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陈算不算是对中华文化汉文明的摧折?如何看待隋朝的正统性?

征角悠悠饮箜篌


杨坚灭陈,赵匡胤灭南唐,其正统性是毫无疑问的。当今统一问题日益迫切的时候,研究这两次北朝灭南朝,统一中国的前因后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陈朝和南唐当时非但没有侵犯北朝,反而是称臣纳贡,以屈辱求得北朝不来侵犯,维持小朝廷的苟延残喘。也就是说,杨坚和赵匡胤是在南朝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依然主动进攻,这在道义上是不仁不义的。而且北朝是采取了俘虏陈后主和南唐后主d极端方法,没有顾及南朝皇帝毕竟是把整个南方献给自己而给予优待。这说明杨坚和赵匡胤考虑的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奉行的礼尚往来问题,而是统一中国问题。政治上的需要压倒了对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欣及,这从历史大义来说,是正义的。第二,中国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只要后朝取代前朝,即获得了正统性。但只要前朝还部分存在,后朝的正统性即有疑问,或干脆说是非法,因为前朝的传承关系还在,后朝还没有完全取代。例如朱元璋,他只是要求徐达把元顺帝逐出中原,赶去大漠,没有完全消灭。那明朝的正统性即受到质疑,毕竟明还没有完全取代元。但朱元璋不顾这些了。第三,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杨坚和赵匡胤执意要在南朝对自己友好相处的时候,灭掉南朝,是为了完全取得本政权作中国之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顾及对方对自已没有威胁和平相处而难以下手,这是小义。为了民族统一大业,哪怕悍然发动进攻,也符合历史大义和人民利益,是正义的行动。


非孟勿扰


隋朝,本属于北朝,其正统性由唐朝修史而定,因为唐朝的本身也来自北朝。

二十四史中包括《南史》,也包括《北史》,这便是“南北朝”这一称谓的由来,而隋朝的历史便在《北史》之中。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从西魏宇文泰开始,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均由关陇集团所建,关陇集团则源自宇文泰。也就是说隋朝也好,唐朝也罢,其帝系传承都来自鲜卑人,这与杨坚、李渊有几分汉族血统无关。

南陈的正统性可以追溯到两汉,东汉~曹魏~两晋~宋齐梁陈,均由禅让而来,而这一传承也正是传统的华夏文明。

许多人常常把“崖山之后无中国,崇祯之后无华夏”挂在嘴边,其实从南陈的灭亡开始传统的华夏文明便不复存在了。从隋唐开始的华夏族其实已经是“五胡”(尤其是鲜卑人)融入华夏之后的新华夏族了。

秦汉之后,华夏文明在隋唐时期重生了。这与西方同时期的“罗马之后,再无罗马”完全不同。

我们之所以没有将隋唐视为异族政权,其一是因为二者的建立者不仅来自鲜卑人的关陇集团,还在于杨坚和李渊的汉族出身、以及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其二是因为大一统的重建和时间的久远淡化了南陈之亡的历史意义,其本身与南宋的灭亡其实很相似。

在上表中,汉与唐之间,唐与元之间何其相似!

在我看来,秦灭六国标志着我国上三代封建时代的结束;南陈亡标志着我国从秦汉开始的第一帝国的结束;南宋亡标志着我国从北魏开始的第二帝国的结束。

之后便是元明清,我国再无长时间的大分裂。


心向青山


游牧民族故地出土的玉雕龙,就是华夏银行标志,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匈奴华夏同源,其中匈奴是多个游牧部落混合而成,并非一个民族,好比鲜卑强大了,许多原匈奴部落跟着改名叫鲜卑一样。央视汉武大帝也开篇引用了这句话。而且司马迁时期,胡人被汉武帝压制,司马迁也犯不着讨好胡人。

华夏银行标志玉雕龙,看看哪出土的吧,还有涿鹿之战在河北打,如果华夏起源河南,跑河北打蚩尤?蚩尤部族又绕圈儿跑西南?再有周文王也叫西伯,西戎共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说华夏与匈奴同源。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出土如下玉器(玉雕龙、玉鸽/凤/鸟、玉龟、玉制双熊头器、玉卷云纹等),感觉和华夏有很大渊源,而如果黄帝发源于东北红山文化,那么【涿鹿之战】就好理解了,北部和西部炎黄联盟,与占据华北平原的蚩尤大战于河北涿鹿,然后夺取中原,建立华夏。

也就是说华夏与胡人,血统和文化上是同源的,隋唐也只是重新归一罢了。当然,如有杠精非要追溯到非洲也是没办法咯









以理观史and以情叹史


题主第一个问题的“试探性”结论,我感到很不理解。

隋朝以前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稍有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从汉未开始,社会就剧烈振荡,因为矛盾在此时累积到犹如岩浆翻滾、行将暴发的火山!

果然发生了“黄巾起义”,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中,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烈,中国封建社会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无法望其项背。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从《三国演义》这篇历史小说给我们提供的祥细情况来看;在其后的三国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等等社会的动荡中,可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这才是对中华“汉文明”的“摧折”。

汉朝在大动乱中土崩瓦解了,但是在这段历史中,由于连年征战、饥馑瘟疫、使大半个中国陷入血流漂杵的惨景中,以邓艾偷袭阴平攻占江油关;那近七百里的地方几乎就是无人区了,从现在的文县到四川的南坪县,那时候仅只有不足一万户人家,一直到了北宋才缓过气来。

这样的惨剧难道是题主所谓的“汉文明”吗?当然不是。

而这种惨烈的场景,从汉未到隋朝的建立,整整近四百年的演出时间!!战争和饥荒所造成社会惨烈的灾难,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灾难最重,破坏最烈的黑暗时代。

隋朝灭陈的事情发生在公元581年,杨坚取代未代皇帝周静帝宇文阐,顺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朝。在隋文帝的统治下,终于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动乱,隋文帝总结了历史教训,痛定思痛,大力革新,使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

巜隋书》记载,当时隋朝“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这就是历史上的“开皇之治”,也是隋文帝在历史上不能被抹去的功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乱世和盛世”的交迭,统一与分裂相轮替的历史。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所以,隋朝灭亡北周,根本谈不上是对“中华汉文明”的所谓“摧残”,而是拯救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我前面说了,从东汉末年起,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乱中,魏、蜀、吳三分天下后,由西晋王朝短暂统一了南北。西晋灭亡后,中国大地总的来说是分成南北两块,这个态势一直持续到北周末年。隋文帝杨坚继秦始皇、汉高祖和晉武帝之后,创立了隋王朝,再一次统一了南北。

而隋文帝仍然摆脱不了自己身后以一场皇位为中心的骨肉厮杀争夺。但是,已经与他无关了。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岁。

关于隋文帝,用范文澜先生精确的评价:“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尊循,如科举考试选拔精英,政府体制实行三部六省制等等。

秦与隋两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贡献,切勿以历史短促而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所以隋朝的大一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的贡献。

请关注我一一为你解开历史幕后的问号❓


良人执戟2


现在是除夕夜,先借用今日头条这个平台祝大家新年行大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文帝的横空出世,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三百多年的国家分裂和动乱,其功劳彪炳千秋,隋炀帝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肯定不能算对中华文化汉文明的摧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为毕竟统一且稳定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才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处于动乱和纷争的社会,老百姓谁还有闲心和条件去为发展文明做贡献呢?统治阶级会把人力财力物力放在发展文化发展文明的重心上吗?老百姓的重心肯定是生存吧?统治阶级的重心肯定是打战吧?

至于是否正统性主要也要辩证地看,封建社会因为统治阶级的性质宗旨、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等决定了封建王朝更迭的正常性,也要求我们不能用太苛刻的言论去评论封建王朝的正统性,只要这个王朝能实现天下的大一统、人民安居乐业、少苛捐杂税、无严峻地战争形势,就可以算是正统的。至于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哪有不耍阴谋诡计,哪有不经过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就能上位的?对于被夺位篡权的原统治阶级来说,新的上位者肯定不能算是得位正,毕竟政治的胜利总是绕不过成王败寇的规律。

隋朝的贡献:

1.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统一了中国。

2.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从上至下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机构体系。

3.首创科举制度,打通了底层人民的一条上升通道,从此“学而优则仕”真正有了实践意义。

4.开通了大运河,极大地减轻了国家和群众的运输成本,沿河建立城市,繁荣了经济。

5.打败突厥和高句丽,削弱帝国边境威胁。

6.卓越的建筑技术,现在依然坚挺的赵州桥,就是在随便建立的。

7.完善了法制,颁布了《开皇律》。

只可惜雄才大略又急功近利的隋炀帝太急躁了,他是一个一直在奔跑的人,想做的事情太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停下来仔细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最终既挥霍了国力,又没有发现那些虎视眈眈的人的存在,那些虎视眈眈的人中,最杰出的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杨家祖上几代人的努力打下的江山社稷,最后落入了李家,虽然李家前几代的皇帝也不错。滑稽的是,李渊登基后,把原本杨广送给陈后主的“炀”字,送给了他的姨夫杨广,这个字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贬义的字,形容人无才无德到的极致的意思。

但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江山一直是杨家的,后来是不是就没有安史之乱了呢?中华版图是不是会更广阔呢?人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呢?毕竟唐朝盛世的时候人口数都没有隋朝多。可惜历史不可能假设。


铁匠波波


当然不算,而且,恰恰相反。

实际上,最能够代表汉文明文化主体的,不是南逃江南的颓废的不思进取的南朝贵族,而是民族融合后,注入新鲜血液的北朝人民。

纵观中国历史,由于中国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客观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汉文明是一种以中原区域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他从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因为生存环境因素,逼迫大家 ,不得不抱团取暖,才能活下去的社会结构。因为大家发现,在面临天灾人祸的应对时,任何分散的单一民族。或者,任何割据的政权,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都挡不住天灾人祸的发生,挡不住人们因为逃避灾难,而带来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且,对于灾后重建也没有多少办法。所以,人们经验上得出,统一的中国,是一种很好的规避灾难的社会结构。统一的中国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理想,统一的中国才是中华汉文明的真正精髓,统一的中国也是中国的常态。

隋朝灭陈,只是中华民族一次,完成统一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中华汉文明又一次得以发扬光大的结果。

隋朝的正统地位,是从统一的号角中获得的,是毋庸置疑的。


老斌372


隋朝不仅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隋灭陈不仅不是摧毁,恰恰是完成汉文明的统一。

隋文帝杨坚是汉朝太尉杨震十四世孙,是北朝的汉族士大夫。隋文帝实现统一之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恢复中华文化,修订刑律,完善制度,实行五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

隋文帝结束了北周时期倒退的鲜卑化政策,恢复先进的汉制,轻徭薄税,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开皇盛世”。也为其后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础。





北虢先生


谁嬴了而又统治时问长,并承认汉族文化,那就是正统。隋唐赢了说他是正统,如果南陈赢了呢?蒙古人得了中国,开始差不多杀了八九成汉人,并把汉人列为下等人。但最终还是要用汉人的制度,使汉人又壮大起来嬴了蒙古人,但蒙古人统治了近一百年,谁敢不承认元朝是华厦的一部分?


D0了了1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对中华文化汉文明”的摧残,不管是隋朝或是南方的陈朝,在当时仅仅都是华夏大地的一个政权而已,都不能完全代表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政权(陈朝)的覆灭和文明的消亡没有必然的联系。

隋王朝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少数民族王朝

隋王朝的统治者杨坚,根据历史记载其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虽然这个说法有伪托的嫌疑,但是都不能否定杨坚是汉人的事实。


杨坚的父亲杨忠在西魏时期就是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在北周建立前后,杨忠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北周开创者宇文泰的信任为朝中重臣,杨坚和其父杨坚代表的是鲜卑北周政权中的汉人势力。

到了隋王朝建立前,北周政权中的汉人势力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鲜卑贵族的势力不断衰弱。在杨坚取代北周的时候,杨坚已经大权独揽,反对杨坚的鲜卑贵族大多已经被其消灭,而剩下的都是支持杨坚的鲜卑贵族。

中国北方在经过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后,到了杨坚建立隋王朝时,再次形成了以汉文明为核心,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华文明。因此,隋王朝灭亡南方的陈朝是结束中华大地接近400年混乱的统一战争,而不是摧残中华汉文明。

隋王朝的在其统一天下的时候,已经无可争辩的正式确立了其正统地位,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


浮沉的历史


可笑!隋统治者是汉人,怎么就摧残正统文化了?南方原本多为蛮荒之地,是汉人迁徙改造,正统还在北方,即使后来北朝多为少数民族,但都基本被同化了,以拓跋宏迁都一例汉化最为显著,是汉文化的弘扬,隋乃至后面的唐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朝代,兼容并包,开创了一系列盛世,隋文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是之前没有的!反观南朝,从西晋灭亡,东晋就腐朽到了根,士族庶族之分阻碍社会进步,南方偏安一隅,小国寡民,不思进取,一直影响到现在南方性格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