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泉洪


秦国横扫天下的障碍

战国七雄得以并存二百余年,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这期间,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很难出现一家独大,横扫其他六家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在秦人的软硬兼施之下,出现了瓦解。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以外,还有三个让秦感到忌惮的国家:楚国,以幅员辽阔著称,事实上秦朝的崩溃,也和吞并楚国消化不良有关;赵国,以军队强悍著称,这一优势,在长平之战后丧失;齐国,则以财力强大著称。


秦国的实力,论单挑,可以打败六国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如果六国合力,那么秦人是无法出函谷关一部的——也因为这样,战国时代有了张仪、苏秦这样的纵横家,而苏秦的合众盛行的时候,秦人曾有过数十年不敢东进的记录。

因此秦为了瓦解这个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比如哄骗楚怀王和齐国交恶,拆开齐、楚同盟,然后交好齐国,蚕食、打压楚国以及其他诸侯国。

齐国的悲剧

齐国的末代君主齐王建在位四十余年。齐王建在位的这四十余年里,齐国处于极端太平的状态。战国被视为“大争之世”,在这种环境下,四十年的太平,是极为反常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状态,在于齐国的特殊地理性——齐国和楚国、燕国等国接壤,这些国家,在齐王建在位期间,或者遭到秦国的攻打、征服、吞并(比如魏国、楚国),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和齐国爆发边境战争;或者是实力较弱,不能和齐国产生激烈冲突(比如燕国)。而齐王建本身也没有对外扩张的念头,因此,齐国有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和平岁月。

秦国也十分担心在吞并其他五国过程中,齐国会出来为秦国制造阻碍,于是,秦国长期执行着交好齐国的国策。


因此,在秦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每次有国家被秦国吞并,齐国都会派人去向秦国朝贺。

当然,齐王建虽然为人昏聩,但是,也会想到:秦灭五国以后,会不会允许齐国独自存在?秦国为了防止齐王建的思想产生动摇,于是花费巨资,买通齐国国内的舆论,让齐王建相信,秦对齐并没有吞并意图。

就这样,齐王建遭到了麻痹。

齐国的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历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集结在秦、齐边境。齐王建这才意识到:秦国已经不再是远方的客人,而成了恶邻。于是也萌生了抵抗心理。

然而此时齐国军队已经长达数十年没经过实战,百姓也有两代人不识兵革了,可想而知齐人的抵抗意志之弱。秦王政为了速战速决,再度派人哄骗齐王建,表示齐王建只要肯投降,那么,还会给齐王建留一小块封地,让自己逍遥过完后半辈子。


此时齐王建早就忘了,秦人嘴巴里是没有诚信可讲的,再加上一些被秦国收买的奸臣不断帮着秦国哄骗齐王建,最终,齐王建决定投降秦国。

齐国灭亡后,秦王政宣布改称皇帝,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命人将齐王建流放在荒凉之地,并且断绝生活用品,最终,齐王建因为饥寒而死。


藤树先生


齐国最后单独面对秦国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光怪齐国。

首先,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原本受秦国威胁就少,秦国后期也一直笼络齐国,所以齐国对秦国敌意不强。

其次,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前318年,楚怀王为合纵长那次),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

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其三,齐国本身对得失也看的比较淡。战国时候的齐国,本来是春秋时陈国的宗室,因为陈国内乱逃亡齐国,改姓田氏,逐渐掌握齐国大权,然后在战国初期篡了原本齐国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说,齐国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权,齐国老百姓也已经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对亡国也看的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惨烈(其中民心最惨烈的当然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国楚)。

因此我们看到,齐国在最后关头的表现,可以说是昏庸,也可以说是淡定。在贤明的王后去世后,齐王田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和齐国的官员多受了秦国的贿赂,不作战备。等到秦灭五国后,即墨大夫建议他出兵支持三晋和楚国的贵族官员反攻秦国,他也不听。

这样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显然他并不是想不到秦国会来攻打齐国,只是懒得抵抗,也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齐国人根本没有抵抗。秦王劝降齐王田建,说封他五百里之地,齐王就降了,结果被秦王迁到共地活活饿死了。

他只是没想到秦王会如此残忍,如此不守信吧。毕竟还是个糊涂虫。


巴山夜雨涮锅


当秦国灭韩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赵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楚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燕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了,齐国灭亡了。

其实这足以表明此时齐国的心情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采取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这也是齐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原因,秦国大肆笼络齐国,让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时候袖手旁观,一时间的短浅的目光让齐国自食其果。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五 ,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其中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正是这种不给力的政策让秦国很轻松的收拾了其他五国,剩下孤零零的齐国,秦国能够放过他们吗,知道此时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已经没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应该是大彻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灭国一条路可以走了。

没有永远的利益更加没有永远的朋友,齐国不懂,所以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天枫说


平常心呗,反正他们已经围观了一路了。

秦国灭韩,齐国人淡定吃瓜,心里很开始,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赵国,齐国人继续淡定吃瓜,心里还是很开心,又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魏国,齐国人还是在淡定吃瓜,依旧是很开心,仇人死一个少一个,好事情啊。

秦国灭楚国,齐国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饮酒吃肉,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庆祝。遥想当年,燕昭王用苏秦合纵坑齐,又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联军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楚国人说是齐国人的好朋友,却一直看白戏,围观齐国被群殴也就算了,之后他们以帮助齐国之名,乘机占齐国的地,还把齐闵王给杀了。

秦国灭燕国,对齐国人来说简直是大仇得报,值得设宴庆祝了。

自从燕国合纵六国坑齐之后,齐国一方面国力受挫,另一方面对六国态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国,厌楚国,忌三晋。对秦国嘛,因为实在距离比较远,所以他们关系还酬和吧。后来齐国人策略,跟秦国差不多,只是没有攻,他们是远交近观。跟近邻居们冷淡而平静的处着,跟不接囊的秦国反而比较好。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还初访了秦国,那会儿还是秦王政的祖龙在咸阳设酒热烈款待齐王建。故此,在秦并天下的时候,齐国内也策士游说齐王建合纵攻秦,齐王建考虑秦齐之间一贯的友好往来,就没听从。直到秦并天下,就剩一个齐国。齐王建也没有做什么反抗,同意投降。怎么说呢,齐王建做法说好听点叫识大体,难点就是软弱少血气。看看赵魏韩楚燕五国都是跟秦人进行过激烈对战后才亡国的,他们五国多么壮烈啊。然则,壮烈背后,他们为了抗秦报销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齐国这样投降,对齐国普通百姓是好事情,毕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横竖都是输。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国人那会儿跟齐王建只要你投降,我们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会少你的。结果,齐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会儿,齐王建还不知道秦国人也是骗他,所以他的心态当时估计挺平静,就是一颗平常心嘛。

万万没想到的是投降之后,秦国这个大骗子没兑现说得话,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也就算了,竟然连吃的东西也不给供给齐王建发,最后把齐王建给饿死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秦末齐国贵族会这么积极主动去响应陈胜这些人。当年被秦国骗惨了。另外,后来刘邦灭了项羽后,成了新天子,齐国最后复国势力代表田横怕被诛,带着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说我们大汉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来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则然,田横守义不辱回拒了。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没信刘邦的话,毕竟秦始皇也是这么骗人的。再说了,刘邦之前鸿门宴时答应跟项伯做女儿亲家,汉并天下,他将女儿嫁给了自己好朋友张耳的儿子。


柳氏异闻录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六国之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正是当年强盛不可一世的齐国。在其他五国皆已成为秦国领土的情况下,齐国的命运早已不可逆转,说白了,做不做垂死挣扎都没什么意义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秦王嬴政灭六国的先后时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弱,在秦国强大国力的震慑下早早就依附于秦国,但韩国所处的位置却非常特殊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就必须要先灭韩国,因此,嬴政派出内史腾为主将,发动灭韩之战,韩国无力抵抗,韩都被攻破,韩王安投降,韩国成为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29年,秦国以王翦为将发动灭赵之战,赵王迁中秦反间计,名将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最后在内奸郭开的摆布下开城投降,赵国灭亡。




赵既灭,秦国想乘胜南下灭楚,但中间还隔着魏国,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国在秦国多年的征伐下地盘已经很小。公元前225年,秦国以王贲为主将发动灭魏之战,经三个月战斗魏都大梁被攻破,魏王假出降,后被杀,魏国灭亡。秦灭楚之战是秦国最难打的一场恶战,前后共历时三年,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国以王翦、蒙武为将深入楚国腹地,才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国才宣告灭亡。公元前227年知道亡国在即的燕太子丹欲借刺客荆轲之手刺杀嬴政,计划失败,嬴政对燕国恨极。公元前226年,燕都蓟为秦所破,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穷追不舍,太子丹为燕王喜所杀。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生擒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秦国经过多年的征伐,已经依次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的一个齐国,好歹也是曾经的东方大国,战国七雄的霸主。但齐国自燕将乐毅以卓越军事才能连陷七十余城差点亡国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元气大大受损,在位40多年的齐王建更是无所作为,秦与齐没有之间的边界相连,齐国因此始终没有什么危机感,不修边事不整军备,加上国内海宴齐平多年没有战事,庸相后胜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秦以重金贿赂后胜,使齐臣服秦国,坐视邻国灭亡。齐国看似坐拥七十余城池俨然一大国,实际上早已不堪一击。




在秦逐一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置身事外,坐视诸国灭亡,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避免参战,亦或参战不利,一昧讨好秦国,这种屈膝献媚的行为为各诸侯国所不齿,随着各诸侯国的相继灭亡,齐国的末日也很快到来了,到这个时候齐王建才恍然大悟,秦国的狼子野心,是绝对不能容许齐国的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王贲为将,由燕境入齐直趋齐都临淄,齐国毫无防备,无兵将可用,齐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齐王建知道再做无谓的抵抗已没有什么意义,遂不战而降,齐国宣告灭亡,至此,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大国布衣


齐国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齐国人,肯定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经欺负我的那些国家终于一个一个暴毙在我面前了,齐国跟秦国两个国家之间是隔着一段距离的,历史上这两个国家虽然发生过战争,但没有齐国跟燕国还有齐国跟魏国,齐国跟楚国这几个国家打的那么狠,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一个个倒在了自己结盟的盟友的见下,心里肯定是有一种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现在俄罗斯人倒下来,我们肯定很多人都会感觉,哇,这头毛熊终于倒下了,以前他侵占我们那些土地,我们都可以要回来啦!

齐国为了跟秦国结盟,为了让秦国打败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最终秦国人灭了那些其他的国家。

齐国的君王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了,曾经你打不到我,咱俩之间也没结那种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经欺负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开心了,但是现在你的军队已经开到了我的国境线上。我该怎么做呢?

说实话,齐国的国君当时很方,看着铺天盖地而来的秦国军队,齐国国君当时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帮臣民给骂了一顿,你们这帮家伙,不跟我好好说实话。就知道告诉我秦国人如何好,秦国人如何替我们齐国报仇,秦国的人如何给我们利益。现如今,现在秦国人成了猎人,我们成了一块儿肉,你叫我们怎么办。动点儿脑子想想如何击败秦国人!

然后一帮人提议先发制人,我们先去跟秦国人断交,然后派军占领住要道,跟他们作战,说不定能赢呢。

齐国的国君当时肯定心存侥幸。对呀,如果我打败他的军队,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吗?虽然我没那么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齐国这一块土地。但是我必须得派军队过去跟他军队打一下。

然后一帮人立刻提派军队过去阻挡住秦国人,好,我派军队过去了,但是结果却发现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就感觉到前所谓的恐惧啦,有人这是要拿我的王位呀。你们这帮做臣子的被敌人招降过去之后可以有高官厚禄养着,但是我呢,我是齐国的王啊,我如果不投降,我可以在整个齐国作威作福,但是我一旦投降了,我就是别人的孙子。此时此刻,他想起其他五个国家邀请他一起对抗秦国,但他都拒绝了。他心里那是后悔呀。

接着,恐惧到最后一点点希望变成了绝望。之后他就投降。


漩涡鸣人yy


齐国的心态估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差不多,苏联刚开始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协助德国进攻波兰。苏联以为签订了条约战争与自己无关了,于是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所以,德国发动闪电战入侵苏联的时候,斯大林都没有做好准备。斯大林在听到德国进攻苏联,斯大林怕着桌子破口大骂希特勒,忘恩负义,心理估计有一万个草泥马。

而战国末期的齐国,其实和二战时的苏联困境差不多。齐国君主也低估了秦国,和斯大林低估希特勒一样,根本没有做好防御的心理准备。苏联如果不是因为国土面积大,加上气候原因,苏联估计也被希特勒征服了。而战国末期的齐国,的境遇更糟糕。秦国在灭掉燕国长驱直入,直奔齐国首都。而齐国把所有的兵力,调往了西面,但是秦国避开了齐国的主力军,所有很轻松的占领了齐国。

齐国君主除了在心里咒骂嬴政,估计也无计可施,这个就好像朋友哭天喊地,装孙子向你借钱,但是等到还钱的时候你哭天喊地让他还你,他就是不还给你。那种心理,你可想而知了。


谋士说


既然问的是最后,那么就看看最后齐国发生了什么。最后秦军进入齐国时,没有人抵抗。齐国灭亡,百姓是很不满意的,对齐王充满怨恨。那么齐王呢?齐王完全不同,齐王将齐国和平的葬送,安安稳稳的投降。这在《史记》田敬完世家中记载的很清楚。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要从齐王建的父亲襄王说起。

由于燕、秦、楚、三晋合军,杀入齐国都城,齐国基本灭亡。齐王室死伤散乱,齐王子法章改名换姓,到莒太史家里做佣人。而诸王联军退走以后,齐国大臣到处找齐国继承人。法章不敢表明身份,担心被害。直到很久之后,才表明了身份,被立为齐襄王。

齐襄王作为佣人的时候,和太史家的女儿私通。现在作了齐王,就把这个女人封为了王后,也就是君王后。君王后生了最后一任齐王,也就是齐王建。

等到齐王建上位,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在进攻赵国的同时,一直密切注意着齐国的反应。赵国缺粮,需要从国外借粮支持军民食用,齐国不借。秦国于是得到了放心进攻赵国的信号,接下来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灭赵国灭四十多万人。那么齐国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呢?一个是君王后与秦国交好,与诸侯国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使得在齐王建时代,齐国四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

另一个是因为秦国在齐国使用了很多说客,掌握了齐国的舆论。所有拿了秦国钱的说客,都在劝说齐王建服从秦国,不要与之战斗。所以秦王建根本就没有战斗的意识,只是一心想着朝觐秦国,最多就像朝觐周天子那样。


历史八卦阵


其实战国后期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就已经难再与秦国抗衡了。但在秦国发动灭国战争时,各国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抵抗,其中尤为楚国和赵国与秦国相持已久,兵尽人乏,方才被灭。就连一向弱小的燕国,也派了荆轲做一番最后的挣扎,但齐国,这个从西周初年就存在的东方大国为何坐视秦灭五国呢?这要从齐国的历史说起。

战国中期以前,齐国还是积极的对外战略的,在齐威,宣两王励精图治,在孙膑,田忌,邹忌等名臣良将辅佐下,齐国还一度在桂陵,马陵两战挫灭了中原霸主魏国,可谓名盛一时。此时的齐国有着绝对的霸主实力。到了齐湣王时,齐国达到了鼎盛地位。北并燕巨,南破荆楚,西攻韩魏,一度形成了秦齐东西二帝的局面。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根。齐湣王穷兵黩武,一味征伐,使各国敢怒而不敢言,积怨下去。

后来燕国内乱,大臣子之欺骗燕王哙将君位传给自己,将燕王的儿子太子平赶走。齐国见有机可乘,齐湣王就派了大将匡章进攻燕国,五十余日便攻破燕国国都,燕王哙自杀,子之被处死,齐国赖在燕国不再离开。后来在燕国军民驱逐和秦楚等国压力下,齐国才撤军。但燕国的国耻仇恨埋了下来。据新的史研所说,苏秦为报燕昭王知遇之恩,以死间破齐。诱使齐湣王灭宋国,引燃了合纵攻齐的导火索。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齐,大破齐国,把齐国打得仅剩莒和即墨两城。虽然后来齐将田单用离间计离间了燕昭王之子燕惠王与乐毅的君臣关系,并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挽救了齐国,但齐国实力大不如前,不再具有争霸的资本。而从心理上,齐国对几国联合攻齐多少带有些怨恨心理。像之后秦攻赵国邯郸时,魏楚等国都进行了合纵抗衡,而齐国无动于衷。

同时,秦国范雎任相后,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策略,齐国一直是其中的受益者,加之对齐湣王时穷兵黩武引发的祸乱,齐国此后便采取消极国策,避免卷入他国冲突。而秦剪灭三晋与楚国之后,齐国独力难支,加上君主齐王建庸弱无能,秦王嬴政还许诺让他做个五百里封君,所以齐国不战而降。

后来,秦王给了齐王建一片五百里的树林,不许人出入,竟导致齐王建活活饿死。也是讽刺。


薄暮叹息


没有计划的人,最后将失去了计划的资格,成为任人摆布的可怜虫。

亡国前的齐王建,以他滑稽的表演,演绎了这一真理!

前222年,王贲、李信一举灭掉了燕、代;王翦正在江南扫荡已灭亡的楚国残余力量。

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齐国了!

入秦称藩,却因出不了门而放弃!

面对这一局面,齐王建的第一反应,是亲自去秦国入朝。

秦王:笑死我了,这时候来称藩,你知道统一是什么意思吗?

这不算是齐王的原创,韩国灭亡前,韩王安也曾经“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我投降,我认怂,您保存我社稷好不?


当年,齐和秦并称东帝西帝,如今,只能小心谨慎地去问问:我做小弟,您收吗?

可是,齐王建却多虑了,他连门都没出,就引起了朝中鹰派的坚决反对,守城门的司马不开门,坚决劝阻!

没办法,齐王建就因为出不了自家门,没去称臣了!

主动攻秦!

做鸽派连门都出不去,要不咱们做鹰派吧!

干了秦国!

鹰派中,比较狠的建议是:团结五国余部,一致抗秦!把齐国充分动员起来,把齐国人民武装起来!把逃亡到齐国的五国贵族都发动起来!主动进攻秦国,一争天下!

此时,诸侯各国许多亡臣孤将不纷纷逃到了齐国。这些人虽然落魄了,但齐王若是号召起来,他们在各地还是很有能量的!

齐王建一开始还很兴奋,老子也来号令天下,还能翻盘呀!

在后胜等人的提醒下,齐王建清醒了过来,放弃了主动进攻秦国的打算。

消极防守

出去进攻不行,去认怂称臣也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守了!


我齐国好歹也是几百年的大国,难道就真的没有一战之力吗?

于是,齐王建开始部署防御。你秦国在西面嘛,好的,我就加强西部的防御!一顿调兵遣将,在西部屯集重兵,准备防御!

毫无抵抗

齐王建部署的防御,把主要力量集中到了西部边境。

也许,他忘记了,此时的燕国也是秦国领土了!因此,北面防御空虚!


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贲、李信率军从以前燕国的领土出发,从北面攻入了齐国!

齐国的军队、齐国人民都表现得非常友好!“民莫敢格者”。

也是,自从乐毅伐齐后,将近60年齐国没打过什么仗了,齐国也一直不敢动员民众,以免刺激秦国,这时候,谁去打呢?

投降,被饿死

这下好了,秦军都打进来了,你想称臣都不好意思开口了吧(虽然早称臣也没戏)!

不过,一个老朋友找到了齐王建:陈驰。

这个陈驰,是秦王安插在齐国的地下工作者。

在秦王政决心灭六国前,曾派遣了若干谋士去各国展开地下工作。

他们的工作很简单:鼓动各国和秦国亲善(直到秦国来打他)。鼓动的手段也很简单:能收买的人,花钱收买了,收买不了的人,派人弄死他!

排挤廉颇,弄死李牧的郭开,就是被秦地下工作者搞定的人物。秦王这招效率极大!

这位陈驰,就是安插在齐国活动的谋士。他搞定了后胜,让齐国在整个秦统一战争中都保持“友好”。

陈驰最后一次忽悠齐王:您如果投降,您可以保有五百里地!

齐王建投降了!

然后,秦国人履行了承诺:他们带齐王建到了共,放到一片松柏林中,“给你五百里地”!

堂堂齐王建,活活饿死!


其实,到了齐王建开始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他想称臣,秦会答应吗?他想决一死战,是秦的对手吗?就算他知道陈驰在忽悠他,他又能怎么办呢?

没有计划的人,最终将失去计划的资格,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可怜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