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不當領導的時候看他很行,但是一當上領導就很慫,這是為什麼?

曉林森歌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很多人就是抱著一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去工作,所以不在那個職位上,也就不會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有些人或許是個好員工,但是不一定是一個好領導,相反一個優秀的領導他曾經一定是一個好員工。

1、新晉領導沒有經驗,話語權不夠

領導不一定方方面面都比員工優秀,對於那些新晉的管理者,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更是問題重重。

首先就會面對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沒有管理經驗。他們對管理的概念也許還是停留在書上的理論知識,沒有實際運用過。加上和自己一起共事的同事能力又和自己不相上下,讓自己倍感壓力。這就好比我們剛入職場做新人的那段時間一樣。都是在慢慢的適應和努力中轉變過來的。

其次自己又處於手無大權,基本屬於半管理辦執行的狀態,見到比自己資源豐富,能力突出的其他領導,只能半推半就的去執行工作。

<strong>2、從員工到領導,格局、視野需要跟著提升

做員工的時候我們只要做好向上彙報,平級溝通執行工作就可以。但是當了領導不一樣。既要向自己的領導做好向上溝通,對待手底的員工要做好向下管理,同時還要協調其他部門領導的資源。夾在所有人中間,就想一個風箱裡的老鼠一樣,兩頭受氣。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不僅能力上要跟上職位的提升,格局和視野同樣要跟的上發展

3、新官上任"三把火"沒有燒起來

人還是那些人,工作還是那些事,唯一不變的就是角色的轉變。當了領導如果在一開始就沒有做好立威、立德、立功這三件事,你在員工心裡的形象就會嚴重受損。

威沒有立起來,員工不怕你,覺得你好欺負;

德沒有立起來,員工不服你,不受你的領導;

功立不起來,經領導覺得你沒能力。

一個領導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簽字批覆,更不是一個公司的木偶擺設。他需要的是想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個公司中,一個領導的能力有多大,他就能為公司創造出多大的價值,為手底的員工某來多少福利。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的道理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

歡迎關注和評論!我是【職說筆記】,聚焦求職面試、職場關係、勞資糾紛。關注我,遠離職場困擾


職說筆記


1、原來是做事、當領導是要做人

當不是領導只是一個基層的執行員工時,很多事情只需要思考技術方案,領導同意後按照領導的意圖推薦工作即可,有什麼問題、需要求什麼資源、推不動都可以找領導出面,有時候甚至站著說話不腰疼,只需要張嘴說就對了。

我原來一個同事我們一起共事時,對於上級安排的很多工作他總是抬槓,指出這個又問題、那個不行,尤其是當公司要安排校招時,他說公司就給這麼點經費,還想要招那麼好的,要經費翻倍,然後面試人手一份紀念品、把宣講會做成娛樂盛宴等等,講得頭頭是道,從方案來講確實沒什麼問題,而且大公司也是這麼做的,但是我們不是大公司。反正說說而已嘛,飈專業就對了。
後來他跳槽去到另一家公司擔任部門負責人,這時候對於各種業務安排就保守起來,校招也不敢鋪張浪費,用他的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是的,就是這樣,當了領導後做管理不是用專業方案解決問題的,還要考慮老闆的額要求、還要當家做主、還要考慮各種人的情況,技術方案是自然科學,當領導確實要覺得社會人文科學的問題,出發點和立場不同,當然就比以前更保守、更慫了。


2、視角不一樣,更直面結果

原來不會面對老闆或者高層,只面對中層管理上級,同樣會容易陷入技術思維,就是任何為題都理想化的談技術,但是當領導後任何的技術都是需要變現的,公司不是科研機構、老闆不看技術看的是結果,所以這時候他會考慮更多,會思考技術能不能帶來好的收益、或者會不會帶來風險。

以前時候很愛對老闆管人的思路策略指點江山,覺得這個人能力差本就不該重用、那個人總是打小報告老闆還聽應該一丈紅,後來自己創業後才上更高的位置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事情面目,有的人不好但是他有資源不得不用、有的人是很差但是下屬和他盤根錯節辭掉就會元氣大傷,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我覺得從一般員工成為管理者也是這樣的,看到的視角不一樣了。

以上觀點,供參考。如有用請點贊關注,給你更多職場方法論。

@職場教練李麟,十四年人力資源從業者,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業伴侶,用過都說好。


職場教練李麟


這在職場中是很常見的。

或許有的人幹業務工作很強,但是無論他的某些能力還是性格等等方面,有可能並不適合當領導。

或許你覺得某些領導,每天就是圍著大領導轉,將一些工作安排給下屬,看似很簡單,其實工作壓力挺大,統籌考慮的事情非常的多,而且身上的責任會非常大。

以前我在濟南某軟件公司上班,項目組裡有個技術非常牛的人,感覺只要項目上需要的技術,他都非常的厲害。他的興趣就是每天專研技術。

終於有一天,公司讓他當了個小領導,帶一個小項目,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沒有辦法再有時間去研究自己喜歡的技術了;每天都要和客戶打交道,只善於技術不善言談的他根本無法適應;每天都要向領導彙報項目進度,寫各種報表,項目進度的壓力天天壓在他的身上,壓的闖不過氣;每天項目組裡的同事請假的、鬧矛盾的搞得他不厭其煩。

終於有一天,他辭去了項目組長的職務,安心的繼續當大頭兵,每天寫點小bug、研究下新技術,自得其樂。

職場中這種情況是非常多的。

能力的缺失

當領導,需要的組織協調能力、業務能力、眼力、統籌能力、向領導彙報的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人在自己崗位乾的很好,甚至能當上單位的業務骨幹,可是這並不代表就能當領導了。一般專心搞業務的,組織協調能力、統籌能力、和領導交流的能力、眼界都還需要提高,業務能力僅僅只是其中一種。

職位越高,責任越大

當大頭兵的人,是永遠不會知道當領導的身上的責任的。

我曾經在一個單位,上面問責非常嚴重。

我們領導就和我們說:你們大頭兵一個,只需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問責也是問責領導,永遠不會問責到大頭兵的身上。

現實就是如此。

不當領導,只需要幹好自己的。而當上了領導,那麼就會有非常大的擔子壓在身上。無論是上級考核、任務的完成、進度的把握、任務如何分派給下屬、下屬之間的勾心鬥角等等,抗壓能力弱的,很容易就會被壓垮。

需要考慮的事情更多

當上了領導之後,要考慮的事情會比以前更多。

領導安排了任務,要如何能夠幹好?這個工作交給小王還是小李?上級獎勵了十萬塊,給誰多分點給誰少分點?小王請假了,他的工作該讓誰接替?總要培養幾個心腹,該選誰?

當大頭兵的時候,有事可以請示領導,當了小領導,總不能還事事都請示吧。

所以當了領導,很容易就會前怕狼後怕虎,導致束手束腳。


職識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了,因為剛當上領導的員工,工作性質跟原來不同,從底層工作者一下子跨入管理層,中間又沒有過渡期,誰都會有些懵圈,這不是題主所說的“慫”,而是面對陌生環境,顯得不知所措,當前的角色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


同事之間不好相處,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網開一面。


我在前單位工作時,因為表現不錯,被主管提拔為組長,雖然高興,但是面對那些同事,真的不好意思管。昨天大家還在一起工作,下班一起回家,有說有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說真的當上組長第一天上班,連見面都覺得尷尬。


首先是畢竟同事之間的情分還在,作為他們的小領導,很多事都不好意思去管,人家犯錯了,你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批評兩句,這個度根本就沒法把握。所以一開始我也是很慫,甚至我都怕他們出什麼事兒,犯什麼錯,因為我說不說真的左右為難。後來公司招聘一批新人,就漸漸的放開了,工作的時候我會盡到組長的責任,下班之後和同事們一起該幹嘛幹嘛。


管理層的規矩自己一無所知。


除了同事之間不好處理之外,還有你上級之間的關係,也是個難題,很多管理層的規矩,在作為員工的時候都沒有接觸過,所以說踩坑事肯定的,為了保護自己,當然先慫一波,沒敢清楚狀況之前,就不要那麼張揚。


同事之間的社交都比較直白,有什麼說什麼,彼此幫個忙也沒不會涉及到太多的利益問題,可是進入管理層就不一樣了,這可是講究站隊的,很多的隱形利益盤根錯節,哪一個你動了,背後的人物都得罪不起,所以說一切小心為上。


不再只為自己負責,你的一言一行,將是團隊的門面。


在當員工的時候,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下一步怎麼做,做什麼,領導會告訴你。可是當你做上領導位置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你的工作職責是整個你管轄的團隊,他們之間的任何問題,你都要及時處理,否則的話一旦出錯,你是有連坐責任的。


而且有時候手底下員工犯錯了,讓其它大領導看到,人家找的第一個人就是你,罵的也是你,之後怎麼處理那是你自己的事,反正你的團隊成員有問題,人家就批你,所以說剛當上領導的員工,鍋肯定是沒少背。


總的來說,員工當上領導就很慫,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冷不丁的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沒做過,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觀其變,敵不動,我不就不動,來事兒了,那就硬著頭皮上,別管最後處理結果怎麼樣,反正給自己增加點經驗也不虧。


朋也


實際上領導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是決策型人才,就中國傳統學術來講其思想就是道家型思維,就民間俗語應該是“董事型”思維、“葷食型”思維。

第二是管理型人才,就中國傳統學術來講就是儒家型思維(文儒型思維),就民間俗語應該是“經理型”思維、“素食型”思維。

第三是執行型人才,就中國傳統學術來講就是墨家型思維(武儒型思維),就民間俗語應該是“米飯🍚型”思維或者“麵條🍜型”思維、“基層型”思維。

在資源短缺的時候,是墨家型思維佔據思想的主流,資源比較充沛時,是道家型思維佔主流,資源不多也不少的時候,則是儒家型思維佔主流。

但是,這三種思維卻是缺一不可的,構成比較均衡的體系,光吃葷菜很容易患上三高疾病,光吃素菜又容易營養不良,光吃米飯🍚主食又容易滿足不了克服飢餓的要求。

有些在自己崗位幹得不錯的人,一調換工作崗位,由於思維模式的根本改變,就顯得無法及時完成角色的轉換,能力下降,對有些人來講,就無法輕易轉換,直到因為原來力量比較優異反而造成“好心辦壞事”的結局。

以崇禎皇帝為例,他本來是比較優秀的儒家憤青,突然有一天“天上掉餡餅”當上了帝王,就應該按“帝王”(道家思維)考慮問題,結果他沒有及時轉型,仍然按儒家的那一套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包括他這個皇帝和他的皇后,都被要求穿有補丁的衣服,結果仍然是“費力不討好”,在自殺前發出了“(儒家)諸臣誤我”的吶喊。

再以王莽這個“新”朝皇帝為例。

王莽沒有篡漢之前,是儒家的“大聖人”,所以大家眾口一詞的呼籲他當上天子,結果他也搞了很多純儒家的思想實踐和制度設計,結果證明他只是當大臣的“儒家型”人才,而不是當帝王的“道家型”人才。

其實崇禎皇帝和王莽,都是非常優秀的儒家傳人,他們如果不脫離自己的社會階層,都可以輕易做到權傾一時,發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為什麼曹操選擇當一個權臣,而不選擇進行篡位,這種清醒的選擇,可以說是真正的大智慧吧!

近代中國,有兩個有名的人物,也是犯了這種錯誤:一是袁世凱,一是汪精衛。

他們處於管理層或者執行層時,都是比較優秀的人物,結果腦袋發熱貿然進入決策層,擔任不了領導角色,不僅給近代中國造成了危害,也使自己萬劫不復。

袁世凱是推翻滿清的(儒家)英雄,汪精衛是敢於孤身刺殺滿清權貴的(墨家)志士,在一段時間裡,他們都是正義的代名詞,結果袁世凱後來意圖恢復帝制,汪精衛後來意圖投降日本🇯🇵,以取得國家的統治權,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棄。

所以,擔任不同階層的領軍人物,就不要輕易的改變身份和地位,做到言行一致,言行相稱。


河東來


身為高層領導,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不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表面現象,真實的情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必須得慫,形成一種“慫能保自己安全也能升官發財”的階層領導現象!

平時當員工是很張狂是很瀟灑,一旦當了領導後直接就是慫的很是自然,不當領導的人永遠不知道當上領導後的無奈!

很多領導都是這樣,沒當上領導之前,工作中的八卦到處參與,談論這個領導談論那個領導語言是有多粗鄙就有多麼粗鄙,當著領導面一套揹著領導的面一套等等,你想一下如果這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的話,這得有多麼的恐怖呢;

說真的對於這樣的事情,你可以繼續你當領導之前的行為,去看看有哪個員工願意跟你聊那些八卦信息,自然而然的跟你保持距離,不信的你就是留心觀察下其其他的領導的行為!

除了這點,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在這裡不是說那些領導的工作責任,而是說的是屬於領導職位的責任,在這責任包括:個人的名譽責任,個人的工作前程責任,個人的保命責任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遇事的責任,指的是涉及到公司的某位有著深層背景員工,對於這樣的員工,身為領導不得不去重視,處理的話會得罪這位員工,不處理的話不服眾,所以就導致一種兩難的責任,想強勢強勢不起來,畢竟領導職位不能丟,工作不能丟,唯一的方式就只能慫,慫到這事過去了為止!

來自上級和老闆的威懾力,來自關係戶的壓力,為了保住領導的職位,不得不去慫!

不知道,我們在工作中是否會留意到。某位領導竟然對某位員工點頭哈腰的,這樣的現象若是被你給看到,肯定又會在罵人了,這領導真是慫到家了,慫的真是沒臉沒皮的,換做以前 我會這麼覺得,自從當了這麼多年的領導之後,該慫的時候必須得慫,畢竟有句話說的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做事容易做人難,尤其是當領導的!

能夠身先士卒的領導越來越少了,相反總想著保全自己領導職位的人越來越多,畢竟自己的命運與前程與三個人進行掛鉤,一是:上司;二是:老闆;三是:貴人;

上司天天見,時刻攥著自己的工作前程,不僅是要把該做的事情給做好了更重要的是把人給做好了,如果實在理解不了,那就來兩個字:“做人”;對於以上三個人,無論如何都不能以領導對待下屬的方式對待上司老闆和貴人,因為你本身就是他們的下屬了!這點關係你要得去整明白,慫要慫的可愛,慫也要慫的有水平,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領導職位,放下些尊嚴又何妨!

<strong>來自社會媒體的壓力,來自小人的壓力,來自背後勢力的壓力!最重要的就是去保命了!所有東西都可以丟,就是命不能丟,因為這是東山再起的資本!

無論你這個領導職位,有多高有多深有多強,看起來很是牛逼,其實與我們的命比起來都是浮雲,有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命,慫的吃屎喝尿,慫的去當人的走狗,慫的去用錢保命,慫的去丟了人格底線,慫的去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等等,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是真的太多太多了!

無論領導是否身居高位,都會被人盯著,不是因為你這個人而是因為你所屬的這個職位;

總之:一個領導一但身居高位,不僅是領導自己還是領導周圍的人,一言一行都會收到社會上更大媒體的關注,每天只能如履薄冰,只能一慫到底!除了社會媒體,還有當地的地頭蛇,更深層次的背後勢力壓迫等等

大家好,謝謝您用寶貴的時間看到最後!歡迎關注點擊左上角:雪戀怡念職場心得;要做就做個有“才華”有“能力”,會“說話”會“套路”的職場人!

雪戀怡唸的職場心得


【職場筆桿子創業】獨特觀點:“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本事”、“真本領”、“真能力”,只需將其放在急風險浪、抗壓一線去鍛鍊檢驗,“真面目”、“真家底”自然會很快現出原形。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有的職場人,不做領導看上去“能力”還可以,一當上領導就感覺很“慫”,和別的領導相比有些“相形見絀”,五種原因值得深思:

一、“執行型”領導

很多領導升任前,被提拔和晉升時,毫無疑問肯定是有業績、有能力的員工。但是,“業績”和“能力”並不代表“管理”和“本事”。

曾仕強曾說:單位裡,我們每個人都佩服那些“有本事”的人,並不看重那些“能力強”的人。

言外之意,“能力”和“本事”,二者並不能劃歸同等號。

以我11年的職場經驗,我認為:大多數領導在提拔晉升前,如果前後“能力”形象發生了巨大反差,很明顯這種領導只是一個“執行型”領導,只會“不打折扣”地執行好上級要求。

“執行型”領導,在提拔升遷之前,往往讓“能力”作為一種“假象”和“偽裝”,成為自己晉升的“墊腳石”。

另外,“能力”和“業績”,也是一種“強相關”關係,能力強的員工,一定會有業績來體現,而業績往往是職場中升遷提拔的參考指標。

二、“理論型”領導

“諸葛亮淚斬馬謖”,這個被斬的“馬謖”,就是一個典型的“理論型”將領。

很多領導的身上,都有“馬謖”的影子,看似在提拔升遷之前有過管理團隊的經驗,但是到底靠得是書本上的“理論”,還是實際中的“經驗”,二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職場中,有一類員工也容易被領導看重,那就是“理論型”員工,講起理論一套一套的,說起思路一條一條的,但是很少實踐,有點像“智囊團”,為領導提供決策,給領導啟發思路。

有人會說,領導又不傻,如果“理論型”員工提供的決策和思路不契合實際,遲早會被現實照出原形。

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個現實:理論和現實,相差“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在具體的工作實施中,很多時候都是在落實推進中不斷矯正方向、持續予以完善,才使得理論落地後能夠產生實際效果的。

所以,“理論型”領導的“短板”,在職場中輕易不會被“現實”所揭開,因為“原點”和“結局”之間往往會“走形”!

三、“具象型”領導

所謂“具象型”領導,就是指在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清晰的意見,能夠指出明確的方向,然而,一旦涉及公司或部門“整體性”工作,有時就顯得“毫無主見”,沒有辦法,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這種領導,因為上任不久,從熟悉一隅業務到掌握全局工作,這中間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才能變得“遊刃有餘”。

【職場案例】:

單位老劉,43歲,是一個寫文章的好手,每次不管是會議發言,還是日常交流,講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更是滔滔不絕、長篇大論,側耳一聽就是飽讀書籍,是一個有知識的職場員工。但是,老劉的職位和大多數職場員工的晉升之路,似乎是相反的。別人是一步步往上爬,而老劉則是一點點往下降。原本老劉是公司的一個清閒部門的負責人,隨著公司機制的改變,老劉在一次人事調整中被“刷”了下來。為什麼?就是因為公司領導聽到了很多員工的一些反饋,說老劉做員工之前和當上領導之後,反差太大,工作不會統籌規劃,任務不懂機動靈活,沒有規劃,更沒有前瞻性,導致員工都覺得很累卻出不了成績。因此,沒過多久,公司借人事調整的機會,讓老劉下去了。

職場中,很多領導就只會幹一件具象化的工作,因為有明確的目標、對象、計劃、舉措,所以相對較為容易和輕鬆。一旦遇到宏觀性和整體性的工作,就顯得手無所措,不會全盤考慮。

縱觀分析:“執行型”領導,往往是“實幹型”的職場人,不足就是隻盯腳下,不看前路,不會“觸類旁通”,交叉滲透,是一種典型的“只做不看”的職場人。

“理論型”領導,特點就是“理論”一套套地“售賣”,口才很好,“閉門造車”的自我想象,聽起來咋咋呼呼,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切合實際。

“具象化”領導,腳下似乎有“圈圈”,總是跳脫不出宏觀性的“框框”,陷入具體化的事項當中,沒有“全局”思維和“統籌”意識。

—END—

我始終相信:“一支筆足以撬動職場,一支筆足以結識你我!”我是【職場筆桿子創業】,以我11年的職場經驗為你解疑釋惑。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職場筆桿子創業


有的人不當領導的時候很厲害,但一當領導就很慫,這是因為在不同的位置上,人的言行也肯定不一樣。

一、身份和地位決定人的言行

孫悟空剛從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時候,日子多瀟灑自在。

先是在花果山當了猴王,遊山玩水覺得不過癮,又想做神仙,一路跋山涉水地去拜師傅,學神通。回來在花果山扯起大旗,又集結一幫妖魔鬼怪,稱霸一方,連天庭都不放在眼裡,那日子過得一個瀟灑。

後來,終於驚動天庭。一番折騰後,天庭覺得他是個人才,給個弼馬溫的官職。

奈何這猴子天性太頑劣、隨意,看不慣天庭的官場制度和作風。大鬧蟠桃會,後果被壓在五指山下足足500年。



500年後,你看那猴子的慫樣,天天求著菩薩來救他。後來好不容易等到唐僧來,算是混到體制內當一個領導的小跟班。

想想原來弼馬溫好歹也是天庭的一個官員,現在跟一個凡人當跟班。但孫悟空一路上的表現,簡直無語極了。遇上無名無姓的小妖怪,就一頓亂打。遇自報後臺的妖怪,或者看妖怪手裡的寶器,像是天上來的,覺得自己惹不起,馬上一溜煙上天庭或找菩薩幫忙。

一個猴子被壓了500年,已經明白了做事的道理,何況是人。

取經團隊的隊長唐僧,那做事才叫一個領導範。

取經團隊裡的4個員工,豬八戒、沙僧都屬於現在的京官級別,只是犯了錯誤,在團隊是要重新洗白。連那白龍馬都是封疆大吏的官二代,等於放在這裡鍛鍊鍛鍊。就連背景最差的猴子,也在天上當過幾天官,認識一堆人。

所以,唐僧整天讓這個別鬧,那個別鬧,實在不行才體現一下領導權威,欺負一下悟空。遇上妖怪,知道大都是有後臺的,能躲就躲,躲不了還要吩咐悟空悠著點,不要打壞了人家。

孫悟空打死那幾個強盜和白骨精時,唐僧特別生氣。他知道這樣下去,遲早會失手傷有背景的妖怪。那樣自己吃不了兜著走,嚴加管教悟空,管不了還趕走悟空。

唐僧知道這樣遲早要出事,好在悟空及時明白過來。後面唐僧都被抓起來,悟空還在天宮東逛西逛、遊山玩水。唐僧被抓後,他就心中默默祈求觀音菩薩幫助。意思是,領導,我絕對不辜負你們的使命,把這幾個下放的大爺照顧好。

讀懂《西遊記》,你就讀懂了職場。

二、每個人剛入職場,都是大鬧天宮前孫悟空

剛入職場的新人,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要折騰出一番動靜來,讓領導能看到自己。

一旦入領導法眼,自己成功上位,齊天大聖馬上變回弼馬溫,老老實實的。



實際上,從員工一旦進入到領導角色,有兩個變化:

一是你的身份發生了絕對的變化。

就相當於從老百姓一下變成了官員。既然是官員,就要有官員的城府和做事風範。

另一個變化就是當了領導,你的工作範圍大大擴展,不可能再像原來一樣隨意去做,要從領導的角度來按管理的規則來做事。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單位同時進了很多新人。過幾年,同事中有幾個人一步一步提拔上去,逐漸進入管理層,就會發現他們為人處事和以前有明顯不同。

曾經的好朋友,無話不談的同事,身份的變化讓大家,越來越沒有共同話題,距離越來越遠。有時候,你覺得明明他可以幫你行個方便,但是卻各種藉口不幫忙。

那是因為從領導的角度來說,他不能夠這樣做,這樣做是不利於全局的。

《水滸傳》裡的宋江,也是職場上人的典範。被朝招安前後,完全是兩個作派。



人們日常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受制於客觀環境的。不在其位,不謀其事,在其位,就要謀其事。一旦做了管理層就要統管全局。對上,要讓領導們滿意,不能犯錯誤;對下,還要恩威並施安撫員工,讓員工好好幹,做各種協調。

身份和地位決定言行,管理有管理的藝術,普通員工有普通員工的做法。一旦身份發生變化,想在管理層好好做下去,必須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當前的身份,做到謹言慎行。


丁香新語


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以為領導都是吆五喝六的亂喊瞎指揮麼?盡扯!沒當領導前一般是拎著腦袋往前衝,當了領導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要考慮上級決策和意圖,上級交待的什麼事兒,希望你怎麼幹,你得搞懂吧;你接到任務怎麼安排,誰幹這,誰幹那你心裡得有數吧;下級是如何執行,你需要監督需要協調吧。幹成什麼樣員工是否盡力,上級如何評價很關鍵吧。下次接任務,如何調整人員和物資心裡得有數吧。如果是解決人的工作,服務的怎麼樣,有什麼樣的群眾影響得清楚,需要什麼部門支持和幫助你得協調吧。人都得罪完了,你工作還怎麼幹?

只要你走上領導崗位你就不能再任性!上級批評的對或不對對你得先受著;下級給你氣受得先忍著,領導工作就是兩個字“理順”!發火誰不會,下命令保安都能幹,上級精心挑選你就讓你幹這事兒?瘋了吧!

理順個人心情,理順工作思路,理順人際關係,這才是領導能力,才能算勝任。

“能幹就幹不能幹滾蛋!”不是逼的上火,哪個領導也不會做出這麼不理智的行為!你以為領導就那麼好當?不帶手機,不打嗑睡,就讓你坐那開三天會,你不一定就坐得住!


又見1風


這就是紙上談兵,眼高手低,說的頭頭是道,做起來慌得一批;


那種嘴上抹油,沒有一點成績的人提拔到領導崗位就是一場災難;記得任正非講過,一個華為公司的底層員工,給任正非發了個郵件,說華為公司不應該這麼安排,應該怎麼怎麼辦。任正非後來談這件事,表示這樣的員工不適合在華為待著;就想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吸引領導眼球,博大位。不安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想靠走捷徑來個火箭上升。滿公司就你聰明?這麼多領導幾乎都是一步步做起來的,你想憑藉自己的三言兩語就頂別人奮鬥好幾年?!

這種發郵件的人,是不可能受歡迎的。

再有就是往上爬的能力跟爬到位置後需要的不一樣,往上爬可以通過溜鬚拍馬討好領導,美化自己的業績;可自己一旦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那對自己的能力要求是實打實的。這就有點像,學習優秀的學生通常不是混的最好的那個,而曾經的學渣走出校門反而混的風生水起,超過那個學習好的。學習優秀的長處在於知識儲備,考試;而進入社會後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處理反而不如那個學渣,因為在別人學習的時候,他就開始鍛鍊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了。


我覺得任正非選擇華為領導的方針很正確;從基層一點一點做上來,有真實的成績在那擺著;一路走來庸才自然會被篩選掉,剩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也可以更加了解公司,更方便公司的長遠發展。

總結起來一句話:看有一個人做了什麼永遠比只聽他說來得實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