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不處死呂后,來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劉邦去世後,太子劉盈繼承皇位,就是漢惠帝。由於惠帝年紀尚小,性格柔弱,身為皇太后的呂雉實際掌握了朝廷大權。呂后當權後,將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女人戚姬,製成“人彘”,摧殘至死,悲慘之極。同時,還將戚姬年幼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從封地趙國召至京城長安,將其毒死,手段極其殘忍。於是,世人就有了這個疑問,劉邦生前為什麼不處死呂雉,來保障戚姬母子的安全呢?其實劉邦不是不想,只是很難做到。

呂雉是鞏固大漢皇權的需要

劉邦的大漢王朝建立時間不長,還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外部環境,匈奴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犯境,劉邦生前雖然親自帶領大軍前往征討,想一舉打敗匈奴,卻不料反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點全軍覆滅。內部環境,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一幫功臣悍將,都在蠢蠢欲動,隨時都有可能舉起反旗奪取劉氏的江山。劉邦生前雖然不斷地在剪除異姓諸王,先是楚王韓信,再是趙國丞相陳希,後來又是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最後連劉邦最親近信任的盧綰也反了。

太子劉盈,在劉邦看來,一點也不像自己,性格柔弱、不堪大任,實在是不放心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漢江山交付給他,但又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呂雉英明果決、性格剛強、頗有政治智慧,太子繼位正需要呂雉這樣一位皇太后的扶持。有人也許會問,劉邦的大臣中不是還有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忠貞之士嗎?不可以任命輔政大臣嗎?在劉邦眼裡,其實他是誰都信不過,曾經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後來又大肆封王劉氏宗親,不斷征討幾個異姓王,就是很好的證明。在劉邦看來,功臣悍將都不可信,太子也駕馭不了,呂雉是太子生母,雖有可能幹政,但終究不會改朝換代,不會奪了自己的劉姓江山。

呂雉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呂雉在劉邦還沒有起事時就嫁了他,特別是在劉邦晚年,常常是劉邦在外征戰討伐,呂雉在大本營留守主持大局。因此,呂雉與劉邦的一幫員老大臣如張良、蕭何、曹參、盧綰等人都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呂氏的兄弟子侄,常年在劉邦軍擔任重要職務,樊噲、審食其等一幫文臣武將又與呂氏一族結成牢固的利益共同體。再加上呂雉非比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在她身邊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員。總體來說,就是在大漢的朝堂之上,呂雉已經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也是劉邦的政治盟友,貿然殺了呂雉,必將引起政局的動盪,這是晚年的劉邦不願看到也很難做到的事情。

呂雉勞苦功高沒有誅殺的理由

劉邦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誅殺皇后特別是太子的生母,是需要一個在眾人面前說得過去的理由的。呂雉自嫁給劉邦以來,一直忠心輔助劉邦成就大業。早年時,獨自一人在老家,幫助劉邦照顧一家老小,為劉邦除去後顧之憂;楚漢相爭時,又被項羽掠至軍中,淪為囚徒人質達三年之久,始終沒有背叛劉邦;後期與蕭何等人留守後方,管理朝政,井然有序,沒有任何失誤;最後幾年幫助劉邦,設計誅殺了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為鞏固大漢的天下做出了重大貢獻。呂雉在劉邦去世之前,勞苦功高,沒有任何過失,劉邦誅殺呂雉實在找不到任何藉口。

劉邦對呂雉懷有愧疚之情

劉邦總是以一副流氓痞子的形像示人,其實其本性還是善良的,對呂雉始終懷有愧疚之意,終究下不了殺手。呂雉出身於大戶人家,下嫁給劉邦時,劉邦還是街頭的一個小混混,一事無成,而呂雉卻沒有絲毫嫌棄之情,對劉邦一心一意,幫助劉邦打理一家老小的生計。劉邦常年在外地東征西討,呂雉獨自一人為他撐起一個家,讓劉邦沒有後顧之憂。劉邦打下天下之後,呂雉已經年老色衰,常人處於冷宮之中。站在劉邦的角度,對呂雉雖然沒有了濃烈的男女之情,但多年的夫妻情份仍在,常情的親情仍濃,特別到了晚年的劉邦,又很看重這份親情,這也決定了劉邦不可能對呂雉痛下殺手。

劉邦無法預測身後事

雖然劉邦已經預感到,在他死後呂雉可能對戚姬母子不利,但他也認為自己已經做好充分的應對工作,自信不會有大的問題。劉邦在臨死前,命令陳平和周勃去軍中誅殺呂雉的妹夫樊噲,斷呂氏的臂膀並以此來警示呂雉;選定了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王劉如意的氶相,來負責保護趙王劉如意與戚姬;斷定後繼之君劉盈雖然性格羸弱,但同時也心地純良,絕不會做出傷害戚姬母子的事情來,也一定可以保護戚姬母子的周全。


綜上所述種種因素,劉邦在生前是不可能誅殺呂雉的!


晨風曉月趣歷史


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原配夫人呂后,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劉邦在建國的過程中,呂后被俘兩年,回來後劉邦的身邊已經多個一個年輕貌美的戚夫人,和一個劉邦寵愛的兒子劉如意。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呂后對這個戚夫人恨之入骨,劉邦卻非常寵愛她,還想要將劉盈的太子之位給劉如意,這更是呂后的心結,因此呂后和戚夫人一向不和,甚至公開謀害戚夫人。

呂后的行徑不僅如此,在劉邦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呂后聯合樊噲設計殺了韓信。都知道,韓信是劉邦的盟友,沒有韓信劉邦是不可能獲得大漢江山的。劉邦得知韓信死後“又驚又喜”,驚的是呂后竟然能將韓信殺死,看來呂后的實力不容小覷,喜的是韓信終於死了。

劉邦意識到呂后的權利越來越大,呂氏集團也有可能對大漢造成威脅,但是為什麼不殺她呢?

原來呂后在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就嫁給了劉邦,當時的劉邦一無所有,可以說兩個人是創業的患難夫妻,雖然劉邦比較寵愛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可太子劉盈也並沒有什麼過錯。

在整個政治生涯中,劉邦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的殺伐決斷是一般人不能小覷的。他清楚的知道誰是敵,誰是友,誰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威脅。左右分析開來,呂后再厲害,不擇手段也好,兇狠也好,說到底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劉盈做皇帝,為的都是大漢江山。縱觀整個局面,雖然呂后的行徑讓劉邦不恥,但不至於到殺她的地步。

而對自己江山造成最大威脅的,肯定是最初跟自己打江山的那邦老臣,他們手握重兵,且威望極高,一個謀反,漢朝可能會改姓也不盡然。最終,劉邦還是沒有對呂后下狠手。


匹諾曹jun


旭哥以《史記》中的一個故事,作為回答題主問題的引子。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盧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史記》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邦病重,有人進讒言說,陛下百年之後,樊噲就會誅殺戚夫人、劉如意,劉邦大怒,立即派陳平、周勃前去誅殺樊噲。

樊噲是誰?

●劉邦的鐵桿支持者,從沛縣起事時,就追隨劉邦左右,忠心耿耿;

●劉邦的救命恩人,鴻門宴上形勢危急,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劉邦的連襟,樊噲的老婆呂嬃,是呂后的妹妹;

就是這樣親密的關係,劉邦聽到樊噲要殺戚夫人母子後,根本不去辨別真偽,直接毫不猶豫的痛下殺手。

可見,戚夫人母子的安危在劉邦的心裡,有極其重要的分量。

劉邦知不知道,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的命運?

答案是肯定的,作為患難與共的夫妻,劉邦太瞭解呂后的性格和手段了。

哪為何劉邦不處死呂后,來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旭哥將從劉邦不殺呂后的原因、戚夫人母子的結局、以及誰該為戚夫人母子的悲劇負責任,三個方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劉邦為何不殺呂后

旭哥認為,劉邦既殺不了呂后,也不能殺呂后,原因有二;

其一,呂后身上的雙重標籤,患難夫妻、有功之臣;

劉邦能娶呂后,從當時雙方的條件來看,劉邦簡直是祖墳冒青煙了。

劉邦已經是四十多歲的大叔了,一事無成,還在外頭和一個寡婦有了一個私生子,名聲也十分的不好。而當時的呂家,可以算得上是名門望族,更何況呂后正值青春年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白富美嫁了一個糟老頭子。

而後,劉邦起事後,呂后既要照顧劉邦的老父親,還要養育兩個年幼的孩子,後來又在項羽那裡吃了幾年的牢飯,可謂嚐盡人間心酸。

對於這樣的媳婦,劉邦發達後,能不好好對待嗎!

《史記》記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也就是說,呂后在劉邦打天下和坐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功勞巨大,要不然司馬遷也不會用“佐高祖定天下”這樣極具分量的詞了,可見呂后也是大漢王朝建立的功勳之臣。

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圍繞呂后也是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像蕭何、陳平、張良、樊噲、呂后的兄弟們,都是支持呂后母子的,甚至連劉邦一直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呂后都能請來為劉盈壯聲勢。

所以,劉邦就是想殺呂后,也得掂量一下,由此帶來的後果能不能承擔,能不能殺的了呂后。

其二,太子劉盈懦弱,需要呂后扶持,這是國之根本;

通常來講,開國之君都是強勢之人,而守成之君多是仁義之主,但也有一個矛盾,如果二代君主太過柔弱,面對一幫開國功臣,能不能壓得住場面,能不能守住江山,是有很大疑問的,畢竟開國的功臣,個個都是亂世的梟雄。

太子劉盈恰恰就是一位過於懦弱的儲君,這也是劉邦三番五次的想廢劉盈立劉如意的原因,既然廢太子之事不可行,那就得為劉盈以後能坐穩江山找到依靠。

這個人便是呂后,呂后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最主要的是呂后是劉盈的親生母親,一定會鼎力扶持自己的兒子。

所以,呂后是劉盈以後坐穩天下最主要的依靠,劉邦怎麼會殺呂后呢!

想必晚年的劉邦一定十分的痛苦,一邊是劉姓江山的安危,一邊是自己十分喜愛的戚夫人母子,劉邦不得不做出取捨。

但戚夫人母子和劉姓江山相比,分量還是太輕了。

<strong>

戚夫人母子的悲慘結局

劉邦死後,呂后便迫不及待的對戚夫人母子動手了。

首先將下令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紅衣,讓她舂米做苦役。

戚夫人舂米時,不時吟唱著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曲,“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

一旦想收拾一個人,理由總是能找到的,呂后以戚夫人想依靠兒子劉如意來報復自己為理由,派人召趙王劉如意進京,用毒酒將劉如意毒死在未央宮,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而後,呂后派人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剜掉眼珠,燻聾耳朵,喝下啞藥,把她扔在窟室裹,做成“人彘”。

就這樣,呂后用前所未有的惡毒方式殺害了戚夫人母子

誰該為戚夫人母子的悲劇負責任

戚夫人母子悲劇人生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是劊子手呂后嗎?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呢?

其實劉邦才最應該為戚夫人母子悲劇負責人。

正是劉邦常說,劉盈偉人柔弱,不像自己,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聰明果敢,最像自己。

母以子為貴,劉邦的這些話給戚夫人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喜歡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加之劉邦非常寵愛自己,所以完全有可能讓劉如意取代劉盈的太子之位。

一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兒子的前程搏上一 搏,無可厚非,所以戚夫人開始經常給劉邦吹耳邊風,廢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

劉邦和戚夫人完全低估了呂后母子的能量,三番五次欲廢太子,都沒能成功。

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將戚夫人母子直接推到了呂后的對立面,當一個人成為了呂后的敵人,結局就只能有一個。

所以說,劉邦才是戚夫人母子悲劇下場的最大責任人。


結語:

有一道著名的選擇題,“要江山,還是要美人”,流傳了幾千年的選擇題,實際上答案永遠只有一個,有了江山,還怕沒有美人嗎!

所以,和劉姓江山比起來,戚夫人母子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戚夫人母子死的冤枉嗎,當然冤;戚夫人會後悔嗎,未必,因為爭奪帝王之位本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賭局,不成功便成仁,從選擇邁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便無怨無悔。



長安旭哥


皇后是國母,廢立皇后是國事而非皇帝家事。且不用說處死皇后,歷史上廢立皇后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唐朝李治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搞得朝野動盪;英格蘭的亨利八世廢后花了許多年,弄得舉國宗教改革一片混亂。所以,廢后甚至殺後是非常勞神勞力的政治事件,後位尤其是權勢極大的皇后,輕易動不得的。

呂后嫁給劉邦的時候還是十里八縣聞名的大家閨秀,而劉邦則是個泗水亭長,在鄰里看這麼個下等無賴娶了個如花似玉的小姐實在是天上掉餡餅,劉邦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劉邦在外征戰期間風流韻事不斷,呂后則在家伺候公公孩子,在戰亂和貧苦中照顧劉邦的一家子人。後來劉邦的這一家妻兒老小被項羽俘獲,過了幾年牛馬不如的囚徒生活,幾乎送掉性命。這要換成普通女人,早就受不了這樣的丈夫一走了之了。想呂雉乃一大小姐出身,遵循父命跟了劉邦這無賴後未曾過一天好日子,整日擔驚受怕受苦受難,還要忍受劉邦的見異思遷。但呂后在劉邦發跡前就跟了他,受了很多罪,這一點劉邦的朝臣們是看在眼裡的。
呂后是沛縣人,在劉邦朝臣中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相比之下那戚夫人只是個外來者,從沒贏得朝臣的愛戴和擁護。正是因為如此,呂雉的皇后之位非常穩固,戚夫人只是姬妾而已。劉邦再寵愛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但是廢立太子比廢立皇后還恐怖,劉邦雖是皇帝,但不能一手遮天廢掉呂后之子劉盈的太子位,只能放棄劉如意。

廢后都是做夢,何況殺後呢?
呂雉受朝臣愛戴,是劉邦重要的政治盟友,在這裡,夫妻關係倒是沒剩多少。功成名就的劉邦喜歡年輕美女,男女之事不再待見呂后【呂雉亦如此,否則不會有審食其】,但是在國家大事上,劉邦不能沒有呂后。治國方面,戚夫人沒有半點發言權,她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即便呂后死了,戚夫人也難堪後位。
呂后殺韓信、剁彭越,足見其手腕厲害,是個陰險有決斷的人。她對於劉邦來說是個重要的膀臂而非一個暖被窩的女人,殺死呂后對劉邦絕對是弊大於利。
我想劉邦自己的內心深處,非常懼怕呂雉這個女人。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雖然沒有皇帝頭銜,但是卻是真正的第一位女皇。這樣的女人,上千年才冒出來一個就成了劉邦的老婆。中國帝王那麼多,劉邦也並沒有比其他著名皇帝多出更多的手段和才能,所以這對政治夫妻之間的博弈,呂后還是要更厲害些,劉邦既不敢也沒有能力殺死呂后。

歡迎關注知乎‘雲緋’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雲緋


手心手背都是肉,劉邦也捨不得啊

戚姬幸運,卻也悲慘。說她幸運,那是因為她出生顯貴,有著充足的時間和錢財提升自己,於是她學會了唱歌,學會了跳舞甚至學會了圍棋,她是中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女性圍棋手。正是因為她的多才多藝,劉邦愛上了她,她也因此成為了皇妃

戚夫人又是不幸的,因為她遇見劉邦的時候劉邦已經有了夫人,而且是個狠人呂雉。劉邦在位時期呂雉年老體衰,爭不過年輕貌美的戚夫人因此只能隱忍,於是劉邦死後,呂雉開始殘忍的報復,把戚夫人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用喑藥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然後扔到廁所裡成為生不如死的人彘,這是戚夫人最大的不幸

劉邦為何不處死呂后來保障戚姬母子安全?那麼呂雉死後,誰又來保證劉盈的安全呢?

先不說呂雉可是劉邦明媒正娶的夫人,劉邦還沒得到天下的時候,呂雉願意下嫁給他陪他一點一點的奪取天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情分,劉邦晚期實際上呂雉和太子劉盈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劉邦不管是出於感情還是王朝的穩定都不可能再出手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很多一開始都是心存疑問的,如果你仔細的深入探究,就會發現,換做你是劉邦,在這個問題上也不會以殺呂后的方式來保障戚姬母子的安全,最多會以其它的形式來保護她們母子的安全,至於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劉邦沒有時間考慮了。

為什麼這樣說哪?我們從劉邦後期主要勢力強弱構成和維護劉氏統治這一最終目標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一、主導力量,自然是劉邦一系

做為漢家江山的擁有者,西漢初期劉氏皇族的力量自然是最強大的,除了京城的勢力,就是分封在各地的劉姓諸侯王了,他們構成了劉氏政權的最主要力量,是整個漢室的主導者。

對他們來說,誰上臺都是劉家人,選擇不是問題。

二、呂后一系

作為外戚後族,呂后一系的力量是僅此於劉氏勢力的存在,尤其的呂后,是跟隨劉邦起家打天下的重要參與者,在文臣武將中同樣積累了巨大的政治威信,同時具有非常的權力手腕,劉邦就是借她的手解決了不少對劉氏統治具有潛在威脅的異姓王和其他勢力的。

對呂氏來說,是劉盈上臺還是劉如意上臺,意義絕對不一樣,他們會全力以赴,把劉盈扶上去,尤其是呂后,在立儲問題上對戚姬是恨之入骨的。

三、朝堂上那些大臣們組成的勢力

這股勢力也同樣不能小覷,雖然他們並不是皇親國戚,但是構成朝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建議與意見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劉邦的決策。

對戚姬來說,這些大臣可不是她的後援,而是劉盈的堅定支持者,他們是反對廢長立幼的,因為這不符合禮制。

四、戚姬一系

由於出身問題,戚姬一系並沒有可以依靠的強大外戚勢力,除了劉邦安排的汾陰侯周昌,但周昌並不是戚姬一系,僅僅是劉邦讓他照看戚姬母子而已,另外就是掌管京師北軍、戚姬的父親戚鰓,可謂勢單力薄,在是否另立劉如意為太子,他們是插不上話的,只能是戚姬在劉邦那裡吹枕邊風。

五、劉邦為什麼不以殺呂后的方式保護戚姬

1、我們根據上面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劉邦立了劉如意為太子,面對朝堂的反對與呂后家族的反撲,戚姬一系是毫無反手之力的,劉邦不能保證身後劉如意可以順位。

2、劉邦與呂后的個人感情與呂后的影響力,雖然戚姬年輕漂亮、能歌善舞,但在政治上沒有靠山、而其本身沒有多高的政治頭腦和手段,在朝堂和軍隊沒有影響力。

畢竟呂后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過來的,在立儲問題上並沒有什麼錯,保護自己的兒子上臺,也是人之常情,再說,呂后的兒子不也是劉邦的兒子嗎?雖然性格軟弱些。

而且,從劉邦與呂后的個人情感上來說,因為立儲矛盾殺了呂后不但於心不忍,也難以服眾。

3、劉邦因為征服英布之戰負傷,不久就病死,也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周密安排戚姬母子的安全保障。

基於以上的分析,劉邦是不能以處死呂后的方式來保障戚姬母子安全的。劉邦死後,劉盈上臺,戚姬的結局也就註定了。


飛花逐月大帝


劉邦為何不處死呂后,來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呂后即呂雉,是劉邦的結髮之妻。劉邦雖然喜歡戚美人,也瞭解呂后的心狠手辣,但劉邦從政治上考慮,始終沒有將呂后處死來保全戚姬母子。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此事。

一、劉邦沒有理由處死結髮妻

呂雉,即後來的呂后,他是劉邦的結髮之妻。劉邦在成就一番事業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整天東遊西逛,遊手好閒,還偶爾乾乾耍流氓的勾當。而呂雉為劉家勤勤懇懇、日夜操勞、無怨無悔。即便後來劉邦因私放囚犯,而躲進了芒碭山,自己被關進了大牢,受盡了屈辱,呂后也始終沒叫一聲苦,仍然為自己的男人在撐腰,體貼他、關心他,還處處維護他。不得不說,呂太公教育得好,呂后也是重情重義、好妻子、賢內助。

劉邦後來當上了漢中王,還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但卻把自己的糟糠之妻拋之腦後,直到自己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的時候,才想起自己的苦難妻子,然而這個時候,妻子和劉太公早已被項羽給擄了去,這一擄就是三年。滄海桑田,等到滎陽和談的時候,雖然呂雉被放回來了,可是我們的劉邦已經美女如雲,這其中就有才貌雙全的戚姬、戚美人。也許呂后此時已經感嘆歲月蹉跎、物是人非。自己還是那個自己,可自己的丈夫已經另有新歡,自己已經年逾四十、人老珠黃,可人家儼然出水芙蓉、纖瘦玉腰。也許呂后會想,好在劉邦沒有趕走自己,自己還有一雙兒女,幸福生活靠誰也不行,只能靠自己。

後來,呂后用自己的手段,處死了異姓王,韓信、彭越都是死於呂后之手。她替劉邦幹了劉邦不願意幹又想去幹的事情,也替漢家天下除去了威脅。

種種經歷,讓我們的呂后變得通性,更加識大體、顧大局,所以此時此刻,劉邦也沒有充足理由將呂后殺死。

二、出於政治考慮不會處死呂后

如果說呂后的遭遇讓劉邦不忍下手,那麼呂家的勢力,更讓劉邦不會對呂后輕易下手。這一點是劉邦不會處死呂后的關鍵因素。

劉邦滅六國、敗項羽之後,建立大漢王朝。此時廟堂上有三股力量相互制衡,分別是劉家勢力(本家)、呂家勢力(外戚)、功臣集團(開國重臣)。學習中國歷史我們知道,開國君主都有弒殺開國老臣的舊習,一來他們對皇帝知根知底、瞭若指掌,二來怕他們叛亂犯上。劉邦心裡肯定也有自己的盤算,國之重臣肯定不如呂氏姻親,姻親肯定不如自己家人。所以,為了平衡三者之間的政治利益關係,劉邦也不會輕易將呂后處死,否則勢必失衡。

還有一點,眾所周知,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呂家就很有勢力,呂澤、呂釋兄弟倆也對劉家天下立下赫赫戰功,論人脈和資歷,對大漢王朝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對於外戚的勢力,劉邦不能也可以說不敢隨便將呂后處死,要知道,當時朝廷上的文武百官都是劉儲、呂儲,之前都是一種“鄉情”,劉邦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可能為了戚姬而隨便將呂后處死。

三、歷史與江山

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漢高祖劉邦的政治統治,是一場權力的制衡與博弈。在王室內部註定了一場腥風血雨。有時候,權力爭鬥不單單是一朝天子隻身能左右得了的。

也許在呂后回到劉邦身邊的那一刻起,呂后已經將塵世的恩怨情仇看得風輕雲淡。歷史也好、江山也罷,都不如自己手中的權力和眼裡的萬人之上。所以,她在丈夫劉邦死後,對記恨的戚姬採取了極端的報復手段,對她製造了喪失人倫的“人彘事件”。雖然自己在15年後也撒手人寰,但也許她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親骨肉劉盈扶上龍椅,其他的早已過眼雲煙。

(對於劉邦不殺呂后這件事,您有何看法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戚夫人,一沒朝臣支持,二沒外戚撐腰,自己的父親戚鰓雖然掌管京師北軍,但那是劉邦死的前一年才調任的,無任何根基,戚夫人在沒有自己勢力的情況下,辦的卻是歷代統治者都很忌諱的“廢長立幼”的事兒,有點異想天開,覺得贏得了一個男人,就贏得了天下。

圖為漢高祖劉邦畫像。

殊不知,劉邦是個標準的“懼內”型男人,在對外的戰爭、政權殺伐果斷,但回到家裡,面對妻兒老小,就素手無策了,當年的白登之圍,談的條件是嫁自己女兒給匈奴,回到家,結果呂后不幹,只能隨便找個姑娘代替出嫁,想換皇后,呂后一哭二鬧三上吊,作罷,想換太子,又引起了公憤,不了了之,劉邦曾跟戚夫人說“呂后真而主矣”,勸她不要和呂后爭,結果不聽。

圖為呂后故里的呂后廟。

奪嫡風波告一段落後,劉邦身體每況愈下,對於身後事作了較全面的安排,首先他認可了太子是呂后所生的劉盈,對於下一任皇位的穩固,呂后是最佳看護者,不但不能殺掉,還要給予最大的權利,如果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的話,那殺掉呂后一族才有可能,但太子不是劉如意,能夠給於這對母子的,只能是儘可能一系列的安排,來保全母子的安危。

劉恆即位後,建廟紀念戚夫人,稱為“戚姬寺”,圖為戚姬寺遺址。

先安排忠貞耿直的大臣周昌,為趙王劉如意封國的相國,來輔佐、保護劉如意,再封戚夫人父親戚鰓為臨轅侯,掌管京師北軍,也就是拱衛長安城的禁衛軍,外有周昌保護劉如意,內有戚鰓保護戚夫人,結果事與願違,劉邦死後,呂后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戚夫人母子的保護者,藉故調周昌到長安城述職,間隙派人毒死劉如意,換掉戚鰓北軍統領,將其趕到封國,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慘死。


圖文繪歷史


呂雉跟隨比她大十多歲的窮屌絲劉邦混日子時,嚐盡了酷甜苦辣!劉邦從劉亭長開始到成為漢高祖止,呂雉與劉邦共同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所以,劉邦非常瞭解呂雉。呂雉為劉邦穩固地位,敢作敢當,滅了韓信和彭越。呂雉為他劉邦也能忍辱負重,作了二十八個月的楚囚,無怨無悔。她肚子也爭氣,為劉邦生下了太子劉盈與魯元公主!劉邦找不到這個強悍老婆的多少茬。


革命成功後,呂雉才變得冷血殘忍、果敢堅決、處亂不驚!這是特殊的經歷造成的,劉邦瞭然於心。

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劉邦說“劉盈仁弱,不類我,如意類我。”,劉邦認為太子劉盈性格怯懦,不一定守得住江山!而劉如意像自己,能做皇帝。似乎了戚夫人,劉邦說了違心的話!

其實不然,劉邦為政算是明君了,他戎馬一生,閱人無數。他的過人之處在於知人善任,也能廣納諫言。他把天下當家來經營,不會因為自己好色而放棄原則。他打下天下真不容易,豈能因寵愛戚姫,而把天下交付給不不稱職的人?如果如意不是材料,劉邦是斷然不會動廢舊立新的念頭的。


呂雉被逼無奈,問計改良,請來“商山四皓”為兒子劉盈站臺。劉邦耳濡目染四位老者的言行後,心知大勢已去,才泯滅了換儲君的想法。他懂,太子羽冀已豐,才告訴戚夫人不要再折騰了。

劉邦看到了未來,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和妃子結果已料定,能拯救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殺掉呂后。劉盈仁弱,呂后是皇后,自己死後,大權一定會在呂后手裡,外戚專政的局面不可避免,這是可以殺死呂后的理由。

既然如此,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呢?劉邦和呂后的夫妻感情篤深,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是結髮之情,是戰友之情,但這不是身為帝王的劉邦不殺皇后的理由。


1.劉邦明白:以戚夫人的個性,肯定不甘心,會製造點摩擦,甚至反撲,但她絕非呂后的對手。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要漢家江山穩定,必須除掉一個。最後必然是呂后除掉戚夫人,滅掉劉如意一黨。

呂后能做到!所以,劉邦遺囑有安漢定劉者必勃也一說!呂雉也懂,所以,她生前儘管不遺餘力地為呂氏子弟加官進爵,但自己沒稱帝,也極力讓呂氏握實權,不圖實各。

2.當時,大漢江山並未穩定。中原地區隱患未盡,北蠻也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稍有不慎,大漢江山將有傾覆的危險。

但縱使自己駕崩後,各地劉姓王發生叛亂,北夷敢來犯邊,有呂雉在,天就塌不下。她有威望、謀略和魄力,更為重要的是她足夠狠。

劉邦還知道,自己在,開國元老服氣,劉邦不在了,劉姓皇族與元老將被架空,這有個過渡期!呂雉能完成這個過渡期。

所以,劉邦沒殺呂雉。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可謂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人。因為她在漢高祖劉邦死後,被當時掌權的呂太后給害得非常的慘,不僅自己的兒子趙王如意被害死,自己也被折磨得非常的慘。

雖然劉邦在身前做了一些佈置來保護她們母子,但那些佈置對於呂后來說並不難對付,以後並沒有費多少功夫就把劉邦的佈置給解決了,戚夫人母子的慘劇自然就不可避免了。也許有人認為劉邦為什麼不把呂后殺死,這樣就可以保全她們母子,殺掉呂后確實是讓他們母子安全最好的辦法,但是以劉邦當時的地位是不可能那麼幹的。

因為呂后本身擁有強大的實力,並不簡簡單單是劉邦的皇后。因為劉邦是沛縣人,所以他的家底都是以豐沛集團為主,而這些人中呂后擁有著相當強大的號召力和實力。如果真的劉邦要一意孤行把呂后殺掉的話,也許他確實可以做到,但絕對會是他的執政班底出現大的分裂,最終在他死後導致漢朝的衰微和滅亡也說不定。

而且大家只看到為了保全戚夫人母子,把呂后殺掉就可以了,但是殺掉了呂后又怎麼辦呢。因為當時有實力的人物實在是太多了,呂后好歹是太子的母親,她可以全心全意來保全太子當皇帝的漢朝。但呂后死了之後,那些強大實力的諸侯就沒有人可以制約了,他們就會群起來反抗漢朝,而太子闇弱,根本就對付不了這些強勢人物,到時候漢朝說不定就短命而亡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