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风流只为你倾心4548645


《雍正王朝》里的弘时,因眼红弘历得宠,铤而走险派刺客下杀手,又和雍正死敌胤禩混在一起,行动失败后被雍正杀了,这是电视里演的,历史上的弘时死法有些出入。弘时是雍正和齐妃生的孩子,前面有3个皇子都早夭了,所以弘时长大后就是雍正的大阿哥了,他母亲齐妃在早年是很得宠的,一共给雍正生了3个皇子1个皇女,可惜3个皇子只活了弘时一个,后来弘时获罪被雍正一撸到底时,齐妃也受牵连,再未获封,死于乾隆5年。

弘时因和雍正的死敌八爷胤禩走到一起,自取灭亡,图为胤禩画像。

雍正这个人非常冷酷的,跟老子康熙宽容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弘时死于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清史稿》记载就一句话:弘时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意思是弘时非常放纵,做事不谨慎,被贬为平民,到底有多放纵?犯了什么错让雍正把亲儿子贬为平民?正史没有交待,晚清学者唐邦治所著的《清皇室四谱》里修改了这句话:弘时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这个意思就大变了,是雍正赐死的。

图为弘时园寝,坐落于清西陵,没有使用皇室的红墙绿瓦,而是灰瓦,占地小规格低。

弘时之死乾隆是当事人,此事在正史虽然没描述,但从《清高宗实录》里能还原大概,弘时为了能跟弘历争储位,跟八叔胤禩混在一起,胤禩是谁,当年跟雍正争皇储最大的对手,胤禩还把自己势力给弘时使用,当年雍正只在剪除胤禩羽翼,并未正式对他动手,事情败露于1726年,胤禩被削爵圈禁,不久死去。

后来雍正的5子弘昼,性格也是很傲慢任性,肆意妄为,雍正都没处罚他,由此看出弘时不是性格出问题,而是窜窝胤禩,图为弘昼画像。

同时,弘时因站在了老子的对立面,和死敌混在一起,雍正给予严厉打击,毫不留情的给削爵,并把他过继给胤禩,羞辱这两人,胤禩死后弘时交由皇叔胤祹看护,弘时在悲愤中度过了1年零6个月后死去,也就是1727年,时年24岁,弘时的老师王懋竑因传教失误丢官,告老还乡,弘历即位后恢复了弘时的宗籍,但没有册封。


图文绘历史


在正史中,弘时也是被雍正赐死的。

但赐死的原因与电视剧《雍正王朝》不同,反而与《甄嬛传》的情节是一致的。



正史中,弘时没有竞争夺嫡,也没有在科考案中泄露考题,更没有谋刺弘历和隆科多。

弘时是雍正的皇三子,庶出,诸子中最年长者,弘历的异母兄长。弘时的生母是李氏,雍正登基前为侧福晋,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拉纳喇氏。

起初,雍正对这个儿子还是蛮喜欢的,为他精心挑选老师促进学业。



雍正登基以后,还允许已有家室的弘时同住在宫中,说明当时父子间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后来,雍正也逐步认识到弘时并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胆识和才能,但仍然很关心和扶持,希望他能够有所成就。

如果弘时能稍有些头脑,谨言慎行,哪怕做个亲王,也能终生保全富贵。可他的思想确实太单纯幼稚了,毫无城府心机,导致大祸临头。



弘时是亲身经历过康熙帝两废太子,九龙夺嫡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

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对那些曾经的竞争对手们进行了残酷打击,而弘时则对皇叔们的遭遇比较同情,以至于他的政治立场站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五年,弘时随父皇雍正在宗祠祭祀先帝,弘时忽然脑袋瓜不灵光了,他说:“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他跪下来为几位皇叔求情,言语中暗示雍正这样对待兄弟,令先帝康熙在天之灵难以安定。



这简直是撮死嘛,雍正仿佛睾丸上被火苗烫到一般蹦了起来,暴跳如雷,立即下诏,以“言行放纵不谨”的罪名将弘时革除宗籍,而后就赐死了。

令雍正气愤和伤心的是,自己对他如此关爱,而弘时做为儿子,居然为别人说话,伤害自己的父亲,还专门往最敏感,最隐痛之处进行打击。

“才智不足,尚可教诲,然此子心怀异志,侍君不忠,对父不孝,则断不可留”。

弘时的这种固执的观念深深地触怒了雍正,最终以“放纵不谨”的罪状,贬弘时为罪臣之子,削宗籍,赐死。这一情节与电视剧《甄嬛传》是一致的。



正史中,乾隆还是很怀念这位心地单纯善良的兄长。这一点,与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甄嬛传》都不相同。


馋嘴肥猫铲史官


说弘时,必须先说雍正。

雍正这个人,爱就爱的死去活来,恨也恨的翻天覆地。从对年羹尧的书信往来就能看出来。

而弘时是怎么得罪他的呢?

原来,弘时的性格比较直率。在九子夺嫡时期,弘时已经成年。而作为成年人的弘时,行动上与雍正的敌对势力八爷党关系比较近。

当雍正登基后,对自己的政敌打击比较严厉;对与政敌关系比较近的自己的儿子,也就有了防范。但这时候所谓的防范,也无非是怕如果自己死后,让弘时继位,是不是会被翻案?所以,继位者就必然不可能是弘时。

可弘时没想到这一层。

弘时是雍正第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接下来才是乾隆帝。两人相差七八岁的年纪。弘时是雍正事实上的长子。其母李氏,是雍正为亲王时的侧福晋。虽然是汉人,但也是出身官宦之家。而且,雍正最初的三子一女,皆为李氏所出,不可谓不受宠。弘时便理所应当的成为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弘时对此也是自信满满。


况且,雍正继位后,也没有表现出对弘时的不满。当时,雍正的全家都搬进了紫禁城。雍正还为几个皇子选择师傅。

弘历与弘昼两人共同的师傅是蔡世远。而弘时的老师是饱学之士翰林院编修王懋竑。王懋竑谨小慎微,在性格上与弘时互补。这也能看出来,对于弘时,雍正还是寄予厚望的。

可这时候,发生一件事:弘历代表雍正去拜祭逝世一周年的康熙皇帝。而且是连着两年都如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雍正是秘密建储的首创者,但由弘历代替自己去祭拜祖先这样的大事,皇储人选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strong>现实给了弘时无情的暴击。但这时候,保住自己作为亲王贝勒的爵位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这一时期,雍正也替弘时选择师傅。弘时也住在宫里。也有了孩子。可这时候,必然是牢骚满腹,反而去找雍正已经失势的政敌八阿哥倾诉。这就触动了雍正的逆鳞。

你是我的儿子,当初你同情他们,我还能认为你是直率。可现在有事跑到敌人那里去说,这就不仅仅吃里扒外了。

于是,雍正开始发挥他的“恨也要恨的翻天覆地”的作风:弘时被出继为八阿哥的养子,出宫。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你不是跟他好吗?那你做他的儿子去吧。

紧接着,八阿哥被除宗籍。弘时也被夺了黄带子。从皇亲显贵一下变为了庶人。这个落差,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抑郁而亡。这就是弘时现实中的一生。

站好队,很重要。像弘时这样,本来生在优势一方的阵营,却一步步逆行的倒向劣势的一方,可以说只能是蠢了。或者真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不过,在表面的文书里,这些是不能写的,只落下“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评语。


参习处


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



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

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

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

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

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



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

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

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



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

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

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

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


我是赵帅锅


其实弘时的出身不高,而且素为胤禛不喜,本就没什么机会继承大统,但凡有些智商,早在胤禛继位之前就该急流勇退,安稳好自己的性子,妥妥的享受富贵也就是了,但是弘时的脾气是宁折不弯,甚至有点宁死不屈的调调,碰上胤禛的阴狠性子哪能有什么好结果,其实也别说胤禛阴狠,如果弘时是康熙的儿子也只能是圈禁的结果,相对来说胤禛对弘时这个忤逆儿子已经相当不错了。

雍正是怎么处理弘时的呢?

“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

这记录看着很“虚”,弘时怎么年少放纵,行事如何不谨,削去宗籍后何时死,又是怎么死的呢?

再看平反专业户乾隆帝又是如何叙述: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除了后面启动平反程序的描述,前面的罪名与雍正时期的判词如出一辙。

初时弘时的地位

雍正帝刚刚继位后就马上找到张廷玉等人,让他们教导皇子,并提出了要求,皇子读书听课,事关重大,应该教给他们立身立行,德业课业共同进步,如果只是吊书袋的教法,那种人翰林院里有的是,也就不必对你们寄予厚望了。

雍正帝忌惮与党争和一些利益团体,初期可用的人并不多,所以张廷玉等人没有时间教习皇子,而皇子的课业又不能贻误,所以雍正帝只能另选能贤,找了王懋竑教导弘时的学业,而老四弘历、老五弘昼则由蔡世远教授,有人说这里面有阴谋祸事太偏心,为何分师傅教呢?其实很简单,弘时18了,弘历、弘昼才11,不可能由一个老师教导。

咱们单说弘时的老师王懋竑,转年就丁忧回家了,雍正帝还特地叮嘱他,丧事办完就回来京师,不必等到三年守孝期满,算是夺情,一般什么人才会被夺情呢?皇帝看重的人,离不开的人,朝廷大员离开会耽误大事那种人,皇帝才会夺情,而王懋竑不过是个皇子的教习,能这么看重他,自然也能看出雍正对弘时的关心,这是为了弘时的学业考虑,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时间,他俩的关系还算正常。

曾被重用的弘时何以心凉

弘时在雍正继统之初就帮助父亲料理一些事务,请注意,当时允禩也在负责宫廷内务处理,所以弘时和允禩见面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允禩拉拢人心的本事想搞定弘时并不困难,但此时的弘时与雍正帝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利害冲突,所以关系好归好,倒不至于为了允禩去得罪父亲。

奇怪了,雍正对允禩指指点点一年多了,难道胤禩最终的凄惨下场让弘时义愤填膺继而父子决裂么?

很多作者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我在上文已经提过一句,“所以关系好归好,倒不至于为了允禩去得罪父亲。”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弘时这么做呢?肯定是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非什么允禩冤与不冤,弘时不会为了什么正义公理去得罪雍正,说白了,允禩只是一个由头,弘时对允禩就这么回事。

很多朋友看历史也好,看电视剧也罢,恐怕大多内心会想,弘时这个吃里扒外的傻东西,其实弘时不傻,他只是在最大的梦想幻灭后,就参与到党争中去泄愤,他没有别的由头可找,只能拿允禩说事,因为这样既能找到借口,又能借用八叔的党羽势力。

什么事引发了弘时的愤怒

弘时不够隐忍么?其实他已经隐忍到极限了,还在潜邸的时候,向来老四老五赏赐不断,他这个老三基本算是根毛皆无,大小东西,值不值钱都是这样,那时候的胤禛就已经体现出了偏向,而且是光明正大那种,完全不顾及弘时的感受。

弘时是捡来的?那倒不是,关键是他的母亲齐妃地位低下,齐妃的父亲也不过就是知府一枚,这官职忒低,而且齐妃是汉人,虽然地位也是数三数四的存在,也虽然她的地位甚至一度比弘历的母亲要高,但汉人就是汉人,一直受到忌惮,弘历母亲则是满洲镶黄旗,高下立判 ,荣宠归荣宠,有些事是要看出身的,没办法,“满汉一家”的口号满清喊了将近300年,可实际上汉人还是三等公民的存在,这种因素在雍正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不可能不做为重要条件之一。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臣子会怎么想呢?弘历、弘昼勉强算是小,但弘时都19岁了还小?那不就是说弘时想继统根本没戏呗。雍正帝不会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开玩笑,所以雍正发出的信号很明显了,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适逢康熙周年忌辰,雍正帝派弘历代替自己去祭祀,这是个重要的信号,而在转年,前往景陵祭祀的还是弘历,这对弘时无异于是一种重重的打击,多年以前父亲的不公和对弘历的偏爱,弘时总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令父亲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但是皇宫内外、朝堂上下基本上都明白了,弘历才是真正的继位人选,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破盒子也没有什么作用了。

弘时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料已无可考,删的挺干净,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人敢记录这些,但是我们可以从雍正帝的言行中,略探端倪。

“朕(雍正帝)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兄弟,便(是)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裪,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允禄等人给出的最终答案

“我们查到弘时从前是被阿其那株连,并非直接获罪撤去黄带,现在弘时死去多年,蒙皇上(乾隆)念及兄弟之情,收入谱牒,合情合理,我们遵旨,将其载入玉牒,您下令后,宗人府立刻可以办理。”

弘时是在看出弘历的优势自己争无可争的情况下,摒弃了多年以来的隐忍,并且将自己的情绪一股脑的宣泄出来,他没法直接喷雍正帝不待见自己,只能从政局下手,从关系还不错的八叔下手,借势对雍正帝宣泄自己长期以来的不满,虽然不能动其根本,但是也着实把雍正帝气得够劲,所以下令把他“过继给”阿其那,撤去黄带,养在允裪处。

允裪那个时候也在倒霉的风口浪尖上,裁来撤去的也不剩下啥了,只能乖乖的养着弘时,而弘时就是麻雀的性子,没多久连病带气就死了,应该是自然死亡,一是允裪不敢下手,二是雍正帝并没有真拿弘时当允禩的儿子法办,允禩的亲儿子比弘时惨得多。真想象对付允禩一样,也得发到容易下手的地方,至少也得是宗人府吧,不会在允裪府上取人性命的。

“削宗籍死”,如果最后四个字读连了,那就会有歧义,不能连读,下旨日期和弘时死亡日期是不同的,弘时就是削宗籍后在心病和身病的折磨下郁郁而终的。


古今通史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为了能够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设法找人杀害自己弟弟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结果事情败露,雍正皇帝为了给自己中意的弘历登基铺平道路,不得已赐死弘时。

这就是电视剧中弘时的结局,可是真实历史上弘时的结局远远不止被赐死这么简单,虽然雍正没有赐死他,但是弘时的心却在雍正一次次冷落中彻底碎了,最后抑郁而终。


接下来我将带你走进那段历史,一起探索弘时最后的结局,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一、雍正不喜欢自己而暗自神伤

弘时在雍正的儿子中排名第三,他前边的两个哥哥都早夭,于是弘时成为雍正在世儿子中的老大,要是按照历朝历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来立太子的话,弘时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太子。

可惜事与愿违,雍正从小就不太喜欢弘时,反而对弘时的弟弟弘历更加喜欢,甚至登基大典那天,还专门给弘历喂了一块肉,弘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明摆着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看来这个太子之位有点悬。


因为嫉妒、害怕以及胡思乱想,弘时逐渐开始变得有些不太一样,成天心事重重,想着怎么样才能得到雍正的喜爱让自己成为太子,或者实在得不到雍正的喜爱,只要有人支持自己让自己成为太子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二、偶遇八爷,却发现是个骗局

弘时正在考虑要找谁支持自己成为太子,他的八叔允禩就向他投来橄榄枝,说叫弘时与他们一起商议,策划一个逼宫,让雍正把太子之位交给弘时,结果弘时真的信了八叔的话,与几个叔叔成天厮混在一起商量对付自己父亲雍正的办法。

这在封建时代,就是密谋造反,要是皇帝认真起来,很多朝代都是要诛九族的,弘时居然被皇权蒙蔽了双眼,傻傻分不清楚眼前的危险所在。

毫无疑问,这次逼宫最终没有胜利,八爷党也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规划好逼宫事宜,再加上老十三允祥的出现和隆科多的墙头草,这次逼宫彻底成为一出闹剧,却也因此将八爷的人生葬送。



同理,参与事变的弘时,自然也逃不了干系,事后,雍正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将弘时过继给八爷当儿子,算作对弘时的惩罚。


三、口无遮拦,再次惹怒雍正

被雍正过继给八爷做儿子后,弘时与太子之位是彻底没有希望了,但是这个孩子还在继续天真,经过上一次被老八欺骗,他居然没有长记性,你说这样的弘时,雍正怎么可能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给他。

他看到雍正对逼宫的八爷党进行处置,弘时突然觉得有点心里过意不去,那毕竟是自己的八叔,此时还是自己的另一个父亲,他控制不住心里的洪荒之力,开口就劝说雍正把八爷放了,不要那么残忍对待他们,他们还是兄弟呢,这样做不合适。

雍正一看弘时这小子,参与逼宫之事没有对你严格治罪,如今你还敢继续作死,怒火之下,雍正再一次处罚弘时,直接把他削除宗籍,此后弘时算是一无所有了,悲哀的人生从此开始,也于次年结束。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要说弘时的死,虽然不是雍正直接赐死,但是也因为雍正的处罚而导致抑郁,雍正难逃干系,可是生在皇室,面对权利之争,雍正又能怎样呢?即使不忍心也只能杀鸡儆猴。


后来弘历登基后,大臣劝诫弘历对自己死去的哥哥弘时恢复宗籍,弘历考虑了一段时间,觉得确实有道理,就恢复弘时宗籍,也算对得起这个哥哥。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清高宗实录》

结语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弘时结局,没有轰轰烈烈,反而是在平凡的绝望中越陷越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说他想要走上绝路,又有谁救得了他呢?除了他自己!



嗔痴历史观


对于弘时的死,正史中没有详细记载。民国初年编撰的《清史稿》中,只记录了“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

弘时是雍正帝儿子中序齿的老三,也是长到成年的老大。生母李氏,原为胤禛侧福晋,雍正继位后封齐妃。


对于弘时的死,常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他为八叔胤禩等求情,触怒雍正被赐死。另一说是参与夺嫡之争,企图加害弘历,而被赐死。两种说法,都是讲他是被父亲处死的。

相比之下,如果单纯是为胤禩一党求情,雍正不会下狠手处置他。严加申饬,或夺爵也就罢了。只有夺嫡这种大事,才会送了性命。毕竟雍正继位,就秘密书写传位诏书,立弘历为太子了。


对于皇子,废除宗籍的处罚很重。未必是如影视剧中直接毒死他,也可能受不了打击而自杀或病死。

很多历史细节,再也找不回真相。而那些过程谜团,对于社会研究也没有什么意义。


几苇渡


说起弘时,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被父亲雍正赐死前,仰天悲号的场景。正史中弘时的下场又如何呢?

雍正共有十个儿子,弘时本是雍正的第三子,可是哥哥皆早夭,他就成了雍正实际意义的长子。

也许是弘时触怒父亲太过的原因,清朝正史中对他的文字记载很少,尤其是《清世宗实录》将其生活痕迹一笔抹去。

不过根据其他版本的史书记载,有书君觉得,弘时并未被赐死,而是受到严惩后,抑郁而亡。且听有书君梳理分解。

一,弘时因秘密立储制度,与父亲渐生嫌隙。

弘时,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母亲是雍正的齐妃李氏,其在宫中属第三妃位。子以母贵,弘时的地位在阿哥中是较为显贵的。

弘时因哥哥早夭,幼时也曾深受雍正宠爱,被溺爱养成了简单直率,任性的脾气。只是弘历出生后,其聪明灵秀夺了弘时的风头。

不过雍正对弘时还是饱含父爱期望的,既使弘时都已成年生子,还留他居于紫禁城,并特请大儒严加调教。

不过弘时曾亲睹了康熙朝两废太子,九子夺嫡的残酷,他的眼睛只盯着雍正的立储意向,而未去体会父爱。

雍正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决定设置秘密立储制度。弘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觉得无论是年龄、母亲位分,还是立长不以贤的古训,自己都是储君不二人选。

可是弘时眼看着只有13岁的弘历,竟然连着两次替雍正祭拜康熙,没有他的份。弘历就是雍正心中的储君之选已经显而易见了。

弘时储君梦碎,令他气急生怨,对雍正及弘历渐生嫌隙之心。

二,弘时缺乏政治大智慧,站错队惹怒雍正。

凭心而论,弘时资质平庸,既使有大儒天天教导,也没有改观,其才智权术确实比弘历差了一截,没有太多的政治头脑,也许这也是雍正立贤不立长的原因吧。

关于弘时后来因何获罪,电视剧讲述的是,弘时为争储暗对弘历下手以及阴谋造反。

可是正史对此并无记载,只是说弘时年少无知,行事不谨。有书君觉得,以弘时性情此记载应该可靠,电视剧应是虚构的,真实的弘时没有那样的智慧。

我们由雍正当日说弘时为人断不可再留宫廷,并下旨把他过继给允禩为子,可见其获罪的端倪。

弘时应该是和八叔允禩走得太近获罪。据乾隆继位后的一些史书记载,弘时确因允禩获罪。

其实在前朝九子夺嫡的时候,弘时就不倾向父亲,反而与八叔胤禩来往较多。现在,他又深受立储打击,心中的失落委屈无处诉,又想起了允禩,觉得是依靠。

我们再看,八王党夺嫡失利怎甘心落于雍正之手,一直韬光养晦暗中掣肘雍正以谋后动。弘时再次送上门来,将来也许能当成棋子出奇制胜,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弘时与允禩等人一拍即合,来往日益紧密频繁。

我们试想允禩曾是雍正夺嫡时最强劲的对手,以雍正厚黑性情,他的卧榻之侧岂能容猛虎酣睡。他等朝局稳定后,就开始清算夺嫡旧账了。

天真的弘时没有审时度势之功,他看见雍正开始制裁允禩等人,大起同情之心还颇有同病相怜之感,他不但不躲避还妄想为其求情,劝雍正要兄友弟恭。

以雍正严苛的脾气,我们可想而知雍正闻听此言的暴怒表情,弘时竟然心向死敌,那就断绝父子之情,去给允禩做儿子吧。

这一切还是怨弘时头脑简单直接,看不清时局,站错队与允禩关系太密了。

三,弘时随允禩受严惩抑郁而亡。

关于弘时最终死亡方式多有争议,电视剧中所说弘时被雍正赐死,有书君觉得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弘时应是抑郁成疾而亡。

我们从其受罚开始一点点梳理。雍正一怒之下将弘时赶出紫禁城,将其过继给允禩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当时允禩只是被撤职停用。

转年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才将允禩改名为阿其那,撤去黄带子,削宗藉,囚禁宗人府。将八王党一击到底。

可是弘时还是未能及时清醒回头,到了四月份,雍正就下旨令弘时随允禩一样撤去黄带子,削宗藉,并把他交给允祹管束赡养。至此弘时彻底失势。

被圈禁的允禩郁闷难言,在同年九月就病逝了,虽然民间传说他是被毒死,可是并未有实证。

而弘时是到了转过年雍正五年(1727年),才病逝的,与其被削宗藉已经过去一年了。

当时允禩早已死亡,更何况弘时的意志早已被磨灭,已无与弘历争储实力了,雍正又有何必要再杀弘时呢?

而且雍正当时对弘时的处罚还是留了情面的,弘时只是交给叔叔管养。而允禩的亲生儿子弘旺境遇比弘时惨多了,被流放热河后来又被锁禁。

我们再看乾隆继位后,忆起弘时亦是说其受到雍正严惩,并未说赐死一词。如果弘时真的被赐死,以乾隆讲仁孝之心,他又怎么会违背父意,为弘时恢复宗藉,并将其重新录入皇室玉蝶呢?

因而弘时应不是被赐死,而是受到严惩后,地位落差以及精神意识上的羞辱,是他无法承受之重抑郁成疾致死。我们试想阿其那在满语中是狗的意思,满含轻贱蔑视之意。弘时从皇阿哥成了阿其那的儿子,其心境怎能不崩溃呢?

如果弘时有政治远见,对储君之位淡然处之,他亦能做个平安王爷,只可惜他的才智撑不起梦想,才落得英年早逝的悲剧。

斯人已逝,历史由人评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在正史上,并没有明说弘时的死因,但他的官方下场也很惨。



弘时在雍正四年被过继给了允禩,而允禩遭雍正打击,被罢官夺爵,削除宗籍,并改名为“阿其那”。紧接着,弘时便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为由,在雍正五年也被削除了宗籍,并交给允祹约束赡养,同年便郁郁而终。乾隆继位后不久,又以亲情为由恢复了弘时的宗籍。



对于弘时被严惩的原因,大概有以下的共识:

第一,弘时对康熙朝末年九子夺嫡的看法与雍正并不一致,并同情允禩等人;

第二,雍正继位后,实施了秘密建储制,立弘历为储君,弘时已猜测自己争储无望,于是导致父子关系日趋恶化。



至于弘时是不是像《雍正王朝》等影视剧里里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与弘历争夺皇位而被雍正赐死,那就很难说了,毕竟正史中从未透露过关于这方面的蛛丝马迹。


达摩说


成年雄狮作为狮群的首领,享受着“妻妾成群”以及“饭”来张口的待遇,但也时刻接受成外来雄狮的挑战,一旦落败,新雄狮便将原雄狮逐出狮群,接管它的妻妾,咬死幼师。这种权利上的排他性,很像帝王之家的夺嫡。只不过,经历过“九子夺嫡“之后,已是惊弓之鸟的“老”雄狮雍正,为了保护“小”雄狮弘历,将“大”雄狮弘时逐出狮群。

过继允禩

雍正曾评价,少年时期的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

此后,在雍正四年,更是下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雍正如何这么狠心,将儿子过继给八弟允禩,实则是自己的政敌。

弘时年纪居长

相对于父亲康熙的“高产”,雍正逊色不少,未齿序的4人,长子、次子又早夭。成年只有4人,分别为: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弘历、弘昼年纪相差几个月,弘时年长七岁,而弘瞻较哥哥们,年纪又相差太大。此时,弘时名义上是雍正的皇长子,其母在雍正“潜邸”,便是侧福晋,而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仅仅是格格。可见,弘时在立为储君上,是占优势的。


但其并不雍正受待见,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册封允祉、允祺的长子为世子,同为亲王的雍正,并没有为自己长子,争取世子的册封。时年已经17岁的弘时,面子上只怕会过不去,心里也会怨恨雍正。而弘时又做了什么,导致了雍正这般对待。

弘历宫中抚养的隐情

历史记载:

  1. 雍正将一般大的弘历、弘昼,带入宫中。康熙十分喜爱弘历,而后将其留在宫中抚养。
  2. 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八字: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
所谓的“浮灾”,是指突如其来的灾难。这里插一句,八字者,不过是封建糟粕,但也不失为封建帝王,选择储君的一个参考而已。


如此,是否做出一个假设:先有了乾隆八字中的“幼岁,总见浮灾”,雍正又不知何故偏爱弘历。致使年长七岁的弘时心里不平衡,怀恨在心,“人为”制造浮灾于弘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被雍正逮了正着,故才有其后来说的“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同时也应验了乾隆八字,刚好康熙又疼爱弘历,正好将其送入宫中,避开弘时。

治病救人

弘时经此,大大减分。但雍正念及骨肉,且子嗣也不多,让翰林院编修王懋竑教导弘时,将其引向正路。只不过,王懋竑当弘时老师时间不长,次年便回家丁忧,为母守丧。但雍正特地嘱咐可以夺情,即是说王懋竑不必为母亲守丧三年。可见,雍正还是对弘时充满殷切希望,希望其改过自新,将来有所作为,尽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积怨难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的善意并不能化解,弘时多年以来的怨恨。其对雍正继位后,打压叔父们,深表同情,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同时弘时肯定也敏感地觉察到,雍正极有可能传位于弘历。如此,在竞争中落败的两股势力,有种“他乡遇故知”的画面感,由结果倒推,极有可能两股政治势力,勾搭在一起,意图不轨。

弘时结局

这无疑对“九子夺嫡”中,以黑马姿态撞线的雍正来说,肯定不是滋味,这不是养了白眼狼吗?联系过往,最后,也放弃了对弘历的“治疗”。可以从“王懋竑守丧归来,雍正不再让其,出任弘时的老师”看出。

转而在雍正四年,将其过继给允禩,玉牒(家谱)除名,彻底断了弘时继位的念头,为弘历的继位保护护航。一年后,弘时过世。至于说弘时怎么死的,有说是抑郁,有说是被雍正赐死。尚缺乏有力的史料。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