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死的冤不冤?

东海已有几座山


胡惟庸的死倒真是不冤。

张廷玉曾言:“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胡惟庸为相7年是坏事做尽,挟势弄权、贪污受贿、屠害忠良、祸乱朝政等奸臣所具备的特性,胡惟庸都具备,他就是一个奸臣。



  •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自杨宪被诛杀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相才,因此朝中大权悉数交由胡惟庸一人做主。但胡惟庸这人私欲太重,有了权力不是先想着为国家办事,而是先为自己做事,他借着独揽朝政的便利,将内外诸司送达朱元璋的奏章全部先行扣留,对自己不利的奏章就扣下不上呈。
  •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因他独揽朝政,所以很多热衷于功名的,以及失去了职位的罪臣,是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不可胜计的金帛、名马,以及古玩,而胡惟庸是一一照收,并也同时将这些本来就是贪官污吏的人员给一一安排进朝廷的各个岗位。
单单看这两件事,胡惟庸的死就不冤。蒙蔽圣听,企图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只知与他有利的事情,不知与他无利的事情,这般作为与秦时之赵高有何区别?与此同时,胡惟庸还将那些贿赂他的人员一一安排进明廷的各个角落。想想看,这些靠贿赂上位的官员,他们要想继续升官,得靠谁?当然是胡惟庸,由此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成为胡党一员,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官员结党营私,一旦朝堂上有党派出现,则皇权势必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历代结党营私的权臣都不会有啥好下场。如此,在那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胡惟庸必死。



当然,胡惟庸虽死的的确是不算冤枉。但朱元璋为了杀胡惟庸,给他安上的那些罪名,却多多少少是有些冤枉他了。

以“胡惟庸通倭”为例。

《明史.胡惟庸列传》载:“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洪武十九年(1386年),宁波卫指挥使林贤供出已被处死七年的胡惟庸曾经欲联合日本一起暗杀朱元璋。据他所说:“在他因打劫明廷赏赐给日本的贡品,被朱元璋免官罢职,流放日本之时,胡惟庸曾暗中买通他,让他在流放日本期间,结交日本君臣,图谋造反。数年后,胡惟庸认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就上奏朱元璋,替他求情,让他回国,之后又派遣自己的心腹中书宣书李旺前往日本联系他,并暗中致信日本国王,请求借兵相助。而后,日本国王答应了胡惟庸的请求,他就与日本国王制定了一项刺杀朱元璋计划。



不久,如瑶奉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之命,组团来南京朝贡,向朱元璋进献日本特产,即一种特别巨大的蜡烛。此刻,日本朝贡使团的400位随从全为日本士兵假扮,他们将兵器全部藏在要进贡给朱元璋的大蜡烛中,想着等朱元璋接见他们之时,就突然发难,杀死朱元璋。不过,因日本使团到来时,胡惟庸谋反的计划早已败露,胡惟庸也早就被朱元璋所杀,再加上日本国的进贡要求也被朱元璋拒绝,所以这项计划最终无疾而终,并未实施。”

以上就是林贤在被告发后,所揭露的胡惟庸通倭事件的全部经过。而这件有关胡惟庸通倭之事以及刺杀计划的事件,也被明明白白的记载在官方史书中,似乎是一件铁证如山,让人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去详加探查的话,就会发生,这件事情是处处透露着诡异之处,可谓是疑点重重:

第一、林贤通倭时间模糊不清。无论是《大诰三编》,还是《明实录》、《明史》等史书,都未曾明确的给出林贤通倭事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时间,甚至是连年份都没有,林贤到底是何时打劫日本使节归廷用的,是何时被贬日本的,又是何时被胡惟庸通过上奏朱元璋将其召回的?胡惟庸又是何时让心腹前往日本联系林贤的?这些重要事件的时间,史书从未有过任何的记载,不说具体的时间,就连年份都没有,这不免让人有些怀疑。



第二、林贤为何要被贬日本?明初,明廷却有将本国的一些罪人流放到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藩属国中,如洪武五年,朱元璋就曾将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流放到高丽。但是,我们要知道被流放到藩属国的罪人皆是早年间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起义军首领的子嗣,朱元璋之所以会将他们流放到藩属国,是因为害怕这些人的旧部会利用故主的儿子行造反之事,因此才将他们流放到异国。

可是,林贤根本就不是什么早年间争夺天下的起义军首领的儿子,他只是朱元璋麾下的将领,试问朱元璋有何必要将他流放日本?再者,朱元璋在位期间可是反复下诏禁止臣民与海外交通,如此,他怎会自己打自己的脸,将自己的将领流放到孤悬海外的日本呢?



同时,要知道明初的中日关系,绝非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可比的,就在日本使节归廷用回国所持的诏书中,朱元璋还在斥责倭寇,警告日本政府:“今方吾与日本,止隔沧溟,顺风扬帆,止五日夜耳。王务修仁政,以格天心,以免国中之内祸”。由此,可以看出,在洪武朝中日两国的关系是不和睦的,日本不但没有臣服于明朝,更是时常侵扰明朝沿海地区。如此,试问就是这样对明朝不臣服的日本,朱元璋会将自己的臣子流放到日本吗?

而且,要知道林贤可是海防将领,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防范倭寇,试问朱元璋是糊涂了,还是发疯了?把自己防范倭寇的海防将领给流放到日本,这不是在说“我朱元璋认输了,这对你们不敬的防倭将领,我交给你们处理了”?这置大明威严于何地呢?置朱元璋脸面于何在?



第三、如瑶率使团入南京朝贡,欲行刺之事本身就是问题重重。首先,据《明实录》所载:“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日本国王怀良遣僧如瑶等贡方物及马十匹,上命却其贡,仍命礼部移书责其国王”,由此可知如瑶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南京朝贡的(这是如瑶唯一一次出使明朝)。若真按《大诰》所说,如瑶使团入南京朝贡,是因与胡惟庸密谋好的要一起刺杀朱元璋的,那为何要在胡惟庸死后才入京行刺呢?想想看,胡惟庸都死了,日本使团又何必冒着被灭国的风险去刺杀朱元璋呢?

当然,有人会说,当时信息闭塞,所以日本使团在入京后才知道胡惟庸已死,也才放弃了刺杀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就算当时信息如何的闭塞,日本方面在入南京朝贡前,也的绝对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已死的消息,因为在洪武十三年,日本国王怀良还曾派僧庆有来明朝贡,而依据洪武二年,明廷所定的朝贡礼仪,当时来京朝贡的外国使节,他们除要拜见皇帝外,还要去朝拜皇太子、中书省丞相以及其他部门长官,因此良怀的使臣庆有肯定知道胡惟庸已死的消息。如此,在明知盟友胡惟庸已死的情况下,日本又有什么必要再去冒险刺杀朱元璋呢?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当然,即使日本为了自己,想让中国内乱,从而在胡惟庸死后,还在准备刺杀朱元璋,他也不会那么傻的将兵器藏在大蜡烛中啊!要知道先不说在面见朱元璋时,日本使团的贡品并不直接呈给朱元璋,而是由礼部的官员负责接收,因此这些兵器到最后,日本使团的成员根本就接触不到,而且更别说,明廷在接受这些贡品前,都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这点对于经常来朝贡的日本来说,他们绝对是知道的。如此,试问他们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吗?

第四、日本国王怀良根本就没有帮助胡惟庸刺杀朱元璋的必要。400兵士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但对于怀良来说,却是保命的存在。因为在1381年前后,怀良自己都朝不保夕,被北朝打的四处逃窜,他怎可能派400兵士去明朝帮助胡惟庸刺杀朱元璋?



再者,即使怀良忍痛派遣400兵士去,但这对怀良有何好处?根本就没有任何好处,想让明朝内乱?但明朝内乱跟日本没啥关系,日本得不到任何好处,且一旦让明朝知道刺杀朱元璋与怀良有关,明朝必定大怒,一定会发兵攻打南朝,即使不攻打,也会扶持北朝,这样南朝只会加速灭亡,这绝对是怀良所不能承受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从种种迹象表明,胡惟庸通倭一事绝对是朱元璋强加给胡惟庸的罪名,根本就是莫须有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朱元璋要给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而且所选的倭寇对象是怀良和如瑶呢?

首先,朱元璋给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杀胡惟庸更加的名正言顺,更是想让他遗臭万年。众所周知,明初,明朝面临的外患无非就是北元和倭寇,因此当时朱元璋不但给胡惟庸安上通倭的罪名,还有通北元的罪名,而朱元璋这么做,不言而喻,就是要让天下百姓知道,胡惟庸不但有罪于君,而且还里通外国,也有罪于民,有罪于国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不可赦的卖国贼。



再者,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怀良来作为胡惟庸联系的对象,这个原因更简单,因为当时日本都是以“日本国王怀良”前来明朝朝贡的。而朱元璋为何要选择如瑶所率领的这个使团来作为“刺杀”的执行者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如瑶曾经惹怒过朱元璋。

洪武十四年(1381年),如瑶入京朝贡,此时朱元璋质问他,为何倭寇还始终侵袭大明疆土,而后日本征夷将军又对大明出言不逊,可这时如瑶不但没有向大明道歉,反而是为本国极力开脱,如此,朱元璋对这位极其不上道的如瑶自然是恨之入骨。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要选择如瑶所率领的朝贡使团来作为“行刺”的执行者啦,纯属泄恨而已。

总得说,胡惟庸死的不冤枉,但朱元璋给他安的多数罪名都是莫须有的事情,这对于胡惟庸来说,却是有些冤枉的。


澳古说历史


胡惟庸是冤死的,但死的不冤。胡惟庸是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本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给诛杀了。不仅胡惟庸被杀,株连同党多达三万余人,可谓是声势浩大。

胡惟庸的死,源于一场误会。一日,胡惟庸兴冲冲的跑到宫里,对朱元璋说,皇上,我家泉水在喷涌,十分好看,你快去看看吧,这可是祥瑞之兆,可遇不可求啊。朱元璋一听很高兴,于是和他一块去了。

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被一个人骑着马冲撞。此人乃是一个宦官,当即就被侍卫扑倒,此宦官被扑倒的时候说了一些胡话,大概是别去胡惟庸家,有埋伏之类的,说完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从马上向胡惟庸家里望去,发现有许多士兵,身穿坚甲,朱元璋一看情况不妙,调头离去。



回去之后,朱元璋就判了胡惟庸全家死刑,同党皆被株连。但是,这场误会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朱元璋又是如何看到胡惟庸家的呢?胡惟庸要想造反何必把士兵明目张胆的放在院子里列队呢?答案很明确,有人想让他死,这只是为了给他一个理由罢了。


胡惟庸当宰相期间,十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作恶多端,可以说,他的死大快人心。所以,胡惟庸是怨死的,但死的并不冤枉。


历史密探


我个人认为胡惟庸可以说是冤死的,也可以说不是冤死的。

一,为什么说胡惟庸是冤死的?

洪武十三年正月,宰相胡惟庸向朱元璋禀告,说自己老宅子中水井里涌出了醴泉,说这是百年难得的祥瑞,邀请朱元璋择日去他府中观看祥瑞。太祖皇帝朱元璋大喜,答应择日一定前去观赏。

直到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决定去胡惟庸家中看看这祥瑞到底怎么回事。在路上,忽然,冲出一人拦住御驾车马,却不说话。朱元璋见他冲撞自己御驾,又不说话,十分生气。这时,身边的侍卫见他冒犯圣驾,不由分说地迎了上来,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原来这个拦驾之人叫作云奇,乃是西华门的一个宦官。顷刻间,云奇已经被打倒在地,但是他还两眼望着朱元璋,拼命指着胡惟庸的家,像是在告诉朱元璋什么。

这时,朱元璋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暗自寻思道:“莫不是胡惟庸家中发生了什么大事?云奇才敢于拼死闯驾。”想到此处,朱元璋立即调转方向,登上西华门城楼眺望胡惟庸的家。

只见胡惟庸家里聚集了好多壮士,皆是全身甲胄,手握刀枪,埋伏于屏壁间。朱元璋不由地一惊,寻思道:“难不成胡惟庸今日想要造反,设计擒杀朕?因为西华门与胡惟庸家比较近,宦官云奇发现胡惟庸逆谋后,所以才冒死闯驾,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想到此处,十分惶恐,立即发兵团团围住胡惟庸的家,当场擒拿住胡惟庸,并将其处死。

朱元璋大发雷霆,要求肃清逆党,后株连竟达十多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还涉及了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成为明初一大案。

有些学者认为胡惟庸案疑点重重,怀疑他是被朱元璋冤杀的。例如晚明学者钱谦益曾经说过:“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还有史学家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我个人认为,此案疑点重重,肯定是个冤案,理由有两点。

第一,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在家里真埋伏了刀兵,外人站在城墙上岂能轻易看见?

第二, 《明太祖实录》里面有记载,正月甲午,也就是胡惟庸出事四天前,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了,大家素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一向多疑,猜忌功臣,那么他怎么可能还会去胡惟庸家中作者看祥瑞呢?

朱元璋宰杀胡惟庸后,还株连十多年,诛杀三万多人,很多是开国功臣。他还废除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案是朱元璋为了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刻意制造的冤案。

二,为什么又说胡惟庸不是冤死的呢?

云奇告变”虽然是子无虚有的,是朱元璋故意制造捏造的。可是胡惟庸在朝中十分专权跋扈,确实是死有余辜,所以也可以说他并不是被冤杀的。

第一,胡惟庸贪得无厌。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向大明朝进贡,胡惟庸等人胆大包天,竟敢不报告朱元璋,私吞了这些贡品。后来有宦官进宫将此事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责备中书省臣。哪只胡惟庸和汪广洋表面上叩头谢罪,其实暗地里将罪过推给了礼部。可是礼部的官员也不吃这套,又归责任推回给了中书省。朱元璋见底下部门相互推诿,更加愤怒,下令将全部官员关押起来,严查此事。不久,朱元璋赐汪广洋死罪,汪广洋的一个妾陈氏为他陪死。这陈氏乃是陈知县的女儿,陈知县犯了罪,女人也被没入官。朱元璋得知后,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他一个文臣怎么得到呢?”当即让法司部门调查此事。调查后发现胡惟庸滥用私权,应当被判罪。

第二,胡惟庸目中无人。史书上记载,胡惟庸当宰相期间,专行独断,全权掌握生杀大权,很多事情从不报告朱元璋,便下令执行了。各部门送上来的奏章,他都私下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从不上呈。朝中百官惧怕他,纷纷向他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计其数。大将军徐达最恨胡惟庸的奸恶,几次三番告诉朱元璋,可惜朱元璋不听。胡惟庸得知后,对徐达怀恨在心。他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想要拉拢他一起图谋害徐达,哪知福寿忠心,向徐达揭发了此事。

终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胡惟庸是被冤杀的,他是朱元璋为了稳固子孙后代的江山,大肆诛杀开国功臣,为了废除宰相职位,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刻意制造的冤案。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胡惟庸不仅贪得无厌,而且专行独断,目中无人,杀他是一点也不冤枉啊!

<strong>


清风明月话历史


胡惟庸: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他骄纵跋扈、收受贿赂、排除异己,更可悲地他还心生异志,招兵买马想图谋起事,结果失败被诛。死后被揭发他竟通倭,牵连甚广。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

因“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次,朱元璋本身就好猜忌,诛杀功臣也不鲜见,尤其对贪官污吏惩罚很重。

张廷玉评价胡惟庸说:“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

相比较其他被杀的开国功臣而言,他算不得冤!


史诗杂谈


也冤也不冤。

说他冤,是因为谁处在那个位置上,都可能已经是朱元璋大权独揽,或者说皇权专制的棋子。那个位置上的官员,进可以用其才干,退可以干掉祭旗 ,胡惟庸是局中人,既然进了游戏,在皇帝面前身不由己是肯定的。

说他不冤,是因为游戏中的人各自都有算盘。只有面对皇帝的时候,他才是绝对的弱者。其他时候,他也有自己的钻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一步步走到官场顶峰,也不是善茬。

杨宪死后,胡惟庸得到朱元璋专宠,当了多年的独相。日子久了,皇帝的威严和自己的权限恐怕很难分清了,很长时间里,奏章都是胡惟庸先看的,对自己不利的,直接就扣下了。期间有些涉及生杀的大事,他都敢不经过朱元璋同意自己做主。为朝廷办事,何为自己攫取利益,在专制体制下,更是难以分清了。

这种权力在手,自然有很多人送礼请托。期间有多少贪赃枉法,想想也能知道。

徐达把这些情况密报告给了朱元璋。胡惟庸就想干掉开国元老徐达。刘基生病,胡惟庸更是想趁机毒死刘基。有人说他家祖坟有光,胡惟庸真因此有了二心。

历史总是很吊诡。胡惟庸的儿子招摇过市,从马车上坠下而死。胡惟庸行私刑,杀了驾车人。朱元璋让胡惟庸偿命。胡惟庸说我出钱赔偿,朱元璋不准。于是胡惟庸就想造反了。

1379年,胡惟庸截下了外藩贡品。这件事被宦官看见,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震怒,一来二去,赐死了汪广洋。汪广洋有个妾陈氏要陪死。但这陈氏是被没入官的人,按规只能给功臣家,文臣不可能得到。这里面的事儿让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劲,下令彻查。其间,有人为自保,告发了胡惟庸。最终,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并灭了他三族。

事情大体就是这样。可以看出,胡惟庸肯定有作死的成分。但是整个过程是君臣博弈,核心在君,在专制本身。


了不迪


胡惟庸,今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李存义被人告发,随后自首认罪,才得以免死,被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暴露出来。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后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既然被疑叛乱,也就是说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定一个中书省丞相的叛乱罪。为何胡惟庸如此草率地被朱元璋杀掉了,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先来理一理当时发生了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那是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这样踢皮球的行为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于是朱元璋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朱元璋便对汪广洋施加死刑。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顺带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到这场阴谋中,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这样看来胡惟庸反叛有贼心没贼胆,他虽然官居宰相,能号令群臣。但是他手里没有武装部队,拿什么造反呢?洪武十三年(1380),因涂节的告发,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

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疑似反叛,但朱元璋想让他死!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罢丞相,革中书省,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后来有内阁制,但真正的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

最后胡惟庸的死只能归结于运气不好,他在朱元璋想要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坐上了丞相这个位置。

一场胡惟庸案,前前后后风波数年,杀掉了3万余人,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心狠手辣的开国皇帝。胡惟庸的死,归结起来:丞相分权,成了皇帝集权的阻碍。

说胡惟庸造反,也就是一个噱头罢了,君要臣死,也许要一个名头的。


煮酒君


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开启诛杀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胡惟庸谋反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对功臣们极度不相信,从而开启了残杀模式。

(胡惟庸)
那么,朱元璋杀胡惟庸,究竟过不过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杀,冤不冤枉呢?
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来,缘于一起“云奇事件”。
当时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让朱元璋去看。朱元璋在前去的过程中,半道上突然冲出一个叫云奇的太监。云奇拉住朱元璋的马,死活不让朱元璋走。随行的卫士大怒,把云奇打得半死。但就算打得半死,云奇也不让朱元璋走。最后,朱元璋才搞清楚,原来云奇是想对朱元璋说,胡惟庸要造反。
于是朱元璋登上城头,果然看见胡惟庸家老宅里的墙修了夹墙。夹墙中间,都是一些全副武装的甲士。
由此,胡惟庸造反的证据也就坐实了,朱元璋把胡惟庸抓起来,开始审理。这个案子,加上后来多年后,他又对胡惟庸案件进行追加审理,前后杀掉了三万多人。
那么,“云奇事件”是不是真实的呢?

(朱元璋)
其实,就这件事而言,其中是有很多漏洞的。哪些漏洞呢?
其一,胡惟庸会不会让朱元璋去看醴泉?
“醴泉”是什么?是一个带有酒味的泉水,或者是带有甜味的泉水,也叫做甘泉。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异兆,尤其是一个人的老家、老宅、祖坟这样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异兆,意味着这个人很可能有“天子命”。
既然这代表胡惟庸有“天子命”,胡惟庸怎么可能还让朱元璋去看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二,云奇是一个什么样的太监?
云奇是太监,自然是宫中的人。如果是宫中的人,就应该在宫中,可为什么他却跑到胡惟庸府上去了呢?而且,别人无法发现夹墙里面藏有人,云奇却发现了,他为什么比别人厉害那么多呢?
如果说这个云奇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家里的卧底,那么朱元璋应该是知道他是谁的。但为什么朱元璋却不认识他呢?就算朱元璋不认识,朱元璋身边的人应该认识啊。可他们为什么还把这个云奇打得半死呢?
其三,朱元璋怎么会在城墙上发现秘密?
史书上说,朱元璋听云奇说胡惟庸想造反的时候,他亲自跑到城墙上去看,从城墙上果然看见胡惟庸家里的夹墙里,藏着很多甲士。
朱元璋怎么会跑到城墙上去看?难道胡惟庸的老宅很靠近城墙吗?如果朱元璋都能在城墙上发现秘密。那么,镇守城墙的那些卫士,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呢?

(古代太监像)
其四,胡惟庸为什么没有配套工程?
如果胡惟庸是设计把朱元璋引诱到他的老宅中抓起来,那么,抓起来难道就能够实现篡位吗?军队没在他手中,舆论也不在他身上,他怎么可能就通过抓个皇帝,就能实现篡位的目的呢?
显然,这完全不是一个政治家的作为,倒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过家家玩儿。
其五,朱元璋为什么会去胡惟庸家?
按照史料记载,前几天已经不断有人告诉朱元璋,胡惟庸有造反的迹象了。既然已经有预警,朱元璋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他不担心吗?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云奇事件”来证明胡惟庸造反,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很可能胡惟庸并没有造反的行动,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就算胡惟庸并没有造反的具体行动,他被杀,其实也一点儿也不冤枉。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史》上记载了非常多胡惟庸想造反的事情,以及他在朝廷里独断专行、排斥异己、收受贿赂等事情。这些事情中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就是他在朝廷中自行做主。大臣们递上来的很多奏折,他都要先过目。如果这些奏折于他不利,他就会把这些奏折捏住,不上报给朱元璋。
《明史》所记载的这些事,也许并不完全真实,可能有捏造的成分。但是这至少说明,胡惟庸确实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并不是事事都向朱元璋报告。而这一点,是让朱元璋十分忌惮的。胡惟庸明知道朱元璋会忌惮这一点,他还要那样做,至少说明,胡惟庸是不够聪明的。
当然了,胡惟庸确实不够聪明,但如果就因为他不够聪明,就杀掉他,而且还因此杀掉了三万多人,由此也看出,朱元璋还真是残暴至极。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终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机,而且朱元璋无疑是一个狠人,从他将替他开疆拓土,历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残杀殆尽,就能看的出来。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没有谋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确权利欲太过旺盛,眼里容不得外人,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结果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最终被控谋反处死,其实就算不是真正的谋反,就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而言,他的死也并不冤枉。

胡惟庸出身于书香门第,自认有一身才华,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很是喜爱,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长手下担任文职,属于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内部主要分为两派:李善长的淮西派和刘伯温的浙东派,后来刘伯温被诬陷后辞官,朱元璋虽又扶持了杨宪,但是杨宪因为冒进,被李善长弹劾,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很有才干,非常宠信他,进而胡惟庸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长的推荐一步步扶摇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时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权利的顶峰。

独断嚣张,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胡惟庸人最终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权在握,而且自认为深得朱元璋的宠信,便被权利欲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当丞相后,对于一些生杀废黜大事,经常被上报朱元璋便自行处理,甚至胆敢帮朱元璋批所有奏折,各部门的奏章均要经过他的筛选才能上报朱元璋,他趁机将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会扣留下来。

另外他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异己,对自己不利的人他都会除掉,所以因为他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相权危及皇权。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员,所以很多官员偷偷贿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独断嚣张,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府内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发现他旧宅枯井中竟然涌出甘泉,并兴致勃勃的以此为借口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华门时,太监云奇忽然紧拉皇帝銮驾缰绳,虽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见状不妙,他便登上宫城查看情况,看到此时胡惟庸府上尘土飞扬,杀兵四伏,朱元璋大怒,当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并以谋反叛乱罪名将胡惟庸诛杀,随后,朱元璋大开杀戒,与胡惟庸案有关系牵连的竟然多达三万余人。


娜娜聊古今


说起胡惟庸,大伙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宰相终结者”,从他之后,中国古代王朝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关系再也没有了。


我觉得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胡惟庸的骄横跋扈,老朱是在利用胡惟庸。他先让胡惟庸与前宰相相斗,通过胡惟庸之手铲除一切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旧臣。

所以呀,对老朱老说,胡惟庸只是个打工的。

关于胡惟庸的死因,后人口口相传的“云奇事变”中是这样说的: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一个好消息,宣称他的旧宅院里的一口井蓦地涌出来香甜的醴泉。



他说这是大明的祥瑞征兆,想请老朱过去观赏。老朱非常高兴,便携众人前去观赏。

不料,当车队到了西华门的时候,忽然从路旁蹿出一个人,拦在车前,阻止通行。于是,护卫人员冲上前去,对他拳打脚踢。

可是此人依然非常执着地拦在车前。朱元璋看出此人定有事相禀, 于是询问。 原来,此人是西华门的内史宦官云奇,可是说明身份后他便不再吭声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指着胡惟庸旧宅的方向。



老朱疑心了,率众人登上高台,向胡惟庸家的方向眺望,随即大惊失色。原来,胡惟庸家的亭台间都隐藏着身披铠甲、手持刀剑的士兵。朱元璋当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并立即处死。

看看这野史,此事稍微带点理性即知真假,朱元璋怎么会不知道这大明的祥瑞岂会在大臣家里出现。


其实民间想象的特点就是不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胡惟庸活在了人们的唾沫星里,你说人家冤不冤?


ReaderX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早在朱元璋起兵时就投奔朱元璋,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等职。由于他精明干练,很得朱元璋赏识。洪武六年七月拜右丞相,不久又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上任初期,工作兢兢业业,处事谨慎细微,加之他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各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因此,朱元璋对他“宠遇日盛”。如果他能保持这么一种平常心态,做到慎言、慎行、慎微,必然高枕无忧。可是胡惟庸和多数的明代开国功臣一样,在天下太平以后,自然滋生了享乐主义、专权主义,常常居功自傲。

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已忘得一干二净,加强学习、修身养性的事也抛到九宵云外去了。特别是任左丞相几年之后,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要知道,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呀。“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报送上来的文件、材料,胡惟庸必先取阅,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起来不上报。对自己有意见的,就加以打击、报复。他还任意提拔、处罚官员,一手遮天。于是,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于他的门下,送给他的金帛、名马、玩好,不计其数。胡惟庸一时间权倾朝野,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许多人还得看他脸色行事。

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当时,他也已察觉出胡惟庸的擅权乱政,对他的这些做法非常不满,怀恨在心。胡惟庸其时的地位已笈笈可危。更严重的是,胡惟庸还在朝廷内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淮籍功臣宿将大多集中其门下。为了联络太师李善长,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结成姻亲。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受到朱元璋多次责备,两人很害怕,胡惟庸乘机拉拢他们。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日益加剧,使朱元璋感到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独揽大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近二千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取消。胡惟庸并无谋反之实,“谋不轨”纯属“莫须有”。虽然战功显赫,业绩突出,但其不自警、自醒、自律,最终也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加强皇权的借口,成为封建国家帝治的又一个牺牲品。胡惟庸被杀,咎由自取。胡惟庸被杀,亦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