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德格天1


丁汝昌是淮军乃至清军中的一个异类,出身于“发匪”,成名于淮军陆军,最后却亡于北洋海军。

他出身贫寒,所以才会被太平军裹挟,也正因为被太平军裹挟,才有了后来意气风发的北洋水师丁提督。

他18岁投入太平军,和当时多数太平军一样,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谋一条出路,老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生活真要过得去,他当然也不愿意投入朝廷眼里的“贼军”当个丘八。

丁汝昌投的是太平军哪一部呢?程学启部,这位程将军后来背叛了洪、杨,投入了曾国藩麾下,然后成了湘军一时之名将。

程学启即便在洪、杨一方也能声名鹊起,只不过投了曾国藩之后有了更好的舞台让他施展身手而已。

程学启之所以会投入湘军,说起来也是曾国荃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当时程学启驻守安庆,曾国荃久攻不下,便让人去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的亲生儿子给绑到了军营,然后恐吓程母,你不让程学启投降,本将军便砍了你这亲儿子!

程学启孝顺,听完养母的一番话之后,心有所动,随后此事被主将叶芸来发觉,程学启恐叶芸来对自己不利,于是率数百人直奔湘营,后为湘军攻占安庆立功,从而获得了曾国藩的信任。

丁汝昌恰好和程学启交情不错,所以,他也跟着程学启背叛他们的“上帝”转投湘军了。

程、丁二人投了湘军,为了获取曾国藩的信任,也为了在湘军中站稳脚跟,理所当然地得给曾氏递上一份投名状——当“带路党”,和湘军一起攻打安庆。

湘军攻下安庆之后,程学启升任游击,丁汝昌当然也不例外,升任了千总。

后来,曾国藩让李鸿章去组建淮军,一则为了让李鸿章能够迅速完成淮军的组建工作,二则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淮军,所以从湘军这边拨了一批军官过去,程、丁二人又恰好是安徽人,因此被划给了李鸿章。

丁汝昌自此便在李鸿章手下冲锋陷阵,获得了李鸿章的赏识,然后一路高升了。

丁汝昌之投“发匪”,多有不得已之处,哪怕后来投入湘军,也同样如此,说到底那时候的丁汝昌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他在太平军中,是为了吃一口饭。

他背叛太平军而投入湘军,是因为程学启。

但是到了湘军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不用再为了吃饭而发愁,可是打仗这么危险,又是为了什么?说他是为了清朝,恐怕也没人会信,说白了他所图者不过“升官发财”四字而已。

这也是一个小人物的蜕变,一个小兵如果不想当将军,如果不敢想当将军,那他只能永远是一个小兵。

人一旦有了目标,才会去拼,并且是一边拼一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1862年刘铭传率铭字营和程学启的开字营攻打四江口,丁汝昌也是这时候被刘铭传看中,然后让李鸿章调他到铭字营。丁汝昌一入铭字营,便深受刘铭传器重,让他统领马队,从步兵到骑兵,丁汝昌仍然游刃有余。

因为他不仅作战英勇,并且善于学习和总结作战经验,这也正是刘铭传和李鸿章看重他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有这股劲在,他才能成为湘军、清军中的一个异类。

丁汝昌后来因为裁撤马队之事彻底和刘铭传闹翻,并且险遭杀害,也正是这次经历才彻底地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他和刘铭传闹翻之后,当然不甘心一直在家赋闲,所以跑去找李鸿章,李鸿章不用猜也知道他的来意。

可是,丁汝昌毕竟出身“发匪”,又和刘铭传闹得这么僵,再将他安排到淮军陆军当中显然不妥当,恰好此时李鸿章兴起“海防”,正有意创建海军,所以打算让他来统领海军。

当时左宗棠也盯着丁汝昌呢,他也很欣赏丁汝昌这个悍将,想把丁挖到自己的楚军中,然后和自己一起收复新疆。倘若当时丁汝昌去了,那他的人生便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但李鸿章又怎么可能放他去呢?

许多人说李鸿章让丁汝昌统领海军,是以外行指挥内行,是后来北洋舰队覆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实际上,丁汝昌在欧洲期间多次进行过考察,即便回国后也在不断地在学习,李鸿章说他“与中西各员研究观摩,颇有心得”、“于西国船炮制造,运用之妙,体会更深”,或有夸词,可再不济也算是半个内行。

当然,对于海军之败,丁汝昌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只是刘步蟾这样的海军高材生尚且无措,丁汝昌又能有神办法呢?

海军之败,甲午之败,说到底还是因为李鸿章和慈禧。

丁汝昌是有战略眼光的,他在1894年便提出为主力舰配备18门克虏伯快炮和3门新式后膛炮,可清政府什么态度?

慈禧忙着给自己办60岁的万寿节呢!丁汝昌这提议得花60多万两白银,别做梦了!李鸿章呢,当然也一切惟慈禧马首是瞻,哪敢答应给丁汝昌钱。

倘若这笔钱花了,再怎么样也能多撑一会吧?

别看李鸿章办海军办得响亮,可实际上海军衙门在当时只是让诸公多了一个更捞钱的地方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海军都给办到颐和园的昆明湖里去了,打着在昆明湖办海军学堂的旗号使劲修园。

清政府的不在乎和李鸿章的战略失误,丁汝昌、刘步蟾之辈又能如何?

不过,丁汝昌在兵败之际吞食鸦片自尽,倒也保全了自己的身后名,不负“以身许国”之言。


宁糊涂


说起丁汝昌一个太平天国的降将能够被晚清重用,就不得不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了。当然,丁汝昌能够平步青云和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其实丁汝昌小时候过得十分贫寒,1836年出生的他没赶上好时候,父亲能力有限,小丁读了三年学后就辍学了,年仅十岁的小丁便开始了自己的江湖生涯。他做过放牛娃,养过鸭子,做过摆渡人,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后来被老爸送到伯父家的豆腐店工作,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咸丰三年灾荒,年仅十八岁的小丁痛失父母,丁汝昌的命运也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改变。

也许是因为灾荒没人管,小丁看透了这个王朝,也许是在那一刻萌发了权谋之心,如果自己能够做官也许就不是这幅场景了,于是乎小丁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小丁真是跟对了人,在程学启的队伍里当差,可以说没有程学启就没有丁汝昌。

征战十年,程学启的部队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就连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都不是对手,可是曾国藩是谁,人家家书写的可是牛的一比,在控制了程学启这个孝顺的孩子后,很快。1961年,程学启投降了,当然,小丁也被纳入其内。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灭亡离不开程学启和丁汝昌,在投降清军后,程学启联合丁汝昌等人攻占安庆,小丁在这次战役后也被升迁为千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长了,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把程学启和丁汝昌都纳入其中,接着丁汝昌就开始了为大清奋斗。

在加入清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灭亡,可见小丁还是很有眼光的,可是万事没有一直顺的,小丁被李鸿章安排在刘铭传的部队里,这一次,小丁并没有像在程学启部队里那样。

又是一个十年,李鸿章的部队发展壮大,随着战争的胜利,清政府决定减少军队的开支——裁兵!丁汝昌不幸被纳入其中,刘铭传命令小丁裁掉一些人,可是小丁不肯,就这样,小丁的仕途就这样结束了。

征战二十余载,丁汝昌必定是无法安于现状,在得知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小丁很快便去投靠了,在李鸿章的帮助下,丁汝昌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而这一次,与北洋水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午战争的爆发丁汝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是无能的清政府这一次没能给丁汝昌一个机会,辉煌的一生就这样在硝烟与失败中结束了。

说到丁汝昌能够被清朝所重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强大,虽然丁汝昌仅读过三年学,但是丁汝昌在进入部队后能够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在战斗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在队伍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正是这些不同凡人的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成为晚清时期一个有故事的将才!


大国布衣


丁汝昌的确曾是太平天国军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将领,他只是个小兵。丁汝昌降清后被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关于丁汝昌投降清军那点事

丁汝昌,原名丁先达,是个农民家的孩子,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因为家里太穷了,只读了三年书,就当了童工,他放过牛、放过羊、帮人摆渡船等,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小小年纪就吃尽苦头。他15岁那年家乡发生灾荒,丁汝昌的父母双双而亡,他成了孤儿。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这一年丁汝昌18岁,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他随军留在了安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丁汝昌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湘军包围了安庆。程学启夜半时分率丁汝昌等300多人翻墙跑向湘军队伍,缴械投降,被湘军将领曾国荃收编。丁汝昌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 一、丁汝昌作战勇猛

降军刚开始必然会引起军中诸将怀疑,为鉴定他们是否衷心,会先把他们派往最前线鉴别。当急先锋的丁汝昌令曾国荃非常满意。他和程学启一马当前,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安庆一举被湘军占领,这次战斗歼灭太平军1.6万人,战绩辉煌,程学启升了职,赏戴花翎,当了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在曾国荃的称赞中升任千总,当了开字营哨官。

  • 二、丁汝昌机遇好,他和李鸿章是老乡,在仕途上有李鸿章力保举荐。

曾国藩的湘军是临时组织的乡间军队,为了加强部队的凝聚力,各个将领都利用同乡关系组建成军队,因为乡情更利于指挥和管理,战斗力一级棒。而这些将领们也只信任自己的老乡,提拔自己亲爱的老乡当部将。丁汝昌恰恰和李鸿章是同乡,都是合肥人,浓浓的乡情,是李鸿章提拔他的先决条件。

当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而程学启的开字营正好派给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刘铭传欣赏丁汝昌并请求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他的阵营,升任营官,授参将。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保举人才,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其中就有丁汝昌的名字。

  • 三、丁汝昌为清廷屡立战功

丁汝昌协助清军灭了太平天国后,同治七年(1868年),丁汝昌被派往剿灭另一支反清农民大军——捻军。李鸿章负责东捻军的剿灭,丁汝昌因剿灭东捻军有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 四、李鸿章给丁汝昌留洋的机会,丁汝昌大充电,长了很多海上作战的知识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进口军舰,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目睹了先进的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这个机会,丁汝昌专门绕道德国,目睹了“定远”舰。丁汝昌还多次远洋操练北洋舰队。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他对一些海军专业术语很熟练,在表达上一步到位。熟练操作,对海军训练有素,上午操炮、下午操枪、轮流打靶。他恪守本职工作,就连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过目,事无巨细,有一次,供应给军队的煤炭少10吨,丁汝昌连着5次追讨,直至补齐为止。优秀的人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 五、丁汝昌曾轻松粉碎了日本干涉半岛的计划,李鸿章认为他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日本出兵进入半岛。丁汝昌奉命率一批舰队开赴朝鲜,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时日军已经进入半岛,丁汝昌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并押往天津软禁。日本措手不及,干涉半岛的计划落了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对丁汝昌美言称他:“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李鸿章把操练舰队的机会给了丁汝昌,丁汝昌见多识广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半岛操练、巡查。

接着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中朝国界,命丁汝昌率领舰队到海参崴接应,当他去长崎保养船坞时,先进的军舰在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一天,中国水兵和日本人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要下令和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了。丁汝昌通过外交、法律途径进行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最终,李鸿章像海军衙门提名,奏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

丁汝昌的结局

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战败。这支强大的海军,竟然被清廷历来所瞧不起的小日本打败,丁汝昌无颜面对。在保卫威海卫的战役中,丁汝昌弹尽粮绝,没有援军。丁汝昌仍然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遗憾的是失败了。


面对日本舰队多次劝降,丁汝昌不为所动。他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表明绝不投降的心志。一天晚上他服鸦片自杀殉国,中年59岁。

他死了,日本称他为“名将”。

清政府视他为罪人。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把所有罪责归咎于丁汝昌指挥不力,下旨“籍没家产”,清廷命丁汝昌的尸身穿黑色囚衣,把棺材用铜丝捆绑,棺材用砖头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他入土为安,向万民表明丁汝昌有罪。


小姐姐讲史


作为太平军中的悍将丁汝昌,能够在降清之后得到重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投降的时机选的非常好

湘军虽然把安庆围的铁桶一般,但城内的太平军为了活命拼死抵抗,个个奋勇争先,无惧生死,打的湘军是苦不堪言,湘军统帅曾国藩既要扛住来自北京朝廷的压力,又要稳住久攻安庆不下,湘军内部低迷的军心士气,可谓是心力憔悴。

虽然湘军很难,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庆城被湘军攻破已是必然,因为安庆城里的太平军,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根本不可能与湘军久持,一旦城破,湘军势必屠城,以发泄心中的怨恨,到那时想活命,将比登天还难,怎么办,究竟该何去何从?

丁汝昌的顶头上司程学启审时度势,再加上与安庆守将叶芸来产生隔阂,于是程学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亲率丁汝昌等三百余人翻墙出城,投靠了湘军,程学启丁汝昌等人投诚,对湘军快速攻破安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对城内的防御攻势一清二楚,所以在安庆城破之时后,他们二人也都因功授赏。



其二、战功赫赫,赤胆忠心

从太平天国阵营转投湘军之后,丁汝昌等人由于是从敌营投降过来的,所以起初逢战必被点为先锋,说直白点就是去当炮灰,曾氏兄弟欲借敌人之手,来除掉他们,但是丁汝昌等人并未因此而抱怨,反而是积极备战,全力充当湘军的急先锋,为湘军最终攻破天京铺路搭桥。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所以在湘军阵营里很快也混到了哨官的位置,并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睐,李鸿章何许人也,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慈禧太后的心腹肱骨,在李鸿章麾下,丁汝昌可谓是扶摇直上,在平定捻军之后,官至总兵,领提督衔,执掌三营铁骑。

不过在内乱基本上被肃清之后,李鸿章的淮军也面临着裁军的困境,很不幸的是丁汝昌的军队就在被裁之列,为此丁汝昌与上司刘铭传据理力争,险些命丧刘铭传之手,鉴于时势所迫,丁汝昌只好辞官归隐,但过惯了刀口上添血的日子的丁汝昌,根本无法适应了无生趣的田园生活。

其三、成败荣辱皆在李鸿章一人

不甘心平庸的丁汝昌,背起行囊,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前往天津去投靠已经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正值用人之际的李鸿章对丁汝昌的到来非常满意,既是故旧又是同乡,所以很快丁汝昌便被李鸿章授予要职北洋水师提督,李鸿章把亚洲最强大的水师交给了他。

手握北洋水师权杖的丁汝昌,人生也达到了巅峰,其在光绪十二年,率领水师在日本长崎附近海域训练,由于部分水师官兵耐不住寂寞,上岸到日本长崎嫖娼,结果与日本人发生了冲突,丁汝昌倚仗强大的水师力量,愣是逼迫日本政府赔礼道歉,并支付了五万日圆的赔偿。

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北洋水师舰队连续三年未增添一枚炮弹,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北洋舰队,竟任由日本这个撮尔小国蹂躏,并最终全军覆没,作为水师最高统帅的丁汝昌,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但无力杀贼,被迫以死殉国。
总之,丁汝昌能够在降清之后,扶摇直上,一是个人能力突出,二是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清史宴


在张黎执导的《走向共和》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

李鸿章一行人密访刘公岛,看到北洋水师军纪松懈,官兵为所欲为,而作为水师提督丁汝昌对此一再容忍。

于是李鸿章与丁汝昌有了这样一段对话。李鸿章告诉丁汝昌,朝中有一批以翁同龢为首的大臣,以北洋水师军纪诸多弊端为借口弹劾李鸿章。惭愧地丁汝昌就提出了要向朝廷请辞,以减轻李鸿章的压力。


李鸿章大怒,反过来就再次给丁汝昌作思想工作。具体对话小子记不清楚了,总体就下面几层意思:

  1. 以翁同龢为首大臣之所以弹劾,固然是北洋水师确实存在问题,根本上是眼红北洋水师的这块大蛋糕;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血,是亚洲最大的海军力量,丁汝昌必须替李鸿章守好。
  2. 翁同龢等人弹劾李鸿章任人唯亲,李鸿章就爆了粗口,认为老子不任人唯亲,难道要任人唯疏不成;让一个与自己不对付的接管北洋水师,那自己还要不要活了。
  3. 丁汝昌忠厚老实,李鸿章放心;北洋水师中比丁汝昌有能力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没有丁汝昌实在;就此一条,李鸿章认为丁汝昌比别人强千条万条。


以上虽然出自电视剧中桥段,但也形象说明了丁汝昌为何能够坐到这个亚洲第一水师的当家人位置上。一是丁汝昌个人能力决定的;二是李鸿章的支持是离不开的。

至于朝廷重用,完全取决于李鸿章想将自己亲手创建的水师交给谁而已。毕竟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着手筹办的,在李鸿章的努力下,一度成为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力量。李鸿章就必须让这支力量始终掌握在自己淮军嫡系手里,而丁汝昌就是这样的不二人选。


安定郡小书生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本是陆军出身,却干起了海军的门路; 本是天平天国的一员降将,却做起了清朝的官员;这其中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得不提及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中堂大人——李鸿章。

丁汝昌个人简介及成长经历

丁汝昌是安徽庐江县人,1836年出生,其家庭谈不上显赫,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寒颤。其父亲长年从事务农工作,后期跟随他人学了一门制作豆腐的手艺,但盈利却很微薄,劳而无值。

因家境贫寒, 丁汝昌只读过3年私塾,此后便开始自食其力,帮人放过鸭子、摆过渡子,靠着力气活,还能勉强度日。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他15岁时,父亲病故; 母亲也在父亲病故后不久也去世了。1851年,也就是天平天国金田起义初期,此时的丁汝昌,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

“丁汝昌字禹廷,北乡石嘴头村人。少卓荦负奇气。父灿勋, 业农,遣从族父学制豆腐, 劳而无直 (值) 。恒念家贫, 窃钱奉母, 主怪钱少,改纳竹筒。厥性敏慧,潜以竹竿黏饴而取之如故,……咸丰荒旱,父母亦逝。”——《丁汝昌传》

丁汝昌的童年遭遇,可以说很是不幸,或者是悲惨。但接之而来未卜的前途,对丁汝昌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丁汝昌

“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丁汝昌传》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帜,很快就吸引了当地一大批农民的加入。

太平军沿着长江北进,一路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几年时间,就占领了清廷的“半壁江山”,这可让在北京的清王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为了镇压天平天国起义,清廷派出了自己看家的“八旗绿营”前去绞杀。可此时的八旗绿营,早已是腐败不堪,被鸦片搞得“个个萎靡不振”,军队更是毫无战斗力,被太平军一击即溃。

在太平军一路浩浩荡荡北上杀至安徽时,丁汝昌“顺利”的被“掠入队伍”,成了太平天国的一员,和他一起被掠夺的,还有他的同乡程学启。两人在军中凭借自己的武功本事,至少把吃饭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但眼看八旗兵不行,清廷便组织地方兴办团练,湘军和淮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崛起的,湘淮两军,后来更是成了抵抗太平军的中流砥柱。随着太平军的节节败退,丁汝昌和程学启也起了“异心”

无何,湘乡曾忠襄国荃围皖城, 学启偕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忠襄犹疑虑,每战令居前,屡获捷。既克皖,学启授参将,领开字营。汝昌哨官,亦授千总。”——《丁汝昌传》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攻克安徽时,程学启偕丁汝昌等人,一起出城投降,归顺了清军。并在后来的交战中,两人也是竭尽全力,忠命效力,为此还获得了官职。

曾国藩

可见两人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努力和表现,一步一步投靠清军,为其效力。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此时的清朝八旗绿营腐败不堪,朝廷已无人可用,这时只要是投降于清朝者,清朝可谓是“来者不拒”啊。

丁汝昌怎样和李鸿章结缘的了?

当曾国藩培养的湘军崛起时,他的学生李鸿章培养的淮军,也是在一步步坐大。

同治元年 (1862) 春,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在家乡合肥一带招募淮勇团练建成淮军,并将湘军程学启开字二营,调入为主力, 随即赴上海与太平军作战。

李鸿章剧照

丁汝昌跟随程学启,也是立下了许多些战功。

旋从江苏臬司合肥李文忠公鸿章征吴。同治元年壬戌,乘轮船至沪。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诸役,每战辄先登。——《丁汝昌传》

丁汝昌给自己挣的表现,包括在绞杀捻军的过程中,在加上丁汝昌本身也是安徽人,和李鸿章算得上是老乡,这正好迎合了李鸿章一贯的用人作风。

在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训练北洋军队时,丁汝昌成功上位,做起了“北洋水师提督”这一关键的职位。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本是陆军出身,有着镇压太平天国的磨炼,和剿杀捻军的丰富经验,在陆上作战可以说是很有一套; 但对于海军,丁汝昌是一窍不通,他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于海军的那一套作战理念,更是茫然无知。

所以当时的清政府与日本两国,在整体上的海军实力是相差无几的,但为何最后还是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这和李鸿章在用人方面的不当,其实是有很大的关系!


文史议春秋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日慕乡关


说起丁汝昌,大家都知道他是满清末年北洋水师的提督,对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有着重大的责任。但是仔细查看他的简历,却发觉他原来不是满清的军官出身,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过来的。

这让人感觉到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一般情况下作为降将很难得到重用。而尤其是对于如此重要的海军提督,居然任用一个降将。丁汝昌起初是跟随程学启,然后他们在太平天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投靠了清军,反过来攻打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灭亡之后,程学启和丁汝昌都加入了李鸿章所组建的淮军,当时丁汝昌在刘铭传部下。

不过丁汝昌后来和刘铭传关系搞得并不好,最后刘铭传要杀丁汝昌,丁汝昌只好逃回老家。后来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丁汝昌前去投靠老上司。正好当时李鸿章要组建北洋海军,然后任用丁汝昌为水师提督,这样丁汝昌就达到了个人仕途的顶峰。虽然丁汝昌对于水师来说是个外行,但是他进入水师之后还是非常锐意进取,一直努力学习海军方面的知识。

对于日本海军的威胁,丁汝昌早就有清醒的认识,屡次上书朝廷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可惜当时朝廷对这些根本就不重视,并且为了给慈禧太后祝寿,大规模挪用了海军的经费,导致海军经费各方面都不足,舰队保养也不到位。至于想购买新式军舰和火炮,压根儿就没钱。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丁汝昌还是非常英勇的迎战,虽然最后因为军舰和火炮落后而战败,但是在最后一刻,丁俊昌还是服毒自杀,没有投降敌人。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题主的问题两个前提设定都是错误的。

第一、丁汝昌不是降将。所谓丁汝昌出身太平军的说法,是民国时期一个叫陈诗的人写的野史,之前官方和民间都没有这么说过,包括甲午战争丁汝昌遭受帝党污蔑攻击的时候,都没有人说他是长毛余孽。

《清史稿》写得很清楚: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根本没有所谓太平军降将的说法


现在可以确定陈诗是一个历史发明家,因为民国对太平天国比较推崇,对满清非常贬低,陈诗就给丁汝昌伪造了一个太平军出身。而恰好新中国继承了民国这个历史观,于是丁汝昌出身太平军就被弄假成真,流毒至今。

丁汝昌虽然是水师出身,不过晋升最快的时期是当骑兵指挥官,所以后人忘记了他本来是水军

第二,丁汝昌所谓平庸,不知道是怎样一个评价标准?丁汝昌是同治元年(1862)年进入铭军当了一个大头兵,三年以后就因为战功赫赫,已经提升为统领马队三营的分统(相当于团长),“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捻平,赐号协勇巴图鲁,晋提督”,这能叫平庸吗?

丁汝昌之所以能成为北洋海军提督(舰队司令),是靠着他的个人品行和努力实现的。

出任北洋炮船督操时期的丁汝昌

1879年,因铭军大裁军已经下岗多年的丁汝昌被北洋大臣李鸿章任命为北洋炮船督操。当时北洋水师很弱小,只有4艘被称为“蚊子船”的浅水重炮艇,以至于都没有资格叫水师,其指挥官只能叫“炮船督操”,意思就是管训练的临时负责人。

首任督操许钤身是个文官,不懂军事,品行也不好。一是有烟台条约谈判期间泄密的前科,因此被李鸿章奏请取消了出使英国副使和出使日本大臣的资格;二是李鸿章坐船出海演炮,因潮浅不能入口,许钤身却率炮艇队先行离去,极不尊重李鸿章;三是性情轻浮,有贪污受贿的污点,还公然带着妓女招摇过市。

丁汝昌指挥的蚊子船

而丁汝昌相比之下优点比较多。

首先丁汝昌在长江水师当过炮船管带,与太平军水师多次作战。虽然他指挥的炮船只是没有蒸汽动力的桨帆船,也只是在内河作战,没有航海经历,但毕竟不是“旱鸭子”。

当时接受过近代海军教育的船政生,都只有二十多岁,资历太浅,没有功劳,也没有战斗经验,难以担此重任。所以南洋轮船统领李成谋、船政轮船统领罗大纲,都是没有学过海军的“宿将”



其次丁汝昌有过九年战争经历,可谓身经百战,官职为记名提督,是武官中最高一级,资历完全够。而当时福建船政培养的海军学生年纪轻、资历浅,旧水师将领充当蒸汽军舰管带和统领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最后丁汝昌性格忠厚老实,而且上过私塾,有文化,与他级别相当的淮军将领大多数都是文盲,而且粗鲁桀骜,而且也不愿意“屈就”一个小小的“督操”。用丁汝昌指挥炮船,可以确保李鸿章对这支小舰队的绝对权威。

在英国建造的撞击舰

丁汝昌任职的第二年,就奉命赴英国接收订购的2艘小型撞击舰,成功带着2艘新军舰远航返回中国,完成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跨洋远航。两年后,朝鲜发生反日兵变,杀死在朝日本人,烧毁日本公使馆,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丁汝昌带着当时还很弱小的北洋水师,掩护商船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迅速平定了朝鲜兵变,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担任北洋水师统领时期的丁汝昌



因为这两件功劳,“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丁汝昌得到黄马褂的赏赐。

在丁汝昌出任督操的第十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指挥了这支舰队整整十年的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需要注意的是,丁汝昌这个海军提督,只是北洋海军的行政领导,主管人事、后勤,负责日常训练的,前有英国顾问朗威里,后有两位船政毕业的总兵林泰增、刘步蟾。所以指责其不是海军学校毕业出身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负责的事情本来就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

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时期的丁汝昌


海军史研究会员


看到这个题目想必大家一定充满了疑惑,毕竟根据清朝的官方史料,从未提过丁汝昌的太平军出身;而且在大家的印象中,太平军基本被清朝剿灭殆尽。

其实,丁汝昌是真真出生于太平军,至于他为何能受清朝重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本事与得到李鸿章、左宗棠之青睐!

丁汝昌,1854年于太平军进攻安徽之时加入太平军,在1860年安庆保卫战中向清朝投降。只不过当时的丁汝昌只是一个小喽啰而已,他是跟随主将程学启一起投降清朝。当然当时他的老大程学启也只不过是太平军中一个统领数百人的小军官而已。

也就是说他们的级别不高,无足轻重,并非太平天国中的主要领导人,这也是为何丁汝昌能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不过虽说丁汝昌随着自己的老大投了清朝,就职于湘军之中。但是曾国荃也是对他们很不放心,所以每战必让他们冲锋在前面做炮灰。不过这个丁汝昌也是个狠人,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中,每每冲锋在前,更是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1862年时,丁汝昌被刘铭传点名到自己麾下,先是统领亲兵100人,后旋改统领马队,再到升任营官,授参将。太平天国别消灭后,李鸿章将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跟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到了后来,左宗棠甚至想让他参与收复新疆之战,只是,李鸿章早就定下让丁汝昌统领新建的北洋海军,丁汝昌这才没有随左宗棠前去。

我们其实不难看出丁汝昌之所以能升迁的这么快,还是因为其作战勇猛,无论是在剿灭太平军还是捻军的过程中,不断的立功而获取高升的机会。

其次便是,丁汝昌投降清朝之时,其也不过只是太平军中一个小官,如此一来也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李鸿章等人的提携,因此太平军降将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困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