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勇往直前vvvv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塑造在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改编了不少历史上真实的事件,比如自己的父亲李渊。

对于唐朝的记载中,李渊变得默默无名,他最显眼的标签就是李世民的父亲,而李建成也成了贪酒好色、心思狭隘之人。

而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在教科书上无非就是李民生在长安城皇宫内发动了政变,他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让位,自己做了皇帝。

然而,历史的迷雾终会被后人解开,李渊并非一个平庸之辈。

我首先要知道的是,李渊做皇帝时,李世民在其手下只是一个大将,他的能力只是战争中一个战略的表现。而李渊才是整个战略部署的负责人,如果没有李渊的运筹帷幄,也就没有李世民的决胜千里。

因此,历史上的李渊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并非李世民篡改历史后的那个平庸的人。如果他是个平庸之人,他就无法建立起当时的大唐帝国。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李渊是个英明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他会大权旁落,没人帮忙?

  • 低估和太相信李世民

其实李渊在早期就把三个儿子安排的很明白,李建成作为皇位继承人,自然是坐镇长安,帮忙处理国家大事。李世民和李元吉则是帮忙巩固大唐江山,李世民防御长安西面,李元吉征战长安东面。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但李渊恰恰估计错了李世民的能力,因为这个仅仅在一年以后,李世民的能力就打破了这个平衡。

李世民的骁勇善战是众人皆知的,在负责长安西面时他凭一己之力灭了薛举,而李元吉却被东面的突厥打得丢盔弃甲。山西是李渊的龙兴之地,这下可不得了,情急之下,他让李世民率军对抗突厥。

李世民也果然不负李渊的期望,这一来二去就把突厥打回来了老家,还收复了山西。这是一件让全国百姓都值得开心的事情,但唯独李渊和李建成开心不起来。

因为长期平衡被打破,李世民的功劳太高了,成了天下百姓心中的战神,而那个在朝堂之上每天忙碌的李建成却被人淡忘了。

军功和政治威望都改过了李建成后,李渊的心情现在是即开心自己有个这么厉害的儿子,又担心李建成的影响力减小。

  • 对李世民决策上的失误

在李世民的功绩如日中天时,他再一次的表现让其的影响力从庙堂扩散到民间,活捉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后。作为李家做大竞争对手的两股势力,被李世民解决了,这让李渊对李世民钟更爱有加。

当此刻的李世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了,如果在奖励的话就是太子之位了。于是,李渊突然想出了一个昏招,给李世民封了一个“天策上将”,这个职位是个虚职,但其荣耀非同寻常,而李渊最失败的就是没有跟李世民讲明白,让他好好做个秦王,别想太多。

但李世民显然是误会李渊的意思,他认为李渊给了他一个希望,这个错觉的来源就是天策上将这个职位没有实权,但是可以开府,可以招自己的幕僚。

于是,李世民利用这个权利从民间到处招收有志之士,开始了自己称帝的道路。显然,李渊从开始就没有注意到李世民的野心,他还是很相信李世民的,才会给了这么一个“虚职”。

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事实证明,李渊的性格和决策导致了自己儿子们的自相残杀,当李渊明白时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的突然行动,让李渊知道即便现在自己的身边有兵马也没用,反抗只是徒劳。

自己死了两个儿子,如果再反抗杀了李世民,那么也是绝后的下场,既然事件已经发生,还不如让李世民做皇帝,起码这个江山还是姓李。

而在李世民袭杀李建成之间,他早已经笼络好了人心,朝廷那边基本上都已经是李世民的人了,因此在那个时候,也不会有人帮李渊。

识时务者为俊杰,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的能力和魄力,大家都是聪明人,怎么站队,他们都懂的。


大国布衣


李渊从未大权旁落,在玄武门之变中,不是没人帮李渊。

李渊作为皇帝,其在长安城中的军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远分别为:

1,贴身警卫,唐前期制度,非大朝会时,皇帝身边有三卫五仗180人(不含领兵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48人,不计备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卫,都是“武艺可称者”;

2,北门屯营,来自于3万元从禁军中的轮番宿卫者,由云麾将军敬君弘统领,驻扎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外,人数应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军,即天下府兵轮番宿卫长安者,分属十二卫环列屯驻于宫城外的皇城,按照张国刚教授对府兵番上的考证,应该保持在8万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装力量,都在李渊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还有太子东宫的长林兵2000人,齐府兵数百人。

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中,能够动用的兵力是有记载的,即800人左右。

事实上,除了一般我们所知的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之外,李世民进行这场政变策划时,专门对在外统率边兵的大将李靖、李绩通了气儿,二人并未表态参与。

而除了这两人之外,李世民还派出党羽奔赴洛阳,以备政变失败,以洛阳为基地对抗,作为后路。

在朝中,他还有重臣宇文士及为内援,基本上,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了。

幽州此时为庐江王李瑗控制,关中豳州有罗艺控制,襄阳道为李瑗旧地根本,关中的根本地盘,一直是李渊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铁杆儿杨文干谋反被杀,其势力仍旧深固,至于曾为窦建德、刘黑闼所盘踞的河北南部地区,也是李建成镇抚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以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代表的李渊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个重要都督府(检校扬州大都督,监控被告谋反的赵郡王李孝恭),监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诸王领兵体制。

可以说,在李渊的统治下,原本的“取天下”与“诸李”宗族分掌大权的时代,正在一步步结束,而这之中,最大的一个“山头”就是将洛阳为中心的关东视为自己禁脔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储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战就真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断然决定以800骑发动政变,直指太极宫内的父皇李渊。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经过李世民修饰粉饰过的玄武门之变好像只是杀兄、戮弟,他在儒家伦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明确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杜君绰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辇,矢及宸闱。

另有参与的《郑仁泰碑》有:

兵缠丹掖,殷珍紫宸。

御辇、宸闱、丹掖,都代表杀到了皇帝身边,而史书中所述尉迟敬德顶盔贯甲,持槊面见高祖,说明高祖身边的近侍武装已经完全被消灭,否则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武将如此出现,而要让上述200多人都闭嘴,当时在高祖身边肯定有一场“好杀”。

整体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划下的一次“豪赌”,目标就是其父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只是添头罢了。

而之所以这场豪赌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亲本人的“家庭情结”(入长安之初,父子在宫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礼)而搞的一次斩首行动,在力量上,他一点都不占优,如果没能控制住李渊,李渊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蚂蚁差不多。


刘三解


史上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从此皇权旁落,成了无爪飞龙!

最后当傀儡也没劲,干脆“让位”李世民,闭门当起了太上皇,不问政事,纵情酒色....

1、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李世民是迫于无奈?还是早有预谋?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大唐王朝刚刚建立不到9年,首都长安,爆发血腥政变!

秦王李世民率亲信一干人,悍然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亲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亲弟弟齐王李元吉,并控制了唐高祖李渊。

为斩草除根,李世民继而又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满门,十几个侄子(大哥、弟弟之子)尽数被杀,霸占弟媳杨氏(齐王的女人)为妃,这是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连贯性的神操作.......

唐史官方欲盖弥彰,说李世民弑兄杀弟,事起突然,并非早有预谋,实属迫于无奈。

峰子哥只想说: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狠!

要知道,帝王在世是不能看自己的《帝王·起居注》的,因为这会影响史官秉笔直书,皇帝也会担负篡改史书的骂名。

关于篡改史书、干扰史官这事,李二(唐太宗李世民)和朱四(明成祖朱棣)都干过!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担心千秋名声,曾多次“视察”自己《帝王起居注》的情况,还不忘“关照(暗示、恫吓)”史官们!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误以为唐高祖李渊平庸,太子李建成无能,只有秦王李世民战功卓著。

而李世民发动政变,为求自保,迫于无奈,诸如此类,各种伟光正,各种谅解。

2、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用在李世民身上,太合适不过了!因一个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弑兄、逼父、杀弟、诛侄的既定事实,居然也被“伟大化、美白化”了。

说什么如果没有李世民弑兄杀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贞观之治”社会现象,是国家行为所致,不是哪个个人行为所致。

一种宏观浩大的盛世现象,是唐王朝众多文臣武将、百姓大众,经过多年共同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并不能只简单地归功于一个皇帝勤不勤劳、英不英明。

比如公司上市了,全是总经理一个人英明?那公司高管们怎么想?董事会该怎么看?又将日以继夜奋战的公司同仁们,置于何地?换个总经理,公司就垮了?

在历史剧《大秦帝国》中,商鞅曾对秦穆公嬴渠梁说过一番话,可谓振聋发聩,商鞅说(大意):“只要秦法不变,纵然秦国后世出了几个昏君,也动摇不了国家根本,秦依然可一统天下。”

意思很明白,优秀合理的体制,是国家层面成功的根本。而“贞观之治”,并不是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大唐国家体制之功。

虽然不得不承认,领导人的英明也很重要,但相对整个庞大国家体制,个人再强也不敌一个组织,组织再强也不敌一个系统。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更何况,太子李建成当皇帝,谁也不能证明就比李世民干得差。其实,高祖李渊早有预想的政治格局:在内,培养大儿子太子监国理政;在外,令二儿子秦王带兵打仗、开疆拓土。

3、有人说,李世民战功卓著,李建成有什么功劳?大唐天下有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论功劳李世民最大,就该他当皇帝尔尔。

首先,历史上的李建成,确实短于军事,但长于政事,李渊令太子监国理政,由来已久。

要知道,带兵打仗、攻城克地、拓展地盘,本就是一个军事统帅的事儿,而坐镇首都、执掌中枢、调度各方,则是帝王及储君该干的事儿。李渊的用意很明显了。

其次,李建成是国之储君,不是沙场将军,没有机会也不会让储君去疆场。

反而,领导人并不比前线轻松,比如后方粮草、器械、兵员,各种供应,各种调度,各种地方配合,各种政治决策,打下一地各种宣抚安民,等等,政治远比军事烧脑。

不能一场仗打胜了,都成驰骋沙场的大将的功劳了吧。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其三,正因为李世民获得常年在外打仗的机会,才得以收拢一大批能臣悍将于自己账下,比如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等等,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之李世民势力膨胀,就算李世民不走这一步,他手下的能臣悍将们为了晋身公侯,也会“抬”主子到皇位。

赵匡胤一觉醒来“黄袍加身”,众将山呼万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建成,已经是被他的“好二弟”李世民及后人长久不断黑化后的形象,甚至不惜把李建成说得荒淫无道,嫉贤妒能,一无是处。

你信吗?

关于唐史说到开国之君李渊和开国太子李建成,几乎无不是贬低或黑料,连私通李渊小老婆这种下三滥的狗血情节,都被李世民及御用文人们“导演”到大唐太子身上了。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钦定的大唐太子,给长子制动一套完备的东宫系统,魏征就是李建成的东宫官僚之一。

而且出生贵族的李建成什么女人没见过?干嘛顶风作案,去搞别人小老婆,而且专挑他皇帝老爹的小老婆私通?

凡有点正常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倒太子一派,意淫出来的而已。

说白了,不玩命丑化李建成,怎么彰显李世民继位的“合理性”呢。

4、真实的唐高祖李渊并非草包,又怎会沦为这副田地?其实都是李渊自己作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李渊既然已立太子,就该压制李世民,运用帝王权术,明升暗降,削弱其势,平衡朝局,以保证君臣“强干弱枝”。

而李渊倒好,李世民一打胜仗,就给二儿子大加封赏、不断加权,什么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封到最后,无爵位可封了,居然不惜又创造一个“天策上将”的天字封号,并允许天策府可自拥一套班子(就是“小朝廷”啊),可自行任免官员,还拥有铸币权......

更要命的是,后来随着秦王威望日重,对于太子人选,李渊居然还摇摆了。

别看帝王金殿上的一丝摇摆表露(哪怕是某个瞬间),在宫外,就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捕捉,并加以利用,成为引发“权力海啸”的信号。

一个藩王,有钱,有权,有文武班底,又有威望,就差一个野心了。而李世民的野心,并非天生具有,而是随着威望和加权,野心被激发了。

说到底,李渊是自己亲手一步步将李世民势力“喂大”,导致其膨胀到无法控制。

老大为捍卫既得利益,老二为不受制于人,明争暗斗,亲情磨灭,老爹无法调和,积怨爆发,最终“玄武门之变”惨剧发生了!

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峰子奇观


什么叫大权旁落?

No,在玄武门政变前后,李渊至始至终都掌握着权力,对整个国家政权与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举例:玄武门之变后,虽然太子元吉军队溃散了一部分,但太子亲信,栩卫车骑将军冯祤冯立等决心复仇,领副护军及两王亲卫数千人包围秦王府并发动猛烈攻击,秦王府当时已是岌岌可危。此时,李渊被既成事实所迫,下令处死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并宣布京城军队立即听秦王号令。此令当然代表皇帝完全放弃建成元吉,剩余亲卫全部溃散。这就可以说明,此时的李渊还有庞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

实际上,玄武门政变时,李世民能动用的武装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军队也就千人左右),这包括天策上将府的正式编制军队、诸位亲信的部曲亲兵在内。而建成仅太子六率即有两万大军以上。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若非李世民通过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一举成功伏杀建成元吉,哪怕两人中任何一个逃脱,李世民集团就将彻底覆没。

李渊为何下达这个命令,是无奈承认已经成为事实的现实。李渊嫡妻窦氏四子,元霸早丧,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杀或者废黜李世民,李渊就没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们,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视,势力单薄。二是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继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这些原因,李渊当时还有没有实力杀李世民,或者逮捕处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卫戍军、皇宫禁军都大体还是在李渊的实际控制之下。

同时,政变当天,原本是小范围的高层官员一起审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秽乱宫廷案,但大清早李渊就被拉去游船。显然,李渊已经定下了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估计应该是李世民被最终处理,否则这么大的案件没有结果,李渊不会这么轻松。但此时李渊会杀李世民吗?应该不会,多应是废黜权力,逮捕爪牙。

所以,当李渊惊讶看到尉迟敬德来报告说太子齐王造反被杀,内心绝对是崩溃的。但此时尉迟敬德是带兵冲进来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点人能干过皇宫禁军?尉迟敬德最多是收买某个太监,以告变方式进来几个。

问题还有。

建成元吉被杀,早就倾向李世民的萧瑀,奴颜媚骨的陈达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党裴寂却一言不发。没有大臣支持的李渊,很快承认现实,放弃了建成。

这一刻,李渊是悲凉的,凄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争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四川達州


李渊为太原总兵,手握隋朝重兵,为隋朝将领,发动政变篡位弑君杀了杨广得天下建立唐朝,属于鲜卑族复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效仿他的父亲李渊。由于是篡位政变,唐朝只发生了局部战争,并未打遍全国,所以隋朝的雄厚的经济基础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因此建国之初便可以北伐突厥而不用像汉朝那样休养生息重新积累实力。


红星照耀神州


这个问题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看起来是李渊斗争失败了,李世民胜利了。
其实这是一个斗争和博弈的过程,从起义之初就开始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那么李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没有当机立断起兵吗?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还是非常的果断,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是当时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这个高君雅还是个武牙郎将,拥有兵权,恰好又赶上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李渊就带着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时又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平叛结束就杀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人,而且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李渊还通过沉迷酒色来令自己的表哥隋炀帝不起疑心。新唐书的记载与此有出入,说李渊是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计谋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据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为来看,我更倾向于旧唐书。
而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情况渐渐超出了李渊的控制,第一个就是进军太快,617年农历七月正式宣布起兵,到618年农历五月就在长安称帝,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李渊就称帝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唐的疆域仅仅局限于山西和关中一代,其他地方还被各起义军和军阀占领。
称帝有称帝的好处,那就是把大义占住,都城在长安,又是隋炀帝的孙子禅让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还是在战争时期,过早的定都让李渊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实际上李渊也采取了制衡之术,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带兵,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百战百胜,而李元吉连太原老家都丢了,最后还是让李世民夺回来的。

本来是制衡,现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吸纳了很多人才和武将,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显得大,而李元吉又总失败。导致秦王府的人才济济。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可还是要建功立业的,于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挟,半本意的情况下发动了宣武门之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描写:

辏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了吧,初唐的人才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变后尉迟敬德冲到皇宫里向李渊报告,也说明了李世民应该掌握了守卫皇宫的军队,那么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把李世民废了,一个是会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弹,另外一个是李渊还是为大唐的命运考虑,无奈的选择了默认,或许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才理解彼时李渊心里的苦把。

历史百家争鸣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描述这段玄武门之变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发动了一场兄弟相残流血死亡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于玄武门埋下伏兵,诛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迫老爹李渊让位。

不仅如此,他还把史书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绘成一个酒色之徒,声称是因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绩,处处为难自己,最后是迫于无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亲李渊描绘成一个平庸之辈。李唐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才是实际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还有一个老爹,让他当几年皇帝再轮到我当,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单表李渊。

事实上,李渊绝不是什么平庸之辈。要知道李世民当时的功绩主要是战功,而战争只是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

李渊作为整个战略布局的总负责人,是要为结果负责的。单从这一点上看,李渊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说最后能够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也不是庸主,为何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惨剧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呢?而且事变发生后李世民逼位竟没人帮助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李渊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战场瞬间万变的形式和李世民军事奇才。

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将来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李渊就安排他坐镇长安,熟悉政务,以便将来顺利接班。

然后把另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领兵征战。李元吉负责长安以东,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仅仅一年后,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骁勇善战,成功灭了薛举,反而李元吉却被东边的突厥打败了,山西全境被突厥军给占领了。这还了得,山西可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啊!李渊知道后,也顾不上许多了,立刻将李世民及其军队东调,对抗突厥军。李世民真的也很争气,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军给解决了,收复了山西,打了场大胜仗。

本来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却很为难,就是李渊。长期以来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连打两次大胜仗,其军功远远超过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战的形象已经烙印在人民心底,仿佛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于在朝堂之内勤勤恳恳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决策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自武德3年,洛阳一战中,李世民一举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并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劳大了,甚至再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了,甚至进一步直逼太子职位。李渊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败的就是没有直言告诫李世民,叫他踏踏实实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给李世民一个武官的虚职——天策上将。

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开府,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僚,好家伙,李渊的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给了李世民一个错觉,他以为太子之位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利用这个开府的权利,他广招能人异世,开始了夺位的道路。

后来的朝廷之内,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门还都是嗜血残杀的武将。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时候,自然没人敢站出来了。

三,长江后浪推前浪。玄武门一战,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惨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劳。李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边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就无奈接受这一事实。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们。

谢谢。


娱乐史记


李渊大权旁落是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李渊的唯一继承人,李渊心灰意冷之下,顺水推舟,将大位传给李世民,做他的太上皇去了。

李渊这个人,作为父还是很好的,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却过于重感情了,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始终优柔寡断。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对李世民也始终给了希望,导致最后的手足相残。


李渊太原起兵,夺取天下,一直到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之变前,始终牢牢把握君权。当时李世民虽然组建了天策府,但是李渊要杀刘文静的时候,他也根本没有办法,他的一切权利都来自于李渊,李渊如果要收回他的权力,也就一句话的事。李建成也老老实实的做他的太子,根本没可能挑战李渊的权势。

到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只是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让李渊只有选择他李世民继位。所以如果没有李渊的纵容,李世民也没本钱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也就不会大权旁落。


燕然居胥


堂堂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会成为大唐的第一位大权旁落的太上皇呢?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成为太上皇,退居后宫,不问政事。

表面上看,这位天家父子,已经达成和解,帝国的轨道重新步入平静的轨道。

事实上,成为太上皇的李渊,生活得并不好。心情苦闷压抑不说,生活起居得看儿子一家的脸色。

李渊退位后居住在太极宫。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不堪,并不适合居住。几年后,李渊才搬到大安宫,一直到去世。

李渊曾经委婉地提过,要搬到别的宫殿,但是李世民沉默不答,李渊只好作罢。

李世民夏天喜欢去翠微宫避暑,但是从来没有邀请李渊一起同行。曾经就有臣子指出,太宗此举,颇为不孝。但父子两人对这种指责颇为尴尬。

在李渊的晚年,两父子之间似乎有一种心照不宣,尽量避开彼此,以免见面后心结再起。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李渊是李世民心目中的一个道德负担。在以孝为道德基础的封建社会,李世民杀兄夺父位的行为,注定是要引起争议的。

那么,开国之君的李渊是怎么失去权力的?

其实,玄武门之变本身不仅仅是针对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也是针对唐高祖李渊的一场政变。

在李渊的嫡子中,李建成的优势是嫡长子名分,李世民的优势在于没有人能够匹敌的赫赫战功。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基本平定各方势力,李世民居功至伟。他打下了四场战役,分别是浅水原破薛家父子、柏壁破宋金刚刘武周、虎牢关一战擒二王拿下王世充与窦建德、又打走刘黑闼。四场大战,奠定了李世民的功勋基础,还收获了不少拥护他的亲信。

到了公元624年,随着李世民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和太子李建成一党的斗争也不如白热化阶段。李渊对于两个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他只能不断赐予李世民财物和权位,仅做安抚。

但是在传承上,李渊本身倾向于李建成。除了遵循继承顺序,还在于李渊也明白,李世民在打江山是一把锋利的利剑,但是在治理江山的过程中,这把利剑,随时有可能刺伤自己。即使这把剑,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曾经是这把剑最好的持剑人。

到了626年,太子一党决定对李世民动手了。李世民的亲信要么被下狱,比如尉迟恭;要么被外放,比如程咬金,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大概也是知道,现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时候,不仅关乎他一人的生死,还包括他的诸多亲信及其家眷。

有两个细节能够说明,这场政变也是针对李渊的。

一是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时,作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似乎还不知情,他带着人到湖上泛舟去了。

政变结束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士兵走到李渊面前,告知政变消息。

二是李渊知道消息后,立即表示要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尉迟敬德去见皇帝李渊,为什么要带着士兵和武器呢?要知道以前面君,除了侍卫,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武器的。

而且李渊为什么立即表示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种即刻反应,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个政治权谋者,否则不会这么快就转过弯来。还有一部分也在于,李渊对这场政变事先可能是知情的。

只是,他已经被人控制了。否则,按照正常的逻辑,他等待消息的地点应该在寝宫或者正殿。这样好召唤群臣,做善后工作。

但是,抢先一步得手的人是李世民,他的嫡次子。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赢了自己的兄弟,还赢了自己的父亲。

这才导致李渊大权彻底旁落。


熊沾沾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武力逼宫,李渊被迫立世民为太子。一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实属无奈。皇后所生四子,除一个儿子李玄霸早亡,另两个又被世民杀死,此时,皇后所生的儿子也只有李世民了。李渊虽有很多子女,但其他子女大多是唐超建立后出生的,年纪小,并且包括子女的母亲也不如李世民的母亲有能耐。所以,此时李渊立世民为太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李渊没有别的选择了。

并非李渊完全被李世民夺了权,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李氏家族的万古基业,李渊也只能这么做了。当然,李世民武力逼宫是一大原因;不过,李渊并非毫无办法,只是,此时刚刚上演了兄弟相残,在继续他们父子相残,谁胜谁负没什么意义了,都是大唐的不幸,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