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 拉布拉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索马里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 巴尔干半岛 泰梅尔半岛

阿拉伯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阿拉伯语作Jazirat Al-Arab。“阿拉伯”一词是“沙漠”之意。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半岛南靠阿拉伯海,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亚喀巴湾顶端为界,与亚洲大陆主体部分相连,位于印度洋板块。半岛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总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最大的为沙特阿拉伯,按国土的大小依次为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人口约3.4亿(2010年)。沙特阿拉伯的领土占了半岛的四分之三。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半岛常年受副高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该区有七个无流国。农耕时只能用地下水。炎热干燥的气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半岛南部的鲁卜哈里沙漠达65万平方公里。
半岛上农产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业为生,多数放养骆驼。当地出产的阿拉伯马和阿拉伯骆驼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岛及附近的海湾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岛上许多国家都以此为经济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石油工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被称为“石油王国”。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复兴地。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兰教徒前往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阿拉伯半岛主要宗教城市有: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塔伊夫。半岛上还有其他宗教: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偶像崇拜)、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和摩尼教。半岛居民只要以阿拉伯人为主,主要民族为阿拉伯民族,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文字为阿拉伯文。

印度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印度半岛,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故又名德干半岛。较大河流有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印度半岛也称印度次大陆(又称南亚次大陆或印巴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 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3亿。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3亿。印度次大陆的国家大体位于印度板块,也有一些位于南亚。当中,印度、印度河以东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处大陆地壳上;岛国斯里兰卡位处大陆架;岛国马尔代夫位处海洋地壳。

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频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无明确界线,大体指阿拉瓦利山脉和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一线以南,略呈三角形。南北长1,700公里,东西最宽1,600公里,面积4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北部为半干燥草原气候,南部常年有雨,西南侧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其他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平均气温10℃以上;3~6月为热季,高原中部可达35℃左右,7~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广义的印度半岛还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内。

印度半岛的自然条件良好,耕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是最大的天然资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可以吃到一年两熟的粮食,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三熟。现代化工业国家所需要的原料与矿藏资源在半岛上也丰富地蕴藏着。其中煤的蕴藏量是世界第八位,铁的蕴含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各类电器用品所需的云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植物资源的丰富更不用说,这里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山植物约有3万多个品种。森林的覆盖率更是可观,74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在全世界人都担心绿色越来越少的今天,印度人却可以短时间地放宽心。

印度半岛东北部有大的煤、铁产地,重工业中心;另有锰、金、云母等矿藏。农产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经济作物和种植园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上,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西北部约占高原面1/3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半岛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这里的动物数量大,分布广,品种多,有7万多种。狮子和老虎是印度的国兽,古时候,它们是权和威武的象征,一些帝王就以狮、虎命名。象、牛、猴是印度的圣兽,受到人们的崇敬。在印度,母牛是最神圣的动物,绝对不允许杀食。神猴哈奴曼则是智慧的象征。大象虽然笨重,但印度人却把它视为可爱的动物,古时候,大象还是一个兵种,称为“象兵”参与作战呢!此外,蛇也是印度人崇拜的动物之一,许多艺人专门以要蛇卖艺为生。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受到人们的保护,严禁捕杀,也许是因为著名的孔雀王朝之故吧。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得力于印度政府为保护动物资源而采取的诸多措施。这些措施已经颇见成效,濒于灭绝的老虎数量从不足2000只已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只了。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印度半岛的印度民族创造了印度文明。印度被誉为十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居民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和印度教,另外还有伊斯兰教。印度半岛的主要城市:班加罗尔、新德里、科伦坡、马累、达卡、伊斯兰堡、加德满都等。印度半岛上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锡金族、泰卢固族、旁遮普族、尼瓦尔族、不丹族、尼泊尔族、马尔代夫族、僧伽罗族、泰米尔族等。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个大民族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 迪维希语、尼泊尔语、宗卡语等。

中南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中南半岛(Indo-China Peninsula),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旧称印度支那半岛,又称中印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新加坡海峡和太平洋的南海,为东亚与群岛之间的桥梁。半岛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国际航运的要道,交通与战略意义重要。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西部,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东南亚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三大山序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从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的文明开始进行辗转的贸易。在古代从中国到印度之间可能的通道有四条: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穿过西域和中亚的戈壁沙漠,再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经的路线,丝绸之路南支);穿过云南和缅甸的热带雨林(南方丝绸之路);从海路过南中国海经马六甲海峡绕过马来半岛(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前两条路线去印度十分艰险,故而大多数商人都选用后两条路线,尤其是海路。由于后两条路线都要经过印度支那诸国,这些国家得以逐渐发展起来,并深受中国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响。

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其次,其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印度马来地块亦有隆起和断裂现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半岛绝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为热季,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一年分旱雨两季,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11月~次年2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在迎风坡达5000毫米,而背风坡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热带草原。

半岛上蕴藏大量有色金属矿藏,其中铅、锌、银、锑、铜、锡、钨等矿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矿藏主要有煤、宝石、岩盐、石油和天然气。此外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也相当丰富。干季及雨季较分明,半岛上的各国均为农业国家,产柚木,橡胶、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胶和油棕产量居世界首位。呵叻盆地面积广大,经济日益开发。大河有伊洛瓦底、萨尔温、湄南、湄公与红河等,河谷地区为工农业基地,河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为半岛最大的国际河流,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及交通意义最重要。湖泊以洞里萨湖最大,富农渔之利,有抑制湄公河下游洪泛,减缓三角洲泛滥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调节水库。

选自:365知识网

半岛民族众多,开发历史悠久,为东南亚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岘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逊、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槟城港、毛淡棉、丹老与仰光等。半岛各国皆与中国、印度具有密切的历史与文化联系,故中南半岛又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

泰梅尔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泰梅尔半岛是亚洲最北半岛。位于俄罗斯北西伯利亚。西及西北濒喀拉海及叶尼塞湾,东和东北临拉普捷夫海及哈坦加湾,北隔维利基茨基海峡与北地群岛相望。半岛长约1000千米,宽约500千米,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北部沿海为狭长平原;中部为贝兰加山地,最高点海拔1146米;南部地势低平。气候寒冷,年降水量150~230毫米,大部属苔原带,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迪克森迪克森是俄罗斯北冰洋喀拉海南岸港口,位于泰梅尔半岛西北端、叶尼塞湾口东岸,水深可泊海轮,是北海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及燃料补给基地,人口约3,000,三十年代中随北海航线开发而兴起,由迪克森岛(面积25平方公里)及对岸港区组成,有机场、水文气象站、北极无线电气象中心、地球物理天文台和鱼类加工厂。

维利基茨基海峡,北冰洋南部连接喀拉海同拉普捷夫海的海峡,位于俄罗斯泰梅尔半岛北端同北地群岛中的布尔什维克岛之间。长约104公里,最狭处55公里,深32—210米,全年覆盖浮冰,夏季多浓雾,是北海航线上最艰险区段,为纪念1914年发现此海峡的俄国水文地理考察队长维利基茨基而得名。

贝兰加山脉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北部的泰梅尔半岛。东东北—西西南走向。长1,100公里,宽200多公里。由皮亚西纳河和泰梅拉河分成西、中、东三段,一 般海拔600米左右,西段较低,最高点在东段,海拔1,146米。大部由辉长岩、辉绿岩组成。东部有冰川(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部为石质苔原和北极山地荒漠。动物有旅鼠、北极狐、驯鹿等。

泰梅尔湖,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上的淡水湖。在贝兰加山南坡。原是一构造凹地,后经冰川刻蚀而成。长约250公里,宽数公里至80公里,面积4,560乎方公里。湖面海拔6米。平均深2.8米,最深26米。南岸平缓,东北岸陡峭。靠雪水和雨水补给。

切柳斯金角是亚欧大陆最北点。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北部泰梅尔半岛的北端,临北冰洋。北纬77°43′、东经104°18′。附近建有水文气象站。1742年,俄国大北方探险队的成员切柳斯金首先到此。俄罗斯泰梅尔半岛北端、亚洲最北部.人口稀少,位于北极圈内。

泰梅尔半岛属于俄联邦泰梅尔自治区的管辖区域。泰梅尔自治区位于北极圈附近,濒临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泰梅尔自治区南部与埃文基自治区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相邻,西南部和西部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萨哈共和国相邻。自治区的领土由泰梅尔半岛、西西伯利亚高原的北部和北地群岛构成。主要河流有叶尼塞河流域、皮亚西纳河、下泰梅尔河和上泰梅尔河。众多湖泊有泰梅尔湖(在西伯利亚仅小于贝加尔湖)、拉马湖、波亚西诺湖、汉泰湖。泰梅尔自治区的领土面积为86.21万平方公里,约占俄联邦领土面积的5.05%。泰梅尔自治区于1930年12月10日成立,当时属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成员,行政区单位数量有3个区、1个区附属城市、1个城镇、22个农庄。泰梅尔自治区的中心是杜金卡市,建市时间为1951年,杜金卡市距莫斯科6403公里。

小亚细亚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又称安纳托利亚半岛(Anatolian Peninsula),亚洲西部的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半岛东西长10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52.5万平方千米。南缘是托罗斯山脉,北缘是克罗卢山和东卡德尼兹山(两山合称庞廷山脉),东侧是亚美尼亚高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地形特征。半岛内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800~1200米,由平坦台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广布。高原西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垂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半岛主体为安纳托利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与陷落谷地相间分布的里亚斯式海岸。半岛沿海地带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半岛大部分属土耳其领土。

公元前1200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在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发生,从此,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其后,强大的波斯大流士大帝、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先后统治这块神奇的大地。历经无数帝国的打造、历经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剧烈撞击,形成了小亚细亚半岛不可复制的雄浑。跨过恢弘磅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穿过厚重的历史积淀,荡漾在亚欧之间。 
小亚细亚半岛在历史上一直是战争多发之地。在古代,波斯远征军多次踏过这片土地攻打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就发生在爱琴海周围,而基督徒与穆斯林战士之间的惨烈战争则象飓风一样在小亚细亚半岛上扫到来、扫过去。在近代,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双方的舰队就象拉锯一样在这一海域你来我往。在现代,这里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海、陆军在此受到重挫。至本世纪末,在海湾战争期间,土耳其是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重要方向;在北约空袭科索沃的作战中,土耳其的空军机场是北约部队的重要前进基地。在人类历史上,象小亚细亚半岛这样战事频发、战火连绵不断的地域实在不多见。 
在客观上,凡是交通要道、特别是战略枢纽,必是兵家必争之处;凡是重要政治势力的结合部,必是战争的多发处。而这两个条件小亚细亚半岛都具备,所以难免战火的反复洗礼。在自然地理上,由于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土耳其附近海域历来是联系三大洲的纽带,土耳其本身是三大洲之间的交通枢纽。土耳其西面的希腊,历史上曾有过极其光辉的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一直十分兴盛,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土耳其东面是蕴育伊斯兰文化的沃土,是穆斯林力量最为集中之地。土耳其南面的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土耳其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也必然是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点。在小亚细亚半岛上主要的居民是土耳其人,西面居住着拉丁人,北面却生活着斯拉夫人,东面则养育了波斯人,南面又是阿拉伯人。


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小亚西亚半岛,土耳其境内。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隔内托罗斯山与亚美尼亚高原相邻,西至土耳其西部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高原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海拔800~1200米。多湖泊、泥沼,广布荒漠草原。属亚热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冬季1月均温0℃以下,夏季7月均温约2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冬雨较多。较大河流有克泽尔河、耶席尔河、萨卡里亚河、杰汉河、塞汉河、大门德雷斯河等。农业以粗放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产安哥拉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高原重要城市。

2011年小亚细亚半岛人口约7000万。土耳其人占80%以上,库尔德人约占15%。土耳其语为国语,80%以上人口是土耳其族,此外还有库尔德、亚美尼亚、阿拉伯和希腊等族。居民中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半岛上农业较发达,粮、棉、蔬菜、水果、肉类等基本自给,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棉花、烟草和马铃薯等。粮食和水果等能自给自足,并有出口。安卡拉羊毛闻名于世。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硼、铬、铜、铁、铝矾土及煤等。三氧化二硼和铬矿储量分别约为7000万吨和1亿吨。半岛上主要名胜古迹和旅游风景点有: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弗所古城、卡帕多奇亚等。小亚细亚半岛的空运较发达,国际国内航线很多,基本上能满足需求。火车因竞争不过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运输,而显得落后破旧。土耳其的旅游交通大巴都非常新,主要是奔驰、三菱等。大街上跑的小车都很高级,奔驰、宝马随处可见。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土耳其是个用兵的好地方。小亚细亚半岛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400--600公里,地幅适度,便于战略控制;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有利于战略支持;海陆交通条件兼备,便于战略机动。从土耳其出发,向东可攻击西亚,控制世界岛中心地区和中东与里海的油田;向南可占领北非与苏伊士运河区,控制世界海运战略航线;向西可直逼欧洲心脏,进占世界经济与科技最为发达的区域;向北可威胁乌克兰和俄罗斯,直捣欧洲粮仓。小亚细亚半岛是海洋军事地理上的要地,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对黑海的控制作用。为此早在1936年,有关国家在瑞士的蒙特勒签署了关于黑海海峡使用协定,规定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的军舰如果不和土耳其发生战争,平时和战时均可以自由通行,但必须预先通知土耳其,并遵守大吨位军舰通过及数量的规定,另对潜艇也作出有相应的通过程序;而非黑海沿岸国的军舰通过海峡前往黑海,其排水量、舰种、在黑海的滞留时间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麦语:Skandinaviske halvø,瑞典语: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语: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古称为scandia,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居住的之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一词源自条顿语“skadino”,意为“黑暗”,再加上表示领土的后缀-via,全名意为“黑暗的地方”。因半岛地处高纬、冬季黑夜很长而得名。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的半岛,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岛。整个半岛大概处于北纬 56°~71°东经5°~25°之间,长约1,850公里(1,150哩)。它北起巴伦支海(Barents Sea),东濒波罗的海,南临卡特加特海峡(Kattegat)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湾,西傍挪威海和北海。南北长1850千米,东西宽400~700千米, 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其间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主要为块状山构成,为古波罗的地盾的一部分。半岛有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的一小部分。与俄罗斯和芬兰北部接壤,北至芬兰,人口约1200余万。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基阿连山脉,Scandinavian Mountains)横恒于两个国家之间,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半岛的气候属温带气候,其北端严寒。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和北部为挪威领土。南临北海,西、北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领土狭长,南北长1770千米,东西宽6.3~434千米。国土2/3为山地。沿海多岛屿。挪威地形的特点,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峡湾。松恩峡湾最著名,伸入内陆180千米,宽5千米,入口处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现代冰川700多条,面积有5180平方千米。挪威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虽地处高纬度,但大部分地区仍属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挪威工业发展很快,人口增长率低,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前列。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为瑞典领土。西临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千米,半岛南北长1574千米,东西宽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系一系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向东呈阶梯式下降,第一阶是诺尔兰高原,第二阶是缓倾的丘陵,第三阶是海滨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广布湖沼。矿藏以铁矿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的影响,气候较温和。冬季南北温差较大。降水量西多东少。河流短小流急,虽水量充沛但通航价值不大。全国水力资源丰富。它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比“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最大的湖有维纳恩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属于芬兰的领土。最高点哈尔蒂山位于芬兰与挪威的边界上。海拔1328米。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中西部。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沿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脉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山脉向东呈阶梯式下降,第一阶是诺尔兰高原,第二阶是缓倾的丘陵,第三阶是海滨平原,不少地区十分低洼,广布湖沼。半岛地质古老,更新世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是北欧最大的冰体。该冰盖范围最大时几乎到达北纬48°,据估计大约覆盖了6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厚度达到3000米。它起源于挪威的斯特达尔斯布雷恩地区,向西扩展到英国,向东几乎到达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时,大陆冰川才最后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总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于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强烈作用,半岛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并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国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总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于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峡湾,这些峡湾狭长、曲折、幽深,宽仅一至数千米,长度往往超过100千米,两岸多为高峻的山崖,是船舰良好的停泊地。半岛地质古老,中西部纵贯着长1700公里、宽200~600公里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海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沿岸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西坡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坡温带大陆性气候 ,一般属寒温带气候。全年盛行西风和北风,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显著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仅-15℃左右;降水比较丰沛,西部沿海地处山脉的迎风坡,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但背风的东部只有450~750毫米。


半岛森林茂密,平均覆盖率达50%,其中云杉、松树等针叶树占 5/6,仅南部长有白桦、栎、山毛榉等阔叶树,构成混交林,森林工业在挪、瑞两国均为重要经济部门。半岛上河网稠密,河流均短小流急,水量丰沛,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000万千瓦,其中2/3已开发利用。半岛金属矿藏丰富,矿藏有铁、铜、钛、黄铁矿等。尤以铁矿驰名。瑞典、挪威均为铁矿砂出口国,瑞典的基律纳是主要产地,是世界上地下开采的最大铁矿,储量达20亿吨。挪威沿海又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捕鱼量向居世界前列。在加工工业方面,瑞典、挪威均以造船业见长,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两国也都拥有规模庞大的商船队,在世界海运业中,多年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富有特色的传统经济部门。

半岛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半岛南部;最大的几个城市是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以及挪威的奥斯陆。大部分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能够理解彼此的标准语言。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属芬兰-乌戈尔语系,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语言(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不同,比较接近匈牙利语。


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包括了许多实际上和风格上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这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取得较大成就,并获得了国际声誉。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又确立了以“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经过20世纪40年代一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国家的设计组织在战后实行了一种合作政策,它们的第一项主要成就是名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展览。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这个展览从1954—1957年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功能设计运动中,各国设计组织在全国或地方层次上举行了大量展览,这些活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分广泛。它们与出版物和期刊一道为设计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组织不仅举办展览,它们也是设计这一领域的重要倡导者,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它们还启发公众意识到好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东西,这对于20世纪50—60年代早期的设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同时它也开辟了人机工程学的先河。

伊比利亚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Ibérian Peninsula),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临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比利牛斯山脉在半岛东北部,比利牛斯山脉为天然界线,与欧洲大陆连接。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对望。又称比利牛斯半岛。欧洲第二大半岛,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意大利等国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希腊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面积约58.4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多万。半岛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三国和英属直布罗陀。半岛上大部分为西班牙领土,西南角一小部分为葡萄牙领土,东北部比利牛斯山北为法国。

半岛地质基础为海西褶皱地块。断块山地东西横穿高原,将南北分为两大盆地。高原东高西低,南部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半岛的最高点。由于山脉阻挡,海洋影响较难深入内陆。但夏季阳光辐射值大,是欧洲阳光充沛的地区之一。半岛约有1800条河流,最长的河流为塔霍河。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能源矿藏较贫乏。半岛上的西班牙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之一。葡萄牙沿岸中部盛产葡萄。半岛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岛面积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半岛最高峰。有杜罗河、特茹河、瓜迪亚纳河和埃布罗河等。半岛约有1800条河流,最长的河流为塔霍河。有杜罗河、特茹河、瓜迪亚纳河和埃布罗河等。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能源矿藏较贫乏。葡萄牙沿岸中部盛产葡萄。半岛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周围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半岛上铁、钨、锡、黄铁、汞和铀等矿藏丰富。工业有采矿、冶金、造船、纺织等部门。农产以小麦、玉米、油橄榄、葡萄等为主,多集中在有灌溉系统的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中央高原多旱作谷物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

半岛历史悠久,历经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历经分合,现在分别成为两个独立的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半岛上的语言分别为安道尔:加泰罗尼亚语;直布罗陀:英语;葡萄牙:葡萄牙语、米兰德斯语 (官方承认) ;西班牙:巴斯克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 (在瓦伦西亚地区又被称为瓦伦西亚语) 、加里西亚语、阿斯图里亚斯语 (官方承认)、阿兰尼斯语 (官方承认)。

伊比利亚半岛在欧洲西南部,有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西班牙是地中海地区海岸旅游的焦点,是世界的主要旅游伊比利亚半岛目的地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到西班牙的旅游者迅速增加,从1950年的300万人以下,增长到1992年的3964万人。旅游地高度集中于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和地中海岛屿,后者如巴利阿里群岛。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西洋海岸,旅游相对不太发达,葡萄牙近年来,每年接待约800万以上外国旅游者。半岛的大西洋海岸旅游地,集中于葡萄牙南部的阿尔加维。半岛上的内陆高原,尽管有许多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但气候炎热、干燥,只能吸引少量旅游者。西、葡两国在远离本土的大西洋中都有岛屿,这些岛屿位置均偏南,因而冬季温暖,可以吸引冬季度假的旅游者。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属葡萄牙,而加那利群岛属西班牙。虽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旅游业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但两国有明显的相似性。它们的旅游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范围不大的地区,两国的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两国都拥有敞开的大西洋海岸和丰富的内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两国的国内旅游市场还在向成熟程度发展,并且进展迅速。两国的出境旅游人数正在开始增加。

伊比利亚半岛东部的地中海盆地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自从1879年西班牙桑坦德尔的阿尔塔米拉山洞的旧石器时代壁画被发现以来,在阿拉贡、加泰卢尼亚、瓦伦西亚、穆尔西亚、安达卢西亚及卡斯蒂利亚-拉曼却地区都发现了许多史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壁画,几乎分布在半个伊比利亚半岛,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遗产。 这些壁(岩)画一部分画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岩壁上。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富于变化,色彩多样,生动的再现了史前人类(从采集、猎食到种植、驯养)的生活景象及其艺术想象力。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研究,按照艺术风格和时间的不同把这些壁画分成了三类:旧石器时代壁画、地中海沿岸壁画和简图式壁画。旧石器时代壁画指那些隐蔽于山洞深处,暗不见光的壁画,它们大约是公元前四万年到公元前一万年前的作品。这些壁画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红色和赭色;画面没有人的形象,主题都是些自然界的动物,如牛、野牛、野猪、野马、鹿、熊等,有个体也有群体;这些形象不仅有明显的轮廓,整个画面都填充有颜色。另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和人手的形象,不过至今仍不知它们代表什么。阿尔塔米拉岩洞就是旧石器时代壁画的著名代表,此外还见于埃尔卡斯蒂罗及法国的冯特德高枚等地。至于地中海沿岸壁画,其考证年代约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并不很深的洞穴内,光线较容易照到。画面多为单个或群体的动物,如鹿科动物、反刍动物等等,它们的侧面、角和蹄朝前。人的形象常出现在画中,还有很多狩猎、舞蹈、争斗、驯养、采蜜和种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可以看到这些壁画,代表性的有考谷尔、巴尔托塔的岩洞。简图式壁画约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青铜时代晚期的遗迹。壁画的一部分似乎为地中海沿岸壁画的自然发展和简化,另一部分则是独自发展的一支。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画面形式常简单,有一些难以辨认。画面有四足动物和人类活动(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场景,但典型的还是那些抽象的符号:点状的、枝状的、趾状的形象,不一而足。这些壁画简单却充满活力,有专家认为这是人类早期艺术抽象化的重要一步。

巴尔干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巴尔干半岛(Balkan)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人口5500多万。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 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矿产有铜、汞、铬、铅、锌 、石油以及铁、煤等。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一战后,半岛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再次争夺激烈,该地区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后期在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的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即雅尔塔体系。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使得半岛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


巴尔干半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岛总面积50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四国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罗马尼亚、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领土。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即多山之意。半岛上山脉主要属于阿尔卑斯山的支脉,仅北部和东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属地中海气候,内陆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岛屿。矿产有铜、汞、铬、铅、锌 、石油以及铁、煤等。

巴尔干半岛大部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主要山脉有: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纵贯半岛,主峰耶泽尔察(在阿尔巴尼亚北部)海拔2693米;东北部的巴尔干山脉,横亘保加利亚全境,主峰博特夫,海拔2376米;南部的罗多彼山脉,沿爱琴海岸呈东西走向,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是半岛的最高峰。多山间盆地,巴尔干山以南有马里查河盆地、登萨河盆地。东北部为多瑙河下游平原。半岛地表切割强烈,形成一些谷地,交通干线多沿谷地通过。从中欧来的铁路沿摩拉瓦河和瓦尔达尔河谷直通塞萨洛尼基,沿马里查河通伊斯坦布尔。除多瑙河和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大多短小,水流湍急。海岸线异常曲折,长达9300公里,多良港。半岛南部和沿海为地中海型气候,北部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西部约1000~1500毫米,东部1000毫米以下,南部500毫米以下。平均气温:1月南部11℃,北部-2℃(山区低于-5℃);7月南部26℃,北部22℃。有辽阔的森林和牧场。

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罗马尼亚人(约1940万)希腊人(约1030万)土耳其人(约1000万)塞尔维亚人(约900万)保加利亚人(约670万)阿尔巴尼亚人(约580万)克罗地亚人(约470万)波斯尼亚人(约400万)斯洛文尼亚人(约180万)马其顿人(约210万)黑山人(约50万) 其他 (罗姆人、犹太人等)。半岛上的主要城市有贝尔格莱德、索非亚、雅典、伊斯坦布尔、地拉那等。

拉布拉多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拉布拉多半岛是北美洲最大半岛。位于加拿大东部,哈得孙湾与大西洋及圣劳伦斯湾之间。东南以贝尔岛海峡与纽芬兰岛相隔。东部属纽芬兰省,西部和西南部属魁北克省。面积140万平方千米。人口3.4万,除白人外,还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世界第四大半岛,为美洲大陆最东端。东部属纽芬兰省,西部和西南部属魁北克省。面积140万平方千米。人口4万,地广人稀。位于加拿大东部,哈得孙湾与大西洋及圣劳伦斯湾之间。东南以贝尔岛海峡与纽芬兰岛相隔,北以哈得孙海峡与巴芬岛为界,东北隔戴维斯海峡与格陵兰岛为界。西有渥太华群岛,贝尔彻群岛。西北有曼赛尔岛,诺丁汉岛。西南有詹姆斯湾,北有昂加瓦湾。东南有安蒂科斯蒂岛,南部有米斯塔西尼湖。古斯贝空军基地在梅尔维尔湖南岸哈密尔顿因莱特,是加、美空军联防组成部分之一。拉布拉多半岛地处前寒武纪加拿大地盾东部,为古代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位于哈得孙湾以西的基瓦丁中心和位于哥伦比亚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中心),长达1.6万千米的海岸线曲折交错,多峡湾。地表起伏不大,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北部托加特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冰槽谷等冰碛地貌。

拉布拉多半岛湖泊众多,有“湖泊高原”之称。河流富水力,多源出中部,常与湖泊、瀑布串连,各自入海。东南部河流为雨水补给,其余地区河流则为冰川融水补给。拉布拉多半岛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之极地长寒气候,东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降水季节变化较均匀。拉布拉多半岛除夏季短暂温凉外,地表均为冰雪覆盖。北部沿海为苔原-冰沼土,中南部为针叶林-灰化土。大部分为针叶林地带,东岸和北岸沿海有苔原分布,不宜农耕。河谷以胶枞、黑云杉为主的森林茂密,有拉布拉多狼﹑拉布拉多猎犬﹑麋、驯鹿、黑熊、北极熊、海豹等野生动物。矿藏丰富,有富铁矿可露天开采,此外还有铜、石墨、云母、镍等。居民稀少,多从事渔业、狩猎和毛皮加工业。

半岛上的主要城镇:库朱瓦克(希莫堡)、伊努朱瓦克、内恩、卡尼亚皮斯科、谢弗维奇、奇萨西比、哈皮瓦利——古斯贝、波斯特维尔、卡特赖特。主要港口:哈灵顿港,七岛港,新魁北克港,卡捷港,圣皮埃尔港。

索马里半岛

世界十大半岛

索马里半岛非洲最东部,向东北突出海中的非洲之角。是非洲东部大半岛。呈三角形向东北突出,东濒印度洋,北临亚丁湾,顶端为瓜达富伊角。位于亚、非两大洲交界处,地中海和印度洋间海上航道要冲,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主要位于索马里境内。亚丁湾沿岸低地为古班冲积平原,由西向东渐窄,宽可达100千米以上,最窄处仅数米;海滨分布风积沙丘,印度洋沿岸亦为平原,有些地方有沼泽。半岛北部由与亚丁湾平行的平顶山块和山岭组成,北坡陡峭,南坡平缓,海拔1000~1800米,最高点苏鲁德峰海拔2408米。为埃塞俄比亚东南高原边缘山地的东延部分。半岛南部为盖拉索马里高原的一部分,海拔500~1500米,为轻度切割的波状高原,多间歇性小河。


索马里半岛主要位于索马里境内。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包括索马里全部和埃塞俄比亚一部。大部为砂岩和石灰岩组成的高原,呈阶梯状,从西北向东南自海拔1500-2000米降至200-500米,最高峰为索马里北部的苏拉德山,海拔2,408米;东南部印度洋沿岸有宽广冲积平原。气候炎热干旱,年降水量在沿海低地不足250毫米,内陆高原为250-500毫米。除朱巴河和谢贝利河外,其余河流皆属间歇河。沿海低地属半荒漠,内陆高原属热带草原和荒漠化热带草原。居民多从事游牧和半游牧。


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不高的山地,中部为一片辽阔的波状起伏的高原,海拔一般在400~500米,南部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窄的沿海平原,向印度洋缓倾。赤道在其南部穿过,所以终年高温,但降水很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大部属热带荒漠气候,成为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沙漠气候区。这主要是由于索马里半岛南部海岸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这里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风向皆与海岸平行,不易登陆抬升致雨;另外,夏季在半岛南部沿岸有海底冷水上翻,冬季海流自东北向西南流动,水温较低,气流稳定,虽多雾而不易降水。

索马里半岛对面就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向北不远就是欧洲。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冲,扼守着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门户。从波斯湾开出的油轮,经马六甲海峡开来的轮船,都要经过这个门户才能进入红海、地中海,因此有“红海的门闩”之称。 索马里半岛位于非洲最东部,向东北突出海中的非洲之角。是非洲东部大半岛。呈三角形向东北突出,东濒印度洋,北临亚丁湾,顶端为瓜达富伊角。位于亚、非两大洲交界处,地中海和印度洋间海上航道要冲,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半岛上的国家--索马里民主共和国也叫“非洲之角”。500多年前,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到达过这里。

索马里半岛属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旱,年平均气温可达28~30℃,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北部山地多于500毫米,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壤侵蚀严重。较高处有小片森林。多为索马里游牧或半游牧民。经济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冬季:受东北信风和季风洋流影响,刮东北风,由海洋刮向陆地,增温增湿。气候类型大陆性不明显,不是明显的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常吹离岸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上泛,温度低。多上升流,表现为寒流性质,降温减湿降水少,所以表现为寒流性质(索马里寒流)。在夏季气候大陆性明显,表现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水源缺乏,可以耕作的土地不多。当地约有75%的人以放牧为生。索马里饲养的骆驼占全世界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骆驼不仅是当地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是肉、奶、油的主要来源。索马里人常常把拥有骆驼的数量作为衡量财富多少的标准。索马里还有“香料王国”的称号。它所出产的名贵香料乳香和没药,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在世界上一直享有很大的声誉。

索马里半岛各国在文化上是连在一起的。当地人使用犁来耕作,并长期把单峰驼作为一种家畜。在索马里半岛有一些重要的不同语言的民族部落,他们是:在吉布提:阿法尔人(达纳基尔人)和索马里人(伊萨人)。厄立特里亚:比林人、阿法尔人、赫达勒布人(贝尼-埃米尔人或贝沙人)、库纳马人(巴扎人)、纳拉人(尼亚勒提人)、萨荷人(伊洛布人)、拉沙伊达人、提格勒人和提格里尼亚人。贾贝尔提人是提格里尼亚人中皈依伊斯兰教的一支(即穆斯林),他们自认为是独立的民族,但并未被承认。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人、阿法尔人、阿高人、古拉吉人、哈默人、哈拉尔人、伊洛布人(皈依天主教的萨荷人)、奥洛莫人、萨荷人(未皈依天主教)、西达马人、索马里人、提格里尼亚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小部落(另见南方民族、部落和公民区的各民族)。索马里(包括索马里兰):索马里人。苏丹:贝沙人、努巴人、富尔人、富拉尼人、巴加拉人,他们周围是其他阿拉伯部落。半岛上主要城市有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非洲之角(狭义)第一大城市。哈尔格萨:索马里兰首都。吉布地:吉布提首都,与国名相同。阿斯马拉:厄立特里亚首都,严格来说它不在狭义的非洲之角范围内。

半岛主要语言有阿拉伯语:索马里半岛最重要的语言,除埃塞俄比亚之外的各国都将它作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意大利语:索马里半岛仅次于阿拉伯语的第二大语言,索马里、索马里兰的官方语言之一,厄立特里亚的工作语言之一。 英语:索马里半岛第三大语言,索马里、索马里兰的官方语言之一,厄立特里亚的工作语言之一。法语:吉布提的官方语言之一。索马里语:索马里、索马里兰的官方语言之一。阿姆哈拉语: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此外还有各少数民族的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