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有怎樣的相互關係,它們的本源在哪裡?

影影圈圈


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給大家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今天,哪裡也去不了,索性就來胡扯書法吧!博大家一樂。

篆隸楷行草有什麼關係,我認為它們是各自安好,各管各個,但統統屬於一個書體大家庭。好象億萬富翁家裡有5輛豪車,各有各的用途,瑪莎拉蒂奔馳、寶馬用於接待客人,這兩個牌子一般人都能看明白,如楷、隸;蘭博基尼、馬瑪莎拉蒂跑車,是用來休閒玩玩,張揚個性的,如行書、草書灑脫、飄逸;還有一臺老爺車就象篆書,偶爾也能展示一下,但識貨、看得懂的人很少,這幾輛車各有各的用途,唯一的關係是同屬於一個人。

五體的本源,在於人的本性,古人造字眾說紛紜,比較認可的是倉頡造字。篆、隸、草、楷、行五體到漢朝時已逐漸形成,距今大約1900年。

對於善書者,應當書寫五體都不是問題,至於寫什麼書體,完全看需要。甲骨文、大篆真乃天書,很天真、浪漫,結體特自由,各諸候各寫各的,的確有點亂,直到秦統一六國,強推小篆(秦),文化也有統一,征服的味道。

天下之書,不外銘文、刻碑、簡櫝之類,但凡是昭告天下的,都是堂堂正正,如小篆、隸書、楷書,因為這是給老百姓看的,必須要讓人一看就明白,但正書寫起來一筆一劃十分費力;還是一種是簡櫝,就是文書檔案、書信往來,是給自己或特定的人看的,只要你我都看懂就OK了,於是,人的偷懶的天性就出來了,從漢簡、章草的書寫形態來看,能偷懶則偷懶,畢竟,從事文字工作的小隸們也是忙得焦頭爛額。漢簡、章草再經過酒的發酵就有草(狂)草……

總之,愛臭美的人弄出了隸書、楷書,愛偷懶的人弄出了草、行,皇帝老子才是統一書體的人,老子天下,老子說了算。


江川31


說到字體的本源,就要從字體的出現開始,人類祖先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造了文字。

隨著文字的發展,商周所流行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國古文。自此,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講,將以上的所有文字統稱為大篆。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制定了”書同文”的政策,用秦篆代替了所有的文字。我們將秦篆稱為小篆,是跟之前的篆書來做個區分。

隸書的萌芽是在於戰國後期,當小篆成為秦國的官方字體,隸書也在社會的中下階層流通,進行了輔助的作用。

兩漢期間隸書則成為了官方文字。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隸書朝著兩個方向進行演變。第一,隸書朝著章草的方向進行演變,第二,隸書朝著楷書的方向進行演變。

我們現在所謂的草書,一般是指現代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而草書的分類它可以分為三大類,第1類為章草,就是隸書的快速寫法,第2類為狂草或者叫做大草,第3類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

楷書萌發於漢代末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不斷完善,到唐代集合大成者達至巔峰,自唐代以後至今,楷書的造型基本上沒有做過改變,唯獨在書寫風格上有過一些變化。

楷書是行書和小草或者叫做今草的本體,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楷書,就沒有行書和今草或者叫做小草的這兩種字體。

行書的出現是為了楷書的快速書寫。行書自由瀟散的特點,一出現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且從歷代的書法碑帖之中,我們也發現行書的作品佔據了非常大的一個比例。

至此,

我們將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做了一個簡述。有點遺憾的是,自從中國解放初期為了掃除文盲,將繁體字進行簡化以後,使我們現在所學的楷書簡化字對追溯文字的源頭造成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習書法的人一定要學習繁體字。


書法有云


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相互關係

談到書法藝術,必要追溯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演變,也就是書法“篆隸楷行草”的發展演變,因為書法是以漢字作為表現對象,直到秦漢時期漢字的統一完善之後,書法就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門類,接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體就全部產生,



所以說,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相互關係,就是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的過程,這也是書法五體的筆法存在相同的原因;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的本源就在於中國漢字,中國始於象形的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本源,正是這本源,才演生出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




比如,古代書法家在學習書法時,都會懂得回到漢字演變的各個始發點上:寫篆書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發點上;寫隸書要回到篆書的始發點上;寫草書要回到章草的始發點上;寫行書要回到楷書的始發點上,這樣練就的書法藝術,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源遠而流長,


簡單點說,就是按著漢字的演變順序來學習書法,就楷書和行書而言,楷書要先誕生,如果要練習好行書,就要熟悉楷書的筆法;其實,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體,是承上啟下、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也是古人所說的“書法用筆千古不易”的原因及真理所在。


詩夜城主


篆隸主用圓筆,楷書魏碑用方筆。行書草書方圓結合。其實他們的根源就在於,書者的學識修養性格。用筆習慣。學習當中。應該先圓後方。先篆隸然後楷書魏碑, 最後轉向行書草書 ,每種選一個最好的字帖。練一至三年。差不多有十到20年的功底,以後到時候再融會貫通,自然而然。寫起來得心應手。那是眼界也高了。看什麼東西就清楚了。你要走哪個方向走哪條路自己很明朗。就像你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你未來能幹什麼自己是不清楚的。只有到了大學研究生,甚至到了博士以後。你的專業。才能夠如此細分。你才能從哪一隻上突破,30歲之前講究風格。只能是泛泛而談誇誇其談。好好的臨帖是比較重要的。






福星高照140568017


篆書

始於秦代。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於圖案美。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的"金文"或"鐘鼎文"。書法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

春秋戰國時代的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2. 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隸書

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平衡對稱,整齊均勻。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隸書的發展

秦始皇時期,由於小篆書寫速度較慢,就產生了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漢朝仍使用隸書,併產生了眾多的風格,之後進過魏晉時期的較長沉寂,到了清代重新受到了重視,並在漢隸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創新。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

草書

起源於漢初,成熟於東晉。寫意性發揮到極致,變化豐富,奔放躍動。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

2. 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行書

開始盛行於晉代。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工整清晰,又飛灑 活潑。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頫  《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

形成於東漢。字體方正,規矩嚴整。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唐代的楷書,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楷書又分為小楷、大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

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strong>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strong>


教育創作者聯盟


書法五體,按時間先後順序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另外一種說法順序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篆書以前,統稱大篆,書體眾多不容易識別,秦始皇統一為小篆,文字統一。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2)鐘鼎文

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

(3)石鼓文

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秦朝末期,由於小篆書寫緩慢,便把圓轉改為方折,書寫速度大大提升,出現了大量的方筆,為楷書打下了基礎。

(二)隸書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

(三)草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四)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分為行楷和行草。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裡,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五)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1979聼雨観雲


你好,我是,今日頭條《我們畫吧》創作者,我來簡單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田蘊章先生編寫的《書法三體對照表》。在結構差異、楷行書和行草書的過渡關係、草書辨識等方面蠻有參考價值的。不多說,收藏好,有空瀏覽幾遍,會有收穫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42000ed243853faf12\

我們畫吧


首先書法的篆隸楷行草5種書體,是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而留下的5種書體。而絕非在書法發展史上只出現了這5種書體。

其歷史發展別人已經講了很多了。不再贅述。更詳細的資料也可參考《中國書法史》。

篆隸楷行草的關係:這5種書體的這種順序也是由質樸到靈動的順序。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當中寫道,“真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性情,草以點化為性情,以使轉為形質”。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5種書體的相互雜糅也是當代書法發展的一個方向。

至於其本源,我想只能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吧。




陳海波書法娛樂書法


篆隸楷行草的來歷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瞭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大篆分為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2)鐘鼎文 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

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隸書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的起源——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


北京中寶齋書畫院


我國的書法經歷的發展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些書法的演變都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不斷的改變,在商以前都是甲骨文來記錄簡單的祭祀活動,到了商周開始出現大量的青銅器,而在青銅器上記錄祭祀活動的文字叫做金文,再到秦漢時期出現竹簡漢字書寫也從金文變成了大篆,小篆,隨著紙張的發明以及政治經濟的進步,文字也發生變化,出現楷書,而行書和草書是一種有觀賞性藝術性的一種字體出現的,而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出自王羲之之手,有著狂草之稱的張燥對我國的書法藝術也做出重大貢獻甚至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我國也出現很多優秀的書法家,魏晉時期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燥,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北宋的米芾,元朝的趙孟頫等等很多優秀的書法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