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何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

佳寧姐姐說歷史


歷史很惆悵,我們一起給歷史點根菸!


張飛張翼德,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想必這就不用多說了,三國演義中對張飛的描寫其實與實際中的張飛還是有些出入的,今天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瞭解更加真實的張飛。

財大氣粗大地主?

三國演義中記載張飛家世代居住在涿郡,家裡還有莊園,做賣酒殺豬的生意,專門結交天下英豪,為了追隨劉備起義,張飛還把莊園變賣,花重金招募了300死士追隨劉備,其實不然,三國志中記載,張飛在公元184年加入了劉備的起義軍,這時張飛20歲,並且張飛到36歲才成親,關羽19歲就有孩子了,另外一點,東漢的老闆姓根本不吃豬肉,只吃羊肉!張飛自然也不可能是屠夫,20歲的大齡單身張飛與買鞋的劉備、逃犯的關羽混跡在一起,可見張飛的社會階層並不高。所以張飛並不是財大氣粗的大地主,而是混跡市井的大齡單身漢

英俊帥氣的張飛?

近些年來,網上許多人為張飛平反,說張飛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豹頭環眼、聲若巨雷”,而是英俊帥氣、玉樹臨風的美少年。主要的依據呢就是:

1.張飛的女兒是皇后,皇后肯定不醜,張飛作為父親指定不醜(這理由也是過於牽強)

2.04年四川發現唐朝的張飛石像,此石像慈眉善目,臉上沒有一根鬍鬚(但頭像究竟是否是張飛本人有待考證)

我更傾向於張飛面相比較兇惡,我無法想象一個英俊帥氣的美少年當陽橋前嚇退曹操百萬兵。

好色張飛國士無雙

在張飛的性格上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描寫出奇的一致,張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張飛雖然敬重君子義士,但對於士卒喜怒無常,苛刻嚴酷最終也被屬下所殺。並且張飛根劉備和關羽一樣,都是個好色之人,張飛的妻子,夏侯霸的妹妹就是張飛從道邊搶回去的,當時張飛已經36歲,夏侯氏僅僅十三四。

萬人敵張飛

三國演義中大大貶低了張飛的軍事才能,實際上張飛是三國時期乃至古代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在唐德宗期間,張飛與古代64人一同被列入武廟享受祭奠,同時期被列入武廟的只有關羽、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幾人,可見張飛多麼的出眾。張飛的戰績主要有以下幾點:

1.張飛故布疑兵嚇退曹操百萬兵

2.平定江州義釋嚴顏、拿下巴郡、巴西兩郡

3.瓦口管大破張郃

張飛作為主力部隊接連幫助劉備拿下益州、漢中,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說張飛不死,夷陵不敗。

<strong>


給歷史點根菸


劉備臨終前,為何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我是王小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我想可能是劉備認為,張飛大喊一聲,會嚇死陸遜這個白面書生。(開個小玩笑)無論劉備說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就算張飛真活著也改變不了

火燒連營的悲慘結局。

劉備為什麼伐吳

劉備伐吳是要為關羽報仇,因為關羽在荊州時,為了拔掉曹魏在荊州的一個釘子,曹魏佔領的襄陽樊城。如果蜀漢佔據襄樊,那麼就可以打通漢中的聯繫,直接威脅曹魏的宛城(南陽)。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劉備取得漢中後,關羽就開始攻打襄樊,曹操派大將於禁領兵增援襄樊,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也被捉投降了。

形勢一片大好,對蜀漢相當有利,東吳的呂蒙坐不住了,跑去向孫權獻策偷襲荊州,和陸遜上演雙簧,陸遜跑關羽面前大拍馬屁,麻痺關羽使呂蒙白衣渡江奸計得逞。就這樣荊州丟了,關羽只好設法去奪荊州,你說呂蒙和陸遜毒不毒,他們讓關羽手下當兵的家屬寫信喊話動搖軍心,關羽手下當兵的一下跑散了,關羽沒辦法只好先回西川。

後世人們評論一個人心短會說:你跟呂蒙似的,評價一個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信你看陸遜。這兩位確實缺德,在麥城附近設伏活捉了關二爺,孫權開始還想讓關二爺投降叛變劉備,關二爺誰啊?以後的武聖關帝,寧死不降。孫權殺了關羽把頭顱送到曹操那邊,意圖把劉備的仇恨引向曹操。

劉備孤注一擲用全部力量伐吳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全國力量征討東吳,誰都攔不住,誰說劉備罵誰,趙雲說,不聽趙雲的,諸葛亮也攔不住。劉備乾脆也不讓諸葛亮去,讓諸葛亮給他看家。諸葛亮望著劉備:唉,可惜法正法孝直死了,法正不死你劉備不聽話試試?法正不打你一個五指山。

法正是蜀漢第一狠人,當年成都之主劉璋人比較昏庸,法正一生氣把劉璋賣給劉備。陳壽評價法正:有奇謀,比程昱,郭嘉。還有,法正膽子大,誰都不怕,劉備不聽法正話,法正真敢揍劉備,話說回來,法正不揍劉備跟劉備去伐吳,陸遜的小孩子把戲騙騙劉備這個老頭可以,騙法正?陸遜在去學習十年。

我感覺題主把劉備的話聽差了,劉備可能是說:如果法正不死,就沒有夷陵之敗了。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劉備出兵討伐東吳,隨軍的都是吳班、馮習、張南等將領。馮習、張南這些人歷史上記載相對較少,應該就是級別較低的一類將領。吳班雖然和劉備掛點兒親戚,但也算不上是高級將領。

黃忠只是在《三國演義》裡參戰了,歷史上的黃忠沒有參加夷陵之戰。趙雲雖然參戰,也只是做為後援而已。

從這點兒來看,劉備討伐東吳時,居然沒有一個高級將領。如果張飛沒有死的話,那麼劉備討伐東吳的大軍,就有了一個高級將領。

張飛對自己的部下和士兵不太好,經常鞭撻自己身邊的士卒。劉備為此經常地跟張飛嘮叨此事,張飛也從不把劉備的話當回事兒。結果最終一代名將居然落得了這麼一個下場。

還沒有和東吳開戰,張飛就被自己的部下殺害。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高級將領,同時也使自己的士氣大受影響。最主要的還是使劉備在盛怒之下,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冷靜。

劉備遭受了夷陵慘敗,退回到了白帝城。

諸葛亮只能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這段話換成現在流行的語式,就是“若法正不死,夷陵不敗!”

遭受了如此沉重打擊的劉備,此時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關羽和張飛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那樣,和劉備是結義的兄弟。但是劉備和關羽、張飛,卻是從一開始就在一起打天下。

他們之間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的將領所能比擬的。

在彌留之際會的劉備,或許想起了曾經和關羽、張飛一起戰鬥的日子。

也許在劉備在彌留之際,真得說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也未可知!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豹眼很能理解劉備迷們的心情,就是想找出一些藉口,為劉備的夷陵之敗擦脂抹粉。

史料中找不到劉備臨死前,說“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記載。

其實,張飛沒那麼大本事,劉備也不會認為離了張飛就不行,更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諸葛亮倒是說過類似的話,“如果法正不死,就不會有夷陵之敗”,但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能夠勸阻劉備,不去討伐東吳。不討伐東吳,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敗。但諸葛亮並不是說,有了法正,劉備就不會在夷陵之戰中失利。

夷陵之戰的失敗,究其原因,無非幾個方面:

第一,不顧軍事勢力不足的客觀情況,一意孤行。

劉備的蜀漢勢力最為弱小,不必說與曹魏相比,就是與孫吳相比也處於弱勢,根本沒有戰勝孫吳的軍事勢力。孫吳二十多萬的兵力,也是經過戰爭考驗的,具備很強的戰鬥力。進攻能力不太敢恭維,但孫吳防禦能力,卻是很有一套的,赤壁之戰就是佐證。

第二,缺乏民意支持,除了劉備、張飛等少數幾個人外,恐怕沒有幾個人主張伐吳。

劉備入川帶去的荊州子弟兵,包括後期張飛、趙雲入川時帶入的人馬,經過十多年在蜀地的南征北戰,基本已經在益州安居紮根,對於荊州的情感已經很淡漠,並沒有誓死奪回荊州的強烈願望。

第三,得不到核心層的認同。

諸葛亮、趙雲等人都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是堅定的孫劉聯盟的擁躉,趙雲是積極主張伐魏討賊的。荊州派系僅僅是權力分割的標識,並沒有實質的利益在荊州。對他們而言,伐吳存在巨大風險,沒有直接的利益,卻間接地損害在益州的既得利益。

除此之外,東州派系與蜀土派系,就更沒有現實的、直接的利益,自然也不會全力支持伐吳。

第四,戰術不得當。

這個層面的問題,只能解決大敗還是小敗的問題,不能解決能不能打敗東吳的問題。

如果劉備不犯戰術性的錯誤,採用水陸並進、穩紮穩打的策略,很可能就不會全軍覆沒。但結果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很可能與東吳形成對峙的消耗戰。

這正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兩虎相鬥,一死一傷,曹丕趁機漁利。

總之,劉備伐吳不具備一切條件,天時、地利、人和不具備任何一點,豈能不敗?

曹魏最強,孫吳次之,劉備最弱,不具備天時;蜀漢出境作戰,後勤補給困難,地理不熟悉,不具備地利;得不到朝野軍民的支持,不具備人和。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張飛不死,劉備依然不會有作為。一個張飛到不了拯救蜀漢命運的地步,長坂坡一聲斷喝,嚇退曹操百萬大軍,那是演義為了小說的效果虛構的內容,張飛嗓門再大,也沒有能力在夷陵一聲斷喝,阻斷滾滾長江東逝水。

從張飛被害,同時也看出伐吳不得軍心。如果同仇敵愾的話,還能出現大將臨陣前被部屬斬殺的情形嗎?

演義描寫的是,劉備、張飛得知關羽被害悲痛欲絕,一心要報仇。而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張飛天天喝酒,然後是鞭打部屬。如果真想報仇,正是需要將士們出力的時候,如此寡恩少義,誰還會替你去賣命?這點道理都不懂,也就只能哈哈啦。

劉備得知張飛被殺,就一句“噫,飛死矣”完結了。

或許真實的情況,沒有那麼悲催,但也絕不是演義描寫的那麼美好。

敗了就是敗了,願賭服輸,沒有必要再去過於粉飾,否則有損劉備一代梟雄的形象。



豹眼看歷史


就算張飛復活也不管事

說起張飛的這段話,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張飛即使存在的話也不一定能夠扭轉戰局,但恰恰這段話讓我們又一次替劉備感到心痛。

劉備的高光時刻真的是稍縱即逝,歷史雖對劉備評價很高,但大家也很無奈,他沒能夠恢復漢朝的統治,反而讓偏安一隅的吳國給收拾了,如此一來統一全國的夢想就破碎了。

兄弟二人連心能有所作為,作戰有底氣

那麼劉備為何如此這麼說,他想到的是兄弟情深,張飛是劉備多年的好兄弟,與劉備一起打東吳他不會覺得孤單,張飛的陪伴會讓劉備有更多的勇氣。劉關張三兄弟情深意重,關羽的死讓劉備非常的傷心,同樣傷心的有張飛,張飛卻提早一步離開了劉備,本來兄弟二人齊上陣能有所作為,可以一起為關羽報仇雪恨,而這一次夷陵之戰,卻讓他一個人面對傷痛,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劉備的心情。

張飛年邁不能重用,無法挽回敗局

但是話說回來張飛的性格是很難在夷陵之戰中取得成功的,首先我們都知道張飛性格暴躁,而且他不體恤士兵,作為一個將領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傷,劉備曾經告戒過張飛,張飛雖然戎馬一生,有很多勝仗,但是這些勝仗都有劉備和諸葛亮在一旁指導,所以說張飛憑藉著自己一身的勇猛是無法取得勝利的,何況此時的張飛已經年邁,身體也不能夠阻擋更多的人前進,體力不及一個士兵,如何能夠在吳國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何況這一場戰役並不是秀肌肉,而是比拼腦力,此次的夷陵之戰用的是火攻,當初的曹操就被火攻打得落荒而逃,慘敗於赤壁,曹操足智多謀一身是膽,憑他的能力都不能取勝東吳,何況只有一身肌肉的張飛。說起夷陵之戰,馬謖之兄馬良早就為劉備提出建議,在山林之中安營紮寨非常不好,但是劉備就是不聽從他的建議,依然在山林之中紮寨,從而讓東吳人陰謀得逞,所以就算給張飛再活一次,他有能力幫助劉備,但是劉備不聽從身邊人的意見也無濟於事。

如此心急的人就已經讓作戰處於下風。

但是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他卻非常的後悔,認為自己的兵敗事出有因,這種馬後炮的觀點也只有讓人深思,讓朝中人感到惋惜,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劉備說的這一句話,卻讓人深深的思考,劉備也是在質疑身邊人,沒有人替劉備分憂傷痛。


說古明今


公元222年,劉備蜀軍被東吳陸遜火燒,慘敗而歸,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後,劉備日益加重,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相傳,劉備在臨終前,曾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是真的嗎?

個人認為即使張飛活著,也無濟於事,影響不了夷陵之戰戰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張飛在劉備伐吳前的狀態。

正史上,雖然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張飛和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征戰多年,感情已超過結拜、親兄弟了。在幾十年征戰中,關羽和張飛並肩作戰,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創下了荊州、益州、漢中這一片基業。現在關羽是荊州守將,張飛是閬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員,到了把酒言歡,快意人生的時候,沒想到關羽卻殞命,張飛一時難以接受。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都過來了,關羽卻倒在了戰場上,張飛對關羽的死,感到背痛,怎麼好哥們離自己而去。

因此,張飛在關羽死後兩年內,一直悶悶不樂,經常喝悶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張飛這是麻痺自己,想讓自己暫時忘卻好哥們關羽的死。他在喝醉後,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一點情面都不講。這次,張飛在劉備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將領張達﹑範強。

沒想到這兩人在半夜,突然暗殺了張飛,並拿著張飛的首級,連夜渡江,投降了蜀漢的敵人東吳了。其實早年,劉備就看出了張飛的毛病,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並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次應驗了。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你想,張飛這樣的狀態,能夠打戰嗎?他天天醉酒,還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將領離心離德,還能打勝戰嗎?我對此是表示深深懷疑的。因此,即使張飛出戰,能夠發揮出的實力也是很有限的。

其次,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殘燭老人了。

張飛年齡和劉備、關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關羽那麼厲害的人,為何在包圍樊城後,久久未取得勝利,還被曹軍與東吳軍隊夾擊,最後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年邁,在戰場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呂蒙夾擊,遭到慘敗。如果關羽年輕二十歲,即使遭到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即使作戰失利,也會想辦法突圍成功,而不是被擒殺。

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大戰之一,規模宏大,戰場廝殺慘烈。而張飛雖然早年是“萬人敵”,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可是現在他已經老了,頂多也就是一員普通戰將。他很難再現長坂坡二十餘騎嚇退曹軍、大勝張郃等經典了。當年,張飛是一員猛將,提起燕人張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沒有張飛,也就沒有劉備的這些基業。可是,那是過去式了,現在張飛已經再也“殺不動”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其三,夷陵之戰面對陸遜的火攻,張飛沒有辦法破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難以影響整體大局。即使夷陵之戰多一個張飛,也只是在局部戰鬥中多殺幾個敵將。他在面對陸遜的大火時,也會束手無策。水火無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卻,何況張飛呢。

除非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到陸遜會使用火攻,提前從大山之中將軍隊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營紮寨。張飛屬於猛將,多半想不到這一點。在大火點燃時,張飛的作用,也就是能夠保護劉備撤退,想要挽救敗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總結:因此,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將了,無論是精力,還是戰力,都衰退了。劉備想要靠張飛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戰的慘敗,多半是不能的。劉備在臨終前,多半也不會發出“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感嘆。

魁哥說歷史


劉備臨終前,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尚存在考證。


在筆者看來,即使劉備真的說過這句話,也有誇大其詞的成分。

劉備於公元221年7月正式開始伐吳,他在出發前,張飛被部下所殺。

那麼,張飛即使跟著大軍出征,會不會改變整個夷陵之戰的結局呢?

現在看來,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因為當時的張飛已經50多歲,我們是根據他和劉備相識的時間而推斷,具體出生時間不詳。

這個時候的張飛,早已不是當初的萬人敵,也不是單挑呂布的猛張飛。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的下降,即使再勇猛,也不能超過水平相當的年輕人。

那麼,劉備還帶了哪些人出征呢?

先鋒大將吳班、馮習。

鎮北將軍黃權駐紮長江北岸防止曹魏進攻。

侍中馬良為參軍。

陳式統領水軍,前部都督張南。

衛將軍傅彤。

趙雲總督糧草

此外,還有輔匡,趙融,廖化 ,向寵 ,陳到 ,程畿 ,沙摩柯 ,龐林 ,杜路。

蜀漢能出動的文臣武將,幾乎都跟隨大軍出征。


這麼豪華的陣容,讓劉備增加了許多信心。

但就是這麼個陣容,還讓東吳陸遜打了個幾乎團滅,想想也是覺得挺可惜。

劉備的失敗,其實並不是用人的問題,而是戰略方針的錯誤。

他放棄了水路的優勢,改為棄船登陸,讓東吳控制了水源。

其次,大軍駐紮在山林中,給了陸遜用火攻的機會。

所以,即使張飛沒有死,跟著劉備出征也不能改變戰爭的結局。


—End—



冷月鉤沉


根據《三國志》上的記錄,劉備臨終前,根本就沒有說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所以說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說實話即使張飛不死,劉備在這一次戰役中也必敗無疑。

因為劉備發動這一場戰役,根本上是意氣用事。

在發動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諸葛亮對東吳用兵,原因就是曹魏太強大了。只有東吳和蜀漢聯合起來,才能壓制曹魏。

還有一個就是,蜀漢剛剛佔領益州沒有多久,選擇休養生息,對於劉備來說是不二之選。

但是,劉備不想這樣做。說實話他是被憤怒給衝昏了頭腦,原因就是荊州丟失了。

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

正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所說的,若是劉備想要統一天下,他就必須要佔領荊州和益州。但是,目前對於劉備來說,不但荊州丟失了,而且還失去了關羽這樣的一個虎將。

也就是說劉備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了。

你說劉備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會保持理智。他等不起,再不打他的一隻腳就要邁入到棺材當中了,他不想留下遺憾。

所以,對於劉備來說,他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打敗孫權,奪回荊州來。

劉備在攻打東吳之時,還叫上了張飛,怎奈張飛一點都不給力,他竟然被自己的手下給殺了。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是要出征,要討伐東吳。

從張飛被部下殺掉,就可以看出,伐吳他是不得民心的。

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劉備的頭腦是不清晰的,所以,一旦他的決定做的不對,就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可是,劉備最終選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本來他的優勢是在水軍,可是,他放棄了水軍,選擇從陸地上攻擊東吳的都督陸遜。

當劉備知道他的對手是陸遜的時候,他也輕敵了。因為陸遜就是一個書生,劉備可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他自信打敗陸遜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在對戰的時候,劉備大意了。

陸遜其實是很擔心劉備會水陸兩軍來攻打他的。當他知道劉備放棄水軍的時候,他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一次劉備讓士兵安營紮寨的時候,他看到劉備的營寨竟然如同一字排開一般,浩浩蕩蕩延綿了幾十里路長。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就想到了火攻,他一把火就把劉備的營寨給燒了一個精光,劉備差點把老命給丟在那裡,還好最後在趙雲的接應下他回去了。

就這才有了後來他的託孤。

所以說即使張飛在,他也避免不了失敗,因為劉備缺的不是武將,而是軍師。說白了就是張飛在的話,他也發現不了一字長蛇陣的營寨會導致全殲覆滅。


史學達人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怔,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準,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它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是影響三國曆史走向的經典戰役。夷陵之戰是劉備登基稱帝的第二年發動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劉備動員了數萬人水陸並進意欲和東吳一較高下。可是天不隨人願劉備在夷陵之戰吃了個打敗仗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不久他自己也在白帝城一命嗚呼了。



但是如果張飛不死,夷陵之戰就不會敗了嗎?

劉備在公元221年他稱帝后三個月發動了這場戰爭,孫權苦苦求和劉備置之不理,孫權硬著頭皮只能應戰,而更讓劉備雪上加霜的是,張飛在出兵前的一個晚上被屬下範強、張達殺死,張飛一死,但是更讓劉備接受不了的是,範強、張達二人,殺死張飛之後,砍下了他的腦袋,然後投靠孫權去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張飛不死,這場戰爭依然會敗,這場戰爭不是因為張飛一個人就能足扭轉勝局的,劉備發動這場戰爭,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前期準備不足,再加上孫權俺打獨鬥害怕損兵折將,只能委曲求全向曹操稱臣,曹操孫權共同對付劉備,劉備雙拳難敵四手,肯定會以失敗而告終,靠張飛一個人根本就不能力挽狂瀾。

張飛晚年,一直喜歡喝酒,而且喝醉酒之後就毒打屬下,劉備曾經告誡過他,他如果依舊我行我素,恐怕會生下貨端,張飛不聽,在關羽死後,張飛更是心煩氣躁,毒打屬下更厲害,範強、張達二人趁著張飛喝醉酒之時將他殺死,看來他們是對張飛恨之入骨。



劉備在臨終之時沒有說過,張飛不死,夷陵之戰不敗的話,因為他知道別說一個張飛,就是十個個張飛,一百個張飛也難以扭轉局面,但是他知道的太晚了,這種代價對於劉備和蜀國來說是不可估量的,蜀國本來就是三國中相對弱小的國家,劉備稱帝之後就應該修身養性,不應該魯莽的以報仇之名發動夷陵之戰,這是特別不可取的,所以在劉備彌留之際,他後悔的不是張飛過早的去世,而是不該發動這場戰爭。


佳寧談歷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在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所作的《三國志注》裡,未嘗有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記載。此言當為後人相傳之語,並未見諸正史,只能當做一家之言來看待。此外,縱然張翼德沒有死在範疆、張達之手,夷陵之戰的勝負,也難言會有逆轉。

張飛之死,確實是劉備陣營的一個重要損失,這意味著在關羽遇害、黃忠病逝(220年,先於劉備稱帝)以後,蜀漢集團最能打的將領又死了一個。但這僅僅是戰術層面上的損失,而劉備之伐吳,從戰略上來看,本就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對於蜀漢來說,損失掉荊州就意味著自己北伐和東征的策源地的喪失,以及統治集團自身的老家的全面淪陷。劉備無論如何也要把荊州奪回來,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蜀漢是否有實力能夠和吞下大半個荊州的東吳對抗呢?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打不過。單單依靠益州一州之地,與坐擁揚、交、荊(大部)的東吳對抗,未免力有不逮;而曹魏方面,在劉備傾巢而動之際,是否還會背後捅刀,同樣不得而知(儘管最終並未如此)。

而在戰爭動員以及作戰的過程中,劉備也同樣不具備必勝的條件——張飛去世後,隨先主東征的將領中幾乎就沒有後世熟知的名將了,“前後左右”四大將領裡碩果僅存的馬超也被棄之不用,後世名聲較大的趙雲也只被當做預備隊留在了後方。

而在戰鬥過程中,劉備紮營七百里的戰術失誤,直接送給陸遜一場成名之戰——火燒連營。這樣的錯誤,即使張飛尚在,也未必能將其制止。畢竟張飛其人更多是一個執行者,而鮮有他在戰略戰術上提出自己想法的記載。

在得知劉備戰敗於猇亭時,諸葛亮長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孔明先生此言不虛。

也許,只有既能運籌帷幄又能親自帶兵的法正在劉備身邊,才能真正制止他犯下戰略、戰術上的多重錯誤,致使一戰全軍覆沒、抱憾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