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王潮涛


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是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长兄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但是为何明代宗朱祁玉和于谦两个人配合得那么好,他们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但为何朱祁镇还是可以轻易的复位呢?

<strong>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朱祁钰不信任于谦开始说起,在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走,瓦剌人拿朱祁镇当人质,要挟明朝的时候,于谦力排众议,拥戴朱祁钰为新一任的皇帝,并把远在瓦剌人手里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又亲自带兵指挥,打败了瓦剌人对京城的围攻,这样看来,可以说于谦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虽然朱祁钰在位时候,看起来对于谦非常的信任,大事小事都会和于谦商议着来,但是实际上他一直都提防着于谦,因为朱祁玉心里觉得于谦的确是把辅助的好手,但是也非常的害怕于谦的能力超越自己,然后会来抢夺他的位置。并且朱祁玉还尤其是害怕他自己病重去世后,于谦会夺取明朝的江山,因此在他病重期间,不再找于谦来商量事情,而是石亨给找过来商量事情,但是交代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并无从知晓,但是朱祁玉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石亨来牵制于谦的势力,正是因为他不相信于谦,而是相信石亨,才让石亨真正看明白了朱祁镇的病情,并且又立了朱祁镇为皇帝,才有了投机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

否则不了解朱祁钰病情的石亨,也不会那样的想法。说朱祁钰并不相信于谦,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第二天本来说朱祁钰要上殿,要讨论谁当太子的,当时的朱祁钰正在梳妆,忽然听到上朝的钟声,当时朱祁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于谦吗?他的意思就是于谦当上皇帝了吗?后来听说是朱祁镇复位之后,他才放下心来,然后回趟到床上睡去了,他这样的表现,明显就是提防着于谦。但是如果朱祁钰相信于谦的话,石亨既不会有想法,于谦也会把一切的事情给安排好,甚至立太子的事情,不必第二天上朝廷。在朱祁钰的驾崩之前,大家讨论也就会一下就完成,但是啊,只要立了太子的话,朱祁镇也就没有希望了。

综上所述,朱祁玉虽然和于谦两个人都掌握着政权,但是啊,就因为朱祁玉不相信于谦,所以啊,朱祁镇想要复位还是很简单的。


笑谈历史zz


(朱祁镇剧照)

朱祁镇的人生充满了浓浓的戏剧性。

他的曾祖父就是朱棣,他的父亲是朱瞻基。

出生四个月,朱祁镇就被立为太子。八岁当了皇帝。

22岁,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同年弟弟在北京城当了皇帝。23岁回到了家,朱祁镇成为了年轻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30岁,朱祁镇因为“夺门之变”,再次当了皇帝。37岁,朱祁镇离世。

问题来了,当时弟弟朱祁钰掌政权,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权,朱祁镇如何轻易复位的?

朱祁钰重病在床,而朱祁钰的儿子也已经死了,朱祁镇的机会来了

其实,明朝这一幕和南宋那一幕特别像,当年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被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时,南宋赵构就非常反对,这话又不好直接说出来,于是岳飞后来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死了。

赵构的担心是,二帝回来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帝位该怎么办?既然如此,那就让父亲和哥哥老死北方吧!赵构是个狠人。

但是,明朝的朱祁钰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哥哥朱祁镇被俘虏,大臣们把他推上了皇位。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位高权重,朱祁钰一上去就不想下来了。

因为瓦刺感觉朱祁镇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准备归还朱祁镇。此时,皇帝犯愁了,一句话,不想接。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啥意思?瓦刺求和,想把朱祁镇送回来,明代宗很不高兴,说道:“当年我不想当皇帝,是你们硬要让我当。”于谦看出意思了,这是担心皇位啊!于是说道:“皇位归属没问题,还是你。”如此一来,朱祁钰脸色才缓和,然后安排人去接了。

(朱祁钰剧照)

很明显,朱祁钰没有赵构狠,无论如何,还是把哥哥朱祁镇给接回来了。

但是,朱祁钰有自己的担心,为此,把太子朱见深废了,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朱祁镇回来后,被尊为太上皇,然后锁到了南宫,无法和外界接触,这一锁就是七年。

可是,朱祁钰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因为他唯一的儿子竟然死了。

公元1457年,朱祁钰又病了,而且是那种越来越重的病。眼看,朱祁钰离阎王爷越来越近了,此时,有几个人开始了小心思。

所以说,病重的朱祁钰掌控政权的能力越来越弱,又没有儿子,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操作朱祁镇上位的可能。

于谦是兵部大佬,但宫中诸多事宜没办法直接干预,而且是大意了

这几个机会主义者是谁呢?是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

这几人,首先是做通了孙太后的工作,孙太后当然没问题的,一个儿子不行了,换另外一个儿子上,没问题。

既然太后支持,这个小团队开始“复辟大业”了。

此时的于谦在干什么呢?于谦是个正直的人,此时还在思考如何安排人接朱祁钰的班。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沂王为太子,时间定为第二天。

但是,就在这一晚发生了惊天变化。

当晚,石亨等人砸南宫大门的锁没有成功,最后把墙撞出了一个大洞,众人从洞中进入,把朱祁镇“救”了出来。

十七日早朝,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
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于谦等大臣傻眼了,徐有贞高声宣布:皇帝病重,没有太子,因此太上皇复辟上位。目瞪口呆的文武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

就这样,朱祁镇历经无数劫难,八年之后,再次上位。这次事件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看得出来,于谦等人还是大意了,没有先到某些人速度那么快。既然速度慢了,脑袋可能就危险了。

朱祁镇上位后不久,于谦被杀。杀于谦不是朱祁镇本意,朱祁镇还为于谦辩解,于谦是立过功的。但是,徐有贞一句话,让朱祁镇无法不同意,什么话呢?

不杀于谦,复位无名。

皇帝最终同意,杀了于谦等人。

朱祁钰在十二天后病死,时年30岁。

综合来看,掌政权的朱祁钰病逝很重,对政权掌控能力大大减弱,使得有意复辟的臣子们看到了希望和机会。而掌兵权的于谦,一是大意了,二是动作晚了一些,就此造成了“夺门之变”的发生,让朱祁镇第二次当了皇帝。


蓝风破晓


朱祁镇复位成功,得亏四个人的帮忙,除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孙太后,即《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

孙若微才是“南宫复辟”幕后大佬,假如没有孙若微全力支持,借徐有贞等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冒着杀头危险“搞政变”的。


其实,以当时于谦的实力,镇压这次叛乱轻而易举,他乃堂堂兵部尚书,在朱祁钰的授权之下,可以调动任何军队,而徐有贞等只有区区四百禁卫军。

而且,于谦女婿是锦衣卫的首领,眼线遍布京城得每个角落,可以说,徐有贞的一切动作尽在监控之中。

况且“复辟”当晚,于谦的儿子急匆匆地来找父亲:“不好啦,父亲,太上皇复位了!”

于谦点了点头,这事他早就料到了,只见他不发一言,眼睛深邃地望着京城方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朱祁镇复位成功,随即于谦被逮捕入狱,几天之后,徐有贞将奏疏呈给朱祁镇,建议立即将于谦斩首,但朱祁镇犹豫不决,毕竟于谦是立了大功之人,没有于谦,明朝早已不复存在。

这时候,徐有贞说道:“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出师无名!”朱祁镇点了点头,于谦最终被杀了。

说了这么多,“事变”当晚,于谦为何按兵不动呢?他当时在想什么呢?

于谦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道:“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之所以按兵不动,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考虑。

当时的时局,朱祁钰病重,没几天活头了,他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几年前就死了。朱祁钰死后,谁当这个皇帝最合适呢?毫无疑问,是朱祁镇。


而“南宫复辟”只是让朱祁镇提前复位了,拿回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切,这于情于理于法都是毫无问题的。

作为一个忠于大明,心怀天下之人,于谦只能做此选择。


一半秋色


于谦掌握着京城三大营的兵权,是能够阻止英宗复辟的,但是阻止的后果是更加尴尬,因为当时的情况非常微妙,英宗和景泰帝是宣宗仅有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说,帝位的传承只能在他们二人之间或者二人的子嗣中选择,因为景泰帝的儿子早夭,英宗已经是“太上”,二人仅有一个后代,就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以前曾经被立为太子,后来废为沂王,在景泰帝病危的情况下,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于谦提出的“复立沂王”为太子,确立“国本”,这样英宗也就没有了“复辟”的借口,即使是朱见深年幼不能理政而必须由英宗实际执政,至少在朝廷法统上是没有障碍的,于谦也没有性命之忧。但是英宗抢先发动政变,让于谦也无可奈何,他如果以景泰帝的名义动用军队粉碎这次政变肯定是易如反掌,但是麻烦的是如何善后,因为毕竟当时景泰帝还没有死,如果于谦把英宗抓起来,就必定要以谋反罪诛杀英宗,如果杀了英宗而又只能立英宗的儿子为帝位继承人,那于谦就真的里外不是人了,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宗复辟而无能为力,


狼的影子716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不但掌握着朝廷里的行政大权,而且他还是兵部尚书,手握重兵,掌控着兵权。可是为什么,最终他却输给了无权也无兵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呢?于谦之所以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夺门之变)

一、于谦不揽权。

朝臣在朝堂上,要怎么才能揽权呢?

有两点最重要:一是要网罗一大帮党羽,在各个部门都要安插自己的人。在那些重要的要害部门,更应该安插自己的人。二是要打击敌对派,让那些敌对派势力在朝廷中不可能有所作为,甚至使得朝廷不存在敌对势力。三是把皇帝控制起来,朝廷中都听他的,而不是听皇帝的。

于谦当时在朝廷中,也达到了一人说了算的地步。但是,虽说他在朝廷中一人说了算,但是其实他不揽权。他没有网罗有什么党羽,不但没有党羽,而且于谦性格还比较刚直,不大瞧得上别人。《明史》上记载: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所有这些,都是他不大瞧得上别人的表现。

于谦既然瞧不上别人,他当然就没有党羽。他没有党羽,因此在朝廷中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拥戴。更为重要的是,没人去帮他监督那些反对者,比如石亨这样的人,他无法搞清楚他们有什么异动。如果于谦派了人监督石亨这些人,石亨这些人怎么还可能出来搞事情呢?搞不了事情,“夺门之变”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另外,于谦也没有在朝廷上排斥异己。他没有排斥异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反对的人。最终,也正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一定要把于谦搞死,才会在朱祁镇面前谗陷于谦,让朱祁镇狠心杀掉于谦。

有人会说,于谦不揽权,为什么能够在朝廷中自己说了算呢?这其实是因为他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因此很得朱祁钰的信任。在朝廷中,朱祁钰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对他的话言听计从。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若是某一天,朱祁钰忌惮他,不再他听他的话,他肯定就不可能在朝廷中立足了。

(于谦剧照)

二、于谦不强硬。

诚然,于谦不揽权。但是,如果他作风强硬一点,事情可能会是另外的结局。

当于谦等人上朝,看见朱祁镇坐在朝堂上,曹吉祥在那里大喊“太上皇复位了”的时候,于谦完全可以不承认。毕竟朱祁钰并没有死,皇帝本身是存在的。他要不承认这一点,石亨等人不一定能成功。

之所以不一定成功,就是于谦掌控着兵权。于谦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对石亨等人进行威胁。或者以需要请示太后为名,实行缓兵之计。只要缓一步,于谦就有机会了,石亨等人就不可能成功了。

归根到底,也是于谦没想过要揽权,他自己的手段又不强硬,同时,手段也不够灵活。因此,最终他完全是俯首称臣,听天由命,从而造成自己被杀的悲剧。

(朱祁镇剧照)

三、于谦权没用。

前面我们说了,于谦可以采用缓兵之计,只要缓一步,他就能够反败为胜。但实际上,于谦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许是并不容易实现的。

当时石亨等人在发动政变的时候,手中的兵并不多,也就是几个侍卫。他们站在宫门外把守着,还有一些在朝堂上。

虽然石亨等人的侍卫不多,但是,对于于谦等人来说,其实已经足够了。因为于谦等人是文臣,而且并没有武器。如果他们想反抗,必定会被这些侍卫抓起来。只要他们被这些侍卫抓起来了,就算他们手中有兵权,鞭长莫及,也没办法调动军队了。

这其实就是宫廷政变与军事政变的区别。宫廷政变,实际上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只需要一二刀斧手,就能解决问题了。

这就像康熙在抓捕鳌拜时一样。鳌拜同样掌控着兵权,但是,当康熙派了一帮摔跤手对付鳌拜的时候,鳌拜纵然可掌控百万雄兵,纵然他自己也有雄心万丈,但实际上也是无能为力的。

虽然咱们讲了三点,但最关键也是最主要的,还是于谦不揽权。他不揽权,因而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张生全精彩历史


导语:

朱祁镇在被瓦剌俘虏前是明朝的皇帝,被俘虏后,于谦为了顾全大局扶朱祁钰上位,但是当朱祁镇被释放归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愿意归还皇位,只是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本来身为太子的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也被朱祁钰给废了,朱祁钰立了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但这孩子不幸在景泰三年死了。


朱祁镇被软禁的日子并不好过,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他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了七年。这样的生活慢慢的使朱祁镇也有些麻木了,直到有心之人的出现,朱祁镇的生活发生了转机。这有心之人就是石亨和徐有贞等人,他们想要在景泰帝病重之时帮助英宗复位,好有利可图,于是朱祁镇就在石、徐等人的扶持下发动了政变。这次政变的结果就是朱祁镇成功复位,那么就有很多人好奇,朱祁钰和于谦俩人掌控着政权和兵权,朱祁镇被关了这么久,是怎么轻易就复位的呢?


石亨、徐有石以及英宗旧部的帮助

朱祁钰病重之时,石亨和徐有石等人不想坐以待毙,他们为了自己以后的利益,想到了被软禁的朱祁镇,如果帮助朱祁镇复位,那么他们将是最大的功臣,财力和地位都会有所提升。而且这江山本就是朱祁镇的,复位之后也是名正言顺,朱祁镇旧部也定会帮忙,权衡利弊之后二人便做出了这个决定,秘密去见了朱祁镇。

之后,徐有贞等人召集了多名朱祁镇的旧部,调动一支兵马,在石亨的帮助下闯进了皇城。

于谦的“不作为”是政变成功的垫脚石

其实就算这支军队成功的闯进了皇城,只要有于谦在,想要成功是非常难的,于谦掌握着兵权,又有执军的能力,只要他出手,朱祁镇想这么轻易的复位是不可能的。而最后朱祁镇政变成功,就是因为于谦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于谦什么都不做?因为于谦是在为大局着想,就如同当年让朱祁钰即位一样,如今为了大明的江山朱祁钰也不得不退位了。

所以即使于谦早早的就接到了消息,却只是安安静静的等待,并没有做什么措施,直到最后被抓捕入狱获罪而死也没有辩解一句。于谦有自己的考虑,因为朱祁钰病重,如果他出手阻止,朱祁镇死在政变中,朱祁钰也撑不了多久了,而朱见深还不堪大任,那么明朝将会走南宋的老路。为了明朝的江山,于谦选择了“不作为”,让朱祁镇顺利即位,也能稳固大明江山。

所以朱祁镇能够轻易复辟,首先是朱祁钰病重无力回天,独子也死了,其次是得到了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帮助,而最重要的就是于谦并没有阻挠,这些因素对朱祁镇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才使他轻易复辟。


小姐姐讲史


“夺门之变”朱祁镇能够成功复位,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孙太后默许;权臣于谦默认。

朱祁镇是明朝运气最好的皇帝,也是明朝最窝囊的皇帝。两次登基当皇帝,虽然两次都危机重重,但都轻易化解,轻松上位。一次是他出生的时候,他生母孙氏(《大明风华》孙若微)是嫔妃,朱祁镇是庶子身份,根本没有继位的资格。

没想到明宣宗朱瞻基废了胡皇后,立了孙氏当皇后,自然朱祁镇就是嫡长子,皇位算是捡来的。他登基当皇帝的时候才9岁,又有老爹明宣宗给他的留的“三杨内阁”确保朝政无忧,他尽情的和太监王振玩耍。

朱祁镇第二次登基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他虽然当了瓦剌的俘虏,皇位也被弟弟朱祁钰抢了,明英宗朱祁镇不但没有被瓦剌人杀了,还顺利的回到了北京,而且也没有被弟弟景泰帝杀,居然还让他住在皇宫内。徐有贞、石亨等人对他进行政治投机,趁景泰帝病重期间,发动了“夺门之变”,顺利的拥立朱祁镇复位。

那么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怎么如此的顺利,不费一兵一卒,往龙椅上一坐就宣布复位了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孙太后默许

当时景泰帝病重,驾崩是早晚的事情了,关键是他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皇帝可以死,但是皇位不能空。明朝要有人继承大统,这关乎国本。朝中大臣一直对此各有看法,无论谁来当皇帝,不外乎三个人:废太子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后来被景泰帝废了太子位;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外地藩王朱瞻墡,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

当时最有可能继位的其实是废太子朱见深,虽然他不是景泰帝的亲儿子,但是与他的血缘最近,而且辈分在那里,侄儿继承叔叔的皇位,符合祖制,至于藩王朱瞻墡,这基本不可能,哪有叔叔继承侄儿皇位的道理,这与祖制不符。

朱见深继位算是大势所趋,但是有一帮政治投机份子打起了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的主意,领头的就是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的石亨,他想太后孙氏进言,景泰帝将驾崩,我们想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孙太后默许了,她不能明着表达,因为大明朝有祖制,后宫绝对不能干政,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石亨立刻开始了组织行动。孙太后为什么默许让朱祁镇复位,因为朱祁镇是她的亲儿子。天下母亲都一个心思。

权臣于谦默认

石亨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立刻联络了宦官曹吉祥和文臣徐有贞,徐有贞很有谋略,而且很受景泰帝的重用,但是与于谦政见不合。徐有贞对“夺门之变”进行了详细的策划。

大明第一忠臣于谦当时的权势非常的大,可以说是景泰朝第一权臣,大家不要以为权臣都是奸臣,权臣也有忠臣。于谦是权臣,是能臣,更是忠臣。

于谦时任兵部尚书,掌控天下兵马,甚至连拱卫北京城的近卫三大营都只听皇帝和于谦的调动,而且他在锦衣卫里也有人,锦衣卫指挥使就是他的女婿。当徐有贞、石亨等人要发动“夺门之变”前,于谦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于谦选择了默认徐有贞等人的行为,虽然没有阻止夺门之变,但是也没有支持,从这一点来说,于谦选择沉默,他的态度其实很明显——鄙视。

于谦作为当朝第一臣,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瓦解政变,当时的景泰帝可没有断气啊,为什么他选择了默认?

因为于谦知道了孙太后的态度,从根本来说,封建帝王家的皇位传承算是皇帝的家事,外臣不便站队,而于谦从来就是一心为国,从来就是把忠于国家放在第一位,景泰帝驾崩是迟早的事情,既然朱家掌门人孙太后选择了让朱祁镇复位,作为国家栋梁的于谦为了国家考虑选择了默许。

于谦选择默许,纯粹是为了国家考虑,他不希望看到争夺皇位而引起朝局不稳,甚至双方刀兵相见,这对大明朝来说绝对是灾难,更何况就算是于谦阻止了夺门之变,那么最后皇位的选择依然会是在朱祁镇、朱见深俩父子之间出现。

于谦为了大局稳定,选择了默许,无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皇位大统都会回到朱瞻基嫡长子那一系,这也符合祖制和法统。

其实,明英宗朱祁镇还真不是个当皇帝的料,第一次登基当皇帝,差点把大明朝闹腾关门,自己还当了俘虏;第二次当皇帝,居然杀了忠臣于谦,让“夺门之变”的投机份子耍得团团转。


沉墨I方之城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被圈禁了7年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夺取了皇位。这其中,起作用最大的一批人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这批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朱祁钰在位期间被冷落压制。1457年正月16日,朱祁钰病入膏肓,徐有贞等人认为翻身的机会来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上去,赌了这一把大的。

南宫复辟的主要谋划者是徐有贞,但凭他一个落魄的文官是做不成这件大事情的,所以他联络了太监曹吉祥,武将石亨,王骥,张鞁等人,这群人构成了一个联盟。因为自古来,文官和太监,武将都是天敌般的存在,三个阵营的争斗从未停止过。眼光毒辣的徐有贞这次将太监和武将联合起来,是因为他们一个共同的敌人——于谦为首文官集团。

不得不承认,徐有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策划的这次宫变十分完美,虽然时间很仓促,但是很成功。

第一,时机把握的非常准确。选在朱祁钰即将大行的时候,其他书呆子们还在讨论到底让谁当太子。终于确定复立朱见深为成为了主流意见,还非得要拖一天,到次日朝会再上表。结果就是信息泄露,徐有贞果断提前行动,将这个天大功劳抢了过来。要是晚一天,就没他什么事了。

第二,拉下水的都是很关键的人物。曹吉祥,内宫太监,负责打探宫内信息保证消息畅通。石亨,重要将领负责京城防御,并且府内养有精锐家丁,关键时刻非常顶用。张鞁,是京营都督,掌管京城外围大营兵马。老臣王骥,负责南宫守备,原本是监视朱祁镇的,被徐有贞说动誓死效忠太上皇,宫变时亲自披甲带子孙上阵。內宫,内城,外城,南宫这四个关键地点都在掌控之中,想不成事都难。

第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的很全面。先是让曹吉祥进宫接触孙太后,得到法理上的认可,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些书呆子就想不到老太后这个关键。然后说动右都督张鞁,让他秘密调兵进城,防止出现意外,这个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让石亨搞到城门钥匙,保证军队按时进城。

最终,徐有贞谋划的十分得当,各方势力配合默契,各个行动环节无缝衔接。除了南宫那扇坚固的大门,没再有遇到更大的阻碍。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紫禁城,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不明所以,也不敢过问。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下这个结果,天下就此易主。


百胜刀王胡逸之




这件事说的是夺门之变,又称作南宫复辟。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镇重回北京,明景帝率领百官在东安门外迎接。因为事先朱祁镇已经答应过景帝,自己不会再做皇帝(这也是他能或者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景帝就把他奉为太上皇,安排他住进了南宫。

从这开始,朱祁镇就像是一个犯人一样被软禁在了南宫,整天有景帝的眼线对他进行严密的监视。而且景帝还禁止了朝中大臣和他有任何往来,他所做的就是每天的吃喝拉撒睡。

但是朝堂之上却还有不少大臣是朱祁镇的心腹大臣,毕竟他曾经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也一手提拔了不少官员,很多官员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其中最怀念他的莫过于在景帝朝不受重视的大臣了,就比如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他们在英宗时很得势,现在却倍受冷落,因此他们特别怀念英宗时期,自然也就在暗地里搞一些把戏,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期间还出现了一个事件。景泰四年,景帝的儿子病死,这位新太子还没来得及登基就死了。而景帝又没有别的儿子,就有大臣提议再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可是景帝大怒,把上疏的人或鞭笞致死,或逮捕入狱。这更加激化了英宗时期的大臣和景帝的矛盾,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有的也倒向了朱祁镇一方。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朱祁钰病重,不能够再亲自上朝。十六日深夜,石亨、曹吉祥利用军队,还得到了徐有贞、杨善的支持(当时他们两个人控制着督察院),集结了四百名禁军,直接冲到南宫,把朱祁镇接了出来。第二天早上,百官上朝的时候才发现,大殿上坐着的是太上皇朱祁镇。很多人已经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跪地大呼万岁。由此,朱祁镇成功的发动了南宫复辟。



而景帝和于谦为什么没有能够即使阻拦呢?

其实重点在于谦身上。当时景帝突然病倒,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时局的掌控能力,再加上事发突然,他根本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所以说只能任由事态的发展。

而于谦当时手握重兵,掌管兵部,又有锦衣卫做策应,他对这些情况一概不知吗?我猜不太可能。

不过于谦之所以按兵不动,我想和他个人崇高的理想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英宗被俘,于谦说了一句话,劝说朱祁钰继位,他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力主抗争到底,拒绝和谈。由此可见于谦效忠的并非是某一位皇帝,他效忠的是大明江山,他维护的是大明朝的百姓。江山社稷的安稳,黎民百姓的安危在他看来才是最重要的。

再看一下当时的局势,景帝病重,随时可能一命呜呼,太子又早夭,等到景帝驾崩,谁来当这个皇帝呢?肯定还是朱祁镇。所以说面对朱祁镇发动的这场政变他只能视而不见。试想一下,假如他阻拦成功了,朱祁镇肯定会被处罚,能不能保住性命还尚未可知,那么景帝一旦驾崩,谁来当这个皇帝,谁来稳住混乱的局面呢?

而他不阻拦的话,朱祁镇肯定会成功。这么一来,只需要付出景帝退位的代价,再加上他自己的项上人头,就可以保住大明朝的安稳,他于谦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面对朱祁镇发动政变,景帝是无能为力,于谦则是知其可以为而不能为之。

分析到此结束,如果还满意欢迎点赞!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加个关注哦。

听历史说话


  明英宗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一生充满传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一生下来就被确立为太子。在他9岁时,父亲病逝。当时朝中盛传襄王(明宣宗的弟弟)要继位为帝,是他的奶奶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他说:“这就是新君”,朱祁镇这才当上皇帝。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朱祁镇还是很幸运的。

  

  由于朱祁镇年少登基,所以明朝的大权主要掌握在张太后和内阁“三杨”手中。张太后虽然违背了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但却将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而“三杨”在主政内阁期间,也是安顿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让明朝国力更为鼎盛。张太后作为明朝的掌舵者,自然对孙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她害怕宦官干政,所以每当朱祁镇跟着小太监王振做坏事时,张太后都会把王振叫过去收拾一番。所以在张太后活着时,王振不敢有丝毫的逾矩,更不敢怂恿明英宗胡作非为。

  而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的陆续离世,王振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时正值明英宗青春年少,想要有一番不亚于先祖的功绩。所以在瓦剌太师也先挥师南下,进逼大同时,王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很多朝臣表示不同意,但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却早已打定了主意。为了让大臣们支持他的行动,他将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结果在他仓促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到达大同关附近时,却发现当地尸横遍野,加上后勤补给出现问题,所以人心惶惶。出师不利的朱祁镇瞬间便没了兴趣,打算班师回朝。王振为了向家乡百姓炫耀他在皇帝面前的得宠,便怂恿明英宗绕道他的家乡回朝。途中,他又害怕士兵踩坏家乡百姓的庄稼而再次改变行军路线。明英宗继续听之任之,最后导致“土木之变”。王振被愤怒地将士砍死,明军很多将领阵亡,而明英宗朱祁镇则被瓦剌俘虏。

  

  明英宗被俘后,明朝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建议南迁。是于谦等人顶住重重压力,拒绝南迁,并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郕王朱祁钰原本没那个胆子当皇上,但于谦把他架在了火上烤,大明朝的危亡又在旦夕之间。在孙太后点头同意后,朱祁钰登基称帝,即景泰帝。瓦剌原以为明英宗奇货可居,打算利用他狠狠地敲诈大明朝一笔。没想到于谦却不上当,还组织有序地打退了他们的进攻。

  

  眼看明英宗身上榨不出什么油水,他们又不敢真杀了明英宗,索性便将明英宗放了回去,恶心恶心于谦和朱祁钰。“你不是当皇帝么?我把朱祁镇放回去,看看你这皇帝还怎么当?”朱祁钰对于哥哥的归来也如临大敌,于公于私,他都不想把皇位让出来。所以在哥哥回朝的那一刻,他便将哥哥关进了南宫。朱祁钰命人将南宫上锁灌铅,任何人不得踏入半步。即使是送饭的宫女太监,也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朱祁镇过了七年,比他在瓦剌还惨。而就是在这般窘境之下,朱祁镇居然成功复位了!那与人失去联系的朱祁镇为何会在“夺门之变”中成功呢?首先,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在朱祁钰继位和朱祁镇复位的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初她之所以同意朱祁钰称帝,一是因为大明朝到了危亡关头,二是朱祁钰保证不杀害朱祁镇儿子和后妃。

  

  而当朱祁镇回来被关在南宫后,孙太后便一直试图解救自己的儿子。虽然她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夺门之变”中,但她却暗中表示了对朝臣的支持。也正是有她在背后撑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才敢联合明英宗发动政变。

  其次,朝臣们对未来局势的预判。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是在景泰帝病重的情况下。当时朱祁钰眼看就没几天活头了,而他的亲生儿子朱见济早夭,剩下的接班人只剩下三人,分别是:朱见深、朱祁镇和朱瞻墡。其中朱瞻墡是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叔叔,继位的可能性不太大。接下来,最后可能继位的便是朱见深。而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被朱祁钰废掉了太子之位。不管这父子两谁当皇帝,景泰帝都好过不了。所以石亨等人一合计,便索性接朱祁镇出来,立个头功。

  

  最后,于谦的默许。于谦对于大明朝可谓功高至伟,有力挽狂澜之功。在景泰朝,他可以说是第一权臣。不仅是兵部尚书,而且锦衣卫中都遍布他的眼线。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于谦其实就知道了消息。但他并没有阻拦,不是拦不住,而是不愿去拦。于谦是一个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景泰帝驾崩是迟早的事,而由明英宗出来主持大局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在明知明英宗出来自己会没命的情况下,他还是默许了石亨等人的行动。而事情也正如他所料,明英宗刚出来,发动夺门之变的人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明英宗处死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