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是一位怎样传奇的女性?

文史砖家


孙若微,原型为明宣宗第二任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年幼入宫,与明宣宗朱瞻基可谓是青梅竹马感情极好,所以在明宣宗即位后被册封为贵妃!(她和胡皇后没有半毛钱关系,某些电视剧大家最好不要当真)

明宣宗宣德三年,由于宣宗和胡皇后本来感情不是很深且当时的孙贵妃已经为宣宗生育了一子朱祁镇,宣宗于是更加宠爱孙氏!所以在宣德三年,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为由,又大加数落胡皇后过失强行废后,册立孙氏为皇后!当时孙氏曾假装推辞,但最后胡皇后被废黜,并被赐号“静慈仙师”,隐居后宫,从这一点来说,孙氏和宣宗得行为是很不人道的,胡皇后为人温婉且并与大错,仅因其没生儿子就被废黜,实在是有违常理!

宣德十年,宣宗去世,孙氏之子朱祁镇登基称帝,年号正统,孙氏成为太后,宣宗母亲张氏成为太皇太后,当时由于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摄政监国,重用三杨等贤臣,整顿吏治,当时颇有一番仁宣鼎盛时的景象(某些电视剧里演的孙太后摄政、太皇太后无能实在是大大违背事实),后来正统七年张氏去世,孙太后才渐渐掌握了实权!

正统十四年,英宗受太监王振蛊惑,出征瓦剌,于土木堡打败被俘,明朝一时陷入混乱,孙太后当时筹备了一大笔钱财想要赎回皇帝,但无奈瓦剌人不吃这一套,只得令郕王朱祁钰监国,后来瓦剌兵临城下,又无奈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孙太后在皇帝被俘后,第一时间不是想到稳固朝廷人心,而一心想赎回儿子,虽然赎回皇帝也有利于明朝,但这种行为并不符合她太后的身份!至于后来拥立朱祁钰为帝,虽然可能内心不情愿,但史书记载正是由于她最后做了决断,才使得明朝人心安定,打赢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

后来,朱祁镇被俘一年后被瓦剌人放回,朱祁钰不愿放弃皇位,将其囚禁于南宫,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石亨等人在取得孙太后同意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朱祁钰不久后病死!孙太后同意发动夺门之变的具体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无疑使明朝历史发生了转折,于谦被杀,一大批人被牵连,可谓明朝历史上一场内乱!

总体而言,孙太后一生确实是传奇的,她一生经历六朝五帝,虽然有人性的黑暗,但也不失为一位成熟的女性政治家!




观史为镜


大明风华: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其实是个心机婊

一、处心争宠

其实,自从被封为太孙嫔,年轻貌美的孙贵妃一直心里堵得慌。上头一直被一个人压着,这个人就是胡后,相比起来孙贵妃比胡后并不差。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皇贵妃毕竟比皇后差一等,孙贵妃开始动了心思。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要依靠男人征服世界,孙贵妃只能想办法收服朱瞻基的心,才能夺取后位。当时大明正处于盛世,朱瞻基多才多艺,自然喜欢到处游乐,还经常微服私访。胡后知道这些事后,经常劝诫朱瞻基安心治国。这一切虽然符合礼法,但是却不符合人性。当皇帝那么累,怎么也得有个娱乐什么吧。一而再,再而三,如是几次,朱瞻基心生不满,毕竟国家承平,难道娱乐一下你还要管三说四的。孙贵妃对于此种情况十分清楚,看到了这些事,但却从不进行规劝,总是顺着朱瞻基。时间久了,朱瞻基对孙贵妃愈加宠爱,而对胡后愈加疏远。

二、夺宝收子

按照制度只有皇后既有金册和金宝,而孙贵妃则只有金册,无金宝。当时孙贵妃心里肯定有一百个不舒服,不停在朱瞻基旁边吹风。估计没有几个男人能挺得住女人天天在耳边吹风,最后朱瞻基受不了了,亲自亲自找了老妈皇太后张氏,请求破例给自己的二媳妇授金宝。

老妈张太后刚开始死活不同意,是什么就是什么,怎么能坏了礼数。爹疼姑娘,娘疼儿,没办法,老妈最后受不了朱瞻基天天无事献殷勤了。这样,孙贵妃得了金宝,不胜自喜。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第一次,明史称“贵妃有宝自此始”。当时胡皇后身体不好,一直也没有生出儿子。孙贵妃身体虽好,也没生儿子,无法在关键的皇嗣问题上压倒胡后。

于是孙贵妃使出了杀手锏,抢在胡后前,“生”出了皇长子朱祁镇,事实上是“阴取宫人子为已子”。孙贵妃密谋将宫女生下的皇子据为已有,估计朱瞻基没事也经常在宫中撒种子。她这事做得很周全,虽有人怀疑此皇子不是孙贵妃生的,但查无实据,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当了皇后

有了儿子,母亲子贵,这使本来就十分宠爱她的朱祁镇下定决心,废胡后、立孙贵妃为后。宣德三年,胡后被废,孙贵妃上了位。整个废后过程,都是孙后一手策划,但她却在表面上装出一副谦让恭谨的姿态,假腥腥地说:“胡皇后身体好了就会有儿子了,我的儿子怎么能在嫡长子前做太子?”事实上,胡后虽然没有儿子,但颇知大体,是一个贤良的皇后。她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甚至朱祁镇本人后来也悔恨不已,经常辩解道:“这是我少不更事的时候做出来的荒唐事。”孙后夺位,开启了明代废后之先河。后代皇帝效法先祖,以个人好恶,动辄废后,如景帝废汪后,宪宗废吴后,世宗废张后等。这件事上,孙后是始作俑者。后来,朱瞻基英年早逝,孙后顺理成章当了太后。








夏洛克与夏落魄


在热播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中,“女一号”孙若微,被塑造成一位真诚坦率、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形象。其实,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正是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孙氏,不过她的真实形象却相当差,口碑也极为不佳,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那么,孙氏究竟都做过哪些丑事,以至于遭到世人的厌弃?


孙氏本名、生年均不详,山东邹平人,河南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自幼在永城长大,并因容貌绝美、恭谨贤淑而闻名县里,渐渐地便引起彭城伯夫人的注意和喜爱。彭城伯夫人是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的母亲,时时出入宫廷,某次在跟女儿闲聊时,偶然间提起了孙氏,并对她大加赞扬,张氏听后颇感兴趣。



当时,张氏的长子朱瞻基年方十岁,按照皇室的传统,已经到了可以选择伴侣的年纪,而明成祖出于对孙儿的喜爱,也正在张罗此事。正因如此,张氏便将孙氏推荐给明成祖,请求让她入宫侍奉朱瞻基,并得到公爹的批准,时在永乐八年(1410年)。孙氏入宫后,除了服侍朱瞻基外,还在婆母张氏的教导下学习宫中礼仪,进步相当快。


孙氏不仅美艳绝伦、冰雪聪明,而且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朱瞻基很早便与孙氏立下誓言,等到自己成年后,一定会立她为正妻。但是让朱瞻基没想到的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册封典礼上,明成祖却亲自为他选中胡善祥为正妻,而孙氏只获得嫔的位号(相当于妾)。朱瞻基虽然不敢违逆祖父的意志,但心中却一直很不甘。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基后,便立刻把孙氏进封为贵妃,并破例赐予她金册、宝印(此前只有皇后能享受如此待遇),时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不仅如此,明宣宗在宫中还独宠孙贵妃,跟她相处的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妃嫔,甚至连胡皇后都不及她受宠。要说孙贵妃的命也真是够好,在明宣宗登基后不久,便为他生下长子朱祁镇,由此令皇帝欣喜不已。


在孙贵妃受到命运垂青的同时,皇后胡善祥的地位则日渐尴尬起来。原来,胡善祥虽然是一代贤后,但服侍明宣宗多年,却只生下两位公主而非皇子。不仅如此,胡善祥为人严肃、正派,经常劝谏明宣宗不可过度沉迷于游猎、文艺创作等活动中,以免荒怠政务、损害身体。年轻气盛的明宣宗起初还能虚心接受意见,但时间一长便觉得聒噪、腻烦起来,进而产生废后的心思。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在孙贵妃的蛊惑下,不顾重臣们的劝谏,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由,命令她“主动”上表辞位,随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胡善祥被废后心灰意冷,索性出家做了道姑。胡善祥虽然被废,但张太后却依然关心这位贤惠的儿媳,时不时地将其招进宫中嘘寒问暖。不仅如此,每逢在宫内举行宴会时,张太后都会命人将胡善祥的位子摆在孙皇后之上,常常让后者怏怏不乐。


虽然明里暗里受到婆母的轻视和排挤,但好在明宣宗对她恩爱不减,加上儿子朱祁镇已被册立为太子,因此孙皇后的幸福感依旧爆棚。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孙氏上位7年后,年仅38岁的明宣宗便因病驾崩,时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驾崩后,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而孙氏则进位为太后。



明英宗即位之初,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在幕后操控,而孙太后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则甚微,直到婆母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去世后,她的影响力才得以提升。不过跟婆母相比,孙太后的政治智慧、决断力都要差很多,以至于大宦官王振敢于把持朝政,给帝国带来难以平复的创伤。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北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敌军的围歼,最终兵败被俘。


在确信儿子短期内无法返回京师的情况下,孙太后被迫接受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建议,将郕王朱祁钰(明英宗的异母弟)扶上帝位,是为明景帝。朱祁钰上台后,根本不提迎回兄长的事情,而孙太后对此也不敢抗议,而只能通过派人给明英宗寄去御寒棉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好在上天眷顾,礼部左侍郎杨善奉命出使瓦剌期间,竟然擅作主张,将明英宗迎回北京,时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英宗回到北京后,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却被幽禁南宫,形同“高级囚徒”。在此后7年的时间里,孙太后悉心保护被幽禁的朱祁镇和孙儿朱见深,以免他们受到伤害。与此同时,孙太后又在暗中联络忠于明英宗的力量,随时准备反扑。


景泰八年(1457)正月,利用景帝病重的良机,孙太后果断出手,授意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乘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明英宗复辟(“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见《明史·卷一百一十三》)。由此可知,明英宗之所以能复辟,母亲孙太后可谓居功至伟。不仅如此,孙太后在儿子第二个任期内,还督促他下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可谓功莫大焉。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年纪约在60岁上下的孙太后驾崩,就此结束自己极不平凡的一生。纵观孙氏的一生,虽然她在晚年有建议废除殉葬制度的善举,但由于她使用阴谋诡计排挤胡皇后,并且坐视大宦官王振祸乱朝政而无所作为,因此在后世饱受批评,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这恐怕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文史砖家


历史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孙贵妃。具体生平请参见本人文章《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