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明明知道了甄英莲的下落,为什么不去告诉甄家娘子?

凡眼看红楼


贾雨村在要娇杏的时候,答应得好好的,要替甄家娘子寻找英莲。而且贾雨村见过英莲,有可能还抱过这个可爱的,眉间有颗胭脂痣的小女孩👧。可是贾雨村知道了英莲的下落后,却没有救她。也没有告诉甄家娘子。



贾雨村受过甄家恩惠,他有义务帮甄家找回被拐的孩子。

贾雨村早年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靠卖文为生。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钱进京赶考。

英莲的父亲甄士隐,敬重贾雨村的学问和抱负,时常请他喝酒聊天。后来赠送贾雨村银子和衣物,让他进京赶考。贾雨村才考中进士,当了官。

贾雨村是地方官,有责任替子民寻找被拐的孩子。



贾雨村当官的地方恰巧是甄家娘子封氏的老家。封氏算作贾雨村的子民。当官为民做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贾雨村知道了英莲的下落,有责任救英莲于水火之中。把英莲送回封氏身边。

贾雨村应该信守承诺,帮助甄家娘子寻找女儿。

贾雨村当官后,看见了买线的娇杏,派人把封肃找去。

封肃回来对女儿说:“……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第二天,贾雨村得到了娇杏。

贾雨村……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贾雨村答应了甄家娘子替她寻访女儿,如今知道了英莲的下落,应该告诉封氏。



贾雨村为何没有把英莲送还甄家娘子呢?

1.触怒了护官符中的四大家族,贾雨村害怕官职不保,再次被革职。

抢走英莲的人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非常有钱。薛蟠的舅舅是王家掌门人王子腾,姨夫是荣国府掌门人贾政。

贾雨村的官就是贾政给办来的。如果贾雨村把薛蟠缉拿归案,把英莲送回封家。贾雨村就得罪了四大家族。门子说,小则官职不保,大则小命不保。贾雨村为了保住乌纱帽,牺牲了英莲。



2.如果贾雨村把英莲送到甄家娘子身边,那么,贾雨村早年贫困潦倒的过去,就会大白天下。贾雨村不希望人们知道他不堪的过去,所以隐瞒了那段历史。

门子知道他的过去,也知道他徇私枉法,为了保住秘密,贾雨村把门子远远滴打发走了。

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所以他对英莲和甄家娘子隐瞒了实情,让他们骨肉分离。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甄士隐夫妻生于一独女命叫英莲,四岁那年元宵节夜,由一男佣带她到市上覌灯,男佣也有好心,想买一样小玩意儿给英莲玩。让她开心开心,故把英莲放在一家商店的门口叫她坐在户槛上,说,叔叔一歇即來,男佣买了玩具,真的如现今的半支烟時光,回到原处英莲不在了,他东街寻到要街,几个来回找了半夜,眼看无着,也不敢回东家,另投他处去了。

。当初贾雨村借住在,甄士隐隔壁的葫芦庙里,甄家失女是知道的。又经过一段時间,葫芦庙失火,危及甄士隐家一起燒光。来日经过一个跛脚道,一面走一面唱好了歌,甄士隐一听,突然大撤大悟,好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嘴里在念,被道士听见,声称居士,你明白好了歌了,你跟我走万事都了,甄士隐真的鬼使神差跟了道士去了。祗于甄大夫人的去向书中尚未交待。

。葫芦庙烧毁后,葫芦僧改行去了一知府衙门当差,贾雨村经冷子兴介绍,到了苏州林如海府上当门官先生,做一女学生林黛玉的老师四年后,林黛玉因母亲贾敏早逝,父亲在杨州当官,家中无人,由外婆家接去寄养(即林黛玉初进贾府)。

。贾雨村失业后,经冷子兴的一关系,由贾政介绍他当了个知府大人。也就是葫芦僧当差衙门。前任犯事撤职,贾雨村接任。

。甄家大小姐英莲拐后,拐子将他卖给了薛家(即薛姨妈家),改命香菱,成人后给薛蟠当了姨太太,他也并不幸福,薛蟠的发妻是夏金桂,出名的母大虫,香菱经常被虐待。

。薛家的香菱怎么会知道前身是甄英连。因香菱从小眉心中,有一立黄豆大的红纪,从小有个鄰居j姐妹,天天一起玩。后来英莲被拐卖,而鄰居姐妹家穷为了葬父缺钱也卖给了贾府当丫头,当薛家來贾府探亲時,二个丫头碰面,香菱就被鄰居姐妹叫住。才知道香菱,就是英莲,这件事只有他们二人知道和读者知道。

。这个问题的提问。因甄士隐出家后,甄夫人后来如何设有记载,贾雨村只知道英莲被拐,而贾雨村也不知道英莲被拐后的去向。


老龚166916589


贾雨村知道了甄英莲的下落为什么没告诉甄家娘子?因为不能告诉,贾雨村补授应天府期间处理的第一桩案件就是英莲案,所谓“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个案子是贾雨村卖四大家族的一个人情,稀里糊涂判完的就完了,掩饰唯恐不能,怎么会示人?



我们回顾一下案情经过:

英莲五岁被拐,十二三岁时拐子把她卖了两家——先卖冯家,再卖薛家,本来想卷两家钱跑。但不幸的是两家相遇了,都要领人。结果薛蟠指挥下人打死了冯渊。


那薛家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了英莲,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冯家的仆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

贾雨村一上任就要处理这桩案子,有一个当年在葫芦庙的门子给他使眼色,然后两人在私室商量,门子给贾雨村出示了一张护官符。

告诉贾雨村每个地方都有“护官符”,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并拿出写有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护官符,对贾雨村说:

“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老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

然后门子一通出主意,这个案子就胡乱判了。


至此我们觉得“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是因为门子的指点,贾雨村乱判的,可是细读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通行本第三回结束时和第四回开头,王夫人等聊天都提到薛家的事情,第三回结束时从探春的角度写:

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就表示王家已经出面干涉这件事了,并已经告知了贾家。

中间贾雨村和门子聊天过程中,忽然传点人报告说:“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整理衣冠出去迎接。有一顿饭工夫方回来,继续和门子聊天。这个王老爷一定是王家的人受王子腾委派来通融的。

所以贾雨村胡乱判完案子后,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

最后贾雨村发扬了他一贯过河拆桥的本领找了个由头,发落了门子。


只是可怜了甄士隐当年五十两银子的巨资资助了这么一个白眼狼,如果没有甄士隐的银子,贾雨村的人生便没有启动资金。但是成功后的贾雨村继续踩着恩人的女儿继续向上爬,借这个案子卖了人情,领功受赏。

这样的贾雨村他怎么可能把真相告诉甄娘子,掩盖还来不及。

遇到卑鄙小人只能自认倒霉!


好风读书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曾受过甄士隐的恩惠。后来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子拐走,甄家败落,甄士隐也出家而去。而贾雨村科举中第,进入仕途。在他二次为官,凭借贾府之力当上应天府尹的时候,因为审理一桩人命案子,无意中知道了甄士隐女儿英莲的下落。她当时已经成了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薛家公子薛蟠的侍妾,改名香菱。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甄英莲是贾雨村恩人之女。贾雨村既然知道了她的下落,就应该想方设法促成英莲母子团圆,可是《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居然没事似的,假装不知,把这件事情忽略了。也正因此,许多人认为贾雨村就是忘恩负义之徒。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以上的逻辑就算在今天,也未必成立,在曹雪芹的时代,更说不通了。

我们先说说英莲跟了薛蟠的事。按《红楼梦》的情节,香菱跟了薛蟠后的情感生活是很不幸福的。薛蟠看上她,喜欢了几天,立马就厌了。但是,薛家毕竟是大富之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以世俗的婚姻观念来看,英莲即使是不丢失而跟在母亲身边,婚姻上的预期大约不过是普通村民,能嫁入豪门做妾,对她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我们今天《非诚忽扰》的嘉宾不是说过吗:“宁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香菱当时的情况和今天类比的话,大约应该远超宝马标准了。就算是二房三房,那又怎么样呢?贾雨村得知香菱的消息,按今天的话说,就是逆袭的屌丝听到故人之女几经周折已经嫁入豪门,正坐在宝马上哭。(但这哭声贾雨村听不见),难道贾雨村要想法把她从宝马上拉下来,再扶到自行车上去吗?贾雨村不是傻瓜,这样的事情,他是断不会做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香菱的身份。古代的时候,人要是被卖了做奴仆,就失去了平民普通人的身份。做奴仆的与普通人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没有人身自由,而不是说他们的人生状况就一定比平民差。《红楼梦》中的周瑞家,是王夫人的陪房,是贾府的奴才。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刘姥姥的眼中,比乡下的财主还要好。但是,周瑞家不能离开贾府。如果他们要离开,必须贾府同意才行。奴仆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

香菱是被多次卖的人,从她第一次被卖开始,她在事实上就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为买家的财产。这里边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虽然她从小是被拐卖的,也就是偷来的,但是,由于她自己太小了,被偷时只有三岁,古代讲虚岁,实际年龄其实只有一两岁,因此根本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拐子把她卖了,和亲生父母把她卖了没有什么差别。而买卖人口在当时是合法的。所以,贾雨村在判断葫芦案的时候,案子的关键在于卖家的一人卖两主,造成纠纷杀伤人命。而不是丢孩子的父母与拐子的官司。英莲的被拐,是通过私人关系,被贾雨村知道的。根本没有进入到案件的审理中。

在贾雨村审理的这桩案子中,虽然杀人凶手没有被处理,社会正义没有伸张。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贾雨村的判决是对各方面都有利的。冯家主人已死,得了赔偿的银子,也就消停了。薛家花钱免灾;贾雨村自己也送了人情报答了贾府的提携之恩。

最后再说英莲。虽然拐子是一人两卖,但薛家花钱买人这事没错,既然我花钱买的,人就是我家的,是我的合法财产。谁也没有权利剥夺。拐子一人两卖,冯家其实是被拐子骗了。找人算帐,弥补损失,也应该找拐子,不应该找薛家。但冯家鬼迷心窍,居然去找薛家的麻烦,其实是犯了贫不与富斗的大忌。

贾雨村除了对豪门薛家比较偏袒之外,把拐子判了斩决,还算是比较公道的。毕竟纠纷的起因,因拐子而起。英莲命运的坎坷也都是从被拐而起。贾雨村杀了拐子,恐怕也有报答甄家之意。

现在再说贾雨村为什么不通知薛家娘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甄家在甄士隐出家之后,就不存在了。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况且男女授受不亲,贾雨村不可能与甄家娘子个人之间产生交往。这是古今不同之处。如果贾雨村与甄娘子保持联系,在当时绝对是丑闻。看过传统戏剧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京剧《武家坡》中薛平贵在武家坡前调戏自己的妻子王宝钏时,从“腰中取出银一锭,将银放在地平川”,之所以放在地平川,而不是交于宝钏之手,就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

第二,贾雨村在英莲刚刚丢失,甄士隐出家不久之时。从甄士隐的岳父封肃家中娶走了使女娇杏。这时,贾雨村与甄家的交往全部通过甄士隐的岳父进行,而不可能与甄娘子交往。况且,从英莲被拐,到被拐子卖给薛家中间已经过了十多年了。甄家所居之地是姑苏,而判断葫芦案是在金陵,两地之间有多远,小说家言,不必细论,以理推断,应该是不太远,又不太近。贾雨村若要告诉甄家,必要派人去找封肃。十多年后封家可有人在?去了之后怎么说?都无法处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也不说。

假如甄娘子知道了英莲的下落,她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去找?她一个乡下妇女,决没有这个能力。知道了之后,白白增添些烦恼而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英莲这儿,她一两岁离开父母,甄家娘子他根本不认识。甄士隐是晚年得女。贾雨村得知英莲消息的时候,甄娘子大约四五十岁了。假如有一天忽然有一个类似于刘姥姥的村妇来找住在荣国府的香菱,并称是她的母亲,香菱是该相信呢,还是不信呢?是该高兴呢?还是悲伤呢?总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贾雨村是当世奸雄,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他是断不会干的。

有人或许会问,贾雨村手下不是有个门子知道内情,也熟悉情况吗?为什么不派他去封家通知一声呢?这样问可能是忘了门子是怎么倒霉的了。书中说,贾雨村因为怕门子说起自己贫贱时的事来,所以才找了个借口把门子远远的充发了。门子知道贾雨村的什么底细?贾雨村贫贱之时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被门子知道了呢?我觉得,问题出在贾雨村的老婆身上。

贾雨村在葫芦庙之时贫居陋巷,本无丢人之处。但是,贾雨村后来娶了甄家的丫环娇杏为妾,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但是,娇杏娶过门几年之后,贾雨村的正室因病去世,娇杏被扶为正室了。古代官员正室的门第是很重要的,娇杏做为夫人,本身的丫环出身,无论对贾雨村,还是娇杏自己,都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所以,后来娇杏的官方出身很可能是甄士隐之女,乡宦之门,小家碧玉虽不高贵,也不低贱,完全可以说的过去。大约这才是贾雨村充发门子,不愿再与甄家再有接触的原因。贾雨村奸雄的智商毕竟不低,这样的选择,又是对各方最有利的。

朋友之间,有事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当然是对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说,比如,你发现朋友的头上绿了,你是告诉他呢?还是装不知道?现实有点复杂。《红楼梦》中的贾珍扒灰,宁国府里都知道,可是谁也不说,唯有焦大傻不拉叽的说了出来,结果被塞了一嘴马粪。《水浒传》里的郓哥知道了潘金莲与西门庆之事,便窜掇武大去抓奸,结果“奸夫”没抓着,反而送了自己的小命。

脂砚斋把贾雨村称为“奸雄”,是有点道理的。奸雄不同于小人,虽然二者都是以最终的利已为目标,但奸雄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否则的话,就称不上一个“雄”字了。而且,奸雄懂得人性,在利己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做到利他。而不是小人的“气人有,恨人无”。


七月流火140400643


贾雨村就是一个自私自利、言而无信的小人,自从得到贾政的帮助重回官场,贾雨村的人生目标已经赤裸裸转向了声色名利。跟诸多通过埋没良心而上位的官场蠹虫一样,贾雨村从此以后只会讨好对他官场升迁有利的人,那些对他个人名利没帮助的低位者,哪怕曾经有恩于他,现在都成了无足轻重、需要从生命中剔除出去的人。倘若对他有妨碍,恩将仇报也是必须的。

已经变成这样的贾雨村,怎么能指望他发现了英莲的下落后去告诉甄家娘子呢?他讨好甄家娘子,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得罪薛家、贾家、王家,这盘帐一目了然,贾雨村当然会算。

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事件揭示出贾雨村的真面目的:

贾雨村开始知道英莲被拐的事,是初入官场、刚当上太守的时候。那时甄士隐已经出家,甄家娘子住在娘家父亲封肃家里。书里第二回写道,封肃被新任太守叫去,回来时欢天喜地,原因是攀上了新任太守贾雨村这根高枝。

“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贾雨村从封肃口中知道了英莲被拐的事,安慰他说会让手下找回来。这样的话听起来很暖心,但其实,贾雨村向封肃打听消息,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娶娇杏。当年娇杏多看了他一眼,他念念不忘,现在当上太守,刚巧又碰上娇杏,这时已经决定要娶娇杏了,所以才找娇杏东家商量。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贾雨村联系封肃,目的在娇杏,所以联系上了,一刻也没有耽搁,第二天就提出娶娇杏的要求。至于其他的,物质上答谢甄家娘子什么的,不过是顺水人情,显得自己没有忘记甄士隐之恩而已。所谓帮忙寻访英莲,自然也是随口一说,场面上不失人情罢了。

事实上,从这次“承诺”到真正发现英莲的踪迹,已经七八年过去了,贾雨村真的派人寻找了吗?一点也没有啊!这位贾化贾大人,根本就是在说假话。

真正发现英莲踪迹,还是因为恰好手上接的人命案就跟英莲有关。一开始贾雨村还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

正要发签捉拿犯人,门子使一个眼色就让他住了手。这个细节描写很传神,生动地说明重回官场的贾雨村已经熟谙官场的“潜规则”,第一条就是“潜规则”比明规则重要,一个眼神比明面上清楚了然的案情重要。

已经学会如此谨小慎微地对待眼神、对待“潜规则”的贾雨村,还能指望他有多秉公执法?

果然,贾雨村看到门子的眼色暗示,第一件事就是退堂到密室,从门子那里了解详情。

门子啥都知道,知道护官符,也知道这案子的来龙去脉。被薛蟠和冯渊争抢的那个丫头,就是当年被拐的甄英莲。听到这里,贾雨村是什么反应呢?

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敢情贾雨村什么都不知道。再次证明这些年他压根没有寻访英莲,对甄家娘子许下的诺言,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不管如何,现在总算知道英莲下落了,连门子都冷笑着提醒,这可是恩人下落,贾雨村是否该有所表示呢?

贾雨村确实表示了,他发表了一通感概:

雨村听了,亦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贾雨村感慨英莲薄命,表面看来还有点正常人的恻隐之心。但是,一般人无能为力,感慨完了也就算了,贾雨村可是能够判决这案子的人,英莲的命运现在就直接掌握在他手中,他感慨完了是不是该有所行动了?

结果没有。一通感概之后,贾雨村话锋一转,“且不要议论他”,转而问起门子,这案子该怎么判。

——敢情该怎么判案,贾雨村还得听这门子的。前面发表了那么长篇大论的感叹,都是不带感情的,都跟判案没关系。真正跟判案有关系的,还是那张护官符,还是研究怎么不得罪四大家族。

贾雨村的凉薄,至此暴露无遗。明明已经无心帮甄家娘子,无心帮英莲,还要装模作样发一通感慨,官员加文人的虚伪,贾雨村已经尽得精髓。

既然从一开始,所谓帮甄家娘子找英莲,就是一句虚假的承诺,那么现在知道了英莲下落,如果真的告诉了甄家娘子,就得罪了对英莲势在必得的薛蟠,得罪了四大家族,贾雨村会如何选择,不是显而易见么?看他和门子煞有介事地感慨英莲的命运,却只字不提当年英莲父亲对自己的恩惠,不提自己当年对甄家娘子的承诺,仿佛英莲的命运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人的品性有多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结案以后,贾雨村第一时间把这个给他出主意帮他在官场站稳脚跟的门子远远地打发走了,就是担心对他知根知底的门子会泄露他当年贫贱时的事来——自然也包括他对恩人之女落井下石的事。这种过河拆桥的作风,符合贾雨村的本性,到这个时候,作者已经完全不再替这个虚伪成性的人物掩饰了。

参见相关问答:

《中贾雨村升官特别快,他最应该感谢贾家还是皇帝?》

《贾雨村谋职西宾,究竟是为何?》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这个原因忒简单,就是贾雨村不想得罪薛家。



甄家于贾雨村确实有恩,他上京的银两就是甄家给的,甄士隐在他住葫芦庙时,一直待他不错,把他当真正的有志之士看,可以说贾雨村在甄士隐面前是平等的,在那个社会,甄士隐能这样待他,确实不错。



但是比起自己的前途来说,甄家的恩只能让位,即使是自己知道了他甄家失散多年的女儿下落,也只能昧着良心不告诉甄家。因为他能坐上应天府就是贾政帮的忙,而为英莲打死人命的薛蟠正是贾政的外甥,贾政姨妹的儿子,贾雨村怎么也不敢得罪。



如果他告诉甄家英莲所在,甄家势必寻上门去,然后闹出官司,于贾府薛家都不利,贾雨村不傻,所以他宁愿昧着良心瞒着也不告诉甄家。


青鸾惊鸿


《红楼梦》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人就是贾雨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对甄英莲的态度。

我们知道贾雨村之所以能够去进京赶考中举完全是依靠,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50两银子,还有两套冬衣。


而中了举做了官的贾雨村又是怎样回报甄士隐的呢?

他既没有写信给甄士隐,向他表示感谢,也没有亲自登门道谢,而是完全把甄士隐抛之脑后。

后来甄士隐一家遭难,甄士隐的女儿被拐子偷去,而甄士隐一病不起,然后出家,甄家娘子只有跟着自己的父亲一起生活。

机缘巧合,贾雨村遇到了甄家的丫鬟娇杏,于是便偷偷写一封信给封肃,让封肃把娇杏送给他当妾。他对甄家娘子的感谢就是给了一些钱物,同时信誓旦旦的说要帮助甄家娘子找到女儿。

而后来,贾雨村知道了甄英莲的下落,而且关于贩卖甄英莲的案子就是在他的手里,可是他却依照葫芦僧的建议乱判了葫芦案。案子判完以后就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贾政,向贾政表功,然后放走了凶犯薛蟠。

至于甄英莲的死活以及甄家娘子的思女心切,思女成疾,在他看来都无关紧要,不值一提。这都比不上他的仕途重要,因为他知道贾府和王家才是他将来仕途发达的依靠,只有讨好他们自己将来才可以仕途平坦,官运恒通。

如果他把甄英莲的下落告诉了甄家娘子,估计甄家娘子一定会去找薛蟠要女儿,而薛蟠这个呆霸王绝对不会把英莲还给甄家娘子,那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麻烦,他在其中也不好处理。会左右为难,白白落一个草菅人命,忘恩负义的骂名。

所以他干脆就把甄英莲的事隐瞒下来。


凡眼看红楼


二次上任,贾雨村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第一次做官失败让他更为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上位机会。

此时的甄家已是昨日黄花,对于贾雨村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不可能为了一个早已失去利用价值的甄家得罪有权有势的薛家。

从根本上说,贾雨村是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他不会为了别人哪怕是对自己有恩的人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是他的本性使然。


迷途加菲


怕得罪贾家,薛家


艾小墨云


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贾家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