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軍隊能將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為什麼不順勢殲滅卻要放了他們?

福建比美特集團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出身卑微,幾乎沒有能夠惹起人們關注的地方。即使在四十多歲時弄了個泗水亭長,那簡直連秦國官譜的邊都不沾。可是,歷史不是四平八穩的行者,它往往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秦末,農民起義猶如干柴烈火,迅速燃燒。這時候,劉邦從蘇北一路出發,經歷狂風暴雨,成功入主咸陽。

劉邦能容人、會用人、用能人,他招賢納士、身邊雲集了一大批謀士、勇士。他徹底摧毀了稱帝道路上的最後一個對手西楚霸王項羽。項羽的自刎烏江,讓劉邦成為最後的微笑著,他統一中國,建立了漢朝。

從一個沒有人生目標的小人物成為強大帝國的締造者,劉邦既有很好的機遇,更有超越他人的眼光和韜略。

但是,立國之初,勢頭正盛的劉邦卻在征討匈奴時被圍困在白登山,命懸一線。

既然匈奴軍隊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本來可以順勢殲滅,為什麼後來卻要放了他們呢?

我們還是先由攻入咸陽之後的劉邦說起吧。

人往往經得起苦難,卻經不起日常。漢元年(前207)十月,劉邦攻入咸陽宮。出身低微的他看到高大雄偉的咸陽宮中,寶物無數,美女數千,心裡就開始發癢,想把這些東西據為己有。樊噲、張良發現後,苦苦相勸,劉邦才放棄了這個念頭。

劉邦個性中的這個短板,為他的日後埋下了隱患。

西漢建國,匈奴始終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這時候,匈奴的冒頓(mòdú)單于走進了歷史。

話說冒頓單于,在幼年時因為父親頭曼單于的不喜歡而被送到月氏當人質。他到月氏不久,父親頭曼單于想要借外族之手殺掉冒頓,便派兵攻打月氏。

人算有時候比不過天算,在匈奴和月氏的交戰中,冒頓單于偷盜了月氏部落的一匹良馬,逃回了匈奴。明知殺不死,不如落人情,父親頭曼單于索性賜給他一萬騎兵。

冒頓單于實在是一個心硬手黑的人物,這次回到匈奴,他便開始暗中謀劃弒父奪位,報一箭之仇。

他製造了一種特殊箭矢,這種箭矢射出去會發出冷颼颼的響聲。訓練士兵時,他要求士兵必須和他步調一致。他的鳴鏑射向鳥獸時,凡是沒有跟射的士兵被斬;他的鳴鏑射向射向自己喜愛的戰馬時,凡是因為猶豫而沒有跟射的也被殺;他後來將箭射向自己的愛妾,士兵們驚訝惶恐,凡是沒有射箭的仍然被殺了。就這樣,冒頓單于很快訓練出了一支殺人不眨眼的精銳部隊。當他將箭射向父親頭曼單于的戰馬時,嗖嗖嗖,萬箭齊發,士兵們全都跟著射出了利箭。

他一直伺機幹掉頭曼單于,機會終於來了。一次,頭曼單于率領一幫子隨從外出打獵,在行進途中,冒頓單于突然張弓將箭射向頭曼。說時遲那時快,部下們萬箭齊發,將頭曼射死。隨後,冒頓誅殺同父異母的姊妹,殺了那些二心大臣,從而把控了大權,自立為單于。

此後,冒頓南征北戰,勢力迅速壯大,成為了西漢政權最大的威脅。

漢高祖六年(前201),平定了中原的劉邦派遣韓王信駐守在漢朝北部邊界,防範匈奴的進攻。但是,匈奴屢次南下襲擾,韓王信明知道不是對手,不得不多次求和。北方戰事久拖不決,劉邦懷疑韓王信有了二心。當劉邦的使臣責備警告韓王信之後,韓王信索性投靠匈奴,並掉過頭來攻打太原。

這讓劉邦很是惱火。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御駕親征,在銅鞮(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擊敗了韓王信的軍隊,並連戰連捷,勢如破竹。韓王信向冒頓單于請援,單于派出左右賢王率領一萬騎兵增援。那時候,劉邦的軍隊勢頭正猛,接連在晉陽、離石以及樓煩戰役中取勝。

天下從來沒有常勝將軍,連續的勝利衝昏了劉邦的頭腦,麻煩在悄無聲息中向他逼近。

聽說冒頓就駐紮在不遠的代谷,劉邦便北至平城,登上白登山伺機北伐匈奴。

讓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匈奴騎兵憑藉強大的機動性包圍了白登山,將劉邦成為甕中之鱉。

突圍,只能是死路一條。

劉邦只有智取。

陳平提議從冒頓單于的夫人——閼氏身上找突破口。

閼氏是一個貪財,霸道的女人,冒頓雖能縱兵千萬,卻是一個典型的怕老婆。於是,劉邦準備了豐厚的金銀寶貨,暗中派人送給了閼氏。閼氏立即眉開眼笑、歡天喜地。她告訴冒頓,雖然我們得到了中原地區,但是我們的子民以遊牧為生,無法居住在適合農耕的漢地。

陳平的這一招果然奏效,幾天後,冒頓單于率軍離開,白登之圍遂解。

按照冒頓的一貫做法,不少人不大相信他主動放棄消滅劉邦的機會。有人提出,因為漢將周勃率領的援軍終於趕到,他們在被逼無奈之下,才只得放過了劉邦。

但是,太史公司馬遷把解開白登之圍的功勞歸功於冒頓的老婆,我們就姑且信之。


文蹤旅跡


原因很簡單,冒頓根本就不可能殲滅劉邦。

關於白登山之戰,大家最熟悉的說法是: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遭到冒頓四十萬匈奴大軍的包圍,被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陳平出了一奇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稱單于妻妾為閼氏),最後單于放了劉邦一條生路。

以上的說法,有不確實之處,我試分析如下:

第一,劉邦被圍的軍隊,並非三十二萬。

自冒頓單于大舉南下用兵,韓王信獻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騎兵越過句注山,圍攻太原,進逼晉陽。叛降的韓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鋒,從晉陽南下,直達銅鞮。

劉邦御駕親征,統率三十二萬大軍出征,直撲銅鞮,韓王信大敗,一路向北狂奔。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騎兵緊急馳援,雙方戰於晉陽,匈奴大敗,灌嬰陣斬一名匈奴將領。這時,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漢軍凍傷人數達二三成之多。當時劉邦得悉冒頓單于駐軍於代谷,且兵力單薄,便“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後世史家根據這一記載,認為劉邦所有兵力都被圍困在白登山,這是嚴重錯誤。

由於冒頓單于故意以老弱殘兵示弱,劉邦嚴重誤判,認為代谷的匈奴軍隊不堪一擊,因此,他讓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繼續追擊韓王信以及匈奴被擊潰的援軍,自己只帶一部分軍隊抵達白登山。

《資治通鑑》明確寫道:“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這個寫得很明白了,當時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並未到齊。那麼其他漢軍哪裡去了呢?

來看看《漢書》“周勃傳”記:“(周勃)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在晉陽之戰後,周勃率領主力部隊追擊韓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樓煩三城。

何以見得周勃的部隊是主力部隊呢?再來看看《資治通鑑》這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高帝逃離白登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這是劉邦解圍後,注意“漢大軍亦到”這幾個字,說明劉邦被圍困的部隊,並非主力部隊,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軍。

因此,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遠沒有三十二萬人之多,也許是幾萬,也許是十幾萬。

第二,陳平的奇計並不奇

史家的第二個錯誤,把白登解圍歸功於陳平的奇計。

所謂陳平奇計,就是陳平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閼氏就向冒頓單于吹枕邊風,冒頓單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軟,就把劉邦給放了。

這簡直是開天大的玩笑。

冒頓單于這個人,是歷史上罕見的梟雄,以鐵石心腸而令人膽戰心寒。當年為了訓練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部隊,他發明以鳴嘀為號令。為了檢驗士兵的忠心,他以鳴嘀射愛妾,鳴嘀所至,士兵們毫不遲疑地萬箭齊發,把愛妾射成刺蝟。後來,為了示弱於敵,當強鄰東胡前來索取冒頓的寵妾時,冒頓二話沒說,把寵妾拱手相送。

在冒頓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罷了,他何嘗有過憐香惜玉?他是愛江山甚於美人,從來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說冒頓單于因為聽了女人的枕邊風而放走劉邦,這是天大的歷史笑話。

第三,冒頓放走劉邦,是因為沒法消滅劉邦。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且來細細分析一下。

A、劉邦雖然被困七天七夜,軍隊並未遭大損失。

我看了史料,沒有漢軍傷亡的記錄,我認為損失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因為白登山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是戰國時代趙國遺留下來的一段長城,原本就是為了對付擅長以騎兵發起進攻的遊牧部落騎兵,在此堅固城牆之下,匈奴的騎兵的機動優勢喪失了。

另外,對比當時漢匈雙方的武器裝備,漢軍要遠遠佔優。

漢軍最可怕的武器是勁弩,其性能遠遠優於匈奴人的弓箭,射程遠,威力大。匈奴人的甲冑多是採用獸皮,簡單粗製,防禦效果不理想,而漢軍的甲冑繼承了戰國時代的精良工藝,在抗刺穿性能上,要遠遠強於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製,面對漢軍的強弩,這種落後的防禦武器並無太大的防禦效果。

B、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的餘部,與漢軍有勾結。

韓王信叛降匈奴後,部隊被漢軍打殘了,他的部將王黃便擁趙利為趙王。王黃、趙利與冒頓單于約定,會師於平城,共同圍殲劉邦。然而,到了約定的日期後,王黃與趙利的軍隊並未出現。《資治通鑑》說:“(冒頓單于)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冒頓單于懷疑這兩個傢伙反覆無常,擔心對自己不利,便主動撤圍一角。

不過,這個理由還是很不充分。王黃/趙利就是殘兵敗將,就算兩人與漢軍勾結,似乎也不對冒頓構成多大的威脅。

那麼,冒頓撤圍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呢?

C、漢軍主力趕到平城,是冒頓撤圍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漢書》“周勃傳”:“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統率的大軍在打敗韓王信後,又追擊八十里。回師時主動進攻樓煩,攻下三城。這裡就要看仔細點,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韓王信後,又主動打樓煩,為什麼呢?顯然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接到劉邦的命令。

從《資治通鑑》的“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的記錄可以看出,劉邦到了平城後,是要等待周勃部隊前來會師,顯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遠,等他統領大軍抵達平城時,劉邦已經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這裡又要特別注意一句話:“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大軍開到平城,已經同胡騎,也就是匈奴騎兵交鋒了。

直到這個時候,漢軍的三十二萬大軍才集齊了。

好,再來分析冒頓為什麼要撤圍。

首先,雙方兵力是勢均力敵。冒頓有四十萬大軍,漢軍有三十二萬,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四十萬是匈奴的舉國之兵,已經沒有後備部隊了。而漢軍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後備部隊投入戰場。

其次,自從劉邦御駕親征後,漢軍與匈奴騎兵幾度交鋒,均大敗敵軍。《資治通鑑》記:“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從前幾次交鋒看,匈奴均落敗。因此,四十萬匈奴兵對陣三十二萬漢軍,並不佔優勢。

可以說,在周勃大軍趕到平城時,冒頓單于消滅劉邦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匈奴已經是動用傾國之兵,一旦被強大的漢軍反包圍,匈奴不僅將賭上軍隊的命運,還要賭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這種嚴重的後果,冒頓即便是戰爭賭徒,也不敢輕易以整個民族的命運來進行一場曠世豪賭。


君山話史


白登之圍,匈奴本來能消滅劉邦,但冒頓單于沒有順勢殲滅劉邦。

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對的!

冒頓是誰?他在接手匈奴單于之前,匈奴部落只是一個夾在東胡和大月氏陰影下,苟延殘喘的小部落而已。但冒頓接手單于後,西擊大月氏,東摧東胡,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匈奴打造成了草原第一霸主。

試問,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他怎麼可能在有把握滅掉劉邦的前提下,還放劉邦走呢?這不是在侮辱他智商嗎!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叛亂,並勾結匈奴攻打太原。一時間,大半個河東地區全部淪陷了。

劉邦為了穩住戰線,便親率32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東渡黃河,進入河東地區,迎戰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

這裡要注意,是“韓王信”造反,勾結匈奴人侵犯河東。不是“韓信”。



漢軍渡過黃河後,連連取勝,特別是在銅鞮一戰(山西沁縣),大獲全勝,將韓王信的軍隊殺得死傷慘重。

韓王信率殘部逃奔匈奴後,匈奴冒頓單于分別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韓王信的殘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帶佈防,企圖阻擋漢軍北進。

匈奴軍隊的加入,增加了漢軍收復河東地區的難度。但是,漢軍並沒因為匈奴人的加入就裹足不前,反而是越戰越勇,在太原和樓煩兩度擊敗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

因此,可以這麼說:白登之圍前,劉邦實際上是一路吊打韓王信和匈奴,接連收復淪陷的失地。只不過,接連的勝利讓劉邦錯估了匈奴人的戰鬥力,讓他以為只率小股部隊就能擊潰匈奴人。結果,32萬漢軍因為前後軍脫節,劉邦親率的小股部隊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了白登山上。

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前期連戰連勝,收復失地之後,因為冒進才被圍的。而不是一開始就中了驕兵之計,被匈奴包圍的。並且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上的漢軍,也不是漢軍的主力,而只是劉邦率領的五萬先頭部隊。


匈奴人將劉邦包圍後,冒頓大喜,認為這是消滅劉邦,入主中原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就部署了攻山的計劃。

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冒頓以八倍的兵力優勢圍困劉邦,他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首先,匈奴軍隊的裝備實在太落後了。

匈奴人是天生的戰士,弓馬嫻熟,機動作戰的能力非常強。這是匈奴人在軍事方面明顯強於中原漢朝人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也有明顯的弱點:科技落後,沒掌握金屬鑄造工藝,很多匈奴士兵的弓箭原材料還是拿獸骨磨的,刺穿能力和攻堅的能力並不強。


白登之圍的第一天,匈奴人就發現漢軍的機動能力雖然弱,但裝備精良,作戰勇猛,並非是好欺負的軟蛋。運動戰的時候,匈奴和漢軍裝備的差距還不明顯。但是一旦到陣地戰時,匈奴的劣勢就太明顯了。

這就好比,當年我軍和美軍激戰於朝鮮,打運動戰的時候,我軍根本就不怕,但一旦打陣地戰時,尤其是美軍守,我軍攻時,我軍就會非常的被動。

同理,攻堅並非匈奴人的強項,況且漢軍也不弱,裝備還比匈奴人好的多。所以,別看匈奴人以八倍的兵力優勢把劉邦圍了,但冒頓對吃掉劉邦,一點把握都沒有。

如果硬突,匈奴人口少,消耗不起。冒頓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其次,匈奴當時被反包圍了。

冒頓包圍劉邦後,雖然他不敢攻,但是他也不想退。因為劉邦輕騎追擊,沒帶糧草,士兵沒吃沒喝,白登山上的氣溫又低。如果把圍困白登山的時間拖長一點,劉邦到最後肯定是不戰自敗。所以,冒頓便在白登山下圍了劉邦七天七夜。

但是,冒頓在白登包圍劉邦的時候,外線的漢軍主力並沒有閒著。而是悄悄的對匈奴實施了反包圍。

根據《史記·絳候周勃世家》的記載,就在冒頓圍劉邦的時候,周勃也圍了冒頓。

攻韓信軍銅,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這段記載結合地圖一看就明白了。周勃的援軍已經殺到平城,韓王信的軍隊被殲滅,冒頓的後路有被抄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冒頓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放劉邦走,要麼跟劉邦、周勃死磕。

冒頓當時怎麼考慮的,我不知道。但是劉邦因為斷了糧草,扛不住了,於是就先給了冒頓一個臺階下,派陳平去找冒頓的閼氏,讓閼氏給冒頓吹耳邊風。

後人在獨到這段史料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就是因為閼氏吹耳邊風,冒頓才放走劉邦。但是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回事。

冒頓是個“鳴鏑弒父”,為了上位,捨得殺掉愛馬、愛妻、生父的梟雄。女人,他又不是沒殺過。他怎麼可能會受到一個閼氏的蠱惑之語呢?

因此說到底,冒頓放走劉邦,其實就是因為雙方在平城之戰,打了個平手,甚至漢軍還略有小勝,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冒頓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想跟漢軍死磕。而劉邦也很懂事理,他先低頭,願意報銷冒頓的軍費,再額外送點寶貝。於是,冒頓就放走了劉邦。


事後,雙方都不服氣。於是,雙方在平城附近又幹了一仗。

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史記·夏侯嬰傳》

根據《史記·夏侯嬰傳》的記載,劉邦逃出白登後,先在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獲得大勝。接著又在平城南邊攻擊匈奴,多次攻破敵陣。

從這裡就看可以得出,白登之圍,並沒有打亂劉邦的計劃。漢軍戰略意圖是消滅韓王信之叛軍,斬斷匈奴伸向河東的爪子,收復淪陷的河東地區。白登之圍雖然慘烈,但是劉邦實力還在,不達目標,不會罷休。

不過白登之圍,漢軍也確實是損失慘重。由於北方殘酷的冬季,導致以南方人為主的漢軍士兵大量凍死凍傷,減員嚴重。劉邦見識到了匈奴人在運動戰方面的厲害,知道自己不可能殲滅其主力,後來他也就基本上不敢跟匈奴人死磕了。



總的來說,白登之圍,是冒頓沒打下來,劉邦扛得住,後面漢朝大軍來了,莫頓因為猶豫不決,才放走了劉邦。

縱觀整個白登之戰,其實可以發現:匈奴人起先的優勢很大,向南一直佔領了太原。但被漢軍一路北推,最後被打到了大同,才勉強穩住戰線。而在白登之圍後,劉邦繼續在平城附近與匈奴人開戰,最終是在徹底把匈奴人從平城附近清除後,才罷兵。

這就跟朝鮮戰爭一樣,美軍從三七線殺到鴨綠江,我軍從鴨綠江又殺回三七線,並最終穩定在三八線。這能說我軍敗了嗎?

同理,漢軍在當時也沒有吃虧,甚至還有點小勝。畢竟戰線不會騙人,匈奴在被劉邦打出長城後,沒有再殺回太原的資本。冒頓和劉邦其實打了個平手。


Mer86


公元前201年匈奴準備攻打馬邑,韓王信因此跟匈奴勾結在一起。韓王信的部下曼丘臣、王黃立趙國後代趙利為王。劉邦決定親自率軍平叛並迎戰匈奴。劉邦派婁敬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劉邦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後來劉邦向婁敬認錯並封侯。



劉邦當時是前後派了十多人出使匈奴,都認為可以打。也許這是劉邦不接受婁敬意見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冒頓詳敗,劉邦讓勝利衝昏頭腦。史記: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冒頓率四十萬人把劉邦包圍在白登。這時冒頓要是趁機殲滅漢軍,也非難事。但冒頓並沒有這樣做的原因:

冒頓雖然包圍了漢軍,但漢軍是經歷了反秦和楚漢戰爭,可以說是久經戰陣,困獸猶鬥。並不是說冒頓不能消滅漢軍,而是不願意付出過大的代價。匈奴南侵的目的就是為了搶點東西,回去過日子的。沒有必要跟漢軍死戰。歷代遊牧民族南侵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掠。

冒頓即使消滅了白登山的漢軍,也是不能佔有其地。必竟匈奴是遊牧民族不是農耕民族,得之無用。又何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很多人覺得是因為劉邦採納陳平計策送禮給閼氏,並說要送美女給冒頓。閼氏才勸說,併成功說服了,冒頓這才採納閼氏的進言。閼氏的進言是因為分析了利弊,既使繼續圍攻也不見得有利。我覺得閼氏能勸諫冒頓並不是因為劉邦要送美女。冒頓是單于,美女有的是。史記和漢書的記載都是講不知道陳平計策的內容。漢書: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還有就是冒頓跟韓王信部下王黃、趙利約定了會師時間,但他們一直都沒有來。冒頓懷疑他們已經投降了,準備在外面發動進攻。史記: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小鴻哥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駐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區的韓王信勾結匈奴發動叛亂,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戰。雙方在今天今山西沁縣一帶首次交鋒,漢軍告捷後乘勝追擊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劉邦不斷拋棄輜重部隊,自率先頭部隊輕敵冒進,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隊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根據傳統史書的說法是劉邦帳下的謀臣陳平設計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單于之妻)行賄才使劉邦得以脫離險境,有的說法甚至繪聲繪色地聲稱陳平派人帶上金銀珠寶向匈奴閼氏行賄時還特意附帶了一副漢人美女的畫像並告訴閼氏:漢朝皇帝打算將此女嫁給單于,閼氏擔心漢女嫁過來後會奪走自己的恩寵,於是就勸冒頓單于退兵了。這個說法滿足了人們的獵奇獵豔心理,不過您真相信這樣的說法嗎?兩國交鋒這樣的大事居然靠著一陣枕頭風就給對付過去了?如果冒頓單于是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漢高祖劉邦圍困七天七夜不得脫身嗎?

事實上我們從冒頓單于的早年經歷來看:此人殺伐決斷實乃一代梟雄——冒頓是匈奴前任單于頭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繼母的排擠。頭曼曾將冒頓送給月氏人作為人質。冒頓被送到月氏後頭曼單于的後妻就唆使頭曼進攻月氏以趁機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頓,從而讓頭曼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冒頓偷了月氏的良馬,騎著它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們殺了。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過些日子冒頓出去打獵用響箭射擊單于的馬,左右之人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後他跟隨父親頭曼單于去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單于的頭,他左右的人也都跟著把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當場身亡。之後冒頓又把他的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這時的匈奴受到東面的東胡和西面的月氏東西夾擊,不得不在夾縫之中艱難求生。東胡為了試探匈奴的新君主,於是就逼迫冒頓交出國寶千里馬。冒頓詢問眾臣的意見,大家都認為:千里馬乃是匈奴的國寶,斷無輕易贈與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頓卻說:”不可因為一匹馬而與鄰國失和“。誰知東胡得寸進尺地向冒頓索要閼氏(單于的妻子),匈奴眾大臣無不義憤填膺,但冒頓卻說:“怎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與強大的東胡作對呢?”得到匈奴的寶馬和閼氏後東胡放鬆了對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來順受啥也做不了,於是東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頓拍案而起:“土地是國家根本,怎能隨便送人?!”隨即帶領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敗東胡。征服東胡後對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經歷念念不忘的冒頓兵鋒西指,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月氏人分化為兩支:一支西遷逃亡,被稱之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並臣服於匈奴,這支被稱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戰後將這一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小月氏隨即又歸順了漢朝。

冒頓為了權力殺妻、殺父從來都不眨眼——他可以把愛妾作為活靶子以考驗士兵們的忠誠;為了迷惑敵人又不惜把另一個寵妾拱手相送以東胡。您相信這樣一個人會被一陣枕頭風忽悠得放跑敵人嗎?可如果不是因為陳平設計忽悠所致,那麼冒頓為什麼不順勢殲滅了劉邦的部隊呢?據史書記載: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然而他們遲遲沒到來,以致於冒頓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這會不會是冒頓單于決定撤圍的原因呢?應該說這種懷疑是有的。從冒頓的生平經歷來看:他對誰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因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出賣過的。冒頓和韓王信之前並無任何交情,完全是出於利益的暫時同盟,擔心韓王信與漢軍勾結在背後捅自己一刀這種心態應該說是完全正常的。不過這並不是導致冒頓撤圍的最關鍵的原因——要知道韓王信的部隊在此之前已被漢軍重創,即使韓王信被漢軍打服了,以致於暗中和漢軍有什麼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漢高祖劉邦都被圍困了,只要消滅了劉邦,韓王信還能分不清哪邊更值得投靠嗎?況且就憑韓王信所剩的殘兵敗將也根本不足以改變戰局。冒頓會因為這樣一個小插曲而放棄殲滅漢軍的天賜良機嗎?既然冒頓撤軍不是因為閼氏的枕頭風,也不是因為韓王信部下的失約,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句話:“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劉邦在白登山突圍後漢軍的主力兵團也已經到達了平城。 《漢書·周勃傳》也記載道:“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 這則史料清晰地告訴我們: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在硰石戰役之後向北繼續追擊八十里,然後又攻破樓煩三城,最後到達平城。表面上看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的確是陷入了匈奴的軍隊的包圍圈之中,可實際上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這時也已趕到平城,這意味著冒頓如果沒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向他發起攻擊之前一口吃掉劉邦的先頭部隊,那麼戰局瞬間將變成劉邦的先頭部隊和周勃的漢軍主力兵團內外合圍匈奴軍隊。在此之前匈奴軍隊已圍困了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長達七天七夜都沒能消滅這支軍隊,那麼要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兵團發起進攻前消滅漢軍先頭部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頓對此應該是沒把握的。退一步講即使冒頓真能在周勃發起進攻前吃掉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麼他又能獲得什麼呢?答案是一無所獲。

戰爭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之所以發動戰爭一定是為實現某種戰略意圖,那麼冒頓單于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是何意圖呢?顯然不是為了滅亡漢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後來的遼、金、元、清不同的是從沒建立過較為成熟的國家體制,事實上冒頓時代才剛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統一不久,人心並不安穩。被冒頓打敗的東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視眈眈,時刻準備發起報復性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冒頓哪有實力入主中原呢?再說即使他真殺了劉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漢朝再立一個皇帝就是。殺了劉邦不僅不能使冒頓獲益,相反會加劇匈奴和漢朝之間的仇恨,遠的不說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將立刻對他發起打擊。那麼冒頓是否有實力面對漢朝的打擊呢?事實上匈奴全盛時期的人口也不超過百萬,真正擁有作戰能力的不過一二十萬人,即使再怎麼動員徵召把老弱病殘都算上最多也就能湊足四十萬大軍,只不過由於匈奴地域遼闊,草原騎兵機動性強,於是他們不斷利用打了就跑的戰術襲擾漢朝邊境,而漢軍在追擊過程中總感覺匈奴軍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根據史書記載:白登之圍時冒頓所率的匈奴軍隊高達四十萬,這意味著這已是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如果一旦與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交鋒能大獲全勝還好,一旦失利意味著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隊伍將全軍覆沒,即使冒頓沒有戰敗可如果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那麼也將使匈奴的國力一蹶不振,這意味著他將無力迎接漢軍的下一次打擊,也無力壓制月氏、東胡等敵對部族。換句話說如果冒頓之一殲滅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國運在進行一次豪賭——賭贏了對漢朝的根基國力無損,大不了另立一個皇帝即可;可一旦賭輸了對匈奴就是滅頂之災。

事實上冒頓根本無心殺死劉邦,也無意入主中原,因為他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麼他為什麼要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呢?其一是因為草原遊牧經濟相比中原的農耕經濟的脆弱性——儘管中原的農業生產被形容為靠天吃飯,可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災荒年代基本的口糧是能滿足的,然而對草原遊牧民族而言:一場大雪就可能斷了他們的生計。所以冒頓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資財富,那麼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一個巧合之處——冒頓統一草原諸部的時間恰好和中原地區形成秦漢大一統帝國的時間差不多。其實這並不是巧合,恰恰是因為秦漢帝國的誕生催生了草原諸部的統一。遊牧經濟本來是很脆弱的,對遊牧民族而言要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組織其實是相當不划算的,可遊牧經濟的脆弱性註定了遊牧民族的劫掠衝動只能減弱而無法根絕,那麼一旦定居的農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之後原來零散的小部落就無法再衝擊這種大帝國的防線了,他們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各部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草原遊牧帝國——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統草原的內在邏輯。問題在於:既然各部族臣服於匈奴單于的目的是為了擁有和南方的農耕民族抗衡的資本,那麼要維繫匈奴國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時不時發動戰爭了。事實上白登之圍時冒頓已實現他的兩大戰略意圖:他已從漢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糧食等生活物資,與此同時對漢朝的軍事行動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殺死劉邦只會造成邊際成本遞增的現象,這樣的虧本買賣怎麼能做呢?如果這時冒頓再不撤軍,一旦在與漢軍主力的交鋒中失利,那麼匈奴傾舉國之力征召起來的部隊將有被漢軍圍殲的風險。不過在撤退之前冒頓最後使用了一招心理戰戰術——他沒直接下令撤軍,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隊撤圍一角,被圍困了七天七夜的劉邦一見匈奴軍隊的防線出現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鑽了出去,這就使劉邦在後世史書背上了逃跑的名聲,白登之圍也就此被視為漢軍的一場敗仗。這對之後漢匈之間的博弈造成了極大心理影響,以致於在此之後漢朝歷經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四代君主七十餘年一直被匈奴壓制,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後才展開對匈奴的戰略反攻。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所謂白登之圍其實就是冒頓精心策劃的威懾漢朝君臣的一個局,殺死劉邦一開始就不在他的計劃之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世人一提起白登之圍,可能第一個反應就是恥辱,的確劉邦在這一戰中挺狼狽的,只率領少部分兵力卻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大軍團團包圍在白登山無法突圍。此戰是劉邦少有的大敗仗之一,恐怕也只有楚漢戰爭中的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卻被項羽3萬鐵騎殺的片甲不留可以力壓一頭。


最後劉邦不得不採納陳平的建議,通過重金賄賂冒頓寵愛的女人,靠吹耳邊風換取冒頓撤圍。看到這裡,一個問題油然而生,冒頓手握如此大的優勢為何放縱劉邦,而不是殲滅? 因為冒頓應該已經清晰的認識到,這一戰並不好打,反倒是不打則有利可圖。

先說第一點為什麼不好打,白登之圍發生在劉邦平滅韓王信的戰爭中,的確單從白登之圍這場戰役來看劉邦失敗得很慘,但是從整個戰爭的進程來看劉邦可謂戰果豐碩。先是在銅鞮之戰中大獲全勝,基本消滅韓王信的人馬,迫使冒頓單于親自命令左右賢王各率萬餘精騎增援,與韓王信殘餘兵馬組成聯合軍。然而這支看似強大的聯軍卻在晉陽被劉邦迅速擊潰,後聯軍雖然重新集結又被漢軍騎兵沖垮,漢軍可謂連戰連捷,強大的戰鬥力讓匈奴高層都為之震動。

連草原上的英雄冒頓單于都不得不使用計謀,選擇了示敵以弱,將自己精銳的士兵和精湛的牛羊隱藏起來,每次當漢軍的探馬到來時,都只能看到年老體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羊。一次兩次劉邦還頂得住,十幾輪下來劉邦終於大意輕敵,只率近衛騎兵就敢孤軍深入,挺進白登山。冒頓一看劉邦入了套,立刻率40萬騎兵將白登山團團包圍,隔絕了劉邦與漢軍主力的聯繫。

眼見局勢惡化至此,劉邦心裡直後悔,同時也準備背水一戰,不惜一切代價向外突圍。結果雖然漢軍騎兵的幾次進攻均遭匈奴打退,但是雙方都傷亡慘重。而且漢軍大部分軍隊並不適應北方隆冬的天氣,凍傷凍壞手指者十之二三,而匈奴騎兵早就適應。也就是說匈奴單于冒頓親率40萬騎兵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奈何漢軍,雙方一共僵持了7天,冒頓單于終於明白了光靠武力可以打疼漢朝卻不可以征服,而且此時的漢朝還有餘力,如果不惜血本還能徵調大量的軍隊前來支援,而40萬騎兵已經是冒頓的極限,如果不惜一戰,兩敗俱傷是最可能的結果,正好此時被困白登山的劉邦接受了陳平的建議,賄賂冒頓單于的女人表達了服軟的態度,給了冒頓單于一個臺階下。



經過了此戰,劉邦也明白了想要靠武力來消滅匈奴並不可能,匈奴人上馬為兵下馬為民,戰爭成本很低,而且他們的戰爭工具是馬匹,奉行打得贏他們就打打不贏他們就跑。而漢朝大部分是步兵,機動能力非常的差,就算能夠擊敗匈奴騎兵也追不上。漢朝擁有數千里長的邊界線,如果有一處佈置重兵,匈奴騎兵完全可以繞開打擊另外一處,讓漢朝顧此失彼。再加上此時的中原剛剛經歷了秦末動亂人口銳減,急需恢復國力。


最終劉邦服軟,對外嫁公主和親,每年再奉送匈奴大批金銀布匹,對內休養生息,以待時變。八十一年後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於漠北大戰中正面打垮匈奴單于本部精銳,匈奴大單于被迫率百騎狼狽逃跑;在另一個方向,驍騎將軍霍去病率五萬驍騎重創匈奴左賢王部,斬首七萬餘,封狼居胥而還,算是替漢高祖劉邦出了一口氣了。


龍武驍衛


劉邦被圍可以說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轉折點,從此漢朝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和親之路,當然了有人會問為什麼當時匈奴不趁勢滅掉劉邦呢?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放劉邦回去,對匈奴更加有利。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具體說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劉邦為什麼會來到白登山又為什麼會被匈奴軍隊包圍呢?

匈奴崛起於北方草原,在秦朝的時候被秦軍打的抱頭鼠竄,可是始終不能消滅,秦始皇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秦末大亂匈奴趁機壯大,出了一個接觸的首領冒頓單于,匈奴開始走向強盛。

而中原王朝經歷了一番戰亂,劉邦建立的漢朝,可是新生的漢朝卻並不穩定,時不時有叛亂,劉邦幾乎是在平叛的路上。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封了幾個異性王,其中一個韓王的後裔被封為王,此人就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劉邦平定天下後,將韓王信遷到太原(當時叫晉陽),可是此時韓國都城馬邑被圍,韓王信向匈奴求和,這引起了劉邦的不滿,韓王信恐懼向匈奴投降,並且把馬邑獻給匈奴,約定和匈奴一起攻打晉陽,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討伐。

史書記載漢高祖七年冬天,劉邦親自率軍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並將其部將王喜斬殺。韓王信逃向匈奴,他的部將收攏殘部匈奴一起攻打劉邦,當時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匈奴多次被劉邦的軍隊給打敗 ,接連幾次的勝利讓劉邦有點得意,其實他不知道這是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當時他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 ,於是劉邦也就到達平城,登上城外的白登山,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

當時形勢非常危急,甚至劉邦可能在白登山被圍困至死,而且匈奴也有把握將劉邦殺死或者活捉,可是最後匈奴只圍困了七天,就將騎兵撤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楓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匈奴的打算

我們可以看出來漢朝時候匈奴多次騷擾邊境,他們不是為了佔領土地,因為漢匈之間生活習慣不同,佔領土地他們總不能去放牧吧,他們主要是為了糧草財物之類的,每當他們遭遇天災,缺少吃穿的就去攻打漢朝,讓你們給點,即使他們能夠佔領漢朝的領土可是他們也不會治理呀,還不如留著漢朝當一個長期的飯票,事實證明後來匈奴也是這樣做的,權衡利弊,匈奴撤走了。

二、枕頭風的厲害

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女子的存在,她們雖然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有些時候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劉邦被圍困,採用陳平的計策送給匈奴的閼氏(相當於漢人皇后)許多財寶,當然這財寶只是一方面,據說跟財寶在一起的還有一幅美女的圖畫,說是要送給單于的,這閼氏一聽不幹了,這麼漂亮的女人送給單于還有我什麼事情嗎,要是逼急了漢朝真的送這麼一個美女來,我怎麼辦,於是她一口答應勸單于退兵。

閼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冒頓單于估計十分寵愛這個老婆吧,還真的撤了,所以說枕頭風也厲害呀。

三、雙方的實力

如果說前兩點不是最主要的,那麼這一點就至關重要了,雖然劉邦被匈奴四十萬大軍給圍困,但是要知道劉邦可是率領三十萬大軍,皇帝御駕親征,帶的當然是精銳,而且白登山的地勢也決定了,匈奴的騎兵無法大規模的展開,雙方交戰幾次都有傷亡,而且漢軍也有可能有援兵正在向這裡趕來,匈奴這一次可是傾國來戰的,他們也耗費不起,再這樣下去對他們也不利,所以漢朝的使者來求和,那就順坡下驢吧。

其實匈奴在這樣的場合下根本不能徹底擊敗漢軍,再者說即使能夠擊敗漢軍他們的損失也不小,甚至可能將軍隊打垮,要知道當時匈奴周圍還有不少的人在虎視眈眈的,匈奴冒頓單于被稱為匈奴偉大的首領,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對付漢朝應該是為了起到威懾,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為什麼還要拼命呢是吧!

無論怎麼說匈奴還是撤走了,而且從此漢朝開始了和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啟了百年的屈辱,當然了從此和匈奴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也有利於漢朝經濟的恢復和實力的積攢,直到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勢。


天楓說


“因為攻不下,所以只能放劉備離開”。公元前200年,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當時,匈奴有著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使得劉邦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在陳平的計謀中,匈奴同意求和,劉邦才得以脫險。


有朋友會問,為什麼匈奴不順勢殲滅,反而放走他們呢?原因如下:

一: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

匈奴圍困白登山後,在七天的時間裡面,發動了十幾次的進攻,但是,由於白登山地勢易守難攻。七天的時間裡 ,匈奴硬是一步都沒有推進,反而因為強攻而損失了大量的軍隊。


二:漢軍主力的支援

匈奴圍困白登山的同時,漢軍主力也是馬上剛來支援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匈奴只有兩個選擇,要不一週之內拿下白登山,要不就是談和。

對於匈奴而言,一週內拿下白登山明顯不可能,所以留給匈奴的選擇只有談和,不談和,等到漢軍主力到了,那就勝負未可知了。


三:匈奴壓根沒想和漢軍硬碰硬

當時的匈奴,可不止漢朝一個敵國,當時的東胡,月氏乃至羌族那可都是匈奴人的敵人。白登山之戰之前,漢朝和匈奴的實力其實差不多,如果真的要打,最後的結果只有兩敗俱傷,便宜了別人。因此,對於匈奴來說,它要的不是滅了漢朝,而是大敗漢朝,使其臣服,進貢。漢朝和匈奴求和後,每年漢朝都要給匈奴大量美女和銀子。而這種情況,長達七十多年。


匈奴不滅劉邦,不是因為不想滅,而是滅不掉,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滅不了誰,最好的平衡就是求和,獲得短暫的和平。


唯戀無名


匈奴軍隊對劉邦可是充滿敵意,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的時候,匈奴軍隊沒有趁勢殲滅他們,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能。


當時統領匈奴軍隊的可不是什麼籍籍無名的小卒,而是大名鼎鼎的冒頓。冒頓的軍事能力是獲得廣泛認可的,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高。冒頓沒有殲滅劉邦的部隊,可不能只是用判斷失誤來解釋,這背後肯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史記》和《漢書》當中並沒有闡述冒頓為何會放過劉邦,只說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才能成功脫困。

而《漢紀》交待的就比較清楚了。

即記載其用陳平謀,說匈奴閼氏夫人,得開圍一角,上乃遁出。

劉邦依照陳平的計策,給冒頓的夫人閼氏送去了很多的金錢,讓她勸冒頓放過自己。閼氏非常的聰明,她沒有直接替劉邦求情,而是說此時殺了劉邦沒有辦法讓冒頓的利益最大化,冒頓在聽了這番話之後,這才沒有對劉邦趕盡殺絕。


如果只是看上面的展開,相信很多人都以為冒頓是被閼氏給迷惑了。可大家要知道,冒頓是非常冷漠的,他就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射殺,對閼氏肯定沒有什麼感情,自然不存在被感情衝昏頭腦的情況。他放掉劉邦,是因為這樣做更符合他個人的利益。

冒頓之所以沒有和劉邦死磕到底,是因為他當時面臨的情況並不樂觀。冒頓的確包圍了劉邦,但漢軍周勃此時也快把冒頓給包圍了。 如果冒頓這時候沒有快點離開,那麼他肯定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

冒頓知道這是幹掉劉邦最好的機會,但前提是他自己不會陷入到危險當中。如果他殺了劉邦,而他帶領的軍隊也被人瓦解,那麼他做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他權衡再三還是選擇離開。

而此外此刻,冒頓的計劃也是出現了變故。他原本和韓王信的手下約好了見面的時間,但是他們這些人並沒有出現。


即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 。

冒頓非常的謹慎,他開始懷疑這是劉邦和韓王信聯合設下的陷阱。正因如此,他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進攻,而是選擇放過劉邦。

很多人都覺得冒頓非常懦弱,可如果我們代換到他所處的那個情境,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冒頓當然知道上述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基本是無限趨近於零,但是冒頓不敢賭。

大漢這邊人丁興旺,匈奴的人口卻是少得可憐。如果士兵們全部折損在這裡,那麼匈奴非常有可能就此衰落,甚至有可能會被劉邦滅絕,這是冒頓不想看到的,所以他選擇走相當穩妥的那條路。


夏目歷史君


白登山可以說是劉邦一生最大的汙點,比彭城失敗都要慘,彭城之戰的失敗最多隻能算是內鬥失敗,但是白登山的失敗,而且還是被圍困了,可以說在當時以中原為尊的時代來說,那就是最大的恥辱,我們看到在戰國時期,就連靠著邊疆地區的秦國,楚國這些國家一直都是被中原國家看不上的,認為他們就是和那些蠻夷一樣的,所以中原地帶對於匈奴人那是相當的看不起的。那麼劉邦還敗給了他們,想想劉邦當時會是什麼心情。

很多人都在說匈奴是不是傻,既然圍住了劉邦,為什麼不直接殺了劉邦,然後順勢南下滅了漢朝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匈奴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別說是滅漢朝,就是在白登山殺了劉邦,全殲漢軍了對於匈奴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

白登山在歷史上記載漢軍是32萬,匈奴40萬,但是按照當時的人口來算的話,匈奴應該是很難湊齊40萬軍隊的,當時雖然北方草原廣袤,但是太寒冷,當時不適合人類的居住,匈奴人一直不多的,所以即使有40萬的軍隊可以說是全匈奴的男子全部在這裡了。但是對於劉邦的漢軍來說32萬隻是劉邦帶來自己的精銳部隊,可以說在整個大漢帝國不說一百萬,加上分封的異姓王,同姓王等等至少七八十萬的軍隊應該是有的,

白登山圍住的只是劉邦帶來的先頭部隊,一開始劉邦去討伐韓信(韓王信),連戰連捷,當時韓信和匈奴勾結,匈奴也是直接派兵,一開始的勝仗讓劉邦麻痺了,然後自己帶領少數的先頭部隊,結果才被圍住的。

如果漢軍的主力部隊到達了,其實匈奴是沒有勝算的,所以說匈奴把劉邦圍住七天七夜但是一直沒有進攻,目的也只是想得到一些好處,並不想殺了劉邦,徹底和大漢結仇。

匈奴最主要的是騎兵,騎兵最大的好處就是機動性很強,但是畢竟匈奴人太少,我們可以看到到了文帝,景帝的時候,雖然漢朝和匈奴有和親,但是匈奴也是時常南下騷擾的,匈奴騎兵的目的就是搶東西,搶了就跑,只要漢軍的主力一到達,匈奴早就跑的沒影了。

所以在圍白登山的時候,匈奴不是不想殺了劉邦,順勢滅了漢朝,而是沒有這樣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