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清代八旗士兵裝備


老舍先生在《下鄉簡記》裡曾經談到“在辛亥革命以前,滿、蒙旗人以當兵吃糧為主要出路,往往是一人當兵,全家都吃他的那一份錢糧,生活很困難。”

等等,互聯網上不是一直說清朝八旗制度下旗人都有“鐵桿莊稼”嗎?為什麼會出現“一人當兵,全家吃錢糧”的事情?不應該每人都有一份錢糧嗎?

事實上,這完全是對清代八旗制度的一種誤解。

清代八旗制度本身是一種軍事制度,旗人是軍人或者預備役軍人的身份,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

八旗一共是八色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每色旗下又設三固山(三部):滿洲固山、蒙古固山、漢軍固山。

每一個固山設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

固山之下為甲喇,漢文稱參領。

不同固山,參領數不同。滿洲旗、漢軍旗,都是下分5個,蒙古旗下分2個,只有鑲白蒙古旗3個。每甲喇下,設參領一人,正三品。


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現代人扮演八旗士兵


甲喇下,是佐領,滿文為牛錄。每參領下佐領數多寡不已,且有變動。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編佐領,新入旗者編為佐領,佐領在參領之間調動,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間調動等等。

也就是說佐領已經是八旗制度下最基層的單位同時也是軍事職務,本來佐領只管理軍事職務就好,但是八旗制度是軍民合一的制度,佐領轄下的旗丁都是預備役士兵,那麼佐領自然又要管軍事又要管生活。

前面說了,八旗制度是一種軍事制度,儘管所有八旗子弟都是預備役,但是預備役是沒有錢糧可以領的。

這裡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八旗制度下最低的軍事單位是佐領,而每一個佐領下面的兵員數額是固定的。

我們先假設有一個“頭條佐領”,他麾下有150戶,一共有75名男丁,而他這個佐領的兵額為50名。這就意味著“頭條佐領”下轄75名男丁裡只有50名男丁可以“當兵吃糧”,剩下15人只能作為預備役,也就是“餘丁”,而“餘丁”是沒有收入的。


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頤和園公園進行的八旗表演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一切都開始制度化,包括當兵也要參加“挑缺”考試,考試內容主要是射箭和舉石鎖。如果考上了,那麼就可以當兵吃糧了。

清朝對於八旗兵丁,待遇上還是很豐厚的。

如果被挑選進了前鋒營都好的單位,一名旗丁每月月俸4兩白銀,每年有46斛米,即使最差的單位,旗丁每月也有1.5兩白銀的俸祿,和每年22斛米。

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絕大多數八旗旗丁和八旗武官的收入已經不如綠營了,不少八旗軍官都想外放到綠營擔任軍官,因為這樣收入會高一點。

旗員每欲為綠旗官員者,蓋以所得比旗員較多,是以不顧廉恥惟圖外任。——《清高宗實錄》

事實上清朝對於核心武力的這種優待並不是個例,漢高祖劉邦其實比多爾袞更大方,因為清朝每1旗丁賜田30畝,而劉邦則給每一個參加過垓下之戰的漢軍將士賜田150—200畝。

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漢書·高帝記下》

按照秦漢“二十等爵”制,大夫就要授田150—200畝,而且劉邦還免除了參加了垓下之戰全部漢軍士兵以及他們家人的徭役。


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150畝土地有多大,航拍告訴你


按照歷史學家估計,垓下之戰前漢軍總人數在60萬人左右,等於是劉邦一次性就把漢朝能掌握的40%左右的土地分封出去,並且免除了佔西漢初年全國20%左右人口的徭役。

所以劉邦在臨終前表示自己對得起跟隨他打天下的人。

吾於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漢書·高帝記下》

以劉邦厚待六十萬漢軍的例子看,清帝國對於核心武裝八旗士兵的優待並沒有那麼讓人不能接受。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清朝歷代皇帝都強調優待八旗,但事實上這隻針對“有缺”的八旗士兵,比如清朝皇帝經常賞賜八旗士兵一個月的錢糧:

上聖祖仁皇帝尊諡,並升祔太廟,遍賞京城兵丁給一月錢糧。——《清世宗實錄》

賞八旗兵丁一月錢糧。——《清仁宗實錄》

每年冬間直隸解到旗租銀兩。分賞八旗兵丁一月錢糧。——《清宣宗實錄》

甚至就連紅白喜事,朝廷都不忘記對這些八旗士兵進行賞賜:

八旗護軍、校驍、騎校、前鋒、護軍、領催等,喜事擬給銀十兩,喪事二十兩。馬甲等喜事擬六兩,喪事十二兩。步兵及食一兩錢糧之執事人等,喜事擬四兩喪事八兩。——《欽定八旗則例》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條件都是:必須是八旗旗丁,如果沒能考上,對不起,這一切優惠與餘丁無關。


清朝給予旗人三十畝土地算優待?劉邦給漢軍士兵每人150畝土地

旗丁


那麼,有清一代,究竟有多少旗丁,多少餘丁呢?

籠統估算,清宣統元年,京旗兵缺大概是12萬,當時京旗旗丁大概是60萬。也就是隻有1/5的旗人能夠享受“終生制工資”,剩下的旗人,很大可能終生沒有薪水。

既然八旗制度下大多數旗人其實是當不了“旗兵”從而沒有收入的“餘丁”,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認為八旗制度下旗人就是“鐵桿莊稼”呢?

這主要因為在清帝國取代明帝國時,不少旗丁因為戰功都獲得了各類爵位,而按照清朝制度,不同爵位都可以領取俸祿。

以和珅為例,他的家族就擁有世襲三等輕車都尉爵位,這個爵位每年俸祿為160兩銀子,可以說和珅這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俸祿銀就足夠和珅一輩子不當差了。

雖然擁有爵位的八旗子弟總數並不多,但是這些可以依靠祖上爵位而優哉遊哉生活的八旗子弟確實給了旁觀者非常不好的觀感,進而認為八旗制度下旗人都是“鐵桿莊稼”。

但事實正如楊學琛教授所主張的那樣,八旗制度下絕大多數 “旗兵和餘丁生業凋零,負債累累,困苦至極。”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