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為何只派林鳳祥、李開芳率兩萬太平軍北伐?

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仔細回顧當時的形勢,太平天國的這個決策就不難理解了。

1、太平天國的北伐是在認真思考當時形勢下做出的慎重決策;

2、北伐的第一個目的基本得以實現;北伐對太平天國中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3、太平天國北伐的總體規劃中,林、李的這2、3萬人只是其中的先頭力量,但因整個戰局影響,後續計劃沒有展開,導致北伐徹底失敗。

北伐的直接起因:保衛天京。

1853年,太平軍攻取金陵後,又分兵攻取了鎮江、揚州,聲勢大振。

起初,楊秀清的本意是“聲言欲至蘇州”,繼續東下,打下富庶的蘇浙地區。

此時,從廣西一直追過來的向榮所部圍追而來,17000人在天京、鎮江附近紮下,建立了江南大營,不但阻塞了太平軍東下蘇南的路途,還直接威脅著天京、浙江;

同時,琦善所部17000人建立了江北大營,圍攻揚州。

此時,太平天國面臨著兩個選擇:

(1)、集中兵力,打攻堅戰,殲滅江南、江北大營的重兵。

(2)、繼續打運動戰,向清軍薄弱地區發展,贏得戰爭主動權。

這兩種打法,洪秀全、楊秀清都不陌生。

太平軍軍興之初,就曾與向榮長相對峙,一耗就是幾個月。但結果無一例外:大清各地援軍源源不斷開來,地盤狹小的太平軍難以為繼,被迫轉移。

此時,儘管太平軍已與軍興之初不可同日而語,但敵強我弱的總體力量格局依然沒有改變。太平天國只有天京、揚州、鎮江三地,地盤狹小、物資匱乏,大軍在天京周邊長相對峙絕非上策。

這些清軍,尤其向榮所部,是從廣西一直尾隨過來的精銳,如果太平軍能吃掉他們,恐怕早就吃掉了!

而在後來的戰爭實踐中,也一再表明:在水網縱橫、地形複雜的金陵周邊地區,想通過直接進攻,殲滅立穩腳跟的敵軍絕非易事。

後來的雨花臺大戰中,李秀成曾以絕對優勢圍攻曾國荃湘軍,就是打不下。

而兩次大破江南、江北大營,無不是以運動戰,削弱、調動嚴密駐防的敵人後,才一舉取勝(而不是通過漫長、艱苦的拉鋸戰)。

此時的洪秀全、楊秀清,如果貿然對江南、江北大營發起直接進攻,很可能既無法殲滅敵人,反而會在對峙中形勢進一步惡化:清軍各處援軍、物資陸續抵達,圍攻天京。

而第二個方案,則是太平天國對過去戰爭經驗的汲取。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正是果斷改變策略,果斷髮起運動戰,向大清廣大防禦薄弱區域大膽機動,才不斷髮展壯大。

因此,太平天國此時的總體戰爭指導思想是:

(1)、天京戰場附近,收縮防禦,加強江防,防禦清軍精銳;

(2)、分兵向敵人防禦薄弱區域進軍,打亂清軍部署,進一步發展太平天國力量。

此時大清能調動的精銳悉數佈置於天京周邊,太平軍具備避實擊虛,向敵人薄弱地帶發展的條件。

北伐、西征正是太平天國高層在這個大背景下做出的慎重決策。

北伐十分必要,且最多隻能拿出2、3萬人

太平軍攻入天京時,浩浩蕩蕩,號稱五十萬大軍,可是,實際上,大多數是隨軍家屬、女兵,能戰之兵也只有10萬左右。

這10萬軍隊,承擔著多樣的戰略任務。

(1)、天京、揚州、鎮江三地不容有失。

既然太平天國要建都天京,那這三地就不容有失。由於面臨著35000清軍的直接威脅,同時,還必須進行復雜的防諜、治安等基本工作,太平軍留下了約5萬軍隊防禦。

(2)、西征在所必行。

幾十萬人在天京附近,不管是戰鬥部隊還是普通居民,都需要吃飯,靠這三城的糧食顯然不足以支撐!

因此,即使僅僅是為了保衛天京,太平軍也必須向安徽、江西產糧區發展。

(3)、北伐勢在必行。

由於西征的一大目的是為了獲取糧食、物資,因此,西征軍攻取一地,就必須有效控制一地、穩紮穩打,因此,如果沒有北伐,西征仍然是一種正面對抗,對敵人的牽制有限。

而就全國局勢而言,大清的統治中心在北方,僅僅進行西征,不能打亂山東、河南、直隸等地清軍的部署。也就不能起到通過運動來調動、削弱清軍的目的。

因此,北伐軍的作戰特點是:不貪攻城,兼道疾行,打亂清軍在北方的部署,牽制清軍的力量。

而且,受限於當時太平軍的總兵力,以及保衛天京和西征所必須投入的軍力,太平軍初期最多拿出2、3萬人進行北伐!

北伐軍的第一個戰略目的基本實現

從結果上看,北伐軍牽制、吸引清軍的目的基本上實現。

(1)、牽制了清軍對天京戰場的增援力量。

北伐開始後,太平軍橫掃淮北、河南,使兩地的物資、糧餉難以供應江南、江北大營。其中,大清的規劃中,河南、淮北,就是江北大營的大後方。

而大清為了圍剿、防禦這支飄忽不定的北伐軍,從陝甘、察哈爾、直隸、黑龍江、吉林各地不斷抽調兵馬,使這些部隊不能南下威脅天京。

(2)、吸引了天京附近的清軍。

同時,江南、江北大營的清軍不但無法得到補充、加強,反而要不斷抽調力量到北方攻擊北伐軍。

北伐軍一出動,原屬江北大營的勝保立刻領軍堵擊、尾隨。

而江南大營向榮在1854年的奏報中也提到:臣軍精銳,盡已調出。存營不足不滿五千,出去疲病守營,出隊僅一千餘人。

看來,在北伐軍的牽制下,天京周邊清軍大幅削弱,原本是主戰場的天京周邊,已經淪為次要戰場。雙方攻守已經易勢!

北伐的總體構想並未展開

當然,北伐的終極目的,自然是要推翻清朝。以這個戰略目標而言,2、3萬人實在是不夠。

有證據表明,在太平軍的總體規劃中,林、李的這2、3萬人,絕非原計劃的全部力量,太平軍本計劃不斷補充、加強北伐力量,但因總體戰局影響,未得以實現。

1853年5月29日,楊秀清誥諭林鳳祥:

其左軍及右軍諸路兵士,於初十日起行,至十一日俱各回朝,現在鋪排鎮守天京···爾等速急統兵起行,不必懸望。

此時,距太平軍啟程北伐不過一月!

看來,從北伐一開始,太平軍就計劃了其他兵馬用於北伐。但因各處戰事緊張,增兵一事不斷北擱置。

而據林鳳祥、李開芳被俘後的供詞。在太平軍攻入直隸後,奉命駐於靜海、獨流,等待天京援軍到達,再一起攻破北京。

在後來太平軍援軍期間,太平天國對親日綱、胡一晃的封號,也可見太平軍的計劃。

經營廬州的胡以晃被封為豫王,北伐援軍主將秦日綱被封為燕王。

此時,湘軍尚未崛起,太平軍西征已在安徽、江西、湖北取得重大進展,直入湖南,發展迅速。如果一切順利,太平天國似乎有從皖北發起經略河南,秦日綱統軍入直隸、山東,領導林、李作戰的構戰略構想。

可惜的是,湘軍崛起,太平軍湘潭大敗,西征轉入守勢,太平軍必須緊急調兵鞏固西征成果,秦日綱在舒城失敗後,就只能以“北路官軍甚多”,無法北進了。

洪、楊的決策認清了大清的虛弱實力,低估了大清的戰爭潛力。

太平天國北伐及兵力分配是洪、楊在評估各方力量後的慎重決策。

事實上,由於大清的虛弱,整個北伐期間,北伐軍大部分時間並未落入明顯的兵力劣勢。

一方面,由於大清兵力多而分散,北伐軍往往能以其機動靈活,獲得兵力優勢。而大清則始終未能在戰場上形成絕對兵力優勢。

即使是在北京受威脅最大的時候,清軍的僧格林沁、勝保,也只湊集了4、5萬人的機動部隊。

另一方面,由於大清統治無方,太平軍所到之處,往往很容易就招集起數萬,甚至十萬大軍。

在林鳳祥的奏報中,也曾表示:兵馬紅藥(火藥)都不缺,只缺穀米!

因此,洪、楊對北伐、西征的部署並不是頭腦發熱。

但是,洪、楊,低估了大清的戰爭潛力。

如果沒有民團等“體制外”力量的參與,太平軍原本有機會在北伐、西征中獲得更多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戰果!

北伐、西征中,大清的正規軍隊常常表現一般,但民團等“計劃外”力量給太平軍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而最終,正是湘軍“計劃外”的崛起,埋葬了太平天國。

這些團練,他們原本是大清體制外的力量,他們本來與滿清貴族並非鐵板一塊!如果太平天國的政治主張、施政方法靠譜一些,他們未必會死死跟隨大清!

因此,我認為:太平天國以2、3萬人北伐,不算大錯特錯。北伐對太平天國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是,從單純軍事角度來說,當他吸引敵軍目的達到,而後續部隊遲遲無法抵達時,是否應該繼續原計劃(尤其是否應在靜海、獨流死守等待千里之外遙不可及的後續部隊),值得反思。

從總體說,他們在政治主張上的離經叛道,使他們與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為敵,無法充分動員民眾、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失敗不可避免。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太平軍北伐,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林鳳祥、李開芳率2萬多太平軍北伐。即便北伐軍裡的戰士身禁百戰,但想憑藉兩萬人推翻滿清攻下北京未免有異想天開。孤軍深入本是兵家大忌,還遵照“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的戰略方針,簡直是混賬,根本就是派北伐軍送死。



北伐於太平天國的意義,無非是牽制中原地區滿清軍力,給予新建立政權喘息壯大的時間,北伐軍不負眾望,一路北進直逼天津,清廷朝野震動,調重兵阻擊,可惜太平天國沒有抓住機會。曾國藩率領湘君隨後向洪秀全撲來,天王不思退敵,整日就知道躲在皇宮裡快活。小朝廷中,內訌廝殺自我消耗,一盤好棋下到稀爛。


歷史總是存在諸多巧合,舊事一遍遍重演,三國時,蜀漢丞相武侯七出祁山,後姜維九伐中原。前線烽火連天,廝殺不斷,後主寵信小人聽信讒言計盤算著小心思,假使攻破長安,會不會落得個十二道金牌莫須有之罪,也未可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五經博士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統兵六十萬。不久,總攬大權的東王楊秀清制定了兩路作戰計劃:一路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為主將,率水營戰船千艘、步兵3萬溯江西征;另一路由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率步軍2萬進軍北伐。

史學界對於太平軍北伐人數一直存在諸多爭議,有學者說北伐軍一開始有四五萬人,渡過黃河後只剩下兩萬人;也有專家認為北伐軍共計九軍,按太平天國一軍遍制一萬三千餘人來算,九軍共計十一萬人。只是在渡黃河時受阻,成功渡河的北伐軍只有兩萬人。

從中不難看出,楊秀清最初所派的北伐軍人數已難以確定,但北伐軍在渡河之後只有兩萬人則是確定無疑的。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楊秀清為什麼只派區區數萬人北伐。

北伐決策論

忠王李秀成被俘後總結出“天朝十誤”,把偏師掃北認為是誤國之首。實際站在楊秀清的立場上看來,北伐更像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當初太平軍殺出廣西時也不過區區萬人之眾,可經過湖南變成十餘萬眾,到武昌順江而下時已達五十萬之眾。楊秀清用數萬人北伐,不僅可以阻擋清廷派兵南下,而且希望北伐軍能成燎原之勢,一舉攻佔京城。

故或登三山門望之,自城外至江東門,一望無際,橫廣十餘里,直望無際,皆紅頭人也。——汪士鐸《乙丙日記》

精兵戰略

太平軍在前期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得益於晚清戰鬥力低下的八旗、綠營兵所賜;另一方面是依靠楊秀清的精兵戰略。早在金田團營時,楊秀清便挑選信徒中壯而勇者編入行伍,日夜操練,授以行軍佈陣之法;又實施男女分營制度,確保軍隊保持強悍的戰鬥力。北伐軍中多有身經百戰的廣西老兄弟,楊秀清自信地認為攻佔北京,有此數萬精兵足矣。


兵力不足

前面說過,太平天國統兵六十萬,怎麼會說兵力不足呢?要知道這六十萬並非全都是百戰精銳,其中大半都是新兵蛋子,精銳只有十餘萬人。再來看北伐軍是什麼時候出征的呢?1853年5月8日,距定都天京不過一個半月左右,哪裡來得及將新兵編練完成。

更何況太平天國雖攻佔南京,可僅僅7天后,清將向榮便繞南京築壘,構建起了江南大營的雛形。太平天國要拱衛都城,必須派重兵進行防守。此外,西征也在同步進行,還要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楊秀清真恨不得能多生出幾雙手來,才好應付縱橫交錯、雜亂不堪的局面。他能夠抽調出這數萬人馬已經非常難得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軍中驍勇善戰的大將,卻並不是運籌帷幄的帥才。北伐軍孤軍深入,與天京失去聯絡,沒能獲得楊秀清戰略上的指揮。雖在河南曾一度達到20萬之眾,但真正能上陣禦敵的精銳卻並不多。

渡河之後圍攻懷慶60天不克,使清軍得以調集勝保、僧格林沁等將領在京城周邊設下重兵,嚴陣以待。加上捻軍軍紀散漫,不聽指揮;北伐軍形同流寇,糧餉不繼,士兵紛紛逃亡。最終功虧一潰,以全軍覆沒而告終。


歷史茶坊


1.北伐是為緩解天京軍事壓力。太平軍攻克武昌之後,順江而下,一路勢如破竹,短期內迅速佔領南京。定都天京後,軍事威脅問題暴露出來了。因為太平軍不派兵留守城池,清軍一路尾隨太平軍到南京附近,太平天國成了襁褓嬰兒,被四面圍攻。同時,清軍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就是為南北封堵監視太平軍。楊秀清作為執掌朝廷者,不得不西征,北伐,就是用圍魏救趙來解除天京的威脅。


2.北伐與捻軍等隊伍接應壯大。太平軍一路從廣西蔓延開來,當然不僅僅是為佔取南京,而是為了站住腳,然後開枝散葉。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在吸引牽制眾多清軍力量的同時,在攻佔安徽北部,河南東部的時候,還與捻軍取得聯繫,互相聯合作戰,並取得豐碩成果,北方的小股起義隊伍,在北伐軍作戰過程中幫過許多大忙,成了“親密戰友”。而且後期,一部分捻軍還加入了太平軍,或奉太平軍為正朔。

3.北伐走的是奪取南京的路子。除了圍魏救趙,響應友軍之外,楊秀清做出北伐決定仍然不可否認他的僥倖心理。從廣西金田,到南京,一路千山萬水,太平軍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舉攻破大型城市。那麼認為以同樣的方法,一鼓作氣,攻佔北京,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況且南京附近也吸引了大批清軍。不光如此,北方民生凋敝,怨聲載道,一支太平軍,可能喚起民間巨大的反抗力量,一起圍攻清“清妖”京師,也不無可能。

4.楊秀清不應該任其孤軍深入。林鳳祥,李開芳是太平軍的一流戰將,派他們出征是合理的。定都天京後的太平軍總數幾乎達到百萬,但是多是在湖北,安慶,南京附近吸收的兵丁,勇猛忠誠的廣西老戰士還是原來的幾萬人,西征派出了一部分,守天京留下了一部分,能供應給北伐的精兵兩萬,幾乎是傾囊而出。但是楊秀清出徵前講,不要戀戰,要機動靈活,直取清朝京師。林,李二人也是這樣做的,但是敵人未滅,你殺到京師,不還是要被圍被打?數次營救未果,北伐軍覆滅。



雨夜說春秋


太平天國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實行流動作戰,奪取城池無數,但卻沒有軍隊駐守,直到攻取南京時,手裡所能控制的地盤也僅限於南京周邊地區,江南大部分地方仍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他們爭奪到地盤後大肆搶掠,然後又放棄。過快的戰略收縮給清軍反撲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太平軍在攻佔南京不久,清軍就追至南京,在南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使得南京被困長達三年之久,太平天國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這個新生的農民政權隨時都有被扼殺的可能,因此,楊秀清不得不留下重兵保衛南京。這是隻派兩萬兵力北伐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為了同清軍爭奪江西和湖北地區,以取得對長江中上游的控制權,鞏固西邊的軍事防禦,在北伐的同時還組織了西征。然而,這支人馬還不足一萬。

其三,西征的軍隊儘管數量少,卻都是些捍兵強將,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曾國藩的湘軍武裝水師取得了湖口大捷。他們焚燬了大量湘軍船舶,也包括曾國藩自己的座船,逼得曾國藩投江自盡,後又被手下救起逃往陸營。沒準楊秀清認為自己的軍隊是以一當十的,因此,放心大膽的讓李開芳只帶兩萬精兵北伐。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臆測。與西征軍相比,上面對李開芳已經算是夠“慷慨”的了。

話又說回來了,北方必竟是清庭京師重地,豈容小覷。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連鎮突圍被俘。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同年六月被凌遲處死。儘管北伐軍一路衝殺到距清都百十公里的天津,著實讓咸豐帝恐慌了一陣子,太平北伐戰役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周至禮樂國學院


說到太平軍北伐史很多人都扼腕嘆息,僅僅兩萬太平軍就威逼京師,如果當時太平軍再多派出幾萬人是不是就有可能推翻滿清統治,那麼太平軍為什麼沒這麼做呢?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當時清廷在江南、江北各有一座大營,從戰略角度看一方面為了遏制太平軍北上威脅京師,另一方面防止太平軍南下,妄圖將太平軍遏制在南京。

兩座大營以防守為主,雖然兵力不多但是太平軍想短期攻下難度也很大,面對這種情況太平軍派出了北伐和西征兩路大軍來減輕天京壓力。

那麼太平軍為什麼僅僅派出兩萬人北伐呢?原因很簡單

首先,太平軍無兵可用

雖然太平天國號稱五十萬大軍,但是除去隨軍家屬和擴編的新軍,太平軍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數萬人,而且同時要解除長江上游的壓力,所以派出兩萬人北伐已經算是太平軍幾乎全部家底了,後來楊秀清組織掃北援軍時捉襟見肘,可見太平軍兵力緊缺。

其次,太平軍從廣西一路打到天京定都,其看家本領就是流動作戰,太平軍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兩萬掃北軍也將流動作戰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度兵臨天津,威脅京師,北伐牽制清軍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能夠達成如此戰績恐怕也是楊秀清沒有想到的。

最後,太平軍雖然只有兩萬,但皆是精兵強將,主將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都是太平天國元勳,兩萬北伐軍也是從廣西一路打到天京,他們久經沙場,都是百戰餘生之人,而且在思想上更是拜上帝教的狂熱支持者,這支掃北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一方面掃北軍戰鬥力強悍,另一方面天國確實無兵可用,而且必須通過北伐牽制清軍兵力,所以只能派出兩萬北伐軍。


一點點歷史


很多人會拿林鳳祥、李開芳北伐與朱元璋北伐做對比,為什麼朱元璋成功了,這二人沒有成功。其實不難看出,因為楊秀清派他們二人率二萬去北伐根本就沒打算成功,因此這二人能一直攻到天津也算奇蹟。所以,我們來看看這二人明知道北伐成功率極小,為什麼還要率二萬人北伐。

太平天國需要他們去牽制清軍主力

1853年天平天國攻佔南京,改名於天京,並定都於此。隨後林鳳祥與李開芳、吉文元等將領攻克揚州、鎮江。一時間幾乎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同年五月,楊秀清命令林鳳祥與李開芳、吉文元等將領,誓師北伐,率領兩萬大軍從浦口出發進行北伐。其中楊秀清的命令就是讓他們攻克一座城市之後洗劫一番便是,不要佔領,直取北京就是,天京政府不會派援兵來支援。這樣的命令,可以看出楊秀清讓他們孤軍深入,牽制清軍主力,為自己東征西伐減輕壓力。

五月的時候,太平軍已然從浦口出發,再由安徽滁州北上,六月的時候就已經攻克河南重鎮歸德,七月的時候主力軍渡過黃河,因為圍攻懷慶未能攻破,導致貽誤戰機。九月的時候,攻破臨洺關,進入直隸地區,清政府這才認識到這股太平天國勢力的恐怖,急忙調集重兵圍困北伐軍。林鳳祥用兵如神,避實擊虛,一直攻到天津西楊柳青,直逼京師。

而就在林鳳祥北伐之後的二十幾天,也就是1853年的六月初,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林啟榮等奉命督戰船千餘,開始沿江西征,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為天平天國打下大片江山,此時的清軍主力大部分在圍攻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部隊。若不是北伐部隊的驍勇善戰,楊秀清、石達開東征西討的策略就難以實施。

楊秀清利用北伐消滅異己

林鳳祥、李開芳本就是前期僅次於永安五王的人物,而攻佔天京,這二人又是率先登城,功不可沒。但是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在這之前就已經死去,所以林、李二人又是軍中驍勇戰將,在1853年的時候,在太平天國也算是排名六七的人物,所以其軍事素養肯定不低。

而楊秀清的命令多有瑕疵,就是讓他們北伐打下的城市洗劫一番就是,天京不會派兵前去固守,也不會派兵來增援。這樣的命令本就是讓他們二人孤軍深入,且沒有退路。而當時林鳳祥、李開芳等人攻到天津靜海的時候受阻,遭到清軍將領僧格林沁的圍攻,林鳳祥、李開芳二人決定在靜海、獨流鎮固守待援。

而楊秀清的做出的決定就更加佐證其利用北伐削除異己的狼子野心,1854年二月的時候,當楊秀清聽聞二人北伐受阻的時候,只派出七千五百人的兵馬前去支援,但是由於沿途城市被清軍重新佔領,援軍在臨清的時候就已經被消滅。所以,林鳳祥、李開芳二人本以為援軍將要來臨,固守待援錯失南撤的時機。

那楊秀清為什麼這麼做?當初永安建制的時候,共封了五位王,其中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在攻克南京之前就已經死去,才導致東王楊秀清沒有人來約束其勢力導致其一家獨大,而林、李二人就是蕭朝貴的部下,原來永安建制的時候,蕭朝貴作為前軍主帥,對楊秀清多有約束。所以,北伐牽制敵軍本就是九死一生,可偏偏楊秀清就派此二人前去,難免有削除異己的嫌疑。

而林、李二人也深知此時朝廷被楊秀清所控制,朝廷已然兇險萬分,只有接受這命令,率軍北伐。

浮人語

從當時形勢可以看出,派出孤軍前去北伐是有意義的,當時清政府大舉圍攻太平天國,孤注一擲北伐只會導致全軍覆沒,可能太平天國就沒有這麼長的歷史。而派出林鳳祥、李開芳這兩位悍將帶領精兵二萬餘人孤軍深入攻打京城,牽制大量清軍,為太平天國擴展南方的地盤並穩固減少了極大的壓力。

可惜這二人分兵突圍,先後被捕,在京城凌遲而死。


海浮人


說兩點吧:北伐軍就是想起奇襲的效果,所以帶的人不多,但人少不一定就戰鬥力差,參加北伐的基本都是百戰精銳。其實威懾京師和減輕天京壓力的戰略目的是達到了,只是後來通訊不暢,取得早期戰果後延宕不前,失去了閃電戰的優勢,敵人緩過氣集結起來了,這是其一。承接上一點,也是通訊不暢,沒法及時掌握戰場態勢,援兵出動遲緩了,而且兵員素質不如先頭部隊的北伐軍,戰鬥意志不夠堅定,被擋回去了。楊秀清原先並非沒有計劃派援兵,只是斟酌什麼時候派,實際上當時太平天國的武裝力量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強大,所以同時也面臨著組織動員的問題,結果就是延誤了戰機,到後來想繼續救援也沒有那個實力和時間了。總而言之,就是楊搞北伐稍微倉促和林李進攻還是不夠果敢,最後導致失敗。


馮貝克曼


這個問題跟毛主席為什麼派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和紅軍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一個意思,只是沒有成功而已,戰略拓展是必須的決策,不管風險多大,必須這麼做,做了無限可能,不做死路一條,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會做這樣的決定,所有大部分人不適合做統帥


強庶軒


和紅軍的西路軍有些相似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