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祖先是谁?

西游言己


严格说来,二人都不是金庸的直系祖先。

依据海宁《查氏族谱》记载,海宁查氏始祖查延,传至四十九世查昌避乱家休宁,为休宁查氏之始迁祖。传至第五十世查文徽、查文征兄弟,兄文徽仍居休宁,弟文征则迁居婺源,是为婺源查氏始迁祖。传至六十七世查瑜,元末迁居海宁,遂为海宁查氏始迁祖。

海宁查氏从第七世起,字辈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

据家谱记载,始迁祖查瑜,字均宝,二世二子,次子慧,慧子浩,浩子实,即第四世。

实长子恒—次礼——秉仁——长懋功——肇翼——次大宗——次继佐(举人),也即查继佐为第十一世。

实次子益——长绘——四秉彝(进士)——长志文(举人)——六允揆——大维——长崧继——三嗣庭(进士),也即查嗣庭为第十二世。

查益——长绘——次秉衡——志高——允芳—大任——继序——嗣㙋——升(进士)——广——隆礼——烜——墀——人英——元复——文清——懋忠——良镛。

也即金庸的十一世祖先为继序,与查继佐能够追溯到的共同的祖先是四世祖查实,第十二世祖先为嗣㙋,与查嗣庭能够追溯到的共同祖先为六世祖查绘。

另百度上说,查嗣庭是金庸先祖查昇的堂兄,其实是有误的,应该说查嗣庭是金庸先祖查嗣㙋的堂弟,二人都为“嗣”字辈,嗣㙋为明万历年间人,而嗣庭为清顺治年间人。而查升则是嗣㙋的次子,是嗣庭的侄子辈。


楚邾


金庸本名查良镛,他出生于浙江海宁,在明清两个朝代,查氏家族在当地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名人大家辈出,被称为“文宦之家”。<strong>

康熙年间,查氏家族人丁兴旺,“一门十进士”,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兄弟三人更是同为翰林院编修,时称“兄弟三翰林”。

所以,这么庞大的一个家族,传到金庸这一代,那基本已经是规模非常大了。

文字狱告发者查继佐,还是文字狱受害者查嗣庭都可以认为是金庸的祖先。

其间之所以有争论,无非就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作品对于清朝多有美化,一些人看不过。就搬出来查继佐,因为当年他被许多野史和明间传说认为是《明史》案的首告,名声不怎么好。而一些喜欢金庸先生的人,随后又抛出因直言批评康熙而获罪的查嗣庭,以此来为金庸证名。

但事实上,这两人都是查氏家族的名人,在古代的宗祠观念里,这样的人那都是祖宗,何必分得那么细?他们的作为,与金庸这相隔几百年的后人又有何干?

金庸先生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即使是在历史背景下,其三观也颇正,郭靖黄蓉夫妇死守襄阳、明教大众奋力抗元,这些都被视而不见?

何必上纲上线?

最后说点有趣的,得益于查氏家族的背景,金庸先生有一个超级牛的亲戚圈儿,在网上颇火。



第一位,徐志摩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他们两个人之间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祖上却有一定的渊源,金庸的母亲所在的徐家是当地有名的富贵之家,而徐志摩的爸爸和金庸的妈妈有堂兄妹的关系,所以这样说来,徐志摩的父亲是金庸的舅舅,而两人其实是表兄弟的关系,据说金庸还用了徐志摩的曾用名来给小说中人物起名字。

第二位,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之父,这从表面看起来金庸和钱学森几乎没有什么了联系,但是他们之间确实有一些关系。金庸有一个同宗族的姑姑的女儿,她是钱学森的老婆,她也是非常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这样一来,钱学森辈分上还是金庸的姐夫,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单看两人的身份是绝对猜不到的。

第三位,琼瑶

说起金庸和琼瑶的关系,就不得不说金庸的另一个堂姐,他这个堂姐的丈夫是琼瑶的舅舅,按照辈分来说的话,琼瑶还应该叫金庸一声舅舅,这层关系虽说很远,但确实存在。

第四位,蒋百里

这里的蒋百里就是蒋英的父亲,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蒋百里是民国时候有名的军事家,金庸同宗族有一姑姑叫作查品珍,她是蒋百里的老婆,这么一说来,而这个叫作蒋百里的人还和金庸有关系,看似根本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实际上却有这层联系。

金庸祖上有这么多的有才厉害之人,主要是因为查氏家族的都很厉害,才能遇到同样优秀的亲戚,这样才能有更多优秀的人出现,金庸家族是有多厉害了吧,并非只是传闻,而是真的存在。


白话历史君


按照族谱记载,金庸先生世太公为查慎行.叔太公查嗣庭.伯太公查继佐.世叔公查昇.祖父查文清.父亲查枢卿.母亲徐禄。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庸,查良庸这个名字虽没有金庸的名头大,但查先生出生的海宁查家,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知名的文化世家。可以说,是海宁笫一家族,连康熙皇帝也给查氏赐下牌匾,盛赞查氏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家族不愧为名门望族先期和现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如: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查士标.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查良钊.近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纺织大王查济民。

除了本家,金庸先生的亲戚里也有很多文化名人,他的妹夫曹时中是国际建筑结构专家,他的表哥徐志摩当代风流诗人,他的姑父蒋百里中国近代军事理论家,他的表姐是音乐家蒋英,表姐夫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的远房亲戚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

综上所述,查继佐和查嗣庭都是查良庸的先祖,特别是查嗣庭是查良庸的叔太公,另金庸先生家族显赫,先代.近代和现代都出了不少杰出人物,金庸先生从中吸取不少营养成份,并创作和留下这么多篇武侠名著。一代大侠金庸先生已告别江湖,飞上天国永享清福了!


张文禅


金庸老先生走了,但是他写的作品,却会一直陪伴我们。不过,熟悉金庸老先生的,或者是特意去查过‘金庸’二字的,应该知道,金庸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查良镛。

查这个姓氏,很罕见,而且金庸的宗族在浙江海宁,自然而然能够联想到几百年前,姓“查”的两件文字狱大案。

满清入关以后,对于有反清复明迹象的,保持着零容忍的态度,抓到就是连带一家老小死无葬身之地,比如最为著名的文字狱。

查继佐,金庸的祖先之一。他本是崇祯六年的举人,明亡后,侍奉清廷,当时有明朝学士,编著《明史》,不承认清朝正统,查继佐得知,连夜告发,参与者七十余人,无一幸免,另有千余人入狱,发配边疆。查继佐因首告有功,不仅丝毫无伤,他之后的查家,一门七进士五翰林。

金庸大概是比较认定查继佐这位先祖的,因为查继佐有个好朋友,叫吴六奇。没错,就是《鹿鼎记》里的吴六奇。在书中,金庸把吴六奇描写成一位抗清英雄。然而事实却是,吴六奇是一个铁杆汉奸,投敌后官至太子少保,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数万人。

虽是小说,可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这么美化一个人,要么他是自己的直系祖上要么他跟祖上有关系。但无论如何,这么写,都是不对的。

满清盛行文字狱,查继佐告发一桩,但也有一桩文字狱,出在“查”家自己头上。他是查继佐的族侄,名为查嗣庭。

据传,查嗣庭摊上文字狱,是他在雍正年间当考官时,出了一道考题,就四个字:维民所止。这可了不得,“维”、“止”二字正好给“雍正”去了头,便马上引来了杀身之祸。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太准确。

查嗣庭确实是出考卷出了文字狱,可‘维民所止’的说法,来源于《金庸传》,大抵是金庸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真实缘由,也许是金庸想把自己的祖上,从文字狱告发者查继佐,变成文字狱受害者查嗣庭。

但世界很奇妙。殊不知,查嗣庭下狱后,自杀而死,同他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一起遭戮尸,因此查嗣庭的族人,从浙江海宁逃跑到安徽大别山。金庸出生浙江海宁,那么很显然,他与查嗣庭没有多少血缘关系。

源于时间太久,金庸的祖上到底是谁,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文字狱告发者查继佐,还是文字狱受害者查嗣庭,都算是金庸的祖先。

他们二人,走了两条相反的极端。但与金庸又有多大关系呢?

如今的中国,就算再怎么争论历史,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国人都不会允许一报还一报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可日本不一样,此仇不共戴天!


西游言己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继佐是金庸的先生祖先之一,查继佐(1601年~ 1677年),字伊璜,号与斋,家族南支十一世,明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明朝亡后,随鲁王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清顺治间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多,人尊称“敬修先生”。康熙元年(1661年)涉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被关进监狱判死刑后获救。著有《罪惟录》、《国寿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班汉史沦》、《续西厢》等。金庸的表姐叫蒋英,蒋英父亲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及军事教育家蒋百里,而她的丈夫就是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则是金庸的表外甥女;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则是金庸的表哥。难怪有网友戏称,金庸一家子“统治”了我国整个文学圈!你说牛不牛,海宁查氏为世家望族,明清以来文名赫赫。仅其太公查慎行一辈就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查氏是浙江的一个延续明清两朝的名门望族,有史料可查,在有明一朝,查氏中进士6人,举人17人,在清朝就更厉害了,进士14人,举人59人,而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就是康熙年间的进士。系出名门,祖上厉害,查氏不是一般的泪海,都是大牛,祖先惹不起。

——查均宝(仁斋)【又名查瑜,海宁袁花龙山始迁祖,华夏查氏六十七世】

——查慧(叔智)

——查浩(耕隐)

——查宝(孚庵)

——查益(一愚)

——查绘(雪坡)

——查秉衡(养虚)

——查志高(凤岩)

——查允芳(存宇)

——查大任(惺元)

——查继序(其皇)

——查嗣㙋(石丈)

——查昇(声山)

——查隆礼(东木)

——查烜(庭光)

——查墀(佩云)

——查人英(得天)

——查元吉(雍伯)

——查文清(沛思)

——查懋忠(枢卿)

——(金庸)查良镛【二十一世】

——查传侠、查传倜、查传诗、查传讷


大风起兮偶飞扬


金庸的祖先“出错”考试题目,得罪雍正,差点被灭族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皇帝为了给自己选拔优秀人才,一般对科举考试都高度重视,甚至会亲自主持殿试。

然而,在雍正四年,浙江一省的学子们却被禁止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在中国科举考试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能让雍正作出如此决定的,竟是因为金庸先生的祖先——查嗣庭。

查嗣庭,字润木,出生于清初浙江海宁声名显赫的书香门第,家中排行老三,康熙四年中进士,选入翰林,后经吏部尚书隆科多推荐担任内阁学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铤推荐担任礼部左侍郎。一路也算顺风顺水,官运亨通。

然而,雍正四年,查嗣庭与俞鸿图一起被派到江西主持乡试,查任主考官,俞任副考官。被人告发所出试题讽刺皇室,九月被捕下狱, 后病死于狱中。查嗣庭罪状,雍正宣布的是两大条, 除了写诗攻击康熙外, 就是试题讥刺时事。

其实,查嗣庭命题中来自所出《易经》:“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 及《诗经》第四题:“ 百室盈止,妇子盈止”。按照雍正帝的理解,这后面几道题包含更隐秘的讽刺,题中“正”、“ 止” 二字是己被处决的汪景祺《西征随笔》中《历代年号论》一文内容的翻版, 是诅咒“ 雍正” 年号的。由于查嗣庭曾经著过一本名为《维止录》的书, 因此后来民间附会传说查所出试题为“ 维民所止”,隐含“ 雍正” 砍头之意。

这件事令雍正非常恼火,下令将查嗣庭革职拿问,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三法司严加审讯,不但要致查嗣庭于死地,还让长子被斩监候,次子病死狱中,三个年未满十五岁的幼子流放三千里外,差点被灭族。

其实,查嗣庭平日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凡是犯忌讳的东西,绝对不会写出来。雍正借此机会大兴文字狱,主要还是因为认定浙江士风为“ 挟笔墨之微长, 遂忘纲常之大义”。另外查嗣庭当初是隆科多举荐的,而隆科多后来被雍正视为眼中钉,当然也不能放过他的同党查嗣庭了。

后来,在浙江总督李卫等人的努力下,雍正六年,中断3年的浙江会试恢复了。

由于查嗣庭正是金庸的先祖,难怪《鹿鼎记》第一回就是《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旦评》,写出了对清朝文字狱的不满。《书剑恩仇录》里的雍正也被描写得很不堪。


跪射俑


研究金庸的祖先,应研究是不是行善积德的人家,出了金庸的人才。

我想这是人们最该关心的问题。

孔子家三辈行善积德,出了个孔子,圣人,今天我还记念他,还学他讲的道理。

金庸不能和孔子比,但祖上肯定是行善积德的。金庸的名将记在人们心中。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

一个人,别成了人心的活死人,当真的死了的时候,“这一会可死了,可好了。”

我们不求永远活在人心中,只求死的时候有人哭,“可惜这个人了,”在人们心中是人。


qSy112233864喜乐孩子


金庸的祖先是查昇,查昇书法称为“海宁三绝”之一,在康熙年间,这海宁查氏家族就已成为名门望族。金庸是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代孙。而查嗣庭是查昇的堂兄。

雍正四年秋天,清朝大臣内阁学士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乡试正主考,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主考完后他从南昌回到北京。屁股还没坐热,便被人告了,革职后投进了大牢,交由三法司会审。

怎么回事?罪名是谋反,主要原因是考场的三道考题竟然惹祸了。这三题都出自《论语》,《易经》,《诗经》,这样也会惹祸吗?你们说了不算,雍正说了算。

他的逻辑是,以此为试题,就是对朝廷保举人才之令有所不满,居心叵测。特别这句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帝认为暗合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文说“正”有“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号,暗喻是斩雍正之头?这种无厘头说法,好像雍正有点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扣屎盘子,出几道考题至于搞成这样吗?

这就是清朝著名的“查嗣庭科场试题案”,查继佐是牵连到另一起案子《明史》案,历史学者怀疑他是首告者。但那是康熙年的事,根本不在一个年代。

那雍正真正的动机是什么,背后有什么隐情吗,还真有,这和两个人有关这就是隆科多、年羹尧。隆科多是雍正的亲舅父,雍正登基之后,表面上重用隆科多。但又对这两个人极不放心,但把自己篡位的秘密泄露,或扶值别的亲王势力。在查嗣庭案发生之前,首先已经把年羹尧开刀问罪了,而且罪名多达九十二条。年羹尧自杀了。

这下轮到隆科多。由于查嗣庭跟隆科多关系特别好,曾经被荐举,这就难脱关系了。所以查嗣庭到家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就被查抄了。全家十三口,全部被抓去,三天后以皇上谕旨的方法公布所谓的“罪状”。以“腹诽朝政,谤讪君上”获死罪。雍正帝查这案目的就是为了整肃隆科多。把他作为打击对象。所以其实雍正帝早就盯上查嗣庭了,不用谁举报。

查嗣庭很快被判处凌迟,但五月结案时查嗣庭已经死在狱中,具体原因不详,可能是自杀。就这样仍被戮尸枭示。

后来历史老师袁腾飞说:

查嗣庭处斩,全家流放三千里与披甲人为奴,幸亏没满门抄斩,不然就没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无一例外反清复明。


具体内容,欢迎关注我头条号“文史诗词说”, 我在里面有长文叙述这件事情,谢谢。


文史诗词说


已故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原名叫做查良镛,因为最后一个字为镛字,所以一拆为二,将笔名叫做金庸。

金庸先生的先祖,可以说是名气颇大,也是海宁大族,被称为海宁查家。很多网上的信息都认为查家是满族后裔,是由满族姓氏演化而来的。事实上,海宁查家的历史,要比满洲的历史长很多。

早在元至正年间,查氏先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海宁进行繁衍生息,历经明清两朝,香火不断,而且代代都有朝廷大员出现,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让海宁查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数百年的繁衍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要海宁姓查的,基本上都是海宁查氏的后裔,但要仔细推敲,其中各族各分支,还是有所区别的。

很多网络上的言论中,都把金庸先生的先祖认定为是查继佐。我读过很多这样的文章,才明白,将金庸先生的先祖认为查继佐的那些文章,并没有兴趣去翻阅族谱,寻根追底,只是为了证明,金庸先祖的无耻,从而倒推出金庸小说中的满清遗毒。

在历史上,查继佐的名声其实并不坏,但因为明史案让他受到了牵连,而主要问题在于,许多人都死了,唯有少数几个人并没有死,其中就包括查继佐。

因此,在很多野史中以及民间故事和演绎小说中,都认为他是首告之人。所以他的名气就臭了。但事实上,查继佐的首告,只是一种主观臆断,但他的贡献却非同小可,其中最主要的是一部《罪惟录》。

为什么要说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名字《明史》。大家可能都已经想到了,罪惟录就是庄廷鑨呕心沥血编纂的明史。在明史案发生后,明史的书稿也被损毁殆尽,清廷以为,世界上已经没有明史,却没有想到查继佐在校对明史过程中,暗自收藏了一套,并且更改名字,将这部明史流传了下来。

很多人只看到了查继佐活了下来,再加上很多主观臆断的文献记载,把他变成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但就是这个卑鄙小人,将这部用生命编写的明史流传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何尝不是伟人?

不能否认,金庸和查继佐的关系,毕竟都是一个家族的人。但越是大家族,分支就越多,而和金庸最近的一支,却不是查继佐一支,而是查升一支。

查升是谁?并不是问题中问的查嗣庭,但也很近了,因为在清史稿上有这样的记载:查慎行的族子,查升,当了官之后,康熙帝为了区分两个人,就把查慎行称为老查。而查慎行的本名叫做查嗣涟,他有个弟弟叫查嗣庭。而金庸的先祖查升,应该属于两个人的侄子。

和查慎行、查嗣庭不一样的是,查升这人,虽然也当上了进士,但个性很是恬淡,不爱争权夺势,酷爱文艺。因此,他没有当什么大官,而是做了一个安静的文艺青年,读书,写字,游玩,绘画。日子过得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衣食无忧。

更主要的是,他很幸运的避开了查嗣庭案,也避免了身陷囹圄甚至一命呜呼的悲剧。

因为文艺,而保住了性命,查升更加热爱文艺,大量的收集各种书籍,每日在书海里遨游,反而更加对官场没有了兴趣。而他对官场的态度,让清廷很是满意。因此,他的小日子变得平淡而安逸。而在文艺界,查升也成了一个名人,被称为书法一绝。

金庸先生的先祖,的确是海宁查家的后裔,但并不是人们所想当然认为的查继佐,也不是人们所知道的查嗣庭,这两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和金庸的先祖有着藕断丝连的血缘关系,但要论起金庸真正的先祖,那应该是查升。至于查升的父亲,到底是查家的哪一位,已经无从查起。但绝对不可能是查继佐,不然,他早就活不了了。


小小嬴政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查良镛三个字其实大有来头。

金庸先生封山之作《鹿鼎记》开篇就写了清初第一文字狱《明史案》。明史案有一当事人名叫査继佐,乃查氏先人。查继佐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以伊璜广为人知。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举人。积极抗清,参加过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姓写成“楂”。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时人钮琇评价查继佐道:“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査继佐在姓字旁边加了个偏旁,改查为楂,其实大有深意存焉。据査继佐本人考证,查性是鲁国伯禽(周公姬丹之子)的苗裔。査原姓楂,系春秋时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周王室子爵的后代,以楂为姓,到了宋朝,改楂为査。宋代以后,也有人觉得査姓不好读,就改査为香,当时有人就给编顺口溜“査家人真奇怪,鞋子头上歪着戴”,就是说把査字下面的一横移到头上了。因此査继佐将自己的现姓查复为古姓楂,正是为了表明自己身为文王子孙,宋室苗裔,绝不投降清人的态度。

海宁査家自第七世起的辈分是: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査继佐是继字辈,查良镛是良字辈。查良镛的孩子们分别叫査传侠,查传倜,查传诗,查传讷,很显然就是传字辈了。良字本意为优秀。良字辈出了两位文学家,一位是笔名金庸的查良镛,一位是笔名穆旦的查良铮。金庸为镛字左右拆分而来,穆旦为查姓上下拆分(木穆谐音)而来。

镛为古代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说文》:大钟谓之镛。《书·益稷》:笙镛以间。《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与金庸齐名的梁羽生曾经评价说:“金庸是国士,我是隐士。”堪为镛字注解。曾经有人问金庸,笔名将镛字拆分是什么意思,金庸说,没有什么含义的。但从穆旦将查姓上下拆分来看,应该是有点含义的,只是金庸不想说而已。

至于查继佐和明史案的关系,网上解读已如恒河沙数,笔者也就不献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