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在广袤的亚洲,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虽然在外貌同为黄色人种,但在意识形态上更接近于西方,“脱亚入欧”也因此成为近代日本的文化符号和追求目标。

十九世纪后半段,几乎整个亚洲都沦为西方列强们殖民夺利的乐园,唯独日本却能独善其身,并成功进入“强国俱乐部”。从受掠者逆袭为掠夺者。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1914年亚洲殖民地分布

为什么连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清都没能做到的事,反而被小小的日本国做到了?

运气的因素

清以前的中国各个朝代对于日本,都是仰慕和模仿的存在。特别是隋唐时期,屡屡派出大规模的朝贡和学习团队。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鸦片战争

进入到十九世纪,日本同清朝一样都维持着千年不变的封建制度,并先后受到来自西方的侵袭。有所不同的是,清朝虽已没落,但仍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经济体。茶、丝绸、瓷器在西方广受欢迎,以至于大英帝国年年对清形成巨额贸易逆差,并试图用高利润的鸦片进行弥补。相比之下,日本的贸易地位似乎是可有可无。

虽同为受掠国,清朝的吸引力和必要性要远高于日本,这也使它成为列强集火抢劫的主要目标。换句话说,一衣带水的邻邦,为日本挡了枪。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蜕变的起点

当对清朝的掠夺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时,缺乏资源的日本并未能引起列强们的关注,直到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日本的国运。

1853年一支只有四艘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出现在江户湾(东京湾)的海面上。舰队首领美国海军准将马修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开国,要么开火”。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黑船事件

面对着坚船利炮,自知不敌的幕府政权并未表现出任何迹象的“武士道精神”,而是毫无节操的迅速妥协,同意将开放港口通商,为美国舰队提供淡水燃煤及粮食蔬菜,随后英、俄等国跟风而至,陆续签订类似的亲善和约。

日本并未如大清般拼命鄙视和排斥外来力量,而是承认对方的强大并予以有限度妥协。在绝对实力碾压下,这种丧权辱国(审时度势)的举动,结果是最大程度保存了自己。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暂时屈服的背后是努力追赶

由于黑色铁甲舰给日人造成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亦称之为“黑船事件”。该事件对日本的影响是颠覆性的,除了被迫开国,虚弱无能的幕府也受到反对力量的群起而攻,最终还政于天皇,建立起君主立宪集权制度。

明治维新

日本率先在亚洲架构起更贴近西方、也更加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框架,强大的西方让他们意识到更先进模式的威力,这也促使其摒弃沿袭千年的旧俗,意图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同样意识到西方威胁的清朝,发起洋务运动甚至比明治维新还早八年,为何明治维新大获成功,而洋务运动最终夭折?

国家层面。洋务运动缘于封建掌权者的自救,他们妄图保留原本的体制,只是学习洋人的技术挽救自己,即“中体西用、师夷制夷”。但封建制度对资源的强权垄断和资本主义要求资源分配的自由竞争,本就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反观日本,维新时已模仿西方建立了适合资本发展的制度,做好了上层建筑的准备。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思想。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于思想控制大都严苛,以清朝为甚。他们在几千年来苦心经营的封建思想体系,恰巧成为变革的最大阻碍。因循守旧根深蒂固的观念,使中国的变革经历更多弯路:“由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到戊戌变法认为立宪方能挽救国家,再到五四时期领悟到国家的改变起于思想的改变。”然而为时已晚,差距已被拉开。

相比日本在思想上的转变迅速的多,承认差距并勇于改变。谁强大就跟谁学,正是这种看似卑微的强者文化,让他们脱离了抱残守缺的固执。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任何变革都离不开人,这才是真正的基点。清廷自救行动的范围,仅仅是上层掌权者、几十上百个外派留学生、以及数量有限的新式学堂,亿万民众仍处在蒙昧麻木的状态,他们只能是变革的看客。单靠少数精英改变庞大的中国,这股力量实在过于单薄。

日本不同,小小的国土上遍布五万多所小学作为开蒙的起点,灌输一切利于国家的元素。大批民众被鼓励参与改革,拉入产业体系让其成为真正受益者,进而成为积极的拥护者。这种全民自发性的改革热情,凝聚了整个国家的力量,铸就了日本的成功。

近代的亚洲,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运气只是一方面


1894年,甲午海战的胜利拉开了日本崛起的序幕;十年之后日俄战争的胜利,让西方国家承认了日本的实力,并将其纳入强盗团伙。

用了不到五十年,日本终于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