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宜糖健康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有糖尿病的人都应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持续终生的,期间病情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就要求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如何判断病情有没有变化和进展呢?

糖尿病最基础的治疗是控制好血糖,终极目标是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病情的变化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检查做较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

第一,血糖控制情况

  • 空腹血糖:良好控制小于6.1mmol/L,一般控制小于7.0mmol/L,较差控制大于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良好控制小于7.8mmol/L,一般控制小于10.0mmol/L,较差控制大于11.1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良好控制小于6.5%,一般控制小于7.5%,较差控制大于7.5%

第二,胰岛功能情况

可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解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分泌水平越低,尤其是餐后半小时分泌的胰岛素小于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分泌量的5倍越多,表明自身胰岛功能越差,需要服用的降糖药种类及剂量越大,甚至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第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心电图检查 可筛查是否存在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肥大、心律不齐等心脏的病变
  • 脑血管检查 可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等看是否有动脉斑块,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等。
  • 眼底检查 可通过眼底检查看是否有出血、增生,眼底血管是人体唯一肉眼可见的血管,且是微小血管,是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
  • 肾脏检查 可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判断是否有肾损害发生,这是一项反映肾损害非常敏感的指标。

第四,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指标

比如血压、血脂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其也要进行有效控制,标准是:

  • 血压:良好控制低于130/80mmHg,一般控制低于140/90mmHg,较差控制高于140/90mmHg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良好控制低于1.8mmol/L,一般控制低于2.6mmol/L,较差控制高于2.6mmol/L

根据这些最基本的检查结果,可以对自己糖尿病控制效果进行评判,控制较差的项目越多表明病情可能有较大的进展,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应当进一步检查后调整治疗方案,虽然有些已经发生的病变可能已经无法逆转,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得了糖尿病多年,怎样判断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小糖认为,应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判断。



1.血糖控制情况。如果长期能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0.0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内,可以认为自己的病情控制良好。反之,如果空腹血糖经常超过9.0,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1.1,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5%,那么属于病情控制很不好。

2.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建议糖友们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总胆固醇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甘油三脂(TG)<1.5mmol/L。如果血压和血脂长期远高于此范围,则可认为病情控制较差。



3.并发症情况自查。是否出现视物不清?小便中出现小颗粒不易消散的泡沫?是否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是否出现肢端麻木、刺痛、间歇性跛行?是否经常感冒、感染?是否常常觉得头晕眼花、情绪暴躁?如果有这些症状中的1-2种就要担心了,您可能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4.用药情况。很多患者不喜欢遵医用药,反而喜欢按自己的感觉用药,听别人用啥好自己也用啥,血糖一有了好转赶紧停药,更有甚者跑去寻求各种偏方,反正就是不用医院开的药。这类患者的血糖是好不起来的,随着病情增长,血糖只会越来差,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希望小糖的回答对大家有用,更多糖尿百科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糖人健康网


患糖尿病,特别是病程比较长,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就好像温水里青蛙,会对自己的情况失去了判断力,希望糖尿病朋友能够通过以下几点判断自己的病情,做一个能够及时洞察危险的人。

糖尿病症状没有缓解或又出现:

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病时症状是饮水、进食、体重等的异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后,患者的多饮、多尿、口渴、多食、消瘦等情况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自行停止用药,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升高,那么上述症状有可能再次出现。

药物用量需要不断增加

在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的基础上,本来一种药物就能够保持血糖相对平稳状态,突然一种药物控制不住了,需要加量或者需要增加另一种降糖药物,原来2种药物可以的,现在需要3种才能保持原来的水平。或者医生和你谈话,认为你口服药物已经控制不住血糖,需要胰岛素治疗了,那说明你的胰岛功能在进一步下降,病情也在开始加重。

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明显

有些糖尿病患者再出现了并发症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能够定期进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脂等的检查,可能会发现有些指标在持续的升高,这种情况也说明病情在逐渐的加重,发现异常要及时的进行干预,在疾病的早期,如糖尿病早期肾病是可以逆转的。因此定期进行并发症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出现了并发症病情就是在加重

患者血糖突然升高,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这为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比较严重的一种状况,需要尽快输液、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引起生命危险。急性并发症的法身关于感染、创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关。

反复发作的高血糖和长期血糖不平稳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损害的器官有肾脏、视网膜、神经、外周血管、心脏、脑等,当出现视物模糊,眼睑浮肿、肢体麻木肿胀等,说明出现了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而活动后心慌、头晕甚至心前区疼痛、肢体活动不灵,则说明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糖尿病朋友可以认真对照以上几点,总之保持平稳的血糖,防止延缓病情进展的王道。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

孙医生讲糖


从治疗的目的上来看,降血糖近期重在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远期重在减轻胰岛细胞损害、减少慢性并发症。因此,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若未达到上述目的,说明病情控制相对较差。

糖尿病症状是否缓解

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早期血糖升高幅度不大,症状不显著。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逐渐升高,可能出现排尿增多、饮水增多、进食增多以及体重下降。出现在不同的患者,症状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甚至可无症状。除开这些症状,由于血糖利用障碍、能量供应不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疲乏、虚弱;由于尿糖对阴道皮肤产生刺激,部分女性可出现瘙痒症状。经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后,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患病多年以后,这些症状依然可再次出现,尤其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在排除肿瘤、甲亢、焦虑、营养不良等其它因素以后,说明当前血糖控制欠佳,病情控制不乐观,多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是否发生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其发生与血糖的高低有关。血糖达到16.7mmol/L时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达到33.3mmol/L时可能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前者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可能出现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后者以严重脱水为主要表现,失水量可高达体重的15%。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感染、严重呕吐或腹泻、心脑血管意外等诱因有关,但发病的主要机制依然为胰岛素缺乏,说明当前胰岛细胞损伤较重,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降血糖,病情不容乐观。由于糖尿病为一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降糖难度也会增加,降糖方案需适当调整,因此治疗方案不合理也是诱发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是否发生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有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对心血管的损害,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如果运动后出现了心累、呼吸困难,说明心功能已经受损,病情较重;如果在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了心前区疼痛,说明冠脉狭窄较重,发生心肌梗死风险较高,病情严重。对脑血管的损害,糖尿病病程达5年以上,发生脑动脉硬化的几率高达70%,可能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等痴呆症状,但最严重的为脑梗死。肾脏损害可出现泡沫尿,肾功能检查有肌酐升高,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视网膜损害可表现为视力减退、闪光感,严重时可出现失明。神经损害可出现足部烧灼样疼痛或麻木。

无论是糖尿病症状,还是急慢性并发症,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均可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可显著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部分患者会问:为什么不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可进一步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但相比于从9.0%降至8.0%,或从8.0%降至7.0%,获益幅度会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控糖指标太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血糖波动幅度过大,依然会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然,能耐受的患者可以更严格的指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患病多年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时,降糖遵循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1-3种,按血糖控制情况依次增加)—胰岛素的原则调整,当口服降糖药增加至三种,治疗3-6月后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应尽早启动胰岛素降血糖,不仅可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减轻对胰岛细胞的损害。

综上,糖尿病症状未缓解,反复出现急性并发症,或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均说明当前病情不乐观。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更换为胰岛素降血糖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缓解病情,避免加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我们常常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那么他的血管大多数都比较糟糕,因为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常常是弥漫性的。

糖尿病如果发现早,正规控制,那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早期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并没有积极正规的控制,那么真是从头到脚都会遭罪。

糖尿病多年,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情是轻是重?

首先最简单最初步的判断就是血糖是否正常,当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最重要还有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指标代表近期血糖的情况。

但因为糖尿病多年,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靶器官有没有损害:


第一、微血管病变:

查一个尿常规,当发现尿蛋白时,一定要当心,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3期,慢慢发展,晚期发展为肾衰竭。注意调整药物,检测血糖情况。

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

第二、大血管病变:

有一个非官方说法,那就是说得了糖尿病就是得了冠心病,有一部分人因为糖尿病感觉迟钝,即使发生心肌缺血,有时候心绞痛也不明显,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等即使不是疼痛的表现,也需要重视,别以为不是心绞痛。必要的情况下,可行平板实验,冠脉CT或冠脉造影等检查。还可以四肢及颈部彩超检查,了解四肢动脉及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或狭窄。

第三、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第四、神经系统病变:

有的患者心绞痛或心梗都不知道疼,那是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第五、昏迷

持续高血糖,失代偿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痛,极度口渴、尿量明显增多等,并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大,呼气气味如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并发休克或心肾功能不全。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我们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糖尿病,要不后悔莫及;我们判断自己糖尿病控制如何的时候,除了要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外,根据个人情况还需要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出现,如果有那就说明情况在加重。

所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视糖尿病的态度。


心血管王医生


楠医生在门诊就诊的时候,经常碰到前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关注糖尿病,也就是在关注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如何判断疾病的轻重,要通过以下两个各方面来进行判断。

第一,直观的血糖控制数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包含空腹血糖、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和随机血糖,以及平均血糖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不超过7.1mmol/L,餐后两个小时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随机血糖不超过11.1mmol/L。如果血糖监测值,远远超过这两个数字,数值越高,提示糖尿病患者病情越严重。

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患者既往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如果数值低于7.5,提示近期三个月平均血糖控制水平很好,病情轻。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大于7.5,则提示近期三个月平均血糖控制非常糟糕,需要进一步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调整来控制血糖,否则病情呈加重趋势。

第二,通过评估判断糖尿病的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并发症越多,病情也越严重,生活质量也越差,预后也不好】

1.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促进不稳定斑块形成,犹如一个刚出笼的汤包,极易发生破裂,而在诱发因素作用下斑块的破裂,冠状动脉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危急重症。

2.糖尿病对脑血管影响。糖尿病同样可以使得脑部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斑块破裂,闭塞脑部血管,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相应的脑梗死症状。

3.糖尿病对肾脏影响。肾脏是维持人体内液体平衡的重要脏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肾脏功能下降,引起患者出现全身性浮肿,即糖尿病肾病。严重的糖尿病肾病,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患者生命。

4.糖尿病对视网膜的影响。在门诊,楠医生经常碰到糖尿病患者述说,在血糖控制不佳情况下出现视力严重下降,这就是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视网膜病变。而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尽管目前可以采取激光治疗来提高患者视力,但效果欠佳。

5.糖尿病病足。如果大家见过糖尿病患者的双足,一定是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但我又不忍心贴出这样的图片,担心刺激大家的感官认识,可以自行百度图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患者双下肢血管和神经发生坏死,皮肤呈黑紫色,皮温消失,感觉消退。一旦合并下肢感染,患者就有截肢的风险。

总之,无论是从血糖数值的直观反映,还是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都是客观评估他们患者病情严重,最可靠的指标。

【关注健康,关注楠医生,我们不做小糖人】


心血管楠医生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比较,1型糖尿病病情一般要重于2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部分或者全部衰竭,必须借助外援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还残存一定的胰岛功能,可以借助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待血糖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控糖不理想时,再借助胰岛素降糖。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积极控制病情,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控糖理性,尽管患病多年,仍没有并发症出现,那么此时,这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重于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大的患者病情要重于持续高血糖的患者。

持续性高血糖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在长期高血糖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血糖波动的危害会更大,基础研究证实:组织细胞对于稳定的高血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当处于反复波动的高血糖环境时,这种适应能力欠缺,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最后要提醒一点,不要依靠胰岛素注射来判断病情轻重,对于新诊断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毒性对身体的危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可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不能说明这种情况病重。


糖尿病之友


目前这样的判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共识或者指南推荐,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粗略的评估。

首先从血糖而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根据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的指南推荐治疗路径来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6.5%-7%之间的可以单独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7%-8%之间的可以采用单一药物控制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8%-9%之间的推荐采用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患者建议直接胰岛素治疗。因此这样的4个区间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来区分血糖病情轻、中、重。

其次从并发症而言,对于存在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病情肯定是最重的,而对于合并慢性并发症的,可以认为病情相对中等,但是这当中如果已经出现了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的、或者出现足部溃疡面临截肢的、出现冠心病需要安装支架或者搭桥手术的、大面积脑梗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眼底出血致盲的,相对病情较重。那些还没有严重并发症情况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情较轻。

再次从生活方式养成角度,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健康生活方式意识的患者,临床认为病情比较重,但是对于已经具有健康生活方式意识并开始着手进行一定改变的患者,临床认为病情会相对较轻。

还有一些医生会从年龄和病程来区分,老年人、病程较长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情比较重,年轻人、病程较短的患者大多数病情比较轻。

总结一下,临床对于糖尿病的病情判断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临床医生会根据多个维度(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发症情况、年龄、病程、生活方式改善等)来进行综合考量,不管病情轻重如何,糖尿病患者所需要做的都是以生活方式改善为基础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从而来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懒道人


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应遵循以下七点。

第一、如果很渴就意味着血糖、尿糖都还高,糖尿病控制得不好。第二、夜尿次数;第三、体重没有增加,说明糖尿病控制的还可以,但是如果体重减轻说明病情控制的不好;第四、吃的多是糖尿病的一个特点,若出现了不能吃,比如恶心、呕吐,这是一种恶化的现象;第五、视物模糊;第六、会阴部感染:当出现了反复泌尿系的感染阴部瘙痒、尿频、尿急、尿痛,说明病情控制得不好,因为血糖高的时候时真菌特别容易生长,尿糖升高的时候,细菌也特别容易繁殖。第七、当糖尿病控制不好时会常出现疲倦、肌肉酸痛麻木、情绪不佳。


名医在线网


首先,患糖尿病多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如果没有出现糖尿病并发症那说明血糖控制的还不错。

另外,每天的血糖检测也是一个判断标准,特别是空腹血糖指标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指标,血糖控制的不好,说明病情严重,胰岛的功能越来越差。

另外,定期的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判断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的好坏的标准。

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方法规律,血糖控制的稳定,没有并发症的出现,就说明病情稳定。

多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血糖控制的好,就不怕高血糖侵蚀人体器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