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76318705
“無”是道的根本存在方式,“反”是道的運行變化狀態及其規則。無是萬有之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循環往復過程就是“反”。
道 恍兮惚兮,無名無狀,寂寥虛空,本無其名,強名曰道,即假借之名,姑且名之曰“道”。道體無名無相,空無至虛,實不可言說。但他化生天地萬物,成全了有名之萬物,有名之萬物便是道的體現,因此天地萬物無不是道,一枝一葉一瞬間無不是道,此所謂一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之謂也。而一切事物的“有”,全都緣於“無”。
《道德經》第一章被稱為老子思想的總綱,他首先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不是他要闡述的“道”,他要說的道是虛空卻派生天地萬物的那個“道”。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章裡,老子說的很清楚,通過觀“有”而知,萬物不是“有生有”,而是從“無”中漸次成長之過程;通過觀“無”而知,虛無之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道。“有”與“無”,不能自生,是互生互化的關係,因“無”而生“有”,因“有”以顯無。‘無’與‘有’並非分割的兩方,而是共同作為萬物存在的始源,故云“同出而而異名”。
因此,“無”是道的根本存在狀態,它與“有”互化而存在,以自己的存在方式來彰顯對方的存在方式,互生互化,生生不息,二者同出於道,”
“反”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全部秘密所在,我們所理解的“道”的全部秘密,他的運行規律與法則,全在一個“反”字上。在40章,老子揭示了道的運行規則和作用方式:“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即: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規則;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因為“道”是不依賴任何外物為生存依據的,他是宇宙萬物的唯一,至尊至高無所依,故云“獨立不改”;它的運行規則就是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故能生生不息,四時更迭,日月盈仄,春風夏雨。
“反者道之動”簡化就是“反動”,萬事萬物的運行變化規律都是“反動”的,即反向運動和往返運動。日出月落,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的,物極必反,這是老子揭示的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
問道黃老
道學中的“無”是有形的陰質陽氣化後由有形變為無形,而為氣態。這種氣態是質能複合體,稱為氣立、根外、負陰(陽在陰下),呈上升狀態。對應的“有”是無形的陰質陰氣化後由無形變有形體,而為液態或固態。這兩種形態都也是質能的複合體,稱為神機、根中、抱陽(陽在陰中),呈下降狀態。
道學中的“反”是“返”,這是古人以音假借用之。大自然中不停沖和的質和能(陰和陽)在達到它們的終點後,都要返回它們的出處,這樣又啟動了新的一次質能沖和運動。“反者道之動”。
清輕上浮之氣,上升於天以成化萬物之能。同時負載陰質(水)上升為雲。
濁重下墜之氣,下降於地以成生萬物之質。同時抱陽能入地,陽能在水中受外熱能後,掙脫水的束縛衝出水面上升返回天庭。
湯谷沖霄
《道德經》是一本帝王書,其實就是《導得經》,導的是君子之得和百姓之得,得其所得,才會各安其位。
“無”和“有”其實就是“看不見的存在”和“看得見的存在”。 所謂“反”,就是“返”, 講的是“無”和“有”的相互轉換。我們看不見電磁波,就不能否定電磁波的存在,我們看不見暗物質,就不能否定暗物質對萬物的作用力的存在。。。。。。
道德經裡的“道經”其實就是“導經”,“德經”就是“得經”。通過“無”和“有”這兩種存在並且相互轉換的規律,向統治階級闡述了“眾得”,“得眾”,“得天下”先後排序。按照這種先後排序去管理天下,就會從“無”到“有”,“反”其道而行之,“有國者”也會淪落到“無國者”。
所謂“經”,就是古時候織布,首先要豎向排列的經紗,沒有經紗,緯紗就沒法固定上去。所以經紗也叫“導紗”。因此“經” 也是不可更改的,改則“失道”。
織布和織天下一樣,必須要分先後,那叫“胸有經緯”,或者叫做經天緯地之才。百姓為天下之“經紗”,不安頓好,百姓就無以齊其家,百姓無以齊其家,就叫“上失天道”,下失黎民,天下必亂。亂後而又安叫做反。
所以“無”和“反”,還真不能算是道德經的精髓,道德經的精髓其實就是:1. “眾得”如何去做? 2. “得眾”如何去做? 3. “得天下”如何去做?
“道經”只是拋磚,為的是引出“德經”的玉而已。
老子很鬱悶,他的理論被當時人不用,所以才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結果現在的人,不但亂解經,還是依然五行我素。
縱觀看當今之天下企業,也就是華為一家依據《道德經》做到了:眾得、得眾、得天下。美國不惜舉國家之力對他進行打壓,也拿他沒轍。所以華為5G橫掃天下是必然的,因為他做到了“眾得”。美國的打壓,反而讓他“得眾”了,雄霸世界5G市場,得5G世界天下是遲早的事。
妖風肆啟
這兩個字的確概括出了《道德經》的精髓,道德經算是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新高度,在短短五千字裡面,老子試圖給我們解釋這個世界的本源,但是限於當時人們的認識“天花板”,導致老子的這本書玄妙的成分有很多,那麼用今天的新思維,來看待《道德經》的精髓,或許會更加的有趣。
下面跟我一起來解讀這本“神書”吧!
1、《道德經》精髓之“無”,有何玄妙?
不玩虛的,咱們直接上“硬菜”。
《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上面就是道德經的原文,咋一看的話,這道菜的確“硬”,我幫大家“消化”一下。
老子當年,想必也是一個閱歷十分豐富的人,也是一個十分愛思考學習的人,他看見世間的萬事萬物,感覺非常玄妙,於是老子也開始思索人類的終極難題——“我到底是從那裡來的”或者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但是研究了半天(這個不能怪老子,畢竟當年的科學家或許都不知道地球是個圓的),發現大自然的奧秘,他老人家是無法解釋的。
但是眼見為實,至少我知道“雞”是從“雞蛋”裡面出來的,這便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就是現成的東西,我們用的東西,吃的東西,至少都能找到出處吧,這個倒是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萬物生於有”。
但是老子的高明之處,他發現了“有”來自那裡?
這就相當於在構建最基礎的世界觀,開始探究世界的本源,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家喜歡“幹”的事情。
老子大概的意思是,現在世界上有的東西,其實都是有來源的,這些東西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但是來自那裡,老子回答曰:“無”。
“無”不是說沒有的意思,而是指“未知”的意思,就是像假設一個條件,就像當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以太”一樣,雖然是未知的,但是作為“聖人”,“俺們也是會歸納猜測的”。
當然上面只是玩笑話,之所以做出這種解釋,主要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而“無”這種思想會貫穿《道德經》的全部,能成為《道德經》的靈魂,就是因為當時有很多老子解釋不了的東西,只能用“無”這種玄妙的東西來解釋。
2、《道德經》精髓之“反”,有何玄妙?
不玩虛的,咱們還是直接上“硬菜”。
《道德經》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有人會說,你這個“硬菜”太“硬”了,但是這也不能怪我,《道德經》本來就十分的短小精悍,別小看上面很少的幾個字,卻是老子思想的另一個“精髓”。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簡單來說,如果人類沒見過其他動物,沒有拿自己和其他動物對比,估計以為地球上只有自己一種動物,還有你說,某人長得矮,那是因為你和高的人對比之後才能得出結果。
你要是不服,認為自己2米5的身高天下無敵,那是因為你沒有去“大人國”,去“大人國”一趟,你就會明白自己是多麼的挫。
這就是“反”的意思之一,在老子的思想裡面,“反”還有另外一種意思。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人老了,就會死亡“重生”成為嬰兒(當時的人認為是有輪迴的),水流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再折返回來,樹枯了,會有再綠的時候,總之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極限”的時候,就又會重新開始,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其實,老子的這種“反”的思想,就是現代哲學思想中的重要“思維”,就是“矛盾總是在相互對立中轉換,也會相互統一”。
總結:
不管怎麼說,老子都是在為探究世界做“先鋒”,只可惜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整部《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其實就只能這樣“玄妙”的解釋,只可惜後人把他的著作用來“煉丹修仙”,這完全是人類曲解了老子的意思,如果老子還活著,一定會對煉丹者說:“打死你個龜孫!”
太行山下小小強
生活中的我們因為境界不夠,整日財米油鹽,大多隻專注於“有形之物”,覺得把握世間一切有形的就是王道:錢財、玉石、房產、名車、美女等等,而實際上世間一切“有形”皆來源於“無形”。我們只有把握住萬物後面的“無”你才能真正掌握萬物的“有”即形。否則對於我們來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的有形之物都會成為我們的累贅,也是我們無盡煩惱的根源!
老子說的無
從哲學上本體論的角度看,老子說:世間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一切萬物的初始狀態,可稱之為鴻蒙之氣或者說混沌之氣,是形成萬物的基本粒子,老子那個年代無法用肉眼去觀察,故而只能將之稱為“無”。
為什麼要用無這個字呢?老子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老人家所知的猶如樹上葉子是活的,一旦他說出來就成了他掌中的葉子是死的。今天亦是如此,沒有什麼絕對的,因為說出來寫下來就將之固定了,而其實我們說的寫的並沒有真正認識清楚。一是萬物在變二是今天的能力依然有限!這也是在認識世界萬物上“無”字的妙用!佛家後來說的“禪可悟不可傳”也是這個道理!
社會大學遠比校園更能檢驗一個人的智商與情商也是這個道理,否則社會那麼名人傳記、那麼多成功學,可成功的為什麼沒有幾人呢?
老子說的反
老子主張人應該“行天道”,不走人道,而“反”就是老子告訴我們行天道的具體方法。通俗點說,生活中的我們不論什麼事,若從你自身的慾望出發那基本就是“行人道”,若忘了你自己那麼你的一切行為基本就是“行天道”。我們可以看出從你的慾望和忘記自身這兩個角度出發,你的行為基本是相反的,所以老子講“道者反之動”。
比如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大道甚夷而人道好徑;天道利而不害,人道害而不利;從人自身的角度看,財要多、物要大、人要美且總是沒有止境,總之怎麼有利於自己怎麼來。可老子卻說柔弱勝剛強,無有入無間,上善若水善處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呢
先秦其他諸子百家皆是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今天的科學之路則是以“物”為中心,唯獨老子是以“世間萬物”為參考。我們雖然不能說他的思想是最高明的,但可以明確的是他的思想是力求於在一切問題出現之前去化解他,而不是如其他思想一樣是在問題產生以後去解決他,他重在治根其他則是治表。故而他說,關於世間問題最高明的是“治之於未亂,為之於未有”!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我們的社會問題是越來越多即可以看出老子思想是要高出一籌的。今天我們學習老子的思想,要以“無”的心態面對世間萬物,如此方可不做萬物的奴隸;要以“反”路徑走向未來,方可化解人類的問題,以共享美好生活。
歡迎討論交流!
聖哲同學
無,不是真無,是有的存在之始,只不過,看不到聽不到模不到,在表面上被稱為無。反,是辯證法中的對立的統一的矛盾存在與轉化,如禍福,△禍之福所伏,福之禍所倚,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問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關於這方面的道理,在人事上多有體現,如陰符經裡講到的恩生害,害生恩,火藏於木,火發必克,奸藏於國,奸發國潰;;有如兵法論述的絕逢生處,置死地復生地,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為此,也引發智者產生了,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認識和思想。
可見,老子提到的反字,也就是返之意:所謂物極必反,在事物對立轉化過程中,包含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像一壺水在加熱的條件下,從冷到沸的過程一樣。但是應知道,在未全部到達沸點時,從量變同時仍包涵局部的質變,最後就是否定之否定,從有聲轉入到無聲,倏然變成嘩的一聲沸了,這就是局部質變數量增到一定量,即度的時候,就是到達了老子講的那個反之義。
……
……
莊宇長春子
無形生有形,是反。道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即復歸,返回,也是反。
無和有是對立和統一的,對立在一陰一陽。統一在兩者相互轉化,本事同根道!反屬於道,無和有次之。無和有由於道的作用,兩者相互轉化,反正好能精美闡述轉化,被打破的一瞬間。
今天157400046
《道德經》裡這兩個字“無,反”,可以稱之為精髓。
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道?
《易經》中有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不僅如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一 道體虛空,為無。
無,不是沒有,是存在。只是,它無聲無像無形的方式存在。
二 道是運動的。是向相反方向運動的。
比如:月亮初一到十五的變化,從虧到滿。十六圓滿時,已經開始虧了,再到三十的虧。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再比如:事物的發展變化,也是從未知一點點的變化到有知,上升到大,大到了頂峰,開始下行進去衰退。
人的生命也如此,幼少壯老一個輪迴。
草木一生,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萬事萬物皆如此。
願安好。
天山雪蓮開滿山
無是指事物的起點,即未做任何增減的初始狀態。比如,孩子新生,在其人生視角這就是“無”;比如您現在拿這100萬打算創業,開始籌備的那個瞬間就是“無”。老子說有無相生,孩子新生,下一秒就要開啟人生,創業者下一秒就開創事業,一旦變化就是“有”;孩子張開嘴要吸奶,這是新的“無”,創業者寫了份計劃,這也是新的“無”。這是“有無”的概念。
反是指事物的運行規律,如前文說的“有無”轉換,再說“大小”、“強弱”等等,也都是相對概念。比如大小,三歲孩子和嬰兒比一定是大,但其與成人比則一定是小,長大了也發現自己渺小了,這就是大小的“反”。因為我們知道永遠會有更大的存在,也永遠會有更小的存在,因此大小的“反”是永續的。“強弱”亦是如此。因此老子說,“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
讀者要注意區分道佛的差異,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是不同的。“空”是無指向性的,而“無”則明確為正向。道家不講“生滅”,因此“反”也不是講生命週期的“盛衰”。
為啥名字要求唯一
《道德經》中的“無”是指某無形空間,如思維與個性,故無為而治,是指影響人的思想與個性,而不是看得見的行為,老子指思維影響行為,只要思維改變了,行動自然就隨之改變,《佛經》亦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兩者相互印證有形與無形之真諦,
《道德經》中的“反”是對無有的解釋,是背後的意思,比如一個人的無禮,他的背後是少了恭敬心,無為而治可養其恭敬心,而非要求其行為上有禮,故曰反之道之動!
願您學習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