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茯苓怎麼種植?

旭日東昇168


夜苓栽培方法很多,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是段木栽培。一般都是於前一年秋末冬初備料、選場,翌年清明前後至夏至下種,只要切實掌握“深挖淺種”,就一定能種好茯苓。下面壯鄉新農來分享茯苓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方法。



1.種植前的準備

(1)苓場選擇及處理:苓場應在種前3~4個月確定。苓場以背風向陽、地勢乾燥、排水方便、坡度在15左右的酸性(pH值為5~6)黃色砂質土壤為最好。要翻墾過冬,深挖30~50釐米,消除石塊及樹根,四周開好排水溝。有白蟻的應進行清除,並用農藥消毒土壤。接種前10天再進行一次翻地,打碎泥土。

(2)備料:從當年樹木開始落葉至次年新芽萌發前這段時間均可砍伐備種獲苓的松樹(徑粗以10~20釐米為好),剔去較大的樹枝,留小枝及樹葉,加快水分散失。松樹經幾天揮發後,用板斧縱向從苑至梢削去寬約3釐米的樹皮,削的深度以見到木質部為度,間隔3釐米(即保留3釐米的樹皮)再削一道樹皮,如此使樹幹被削皮6~8處。這種處理方法叫削皮留筋,目的有三:一是加快樹料的乾燥(水分和油脂從被削部位溢出);二是便於獲苓菌絲在形成層生長,進而蔓延侵入木質部,留筋部分成為菌絲的傳菌線;三是留筋部分對菌絲有保護作用,抵抗乾旱、暴雨等不利影響。再把樹幹鋸成60~90釐米的料筒(段木),以“井”字形方式把料筒堆架起來,筒與筒間隔10~17釐米,下墊石塊,上蓋草葉。


(3)菌種準備: ①母種培養按常規方法。 10000000 ②原種培養基配方:小松木釘(1釐米×1釐米×0.5釐米)25千克、松木屑40千克、米糖8.5千克、蔗糖1千克、石膏粉0.5千克或松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 ③栽培種製備:生產上常用小松木片(長10釐米、寬1釐米、厚0.5釐米)製作栽培種。製法是,先配1%的蔗糖加 0.5%硫酸銨(或硝酸銨)的營養液,然後將松木片放入營養液中浸泡4小時左右,待木片吸足營養液後,取出裝入廣口瓶或菌種袋內,滅菌接種按常規,置於25~28℃培養室內培養30天左右即得。 優良茯苓栽培種應是:菌絲潔白緻密,均勻佈滿於木片;獲苓氣味濃郁;木片稍呈腐朽狀,較易折斷,但未過於軟腐,斷面微黃色;無雜菌汙染。

2.接種

栽培時先挖好窖池,窖寬40~50釐米,深17~23釐米,底部保持7~10釐米的鬆土,順坡排列,長度視地形和需要來定。挖後將段木放入窖內,一般每窖放兩根,小的也可以放三根,或大小搭配各一根,保持與地面平行,使留筋部位靠緊,周圍用砂土填緊固定,並使料筒間出現夾縫,把菌種放在段木端夾縫之間。放種時先用斧頭把接種部位削出新口,每窖放1/4袋菌種,或1/2瓶,菌種面上蓋撕爛的菌種袋、木片或樹葉,然後覆土10~17釐米,窖面堆成龜背形。




3.管理

茯苓接種後,一般7~10天即可發菌,3~6個月就可結苓,8~10個月第一批茯苓成熟,13~15個月還可採收第二批。接種後的管理工作應抓好以下幾點:

(1)發菌檢查:接種後7~10天逐窖檢查,方法有:趁清晨露水未乾前查看苓場,如窖上接種部位無露水,說明發菌好,因菌絲生長散發熱量使露水蒸發;從窖旁把土挖開,段木下面有白色絨毛狀菌絲生長,並聞到茯苓氣味,說明生長良好;用pH廣泛試紙貼在菌絲上見有紅色反應,即pH值為2~3時可確定為茯苓菌絲。

(2)補種調種:再經過7~10天,對第一次檢查未發菌的,進行第二次檢查,如仍未成活,應採取措施進行補種或調種。補種的方法是將未發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乾,把削口重新削過,另行接種;也可調種,即從發好的窖對調一根木到未發好的窖。

(3)護窖除蟲:苓場應注意護理,清除雜草,防止水土流失及人畜踐踏。段木外露要及時覆土,下雨要排除積水。白蟻是栽培茯苓的大敵,要注意預防,發現後要徹底消滅。用於毒殺白蟻的藥物有:80%的亞砷酸加15%水楊酸及5%氯化鐵配成毒殺劑噴施在蟻巢、蟻路上。另外要注意滿類的為害,可採用20%的三氯殺蟎醇600倍稀釋液噴灑。

(4)結苓培土:茯苓菌核形成後,由於苓體膨大,往往破土而出,要不斷地培土覆蓋,否則苓肉會腐爛或結出子實體,影響菌核繼續生長。

4.採收加工

當茯苓菌核的長口處已彌合,白色的嫩口已呈褐色,菌核靠段木處已呈輕泡現象,菌核上面泥土不再龜裂時,即已成熟。選晴天或陰天及時採收。茯苓採收後,除淨泥土,先放於室內,底層墊稻草,然後逐層堆放,面上加蓋一層稻草,每隔3~4天翻動一次,讓其發汗,蒸發水分。經10~15天后,表皮皺起,呈暗褐色時,即取出曬乾或文火烘乾,也可在發汗後剝去外皮,加工成苓片。


壯鄉新農


茯苓怎麼種植?要種植茯苓我們首先要了解它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被譽為中國傳統藥物的“白銀”。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藥材,可食用亦可入藥。根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資料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品年銷售量達1000萬公斤,市場需求量大,效益好。在雲南、安徽廣泛種植。

種植茯苓的要領有哪些?

一、選地整地: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淨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淨雜物。

二、備菌料: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剷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在小編老家俗稱“留筋”。

經10~15天,待樹幹曬乾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藥。


三、接種最佳時節: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四、採收及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後,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剝淨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誌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小方塊。



五、茯苓的田間管理方法

1、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

從窖旁把土挖開,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乾水分,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

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後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后,如果發現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藥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 茯苓的生物學特性有哪些?

1、 茯苓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是 22 ℃,菌絲在 15 ~35 ℃都能生長, 23~28 ℃最適, 5~0 ℃生長緩慢, 0 ℃以下停止生長。菌絲能耐 40 ℃以上的高溫,對嚴寒抵抗力也很強。  

2、菌絲髮肓要求較乾燥的環境,在含水分 40 ~ 50 %的段木中發肓較好。 要求土壤溼度在 25 %左右,空氣溼度為 70 %左右為宜。形成菌核後,窖內溼度 60 %即可。  

3、主要營養物質是纖維素, 某些微量元素和灰分物質。  

4、好氣,菌絲及菌核在生長過程都要求有新鮮空氣供應。  

5、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釐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在鹼性條件下培養。

6、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陽光,強光對它有抑制作用。但從提高地溫和變溫角度看,陽光有一定作用。


◆茯苓病蟲害防治方法

危害茯苓的病害蟲有很多種,其病原菌主要是木黴、青黴、麴黴等真菌,它們主要危害料筒。另外,軟腐病主要危害茯苓子實體長成的大茯苓。

預防方法是:備料時將料筒先在地下墊枕木後碼起,下雨前,最好在料筒上蓋地膜或稻草,以防被雨淋溼。在栽培前一天,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1:800的多菌靈懸濁液(水液);將所有料筒噴霧一次,以殺死真菌孢子或菌絲體。如果發現長成的大茯苓表皮軟腐,應及時採收加工。



 危害茯苓的害蟲也有很多種,但最大的天敵是白蟻。可以說,能否防治白蟻,是茯苓栽培者能否獲得栽培成功和效益的首要條件。

◆白蟻的防治方法介紹

① 選冬場時避開蟻源,清除腐爛樹根;

② 冬地周圍挖1道深1250px、寬1000px的封閉環形防蟻溝,溝內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樹理於窖旁;

③ 引進白蟻天敵――蝕蟻菌;

④ 在苓場四周設誘蟻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誘白蟻人坑,每月查1次,見蟻就用“滅白蟻靈”粉劑塗撒在白蟻身上,那麼,白蟻便會中毒相互傳染,最後傾巢死亡。

⑤ 加呋喃丹防治法 這是一種在栽培茯苓時另加農藥呋喃丹防治白蟻的方法。在栽培茯苓時,先在栽培場地分廂栽培時,每隔1尺遠挖深約375px的小坑,坑中放入枯松樹枝和幹松毛,同時放一塊大拇指大的茯苓菌種,並在松枝松毛周圍均勻地、輕輕地放上10克呋喃丹(顆粒),最後蓋土。覆土後,按前面方法栽培。



科技擴展

茯苓的功效及營養有哪些?

◆功效作用:茯苓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E、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產生,移除我們體內致癌的自由基等,可用來預防和治療癌症。

1.利水消腫:茯苓對身體的水腫和小便困難,稀少的人來說,有很好的治療功效。而且茯苓藥性溫和,使我們的尿量增加的同時,又不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對小便不利和水腫的人來說,不管是屬於寒溼類,還是屬於溼熱類等其他類型,都可以食用茯苓加以治療,不用擔心茯苓會增加病症的嚴重程度。

2.健脾止瀉: 茯苓能夠健脾滲溼而止瀉,尤其是擅長於治療脾虛溼盛所導致洩瀉症狀,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的功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養心安神: 茯苓還含有一些安神的營養成分,對於因工作壓力大或者其他原因出現的精神問題,如經常失眠,夢多,生活中感到抑鬱,不愛笑,神經過於緊繃等,都可以通過用茯苓和人參酸棗仁等燉至高湯,來達到緩解和治癒的目的。

4.治療感冒咳嗽: 茯苓對感冒也有一定的治癒效果,對由於溼熱等原因引起的感冒,具體性狀為老咳嗽,痰多,嚴重的時候還會手腳痠軟,體乏背痛。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食用茯苓熬粥或者燉湯來達到一定輔助治療效果。

5.降血糖: 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縮振幅減少,張力下降。茯苓可影響體內代謝,對電解質的平衡有調解作用,並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6.增強免疫: 茯苓多糖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服用茯苓多糖可改善老年人的細胞免疫功能。

7.抗癌、抗腫瘤: 茯苓中含有豐富的抗癌成分,其中包括抗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食用茯苓,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產生,破壞癌細胞的DNA,移除我們體內致癌的自由基等,不管是用來預防癌症還是用來治療癌症,茯苓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功效。

◆營養價值:據現代研究發現,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膽鹼、麥角甾醇、多種酶硫胺素、鈣、核黃素、煙酸和鉀鹽。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

1、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快。

2、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3、茯苓可以降低血壓,並且能夠降低血糖,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總結: 茯苓種植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樹兜、引申、段木,小編也只是講了其中之一。茯苓種植並不複雜,只要你心夠細,人夠勤,經驗都是去實踐後慢慢積累得來的。


我是“鄉下二妹子”,感謝大家的支持!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我都會把我知道的告訴大家。

鄉下二妹子


茯苓,這名兒聽著有些生疏的樣子,其實諸君有所不知,這是它的學名,如果要說它的別名,可能你也知道的。它別名很多,有叫雲芝、玉靈靈的,有叫茯龜、松柏芋的,還有叫松木薯等名兒的。你別小看它不起眼似的,它可是世界著名藥用真菌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藥用真菌之一,特別是在東南亞,茯苓可是廣受歡迎的產品。我國中藥經典配方中的“四君子”、“八珍”、“十全”等均有茯苓身影可謂是無茯苓不成藥。茯苓聚糖轉變多糖時,對動物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茯苓是著名補品,東南亞一帶國家,常將茯苓加入主食中,我國在食用上則是製成茯苓糕、餅、包子、飲料等食品,市場廣闊,發展前景十分可觀。那麼,作為一個三農人,你知道茯苓有哪些種植技術,該如何種植嗎?

★ 茯苓的生理特性是什麼?

茯苓是一種腐生菌種,菌絲從枯死的松根、松木上獲得營養。茯苓與食用菌不同,它是由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三部分組成。茯苓的確與眾不同,特別是它採收後的加工處理,是獨具一格的。茯苓採收後去泥,需要堆置“發汗”,攤開晾乾後再次堆置“發汗”,需反覆數次,直至出現皺紋,內部完全乾燥後才能存放。這樣處理過的茯苓,叫“茯苓個”。茯苓個呈橢圓形、扁圓形、類球形或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一。外呈淡棕色,內呈白色或淡紅色,用牙咬之,粘牙。

★ 茯苓對生長環境有什麼要求?

茯苓的生長髮育,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哪些呢?主要從六個方面去考慮,分別是養分、溫度、溼度、氧分、光線、酸鹼度等,詳細分析如下:

1、養分

野生茯苓生長在樹根或樹樁旁的地下,以松屬樹木的根為營養物質來生長。人工栽培茯菱,則要利用松屬樹木的樹幹、樹樁來栽培。但茯苓也能在木屑、棉籽殼以及農作物秸稈上生長,因此可利用這些原料進行生產菌種。

2、溫度

茯苓屬高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0℃~35℃,最適溫度為25℃~30℃,在20℃以下生長速度緩慢,35℃以上易衰老,40℃以上則易死亡。茯苓菌核生長髮育的適宜溫度20℃~25℃,並需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能保證菌核長大成熟。

3、溼度

茯苓菌絲生長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65%,木材的含水量以20%左右為宜,覆蓋土壤的含水量以50%~60%為適。

4、氧分

茯苓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和菌核生長都處於土中,但也需要少量的氧氣。因此,栽培獲苓時,覆土要求通氣性強,以砂壤土為好。

5、光線

茯苓菌絲和菌核生長髮育都在土中進行,不需要光線,但野外茯苓場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土壤,以調節溫度、溼度,而子實體形成則需要散射光線刺激,當菌核露出地面見光後,就會長出子實體。

6、酸鹼度

茯苓是一種喜酸性的菌類,只有在酸性土壤和基質中才能正常生長。在PH值3.0~7.0範圍內都能生長,但以PH值4.0~6.0為佳。

★ 茯苓種植技術有哪些,該如何種植呢?

茯苓種植,在我國已經有1500多年的人工培育歷史了。最早始於南北朝,但所產菌核很小,質量也差。到了宋朝,栽培技術明顯改進,始用“肉引”種苓,使產量和品質均有大幅度提高。“肉引”種苓技術一直沿用至今,現在一些老茯苓產區仍然在使用。栽培技術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料筒育苓栽培技術、樹蔸育苓栽培技術。它們技術特點各有不同,下面我就來詳細講解一下。

1、料筒育苓栽培技術

這技術是以樹木為原料,截成木筒培育,也稱為段木栽培,具體技術如下:

⑴ 苓場選擇:苓場最好選擇向南的山坡地,坡度以15⁰~35⁰角度最佳。土壤以砂壤土為最好,黏土和砂礫土不宜利用。茯苓裁培切忌連作,凡栽種過茯苓的場地,在3年內不能再種茯苓。苓場選好後,先行墾地,清理雜草、樹根和石塊等,場地周圍要開好排水溝,防止沖刷和積水;在場四周要撒石灰粉,防治白蟻的危害;接種前10天要翻地1次,打碎泥土。

⑵ 料筒要求:各種松樹如馬尾松、赤松、紅松、黑松等均可用於培育茯苓。其他雜木也可,但不如松木高產。樹木直徑以9釐米以上為宜。一般在11~12月份備料,第二年3~4月份進行接種。樹砍後待稍幹,再鋸成60釐米左右的段木,截斷後削去封皮。削皮方法:先在段木的一邊縱向削去一道寬約3釐米的樹皮,深度以見到木質部為宜,然後每隔3釐米(保留3釐米的樹皮)再削去一道樹皮,寬度和深度與第一道相同,即留皮部分與削去部分相等。削皮的目的是加快樹幹內脂溢出和乾燥,也有利於菌絲在削皮處定植。截斷削皮後的段木放在通風、向陽、乾燥處,橫直交叉以“井”字形疊堆,讓其乾燥。堆高1.5米左右,上面覆蓋樹皮、茅草等以防雨淋。一般堆制100天左右,直至料筒周身有很多細小皺紋,手擊發出“叩、叩”的清脆響聲,此時含水量約25%左右比較適宜。

⑶ 菌種引用:茯苓的菌種俗稱為“苓引”。根據菌種來源可分為肉引(菌核切片為種)、木引(指長滿菌絲的段木為種)及純菌引(指分離的純菌種)三種。

①肉引:最好用一代或二代的種苓,中等個頭、肥壯、成熟、挖後不超過15天,新鮮皮薄呈淡紅色,肉白色,漿汁多,不腐爛變質。

②木引:凡長滿濃密的茯苓菌絲,呈金黃色、尚未結苓的段木,均可以鋸成小塊,作為木引。

③純菌引:按常規方法制種,凡菌絲長滿瓶、菌絲潔白濃密健壯、無雜菌汙染即為良種。凡長有雜菌或菌絲已變黃或褐色的菌種,都不能用來接種。菌齡一般為20天左右較好。

⑷ 挖窖接種:選擇連續晴朗天氣,採取邊挖窖、邊下料接種的方法。在準備好的苓場上,順坡挖成長約1米、深和寬約50釐米的窖。每窖的距離20釐米左右,橫向及縱向相隔數窖(視坡度而定)並開挖40釐米左右寬的排水溝。然後將足乾的料筒搬進窖內,一窖放3筒或5筒,視料筒的大小而定。每窖用量25千克左右,下料完後即可接種。根據菌引、肉引、木引等不同類型的苓引,採用相應的接種方法。

⑸ 覆士平窖:接種後及時覆土,保溫、保溼使菌絲在黑暗條件下正常生長髮育,有利於菌核的形成。覆土厚度可控制在4~6釐米,不緊不松。上面可覆蓋薄膜3~5天,防止下雨時滲入引起爛苓。

⑹ 結苓管理:茯苓忌溼,雨天要及時清溝排水,嚴防雨水浸窖。苓場及窖面的雜草要隨時清除,以防止傳播病蟲害。接種後10天左右,扒開接種處砂土檢查,若無菌絲生長,應取出舊種,另削新囗補種。接種20天后,挖開料筒的側面檢查菌絲延伸情況,通常應延伸15~30釐米。2個月後菌絲延伸到料筒的下端時,應挖開下端檢查,若下端菌絲有砂狀現象,說明生長良好;若菌絲停留在中段,而菌絲不連貫,俗稱“跳花”,則說明生長不理想。茯苓通常接種2~3個月後,窖內開始形成成菌核,俗稱“結苓”。此時土壤表面開裂成龜裂紋,應及時用土壤將裂紋覆蓋,以防茯苓冒出土面。

茯苓料筒栽培過程,會出現綠色木黴、青黴、毛黴等雜菌侵染。防治方法:在接種前翻曬苓場,利用陽光紫外殺菌;料筒不能埋地過深;引用菌種要嚴格質量。如果發現軟腐症狀,應及時剔除並燒燬或深埋;發現白螞蟻時採取挖巢,按照蟻路施藥;此外還要注意預防野豬拱窖和人、畜踐踏。

2、樹蔸育苓栽培技術

這技術是利用樹木砍伐後的樹樁培育茯苓。此法不耗木材,操作簡便,而且產量高,其操作工序如下:

⑴ 選篼:選擇背陰向陽,土壤酸性砂質,坡度不超過30°,伐後1~2年無病蟲為害的松樹樁。

⑵ 挖蔸:每年“立冬”前,除淨樹蔸周圍2米以內的雜草、石塊和表土,使粗側根裸露1.0~1.5米長,將其上的細根砍斷挖出,置樹蔸上曬乾。樹蔸及粗側根也需進行削皮留筋處理,削皮後也應該曬一段時間。挖土時結合施藥防蟻滅蟲。

⑶ 接菌:茯苓接種時間以5~7月份為宜。高樁樹蔸應在樹樁下部、近根處斜砍一個深5釐米、長10釐米左右的三角形缺口,把茯苓菌種填入,用松樹皮包好紮緊。矮樁樹蔸應在粗根基部側面削去樹皮,下填曬乾的小松根,上面播入菌種,使其緊貼粗根去皮處,再用松木片覆蓋並捆緊。接種量視樹蔸大小而定,直徑30釐米以下的每株0.5~1.0瓶,30~35釐米的1.0~1.5瓶,35~40釐米的2.0~2.5瓶。接種後覆土,矮樁樹蔸覆土5~7釐米,窖頂呈饅頭狀;高樁樹蔸覆土至接種處以上5~7釐米,上部樹樁露出土外,四周開好排水溝,管理方法同料筒育苓栽培法。

⑷ 茯苓採收:各地氣候冷暖和栽培情況不同,茯苓一般接種後6~11個月即可採收。適宜採收的標準是:表土不再出現龜裂,菌核皮色變深,呈淡棕色,不再出現新的白色裂紋。菌核結在料筒的一端。採收時先將窖面覆蓋物挖開,掀起料筒,輕輕取出菌核。若料筒腐朽,將成熟的菌核取出,料筒及小菌核仍埋於窖內,等待採收第二潮。茯芩採收時要在周圍細心查找,勿遺漏,勿將菌核挖破。管理得當一般10公斤料筒,可收1公斤茯苓。

以上是關於茯苓種植技術的分享,不能不說,還是蠻複雜的。想投資種植茯苓的朋友,最好去茯苓產區好好學習一番,別不懂裝懂,否則不能獲得很好的收穫不說,還可能因為技術與管理不達標,而弄得個血本無歸。懂者易,不懂難,勿心血來潮而盲目投資。要種,就得學會技術,學會管理,打有備之仗,才能產量、效益雙豐收。





貴州山妹妹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常用中藥材之一,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能。茯苓主產於安徽、雲南、湖北等地,那麼如何種植茯苓?種植方法的的掌握,可是關係到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的,所以下面就將茯苓的種植方法介紹如下:

1、備料

茯苓和其他的藥材種植有一定的區別,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本身就屬於一宗兼性寄生菌,所以在種植之前就需要備好料,進行菌絲體的培育,這樣才能正常的生長。茯苓菌它生長最有利的養分就是賴松木所以我們需要準備好賴松木,然後將其分節或做成樹蔸用來備料,每節大概是一米左右的長度,去除樹皮放到土地上,然後蓋上草料即可。

2、茯苓栽種地的準備

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淨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等到接種前半個月左右還需進行一次深翻,這樣可以徹底的清楚土壤中的雜質和蟲害,保證茯苓的生長。

3.茯苓的接種栽種

在栽種前要準備好段木,以入冬之前松樹還沒有進入休眠期的松樹段木為佳。可以使用邊切邊接的肉引法,引接到段木的切口的木引,或者是菌絲引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選擇。


4.茯苓的田間管理

接種後10天,菌絲已開始長入樹樁內,這時應檢查是否上菌,不上菌的要及時補接種。茯苓的主要蟲害是白蟻,嚴重的往往將松木蛀空。防治方法:選場忌北向及無白蟻潛居的場地。發現白蟻為害,立即挖除蟻巢,或用亞砒酸、西維因等藥物毒殺。蟎類使用氯殺蟎碸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鈉),茯苓蝨使用西維西水劑驅殺。

5、茯苓的採收

及時的採收也是很重要的,接種60天后開始結苓,隨著茯苓的膨大,土壤出現裂縫,這時要及時加蓋薄土保苓。9個月後,就可採挖了,挖時採大留小,覆上土再過4-5個月又可採挖一批,直徑20釐米以上樹蔸可採鮮苓7.5公斤左右,能連採2年。  採收好的茯苓最好是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放置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 

雖然茯苓種植的效益高,但是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廣大的種植戶要合理控制栽種面積,切不可盲目擴種。


大農圈


茯苓是常見的中藥材,可食用也可入藥,茯苓膏就是我們可以直接食用的。但很多朋友可能還不知道茯苓栽培技術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講解。

1、選地整地

茯苓最好是選擇在海拔高度為600米-800米的坡地,在排灌水良好、酸鹼度適中、背風面向陽的沙壤土上栽培,而且要保證栽種場地的溫暖、乾燥、向陽。

2、菌種培育

先將茯苓表皮削淨,用70-75%的乙醇進行表面消毒,再用無菌水沖洗,然後用消毒布或濾紙吸乾水分,在無菌接種箱內,點燃酒精燈,在火焰旁用無菌刀切開,用刀將斷面挖成弧形,連挖兩次,在第二次挖處挑取麥粒大小塊接於純菌種培養基上,置於溫室,在25-30℃溫度下培養至長滿菌絲,篩選潔白無雜菌感染,呈絨毛狀濃密粗壯,生長旺盛而均勻,分泌白色乳珠菌絲,即為純菌種。

3、接種栽種

在栽種前要準備好段木,以入冬之前松樹還沒有進入休眠期的松樹段木為佳。可以使用邊切邊接的肉引法,引接到段木的切口的木引,或者是菌絲引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選擇。

4、田間管理

在茯苓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地段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茯苓接種後1-2個月,不見基面長出菌絲,也未聞到有茯苓氣味,要補種。補種是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乾水分,將創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在此期間,如果發現白蟻,種植戶應立即用殺白蟻藥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5、及時採收

及時的採收也是很重要的,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採收好的茯苓最好是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放置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

茯苓和其他的藥材種植有一定的區別,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本身就屬於一宗兼性寄生菌,所以在種植之前就需要備好料,進行菌絲體的培育,這樣才能正常的生長。


野外獵人小莫


茯苓的栽培可以分為樹兜、松針、段木,這三種栽培方法。現在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段木來栽培

1、選擇栽培茯苓場地:要在海拔高度為600米-800米的坡地,排灌水良好、酸鹼度適中、背風面向陽的沙壤土上栽培。

2、準備段木:在入冬之前松樹還沒有進入休眠期的時候砍伐段木是最好的,因為這個時段的松樹含有的水分很低,樹皮和樹身緊密連接在一起,對菌絲延伸是很有利的,所以要在入冬前砍伐。砍伐的時候要砍粗壯的、很密的松木,要留下細的、稀的松木。砍伐後將松木上的枝條都截掉,然後在松木上每隔一段距離縱削一刀,削麵不要超過3釐米寬,深度不要超過0.6釐米,只要松木流出松脂就行。等到松脂都流完之後,用鋸子將松木鋸成60釐米-80釐米長的段木。鋸好之後將段木運送到栽培場地旁邊,按照井字形堆放到一起。

3、準備接種:接種的方法有三種,即肉引、木引、菌絲引。木引是指肉引接種時使用過的段木料。

(1)、肉引:將段木按照大小、粗細分層排放,再將茯苓用刀切片,邊切邊接,接的時候肉面要緊貼著段木。

(2)、木引:將選好的段木從中鋸成兩段,然後將木引從地窖裡取出,再將木引接到段木的切口。接種完成後將段木放進地窖裡,覆土3釐米-5釐米。

(3)、菌絲引:選擇晴天將放在栽培場地的段木放進地窖裡,要先放粗段木,再放細段木,之後按照這個順序排放,每個地窖裡可以放進5根以上段木。接種的時候將菌種從瓶子裡取出來,集中到一起接到段木頂端的鋸口上,菌種要緊貼著段木。接完菌種後上面蓋一層樹葉,在樹葉上再蓋1層土。

(田間管理):

1、不缺:接種之後過4天-5天菌絲就會開始生長,這個時段如果在段木上沒有菌絲出現,就是接種沒有成功,需要重新接種。

2、在結苓期間如果發現地窖上面有裂縫就要及時將裂縫填上。

3、防治白蟻:有太多白蟻的時候,可以用蝕蟻菌來消滅白蟻。

4、採收:接種後經過10個月左右栽培場地會佈滿裂痕,這個時候要從裂痕處扒開土壤查看一下結苓的表面顏色是不是變成黃褐色了,如果顏色變成黃褐色就可以進行採挖。挖出結苓之後先將表面的土壤輕輕地刷掉,然後將結苓放到屋內的稻草上排列好,上面再蓋一次稻草使其陰乾,等到結苓幹了以後,就可以削出茯苓皮了。


解析私域流量


白茯苓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森林,灌叢,路邊,河谷或山坡上。生長溫度為18°C至-35℃。它在25°C-30°C下快速且穩定地生長。高於35°C的菌絲容易老化,低於10°C的生長非常緩慢,休眠狀態低於0°C,子實體在24°C-26°C時迅速發育。它很快並且可以產生大量的孢子。當空氣的相對溼度在70℃和85℃之間時,孢子廣泛分佈。低於20°C,子實體的生長受到限制,孢子不能排出。對水分的要求是宿主(樹根或木段)的含水量為50%-60%,土壤含水量為25%-30%時為最好。茯苓種植時間是從5月到6月,種植方法很多。可以使用松樹木段,松樹根和松針(松樹葉和短枝)。目前,生產區主要用於以茯苓菌絲為引物接種松木,菌絲在松木中發育一段時間,然後形成菌核。白茯苓的高產種植技術,選擇種植場地和準備材料:選擇場地為向陽通風的山坡,避開向北的方向,坡度有利於排水,坡度為15-30度,土壤為沙質,中性,略帶酸性,排水良好場地。選料最好用頭年秋冬,切下的馬尾松,切斷剃光的樹枝,鋸成68-80釐米長的木短,根據大小對稱切割樹皮3-10對稱。松(3釐米的刨面,0.5釐米深)),俗稱“剝皮和保留肋骨”。接種:茯苓接種大氣菌絲接種和肉接種。接種菌絲選擇晴天。放置窖溝中,兩段木材並排放置在溝中。將一層松葉放置在木材的兩個部分的表面上,並把茯苓菌瓶子或袋子中倒出。掰成兩個部分(切記不要被壓碎成碎末)分別接在木段兩端部分的切口上,在菌種上覆蓋一層松葉,然後將一塊木頭放在兩個部分上。木材作為一個環節,覆蓋約10-15釐米厚,它是一個烏龜形鬆散的沙壤土。根據木材部分的厚度木段粗細採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層放置中等大小,使用新挖的茯苓每個在250-1000克,中等大小,選用汁漿足的茯苓切片,用茯苓肉表面靠近木材貼緊,茯苓皮面朝外。接種物大小根據區域,氣候等條件確定,通常250-1000g種苓使用50千克木材。害蟲及其預防:黑翅大白蟻:蛀食松木段,使其茯苓不生長從而嚴重減產。控制方法:選擇場地時避免螞蟻源;去除腐爛的松樹根;不要使接種的木材部分受太陽曬時間過長;在凹陷周圍挖一個50釐米深,40釐米寬的封閉圓形防螞蟻溝,在溝裡挖石灰粉或者用臭椿樹放在窖旁;在場地周圍設立蟻坑,埋入一些松樹或甘蔗渣,引誘白蟻,每月檢查一次,看螞蟻殺死。收穫和加工:一般情況下,、第一年5月至6月接種,到次年6月至7月場地不會出現新的裂縫,茯苓外皮呈現出黃棕色時即可挖掘出來,例如黃色和白色是不成熟的,如果它是黑色的則是熟過了。選擇晴天的日子挖,除去泥沙,堆積在室內分層排好,在底部和表面加一層稻草,讓它發汗,每3天翻一次。當水乾燥時,皮膚起皺時削去外皮,即為茯苓皮。去皮後切成薄厚大小均勻的形狀,水分徹底曬乾即為茯苓。


靜思來處


茯苓是一種中藥材,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應用十分廣泛。而且茯苓還可以食用,比如說煲湯。過去茯苓大多是野生生長,而現在主要是依靠人工種植。在我們老家大別山地區,過去幾乎家家都栽培種植茯苓,以此來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我們當地的茯苓是中國最好的茯苓產區,品質十分優越。如果種植情況較好的話,一畝地可以產出四五千斤,純收益可以達到五六千元,甚至更多。因此茯苓種植的前景和效益都非常不錯。那麼茯苓到底該怎麼種植呢?今天,止茶就結合自己老家的種植經驗,簡單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第一,選擇合適的種植地塊,並及時進行整理

在我們當地,一般會選擇向陽的山坡,或者是平地作為種植地塊。如果是坡地的話,坡度不應該超過20度以上。如果是平地的話一定要做好排水溝渠等水利設施建設。坡地的話,同樣也要注意避免泥石流滑坡等影響產量的自然災害。土壤儘量選擇黃砂壤,用我們當地的方言說叫做黃泥土。麻沙土是不合適的,粘土也不合適。選擇好地塊之後,要及時整理,進行深耕翻土晾曬,殺滅殘留的病蟲害和細菌,並且將土壤中殘留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清理乾淨。

第二,及時準備栽培木料,適時培養菌種

在我們當地在被茯苓的時候,主要以松樹為主要原料,採用的方法為幹段木栽培技術。大坪山中生長最多的就是松樹,將直徑10釐米以上的松樹砍倒,去枝去皮,放在露天環境下,自然晾乾10~15天,用電鋸將其鋸成40~50釐米的木段備用。茯苓栽培是一般採用菌種的方式接種。菌種由專門的生產廠家製作提供,種植戶需要多少就購買多少即可。菌種的培養主要是以小松末段、鋸末和小麥等經過高溫發酵,接上茯苓原種培養長出菌絲即可。

第三,採用科學方法接種,提高茯苓產量

茯苓接種一般分為春秋兩季。春天主要是在清明到立夏之間,而秋季主要是在立秋前後。接種的方法有通過菌種方式接種和用新鮮茯苓作為種子繁殖兩種方式。在我們當地的生產過程中,通常是將兩者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產量。在栽種前將整理過的地塊挖開開窖,深度以20釐米左右為宜,寬度在40~50釐米左右,長度一般根據段木的長短而定。將段木放入窖內之後,可以在上端採用鮮茯苓個作為種子來進行栽培,而段木下端則可以使用菌種栽培。

第四,加強茯苓栽培地塊田間管理

正常來說,在茯苓栽培接種之後7~10天,就會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個時候必須到田間進行觀察,如果發現菌情較差的話,要及時進行補缺。同時要注意觀察是否存在病蟲害的現象,尤其是白蟻。一旦出現的話,要及時用藥物清除。同時,在1~2個月之後,如果茯苓生長露出表面,一定要及時培土。另外還要注意防止積水內澇,以免影響茯苓正常生長。

總之,在茯苓的栽培過程中,一定要掌握掌握好關鍵技術,因地制宜採取適合當地種植環境的措施,來進行栽培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增產增收,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


止茶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之一,素有“白銀”之稱,茯苓具有藥食同源的功效,是常用的大宗中藥材。根據中國中藥資源普查提供的數據顯示,茯苓年銷量達到1000萬公斤以上。市場需求旺盛,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所以很多適宜條件的地方大量種植茯苓。

茯苓的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載培茯苓要以松木為材料。茯苓栽培方法兩種,即:幹段木載培和樹蔸栽培。

栽培茯苓第一步就是備料。備料在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進行。現在正是備料的最佳時期,應選擇直經在300PX以上的松樹,砍倒後去掉部分枝條,留下松尾的樹葉,然後用剷刀根據松木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鏟面間留下二指寬樹皮4-5條,自上而下不能有斷痕。留筋經10-15天,待樹幹曬乾至出現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2000PX的小段,並按“井”字型堆成垛於乾燥向陽的地方,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溝排水,地面灑殺除白蚊的藥。待敲段木能發出清脆的響聲且段木兩端無松油脂分泌時就可以使用。

栽培茯苓的第二步就是選土整地。茯苓的種植場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方向有25度左右坡度的山坡最好。土壤的選擇應以黃沙土為宜,需要注意是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但不管是適宜和不適宜的地,切不可第二年連續種植,因為會有較多的其他菌類影響其正常生長。土層以60-80Cm深,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值5-6的微酸性土壤為好,此條件下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鹼性土壤。選好地後下一步就是將土地深翻,先將土質整細耙平,除盡雜物。有白蟻的地區,要用殺白蟻的藥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工作,等到了接種前10天前,需再進行一次深耕翻,打碎土塊,這樣有利於將土壤中的雜質與蟲害徹底清除,從而確保茯苓正常生長。四周挖“人”字形排水溝。

選好場地後,第三步就是接種下窖。茯苓一年可接種兩次,分別在春天和秋天兩個季節接種。首先選擇合適的菌種或新鮮的茯苓個種,接著在整理好的土地上順著坡進行開窖,然後將段木順著開好的窖依次擺放整齊。注意接種前,為避免細菌感染,必須將菌種及從事接種的人進行消毒。消毒工作完成後,將菌種均勻地擺放在段木的兩端或接口處,然後撒灑一層防治白蟻的粉劑,最好在上面輕輕地覆蓋一層薄土。注意,接種時的土壤溫應在10度以上,段木的含水量應低於25%。

接種完成後就要加強對茯苓的後期管理。一般茯苓在接種後7、8天左右會長出白色的菌絲體,此時一定要及時地進行查看出菌情況,如有缺稀就應及時補種,大約每十天檢查一次,主要查看有沒有死菌,異菌,如果發現有就要及時拔除掉,不然的話容易感染其它健康的菌種。白蟻是茯苓的天敵,要引發高度重視,約接種後15左右注意檢查壤中是否有白蟻的蹤跡,及時發現及時滅蟻。另外要隨注意田間水分不要過多,過多的話要做好及時排水工作。如果發現有段木露出地面,則需培土處理。此期間的土壤溫度宜控制在25度左右,空氣溼度70%為宜,形成菌核後溼度在60%即可。

茯苓在適宜條件下會生長較塊,如茯苓孢子最適宜的溫度是22度。菌絲在15-35度都能生長,但在23-28度最適宜,生長最快。5-0度的條件下生長緩慢,0度以下停止生長。所以我們在種植茯苓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總結經驗,儘可能提供茯苓生長所需要的外部環境,從而達到保質保量,增產增收的目的。


臭老九大叔


導讀:

茯苓在我國認識和應用有悠久歷史,在《史記》,《神農本草經》書籍上均有記載,算起來兩千多年了,人工栽培在南北朝時期己有記載,有些地方方誌資料記載南方人工栽培是由李時珍從大別山麓傳稙過來,這個很不準確。據我父輩和故鄉浙江慶元的香菇人工種植髮源地龍巖村老一輩說,吳三公的香菇人工種植受到部分人工栽培茯苓啟發,而且他也栽培獲苓給夫人“香菇娘娘”為鄉親們治病,那是宋朝的事,說明南方也早在一千多年有了茯苓的人工栽培,可能大醫家李時珍隨走隨醫,編輯《本草綱目》書籍傳播路徑較廣泛些。

人工大量栽培茯苓的省份主要在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雲南等省份,以前藥材市場上有獲苓(即湖北,安徽產),有閩苓(即江西,浙江,福建產),有云苓(即雲南,廣西產),這是以前中醫藥上講究道地,因茯苓生產產地所用松樹品種不同,赤松,黑松,黃山松,馬尾松,雲南松,現在分析應用的松樹不同所產出茯苓主要成分基本一樣,只是產量和地域溫度不同栽培上時間有些差異(北方用夏種,南方用秋種)。

茯苓是什麼?

茯苓是一種腐生真菌。在茯苓菌絲和菌絲體生長中是疏鬆的,當環境條件不良或繁殖的時候,菌絲組織在適當地方相互緊密和纏結在一起,形成菌核(菌絲體休眠器官),這菌核中貯存著大量營養物質,對外界溫度,溼度形成一強力扺抗,渡過這一不浪環境,在條件適宜後,菌核中萌發成菌絲體或產生子實體,菌核(茯苓並非子實體),在土壤中的菌核發育到一定的時候,菌核會產生一層蜂巢狀結構,就是茯苓子實體,這個如果不懂我打個農村人常見的陽荷生長例子,我們常吃的地下生長紫紅色陽荷,就是陽荷一個花苞,這個營養豐富,肉質厚,再生長會從我們常吃陽荷中生出一朵黃色小花,小花後就會生長出種子,茯苓生長過程中與這類式,如果茯苓菌核再生長,就會生長出蜂巢狀結構的茯苓花(子實體結構),這茯苓營養會被生成的子實體將耗去不少,而這出土壤的茯苓花開始傳播擔子果,既韌又消耗了生育的營養,我們喜歡利用的是菌核,在人工栽培茯苓是要獲取最大,最有營養價值的菌核,在菌核(茯苓)形成最有經濟利益時挖出,而非得到子實體(茯苓花)。

怎樣種植獲種植茯苓?

茯苓的六大因子:營養條件,溫度,溼度,酸鹼度,氧氣,光線。

1,營養條件,茯苓在野生狀況下,能生長在松屬植物上,也能生長在杉樹,柑橘,櫟樹,楓樹,柏樹,桑樹,柳樹,廣玉蘭,毛竹鞭,玉米杆上,除了松屬植物上,其它所生長的均是很小,大不過一乒乓球,如果不通過化驗,大多數不認為是茯苓,平常人也不認識,但有些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先前據此現象提出茯苓可能為寄生於松根寄生菌。

茯苓到底是腐生菌還是寄生菌?

我們通過試驗可以應用象杉樹,柑橘,楓樹,柏樹,桑樹,玉米杆的木屑,通過塑料袋(5公斤)大包裝熟化滅菌,無菌接入茯苓菌絲的確能夠生長,並能結出鵪鶉蛋大小茯苓。也能通過小包裝(1公斤松木片)接入茯苓菌絲能夠很快生長,後期低溫刺激,結出鴨蛋大茯苓。這說明茯苓菌絲比較適宜於松屬植物營養,其他很難供應生長。松樹的活樹劈開接入菌絲幾百例沒有成功的能使菌絲生長,其他植物更別說。將松樹根砍斷,接入茯苓菌絲,茯苓菌絲能存活許久並能成功侵入松根生長出茯苓。有些人以松樹一邊赤松針,一邊綠松針的松樹下挖出茯苓認為是茯苓菌絲侵入活松樹而使松樹死亡。其實,許多松樹死亡時間多達一,二年,甚至能一邊死亡,或內部死亡生長著,是茯苓菌絲侵入死亡部分存活,後續生長。茯苓菌絲並不能侵入存活植物而寄生。

一般松木中含的氮素營養物質和土壤中其他氮素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也能被茯苓菌絲很好利用,人工栽培茯苓時,我們常將松木滅活不加入其他物質接入茯苓菌絲就能生產出茯苓菌核。而其他材料是由於材料氮素和所處環境內可少量利用物質連同被茯苓菌絲所利用,所以很少看到結苓或結苓很小。

2,溫度,茯苓菌絲體在10-35度均能生產,最適宜生長溫度是25-28度之間,溫度高過35度後菌絲體易衰老,時間長,或更高溫度會引起菌絲死亡。20度以下茯苓菌絲生長緩慢,低溫的零下10度茯苓菌絲並不會凍傷,如果是菌核溫度可更低一些。根據菌核是由於不利菌絲生長而形成的,在夏季高溫中土壤中溫度是茯苓菌絲生長的25-28度最佳時期,這一時期是地下種植茯苓菌絲營養集累和秋季菌核形成膨大最佳時期。

3,溼度,栽培茯苓的菌絲和菌核的生長與發育是要求土壤中有一定含水量的,含水量過低,菌絲會由缺水停止生長,菌核也不會出現,這並不是上面說的不良環境了,而是菌絲的死亡危害和內耗營養。含水量過高或長期水浸到菌絲同樣也不行,在土壤中菌絲沒有了通氣性,好氧的茯苓菌絲體就不能往松木內部,生長緩慢,甚至部分菌絲因缺氧而死亡。在人工栽培茯苓時,必須注意土壤中合適含水量。菌核(大量菌絲集中的地方,生長呼吸更強烈,需要更多氧氣供應,含水量過大或水醃時間過久,菌核(茯苓)爛窖危險更大。

多數情況下50一60%的土壤含水量,能很好滿足對水要求。在野外選擇苓場時,不是遇到十分乾旱的年份,我們苓場多選擇一定坡度,可以做到排水,不含因積水缺氧造成爛窖。爛窖只要開始無法搶救,而由乾旱,人工可以適當灌溉,水醃只幾小時就會發生爛,乾旱茯苓在土壤中可十幾天以不斷增厚菌皮而抵抗許多。

4,酸鹼度,茯苓中分解纖維素的纖維素酶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具活性。我們用培養基質或土壤中試驗,茯苓菌絲只能在pH3一7範圍內才生長,以PH4一6最適應,如果調高到PH7以上,在弱鹼性環境條件下,茯苓菌絲生長和發育受到強烈抑制。在附近有松樹,映山紅,狼基等植物時,這土壤即可作苓場,以上三種植物即是土壤的酸性指示植物。

5,光線,對茯苓這真菌來說,直接光線照射到是有害的,但是我們栽培的茯苓是覆土的,菌絲在土壤中,幾乎沒有光線的照射到的,但是栽培的苓場一定要有直射光線,而且越向陽越好。這是因為土壤中溫度隨太陽照射到的多會提高些表面溫度,茯苓菌絲在土壤中太陽直射到土壤表面能夠吸收一部分熱量增強吃料能力,太陽直射能使土壤表面溫度上升,隨之土壤中水分蒸發,使土壤得到通風透氣,十分有利茯苓菌絲生長髮育和菌核形成。

6,氧氣,茯苓是一種好氧氣腐生真菌,依靠氧化和分解現成有機物作為自己和養料,在茯苓栽培中,保證土壤中含有通透的空氣交換,土壤中含砂石含量達70%時,保水,提溫,通氣才是理想的。

茯苓栽培中的菌絲種準備

當前栽培茯苓仍有三種形式,應用肉引,木引,菌種引。

肉引,即應用茯苓切割做菌絲萌發作接種,在產區茯苓收購價格低時,應用茯苓與人工菌種作比較,茯苓菌種約2.5元/包時,菌種需要外訂購,而且茯苓菌種比其他食用菌菌種老化快僅有7天時間,大多數場地未弄好時反而沒有茯苓肉作接種方便,價格也差不多。

木引,即用培育木(松木)做復壯一種菌種形式,用肉引方式接入菌絲培育成熟後,破成小木片做為菌絲引導。

菌引,應用微生物分離技術,從優質菌核裡分離,培育出純菌種,可以提高菌種質量,節約茯苓。

以上三種菌種都可,種植者可自選,不過研究所裡的菌種,一般為產量較高者。

種植技術

茯苓栽種中,北方中原地區每年只有栽培一季的氣候條件,多為冬伐松木,夏初(芒種前後)接種栽培。南方氣候多可栽種兩季,可冬伐松木,夏種。也可夏伐松木,秋初(9月)接種。

砍伐松木後,剔枝留樹梢,以加快樹內水分蒸發(留梢利於水分蒸發)。放山上一星期右,經略乾燥,為進一步加快松木乾燥和樹幹內松油脂溢出,以及將來放入窖中松木與松木中好相靠傳播菌絲,這時要為砍伐後松木削皮留筋,用刀斧從松蔸至梢削去寬3釐米的樹皮,剛到木質部為度。然後每間隔3釐米(保留3釐米寬樹皮)再縱向削去一道樹皮,削皮數以偶數2,4,6,8處。

再過半月,一月後松脂溢出,松木能敲出咚咚脆響後,需截料,進一步乾燥,再松木統一截成60釐米長,集中到選好苓場地再一次堆疊架曬。此時要加速苓場準確工作。

栽培茯苓場所

茯苓場所應具條下列條件

1,砂質土壤,以7砂三土場所,大粒砂,粘性土壤,不能做苓場。

2,方向朝南,西南,東南均可。忌朝北(陽光不足,氣溫,土溫低,還特易白蟻,不適應茯苓生長。

3,坡度10-25度,pH4-6的酸性場地。

4,多年未種植過茯苓的,未種過農作物的生荒地。

挖場地

茯苓場選定後應及時挖場地,在砍伐松樹後即開始,在削皮,截短之前,可在冬季,將土壤刨開,經冬季的嚴寒凍誇土壤中害蟲和雜菌一部分,利於茯苓生長。。

挖場時,深挖50釐米以下,檢去石塊,樹根,挖出坡度備用。

挖窖排廂

接種前,要在苓場上順坡挖窖,窖長80釐米,寬30-50釐米,深30釐米,每窖間留間隔,可阻隔病蟲害,可人行工作。縱向留出人工作道40釐米。

茯苓窖挖好後,等待接種,接種要求選晴天進行操作。

以乾燥敲去咚咚響,截頭有裂縫隙為好,每窖放入30斤松木,肉引以一斤帶皮,木引以20片,菌種以半袋對切斷,留外包裝,排好松木有夾引,貼引,和墊引法,可統一貼引法為主,接種後覆土5一7釐米。以龜背形,中間高,四向低,從下向上順接好覆土,全覆土後,在人行工作道上開出排水。

管理


1,查窖補種,接種後半月,茯苓菌絲可生長30釐米,扒開窖接種處見菌絲生長情況,沒有接上的應即時補種,覆土蓋上。70天以後菌絲完吃透松木料,苓場土壤會出現不斷裂縫,表明窖內已有小茯苓生成。

2清溝排水,若降水過多,為防止窖內積水,可用塑料薄膜蓋窖頂,將水引入排水溝中,晴後揭去。

3,覆土防曬,在茯苓菌絲冒出土壤表面或土壤龜裂時,及時覆土。

4,護場圍柵,茯苓因接種是貼引,不象其他鑽孔填入菌種,菌種受震動易脫,人員,野生動物進入踐踏,受損害極大,工作人員應選人行道走動。

病蟲害

茯苓病害主要為侵染性真菌,只要菌種優良,影響不會太大,多由於土壤中溼度過大引起,做好排水,侵染髮生瘟窖就較少。

茯苓蟲害主要為白蟻,白蟻以填入松木為食,在挖場地時,就要挖除四處周圍白蟻來源,並用時常在栽培中中滅蟻靈滅除白蟻。

採收

茯苓接種後,按每窖30斤松木料的,經過十個月後菌核(茯苓)便成熟,可陸續採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