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思考?

思考就是在對“信息”進行處理,是不斷補償“未知信息”的過程。99%的場景無非是這四種:


歸類: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分類。歸類是一種入門的,最簡單的思考方式。

什麼是思考?



排序是整理已有信息的順序。和歸類一樣,排序也有充足的“已知信息”,但需要補充的“未知信息”會略高一些。目的不同,排序的順序不同。

什麼是思考?



推理是根據已知信息推導出未知信息。推理所需要的“信息補償量”就更高了。很多時候,推理看似從a→b,但實際的過程卻是a→c→h→x→i→e→w→b。推理並不簡單,是一種高級的思考工具。

什麼是思考?



假設是想象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信息。假設就需要做極大的“未知信息”補償了。

什麼是思考?



所以,提升思考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是對“未知信息”進行補償。
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行,其實有90%都是因為“信息補償量”不足。


“信息補償量”不足,要麼放棄,要麼我們就會選擇一些可以輕鬆得到的信息(迷信、雞湯、停於皮毛的方法)。

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既然有“深度思考”,肯定就還有“中度”和“淺度”的概念。這也相對應你應該獲取信息的三個方面。它們究竟是什麼呢?

什麼是思考?


感知信息(淺度思考)
你突然看到餐桌,放置了“蘋果、香蕉、榴蓮”等水果。你本人,和水果之間,就會建立“很想吃、黃顏色的、味道難聞”等感受,這就是感知信息。

認知信息(中度思考)
雖然憑感知我們可以解決生活大多數問題,但很多問題還是沒法解決的。
這時你就會對“感知信息”進行關於Why的追問,就會產生“認知信息”(知識)了。

“感知信息”和“認知信息”最大區別是:
“感知信息”完全是從自己感受情緒出發,去進行信息判別;而“認知信息”則完全和人類感受脫離,從而研究客觀事物本身。

底層信息(深度思考)
當“認知信息”變得太多怎麼辦?這就需要你動用“底層信息”,也就是啟動深度思考能力了。
“底層信息”的好處在於,它繞開了複雜冗餘的信息。直接到達“第一因”,亞里士多德叫做”第一性原理”。
“底層信息”往往是絕對正確的公理,它的功能在於,在你迷茫時,幫你堅定不移看清方向。

什麼是思考?


啟示

1.從前我們是從自己出發(感知信息),試圖連接世界,這個過程會用到“歸類、排序、推理、假設”等基本工具。

2.後來搞不定了,就試圖去弄明白事物發生的真正原理(認知信息),這就是大量對“未知信息”作補償的過程。

3.後來還是搞不定,又試圖用一個統一理論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底層信息)。

想想看,你的一生大致是不是這樣:

小時候更多是用感知,學生時代是認知,成為老司機後就偏好用一些看似底層的信息,逐漸形成邏輯自洽。
英國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1959接受BBC採訪時就說,未來人類的趨勢,就是必然會更加理性和充滿焦慮。“未來人人是哲學家”。(本文整理於道長的思維鋪子(ID:daozhangsiwei)。

什麼是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