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在外工作,64歲大爺14年做1件事,老伴喊他“傻子”


“我從14年前開始把精力全部花在這棟老屋裡,有人說我不務正業,老伴也稱我是傻子,不管別人怎麼說,都沒有阻擋我前進的腳步,我就是喜歡做這件事。”2019年11月7日,劉葉朋打開老屋的大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說,這棟老屋不是他家的房子,不過,他在裡面珍藏了不少“寶貝”。

劉葉劉葉朋現年64歲,小時候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從小在山裡長大的他只上過3年半學,在學校裡,他看到村中有勞力的人家糧食不少,而他的家人餓肚子是常事,於是決定放棄學業回家幫忙幹農活。劉大爺雖然只讀了3年半書,但他對當時的學校記憶猶新,老人們和老師講的故事讓他終身難忘。

劉大爺讀書的學校位於劉氏支祠內,鼎盛時期,學校裡有400多名師生。這所學校創辦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正處於抗戰時期,這裡成為革命鬥爭的據點和游擊隊的根據地,後來又是村部所在地。老屋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隨著社會發展,老房子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2002年,學校搬遷後,劉大爺總想著要為這棟老屋做一些事。


劉大爺家住安徽省嶽西縣鞦韆村。老屋裡有很多故事,劉大爺覺得國恥難忘,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他們這一代人應該將其記錄下來。2005年,在有關人士的支持下,他開始收集資料,走訪當年在此教書的老師以及當地的老人。劉大爺原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妻子看到他整天“不務正業”,經常勸他,有時兩人甚至為此鬥嘴,雖然如此,但劉大爺仍然下定決心要做自己想幹的事。圖為劉大爺收集的轎子。

劉氏支祠建造於1914年,迄今有105年曆史,起初是家族開展活動的地方。劉大爺有兒有女,2005年,兒女成家並已經在外地工作,劉大爺把收集起來的資料準備製作成牌匾掛在老屋裡展示,然而,誰也不願意幫他做牌匾,因為大家都知道,倘若宗族不出錢,到時接不到材料費和工錢,等於白忙活。無奈之下,劉大爺拿出家中一萬多元的存摺,讓對方放心製作,這才給對方一個定心丸。

老伴看到他天天做“份外事”,把自家錢“浪費”,不樂意了,常喊他“傻子”,可是,劉大爺還要把烈士曾經用過的遺物和老古董收集起來,然後製作櫃檯放在裡面展示。收集這些“寶貝”不但需要時間,而且要錢購買,曾經有一段時間,老伴常罵他是在“敗家”,有的烈士家屬看到劉大爺花那麼多錢和時間為社會做貢獻不容易,主動獻出那些老物件。


如今,老屋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老房子得到修繕,最近,劉大爺整天在裡面忙著打掃衛生、整理老物件等,再過不久,老屋對外開放,免費供村民們及遊客參觀。圖為劉大爺在老屋的後方牆壁上發現“抗戰到底”的字樣。

經過14年的收集整理資料,劉大爺積累了不少當地的歷史文化知識,劉中一、劉正北、劉雨潤、劉汝聰等數十位英雄事蹟全部記在他的腦海中,哪位烈士哪年任何職,哪年不幸犧牲,如數家珍。

老屋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有房間60餘間。設有革命烈士史蹟展覽室、十任縣委書記展覽室等多個展覽室。“現在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覺得他很有遠見,孩子們也非常支持他。”劉大爺的老伴說,老屋裡的“寶貝”是歷史的見證,留住它們就留住了生活的根。如今,村民們都誇劉大爺有眼光,做了不起的事,劉大爺的老伴還經常來老屋裡幫忙。


白牆黑瓦、古色古香的老屋裡,通過圖文和實物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著這片土地曾經的光輝歷史和厚重文化,裡面的老物件和牌匾上的資料凝聚劉大爺的心血和汗水。“我對這些年的辛苦付出從來沒有後悔過,隨著先輩們的先後離世,那些珍貴的資料很難再收集起來,我慶幸當初做出這樣的選擇。”劉葉朋老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