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政府就能夠仿造出馬克沁機槍,為何沒有大量製造?

歷史總探長


“太快!太快了!”1884年李鴻章在參加倫敦舉辦的新槍發佈會上大聲感嘆。馬克沁重機槍在半分鐘內一梭子打出300發子彈,將一棵大樹攔腰切斷。李鴻章立刻買了一挺帶回國研究。

李鴻章看到的馬克沁

這一年,離中日甲午戰爭還有10年時間,如果大量製造馬克沁重機槍,並大力發展陸軍力量,或許會改變甲午戰爭的結果。但是沒有如果,洋務大臣犯了下一個致命戰略錯誤,讓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後的復興機會。

李鴻章拿回的那挺馬克沁機槍,由金陵製造局於1888年仿製成功,命名為賽電槍,顧名思義就是像閃電一樣快、一樣猛,而英國陸軍1891也才開始裝備馬克沁機槍,大清比大英帝國還早了三年。在19世紀末期,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在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的努力下,全國已經有以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建船政局、漢陽兵工廠為代表的30多家規模型軍工廠,形成了基本完備的軍工產業鏈。

金陵製造局的馬克沁

他們不僅能夠生產“漢陽造”步槍,還能夠生產阿姆斯特朗式後膛快炮、半自動步槍“快利槍”、賽電重機槍等前衛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機器局還試造了中國第一艘潛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噸第一艘國產鐵甲艦——平遠艦。直到將近100年以後,我們才再次擁用建造2000噸排水量以上軍艦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軍工產業水平遠遠在當時的日本之上。八路軍的馬克沁

由此可見,大清完全具有大規模量產馬克沁機槍的技術能力。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大清迎來了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洋務派手中有權有錢,完全有能力大規模發展以步槍、重機槍、後膛炮為主要武器的陸上武裝力量,打造一支讓列強膽寒的陸軍。

也許是在海上被列強打怕了,也許是對陸軍能力的過分自信。洋務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國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軍,耗費巨資從歐洲引進的大量先進的鐵甲艦,錢都讓海軍花完了,陸軍成了後孃養的。上節提到了那些陸戰武器都沒有大規模列裝,最簡單的步槍產量也只達到每年1500支,根本經不起一次大規模戰爭的消耗。

解放軍的馬克沁

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登陸後的日本軍隊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抵抗,人們不禁要問當年血戰金陵的湘軍、淮軍哪裡去了。僅僅從武器這項來看,甲午戰爭的清朝陸軍已經落後了日軍。如果清軍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等重火力陸戰武器,那日俄戰爭馬克沁收割鬼子小命的場景將提前10年上演。

志願軍的馬克沁

即使海軍覆滅了,強大的陸軍照樣可以將登陸的日軍趕下大海,清廷也不會因為擔心從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登陸的日軍,南北夾擊威脅京師了,也就不會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了。當伊藤博文正在馬關與李鴻章討價還價時,有情報顯示大清可能號召全國軍隊赴京師勤王,他也嚇得瑟瑟發抖,日本並沒有與大清在陸上決戰的實力與勇氣。

民兵的馬克沁

中國的優勢在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在於廣闊的陸上戰略縱深。洋務大臣如果選擇大力發展陸軍,而不是發展昂貴的海軍,或許還能有立足世界的可能。四五十年後的抗日戰爭、半島戰爭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沒有海空力量,我們也能打贏最強帝國。洋務大臣放棄“馬克沁”,選擇“鐵甲艦”,說白了就是拔苗助長、好高騖遠的戰略短視。

軍博館的馬克沁

甲午戰爭以後,清朝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著手籌建北洋新軍。而然他們已經喪失了戰略機遇期,袁世凱的新軍最後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馬克沁機槍的命運,就預示著大清的命運,歷史往往就是小事件、小人物決定的,正所謂“蝴蝶效應”。


紅龍軍團長


馬克沁機槍在1884年問世,而清政府在1888年就能夠偽造出這種機槍了,當時清政府是為了擺脫外國人對於機械生產的操控,所以才讓機器製造局開始仿造馬克沁機槍的,仿製這把機槍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除此之外,清政府還仿造了一些其他的西方武器。說到這很多人都會感到十分的驚訝,畢竟很多人的腦海當中所浮現的畫面還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國軍隊拿著大砍刀的景象呢,在1888年的時候清政府能夠生產出這麼具有殺傷力的武器是多麼厲害的一件事情呀,但是清政府雖仿造出了這種武器,但卻並沒有批量的生產,更沒有把這種武器用在戰爭中。

首先,我們的仿造能力是根本不用質疑的,但若是說我們能夠仿造出來一模一樣的機器,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清政府所生產出來的機器和西方生產出來的武器用的是不一樣的思維,西方的武器是批量生產的,而且操作過程非常的專業,他們所採用的是流水線生產,並且還有專門矯正武器的檢驗樣板!西方國家在生產武器之前,首先都會先打有圖紙,按照圖紙一步一步的進行打造,所以他們所生產出來的武器都是非常精密的。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期的仿製是不具有創造能力的,之所以會這樣形容,是因為清政府在得到武器樣品之後就會對武器進行拆分,畢竟清政府沒有武器圖紙,因此他們會通過逆向思維來了解武器製造的步驟,當他們製造出來的武器能夠打出子彈之後,他們就會認為製造出來的武器是成功的,如果武器打不出來子彈,那麼就會通過拆分武器來繼續研究他們的生產步驟。

清政府每年都會在研究武器上面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這並沒有帶來太多的回報!在洋務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就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兵工廠四十幾個,而每年所投的錢都在幾百萬兩,所有投的錢加起來已經超過1億白銀了!但是這一些兵工廠卻並沒有仿造出特別精密的武器,甚至有一些武器需要兩個人進行操作,這種武器拿出去,讓西方人看了之後,門牙都要笑掉了。

武器仿造之路非常的艱難,比如說國民政府打造出來的中正式步槍,這種步槍是按照德國的1924年的毛瑟步槍進行仿製的。我們得到了圖紙,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最終也用了7年的時間才把它仿製完成,並且到了能夠真正生產的時候,已經是1942年了!這只是普通的步槍,而馬克沁機槍可是非常厲害的機槍,它的結構和製造工藝特別的複雜,並且還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機槍,所以在沒有圖紙沒有配套工藝的情況下,清政府能夠造出這麼一把槍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並且還沒有專業的指導。

清政府1888年的時候雖然仿製出來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這一把機槍能不能夠打出子彈還非常難說呢,因此怎麼可能去批量生產它呢?這種仿製是不完全的,只是大體比較相像罷了!中國真正仿製出馬克沁重機槍的時間其實是在1935年,當時德國和中國在軍事方面有合作,所以德國就將馬克沁機槍的設計圖給了中國,有了設計圖之後,中國才開始按照設計圖進行仿製,最終成為了仿出了民24式重機槍。第1次仿製和第2次仿製差了快40年,所以怎麼可能在第一次仿製結束後就大批量生產呢?並且當時的工匠能力也不行,紡織的工藝更不行。

馬克沁機槍1888年面世的時候,李鴻章剛好在歐洲買軍火,他親眼看到這種機槍的厲害之處,並且非常的吃驚,他說這把機槍實在是太快了,竟然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出600轉。若是放在戰場上,那麼肯定是可以碾壓敵軍的。與此同時,李鴻章還說這把機槍根本就用不起。他所說的用不起,不是指買不起這把機槍,而是機槍當中的子彈買不起。清政府若是大量採購這種機槍的話,那麼就是拿國庫的銀子開玩笑。而這也是清政府為什麼沒有繼續研究和仿製馬克沁機槍的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用的子彈實在是太多了!


木劍溫不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先說個笑話。

大家知道三十節重機槍嗎?

這是美製M1917式重機槍的中國山寨。

最初,有個美國跑單幫的軍火販子,帶著M1917式重機槍找到直係軍閥頭子吳佩孚,推銷這種重機槍。

時間是1921年,民國已經建立10年了。

吳佩孚看到M1917式重機槍以後,設法拖住了那個美國佬,隨後找來漢陽兵工廠廠長。

當時漢陽兵工廠,是全中國最優秀的槍械製造工廠。

吳佩孚問,你們看看這挺機槍, 能不能仿製出來。

廠長仔細研究了一番,說可以仿製。

於是吳佩孚就以走私軍火的罪名,將這個倒黴的美國軍火商軟禁起來。

這邊,漢陽兵工廠把M1917式重機槍全部拆散,一個零件一個零件仿製,前後花費了半年時間,終於仿製成功。

吳佩孚就釋放了那個美國佬,將重機槍還給他,還給了一些路費。

當時民國軍閥混戰,國際社會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美國軍火商走私軍火是違法的。

他只得吃了啞巴虧,認慫走人。

本來吳佩孚是很高興的,認為仿造美製重機槍成功,以後就不用花巨資購買了。

誰知道,這挺命名為三十節的重機槍,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極不穩定。

只要持續射擊,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夠一次打光一個彈帶的。

那麼,三十節實際等於不可用。

吳佩孚極為惱怒,將漢陽兵工廠廠長喊來臭罵了一頓。

廠長表示,重機槍結構過於複雜,並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組裝就能搞定的。

無奈之下,吳佩孚只得拿錢去向美國勃朗寧公司購買技術轉讓權。

得到全部資料以後,才解決了三十節的嚴重質量問題,還進行了一些改進。

即便如此,工廠初造時月產量只有幾挺,後來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難仿造重機槍,何談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實,賽電槍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裝備。

拋去仿造的質量問題,滿清也沒有大量製造重機槍的能力。滿清產量最大的江南製造局,年產步槍也只有1500支。

至於槍彈的生產,連北洋大臣李鴻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摺裡就叫苦:僅後膛槍彈的生產,就是“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平時看著生產紅紅火火,一打仗就不夠用。

看看,連最基本的步槍和子彈都生產嚴重不足,何談重機槍。就是三十多年後,每月才能生產多少!

裝模作樣的生產幾挺裝門面,又有什麼用。


薩沙


馬克沁機槍在1884年問世,而清政府在1888年就能夠偽造出這種機槍了,足以顯示中國人仿造能力之強。可是,當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印象裡清軍用的還是大刀長矛?如果馬克沁機槍真的這麼好,為什麼清政府沒有大量製造呢?

首先,我們仿造出來的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若說批量生產,那還是有難度的。因為,當時中國是農業大國,且閉關鎖國很久,認為自己是天朝大國,外來的都是蠻夷。所以,當西方的科學技術傳到我們這裡時,我們並沒重視。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人才領悟到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領先中國。而此時,中國沒有正規的軍工廠,技術水平還不足以批量生產馬克沁機槍。

西方生產馬克沁機槍的流程都和我們不同。西方生產馬克沁機槍,操作過程非常專業,而且是流水線生產。而且,西方製造武器,都有圖紙,可以通過看圖紙進行步驟性操作。而中國就不行了,瞎拆瞎湊,我們是沒有正規的操作流程的。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在軍費開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卻收效甚微。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明顯的原因是,清政府官員的貪汙腐敗,像一隻巨大的蛀蟲,蛀空了國家的錢庫!在洋務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就投入了一億兩白銀,仍無法建設一個正規的軍隊,沒有建造出一個正規的軍工廠。除去科學技術的落後外,投入的資金最後究竟用在了哪裡,這還是個問題。

雖然說,清政府在1888年仿造出了馬克沁機槍,但能不能使用,能不能打出子彈,還很難說呢,所以怎麼可能去批量生產呢?中國真正仿造出馬克沁機槍其實在1935年。當時德國跟中國交好,並且把馬克沁機槍的圖紙,以及設計流程都告訴了我們,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我們才仿造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沁機槍。

回過頭看,清代末年,國庫空虛,如果繼續研究馬克沁機槍的話,那就是拿國家開玩笑。而且,馬克沁機槍所需要的子彈甚多,就是買子彈的錢,清政府也是供不起啊。

清政府1888年仿造出的步槍,離1935年真正意義上仿造出的步槍,差了近50年,等到了1935年,工藝、設計流程弄清楚後,才有足夠的條件製造出第一把24式重機槍。


謀士說


清朝生產的真正機槍,是1884年生產成功的德國克魯森式37毫米2磅子後膛炮和美式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成功馬克沁重機槍。1908年,廣東製造軍械總廠生產出了麥德森輕機槍。

懦弱的軍隊都只喜歡遠距離交火,懼怕近戰和刺刀見紅,最喜歡將彈雨潑過去,將子彈遠遠的射過去,讓敵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前進。所以,清軍很喜歡各種機槍和速射武器,

司馬遼太郎在《坂上風雲》一書中寫道:我們的步兵進攻時,遭到敵人機關槍交叉射擊的密集火網,我軍像小蟲子一樣被殺死。

1888年,金陵製造局成功仿製了馬克沁機槍,被稱為“賽電槍”, 1881年,英軍試裝了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而正式批量裝備要到1893年。那麼清軍是什麼時候裝備馬克沁重機槍的呢?1895年,清軍批量列裝了馬克沁重機槍,世界上第2個裝備馬克沁機槍的軍隊。

只不過,清軍主要裝備的是進口重機槍,甲午戰爭的時候,榮祿手下守衛京城的武衛軍,守衛天津的聶士成的武毅軍,的甘軍董福祥部,都是裝備著毛瑟1871和1884單發和彈倉步槍,馬蒂尼亨利步槍,馬克沁機槍,諾頓菲爾特速射機槍….

清朝禁衛軍的裝備時當時最好的毛瑟,還配有18門150毫米的野戰炮,30挺馬克沁重機槍。其他新軍,特別是北洋新軍也開始大量進口武器,重機關槍開始大量輸入,最初為德國的馬克沁和法國的哈乞開斯兩種。

實際我國真正可以大批量生產馬克沁重機槍,還是從民24式重機槍開始的,也就是1934年,從德國得到了完整模板和圖紙以後的事情。之前的仿造的馬克沁重機槍質量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也是清朝不批量生產,而是進口重機槍的一個原因。


深度軍事


對,你沒有看錯,晚清政府在馬克沁機槍1884年問世後僅僅四年就仿製成功,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清政府為了擺脫外國對中國軍械生產的操控,打破技術壁壘,一直在仿製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出了馬克沁機槍。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文字都會大為驚奇,天吶,清政府竟然能夠仿製出馬克沁機槍,簡直不可思議,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面,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國軍隊還拿著大砍刀,怎麼可能在1888年就生產出這樣一大殺器。

其實,我們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優秀,這一點不用謙虛,我們很驕傲,但是要說能夠仿製出完全一樣的,縱橫是絕對不相信的,中國和西方生產思維不一樣,西方製造武器都是直接引進流水線,有專門的流水化操作,並且還有校正的檢驗樣板,就是先有圖紙再進行製造;

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期的仿製,其實是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的,每一款仿製,都是一次創新,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因為清政府仿製的時候沒有圖紙,根據武器樣品拆分後,按照逆向思維製作出圖紙,然後進行仿製,製造出來能打出子彈,就是仿製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換一樣武器繼續仿。

這種自主仿造給清政府帶來巨大的投入,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廠達40多個,每年投入研發武器的經費就在幾百萬兩白銀以上,前前後後砸裡面也有一億白銀,結果清政府仿製出來最NB的武器就是抬槍,用兩個人進行操作的那個武器,西方人看了後差點驚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實際上特別艱難,以國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槍來說,1928年決定按照德國1924毛瑟步槍進行仿製,在有了圖紙的情況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後用了七年時間,真正到量產的時候,已經是1942年,這還只是一款步槍。

相比於普通的步槍來說,馬克沁重機槍的結構和製造工藝更加複雜,要知道這可是一把改變了時代的機槍,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彈自身的動力完成發射的機槍。

在沒有圖紙,沒有配套工藝,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金陵機器局製造出來就已經是奇蹟了,但是我相信,製造出來的這款步槍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條河,金陵機器局製造出來的馬克沁機槍也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挺(縱橫都懷疑,子彈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國真正仿製馬克沁重機槍是在1935年,中德在軍事領域合作後,德國將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設計圖紙交付中國後,中國才開始進行仿製,也就是後來的民24式重機槍。

兩者相差將近40年,所以,你認為洋務運動時期仿製的馬克沁機槍能靠譜嗎?

洋務運動時期的仿製,主要是依靠當時的工匠,隨著一批工匠的更換,仿製的工藝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夠仿製出來也不會批量的去生產。

在馬克沁機槍1884年剛剛面世的時候,李鴻章正在歐洲採購軍火,也親眼看到了展示的馬克沁機槍,當時的李中堂驚奇的連忙說,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馬克沁機槍一分鐘能夠打出六百轉,火力方面絕對是壓制的。李鴻章隨後表示,太貴了,用不起。並不是說機槍買不起,而是子彈買不起,以當時清政府的財力,想要駕馭射速這麼快的機槍,簡直是拿國力在開玩笑。

李鴻章當時比較青睞的機槍是早已經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機槍,加特林一分鐘可以打四百發,火力上夠用,價錢還能相對便宜一點,實際上,金陵機器製造局在1884年就已經能夠生產加特林機槍了,按照先入為主的的概念,並且已經生產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槍彈後,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轍。

清政府沒有大量製造或者採購馬克沁機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馬克沁的射擊火力太過超前,遠遠超過了時代的需求,不是說李鴻章看不到馬克沁的作戰潛力,而是在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之前,重機槍的作用不是那麼明顯。

1884年馬克沁機槍面世,到二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才大顯身手,到三十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才算達到巔峰,以李鴻章的眼界來說,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馬克沁一展雄風。

當時西方各國普遍不看好馬克沁機槍,包括俄國、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對讓馬克沁的推銷碰到了釘子,就是因為當時的馬克沁機槍火力太強,已經超出了時代的需求,而且剛剛問世的馬克沁機槍性能也不穩定,日俄戰爭中和一戰中的馬克沁都是改良後的機槍,並非原始版的。

總結起來,清政府沒有大量生產就是因為,清政府大量生產不出來,或者生產出來質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彈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經有了加特林,對重機槍的需求不是特別大;馬克沁火力已經超越時代,造成了火力浪費,不適合當時的戰爭形態。


史論縱橫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題主這個問題實在是有技術含量,所以必須小心謹慎的回答。

在這裡需要闢兩個謠,

第一,看到超半數回答者都濫用一張圖說是1884年李鴻章去國外考察觀看馬克沁機關槍。歷史不能如此粗糙。

李鴻章1884年在國內主持中法戰爭以及朝鮮事件,沒有時間,第一次出國是李鴻章已經賦閒1896才出使全球,一生也才一次。

第二、馬克沁機槍第一次實戰應用。是在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還需要明確的事實,1888年,是金陵製造局開始仿製,不是仿製成功。

而且當時的機關槍性能也不穩定,馬克沁沒有有水冷方式及許多的工藝在後期逐步完善之後才能達到戰時性能。

所以仿製成功是做出了個模樣一樣,還是能夠演示,還是能夠實戰,沒有明確的說法。

顯示的資料是1893年僅造了4挺機關槍,即停止生產了。


二、機關槍這種軍事工業量產標準是如何理解。

1、馬克沁機關槍屬於一種相對複雜的工藝原理與製造標準。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製造、測試、實戰、反饋、再改進。這是任何重要武器都需要經過的一個過程。

馬克沁機槍原型槍(注意早期的機槍是沒有冷卻套管的,其他的裝置就更差了,如調節俯仰刻度系統、缺乏移動輪)


而且馬克沁機關槍經常在射擊時槍管要持續承受近3000℃的高溫,否則很容易使槍彈變形而出事故。所以對於整個槍械繫統的指標是很高的,比之於步槍而言又高出太多。

最典型的英軍的阿姆斯特朗炮,在1860年已裝備部隊,並參與鴉片戰爭八里橋戰役,取得了效果,但在1862年薩英戰爭中,發射28發炮彈之後,就出現了因為過熱控制不足造炸膛事故,死亡20多人,之後問題不斷,英國只能停止裝備軍隊,直到十年之後才重新裝備英軍。


武器量產的流程:以英國相應的武器製造到量產到實戰的流程為參考。

製造樣品——軍隊測式——實戰測式——技術反饋——軍代表駐廠——技術改進——測式與實戰再測式——技術反饋——量產——實戰測式——技術再反饋——全面裝備或否決,大批量產與否。

1862年阿姆斯特朗炮是走到了量產,未全面裝備,被英軍方否決了。


三、為何不量產?需要了解軍事工業在清朝的水平

1、清朝的軍事工業是官辦企業,效率與機制之僵化可想而知。在張之洞到漢陽鐵廠時還坐八抬大轎,見面下跪,工人遲到罰打板子,一不如人意就是衙門上刑的做法。技術人員在能否發揮多大作用取決於官員個人的素質。如現在的國有企業的效率你懂的。


舉個例子,連李鴻章自已親自創辦委託英人馬格里管理的金陵製造局,在1875年試製林明敦擊針式步槍時,也問題頻頻,不僅造價要高出進口步槍的一倍,而且故障頻頻,所以,李鴻章也無可奈何,淮軍最後只有裝備進口的林明敦步槍。

上圖為188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觀看馬克沁操作馬克沁機槍。


1876年馬格里金陵製造局試製前膛炮出現事故,死三人,馬格里本人受重傷,後來在天津再次測試仍然失敗,而且這種還是常規測試,並沒有進行高強度測度。可見當時的企業管理的水平與能力。


2、沒有輕工業的體系是很難提升軍工企業的量產速度與能力——洋務運動的問題就在這裡,一下子直接模仿對方的高端產業,沒有任何基礎輕工產業是很難做到的。

漢陽鐵廠1895年開始投產,到真正生產出合格鐵已經到了1908年,直到李維格先生全面從歐洲考察回來才能量產,而漢陽鐵廠一直就沒有真正贏利過。

上圖為英國1895年仿製首批《1895式》7.92毫米馬克沁重機槍

如馬克沁機關槍比起林明敦槍更是困難,涉及的各部件如彈簧鋼、合金槍管、齒輪鋼、冷凝管、進彈機械、刀具、精密軸承、機體鑄造等都需要配套的治金工業及加工廠,不是一個企業可以完成的,而且需要這些企業配套水平接近,如同今天的汽車企業是一個道理。

撥送彈鏈的主要零件是一個棘輪帶動的轉輪在當時都是一個難以做到硬度高又耐磨及戰時的強度標準。

如果平常有一些做民用的有經驗的專業輕工企業進行配套,相對的技術難度與量產水平會簡單許多。但當時清朝還沒有輕工製造業。


簡單又典型的製造問題——如果連質量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麼技術問題就更難解決。


《M1905式》馬克沁機槍結構圖

當時洋務軍工產一個製造精度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如傳動銷與銷孔加工精度都難以做到,間隙過大,正常情況下就容易快速磨損、噪聲大,故障率高。間隙過小會導致轉動困難,事故率高。且不說特殊情況。

這個問題很簡單嗎?簡單,你說不簡單嗎,他又簡單。

且不說,馬克沁的金屬套管、密閉系統加工、拋殼系統,還不說加工的高精密度。需要更新的測量儀器、設施、熱處理工藝等設施,當時都沒有能力做到。



其內部各裝置的複雜系統在當時步槍生產都困難清朝來說的是有很高的難度

當時的大部分製造槍械配件都需要進口,實質上進行組裝也需要有相關的技術能力。

3、很典型的一個問題,清朝軍工企業沒有引入軍代表制,通常在外國,軍隊對於產品性能的要求會通過不斷的試用生產,並不斷調整。不至於等到企業覺得可以了,到了軍隊一試用如果不行,又要推倒重來。

何況許多問題,在軍隊正常訓練中還難以預計得到。


如前述所說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在部隊試用時沒有發現問題,在具體氣候及環境、戰況激烈程序發生大變化時,問題就往往容易發生。

實際上洋務軍工企業反映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我在這裡不是否認洋務運動,只是如同張鳴教授所說的洋務運動的方向存在,畢竟他為中國培養了開放的意思與人才,認清了與國外的差距。


所以,在清朝雖然仿製造出了馬克沁機槍,可以說只是樣品,在當時實測中就已經問題多多,譬如說重機槍的搬運、必須有水的陣地,子彈及彈帶的製造,更難以用於實戰測試,更達不到量產及相應的技術反饋。

如在當時水平最高的天津機器製造局,在1894年甲午年間,連開花彈都做得不合格,戰時只能用實心彈。北洋艦隊的官兵還需要用銼刀去修正炮彈,要不有的連炮管都放不進去。


總的來說,我們認識武器的製造與量產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在甲午戰爭中有很多假消息,說清軍裝備了馬克沁。我們從日軍繳獲的裝備來看就知道清軍最多也就是連發槍。日軍把清軍進口的與仿製的步槍,根本就統例為雷管槍系列明細就可以看出對於仿製的態度如何。



相關資料:

《日清戰爭》

《洋務運動》張鳴

《怎麼區別馬克沁機槍和其他水冷式機槍》騰訊網

《兵器檔案:大名鼎鼎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新華網


秋草獨尋


1895年8月2日,李鴻章一行抵達英國,在倫敦時,他被一杆威力巨大的神秘火槍所震撼,這槍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馬克沁機槍”。

1884年,英裔美國人H.馬克沁(Hiram Maxim)率先創制成功機槍。


1899年,南非布爾戰爭中,英軍首次將機槍帶到戰場,它射速快(每分鐘向敵人射出50-60發子彈),不僅射程遠(800-2000米),而且威力大。雖機槍並沒有幫英國人取得勝利,卻讓歐美各國競相仿製。

隨後在列強侵華戰爭中,隨處可見到機槍的身影,比如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美軍就使用勃朗寧(Bronwning)來屠殺中國軍民,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日雙方都想用機槍置對方於死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機槍已被參戰國廣泛使用,已發展出多個機槍品牌,比如美國的馬克沁、柯爾沁(colt)、勃朗寧,英國的維克斯(vickers),法國的哈齊開斯(Hotchkiss)、德國的伯格曼(Bergman)等。


馬克沁機槍

李鴻章在倫敦親眼目睹機槍將一顆大樹射倒,威力讓李中堂目瞪口呆,於是他藉機詢問機槍的性能和造價情況,當得知機槍每分鐘最多可射彈600-700發,耗費30英鎊時。李鴻章感嘆說:“此槍耗彈太多,太昂貴了,中國不能使用!”

李鴻章於英國看機槍試演

在李鴻章節省開支的影響下,加之清廷本身財庫拮据,即使有個別兵工廠成功仿製馬克沁機、馬德森等少量機槍,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清軍所使用的機槍基本是從國外購買的,本國並未大量生產。


本草百曉生


馬克沁機槍是1884年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發明的重機槍,它也被形容為死神的鐮刀。

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1款火藥動力自動武器,它在發彈瞬間通過槍管和機槍結合在一起,利用火藥氣體作為動力,自動射擊。

而這種重機槍之所以被稱為死神的鐮刀,是因為馬克沁重機槍一旦開始射擊,他就會一直射擊下去,直到子彈打完為止,而這樣的發彈量也是一般國家所承受不起的。

死神的鐮刀

馬克沁重機槍一經面世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趕過來看馬克沁射擊演示,在那一批批子彈有如颶風般呼嘯掃射的時候,所有的觀看者無不是目瞪口呆,也通過這次的演示馬克沁和他的機槍聞名世界。

1988年英國陸軍首次採用馬科技重機槍,在與羅德西亞與祖魯人能發生戰鬥期間,1支50人的英軍小分隊只用了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進攻,致使3000名祖魯人喪命,還有千多名的祖魯人中傷。這一戰使得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更讓世界人對它矚目。

在不久後發生的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組織的震驚世界的肉彈衝鋒,1.2萬人在馬克沁重機槍為核心火力下命歸九段坡,這也是日俄戰爭爆發期間最為血腥的一次戰鬥,而馬克勤重機槍也被稱為戰場的收割器。

從此之後,世界各國都開始大量的裝備馬克沁重機槍,而德國威廉二世引進了馬克沁專利生產技術,並重新將它命名為MG08。

第1次世界大戰時,這把“死神的鐮刀”開始大量的收割生命,僅在索姆河戰鬥中,一天的時間就打死了6萬名英軍,這也是世界第1次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在當時馬克沁重機槍演示的時候,李鴻章曾作為代表參觀了這一次的表揚,當時的清政府也對這款新式武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為如此強勁的武器,為何清政府後來沒有批量生產了?

其實李鴻章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心知肚明,當時他也用僅有的資金下了一挺的訂單,由於這個槍的射速極快,李洪江還特意將他的名字改為“賽電槍”。後來李鴻章回國後,也將此槍帶到國內,由金陵機器製造局,在1888年仿製成功後正式將它命名為“賽電槍”,因為這把槍的彈鏈可供每分鐘可以達到600發的射速。

可是後來賽電槍,在中國因為量產不足而被人淡忘,到1896年時十門連珠格林炮,四門神機連珠炮和賽電槍都被退下生產線,然後就開始製造抬槍以磅子快炮。

抬槍作為一種清朝獨有的武器,分前裝滑膛、前裝線膛及後裝線膛,品種十分繁多,重量極大,基本都在15公斤左右,如果運到戰場需要兩個人配合才能使用,一個人在前面抬著槍桿,一個人在後面射擊。

作為這樣的老式武器在與時俱進的科技發展中,它就顯得極為落後,所以抬槍在戰場上的威力不足以對敵人造成什麼威脅,可以說它就是清政府的一個敗筆。

太貴了,用不起

而賽電槍沒有大規模仿製裝備清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射速太過於浪費子彈,一分鐘300發的射速打出去的全是白花花的銀子,用李鴻章的話來說就是“太貴了”。

作為晚期財政十分緊張的清政府而言,賽電槍不僅本身的製造昂貴,再加上射速快,所以賽電槍就成為了清政府在戰場上的吞金巨獸,因此,當時有人提議批量裝備清軍時,就有大臣提出抗議說太貴了,子彈都用不起。

也由此可見,包括很多清朝大臣們對於西方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沒有足夠的瞭解,而李鴻章對於晚清的國力財政狀態也顯得有心無力,那些坐在朝堂內誇誇其談的文人們,並沒有跟上日新月異的科學腳步,導致他們只能紙上談兵,認為戰場上需要用人數來堆砌,讓每一個清軍士兵裝備單拴步槍就可以打贏戰鬥,但他們卻沒有了解到馬克進機槍作為戰場的死神鐮刀的威力是多麼的可怕。

也正是落後的思想和科技才導致清政府控制下的中國土地被列強劃分,也正是因為沒有裝備這種重武器跟不上軍事科技,導致清政府控制下的中國土地被列強王瓜分,後來還簽訂了各種三圈如果的條約。


大國布衣


大家都知道馬克沁機槍是李鴻章在訪問德國期間接觸的自動武器,因為清朝孱弱國力不足所以沒有大量購買,在讚歎其巨大殺傷力的同時只能更加遺憾的表示打不起子彈而沒有進口。不過精明的李鴻章還是買下幾挺帶了回去,清廷已經開始進行洋務運動,仿造或自造各種國內外先進武器,想必自己仿製一下還是應該沒有問題的。當時相傳李鴻章“舍愛”馬克沁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彈藥消耗過大,勢必導致更大軍費的開支以及彈藥補給任務的加重。另一說是李鴻章認為清廷不需要這種武器,它不想看到這樣的殺人武器在自家的地面用的到,不管有沒有這種事,可見這位“李中堂”還是很有善心的。

近些年許多人指出影視劇為李鴻章“播正”的操作,然而從歷史資料來看李鴻章確實可以算作愛國人士。

在1888年的時候清朝確實已經成功仿製出了馬克沁機槍,但這的確是“僅有的”仿造成功,那時仿造的數量極為有限,而且質量也並不太好。當時清朝在武器研發和仿造的能力上還是有不小造化的,能製造各類火炮包括“鐵甲艦”,但是一直以來的“硬傷”--工業體系落後、薄弱卻無法逆轉,所以武器裝備能造出來,但是大批量生產就遙不可及了。這樣一來,包括馬克沁在內的許多武器都是在少數工匠師傅的“純手工打造”下誕生,他們用機床將武器配件一個個製作出來,然後研配,而且還是問題百出,所以清朝版的馬克沁基本就沒了下文。

到後來北洋新軍裝備的水冷機槍大多是從國外購買

北洋新軍的前身“定武軍”,購買的原版馬克沁。

還有一個梗大家要注意,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馬克沁在一生產出來各國家並不看好,比如許多國家部隊裝備了手搖加特林,並不期望換裝,因此購買者寥寥可數,清朝算是仿製馬克沁較早的,但不是成功的。馬克沁被重視起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時的馬克沁開始被德國成功仿製並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著名的德國MG08機槍就此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手持的MG08型機槍。

真正大批仿製的是民24式水冷機槍,當時正值“中德合作”的黃金時期,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和德國合步樓公司在廬山簽訂了《中德原材料以及工農產品與其他產品互換條約》也稱“合步樓”條約,這極大帶動了當時工農、工商業以及軍工業的發展。條約簽訂後不久,金陵兵工廠就從德方獲取了MG08型7.92毫米口徑機槍的設計圖紙,並於1935年仿製成功,隨即開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民24式水冷重機槍和ZB-26捷克式輕機槍在抗戰中被日軍視為最痛恨的武器,每場戰鬥這兩款武器都能給日軍造成巨大損傷。

因此民24式重機槍可以看做是馬克沁仿製版的“再仿製版”。


我是軍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