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和元帅谁的级别大?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大?

黑aiq哥


当我们在阅读一些史书时,最让人头疼的,不是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他们的身份,尤其朝中大臣的官职,以及他们的职权范围,由于古代的官职,与现代有很大不同,就拿元帅来说,中国现在是没有元帅这一官衔的,并且这一看就是军衔,中国最高的军衔是上将,不过在古代中,元帅这个官职确实存在,同时还有将军、宰相、丞相等,那么这些官职又有哪些区别呢?究竟谁在上?谁在下?

我们先来说说将军与元帅,以古代的标准来看,元帅是大于将军的,我们常听见一些电视剧中说,某某兵马大元帅,这可以说是当时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元帅是统领三军的职位,而将军,只是元帅有下众多将领中的一个,当然了将军也是分许多级别的,每个朝代都有四征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但当战乱到来之时,这些将军全部任由元帅指挥。

说起将军就想起在三国中的曹操,他一开始的官职时骁骑校尉,后来成为北方大诸侯后,曾跟自己手下说,当年自己南征北战,为的就是等自己去世后,墓碑上刻的是已故征西将军之墓。可见当时武人的目标,大多是将军而不是元帅,因为能当元帅的人,得是国家最出色,并且最有资历的武将担当,这也足以见元帅的分量有多重,总的来说元帅只有一个,将军却可以有很多个,自然是元帅在前,而将军在后了。

再来说到宰相与丞相,上面的元帅与将军,在一个王朝是可以共存的,但宰相跟丞相不是,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是把丞相和宰相并立,但两个具体哪个官职更大一些,其实个人认为等同,但以职权来对比的话,丞相又大于宰相,秦到魏晋的丞相,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像上面所说的曹操,他后面在许昌时,就是东汉朝廷的丞相,但宰相的话,直到南北朝至宋明,才开始多起来。

当时主要是前面几个朝代的丞相权力过大,后面的皇帝们为了平衡权力,故而削弱了宰相,而且朝廷也没有设立宰相这个官职,而是以其他官职代替,虽无宰相之名,但却有宰相之权,想唐朝的中书令、宋朝的参知政事、枢密使、清朝的军机大臣,全部是宰相官。吸取了历史教训,魏晋之后的皇帝们,由于害怕相权盖过皇权,因此才把丞相的权力,分化成宰相,一来可以让百官有主心骨,二来自己的权力也不那么受限制,直到大清灭亡,宰相才完全的消失。

以上就是个人总结古代几个官职大小关系,总的来说,元帅与将军同属于武官,也是属于上下级的关系,所以元帅的官职要大一些,但丞相与宰相就不同了,它们两个属于衍生关系,宰相是由丞相衍生而来的,其实官职大小差不多,但要论起政务权力,当然还是丞相更胜一筹,毕竟管的事情比较多。


木剑温不胜


我们常说将帅之才,将在帅前面,按照排序感觉将大。在象棋里面一方是将,一方是帅,又感觉好像一样大。那么将和帅究竟谁大?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将军原本就是军事上的最高统领。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

晋国名将先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元帅头衔的军事统帅。当时的元帅只是一种称呼,还不是官职。历史上元帅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官职,一种是军衔。

明朝时元帅一职仅仅是个二三品的官,还没有将军大了。



不过古今中外,将军与元帅的设置都不同,没有可比性。有些国家压根不设置元帅。比如美国没有元帅,但他们的五星上将就相当于元帅。

现在元帅成了军事上的最高统帅。一个国家同时有将军和元帅称呼的,元帅又比将军大(指的是军衔级别)。

1955年我国首次采用军衔制度。初次授衔中,朱德等10人授予元帅衔,粟裕等10人授予大将衔。粟裕曾让出元帅衔,后被授予大将衔,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元帅要比将军衔高。



那么宰相与丞相哪个大?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宰相指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一种确实的官职。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所以与宰相同级别的官员有很多。



所以丞相是皇帝以下最大的官。除了皇帝几乎只手遮天。所以从权力角度来说丞相要比宰相大。

宰相制度出现在春秋时期,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

明朝时就因为丞相权力太大,所以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内阁。

清朝时延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时的军机大臣从权力上来看就相当于是宰相。


说史听涛


将军和元帅相比,当然是元帅的级别大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了十位功绩卓越的元帅:他们分别是,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罗荣桓元帅和叶剑英元帅。

关于这些元帅的故事,我们现在人当然是最清楚的了。因为正是他们在战场上,占无不生,攻无不可,带领千军万马和敌人厮杀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无敌,才带领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朱德有红军之父的称号,井冈山上朱德和毛泽东的会师,八一南昌起义,奔赴华北战场上抗日......这些都是朱德做的广为大家都知晓的事情。

彭德怀抗日期间的百团大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大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士气,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林彪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

将军是元帅下面的一个军衔,其中将军又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的大将有10位,上将有55位,中将有175位,少将798位。

其中十位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粟裕是无冕元帅,因为他本应该是被授衔为元帅的,但是,在备选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出。正是这一举动,让粟裕得到了很多人的褒奖。

1955年授予的上将有: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

说完上面的元帅和将军,我们在说一下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

丞相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因为李斯功劳很大,他就被秦始皇任命为了丞相,也就是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么一个职务。

当时的国家大事,也只有皇帝和丞相一起拍板,这个事情才能定下来,发向全国去执行。

汉朝的时候,刘邦封了萧何为丞相,汉朝的国家大事也是皇帝和丞相两个人说了算。到了后来,皇帝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有的时候,都能威胁到自己。

所以,就把丞相给罢免了,然后又设置了宰相。

宰相不像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往往指的是官吏的总称。比如,宰相又可以分为:太宰、相邦、相国、大司徒、内阁大学士等等具体的官职。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一般也收到其它官员的制约,不想丞相,丞相的上面只有一个皇帝。宰相的话,和自己平级的人,可能就有很多。

也就是说丞相管辖的范围,要比宰相管的大的多的多。


不才讲史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皇帝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称船。将军跟元帅是军队将领的官职,通常元帅大于将军;宰相与丞相与文官的最高官职,通常宰相包括了丞相,丞相只是宰相在不同时期的称谓而已。先秦时期千人一将,也就是千夫长以上的军职人员可以自称将军;周王室有天子六军,每一个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一个军的将军可以自称元帅。元帅通常是一支军队的最高领导,他下面有将军多人,元帅负责谋划决策指挥,将军负责带兵打仗。

先秦时代元帅一词还没有正式流行起来,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被称为上将军,比如秦军的实际元帅就是大良造爵上将军职的白起。不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元帅是晋国名将先轸,他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在崤之战中击败秦军,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汉朝最高军衔是大将军,大将军统领其它将军,其它将军可以是前,后、左、右将军,也可以是步兵将军、骑兵将军、车骑将军、弓弩营将军等;韩信就是汉朝第一位上将军,他统帅汉军追亡逐北,所向批靡。

中国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朝正式立左右元帅统帅全军,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法国从16世纪开始采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并很快成为欧洲国家军队的最高军衔,不过元帅也分级别的,前苏联设置的级别最多,分军区,分兵种。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 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就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宰相有不同的称谓;在不同的国家,宰相仍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以称为宰相。


大秦铁鹰剑士


元帅有两重含义,一重是官职概念,一重军衔概念。从官职上来说,元帅、将军无所谓谁大谁小,具体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从军衔上来说,元帅的级别比将军大。

丞相和宰相不是一个概念。丞相是官职,宰相是对丞相这类人的身份统称。



元帅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元帅“只是当时的人对军队统帅的一种称呼,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

后来的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也都一样。元帅也都是当时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不是正式的官职。

在这个时期,武将官职都是叫某某将军,比如卫青是骠骑将军、霍去病是车骑将军、关羽是前将军,赵云是征南将军。他们的正式官号都是将军。

也就是说,南北朝之前,将帅不分家,不管是多大的干部,多高的级别,官职都只是某某将军,顶多加个“大”字,叫“大将军”。

到了南北朝时期,将帅才正式分家,元帅从一种对高级将领的称呼,变成了一种凌驾于将军之上的职务。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南北朝的制度,并且还给元帅定了性——若有战事,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元帅,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副元帅。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前,就曾经担任过“西讨元帅”一职。


宋朝建立后,也延续了唐朝的制度,几乎是一模一样。比如靖康之变时,宋高宗赵构就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居。打赵构的金国也一样,侵宋时也设都元帅和左右副元帅,一般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

到了明朝,情况变了。明朝时期,枢密院之下设有诸翼元帅府,主官的官职叫元帅和同知元帅,负责统军征战。但级别不高,仅仅是二、三品的官职。清朝之后,元帅这个官职就基本上没有了。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改革军制,引用西式操典,同时也引用了西方军队的军衔,元帅作为军衔的概念才正式进入中国。

不过,清朝和民国都没有元帅军衔。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曾经担任过陆海军大元帅,但他的这个“大元帅”只是一种称号,不是西方军队的元帅军衔。(清军最高军衔是上等第一级,相当于上将)


北洋军阀时期,最高级别是上将军衔,没有设元帅军衔。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延续了北洋军制,也没有元帅这一军衔。最高军衔是蒋介石的特级上将。

当时,倒是有一个职务叫“大元帅”,但这不是军衔概念,而是一般跟总统职务同时匹配的一种称号。(不是军衔,只是一种职务性质的称号)

比如1927年,张作霖当上了北洋政府的最高首脑,他的职务就是安国军大元帅;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讨伐段祺瑞,他的职务就是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这种职务性质的大元帅,跟军衔里面的元帅没有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才第一次有了元帅这一军衔,级别高于大将。

再说宰相和丞相。

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对丞相这一级别的人的一种统称。(辽朝专门设立过宰相官职,但只是个例)

秦朝和西汉时,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管监察排第三,相当于副丞相。这三个人都是宰相。

众所周知,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大将军”取代丞相,变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后来的东汉,三公还在,只是名称变了,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也就是说,东汉取消了丞相这个官职。

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时期变成为首相,相当于是东汉的宰相之首。

同时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因为东汉皇帝增加了一个“录尚书事”的头衔,三公有这个头衔,才能参与朝廷的具体决策,才是真正的宰相。否则就只是一个空筒子三公。

由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制度都不一样,后面的隋唐宋明清的制度就不细说了。具体看下面的概述。(列举出来的官职名称,都相当于是宰相)

秦、西汉:丞相(汉昭帝后又有领尚书事)

东汉、曹魏:三公、录尚书事

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

东吴:丞相

两晋南北朝: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

隋、唐前期: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参豫朝政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后期至宋元丰改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元丰改制至明初:尚书、中书左右丞相

辽:南北院宰相

明初:丞相(其后宰相一职被废除,相权归皇帝)

明永乐以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

清:内阁大学士

清雍正以后:军机大臣

清末:内阁总理大臣

总之就是,丞相这个职位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废除,但又多次被恢复。自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就再也没有了。

但是,没有丞相这个职务可以,没有丞相这类人,是不行的。朱元璋可以废丞相,但是他改变不了皇帝需要宰辅大臣辅佐的政治结构。因此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便设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大学士就相当于是丞相。

说的通俗一点,我们今天的总理、首相就是具体的职务名称,相当于丞相概念;而国家领导人是对总理、首相的统称,相当于宰相的概念。

放到古代来说,丞相是具体的职务名称,宰相是对丞相这类人的统称。汉朝的丞相、唐朝的尚书令、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都相当于是宰相。


Mer86


将军这个字眼比较常见,在很多人眼里是威风凛凛的存在,而元帅相对来说听的没有那么多,那么元帅和将军谁的级别更大一点呢?

其实咱们可以从美军的五星上将和四星上将的翻译中先了解一下

由于在英语中元帅这个词和马歇尔将军的名字相同,美军就创造了“五星上将”这个新的军衔,所以美军的“五星上将”事实上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元帅。

英文中四星上将是“Genaral”也就是正常的上将的意思,而五星上将则是“Genaral of the army”也就是整支军队的将军,所以实际上元帅一般是整个军队的最高统帅,而将军则可能是级别稍微低一些的其他将领。

而在我国元帅也是只有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才有资格获得的最高军衔,他们就是著名的十大元帅。

而将军的话就比较多了,主要包括解放军的各级将领,比较著名的就是开国的十位大将了,历史上的将军那就更多了。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大?它们两个含义不同,丞相是中国历史上官名,在三国之后,丞相就是朝廷上最高行政官,当然皇帝除外。宰相就不一样了,它是古代帝王之下长官的通称。再一个宰相只是一个制度的体现,而丞相的官职是存在的。宰相这个制度开始于春秋,结束在明朝。

在明朝的时候废除了宰相这种制度,废除之后出现了内阁制度。清也是效仿明朝,并没有宰相这种制度。在当时丞相就是皇帝之下的长官,那个时候丞相的官职也是非常高的。宰相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并没有什么实职。宰相和丞相的起源也是比较不同。

宰相官职存在起源于秦朝,而丞相出现在商朝,我们都听说过伊尹为相。丞相之位就是出现在商朝,在周朝周公为宰相。在历史上管仲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有才华的一个宰相。后来的战国时期,宰相这个职位在诸侯国也渐渐的广泛起来。

在秦朝时,宰相正式的名称其实是丞相。有的时候分为左丞相,右丞相。丞相最早来源于春秋,可见宰相的官职比丞相出现的早。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官职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他们之间的职责也是不一样的。丞相在历史上的地位忽高忽低,宰相就不一样了,它是对于政府来说有很高的地位。就比如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我们可以称他为宰相.


口水杂谈


将军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而元帅则是军衔。以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为例,这次授衔共授予元帅十名、大将十名、上将55名(后增加2名)、中将175名(后增加2名)、少将800多名,总共授予了1000多名将军。军衔为少将及以上的都是将军。在这1000多名将军中,获得元帅军衔的只有10人,他们分别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实际上在元帅之上还有大元帅军衔,授予毛主席。但是毛主席说,他穿戴这些军装和牌牌不方便到群众中去,就没有接受大元帅军衔。


宰相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是百官之首,其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的宰相叫丞相、东汉叫司徒。到了隋唐有了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隋叫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叫中书令(隋叫内史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叫纳言、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令。因唐太宗当过尚书令,因此,尚书令不再授予,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左右仆射。后来,只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也是宰相。


宋朝的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实权掌握在副宰相—参知政事手里。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中书令之下的左、右丞相才是实际的宰相。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杀宰相胡惟庸,从此废除宰相制度而直接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了内阁,内阁后来取得了票拟权。但是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原不及宰相。因此,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一看电视剧名就是错的。


历史军魂


将、帅、宰、丞、相,在古代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很多人说元帅的级别比将军高这是不对的,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也比较大。

将军和元帅

将军包含了元帅,两者的关系就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将军最早就是一军首脑,后来因为军队人数过多,每支军队的首脑都称之为将军,所以高级将领都是将军,古代军职最高的将军称之为大将军,韩信和卫青就是大将军,其次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和霍光就是骠骑大将军,如果大将军这个军职上没人,那就是骠骑大将军的军职最高,以此类推。至于元帅,属于战时的一种称呼,古代东征西讨的将军,称呼为征北将军、征西将军等等,后来由于各类将军实在太多,多了很多杂牌将军的称谓,因此便以帅来区分,无论各自原本的官职是什么,战时以帅为尊,俗称元帅,之所以觉得元帅更酷,是因为它的稀少,同样的元帅也有大小的称呼,比如左右元帅和大元帅,南宋皇帝赵构就给自己加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官职。近代的时候由于军制仿西式,古代军制称呼被废除,改称为校官、将官,校官对应古代杂牌将军的称谓,将官对应高级将军的称谓,而级别最高的称之为五星上将或者元帅,对应古代的大将军军衔。因此,元帅对应的就是最高级别的将军,两者属于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丞相和宰相

丞相和宰相都称之为相,相是一国最高行政长官,只在君主之下,俗称为相国,始皇帝自吕不韦之后,忌惮相国的权柄过高,因此设立了左右丞相架空相国,到西汉初期,为了表彰功臣,韩信和萧何都曾短暂封为相国,政权稳定过后,只设丞相,相国一职等于被废弃,自此后朝臣以丞相为尊,后来君主发现,即使将相国的权柄一分为二为左右丞相,两者的权柄还是很容易合一,因此东汉时丞相一职又被君主废弃,至此之后,丞相一职偶有出现,但都如昙花一现,至于丞相的权柄,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时,被三省的长官分去,三省的长官也被称呼为宰相,而宰相的权柄虽然还是比较高,但品级却被将了下来,此后历朝历代,宰相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数人,而宰相的权柄再也难以合一,因此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丞相的权柄大于宰相。

总之,我国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导致官职、官名的变化非常大,很多最早被废弃的东西,很可能几百年后又被捡起来,而很多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到最后都有可能合二为一,如果以现代的官制比对,古代的元帅相当于战时总指挥,大将军相当于比军区司令还要高半级,权柄高的总理相当于丞相,权柄弱的总理和副总理相当于宰相。


达达说历史


元帅在古代是表示指挥全国兵力的军事统帅,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常存在的职位,只有在发生战事时由皇帝临时册封。

将军是军中的常职,军队中可以没有元帅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将军,因为将军直接指挥部队在前线作战。

级别肯定是元帅高,但有时候直接权力还是将军比元帅大。

在现代,元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衔称呼;将军是元帅下面的一种军衔称呼。

丞相是一种具体官职的称呼,是除了皇帝以外最高的职位。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

宰相不是一种具体官职的称呼,它是古代一种权力的设置,是一个国家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行政长官。秦汉的宰相可以叫丞相,宋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实际上也是行使宰相的权力。

所以可以说,丞相和宰相没有大小,宰相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这种制度下在某些朝代的一种官职名称。


未鸣读史


元帅和将军到底谁更大?这个问题要分情况来说。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官职名称在发生变化。比如尚书原来就是秘书的同义词,后来变成了宰相;再比如司马原来是只能指挥20人军队的基层军官,后来发展成为掌管全国军队的国防部长。

其实,将军和元帅也有这样的变化。

从词源来看,元帅一词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军队,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军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不过,当时的元帅只是临时性称呼,表示对多支军队的统一领导权。

到南北朝的北周,元帅开始作为正式军职使用。元帅通常来说都是皇子和皇帝亲信担任,最为拉风的元帅称号是两宋之交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可是到了元朝,元帅成了地方军队长官的一种称呼,元末农民战争中,随便拉起几百人的农民军,也敢自称为“元帅”。比如朱元璋参军反元时,小小的濠州城就有6个元帅,其实都是草头王。

与元帅相似的称号还有一个叫“渠帅”,在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兄弟三人都是将军,各地相应的徒子徒孙却自称为“渠帅”,可见,当时将和帅相比,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到近代,从法国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吧元帅作为一种军衔使用。20世纪,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都设有元帅军衔。

元帅军衔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联军队,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 、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各级。所以,我们发现苏联很多将军头上都有元帅光环。

1955年,我国实施军衔制度,设立了大元帅和元帅两个最高军衔,大元帅因毛主席坚决推辞没有授衔,另外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

除了十大元帅,在担任过指挥过某一方面军的战争帅才,就只有粟裕大将了,所以很多人说,粟裕其实是被遗漏的元帅。

不过,在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没有元帅这个军衔,那么高于上将的军衔会如何授予呢?他们会在上面继续加星星,于是三星的上将上面,又有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四星上将中,最有名的便是巴顿将军,五星上将中有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及布莱德雷等人。

如果一个人军功实在太高,五星上将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功绩,有可能被授予“特级上将”,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特级上将有潘兴、杜威、华盛顿三人。

所以,对照英美国家,元帅和上将的对应关系大约是:

四星上将=大将;

五星上将=元帅;

特级上将=大元帅。

元帅和将军到底哪个大?貌似现在都已经没有讨论价值了,因为我国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度只有三等十级,取消了大元帅和元帅军衔,当年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已经成为绝唱!

我国的军衔制度目前是:

  1.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现在我们对外进行军事交流,见到对方国家的元帅,我们的上将也够格,也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