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後,其靈柩需要放置幾個月才下葬,他們不擔心屍體會腐爛嗎?

中原氣象愛好者


咱以清代為例,說說皇帝時候的那些事兒。

大清朝的光緒皇帝是1908年11月14日死於中南海的瀛臺,年僅37歲,他死後多長時間出殯的呢,據史載,他是在1909年3月14日那天開始出殯的,棺槨從北京啟程,由人力肩扛一直到2百多里地的河北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的暫安處,為什麼不直接下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光緒死的太早,他的皇陵還沒建好,後來直到民國時期袁世凱上臺,按照約定的清室優待條件撥款,才得以在1913年完工,這個時候距離光緒皇帝死已經5年了,光緒在暫安處足足待了4年才得以入土為安。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叫做暫安處呢,這個地方是專門暫時安放皇帝或者皇妃等梓棺的,其實這個就是清朝通常用的一個辦法,因為有的皇后先死,這個時候地宮沒有安置好,所以只能先暫時安頓在此處,在北京海淀區那邊好像還有個暫安奉殿遺址呢。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皇帝和皇后皇妃死後,屍體都會做一個防腐的處理,在漢代還出現過用水銀浸泡防腐的辦法,當然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環節是棺槨本身選用上好的防腐材料,據史載,光是皇帝棺槨上的漆都塗了七七四十九遍,這樣處理後,棺材內的環境便被密封的嚴嚴實實,在短期內是可以延緩屍體腐爛的。但是長期之後,該爛還得爛......除非像馬王堆那種極端情況,2000多年了,裡面的辛追夫人竟然千年不腐,栩栩如生.....


老豬的碎碎念


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通常是從上面看屍體,但我們從來沒有從下面看過屍體。

在古代,雖然沒有冷藏措施,但是古代的屍體在,在視床下是要放冰塊的,源源不斷的補充,並會在宮殿裡是不會發出臭味的,這和現代的屍體冷藏技術是一個道理。

在一些解密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有的屍體是可以長久存放的,比如說我們感覺神秘的埃及法老木乃伊就保存了幾千年。



人死以後隨著環境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長狀態也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多層型和腐敗型的實體,在一般條件下,人死以後體內體外的微生物開始分解屍體,從口鼻眼睛生殖器肛門直腸或者傷口處開始腐爛,直至全身組織溶解,最終白骨,在不同的環境下,經歷著不同的變化。

雖然我們不能夠回到在古代的時期去了解這些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從挖掘出的古墓可以看出部分古墓的屍體是經過處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保存型的屍體,保存型的屍體是指屍體的組織器官被部分保存下來,沒有分解,但由於失去水分,實體的面容已經慘目忍睹。



所以說在不同的年代,人們就用不同的方法去保存屍體,並不會等到屍體腐爛的那一天。


侃山


其實古人防腐的流程與工序非常複雜,每個朝代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都要羅列一番的話,恐怕沒大半個月根本說不完,我個人在此就說說周朝以後的防腐技術,以供諸位參考。

一般而言,古代帝王在下葬前要先入殮,又分小殮和大殮。

小斂之前,要先沐浴,用香湯浸泡屍體,沐浴潔淨過後,再用白酒對屍體全面擦洗,力求每一處細節,甚至是毫髮都要清洗乾淨。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洗去皮膚表面的細微汙漬,讓死者的儀容儘可能保持鮮亮色澤,二則是為了消毒。

畢竟屍體腐爛最明顯的特徵是在表面,而表面如果汙漬或細菌過多,會在短時間內發黴腐爛,所以香湯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稱為:

浴屍。

(經過浴屍處理過後的古人屍體)

有史可考的浴屍,最早是在東周時期,那時的王室主管祭祀會在帝王死後,率領專門負責入殮的兩名官員為其遺體進行小斂。


這兩名官員分別是:鬱人,裸人。

鬱人平常的工作,主要負責用鬱金香草煮湯,並用黑黍釀酒。

等帝王歸天以後,主管祭祀就會吩咐裸人,拿出鬱人煮好的香湯,以及釀好的黑黍酒去沐浴屍體。

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多名專職官員進行大殮,即化妝,穿衣等必要環節。

《周禮註疏·卷十九》有載:王崩大肆,以秬。

大概意思為,周朝的帝王諸侯們死後均會沐浴,而過程中擦洗身體主要用的就是黍酒。

如此便能使遺體保持香美的氣味兒,而不至於發出腐臭味。

賈公彥所著的《儀禮義疏》有載:大喪築鬻(yù),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鄭玄所著《箋》中有載:“秬鬯(chàng),黑黍酒。芬香條鬯也。”

這樣做的功效有兩種:

1、掩蓋屍體因腐爛而散發的臭味。

2、含有酒精的黍酒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毒與殺菌。

再延伸來講,酒精能夠抑制細菌與真菌的生長繁殖,並且在遺體入棺之後,因為酒精的揮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儘快消耗棺槨內的氧氣,在短時間內便能建立出無氧環境,使屍體的防腐狀態延長,因此在周朝時,但凡是帝王或者諸侯歸天,都會採用“黍酒沐浴”的方式進行防腐處理,這在周朝前後,是比較流行的防腐處理辦法。

之後隨著時代變革與技術發展,古人又發明出使用“貢”浸泡屍體的防腐方法,就是眾所周知的水銀。

最廣為人知的一則例子,正是出土於馬王堆的女屍,其屍體表面雖歷經千年,卻仍能看出明顯被水銀浸泡過的痕跡,在出土後,考古人員對女屍進行了研究,發現馬王堆女屍體內與表面,含有大量硫化汞和乙醇。

而這兩種物質也正是水銀與酒精中的主要元素,這間接證明了:馬王堆女屍也是採用“黍酒沐浴”與“水銀浸泡”進行防腐處理,盡最大可能保證了死者的儀容完整。

除此之外,還有最為常用的冰塊防腐,即在冰窖內儲存大量的冰塊,當帝王駕崩以後,會先將屍體放入冰窖內“停靈”,等到入殮儀式結束後再下葬,期間也能最大程度的確保屍體不會腐爛,這種方法在現代也較為常用,只不過現代改為了冰櫃,方式大同小異,但作用還是相同。

另外還包括“摘除內臟防腐法”,因為古人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人在死亡過後,正是由於內臟率先腐爛,因此才導致其他部位連帶腐爛,所以就會先行摘除內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屍體的腐爛速度變慢,從而再用其他的防腐技術二次處理,最大程度的確保屍體不腐,像是古代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其中最關鍵的一道防腐程序,正是採用的“內臟摘除”。

還有最為奢侈的一種防腐技術,正是在棺木上做文章,如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極品木材,打造成棺槨,這種棺槨因木材本身足夠稀有珍貴,且具備防腐作用,因此能使遺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腐爛。

相同功效的還有金縷玉衣等物,但這些防腐技術存在一定心理作用,即古代帝王信仰用玉石進行陪葬能起到防腐作用,實際並不如傳統的防腐技術效果好,且用料昂貴,製作繁瑣,因此歷史上的相關例子並不多見。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變遷與技術革新,防腐技術也在不斷髮展,由最早的香湯沐浴到現代的冰櫃冷藏,可謂萬變不離其中,都是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進行防腐,當然以古人之智慧,防腐技術與環節堪稱異常繁瑣,單靠我這一篇文章難以詳盡,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到網上去搜一些相關知識,相信會比我闡述的更加細緻且完整。

最後再說一則趣聞,秦始皇駕崩時是在出巡途中,按照他所留的遺詔,必須要把他的遺體運回咸陽下葬,但當時恰好是酷暑時節,氣候炎熱難當,所以為了防腐,李斯和趙高等人就把秦始皇的遺體和醃好的鹹魚鮑魚裝在一起,同時運送,此舉正是為了通過“鹽”能防腐的作用,最大程度確保秦始皇的遺體不腐,可是不等到達咸陽,即便有鹹魚相伴,其遺體早已臭不可聞,不禁令人唏噓感嘆:

縱使千古一帝,看來也難擋自然法則啊~

——————


錢品聚


古代人們保存屍體的技術,非常成熟。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的人們都相信,人有來世,一具不腐爛的屍體,是走向來世的最基本保證。所以古代的帝王們,有的從當上帝王開始,就為自己修建陵墓、尋找保存屍體的最上等的材料。

以埃及法老們的木乃伊為例。在帝王喪命的第一時間,製作木乃伊的技師,就會用尼羅河的水摻上紅酒或棕櫚酒,將死者的身體洗淨,取出所有內臟。心臟經防腐處理後放回去,其他器官單獨放在一個陶罐裡。

對死者的頭部,進行單獨處理。古埃及人認為頭部重要但是腦漿不重要,所以斂屍官會一邊晃動屍體的腦袋,一邊用一個鉤子穿過鼻孔鉤出腦漿倒掉。整具屍體清理完畢後,用一種摻合了杜松子油、松香和其他香料的特製藥膏抹遍屍體的裡裡外外。

隨後,將固態鹼填滿腹腔。這樣,既可以排掉屍體中的水份,又保持屍體的彈性和新鮮度。然後用布將屍體蓋好,存放40天。40天后,將屍體裡的鹼清理乾淨,用混合了各種油和樹脂的液體揉搓屍體。

再近10種香料和布料,填滿屍體,並在口腔和鼻腔裡塞滿蜂蠟。最後,用經過處理的、上好的亞麻布包裹、捆綁屍體。這最後一道程序,被認為是製作木乃伊最重要最神聖的部分。有時,單是這一程序,就需要好幾天。

身份越尊貴,包裹屍體所用的時間也越長。地位越高,包裹在屍體裡的珠寶也越多。古埃及製作法老的木乃伊,最起碼要70天,常規的用了90天,最長的270多天。當然,這是帝王家的情況。

貴族和達官鉅富們,用的材料沒那麼高級,程序要簡單得多,耗費的時間和金錢,自然要少得多。比如香料的種類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高級。有此油料和香料不易得到,則只能用別的材料代替。

普通老百姓,但凡家裡條件許可的,都會停靈數日或數月,對屍體自然會進行必要的處理,包括取出內臟,用鹽或鹼進行幹化處理,然後對屍體進行自然風乾。其原理,說得難聽點,有點像南方農村製作臘肉。

所以,屍體保存幾個月不腐爛,真是小事一樁。除了窮人,從帝王到普通富商,都對保存屍體不遺餘力。帝王有帝王的方法,富人有富人的手段,目的卻只有一個:來世只能比今生更富裕更有權勢。


世界真的很大


皇帝去世後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祭祀制度和程序,即便是普通人家老人過世,也需要走一個流程,何況是一國天子呢!所以在皇帝去世後,一直到其下葬,中間要有很長的時間,除了規定的祭祀制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陵寢。

在中國古代社會,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都非常重視自己去世後陵墓的修建,在自己登極開始就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寢,而且陵寢的規模都十分龐大,國庫開支自然也十分巨大。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皇帝還會經常到施工現場視察,一方面確保自己陵寢的質量安全,另外一方面也保證工程的進度。有的甚至因為地宮漏水而拆除重建,不考慮國家財力的實際。部分皇帝的陵寢在其生前建造完成,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皇帝陵寢由於建設較晚、規模大、工期長、資金根本上,以及皇帝自身壽命的原因,在皇帝去世後,自己的皇陵依舊沒有建好,皇帝陵寢沒有建好,自然已故皇帝在祭祀完畢後依舊無法下葬,只能暫時安放在特定的地點,這又進一步延長了挺屍的時間。

而對於如此時間之久的祭祀程序,一般都要幾個月的時間,那棺槨中的屍體是否會已經腐爛呢!古代皇家又用什麼方法能夠讓屍體保持長久呢?

【1】香湯沐浴和酒消毒。

在皇帝去世後,會對皇帝的屍體進行及時的處理,其中很重要的兩個步驟就是香湯沐浴,就是用香草放入水中蒸煮,使得水具有花草植物的香氣,用這種香湯對皇帝全身進行擦拭,確保屍體的乾淨。在此道工序完成之後,再用酒對屍體全身進行擦拭,在香湯沐浴的基礎上,酒的擦拭能夠消除屍體上存在的細菌,之外屍體被幹淨的內外衣等緊緊捆束住,在棺槨的密封下,酒精發揮加速棺內氧氣消耗,建立缺氧條件,對屍體早期防腐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用汞處理。

汞也就是水銀,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在度過兩千多個地下春秋後重現人間,全世界都為中國古代精湛的屍體防腐技術感到敬畏。因為出土的辛追夫人面部鮮活和富有彈性的皮膚。而通過科學儀器的檢測,辛追夫人的屍體經過汞處理,也就是辛追夫人在去世後,為了防止屍體的腐爛而將其屍體浸泡在汞中,這樣就確保了她的屍體與外面空氣的絕緣,由於接觸不到空氣,屍體自然就能夠保存完好。

【3】冰塊讓屍體處於冷凍的狀態。

在古代皇家都有專門的冷窖和冰庫的,因為這樣就能夠保障皇家隨時都能夠用到冰塊,也別是炎炎夏季,冰塊也被用來防暑降溫的必備品,當然在那個時代只有有錢人家才能享受到如此待遇。在皇帝去世後,尤其在炎炎夏日,屍體腐敗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為了防止屍體迅速腐敗,會在皇帝的棺槨中以及棺槨的四周擺放冰塊來降低棺槨內部和外部的氣溫,這樣能夠讓屍體保存在一個相對低溫的環境之中,這對於減緩屍體的腐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棺槨的材質。

棺槨的材質也是讓屍體能夠長時間保持不腐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富有天下的帝王在自己去世後,盛有屍體的棺槨的材質都是非常的名貴和稀少,而且這些稀有的木材都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反腐的功能。如金絲楠木,它就具有耐腐、防蟲、不易變形、很少翹裂的特點,所以這種材質的棺槨密閉性特別的好,這就能夠保證棺槨中的屍體不會被源源不斷進入的空氣所迅速腐化,而達到屍體保持相對時間較長的效果。


從今天我們來看,中國封建時代人們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他們在當時的時代,利用當時的最新成果,在屍體的防腐方面確實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有些甚至在今天看來都歎為觀止,以上幾點也就能夠解釋了,當皇帝去世後,在最初停屍的一段時間內如何讓屍體不腐爛的原因。



古代皇室人員死了之後,放幾個月才下葬是在正常不過的了,還有放幾十年才下葬的都有。比如說清朝的光緒皇帝,死了五年才下葬,這個時候大清都亡了。而清朝的孝莊太后死了三十七年才下葬,孝莊本來是皇太極的妃子,在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去世,但是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下葬,已經快四十年了。所以說在古代不光是很多皇帝死了很久才下葬,皇室成員很多都是死了很久才下葬的。

當然人死了,屍體腐爛是肯定的。難道這些人不怕嗎?

但是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湘西趕屍呢?相信很多人對於林正英的殭屍片應該是很熟悉的。在以前湘西交通不便,人在外面死了之後,都是要落葉歸根的,所以就有了趕屍人,據說在湘西地區以前的趕屍人,就有一種藥,能夠讓屍體幾個月不腐爛。

在皇室來說,用的棺材那都是最好的金絲楠木,這些棺材基本上隔絕了外界,裡面即使屍體腐爛了,外面也基本上聞不到味道的。據說古代皇室的棺材光是漆都要擦數十遍。

還可以用香料,其實在幾千年前的人就知道用香料來給屍體防腐除臭了。

其實在古代皇室人死了之後,對於屍體的處理是非常嚴格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過稱,比如說先給屍體洗,然後還要用香料浸泡,還要用酒來擦屍體等等。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或者是用其他的味道來掩蓋屍體的腐爛味。


中國歷史研究所


序言:

以清朝皇帝為例,皇帝死亡之後,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停靈時間長短不一:世祖25天、聖祖20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等。停靈之後,把棺材移動到殯宮。各個皇帝選的殯宮也不一樣,大部分都是景山的壽皇殿或者觀德殿。在殯宮停放時間更長:世祖2年2個月,聖祖近4個月,宣宗10個半月,文宗1年。在殯宮停放之後,把棺材移動到陵墓。在陵墓還要停放一段時間:多者數年,少者僅幾天,如高宗10天,仁宗7天,而穆宗梓宮則多達近5年的時間。總之,清朝皇帝死了之後,基本上要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埋進地裡。這個過程中,屍體不會腐爛發臭嗎?

答案是當然會啊,但是人家也不傻,會利用當時的技術來保證屍體不會腐爛。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古代皇帝是如何對屍體進行防腐的。

防腐措施

由於歷史的發展,從古至今,各朝各代對屍體的防腐方法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就來舉例講一講各朝代是如何對屍體進行防腐的。

沐浴消毒法

這個沐浴消毒法聽起來就很通俗易懂了,首先人在死後便對其進行沐浴,並消毒。可是具體是怎麼實施的?

沐浴就是黍酒(黒黍釀的酒),用這種酒和香湯混合液對屍體進行沐浴,這樣會使身體散發香氣,而不是臭氣。消毒就是簡單的蒸煮了,當時也並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了,讓屍體的腐爛速度可以降下來。

紡織品裹屍

《儀禮·士喪禮》載:“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

首先古人也明白這個原理,就是人死後,屍體接觸空氣的時間越久可能腐爛的就會越快。所以古人的方法也就很簡單,把屍體消毒之後,便用紡品把屍體裹的嚴嚴的,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單被)包裹,以絞結紮。是不是很像古埃及的木乃伊。

冰塊減低溫度

《禮記·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並瓦盤,無冰。”


冰塊降低溫度的原理大家應該都明白吧?那過年殺的豬,你把肉凍起來,半年後都能吃。就這個道理,就是通過低溫抑制細菌的繁衍。來實現對屍體的保存。


明月談歷史


古代帝王死後,由於各式各樣的儀式,使得屍體無法儘快的入土為安。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年,這可不是瞎說。

以清朝皇帝為例,駕崩之後,首先在乾清宮停屍,按照祖上規矩至少十天以上,然後移到殯宮,至少一個月,長得甚至好幾年。最後才能入土為安。

這麼長的時間讓屍體暴露在空氣中,如果不加處理,我們可以想象是什麼場景。現如今我們可以從出土的各種古人棺木中的成分中得知一些古人在防腐方面的技術。

在馬王堆的漢墓中檢測到了乙醇的成分,在秦始皇的皇陵中探測出汞的成分,可想而知古人在防腐方面的確有自己的辦法,下面我們就總結一下幾個常見的古人防腐的法子。

第一,水銀,用水銀將屍體清洗,再用絲綢等布料將屍體包裹起來,浸泡在水銀之中,這樣就破壞了微生物的分解環境,進而達到防腐的效果。

第二,冰塊,簡單粗暴,將屍體放入塞滿冰塊的被子內,這樣可以降低微生物的活動速度,自然屍體的分解速度就慢了下來。

第三,石灰,石灰是一種乾燥劑將屍體鋪在滿是石灰的棺材內,使得屍體上的水分被石灰吸收,這樣一來微生物無法活動,自然就起到防腐的作用。

第四,酒精,我們知道去醫院打針的時候,醫生會給我們先沾點酒精再打針,目的就是防止細菌隨著傷口進入人體內,在防腐上面其實也是一樣,可以有效的抑制細菌的生成。

第五,衣服,我們這裡說的衣服不是特製的衣服,而是需要大量的衣服裹在屍體上,目的就是一樣,不讓屍體與空氣接觸,這樣就可以儘可能的避免細菌的侵入,起到防腐效果。

第六,香料。。。。

防腐的辦法很多,究其根本就是不讓細菌有條件分解屍體,或者減速細菌分解屍體的速度。只要合理的利用防腐辦法,古代皇帝死後一段時間,是不會出現屍體腐爛的現象的,也能讓各種繁瑣的儀式可以不用在滿是屍臭的環境下進行。


小偉聊史


通常來說,人死了以後就要趕緊下葬,不然屍體就會腐爛發臭。但是皇帝死了以後,往往都要停靈幾個月的時間才會讓他下葬。這是因為皇帝去世是一件大事,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然後才能將他安葬進皇陵。因為工作量大,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不過,停靈這麼長的時間,古人們難道就不擔心屍體腐爛嗎?到時候皇宮裡都會散發出是屍臭味,還居住在宮裡的貴人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氣味嗎?



有這種憂慮的人,只能說你們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很久以前他們就想出了很多防腐的方法,帝王死後,他們的屍體就會進行處理,以防止迅速的腐爛。經過處理之後,他們的屍身就不會發出惡臭,等到下葬之時,就能夠正常的出殯了。那麼帝王死後有幾種防腐處理方式呢?



第1種,用水銀。人死了之後,先用水銀去擦拭他的身體,然後用絲綢將它包裹起來,再放進裝有水銀的棺槨裡面。水銀這種東西雖然有毒,但也有殺毒滅菌的效果。屍體放在裡面浸泡著,就不會有微生物覆蓋在屍體上,那麼他就不會腐敗。而且古代的水銀技術已經發展得很超前,當時他們能夠提煉出大量水銀。因此用水銀來防腐,對古人來說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第2種,用冰冷藏。冰的防腐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把冰放在棺槨裡面,再將屍體放進去。在這樣極寒的條件下,微生物很難生存,屍體的腐爛程度就會大大的降低。在古時候,冰雖然非常的珍貴,屬於不易儲存的物品。但是對於皇家來說,要拿出大量的冰塊還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用冰防腐,也是皇家常用的方式之一。

第3種,用酒精防腐。酒精也有消毒殺毒的作用,因此,用酒精混上鬱金香的液體來對屍體進行擦拭,能減少細菌的附著。在酒精完全揮發之後,屍體上的氧氣也會減少。沒有了氧氣,大部分的細菌都會被消滅或者是被抑制生長。這樣一來,屍體的腐敗速度就會被大大的降低,也因此起到了防腐的效果。

所以說,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帝王的屍體不能立刻下葬,需要停靈幾個月的時間而引發屍體的腐敗速度太快的問題。畢竟方法多的是,這也是智慧帶來的好處。


紫禁公子


皇帝死後,並不一定都是幾個月之後才下葬。其時間有長有短,短一點的只有幾天,長一點的甚是超過一年。而古代是一個重禮的社會,即使大行皇帝的屍體腐爛發出噁心的味道,在旁邊守靈的人亦會假裝聞不到。

每朝對大行皇帝的處理並不一樣

朝代不一樣,對大行皇帝屍身的處理也不一樣。就拿漢朝來說,當時的風氣認為死後還能復活,而這個復活的關鍵就是玉。故當時對大行皇帝屍身先是按照禮儀來沐浴更衣,然後飯含珠玉,入殮的時候先是斂以緹繒十二重,再套上金縷玉衣等等。

其他朝代又由於其社會以及風氣之不同,對大行皇帝的屍身處理方式也有著各自的特色。總之越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死後復活的想法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防腐觀念也不一樣

像是漢代的皇族以及先秦貴族等等,他們對屍體防腐的觀念就是玉能保住屍體不朽。故而身上到處都是放著大小不同的玉,漢代皇帝和諸侯王更是穿著金縷玉衣,再不濟也會用各種玉來封一下自己的九竅。因為在那個時期,他們相信玉能夠防止屍體不腐,是他們能復活重生的關鍵之一。

漢朝之後,其實人們也慢慢發覺,玉對屍體的防腐作用並沒有多大關係,故而漢朝的那種重玉的防腐方法也就沒有那麼流行了。越到後世的帝陵就沒有那麼重玉了,這個從明萬曆皇帝的定陵考古就能看到歷史之變化,之後各朝也有著自己的防腐方法,只是對復活這件事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了。




古代越是痴迷於復活的才會更加擔心屍體的腐敗問題,只是時間越推移,人們對死後復活就更不報有希望了,所以人們這時候對皇帝屍體的處理是各朝的特色化的。古人對大行皇帝屍身的處理,都是按照各自的禮數在做,不過對大行皇帝的防腐處理必須是在不失禮數條件下才能進行。

而且古代的皇帝對於自己駕崩之後喪葬的隆重程度也有著不同的安排,像是漢文帝他下詔讓自己七日之內就入葬了,後來有些皇帝入葬的日期更短,這樣哪會擔心腐爛的問題。而那些停放越久的屍體,以古代的防腐技術而言,溼屍的防腐技術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故停放越久其腐爛的味道瀰漫在停放靈柩的宮殿中當然多多少少能聞到味道,但就算能聞到味道又如何?他們這這時候必須做的是自己沒有聞到而已。所以古人對屍體的腐爛問題雖然會擔心,但由於技術所限也只能是瞎操心而已,因為有禮的約束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