先行動,先後在投資和出口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80年代的以商品流動的貿易,到90年代的輕工業發展,在這段時間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私營企業也從無到的成長,而這個時候的義務小商品是時代的傑出代表,一方面代表了輕工業,另一方面代表了交易流通。

從90年代末開始進入重工業發展階段,那麼整個經濟必須打破地域限制,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開始加大,這個時候基建開始上馬,“要致富先修路”成為那個時代的代名詞。到了21世紀,各地都開始上馬重工業投資,以鋼鐵為代表的有色金屬、以煤炭為代表的能源,在沿海城市的鋼鐵石油的上馬到處可見。

同時全國通電通信,這既是投資,又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降低了經營和生活成本,變得更加便利。

還記得三峽大壩嗎?2000億的投資,這個就是其中的代表。

進入21實際後中國加入了WTO,中國積累多年的產能得到了釋放,催生了無數的製造業企業自己外貿。同時企業對能源和鋼鐵的需求也激增。

90年代末開始的房改,中國的城鎮化正式加速,城市更新換代,對鋼鐵和建材的需求與日俱增。

這些需求和投資把中國抬上了世界製造業的大國地位,而這些都是率先在沿海城市完成的。

而現在一方面是沿海城市的需求升級,對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國家主動對產業發起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產能,沿海城市進入到了工業化後期,自己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富士康的遷出就是明證,比如深圳留下的更多是研發和設計環節,以及一些高新技術的產業。

所以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放緩了。

2、內地城市承接了沿海的產能

富士康進入鄭州,讓這座中原省會城市獲得了巨量的基礎和工業投資,同時帶來了就業和稅收。

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內地城市都在沿海城市做招商,沿海的高成本劣勢在內地沒有了,其實內地做的是沿海城市十幾二十年前的事情。

同時內地的城鎮化也在加快,基礎建設投資在增大,這些都為這些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變現在GDP上就是增速很高。

工業化之後必然是以第三產業為經濟發展引擎。


壹號股權


任何城市都是如此,越是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就越容易遇到瓶頸。

就比如考試60分的學生,通過補課提十幾分很正常,但是已經接近滿分的學生。再努力也不可能提十幾二十分。

這兩年為什麼經濟龍頭上海的GDP增速明顯放緩?為什麼天津這樣的沿海經濟強市要擠水分?因為東部強市經濟發展速度已經領先中西部很久,需要一些時間去面對轉型,面對新級別的挑戰以及沉澱自我,這和正處於發展峰值期的城市是有著本質區別。

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來看,東部地區只是增速趨緩,但並沒有退步,而中西部是比過去有所提速,不過整體增速領先東部並不多。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增速僅僅是體現城市發展一個信號,卻不是唯一參考,因為增量才是最實際的東西。東部城市經濟體量普遍偏大,就比如東部某市GDP一萬億,中部某市GDP五千億。東部增速7%,那麼增量就會達到700億,而中部增速10%也才500億,實際上和東部城市的差距還在擴大。更何況整個中西部能夠和東部諸強抗衡的城市一共超不過六個,而除此之外除非大批量中西部城市的增速比東部高出兩倍甚至三倍以上,否則不會對東部城市的經濟形成威脅。

不可否認,現在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多重視,但一切也是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去比較東部的增速,兩者基數不同,起點不同,不可能通過發展速度來判斷經濟發展的強弱,更不可能涉及到“風光不再”這麼誇張的程度。


城市發展報告


增長額和增長速度是兩個概念,增長速度快只能說明其基數相對較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比如100到200增長速度為100%,而1萬到一萬五千增長速度只有50%,那麼從增長量來看,是100大還是5000大?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級別的問題——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為什麼你的收入這麼低,而馬雲他的收入那麼高?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級別的問題。

為什麼我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因為總量達到一定的水平,它已經到達了一個級別,而不是單純的數量。按照一些專家的理論,當我國平均收入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60%(記憶中的數據),那麼我國可能經濟就不增長,甚至會出現倒退現象——因為這是瓶頸,比如技術和模式不可能再複製粘貼,要靠自主創新。

那麼如今的內陸城市它就好如是發展中國家,它的發展模式、技術來源和政策都可以從沿海城市複製粘貼而來,而不是走在創新的前沿。那麼對本身基數較小的級別而言,增長速度就可能很快——但這跟風不風光,沒有關係,比如如今的印度和非洲增長速度也快,因為前車經驗,可以複製粘貼嘛。

或者放到我國改革開放,你也可以用同樣的理論去解釋。不是它有多牛逼,而是大家都有幹勁,且可以複製粘貼。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是複製西方,然後粘貼到自己身上,包括根本上的君主立憲都是複製粘貼。在短短的幾十年就能基於世界中心地位,從而向世界擴張。

在往後看,二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同樣是短短的幾十年便居於世界中心地位。即使放到當時的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區,也具有同樣的特性。

但是遇到瓶頸之後,要繼續突破就較為困難了,甚至會轉向戰爭,比如二戰之前的德國和日本。那麼如今的沿海城市就開始遇到瓶頸了,如同如今的發達國家遇到瓶頸,要想在往上發展只能自主創新(主要表現為技術革命或工業革命),複製粘貼是行不通的了——你能說美國和歐洲風光不再,風光在印度和非洲了嗎?

總而言之,沿海城市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前鋒戰隊,只是此時此刻,城牆比較堅固罷了。而內陸城市如同中軍,或者後軍,當前鋒攻佔下來了,中軍和後軍便能快速安營紮寨,自我建設。當城牆長攻不下(技術革新、工業革命或體制未進一步發展),那麼你能說前峰風光不在,或者沒有,甚至砍掉前軍嗎?


三人聚眾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是個偽命題。沿海城市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很風光,可以預計在未來20年內也會依然風光無限。


1.我們來看看中國三大城市群的分佈,不多說,直接上圖:



2.沿海三大城市群的GDP總量及佔比,看下圖:


3.沿海三大群的面積、人口占比。截至到2015年,三大城市群的面積接近50萬平方公里,面積佔比是5%,常住人口數是3.2億,人口占比是24.6%,但卻創造了中國40%的GDP。


4.沿海三大城市群的人口淨流入量(強大的虹吸效應)
5.結論:中國沿海三大城市群是我國乃至亞太地區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地區,代表著中國城市發展的最高層次,在未來的20年內,依然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領跑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