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就业市场的专业歧视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很多文科出身的学生屡吃闭门羹,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哀叹:文科已经被市场淘汰!学文科是这辈子最大的错误!那么,文科专业真的被市场淘汰了吗?

在某些就业领域,大学学位确实是入场劵。市场的需求,导致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时,都希望日后在工作上获得丰厚回报。学生想从事哪项职业,就会读哪个专业,比如想成为多金的IT男,自然选择软件和电脑相关专业。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至于非职业导向的学位,像人文学科中的哲学、文学和人类学等等,固然成不了热门选择,但这并不代表文科专业一无是处,也无法说明文学专业“市场性死亡”。

文科专业的特点

美国记者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专门调查了大学专业和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他在跟大型科技公司的人事经理交谈时发现:人文学科在职场上其实大有用处,例如一些租车平台,喜欢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应对效率较低的司机。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一家专门经营网络订餐位的网站,专门雇佣主修外国语言的学生,他们能够向外国餐厅老板分析数据,使老板们了解到数据能为餐厅做到什么。

一般来说,文科生在沟通及相处上拥有优势,他们善于理解他人想法,并具有批判思考能力,这些被视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技能。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2019年雇主最渴求的工作技能”,发现雇主们最需要的“软技能”是创造力、说服力及协作能力,而人事管理则是5项最需要的“硬技能”之一。英国雇主中,大约一半人表示员工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技能,46%的人认为员工难以应付自己或他人的感受。这次的调查与2017年一项研究不媒而合,两年前的那次调查发现,过去30年,美国增长最快的工作,几乎都要求具备较高的社交技能。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文科专业的优势

针对文科生拥有较好的社交能力的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社交能力属于非知识性技能,不是大学专业带来的优势。其实,不是说非文科学位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出色的沟通者或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但实事求是地说,文科的课程,基本上就是对阅读、写作、口语及批判性思考技能的训练。

也就是说,文科毕业生最适合就业市场的技能是“创造力、好奇心及同情心”。同情心通常是最重要的,这不仅表示我们能为有困难的人感到难过,更是代表够理解不同人群的需要,是一种体悟共情的能力。

比如说在养老院工作,如何令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到安全和放松?这就要求养老院的管理者拥有强大的社交能力和同情心。文科专业的特长就在于着重教导学生思考、批判和说服他人。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在美国,文科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被就业市场嫌弃。美国的人文学科毕业生群体中有15%身居管理层;14%是办公室和行政职位;13%是销售人员;12%从事教育行业;另外10%投身商业和金融领域。另一项采样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的调查显示,1700名担任高层职务的成功人士,大多数都具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学位。

对待职业的态度

虽说文科学位并非市场的弃儿,然而,文科毕业生的就业路确实不好走,很多已投身社会5 至10年的文科毕业生回顾自己的职业经历时,都有感于开始的艰难,他们大多花了一段时间才找到立足点,但随着用得上所学的东西,工作会越来越顺利。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已经“走投无路”?

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最初的挑战是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个职业为生,因为有些毕业生在大学获得的技术技能,不如受专门技术训练的毕业生多。很多人在择业的茫然状态下,最终会基于薪水来决定职业道路,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短暂的收入提升,并不代表这个工作就适合自己。以薪水的丰厚程度来判断职业道路很不明智,从长远来看,只要你找到了自己适合的职业,并在其中取得成功,金钱自然会随之而来,那些一开始奔着钱去的职业,最终可能后劲不足。一个好的就业建议:专注于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会随着时间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