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操謀士裡明明荀攸最牛逼,怎麼大家總是說郭嘉厲害……是演義看多的原因嘛?

千與千尋早安


三國中曹操可以說是武將和謀臣最多的,其早期有五大謀士,分別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這幾個人各有特色,其中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不過曹操謀士中郭嘉的呼聲最高,和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說的那句話有很大的關係:“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雖然這句話有推託戰敗責任的因素,卻也將郭嘉推到了曹操手下謀士第一的地位。可以說郭嘉的人設,《三國演義》功不可沒,現在也有了那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說到郭嘉和荀攸的比較,這兩人都可以說是妙計百出、算無遺策,只不過相對來說曹操更信任郭嘉,雖然曹操在得到荀攸和郭嘉的時候說的話是差不多,曹操得到荀攸的時候說:“公達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夠和他一同商議大事,怎麼還會憂慮得不到天下了。”在見過郭嘉後說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

曹操在征討張繡的時候,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不利,勸曹操不要急攻,說現在張繡、劉表互為犄角,不過張繡的人馬是靠劉表供給的,時間長了劉表就吃不消,肯定會分裂,我們可以緩緩,等他們分裂後再打。曹操就沒聽荀攸的,結果失敗了 。


在袁尚、袁熙逃入烏桓的時候,曹操想要去征討,手下諸將都說孤軍遠征的話,劉備會在背後發難,曹操也在擔心這個,郭嘉卻站起來說明公你放心大膽的去,劉備不敢來給你添麻煩,我算好了有人會阻止他,眾人聽到這話一片譁然,心想郭嘉你這是在吹牛。

然後郭嘉分析了一下征討烏桓的重大意義和可行性,還有劉表這個人不是個成大事的主,怕劉備做大,對劉備會有所防備,肯定會對劉備有所掣肘,曹操一聽,眼睛一亮,一拍大腿說道:“幹了。”

於是虛國遠征進軍烏桓,行軍路上郭嘉說行軍太慢了,要留下輜重輕兵速進,以攻其不備,曹操也聽從了,沒了輜重,行軍速度快了很多,不過行軍路況極端惡劣,在糧食吃光後不得不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在艱難到達目的地後,奇兵之計大為見效,烏桓首領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冒頓被殺,袁尚、袁熙狼狽逃脫,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曹操也得以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


郭嘉令人稱服的地方還有就是從他人的行為來預測,最出名的就是預測孫策的死亡,曹操和袁紹相持官渡的時候,有消息說孫策要來偷襲許都,這時候曹操處於劣勢,根本沒有能力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許都是曹操的根據地,這要是丟了可是不堪設想啊,也因此搞的人心惶惶,人心浮動,有很多人開始向袁紹獻媚,給自己留後路。

當時孫策剛吞併了江東,風頭正勁,郭嘉就開始神預測:“這孫策猛是猛矣,只不過他總喜歡出風頭,雖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沒什麼區別,我掐指算了一下,他會死在刺客手裡,大家安心等消息。”結果郭嘉這烏鴉嘴還真靈,沒多久孫策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了,曹操也就沒了後顧之憂!


郭嘉受到後世的吹捧和歡迎,自然是有他歷害的地方,不過還有幾個原因應該也有關係,郭嘉為人不拘常理,頗有反傳統、反主流的架勢,外加堅毅果敢、毫不拖泥帶水的處事風格,再加上一流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口才一流且通曉事理,讓他大受現在年輕人的喜歡,連曹操那種“寧負天下人”的性格,這麼多謀士中,和郭嘉關係最為親密,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猶如朋友一般,陳群檢舉郭嘉行為不檢點的時候,曹操還稱讚:“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郭嘉比曹操小十幾歲,而曹操對郭嘉也是寄予厚望,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為曹操用兵如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要說曹操幾大謀士誰最牛,也不好說,只不過郭嘉因為英年早逝,不僅留下了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遐想,再加上曹操那句:“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使得後人覺得曹操的謀士中郭嘉最厲害,當然,歷史上的郭嘉也真的是很歷害的!


歷史紅塵


曹操在前期有五大謀士,分別是: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要說荀攸最歷害,也不見得,五大謀士應該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曹操的五大謀士,我覺得可以這麼說:



荀彧是戰略大師,像張良一樣出謀劃策,如蕭何一般鎮守後方;

荀攸是戰術大師,多次隨曹操參與具體戰術制定;

程昱是文武雙全,是曹操手下唯一既能充當謀士,又能鎮守一方的將領;

賈詡是聰明毒士,智商極高,為人低調,不輕易出謀劃策,一出手便算無遺策;



郭嘉是心理大師,善於抓住領導的所思所想,曹操想什麼,郭嘉就能提出更適合曹操所想的計謀。

那麼你覺得哪位謀士最歷害呢?無法比較吧,因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但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是郭嘉,郭嘉也許不是最歷害的謀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

再來一個一個詳細比較一下這五個謀士的特點:



1、荀彧

荀彧這個人用曹操的話說,相當於曹操的子房,子房是誰啊?是張良的字,也就是說曹操把荀彧當成自已的張良,張良可是漢初三傑之一,善長謀略,運籌帷幄。

曹操每當有重大決策無法拿定主意,都會諮詢荀彧的意見,曹操早年起兵是以兗州為根據地的,兗州地處關東腹 地,四戰之地,曹操早年的戰略基本上都是與荀彧商量的,先打誰,後打誰,誰可以打,誰可以聯合,曹操基本上徵詢荀彧的意見。



比如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曹操大怒準備討伐袁紹,但又擔心自已勢力不如袁紹,因此徵詢荀彧的意見,荀彧提出了四勝四敗論,堅定了曹操與袁紹開戰的信心。

再比如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打成了對峙,曹操實力弱,與袁紹對峙非常吃力,糧食也不多了,因此又一次寫信給荀彧,荀彧回信說,現在是相峙階段,不能後退,要堅持才能勝利,曹操聽從了,之後便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荀彧的官職是尚書令,雖然曹操將荀彧視為張良,實際上荀彧起到的卻是蕭何的作用,在手方足兵足糧,從中處理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正因為荀彧是在後方鎮守的,所以曹操基本上不帶荀彧四處征戰,因此與荀彧討論的都是戰略上的問題。

這就是荀彧,是曹操的戰略大師加後勤部長加秘書長。

2、荀攸



很少有人知道,荀攸作為大將軍何進的賓客,是最早參與謀劃刺殺董卓的那一批人,失敗後被捕入獄,恰好因為董卓被殺,而救了荀攸一命,後荀攸經荀彧推薦給曹操。

說荀攸是戰術大師,是因為他幾乎參與了曹操早年的所有戰爭,而且在戰爭中為曹操制訂具體的戰術。

曹操徵張繡,荀攸建議暫緩徵討,因為張繡與劉表互為祇角,曹操不聽,失敗了;曹操徵呂布,荀攸看出呂布氣盡力竭,勸曹操加緊進攻,曹操聽了,勝利了。



曹操與袁紹發生官渡之戰,顏良攻打曹操所部劉延鎮守的白馬,荀攸建議曹操聲東擊西,解救白馬,曹操聽了,先假裝攻打延津,然後殺個回馬槍,攻打白色,顏良措手不及,被曹軍前鋒關羽給斬了。

曹操率六百士兵押運糧草輜重,與袁紹六千士兵相遇,荀攸建議曹操下馬誘敵,等袁紹軍隊搶奪輜重時突然襲擊,大勝而歸。



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荀攸參與了曹操幾乎所有的戰爭具體戰術的安排,另外荀攸是職務是中軍師,相當於參謀長一職,可見荀攸在曹營基本上是謀士之長,而郭嘉的職務是軍師祭酒,相當於首席參謀,在官職上荀攸高郭嘉一級。

3、程昱

程昱是曹操五大謀士中,唯一一個能文能武的謀士,大多數時候,程昱在替曹操帶兵鎮守城池。

從最早的兗州之亂開始,程昱就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才能,程昱一個單槍匹馬遊說範縣縣令靳允和東阿縣令棗祗堅守城池,並派遣騎兵守住倉亭津,阻斷了陳宮軍進軍的道路,為曹操回軍救援兗州爭取了時間。



曹操迎立漢獻帝后,程昱為濟陰太守,鎮守兗州;官渡之戰時,程昱率領七百兵守衛鄄城,並且拒絕曹操的援軍,曹操討伐黎陽時,程昱招募一夥山民及亡命之徒數千人,與曹操會師黎陽,討伐袁譚、袁尚。

與其說程昱是一位謀士,不如說程昱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領,程昱也像曹操提過不少建議,比如兗州之戰曹操最艱難快下撐不下去,準備投靠袁紹時,阻止曹操投靠袁紹,保持曹操的獨立性,程昱還曾勸曹操殺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勸曹操孫權與劉備可能聯合等等,但曹操聽的不多。



4、賈詡

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智商最高的人了,同時也是曹操手下最低調的謀士。

賈詡才是真正的算無遺策,早年勸李傕、郭汜等人不要解散,建議殺奔長安,結果真成功了,因此也造成了一場浩劫,被人稱為毒士,但賈詡非常懂明哲保身,不肯與李傕、郭汜等人同流合汙,才保住性命。



後來賈詡投靠張繡,幾次獻計張繡將曹操殺得大敗,後來審時度勢,勸張繡投靠曹操,賈詡連同張繡一起得到曹操的重用和厚待,之後成為曹操的謀士。

賈詡為人低調,不輕易獻策,一獻策基本就是馬到功成,賈詡在曹操與馬超等的渭南之戰中,勸曹操用離間計擊敗了馬超,將馬超逐出關中。賈詡也在赤壁之戰前,勸曹操不要急於發動戰爭,而是要先安撫荊州百姓,可是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不聽賈詡之言,之後便是赤壁慘敗。



賈詡智商非常高,三國中應該是無人能及,但賈詡同時非常低調,懂得明哲保身,就連獻計獻策也是較少,所以在謀略方面建樹不多,不是曹操問到,估計很少說,賈詡也是三國時期活得較長的人之一,一生活了77歲,比司馬懿還要長壽。

5、郭嘉

郭嘉可能不是曹操手下最歷害的謀士,但絕對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郭嘉不修邊幅,行為放蕩,與曹操性格類似,郭嘉神機妙算,善於奇謀險策,同樣是曹操的愛好,最重要的是,郭嘉能看穿曹操的心思,給曹操提的建議都是曹操所思所想,非常受曹操喜歡。



曹操想打袁紹,但是又有點提心,於是郭嘉獻上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給曹操增加了信心。曹操與袁紹在黃河兩岸進行官渡之戰期間,擔心後方會遭到孫策的偷襲,郭嘉給曹操說,孫策不會偷襲的,他殺人太多,估計會被人刺殺,果然不久孫策被許貢三門客刺死。

袁紹死後,袁紹的兒子開始內鬥,郭嘉敏銳的發現,建議曹操暫緩攻打袁家,讓他們兄弟自相殘殺後再坐收漁翁之利,曹操聽從了,果然還等曹操動手,袁譚與袁尚就打起來了,袁譚還投降了曹操,居然投靠殺父仇人,袁家兄弟這智商真是著急。



曹操想遠征烏桓,擔心後方不穩定,又是郭嘉力排眾議,建議曹操放心去打,劉表會阻止劉備來偷襲的,事後的發展果然是這樣,曹操非常喜歡和佩服郭嘉,經常與郭嘉同車而行,同宿而寢。

要說郭嘉是最歷害的謀士,恐怕並不是,如果一定要將這五大謀士作一個排名,我以曹操的眼光來作排名,應該是這樣的: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注意是曹操的眼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明明是討論郭嘉和荀攸的話題,總是有人水其他曹操部下,整出五大謀士各有所長什麼的……

首先第一點要說就是荀攸肯定是狠角色,但無法確定是否最牛逼,吹荀攸的風潮本就是反郭吹而出現的,再此之前荀攸萬年被小叔叔名氣壓制。

再說郭嘉為什麼那麼多人吹!

1.名字好聽,郭嘉,字奉孝。這名字聽起來就比荀攸,字公達舒服多了。同理小叔叔荀彧,字文若,也是名字控。

2.演義形象差距大。影響三國人物最深的印象無外乎演義小說,郭嘉因為和曹操惺惺相惜、英年早逝的形象被後世不斷美化,而荀攸在小說中經常和程煜兩個人形象絲毫沒啥區別,可代替性很高。

3.ACG以及泛娛樂形象差距。郭嘉在現代古風網文裡都是翩翩美男的形象,而荀攸一般都是毫無特點的中年男,人氣高下立判。

另外提起新三國電視劇,雖然骨子裡覺得這是部辣雞作品,但有一些東西還是蠻有特色。新三國不照搬演義或者歷史來刻畫故事,尤其是精簡化一些形象雷同的人物,比如典韋、許褚合二為一,有趙雲白馬將軍形象刪減馬超的形象等等。

之所以提新三國,就是想說現在能討論的三國人物都是帶有主觀娛樂色彩的,而荀攸的樣板印象往往是可代替性極強的,所謂五大謀士,真正具有故事性的一般是荀彧、郭嘉、賈詡,他們三人會加入各種現代人給予的形象BUFF,而郭嘉就是被光環太多的那種,原本作為曹操欣賞的參謀,一躍成為梟雄知己,鬼才軍師這樣的,與原本的歷史人物大相徑庭。

荀攸不如郭嘉有人氣,只是他的故事性沒有對方更好去塑造,去腦補,但其實說到底只不過是老百姓和小學生們感興趣看了幾眼街邊文學、自媒體小號就以為然給歷史人物品論高低罷了。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曹操手下幾位謀士其實各有所長,談不上誰更牛逼,不是演義看多了,即便正史中的描述也是如此。但郭嘉確實有常人所不及的鬼才,他的思路有種電光火石、靈光閃現的神奇處,別人難以模仿,與曹操這個奸雄相得益彰,因此顯得特別突出。

看一看曹操手下幾位主要謀士

1、荀彧:荀令君荀彧年齡比荀攸要小,輩分上卻是荀攸的叔叔。荀彧當然也只是智謀很高的人,但給人的感覺更多是陽謀,他的許多想法雖然並不出人意外,但卻切實可行。要說荀彧的最大能耐,恐怕是他的識人之能,做為潁川謀士集團的首領,曹操手下的許多重要謀士都是荀彧給推薦的,由此可見其廣泛的人脈資源。

2、荀攸:相比於荀彧,荀攸玩兒策略、玩兒陰謀就要多得多,不過呢,因為是陰謀,所以他的很多計策沒有被記錄下來,其實當時也沒幾個人知道。從記錄下來的內容看,荀攸在平呂布、破袁紹等重要戰役中,都應該有奇謀妙計,但不知道其具體內容是什麼。但不管怎麼說,在其早年反董卓的陰謀中,荀攸等人失敗了,還被抓住,僥倖活了下來,僅憑保身這一點,荀攸是不及賈詡的。

3、郭嘉:郭嘉在曹操眾多謀士中是最年輕的,因此也顯得更天才。這傢伙的許多計謀有點神仙策的意義,譬如勸曹操遠征烏桓、比如預料到袁尚兄弟必然會被遼東公孫家幹掉、比如預測孫策遇刺等等,雖然其中有一定邏輯,但其實都不是必然的,勸曹操遠征烏桓還很冒險,也是曹操有這個命,居然還真贏了。說起來,郭嘉的鬼謀(只能說是鬼謀了)不是那個人,還真用不了。但考慮到郭嘉很可能主管著曹操的情報系統,他那超出常理的算命式的預測也是可以理解的。

4、賈詡:這傢伙,若論對人心的把握,恐怕是諸位謀士裡最強的,奈何出身於涼州軍,不是曹操最初的創業夥伴,因此在曹操在世的時候,其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若論搞陰謀,賈詡絕不會比荀攸、郭嘉差)。但是,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得勝的背後,依舊可以看到賈詡的影子。賈詡的計謀,好多時候是為了個人利益不顧國家安危的毒計,譬如讓李傕等人反攻長安,因此被稱為毒士。但這傢伙卻很長壽,在曹家儲位之爭時又看準了曹丕,幫助其穩固地位,因此曹丕時當到了最高官位。

5、程昱:程昱其實很厲害,在演義裡沒有太多表現出來,做為曹操最初的跟隨者,在曹操陷入絕境時,若不是荀彧和程昱,曹操早就玩兒完了。程昱做為謀士,其實有大將之才,是典型的智將,但因為籌措軍糧裡面弄不少人肉乾,總不那麼讓人舒服。

6、鍾繇:通常電視裡容易把鍾繇演義成官場老混混,但其實歷史上的鐘繇對曹操平定關中作用巨大,東漢末年的關中是個複雜的地方,其中混雜著各式各樣的軍閥、盜賊以及亂民,鍾繇能夠鎮撫此處,絕對是很有能力的。

其他還有董昭、劉曄、許攸等人,都是在一事上出了奇謀,此處不提了。

為什麼郭嘉顯得比荀攸突出?

總體來說,論功勞荀彧是最大的,論對人心的洞察賈詡是最厲害的,論性格堅毅、挽救危難程昱是最合適的,若論傳奇性、不可思議處郭嘉肯定是最多的,因此突出郭嘉也不奇怪。荀攸呢,主要是不可思議的奇謀妙計沒怎麼記錄下來,比起其叔叔功勞似乎不敵,比郭嘉呢,傳奇性不足,因此被弱化了。


星火辰


三分真來七分假,《三國演義》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三國人物形象,諸如諸葛亮,關羽,周瑜等等,然其中不乏虛構、誇大之言。不過《三國演義》中關於郭嘉生平的描述卻與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基本相同。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郭嘉的認識也正是來自《三國演義》,雖然演義中對郭嘉並沒有虛構、誇大之言,但不得不說郭嘉之所以一舉成名,確實還是得益於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演義。現如今我們往往談到曹魏著名的謀士時,最先想到的往往便是郭嘉和荀彧,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足見郭嘉在今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然而反倒是真正有曹魏“謀主”之稱的荀攸卻容易被人遺忘,這是何緣故呢?演義自然是一個因素,畢竟演義對郭嘉做了一個很好的宣傳。再有便是曹操對郭嘉的襯托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則是荀攸有個非常了不起的叔叔。

荀攸其人

我們先來談談荀攸這個人, 荀攸,字公達,出身於士族大家(“潁川荀氏”),然其父母早亡,是由其祖父廣陵太守荀曇撫養成人。荀攸入仕很晚,直到公元189年才被大將軍何招為門客,官拜黃門侍郎,而這時的荀攸已三十有二了。儘管步入仕途,怎奈卻為得明主,何進無能,荀攸的才能也並未得以彰顯。董卓稱霸京師時,荀攸曾與人密謀誅殺董卓,可惜事情敗露身陷牢獄,所幸後來董卓被誅才得以安然脫身,可以說荀攸前期的人生是非常不順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前半生的磨礪才造就了後來的一代“謀主”。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縣建都,荀攸也於此年在曹操的真誠徵召下成為了曹操的幕僚,並被曹操拜為軍師,開始隨曹操南征北戰。那麼在曹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荀攸究竟立過哪些功呢?這裡舉說幾個關鍵性事例:

一:曹操攻呂布時,正是荀攸獻計水淹下邳城而成功的活捉了呂布。

二:官渡之戰時,荀攸以聲東擊西之計巧妙的化解了白馬之圍,並設計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

三:許攸降曹時獻計火燒烏巢,時曹魏謀臣諸將皆存疑慮,曹操也舉棋不定,正是因為在荀攸的立勸之下曹操才下定了襲擊烏巢的決心。

四:有道是:“郭嘉遺計定遼東”,不過史料中並未記載平定遼東之策為郭嘉所出,倒是當年荀攸立勸曹操放棄攻伐劉表而先消滅北方的二袁(袁紹之子袁譚和袁尚)並隨曹操出師北伐,平定遼東後曹操更上表漢獻帝封荀攸為陵樹亭侯。

公元214年,荀攸在隨曹操徵孫權的路上去世,這位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的謀略家就此走完了他的一生。

曹操曾這樣評價到荀攸: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故“謀主”之名,荀攸當之無愧。

郭嘉在今人看來更勝荀攸的原因

其一:荀攸只是曹操的謀臣,而郭嘉卻是曹操的心腹,更是曹操的託孤之臣。

荀攸只是曹操打天下的謀臣,卻很難成為曹操的心腹之人,為什麼呢?因為荀攸究竟是向漢還是向曹,曹操本人也很難把握。

一:荀攸出身世家大族,他代表的是門閥士族的利益,而曹操早年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世家大族是進行打壓的。如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的選舉人才方式其實便是為了打破當時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

二:荀攸之叔荀彧曾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漢室的忠心,反對曹操稱公,而荀彧也因此事而曹操疏遠終抑鬱而亡,荀攸作為荀彧的親人,他究竟是像他叔叔一樣心繫漢室還是一心忠於曹氏呢?曹操無法判斷。

再看郭嘉,首先郭嘉確實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不像荀攸一樣出身士族大家,其為人灑脫,不拘一格,與曹操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就使得兩人產生了不少共鳴。郭嘉和曹操之間的關係用一個詞來概括便是“惺惺相惜”,兩人都深知對方,故曹操自然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

在《與荀彧追傷郭嘉書》中記載到:

“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

這是當年郭嘉病故後曹操寫給荀彧追思郭嘉的一封書信,其中寫到“欲以後事屬之”,可見曹操早已視郭嘉為以後的託孤之臣。而託孤之臣相比謀臣,那個分量更重呢?這個想必不言自明。

其二:荀攸的名氣多少被荀彧所掩蓋

談到曹魏陣營中荀姓謀臣,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荀彧而非荀攸。荀彧有“王佐之才”之稱,他是輔佐曹操平定天下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一個關鍵人物,曹操曾曰:

“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荀彧)是也。公達(荀攸)其次也”

加之荀彧是荀攸的親叔叔,是荀攸的長輩,這多少使得荀攸名氣減弱。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後世吹捧郭嘉,確實是被《三國演義》裡很多演繹給矇蔽的成分,但是郭嘉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謀士。在我看來,郭嘉雖然不一定是曹操最厲害的謀士,但是絕對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

漢末亂世的產生,說到底其實是原本附著在皇權之下的士族門閥們對於漢王室失望,對於固有利益的不滿足之後,想要重新建立新秩序的一個過程。三國時期很多重要的事件背後,實際上是這些世家門閥在起作用。為什麼一開始袁紹成為最強大的軍閥?因為他是士族門閥所認可的“新主”,得到世家門閥的幫助,所以他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只可惜他太不爭氣。比如劉表死後,荊州地區明明有著完善的城防 ,強大的水軍,豐富的輜重,卻選擇投降曹操。這是因為以蔡瑁張允為首的荊州世家認為投靠曹操對他們更有利。又比如說為什麼劉備能取代劉璋家族掌握四川?那是因為四川本地門閥認為劉備具備問鼎天下的資質,想依附劉備一飛沖天。等等等等,其實都是世家門閥在起作用的結果。只可惜世家門閥所認可的袁紹勢力土崩瓦解,被以曹操為首的“沭族寒門”軍閥所擊敗,迫使他們只能投資在“庶族寒門”軍閥身上。曹操是深知這一點的。他也知道世家門閥的可怕,所以他對於世家門閥是既利用,又防備的,晚年甚至開始著手打壓,殺荀彧,殺楊修就是出於這種原因。

曹操身邊有很多出色的謀士。但是他們大多都具有世家門閥背景。荀彧荀攸叔侄都是出自潁川豪門荀家。所以即便是他們倆最有才能,但曹操對於他們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他們所出的謀略,曹操都需要細細思考,他們到底是為了幫自己還是幫家族。曹操完全能信任的,則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庶族寒門”的將領和謀士。因為他們沒有家族背景,所有的榮華富貴都源於自己。所以,曹操最信任的武將最初是典韋,後來說許褚,讓他們當自己的貼身保鏢。最信任的謀士,最初是戲志才,後來就是郭嘉。郭嘉本人是個很厲害的心理學家,對於人性的認識很深。他所獻的策略,一方面最能滿足曹操的標準,另一方面因為對人性的認識很深,所以基本都能實現。曹操打劉備的時候,擔心袁紹干預。郭嘉就獻策說袁紹優柔寡斷,等他做出決策,劉備早就涼了。曹操擔心孫策,郭嘉就獻策說孫策自恃勇猛無敵,對於自己的安全保衛不重視,所以肯定會被人刺殺,不必去理會。事實也正如郭嘉所預測的一樣。正是因為郭嘉沒有世家門閥背景,又很有能力,所以曹操對於郭嘉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加上郭嘉很年輕,曹操一度是想把他培養成託孤之臣的。赤壁之戰前,如果是荀彧叔侄勸說曹操,曹操會懷疑他們的動機。程昱等人雖然忠誠,但是眼界太狹窄。如果當時郭嘉活著,曹操必定能聽從他的意見。這才是曹操哭郭嘉的根本原因。


夜幕色百合


無論是能力還是功績,荀攸都是要比郭嘉強的。

這個從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就直接可以看的出來。這裡我們僅從史書《三國志》去看,因為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荀攸的描寫是很少的。

1、曹操:“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這句話發生在荀攸剛剛投靠曹操時,曹操對荀彧和鍾繇說的話,他說,荀攸不是一般人啊!我得到了他,天下的事都不用擔心了!

2、曹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這句話發生在曹操平定袁紹後,上表稱讚荀攸說:我的軍師荀攸,一開始就輔佐我,每次打仗都跟著,前前後後打敗敵人,都是靠著荀攸的謀劃。

首先有一點要說明,荀攸一直是曹操的軍師,這是其他任何謀士都達不到的高度。再者,可以看出曹操打仗能贏基本都是荀攸在出力謀劃,然而這些事蹟在《三國演義》中基本被羅貫中無情抹去,把功勞都分給了賈詡、郭嘉等人。

3、曹操:“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這是曹操為自己屬下的謀士們定位置了,曹操說:在智謀方面幫助我平定內外,最大的功臣就是荀彧,其次就是荀攸了。可見在功績方面,二荀是其他任何謀士都比不了的。

4、曹操:“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這個評價更神奇了!曹操說:我和荀攸相交二十多年,從他身上挑不出一丁點兒毛病!

所以在歷史上,史料中對荀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荀攸的品德是非常高尚的。

還有很多對荀攸的記載和評價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正是因為荀攸的完美,讓人們覺得這個人沒有太多的“爆點”。就像現在的娛樂圈,沒有緋聞很難紅一樣,所以羅貫中等人在後來刻意弱化了對荀攸的描寫,因為不夠吸引眼球。

不像郭嘉這種謀士,死的早,還有爆點。

歷史上曹操一共哭了十四次,其中荀攸的去世是曹操哭的最傷心的一次。

《三國志》記載:“太祖言則流涕。”

曹操在荀攸死後,一提起他來就會掉眼淚,也比郭嘉等人死的時候傷心多了。

但是很遺憾,這些事都不會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於是導致了現在很多人產生了一個錯覺,“郭嘉很強,荀攸是誰?”

事實上,無論是能力還是功績,郭嘉都比不上荀攸。


九尾讀正史


荀攸號稱“謀主”,官拜軍師,乃是陣前謀策的專家,從正途講,稱他是曹魏第一“謀士”確實不過分,前提是荀彧和賈詡身為更高層次的戰略家,不在評選之列。

而郭嘉人稱“鬼才”,官拜軍師祭酒,乃是洞悉人性的高手,他是曹操的近臣,可託付大事。


後世之所以吹噓郭嘉,確實有《三國演義》的原因,將原本屬於荀彧、荀攸和賈詡的功勞安在了郭嘉的身上,比如“十勝十敗論”,更重要的是,一位早夭的天才少年,相較於年近花甲的老頭子,能給人更多遐想的空間。

並且中國有句古話叫死者為大,人們對早逝的英才從來不吝惜讚美之詞,諸如誰誰誰如果不死,將會怎樣怎樣的假設數不勝數。

但是如果真論起功績才能,兩人確實各有千秋,不分勝負。

資歷深厚的荀攸

論資歷,曹操手下無人能夠和荀攸相比。荀攸早在何進時期就已經官拜黃門侍郎,也算頗有地位的謀臣。曾經獻計誅殺宦官未果,隨後又密謀刺殺董卓失敗,被俘入獄。後來董卓伏誅,荀攸棄官回家,直到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他才再度出仕,輔佐曹操。

曹操久聞荀攸之名,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夠和他一同商議大事,怎麼還會憂慮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為了曹操的軍師。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也是擔任軍師。

不同於《三國演義》中的刻意弱化,真實的荀攸奇謀百出:

  • 獻水淹下邳計,活捉呂布
  • 獻聲東擊西計,斬顏良豬文丑
  • 獻劫糧計,扭轉對袁戰局
  • 獻平烏巢計,穩定後方

其實作為謀士,很多人在同一件事上都發揮了作用,只不過階段不同,效果不一。但是荀攸的獻計,全部都是周全而實用的。相傳其一生曾獻十二奇謀,鍾繇曾經想要將其整理出來做傳世之用,可惜著作未完就去世了,此十二計就此失傳。

身為曹營自身戰略家的鐘繇都對荀攸如此推崇,足見其資歷和能力。

被神話的郭嘉

郭嘉確實很有才華,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無論怎麼排,都達不到“第一謀士”的地步。先不說橫亙在所有人身前的荀彧、賈詡兩座大山,就算是和荀攸相比,也是各有所長,說不出誰更勝一籌。

很多人都喜那一件事來抬高郭嘉,就是曹操欲託付後事給他,其實曹操當時說這話的時候,也講得很清楚了,因為諸公與他年齡相仿,只有奉孝年少,因此才想要將後事託付給他。

郭嘉的能力在於洞穿人心:

  • 看準呂布有勇無謀,力主強攻下邳
  • 看準袁紹優柔寡斷,力主強攻劉備

  • 看準孫策剛愎自用,力主全力抗擊袁紹
  • 看準袁氏二子不和,力主暫退使其自相殘殺

這樣的能力,學名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郭嘉的過人之處在於能夠清楚的瞭解對手性格上的弱點,以此為突破口來制定策略。實在是一位可怕的靈魂掌控者。

郭嘉還將這一手用在了曹操的身上,其實謀士出謀劃策僅是參考,最終的決斷在主公手中。恰好曹操又是千古難有的英才之主,很有自己的主意,不會輕易聽從謀士們的建議。但是郭嘉深刻的瞭解曹操的性格特點,因此言語上以迎合居多,卻又不露痕跡,讓曹操欣然接受自己的建議。這也是身為下屬最難得的一種能力。


這樣兩個人,一剛一柔,一表一里,通力合作,除了最開始輸給賈詡一次,之後幾乎無往不利。但是如果拆開來比較的話,真的很難分出勝負。至於為什麼後來郭嘉比荀攸出名很多,那自然是歷代粉絲的功勞了。

參考小浣熊製作的兩張卡片,荀攸的角色甚至有些猥瑣,郭嘉卻十分英朗。如果換做是你的話,你更願意去誇讚誰呢?


尹禾


眾所周知,曹操不只有“宗親八虎騎”和“五子良將”,還有一個龐大的智囊團。這個龐大的智囊團之中,最出色的就是和“五子良將”相媲美的“五大謀士”,即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有人說荀攸最厲害,也有人說賈詡最厲害,還有人說荀彧最厲害,個人認為郭嘉最厲害和曹操最依賴的,這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將其誇大的,而是正史上郭嘉確實有獨到之處,分析如下。

五大謀士各有千秋,簡單介紹。

荀彧:人稱“王佐之才”,是三國時期高級的大戰略家,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宏偉藍圖。

荀攸:荀彧的侄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大戰術家,在官渡之戰等大戰中為曹操制定了合理戰術。

賈詡:外號“毒士”,算無遺策,不出則已,一出必然將敵人置於死地,成功勸張繡歸順曹操,潼關大破馬超、韓遂,一直活到了曹丕時代。

程昱:既是一個合格的戰略家,也是一個優秀的戰術家,算是全能型人才。

郭嘉:外號“鬼才”,人稱“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不人云亦云,出奇計往往與眾不同,尤其是他遺計定遼東。可惜的是,他年僅38歲就去世。

以上五大謀士各有千秋,不分伯仲,那麼,為什麼郭嘉是曹操手下最厲害的謀士呢?有下列二個原因。

其一,郭嘉準確判斷敵人心理狀態,遺計定江東,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如果沒有郭嘉力薦曹操,客服重重困難,遠征逃到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曹操就不會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袁尚、袁熙不死,隨時都可能再一次攻進曹操後方,曹操後方不可能平定。而烏桓在哪呢?烏桓在今遼寧錦州一帶,距離曹操的大本營有千里之遙。曹操想要跨越千里,征討不毛之地的烏桓,難度非常大,不只是後勤糧草問題,還怕荊州劉表、劉備等人偷襲大本營袞州。

此時,曹操手下大部分謀士都不贊成曹操遠征烏桓,認為得不償失,萬一被劉表偷襲後方,連家都沒了。只有郭嘉堅持讓曹操遠征,他認為必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畢其功於一役。至於許昌後方,郭嘉仔細給曹操分析,劉備是想偷襲許昌,給曹操搗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至於劉表,這是一個志大才疏,只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一點統一中原匡扶漢室的進取心都沒有。因此,郭嘉認為沒必要擔心雄踞荊襄九郡的劉表偷襲許昌,此時曹操應該率軍討伐烏桓,徹底平定北方。曹操在郭嘉的力勸下,終於下定決心遠征烏桓,還取得了勝利,被證明是對的。

其二,郭嘉英年早逝,相比其他四位大謀士,令曹操非常惋惜。

曹操聽從謀士郭嘉的計策,終於平定烏桓,烏桓單于蹋頓被斬殺,還俘虜了20餘萬人。喪家之犬袁尚、袁熙不得不投奔遼東的公孫康,卻被公孫康斬殺,並將這兄弟兩人的頭顱送給曹操,作為投名狀。此時,袁氏殘餘勢力徹底解決。

而郭嘉由於身體不好,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水土不服,再加上氣候惡劣,操勞過度,他病倒了。不久,郭嘉因公殉職,年僅38歲,曹操深感惋惜。一般來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像郭嘉這樣英年早逝的大謀士,曹操是難以忘懷的。如戲志才,也是早早去世,曹操念念不忘。

由於郭嘉在曹操眾謀士之中,屬於年紀小的,曹操本來還想將國家大事委託給他,意思就是將來將自己家事及國家的事情託孤給郭嘉。沒想到,郭嘉卻中途夭折,悲夫哀哉!《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總結:郭嘉即使不是曹操五大謀士之中最厲害的,也是曹操最依賴的謀士,往往在關鍵時刻,給予曹操正確的分析,讓曹操做出最佳的決策。如曹操在赤壁慘敗後,敗走華容道,感慨道:“若奉孝在,不至於遭到如此慘敗。”如果郭嘉沒有英年早逝,或許赤壁之戰,又是另一個結果。

魁哥說歷史


要說三國時期曹操前期陣營裡,最厲害的謀士無疑是荀攸。

在《三國演義》這類小說裡,用謀士和武將簡單的劃分各類人物,還是為了讀者的閱讀方便,比如參與軍事的謀士就是實際上各部分的將領,有運糧,有管賬,由負責法律,有負責祭祀和禮儀等等的,在很多人看來統統都是謀士,而把帶兵打仗的統統稱為將軍,這大概也是很多遊戲類的設定,就好像戰士和法師兩種職業。比如三公,九卿,尚書令,刺史等職務,就和謀士武將區別很大,如尚書令荀彧作為漢朝官員系統,實際行使的是丞相的權利,已脫離謀士系統,丞相曹操則幾乎掌握了皇權,荀攸和郭嘉都是丞相系統系統中的官員。

看荀攸本傳記載的話,多以軍事獻策為主,諸如勸說曹操不要打宛城,勸說曹操先討伐呂布再處理張繡,還有水淹下邳,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曹操心有靈犀誅殺文丑,官渡之戰時推薦徐晃截袁軍糧道,許攸來投時勸曹操接受,張郃來投時勸曹洪接受,後來二袁相爭時勸說曹操介入其中,整個官渡之戰和後面收拾二袁幾乎所有的計謀都是處於荀攸,荀攸的其他事蹟相對比較少,但從正史中還是能窺探一二。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攸與鍾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諮公達,輒復過人意。”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

荀攸非常的謹慎,給曹操獻了非常多的計謀,但對外確實揣著明白裝糊塗(智可及愚不可及),以至於外人都不知道荀攸到底說了什麼,和劉繇關係很好,劉繇反覆思量,計策還是比不上荀攸,荀攸出了十二策,只有劉繇知道,可惜劉繇沒記錄下來。

至於郭嘉,主要有以下事件:

1,劉備來降,力主幽禁不殺。

2,東征呂布,和荀攸勸曹操急攻。

3,南算東吳,孫策死於非命。

4,十勝十敗論。

5,獻計離間二袁。

6,徵烏桓,勸曹操千里襲人,兵貴神速。

郭嘉最出名的則是十勝十敗論和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說“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以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論為例,且不說其實際內容是否比得上程昱的四勝四敗,郭嘉再提出十勝十敗論之後,便攻打呂布,三年後才有的官渡之戰。

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那麼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的作用,一方面是勸諫曹操用兵呂布,也給足了曹操面子,同時也鼓舞了人心。就連曹操也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至於赤壁之戰,賈詡早就提醒過曹操,不要急於下江東,曹操不聽啊。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我們可以看到,郭嘉幾乎沒有給曹操出過計謀,與荀攸的最大區別也在於此:

荀攸善謀,郭嘉善斷。

那麼為什麼郭嘉的名聲更大呢?

第一,曹操更加欣賞郭嘉,郭嘉能站在曹操的角度想問題,為曹操做決斷;荀彧則多為曹操獻計獻策,曹操重在用人。

第二,官渡之戰的勝利,讓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得到了印證,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再次的拔高了郭嘉的地位,讀者大多知道官渡之戰是郭嘉給了曹操很大的信心,但官渡之戰具體怎麼打的呢?

第三,荀攸本人十分的低調,“兵者詭道也”,也讓荀攸需要保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