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大表哥吖


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歷史地位非常高。三國之後,幾乎沒有一個歷史人物的高度能達到諸葛亮的地位。著名史學家錢穆評價諸葛亮:“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諸葛亮的地位被抬到如此高的程度,脫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理想以及中國歷史發展的現實需求。

一、諸葛亮符合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認為人的目標是成為聖人。儒家不僅將堯、舜、禹、周公等人塑造成理想人格,而且對於聖人有明確的人格標準,也就是存在理想人格。

儒家經典《禮記》中,就提出了一個具體的理想人格模式,這個理想人格模式就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而且維護著幾千年來的道統權威。

在諸多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最符合《禮記》提出的具體的聖人標準。我們可以具體來看諸葛亮的這些理想人格特質。

1、諸葛亮在隆中耕讀,最後選擇了劉備,而在這之前沒有輔佐任何人,之後一直忠於劉氏。符合《禮記》要求的君子要自立、規為、出仕以及守義的標準。

2、諸葛亮在街亭自貶,拒絕加九錫的要求,身居高位,不謀私利,言行一致。符合《禮記》中容貌、備豫和近人的標準。

3、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恤百姓疾苦,為君王分憂,廉潔奉公。符合《禮記》要求君子特立獨行、憂思的標準。

4、諸葛亮遊說孫權時,舌戰群儒,不懼曹操,符合《禮記》中的剛毅的要求。

5、諸葛亮舉薦劉巴、蔣琬,稱讚龐統,建議陸遜不要任用諸葛恪,符合《禮記》舉賢授能的標準。

6、諸葛亮年輕時所交的朋友,他的忠貞、審慎、仁厚、善談,符合《禮記》交友和尊讓的標準。

整體來說,在眾多歷史人物中,沒有人比諸葛亮更加符合這些標準。

相比之下,司馬懿和曹爽爭權有被迫的成分,但這件事本身並不符合《禮記》的標準。加上司馬氏後來奪取曹氏江山,司馬懿只好背黑鍋了。

二、傳統文化對於德的看重

《禮記》中所列的理想人格,最主要涉及的就是德和才兩個方面。

我們總是講要德才兼備,不過在涉及人物評價時,德是基礎,在有德的基礎上才會去看才,德被認為是做人的根本。

三國時期有很多有才的人,比如呂布的勇武,司馬懿的智謀。但他們在德的方面是不如諸葛亮的。

曹操陣營中很多人有才,但是德就差了,比如郭嘉在德上面就被人鄙視。這跟曹操的個性也有關係,曹操在選人時,更加看重才,而不是德。

曹操用司馬懿,也主要是看重司馬懿的才。司馬懿也是受曹操陣營拖累,有一個不重視德的老闆,旗下的員工的德怎麼樣自然會受到別人質疑的。

而諸葛亮的才也許不如郭嘉和司馬懿,但是德方面肯定要超過這二人。

三國之後的歷史人物中,才超過諸葛亮的有很多,但在德方面是不能跟諸葛亮相比的。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諸葛亮的形象不斷強化,不僅有德,連才也被填滿了。

三、歷史發展的需求

諸葛亮的形象在歷史發展中被不斷抬高,背後有著時代的需求。

諸葛亮死後,蜀人懷念諸葛亮,蜀漢就開始為諸葛亮立廟。蜀漢亡後,蜀人懷念故國,更是加深了對諸葛亮的懷念。諸葛亮治國才能的傳說廣泛流傳。

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治腐敗,社會混亂,民族危難,諸葛亮將蜀地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傳說激發了人們對穩定秩序的渴望。同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開始被強化,人們渴望有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軍事人才來領導北伐,戰勝強敵。

唐朝安史之亂後,社會動盪不安,人們對穩定的秩序的渴望再一次提升了諸葛亮的形象。

隨著傳奇和詩歌藝術的發展,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能力進一步被強化,同時智謀開始成為顯著特點。估計中晚唐時期的人們普遍覺得當時的將領都是些蠢貨。

唐代出現了大量詠懷諸葛亮的詩歌,全唐詩中,關於諸葛亮的就有一百多首。

宋元時期,民族矛盾突出,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精神很契合時代,諸葛亮的形象再一次被提高。他已經不僅有智謀了,還有了凡人不具備的能力,不僅能發明機械器物,還能驅使鬼神。

明清時期,專制統治空前強化,儒學進入新階段,諸葛亮身上的儒家理想人格特質非常符合當時的需要,他不僅是經綸濟世之士,更是“足智多謀”,維護正統的奇才。

在上述不同歷史階段,司馬懿不僅不符合現實需求,反而成了反面教材,被加以抹黑。

總而言之,諸葛亮能夠流芳千古,是由於他的人格特質符合儒家提倡的聖人標準。同時,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需要一個理想的領導者,而諸葛亮剛好符合了人們的期待。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strong>


江蝶夢


我們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瞭解多半來自於史料演義,對此二人的評價不僅參雜著強烈的個人好惡,更是攪拌著幾百年來文人史官乃至平民百姓的情感加成。不管過程是怎樣的,現在呈現在人們認知中的狀態就是,褒諸葛貶司馬,儘管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從另一個角度讓大家走近司馬懿,然而諸葛臥龍的千古流芳是從來不曾被撼動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兒老夥伴,像是三國時期的兩片濃雲,交匯之際電閃雷鳴,驚天動地。兩人無論從才學、眼光、政績、膽識上都出類拔萃,他們各自蘊藏的巨大能量,單看哪個都能自成傳奇。然而沿著歷史的長河順流而下,卻唯有諸葛孔明千古流芳,細品緣由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統治階級的推崇。為臣者,苟利國家生死以,即便無才,至少不成禍。諸葛亮是忠君愛國的大賢之臣,劉備三顧出山之後,直至病逝疆場,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其功德成就足以立成標杆,刻成石碑,由後世瞻仰,供後人為臣者學習,堪稱賢臣典範。統治階級當然希望如此德才兼備,忠君愛國的臣子越多越好。相比之下,司馬懿為臣後期就顯得不那麼地道,雖有曠世奇才,然功高蓋主又不太安分,這是統治階級最擔憂的狀況,勢必貶責。

二是士族階層的尊崇。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士族階層的傑出代表,兩人的功業在三國亂世都讓士族階層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然而後世的士族階層卻極力推崇諸葛孔明,是因為其教科書式地高標準完成了士族畢其一生所追求的入世理想,不求私心,只談愛國,不求私利,只求奉獻。即便並不是每個士族都能做到,但絲毫不影響把諸葛亮這個“完美士族”貼上偶像的標籤。

三是民間百姓口耳相傳。眾所周知,諸葛亮較司馬懿之不同,有個特點尤為突出,既是諸葛亮愛民之心甚切。雖然二者在政績上都做到了國富民強,然而從出發點上來看,諸葛亮則更偏重於真正考慮民間疾苦,許多佳話也由百姓津津樂道。諸葛亮散發的獨特個人魅力,在一個個軍事神話的神秘面紗遮掩下,這個更接地氣的平民聖賢,自然也就成為了民間百姓歌功頌德的不二之選,相比之下,精於政斗的司馬懿在百姓心裡似乎就顯得有些虛無飄渺了。


國家人文歷史


諸葛亮和司馬懿最本質的區別是,諸葛亮有大愛,一心為公,為了興復漢室,鞠躬盡卒,死而後已。而司馬懿格局太小,一心為私,處處算計,只為自己謀福利。

諸葛亮才華出眾,奈何沒有遇到伯樂,只能暫時隱居隆中。自從劉備三顧茅廬以後,他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就死心塌地的全力幫助劉備爭取天下,興復漢室。


公元221年,在諸葛亮等人的擁護下,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即後人所稱的蜀漢。劉備就是蜀漢昭烈帝,諸葛亮被封為丞相。

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劉備擔心太子劉禪無能,怕他無法繼承大業,而丞相才華蓋世,又怕他忠誠不夠。於是劉備囑託諸葛亮:‘你才華蓋世,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定國安邦,成就大業。若太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若他無能,你就代他自立吧!’諸葛亮聽了這話,立即拜倒在地,哭著說:‘臣一定輔佐好太子,鞠躬盡卒,死而後已!’


諸葛亮是真的忠誠,他把‘鞠躬盡卒,死而後已’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可惜他面對的是無能的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

司馬懿也是一個足智多謀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是曹操手下名將,後來又為曹丕征戰多年,多次打敗蜀漢的北伐,在曹魏政權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是司馬懿給人的感覺就是老奸巨猾。因為他有私心,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想獨攬大權。曹芳繼位時,司馬懿和曹爽為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他先以退為進,說自己年老有病,要退居二線,然後就裝做重病纏身,神志糊塗,口齒不清的樣子,讓曹爽麻痺大意,實則暗中蓄養死士,聯絡朝中元老,等待機會發動政變。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離開洛陽去打獵的時機,領兵佔領了洛陽,他逼使郭太后下詔廢除了曹爽的兵權。後來又假意讓曹爽回京居住,實則早就羅列了曹爽的罪狀,等曹爽回到洛陽,立馬把曹爽一干人等處死,並誅滅三族。從此曹魏的大權就被司馬懿控制了。這也為他的子孫謀權篡位創造了有立的條件。


用戶53250208719


人們常說,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麼,世人的眼睛當然也是雪亮的。只要用以下三點進行比對,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何會千古流芳。

一、諸葛亮、司馬懿皆有知遇之恩,前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者恩情三忘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自古以來,國人倡導的便是“知遇之恩,當銜環以報”、“點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但是,諸葛亮、司馬懿二人又有怎樣的知遇之恩,二人又是怎樣相報呢?

諸葛亮

歷史上,劉備對諸葛亮雖然未有《三國演義》中所言的“三顧茅廬”那般精彩,但是也有三請之說。結果,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實際行動回報了蜀漢兩代君主。

司馬懿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聞其名聲,派人召其府中任職,司馬懿裝病不就,為此曹操還曾派人於夜間刺探實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使用強硬手段將其請到丞相府任職(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雖然此書記載有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但是並無其它史料記載,而此時歷史的話語權又落入了司馬氏之手,明顯有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開脫的嫌疑。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11月,曹丕登位,視司馬懿為心腹,任其為尚書、不久改任督軍、御史中丞、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封安國鄉侯、向鄉侯;公元225年(黃初六年),曹丕伐吳之時,任司馬懿為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曹丕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曹丕將司馬懿視為大漢的曹參、蕭何,可見對其是多麼的看重。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5月,曹丕駕崩,臨終委以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為輔政大臣,並告誡太子曹叡:“這四個人都是曹魏的忠臣,你千萬不可多疑”。 曹叡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馬懿征伐遼東公孫淵獲勝,曹叡賜其日本卑彌呼金印,封其為“親魏倭王”。同年末,曹叡病逝前委以司馬懿託孤重任。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可見曹操、曹丕、曹叡對司馬懿盡皆相當看重,可謂曹氏三代皆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然則司馬懿是如何報恩的?從不諫言朝中過失,只以建功立業樹立個人威望為重。還真是:冷眼看朝局,我自心中明。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盡除曹氏宗室朝中勢力,所牽連者高達5000餘人。同年4月,司馬懿提拔親信、心腹掌控朝政,至此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雖然高平陵之變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是曹家之人並無想要司馬懿性命之心,僅是收其權柄而已。然而司馬懿為了重掌權柄,竟然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氏宗室朝中勢力盡皆除去。同時,以司馬懿之智,能看不出曹爽是什麼人嗎?但是他可曾有過一句規勸,可曾有過臣子盡忠之言?這不明顯的“養豬自肥,殺而食之”嗎?可見其早有算計之心。

所以,司馬懿如此行為,又如何能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相提並論呢?

二、諸葛亮、司馬懿皆為託孤重臣,前者一諾九鼎,後者言而無信

孔子曰:民無信不立。
魯迅講:誠信為人之本。
《資治通鑑》: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可見國人對於信守承諾是多麼的看重。劉備託孤之時,諸葛亮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如其所言。然而,曹叡託孤司馬懿之時,司馬懿頓首流涕,結果卻南轅北轍、大相徑庭。

《三國志 明帝紀》記載: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

如此結局,司馬懿又怎麼可能和諸葛亮相比呢?

三、諸葛亮、司馬懿皆為臣子,者前三代盡忠,後者三代奪位

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逝五丈原,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在與成功偷渡陰平小道的曹魏大將鄧艾於綿竹城外對決中戰死沙場,可謂三代盡皆為了國盡忠。

然而,司馬氏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公元254年(嘉平六年),時隔5年,司馬師便找藉口將曹芳廢為齊王,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公元260年 (甘露五年),時隔6年,司馬昭寵臣賈充指使成濟殺害年僅20歲(虛歲)的曹髦。事後,還將其廢為庶人,另立曹奐為魏元帝。也因此,有了後世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公元265年(鹹熙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至此,曹魏滅亡,西晉建立,建都洛陽。

其實,自漢武帝獨尊儒家後,後世每家每戶中堂所供奉的牌匾,盡皆上書“天地君親師”, 意為除了天地之外,忠君便排在了第一位,併成為後世子孫的家教傳承。而諸葛亮及子孫的舉動,又正好將忠君思想詮釋的淋漓盡致,既是歷代帝王所期盼,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因此諸葛亮才能千古流芳。


祥子談歷史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人有可比性嗎?除了智謀方面司馬懿可以與諸葛亮一較長短以外,其他方面司馬懿有資格給諸葛亮提鞋嗎?

1.諸葛亮忠,司馬懿奸。

2.諸葛亮鞠躬盡瘁,司馬懿謀權篡位。

3.諸葛亮扶幼主,司馬懿欺幼主。

4.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司馬懿親小人殺賢臣。

5.諸葛亮善治國,司馬懿善權鬥。

6.諸葛亮罷免李嚴,司馬懿殺曹爽全族。

7.諸葛亮提拔賢臣,司馬懿提拔親信。

8.諸葛亮北伐為理想,司馬懿害張郃為私利。

9.諸葛亮娶妻娶賢不懼醜,司馬懿差點殺妻。

10.諸葛亮流芳百世並非從三國演義開始,司馬懿遺臭萬年也並非從三國演義開始。

這兩個人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司馬懿有什麼資格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220君


三國迷們經常會在網上爭論三國中的謀臣武將,到底誰更勝一籌! 像謀臣方面,大多拿著四位名人:賈詡、郭嘉、諸葛亮、司馬懿,相互比較。其中爭辯最多的,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到底誰更厲害! 其中主要的論點就在軍事能力方面,也就是自從司馬懿出來後,諸葛亮就很少在他手中討到好處,甚至導致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無功而返。

1、在治國內政上:諸葛亮完勝孔明自隨劉備入蜀後,先與法正共同管理蜀地,並更具先見的,採用嚴格的法令管理蜀地鬆散的民心。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丞相,安撫百姓,公佈禮儀,約束官職,發展農業,管理軍隊,東聯孫吳,北抗曹魏。蜀漢時期所有政策法令和發展規劃,都是有諸葛亮一手親辦的。在武侯逝世後,蔣琬費禕“蕭規曹隨”,蜀漢居然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而司馬懿除了在曹丕繼位時,與當時的陳群吳質等人改革內部官制改革,完善九品中正制,並沒有其他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2、在戰略戰術上:兩人平分秋色諸葛武侯不必說,未出茅廬就只天下三分,而且後期蜀漢的所有規劃,都是為了這個戰略藍圖定製的。即使後面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諸葛亮依然東聯孫吳,並堅持北伐,希望能夠創造出機會,這種宏大的戰略安排,非常人所能及也。武侯在戰略中,唯一被詬病的就是“街亭之戰”,用錯了馬謖,導致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司馬懿在戰略上可稱為雄謀妙算,抵抗諸葛亮北伐時,一眼看出蜀軍的弱點,糧草供應問題,直接採取守勢,避而不粘,則敵軍自退。 而且司馬懿晚年能精明的把握住機會,果斷髮起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系,曹魏政權終歸司馬一家!雖然司馬懿沒有“隆中對”這般宏偉的戰略眼界,但諸葛有街亭之敗,而司馬懿最後獨攬大權,所以說兩人平分秋色! 3、在軍事能力上:武侯略勝之說起軍事才能,武侯只有數次北伐中原沒有成功。但我們不能只看結果。也需要綜合一下當時的國力情況和兵力對比。諸葛亮北伐前,蜀漢可以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武將上,關張馬黃殞命,趙雲等老一輩將軍都年過50,所以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說。文臣如法正、張良等也去世。而且夷陵之敗,劉備去世,蜀漢損兵數十萬,與孫權的關係也岌岌可危。 諸葛亮既要緩和與東吳的關係,繼續結盟,又要穩定因為戰敗而混亂頹廢的蜀漢內部局面,繼續發展生產。同時四周還有強魏在側,孟獲在南。當時曹魏的王朗王司徒甚至連續幾年給諸葛亮寫信,讓蜀漢投降。武侯面臨的局勢當真危若累卵。 在國力對比國力對比上:蜀漢只據益州一地,而且大多是山區,糧草運輸極其困難,整個人口不過90餘萬,兵力不過10多萬。 曹魏據:青州、兗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涼州、幷州、幽州、冀州、荊州北部等中原地帶,人口將近500萬,兵力超過80萬。魏國的國力幾乎是蜀漢的10倍!實力相差懸殊。所以當諸葛亮第一次領兵北伐,直接快打到長安時,當時曹魏真的舉國震驚。諸葛亮北伐之難,直比登天。 而就這樣懸殊的實力,還把司馬懿打的只敢龜縮防守,不敢主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司馬懿,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當然,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擒殺孟達,遠征遼東,擊敗諸葛恪,也是戰功顯赫。但司馬懿都是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取勝的。而且平原地帶行軍,比蜀漢的行軍和糧草供給也容易的多。

況且,諸葛亮更是創造出了神鬼莫測的八陣圖。雖然陳壽說孔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那也是與武侯更加厲害的內政能力對比的。況且陳壽不過一介書生,沒有從軍打仗,評價不足為據。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將李靖,共同把諸葛亮評為“武廟十哲”之一,僅次於白起、韓信、孫武等。由此觀之,武侯的軍事能力怎麼可能比司馬懿差呢? 4.在人品道德上諸葛亮:不貪權愛財,為國家鞠躬盡瘁,自己的後人更是為國戰死!司馬懿:有虎狼之心,獨攬大權,後人篡位自立!所以綜上,諸葛勝仲達遠矣!若兩人換地而處,司馬懿管理蜀地,而孔明管理魏國。恐怕魏國早就統一天下了吧!


玉玲瓏格格


司馬懿是小人,孔明是大人!小人不傳代就死了,叫小人。所以後來人沒識得司馬㦤了。孔明呢就不同,他老婆為他生了很多很多兒子,一代一代接一代,直到他祖孫現在都張揚打鼓地說;我爺爺孔明很棒!很了不起!就這樣囉!


用戶617312254309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諸葛亮還有更多的頭銜: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顯然,個人才華上,諸葛亮比司馬懿優秀。兩人的謀略智慧上,不相伯仲,都視對方為偉大的對手,然而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雕像)

一、咱們中國曆朝歷代以儒家文化為主,推崇忠君愛民。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謙虛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一生便以軍師身份,忠誠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即使“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依然上對劉禪忠誠不二,下對蜀國百姓鞠躬盡瘁,哪怕劉禪是爛泥扶不上牆,也未有謀反之心,其氣節可謂日月可鑑。

司馬懿則不相同,雖然他的軍事才華不凡,但是他從不忠誠於曹魏。相反,司馬懿一生只想權謀篡位,為其司馬家族能爭得天下而陰謀詭計,上對曹魏不忠,下不顧魏國百姓。

《資治通鑑》有曰:德大於才者謂之君子,才大於德者謂之小人。無疑,諸葛亮是德大於才,司馬懿是才大於德。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忠君愛民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諸葛亮在這點上,德行遠勝於司馬懿,這是諸葛亮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武侯墓)

二、諸葛亮有積極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流傳於世。

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耳熟能詳,裡面的思想是謙虛、忠誠,又有治國安邦的謀略,還有任人唯賢的智慧。這種文學作品映現的思想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因此諸葛亮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也是他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其次,諸葛亮還寫了《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些經典名句一直成為歷代學子的座右銘。這《誡子書》雖然簡短,但飽含著天下父母都具有的對子女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也有對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諄諄教誨。

諸葛亮的這些文學作品,是他個人的智慧、德行的凝結,也散發著正面的、有積極影響的魅力。司馬懿身上不具有這種德行,他身上只有陰暗的的權謀,哪怕謀略過人,也僅是為個人,為他的司馬家族,沒有對世人的有正面的,積極的貢獻。



(諸葛亮之《誡子書》)

三、諸葛亮在經濟、政治、法律、軍事等等方面,都為世人留有寶貴的借鑑經驗。

1、經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軍屯耕戰,廣修水利,使人口得到發展,糧食增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甚至,諸葛亮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漢中地區的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2、政治上,諸葛亮深懂“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因此他一直是政治清明,努力於廉政建設,特別是在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控制上,就能彰顯他的廉政風格。

3、法律上,諸葛亮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因此,諸葛亮與群臣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同時,他還自己制訂了《五懼》、《六恐》、《七戒》、《八務》等法理法規。

4、軍事上,諸葛亮治軍以明,以信為本。這些軍事上的治理細則,他都寫在了《將苑·謹候》、《將苑·將材》、《便宜十六策》等等書卷上,這些對後代的軍事治理有著積極的影響。 諸葛亮的這些方方面面貢獻,都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這些貢獻,司馬懿都不曾具有。不曾對世人有過積極、正面貢獻的人,是不會千古流芳的。



(諸葛亮曾修過的水利工程山河堰)

四、諸葛亮的終極目標是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司馬懿的終極目標是造反謀天下。

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事無鉅細,信奉劉備的“仁愛”理念,為蜀國的建立嘔心瀝血,為蜀國百姓的安居樂業積勞成疾,從不謀私利,剛正不阿,用人唯賢,是集忠誠、智者、公正、大愛於一身的正面人物。

司馬懿一生,陰險奸詐,濫殺無辜,用人唯親,權謀篡位,為達目的毫無人性,終其一生,只是追名逐利,只是為司馬家族謀求榮華富貴,從不將天下百姓之福祉放於心中,是集陰暗、自私、狹隘、兇狠於一身的反面人物。



(諸葛亮之《出師表》)

因此,綜上所述,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自然是諸葛亮能千古流芳。歷史的浪潮中,能千古流芳從來是對世人有積極影響的人物,也是人類文明、文化的必然。


我就是竹韻


回答這個問題,我就說的簡單點,說複雜了,大家也不懂,就談歷史不說演義,諸葛流傳千古而司馬懿卻沒有,主要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政治,在這方面,諸葛武侯把蜀國治理的有條有理,百姓生活富裕,內亂極少,遠比其他兩國好的多,諸葛武侯的政治才能也是大家公認的,不亞於管仲,是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所以諸葛武侯成為後人政治家稱讚學習的榜樣!

第二,論軍事,雖然有人說諸葛軍事弱,但是與司馬懿相比,還是強很多,為什麼,歷史上司馬懿與諸葛對決,司馬懿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兵力數倍與諸葛,卻被諸葛武侯打得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任憑蜀國大軍百般羞辱魏國大軍,還在魏國土地上種地,來去自如,魏國大軍真是一點尊嚴都沒有,這是歷史上打的最窩囊的仗了,沒有之一,反過來說,如果司馬懿採取守勢,等待時機,給諸葛致命一擊,這也是符合兵法的,但是事實呢,直到諸葛死,還被諸葛的木像嚇退,留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千古奇笑,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對決。在軍事方面諸葛有《八陣圖》流傳後,此陣非軍事天才不能運用,諸葛武侯之後,中國歷史只有兩人用過此陣,均取得了勝利,八陣圖至今無能能破。

第三,論文學,諸葛武侯有《出師表》《隆中對》《戒子書》流傳後世為後人所學習,《隆中對》《出師表》至今還被納入現代中學教材學習

第四,論發明,諸葛武侯發明的東西很多,就簡單說大家熟悉的,諸葛連弩,木馬流水,這個兩個發明,至今都沒有人能參透其中的奧秘,也無人能製造出,也成為了一個迷。

第五,論品質,諸葛武侯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誠三代成為後人稱讚學習的榜樣。

第六,論功績,諸葛武侯幫助劉備從賣鞋到稱帝。其實這個不算什麼,因為從古至今太多了,人家還是一統,諸葛武侯只是三分天下而已。但是結合三國時期的實際情況,就會覺得諸葛武侯確實是位奇才,未出山已定三分天下,而且這個三分是在,當時曹操一統北方,手下號稱百人團軍師,以及東吳手下人才濟濟,而劉備啥也沒有,連個安身之地也沒有的情況下分出來的三分天下,這個功績,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你能否定,東吳周瑜,魯術,是個廢物,曹操手下的百人團是廢物,那諸葛這個三分天下就不算什麼了,因為在一個匹夫之勇的時代,打個三分天下算啥,一統都沒啥稀奇的。

第七,論預測,諸葛武侯有《馬前課》預測後世,流傳後世,而且預測的內容通俗易懂,沒有其他預算師那麼複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第八,論外表,三國時期,大家公認的周瑜,諸葛武侯是三國時期的美男子,是多少美女羨慕的對象。

綜合上述,諸葛武侯與司馬懿相比,司馬懿哪一點都比不上,司馬懿與諸葛相比,只有,能忍,命長勝於諸葛武侯。命長我們後人可以學習,但是想司馬懿那種忍,我是不會學習的,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小忍可以,但是像司馬懿這種忍,我真是忍無可忍,我也有自己的尊嚴,所以我不學習這種忍。諸葛武侯幾乎一個完人,令後代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所稱讚,就更別說百姓稱讚了,名氣怎麼可能不大,所以諸葛武侯成為我們心中的神,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諸葛武侯確實太神了,他集所有才華於一身,世間罕有的奇才!


汐水柔情


因為司馬懿與諸葛亮比,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遠遠不如諸葛亮。

司馬懿與諸葛亮均出身士族,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司馬懿出身河內大族,家族人口興旺,能力出眾,諸葛亮出身沒落士族,家道中落,憑個人能力出仕輔佐劉備,一步一步登上理想顛峰。

論文學能力,諸葛亮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出師表》、《誡子書》,《出師表》還列入中學語文課本,讀起來那是激揚文字,朗朗上口,而司馬懿呢?沒有文學作品流傳下來。



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流傳下來有一部軍事理論作品《便宜十六策》,關於治國治軍的一系列原則和經典,而司馬懿呢?什麼也沒有。

論戰略思想,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事,初遇劉備便作隆中對。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以當局者清的姿態,為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封土建國制定了一整套的戰略規劃,神奇的是這套戰略規劃,幾乎就要成為現實,諸葛亮的這種戰略思想,即使放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也不多見。反觀司馬懿,除了權術了得,並沒有看到任何具有戰略思想的建議,姑且不論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就說司馬懿平遼東,將漢人勢力斬盡殺絕,並完全放棄整個遼東,以至於遼東公孫氏被滅亡後,胡人勢力乘機填補遼東的勢力真空,在中原北境與胡人沒有緩衝區,直接面對胡人的威脅。



論治國水平,諸葛亮治國水平一流,以法治國,其治理的蜀漢路不拾遺,遵紀守法。陳壽評價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是: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意思是:諸葛亮是懂得治世之道的傑出人才,與管仲、蕭何相媲美的優秀人才,這個評價夠了吧!而司馬懿呢?以腹黑、忍耐奪權,以權術治國,治下淮南三叛,此起彼伏,兒子還殺了皇帝,大逆不道,這種水平叫竊國大盜。

論軍事能力,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第四次北伐時的滷城之戰有一次正面對決,司馬懿不僅大敗,還賠上了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的最後一個車騎將軍張郃,魏軍被斬首三千,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



論人品道德,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諸葛亮是這樣對待自已的政敵李嚴的---將李嚴貶為庶人,諸葛亮死,李嚴為之鬱鬱而終;而司馬懿是這樣對待自已的政敵曹爽的---先是誘騙曹爽投降,許與富貴,然後食言,族滅曹爽三族。諸葛亮是這樣對待蜀漢皇帝的---鞠躬盡萃、死而後已,終身是漢臣;司馬懿是這樣對待魏國皇帝---司馬昭殺了魏帝曹髦,這叫弒君。諸葛亮是這樣對待自已的家人---家族三代均為國損軀,戰死疆場;司馬懿是這樣對待自已的家人---將權力世襲,為後代纂位奪權創造條件。



如果你說這些還不是諸葛亮千古流芳的原因,好吧,那麼諸葛亮終身入選武廟十哲呢?

自唐朝開始,諸葛亮就進入唐朝官方選定的武廟十哲,如果你說諸葛亮入選是因為忠心的原因,好吧,那我們來看一下武廟十哲有哪些人:

唐朝:主祭姜子牙,副祀張良,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宋朝:主祀姜子牙,配享張良,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這裡面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名將名相?有哪一個不是流芳千古的人物?而武廟十哲中的人,三國時期僅有諸葛亮一人而已,司馬懿根本算不上,這能比嗎?



再來看一下,諸葛亮還有哪些東西是流傳至今的?

1、木牛流馬

2、孔明燈

3、諸葛連弩

4、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而且諸葛亮還有幾處名勝古蹟留下來,有:

1、成都武候祠

2、襄陽古隆中躬耕地

3、陝西省勉縣(沔縣)諸葛亮墓地

而司馬懿呢?除了司馬懿後世不肖子孫留下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外,什麼也沒有了,而正是因為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差一點就導致漢族亡了種,滅了國,司馬懿得負次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