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什么被称为中堂?这是多大的官?

小然757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憨态可掬的“和胖子”着实讨人喜欢,但是他的权势可不像影视剧里表现得那么平易近人了,今天重点说一下和中堂里面的“中堂”二字。

”中堂“历史溯源

关于中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被称作中堂;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元朝;第三种则是明朝内阁办公的地方,阁老居于中央,中书舍人居于两旁,于是被称为中堂。

但是,不管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堂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是到了清朝。

清朝中堂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继承明朝制度,中央设六部,没有丞相。满清为了让满族能掌控绝对权力,所以六部尚书都是安排满人担任,但是满人懂得马上打江山,能很好治理六部的人才缺很少,于是不得已又给六部配备一名汉人尚书。

所以在清朝,六部都有两名尚书,一名是满人,一名是汉人,满人尚书为尊,但是汉人尚书可以看作是“常务尚书”。

外行领导内行,干事的受制于喝茶的,时间一长,双方都相互不满,工作无法开展,于是皇帝又给六部分别派一个最高领导者。议事的时候满人尚书坐在左侧,汉人尚书坐在右侧,这么最高领导者就坐在中间,这就是中堂!

哪些人能当中堂呢

一般情况下,中堂大人都是大学士,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学士都能当中堂。

清朝大学士实行三殿三阁制,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满汉全各一名,但是清朝内阁不像明朝内阁那样有权柄,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只有进入军机处才能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通常情况下也只有进入军机处的大学士才有可能被任命为管部大学士

另外,皇子也会被任命为管部王爷,比如说《雍正王朝》中,四爷管吏部、八爷管户部、十三爷管刑部、十四爷管兵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权柄。

纪晓岚离和珅差多远

不同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嬉皮笑脸,真正的纪晓岚离和珅差了十个刘墉!

纪晓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刘墉: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地方任职就不体现了)

和珅: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

上面最有含金量的官职有领班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宰辅)、领侍卫内大臣(皇帝亲信中的亲信)、吏部尚书(掌管所有官员的升迁考核,六部排名第一)、内务府总管(替皇帝管理小金库,亲信中的亲信)、步军统领(京城治安最高长官,保护皇帝的身家性命)、户部尚书(管理国库,天下钱财、土地、民籍,六部排名第二)。

所以和珅是宰相,刘墉顶多算个副宰相,纪晓岚则是九卿之一,地位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根本不可能并排走路,于礼不合。

可以称和珅为和中堂,但是万万不可以称纪晓岚为纪中堂!


荣耀历史


关注

和珅和刘墉被称为“和中堂”和“刘中堂”,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

说不尽历史

2018-05-31

关注

从曾经大火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在剧中我们知道,和珅和刘墉经常被称为“和中堂”和“刘中堂”,就算是一些尚书这类的官员见了他们也是恭恭敬敬的,而且还需要行礼,那中堂到底是处于什么地位呢。

和珅刘墉

中堂最早是起源于唐朝的,在唐朝也可以叫做我们所熟知的宰相,因为当时的宰相在中枢省的政事堂办公,所以宰相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为中堂。

和珅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利,朝廷设置了内阁制度,内阁存在之后,内阁大学士包括首府和次府,而内阁大学士的首府自然而然的就相当于宰相,可是,内阁的地位在此时又高于宰相,宰相的权利慢慢的移到了内阁手里。根据史书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所以也被叫做中堂。

刘墉

到了大清王朝的时候,大清王朝沿袭了明朝时的制度。中堂由于并没有实际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了罢官的现象。后来,清朝政府为了满足这些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就会让他们管理一些部门。那时候的清朝的座位分东西方向,坐在最中间的就是在这方面的领导,他负责管辖这方面,也就是管理方面的大学士,因为正好是坐在中间,所以被叫做中堂,但是他虽然被叫做中堂,但是却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实际的权利掌握在军机处手中。从清朝的中堂出现的原因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清朝的中堂不止一个,有好多个中堂,而且地位等同于宰相,我们所熟知的清晚期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当时也被称作李中堂,中堂也被看做是给功臣的一种荣誉的称呼。

而且,中堂在历史上都是担任一些文职,不会涉及国家重要机密,也并不掌控国家实际权利。和珅在历史上是鼎鼎有名的,他不仅身居要职,而且财力雄厚,他是当之无愧的财力雄厚的一品大员,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被称作“和中堂”。虽然刘墉和和珅比起来似乎命途多舛,但是刘墉也曾身居要职,所以被称为中堂也是有原因的。


浓缩历史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自己领六部尚书,但是,皇帝并不是什么都懂,就让内阁大学士做秘书,提供专业的咨询、顾问,

内阁大学士,最开始是扮演皇帝的秘书、顾问,级别是正五品,在京城算是小官了,但是在皇帝身边,权力就渐渐大了,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了。

明朝中期,大学士开始分管各部,成了各部尚书上级,管部大学士到了部堂,坐在部堂正中央,尚书、侍郎分坐左右,管部大学士就被尊称为“中堂”。

最开始,只有管部大学士才能称为中堂,后来所以大学士都被尊称为中堂。

清朝承袭明制,大学士也被尊称中堂了。

和珅开始是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后来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

清朝有三殿三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南朝居士


对于中堂这个称谓,我们在一些现代的清宫剧中《铁齿铜牙纪晓岚》时常能听到,和珅和中堂等,那么到底“中堂”是个多大的官职呢?


其实对于“中堂”的称呼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皇宫里宰相的办事机构被称为政事堂,它是中书省的一个常设机构,有时候也被称谓中书门下,根据这个称谓也把宰相叫做“中堂”。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之职,而是让内阁来处理政务,而在内阁中的大学士一职,就代替了原来的宰相。大学士办公的地点还是在中间,东西两边是中书,所以此时的大学士被称谓“中堂”。


到了清代依然沿用这种做法和称谓,但是略有不同的是,除了首辅大学士被称谓中堂,一些协办的大学士也被称谓“中堂”。但是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地位就逐渐弱化了。在军机处下面设置了六部,每部设主管尚书两名,为了达到平衡尚书的设置是满汉各一名。在大堂上也是左右对坐的,而中间位置是空的。



但是如果某位大臣被朝廷派往该部来督查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由于他代表的是皇权,地位高是肯定的,当然要坐在大堂的中间,就称为“中堂”。看来在清朝是能被称为中堂的,都是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