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小區裡兩三歲的孩子有七八個,彼此都很熟悉。最近來了一位“新客”女孩,叫默默。特立獨行,喜歡抱個洋娃娃,坐在小車裡很少下來。

小朋友們好奇地圍上去,看著新鮮的面孔,以及默默手裡的玩具娃娃。默默突然哭起來,說要回家,好幾次露面都是這樣。

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夏天的午休時間,樓下空無一人,路寶媽下樓倒垃圾,發現原來我們竟然住同一棟樓。問及“是否剛搬過來”?答“已居住兩年”!

兩年來,媽媽從來沒帶默默出來玩過,怕孩子生病、嫌累,擔心孩子不合群。路寶媽簡直不敢相信,兩年沒出門?兩天都覺得憋得慌!

默默到了上幼兒園年齡,媽媽覺得這樣不行,想讓孩子適應一下集體生活,因此才帶出來玩。看得出來,孩子玩的慾望很強烈,但總是邁不出第一步,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默默不會分享,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當別的小朋友主動靠近時,默默變得膽小、害羞,這種現象叫做“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象,指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經從兒童擴展到了成人。

默默的媽媽不善於社交,很少出門,見解影響到了孩子。母女兩人長期單獨在一起,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足夠鍛鍊,所以便會出現膽小、內向、不善社交。

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導致“自然缺失症”的兩種誤區

媽媽不善於社交,有時候跟性格有關,還有就是像案例中這位媽媽,過度擔心導致不敢出門。

首先,過度“講衛生”、怕髒,從而把孩子保護起來。

路寶的爺爺就特別“講究”,每次出門遛娃都隨身攜帶一瓶水,說是要給孩子勤洗手。不讓路寶玩滑梯,說“太髒了”;坐蹺蹺板之前也要把扶手擦一遍。

其實,講衛生是好習慣,不過沒必要太較真兒。不然,孩子像在生活在真空裡,以後離開大人、自個兒出去了還怎麼生存呢?

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曾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家長因為多慮不讓孩子接觸自然,導致他們出現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就會得不償失。因此,不要剝奪孩子的需求,多提供一些和自然接觸的機會。

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其次,媽媽認為沒必要出門,在家帶娃更方便和輕鬆。

孩子在外面不老實,跑來跑去,家長需要緊跟著,孩子還不累,大人就先累了。不比在家裡,只要把玩耍空間收拾出來,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玩,家長做家務或者坐著看電視都行。

帶孩子不要妄想輕鬆,你可以想辦法高效帶娃,但不要置之不理。這樣的孩子變得膽小後,再去彌補更累,不如一開始做好陪伴。

愛默生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對孩子的身心靈都有不同程度的薰陶,孩子在戶外更舒適。

孩子膽小、不善社交?繞開兩種誤區,遠離“自然缺失症”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會生來就膽小、不善社交,一般跟父母的教育和撫養方式有關。多帶孩子去接觸自然、接觸人,便可以遠離“自然缺失症”。

孩子一路成長,父母一路修行。

關注 ,同行山重水複育兒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