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天才忽必烈為什麼能滅亡南宋朝廷統一中原?

有趣青年說


軍事天才忽必烈為什麼能夠滅掉南宋統一中原?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有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1繼承了成吉思汗和大汗窩闊臺、蒙哥的軍事戰略

成吉思汗臨終時制定的戰略就是“假道於宋”,宋金是世仇,許下金銀珠寶和割掉金的土地給南宋,讓南宋讓出一條道路給蒙古,好讓蒙古能從後方包抄金國,之後滅掉西南小國再來滅掉南宋。窩闊臺繼承了這一戰略,滅掉金國後不久就死了,後來蒙哥繼承汗位招降吐蕃、征服了大理,對南宋形成了包圍,蒙哥死在了南征的途中,忽必烈在他哥哥失敗的基礎上制定了先拿下湖北,再沿著長江直下攻佔南京,然後在包圍杭州拿下臨安的戰略!

這種戰略方法其實就是包圍,以長江為突破口對南宋實施分割士包圍,就像蒙古人打獵一樣,先把獵物趕進設好的陷阱裡然後在“甕中捉鱉”!忽必烈為了達到這一戰略目的付出了承重代價!在湖北打了整整5年,軍士死傷不計其數,後招降了襄陽守將呂文煥,進入長江湖北失守,再沿江直下攻破南京最後包圍了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丞相帶著小皇帝逃走後被蒙古兵追上跳海自盡,南宋滅亡!

2南宋朝廷的腐敗,不思進取,偏安於江南!

南宋自從在江南建國以後,就有“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的都被處死,像抗金名將岳飛。主和派卻受到重用,像秦檜之流,奸臣當道、政治腐敗、貪官橫行!經過幾十年的折騰,南宋小朝廷早就像風雨中的樓臺在左右搖擺,不用外敵入侵它也會倒!

3蒙古軍隊本身就戰鬥力強悍

蒙古軍隊戰鬥力強悍,在冷兵器時代,天生就是個戰士,尤其是他們“人馬合一”,擅長奔跑機動性強

4忽必烈有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又是在蒙古人當中最早接觸漢化的人,對漢名族瞭解,身邊又有一大批能人輔佐,像劉秉忠之流!


雙人魚說歷史


說忽必烈是軍事天才,我只想說他的指揮水平算優秀,達不到頂級,滅亡南宋更多的是元帝國綜合實力對南宋的碾壓。

忽必烈親自指揮的戰役,其實只有襄陽與征討阿里不哥,襄陽之戰並未取得勝利,征討阿里不哥又未能徹底。

日後的元朝無論是滅南宋,還是徵日本都是將領直接負責,談不上忽必烈的軍事才華與指揮藝術。

蒙古橫掃歐亞,忽必烈既有蒙古騎兵,又有黃河流域漢族的幫助,使得忽必烈麾下的蒙古,戰鬥力更高,科技水平也達到時代的高峰。

反觀南宋朝廷,偏安而志得意滿,內部腐化,兵備鬆弛,將領結為朋黨,面對如狼似虎的蒙古軍隊,豈有不敗之禮?

因此,當襄陽呂文煥出城投降,隨後引領蒙古軍隊,呂氏家族門生不戰而降,南宋朝廷再無可用兵將,主動出降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崖山海戰,只是南宋陸秀夫徒勞的掙扎,沒有軍事後援,僅依靠喪失鬥志的民兵,打退元朝卻也會令自身損失。

南宋崖山朝廷得不到有效的補給,註定無法與強勢的元朝抗衡,所以最終十餘萬人的犧牲,只是為趙宋王朝陪葬,實在不值!




多臻貴


蒙哥大汗蒙哥在釣魚城被擊斃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展開了一場撕裂蒙古汗國的內戰。雖然後來忽必烈完勝阿里不哥,成為新大汗,但他的勝利遭到了蒙古四大支系汗國的抵制,昔日偌大的蒙古汗國因為他的“篡位”,亦正式分裂。

蒙古分裂,四大汗國與忽必烈敵對,這就逼得忽必烈必須要本土化,也就是漢化,拉攏中原漢人勢力支持他才行。否則他根本無法在中原本部立足。被逼無奈下,忽必烈只好做了一些力度比較膚淺的漢化改革。

當然,雖說忽必烈的改革力度並不深,但它的效果還是有的。經過政治改革後,忽必烈控制的區域,基本被捏合成了一個整體,內部鬥爭緩和,無論是蒙古人、色目人,還是漢人,利益都綁在了一條戰船上。

忽必烈在完成政治改革後,相應的,軍事改革也搭了順風車。從前,蒙古人不太信任漢人武裝,蒙古軍中也沒多少漢軍。但是政治改革之後,漢人地位得到了提升(不是所有漢人,只限於有實力的漢人豪強),蒙古軍中吸納了大量漢軍。這幫漢軍善陸戰,尤其是擅長蒙古軍壓根就不會的水戰。這為蒙古軍後來與南宋在江南的決戰,奠定了兵種作戰多樣性方面的基礎。


相比於北方的積極整合(雖然是無奈之下的被迫整合,但客觀上起到了效果),當時南宋方面的情況卻是截然相反,一片混亂。

蒙哥汗被擊斃後,南宋一度歡呼雀躍,但隨後不久,南宋君臣的老毛病就來了,一旦沒有外患,立馬就開始內訌。而內訌的結果就是,大批將領被莫名打壓。比如指揮釣魚城宋軍打死蒙哥的守將王堅就被打壓了。

另外一些本來也不看好南宋能繼續堅持下去的將領,直接就投降了蒙古。比如當時善於水軍訓練的宋將劉整就直接帶著八萬精銳和他自己把守的潼川府投降了蒙古人。而劉整投降的最大惡果還不僅於此。

在他的幫助下,忽必烈後來擁有了比南宋水軍更能打的元朝水軍。這使得南宋喪失了在河溝縱橫的江南作戰的地利優勢。


劉整這批意志不堅定的將領投降後,南宋的內訌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位四十年,還有一點威望的宋理宗去世,無才無德,一點威望都沒有的宋度宗繼位後,局面變得更加複雜化和難以控制。

當時,賈似道急於改革,並寄希望於改革能凝聚南宋的人心。實事求是的說,他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從結果來說,賈似道的改革非常失敗。南宋內部被他攪得是人心惶惶,中央高層與各地將帥之間的關係也極不和睦。

另外還有一點,賈似道私德不行,由他提拔的人,比如呂文德、李庭芝等,雖然不乏一定的才能,但總體上缺乏全局觀念,與先前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非常有大局觀的孟珙、餘玠相比,境界差距太大。

換而言之,賈似道主政時,宋朝立國已將近三百年,各種矛盾已無法調和,不管賈似道是否改革,南宋這艘破船都必然要沉。並且賈似道還是個容不得大才的人,有他在,南宋具有大局意識的帥才,無法出頭,能出頭的只是呂文德這種水平要遜色很多的將才。

蒙宋戰爭,這可是滅國級別的總體戰。僅靠賈似道、呂文德之流,怎麼可能應付?

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劉整等漢人降臣的建議下,制定了兩步走策略。其一是以重金賄賂南宋高層,以鼓勵其內部矛盾擴大化,其二是調整攻宋策略,將攻擊重點由川東南改為攻擊襄陽,並確立了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襄陽。

忽必烈的整體實力本來就強於南宋,他完成政改、軍改後,更是強於南宋。而劉整的戰略性提議又切中了南宋要害,所以從此時開始,南宋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1268年,蒙古開始了最後一次,也是最為艱難的攻宋作戰。

忽必烈的首選目標是襄陽,悲壯的襄陽保衛戰拉開了序幕。同時,忽必烈在其他戰場也展開了龐大的攻勢,以此策應襄陽,牽制南宋各地守軍,使其不能救援襄陽。

襄陽之戰歷時七年之久,蒙古為此也準備了數年,南宋在孟珙收復襄陽和李曾伯經營襄陽開始,也經營了二十餘年了,襄陽城雖不大,但已經關乎了整個南宋的安全。襄陽城若在,則南宋存,襄陽城若失,則南宋亡。

在這七年攻防大戰中,總體上講,一直是元攻宋守,雖然南宋也幾次派兵救援解圍,但都成效不大。歷經七年苦戰後,宋軍疲憊不堪,再加上元軍新得到的回回炮的巨大破壞威力,呂文德的老弟呂文煥抵抗無力,只得投降,襄陽也丟了。

其實,呂文德是有才的,而且本可成為新的鎮國柱石,只是無奈,他的氣量不行,很難成為大才。蒙宋戰爭這種規模的大戰,對他來說,擔子確實過重了。

呂文煥投降,襄陽淪陷後,蒙古丞相伯顏赦免了整個呂氏一族,為表不殺之恩,呂文煥招降納叛,帶動了一大批呂氏軍事集團的投降,後來元軍對南宋荊襄地區攻擊,可謂是摧枯拉朽一般,如入無人之境,呂文煥一個人的作用勝過元軍千軍萬馬,這絕非虛言。

另外,襄陽的淪陷使得南宋被撕裂,襄陽東面的江淮地區成為新戰場,西面的四川地區則變成了沒有後援的飛地。南宋的防線被徹底切割分開,各戰區被迫各自為戰,難以首尾呼應。

在這之後,雖然南宋又堅守了三年,但大勢已去,形勢已無可挽回。

公元1276年,臨安陷落。臨安陷落後,南宋各地大規模的武裝鬥爭依然持續了三年,直到最後公元1279年的崖山之戰。

通觀元朝滅宋可以看出,忽必烈能滅宋,一方面,他確實有一定才幹。但主要的,還是南宋內部出了問題。從公元960年立國到公元1276年臨安被攻破。南宋在江南統治了大約三百年時間,這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已是一個統治極限。換言之,南宋也該亡了。


Mer86


毛筍答題:

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生於今蒙古境鄂嫩河,父也速該,部落酋長。母訶額倫,東胡宏吉刺部人。公元1205年,鐵木真,全部掃清各割據部落,完成統一蒙古草原之大業始告完成。

鐵木真元年,(1206)十二月十五日,在忽裡勒臺(大聚會)上,被尊為成吉思汗(意為"剛強""海洋"之意),國號大蒙古。從此,蒙古草原各自獨立之部落,始成為一個統一之民族。成吉思汗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也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之粗漢也!

成吉思汗死後,傳至:睿宗拖奇渥溫拖雷(在位一年)、太宗奇渥溫窩闊臺(在位13年)、定宗奇渥溫貴由(在位3年)、憲宗奇渥溫蒙哥(在位9年)、再傳之世祖奇渥溫忽必烈。共計32年。

忽必烈出生於太祖十年(1215)八月生。成吉思汗之孫,睿宗拖雷第四子,憲宗蒙哥同母弟,母怯烈氏。忽必烈成年後,仁明英睿,事母至孝,尤其善待其屬下,口碑極好。馬貞後稱制三年期間,忽必烈有意於大宋天下。並訪求賢才,請原金左右使郎中王鄂講中原文化《孝經》、《書》、《易》及齊家、治國之道,古今事物之變,至夜深不倦。

憲宗元年,蒙古欲取中原西南地區,忽必烈奉命徵雲南。十月,破麗江、十二月攻佔大理,雲南遂平。七年(1257),蒙古分道大舉伐宋,並攻下中原重鎮武昌。七月,憲宗暴死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九月,忽必烈聞憲宗死,正值戰事緊張,顧不得回去奔喪。曰:"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並迅速拿下鄂州。

宋丞相賈似道亦密遣使請和,願以長江為界,每年向元進奉: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允之,引軍北還。

十年(1260)三月,眾人齊推忽必烈即位。忽必烈從之,遂即大汗位,時年四十五歲。而阿不哥不服,還有其他一些人也不服忽必烈即位,遂起內亂。但都被忽必烈逐一平定。

公元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之後向宋展開全面軍事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宋軍紛紛望風而降,次年三月,攻陷建康(今南京),十月,元軍三路攻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1276年正月,謝太后請降,宋益王趙罡、廣王趙昺出逃。三月,元軍俘宋帝、謝太后北上。

十五年(1278)四月,宋端宗死(益王趙罡),趙昺繼位,時年僅七歲。忽必烈為防宋之殘餘死灰復燃,窮追不捨。宋大臣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乃揹負趙昺投海而死,南宋遂亡。

中國自唐末以後分裂割據之局面復歸元朝統一。

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死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歲。葬於起輦谷。五月,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







毛筍56561098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此後,歷經窩闊臺、蒙哥兩朝,忽必烈趁朝廷大亂,班師奪取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和王鄂等大臣的建議,建國號大元,並頒佈《建國號詔》。

1272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定為元朝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在大孝正殿正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繼續率軍南下攻打宋朝。

1276年,宋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到元軍營中議和,被元朝大將伯顏扣留。文天祥逃脫,回到南宋。從此,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兵買馬,準備收復江西,以支撐南宋半壁江山。不久,江西大部分地方被收復,元軍迅速反擊,在方石嶺、空坑等地,兩軍激戰,文天祥大敗,在趙時賞的掩護下才倖免於難。

1278年,文天祥繼續招兵買馬,壯大力量,多次攻擊元軍。同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被俘,被送至大都囚禁三年多,寧死不屈,最終被元朝殺害。忽必烈皇帝與此同時,1276年,南宋向伯顏投降,益王趙是、廣王趙胬逃離臨安,到達溫州。

五月,趙星即位,是為端王。 十一月,元將董文炳攻人福建,趙呈逃走。1278年,端王趙星困受驚過度,在碸洲島病死。此後,張世傑擁立趙雋即位,改元祥興。

1278年,雷州失守。1279年,元將張弘範、李恆圍攻匡山,將宋軍打敗。陸秀夫揹著8歲的小皇帝趙房跳海而死,南宋最後一支軍隊覆沒,宋朝滅亡。 元朝統一全國。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去解答;即南宋是怎樣滅亡的?


  • 南宋滅亡的原因其一:成吉思汗“假道於宋,南下滅金”

成吉思汗在死前曾留下“假道於宋,南下滅金”的作戰方針,等到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對著一戰略思想進行了再次的調整,從而在結束了蒙古和金國之間長達24年的戰爭。此時的南宋已然成為了盤中餐,其實無論蒙古和金國最終的結局如何,南宋羸弱的國力已然無法再組織起有效的反抗。若是蒙古沒有將金國滅掉,南宋在面臨金國的時候也沒有反抗的能力。

蒙古的這個戰略看似和南宋並沒有太大關係,然而卻可以作為一個標誌,此時的宋朝無論如何都將走上滅亡的道路,很多人所說的三國鼎立之勢,在南宋身上根本沒有可能出現。成吉思汗和窩闊臺連續多年的戰爭終於消滅了金國,忽必烈之後將南宋收入囊中也不過是大勢所趨,隨隨便便A過去就贏了。



  • 南宋滅亡的原因其二:南宋會子所引發的通貨膨脹

宋朝出現的交子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了,然而掌權者無法控制自己對於利益的渴望,僅僅想著依靠印錢從民間獲取大量的資源,導致最終通貨膨脹的情況出現。然而這種情況還沒有發展到經濟危機的程度,北宋就被金國給消滅了。無奈宋朝的政權南下,建立了南宋,而南宋剛一開始建立,就需要收拾北宋留下來的爛攤子,交子導致的高額通貨膨脹,讓南宋頭疼不已。

南宋在建立初期所需要的軍費開支和行政開支每年就要高達七千萬貫,這些也只是正常開支,如若需要治河賑災等,需要的錢財要更加巨大,南宋的土地面積和人口資源遠遠小於北宋時期,所以為了解決這一辦法,只得將各種生活必須的資源都納入自己麾下,鹽、酒、茶、絲等皆為皇家專營。



然而即使如此,南宋已然是財政赤字,最終在公元1161年,南宋推行了“會子”來代替交子,希望可以通過這一方法,平穩的度過通貨膨脹,甚至於將經濟狀態進行整體的回攏。然而設想是非常好的,我們對會子的發行數量進行推算,如果能夠嚴格的實行,是能夠讓物價趨於正常的。然而人的慾望是最大的深淵,僅僅通過印幾張紙就能獲取到數不清的資源,這種誘惑想來沒有多少人可以抵擋的住。所以後來統治者對於會子是隻印不收,導致民間的會子數量越來越多,最終會子的總額從一千萬貫變成了數億、十數億,一直到蒙古滅南宋之時,此時的會子和剛剛開始引發時的會子想必,膨脹了一億多倍,堪稱恐怖。



  • 南宋滅亡的原因其三:過度依賴商業

南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家和時代,在我國曆史上,多是對文武看的比較重要,唯有南宋極度重視商業。當然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南宋本身資源比較匱乏,在古代缺乏生產力的情況下,唯有商業能夠幫助統治者獲取到大量的資源。

為什麼遼、金這些強敵在能夠滅亡南宋的時候,卻沒有這麼做呢?因為宋朝有錢!

為什麼走到哪屠到哪的蒙古唯獨放過了宋朝人呢?因為宋朝有錢!

南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創造了相當於全世界六成以上的財富,就算是現在全世界所有的猶太人全加起來,也比不上南宋。然而錢財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供人使用的,若是本末倒置,則有彌天大禍。南宋就是如此,我們剛才也說了,南宋因為面臨著通貨膨脹等問題,在本身資源比較匱乏的地方,唯有發展商業才能夠獲得一絲喘息之機。



商業這種東西,本身就是比較脆弱的,縱觀歷史長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種族,能夠單純的依靠商業保證自己絕對的實力。鄧爺爺當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也是想依靠商業來對國力進行反哺,先讓國家有錢,再讓國家兵更強、馬更壯,才能在世界上扎穩腳跟。

南宋極度依賴商業,在嚐到商業帶來的暴利之後,南宋的並沒有將這些獲取到的利益投入到國力之上,導致南宋的繁華只是一種表象。雖然說蒙古本身的海軍實力比不上南宋,無法對南宋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切斷,但是蒙古憑藉著自身強大的陸上軍事實力,直接消滅了和南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從源頭上直接切斷了南宋的商業發展,讓南宋自身在沒有外來資源的補充下,變的一團亂麻。



綜上所述,國家並非單純的是一個組織,亦或者一個集體,國家本身就需要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元素,如果一個國家太過重視某一種元素,則這個國家必將走向滅亡。太過重視軍事則會成為“故國恆以弱喪,唯漢以強亡”,過度重視改革和政治的王莽,過度重視商業的南宋,以及歷史上諸多重文輕武而滅亡的朝代,數不勝數。


西域小夥講歷史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元朝滅亡南宋的戰爭,斷斷續續,長達近半個世紀,當時蒙古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以成吉思汗家族為首的蒙古統治集團,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蒙古騎兵的鐵蹄踏遍了亞歐廣大地區,使許多國家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因此,當蒙軍南下進軍和戰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南宋軍民中湧現出文天祥、陸秀夫、張順、張貴等不少誓死不屈、奮戰到底的英維人物。

那麼元世祖忽必烈為什麼能滅亡南宋朝廷統一中原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大理由:

1、忽必烈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元朝滅亡南宋的重要保障。

2、南宋朝廷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再加上消極的軍事防禦,喪失了抵抗的能力。 (忽必烈滅亡南宋)

一、元朝取得滅宋戰爭的勝利,從軍事上看,有以下成功之處。

1、不斷總結戰爭經驗,注意修正戰略方針。

蒙古攻宋的初期,窩闊臺對南宋採取多路並進、全線進攻的戰略方針,由於沒有明確的主攻方向,戰線太長,兵力不足而又分散,因而只能達到襲擊破壞的目的,難以久佔所取之地,最後不得不被迫撤退,無功而還。

蒙哥改變了窩闊臺全面進攻的戰略,採取取蜀出峽,南北對進,會師鄂州,直下臨安的戰略方針。

這一大迂迴的戰略構想,對於缺乏水軍,不易從正面突破長江天險的蒙軍無疑是可取的。

其之所以未能達到戰略目的,除了蒙哥因傷致死,內部不穩等原因外,從部署上看,“連百萬之眾,首尾萬餘里”,遷回雲南然後折返北上,顯然過於迂遠。

主攻方向雖然明確,但戰線依然太長,分散了兵力,在主攻方向上,把優勢的騎兵膠著於釣魚城下,喪失了時間,限制了機動,陷入了困境。

忽必烈總結了歷次攻宋的經驗教訓,針對宋軍當時的設防情況,改變了取蜀出峽、順流而下的戰略,採取兩翼牽制,中間突破,然後沿江而下,直搗臨安的戰略方針。

這一方針的優點是:

由於有了足以同南宋較量的水軍,故可把主攻方向選擇在位於南北要衝、控制江漢的襄樊。

佔領襄樊,全局皆活,不僅可以使蒙軍水、步、騎軍同時展開,協同作戰,而且可以割裂南宋的三大戰區,斬斷其長江防線,使之首尾不能策應。

襄樊既破,南宋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區,因兵力空虛,蒙軍得以長驅直進,迅速佔領兩湖、安徽和江西等地,從而收到避實擊虛、分割宋軍之效。

戰爭的結果證明,忽必烈是在熟知彼己優劣長短,並有效克服自己不足的情況下制定的戰略方針,因而是符合實際的正確決策。

(忽必烈)

2、充分發揮騎兵特長,注重發展水師,改善武器裝備。

蒙古系遊牧民族,兵民不分,有自己特殊的而又嚴密的軍事組織,有一支相當剽悍和便於遠征的強大騎兵。他們從長期的戰爭中,創造出一套適合自身條件的作戰方法。

常常利用大騎兵集團突擊力強、機動性大的特點,廣泛地實施迂迴包圍,以打亂敵人,最後再乘敵之隙或誘敵發生錯覺,在運動中予以猛烈的突擊而徹底擊潰之。

因此,南宋軍隊在野戰中是無法應付的,但南方的山地和江河湖漢卻成了蒙古騎兵難以克服的障礙。

蒙古騎兵尤其對城邑的進攻和設防地段的突破,往往是頓兵堅城,師老兵疲,不是無功而還,就是代價極大。

蒙統治者,尤其是忽必烈有鑑於此,對蒙軍的武器裝備採取了系列加強措施。

首先是造戰艦,練水軍,並用步、騎兵配合水軍作戰,改善水上作戰的條件。

為此,他專門從各地招募許多造船能匠趕造戰艦,使蒙軍不僅有了騎射的特技,也彌補了水戰能力不足的弱點,對戰勝宋軍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製作先進的兵器。

蒙軍本身只有弓、矢等冷兵器。他們在征戰中,很注意吸收被征服國家和地區的科學技術。

對俘虜中的工匠給予優待,將他們集中起來專門製造兵器、戰具,這些工匠有的編入軍隊,成為特殊兵種。《多桑蒙古史》稱:“蒙古所以常勝者,恃北方之馬力,資中原之技巧。”這個評論是切當的。

再次,廣設驛站,溝通聯絡。

驛站之設,到忽必烈時日臻完善,共達一千三百八十三處,形成了一個“星羅棋佈,脈絡貫通,朝令夕至,聲聞必達”的驛傳網。

在當時條件下,這種通訊方式,算是最快速的,對作戰指揮和軍隊相互聯絡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騎兵)

3、重用、依靠漢將漢軍,廣施分化瓦解之策。

重用和依靠漢人,對蒙軍勝利的作用甚大。阿朮說:“所領者蒙古軍,若遇山水、寨柵,非漢軍不可。”

忽必烈從分管漠南漢地開始,事事離不開史天澤、劉秉忠、郝經、姚樞等人,幾乎是“動必召問”。

忽必烈一系列的革新舉措主要靠漢人籌謀,其滅宋戰爭的戰略策略和戰場指揮,也多依靠漢將漢軍。

蒙古軍在作戰時,既把軍事進攻作為主要手段,同時,也十分重視使用勸降政策,並利用降軍為先導進行作戰。

特別是在戰爭後期,戰前一般先派漢人進行“勸降”,以瓦解南宋軍鬥志,結果南宋諸城守將多望風降附。

蒙軍還特別注意利用南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爭取南宋重要將領為之效力,如劉整、呂文煥、夏貴等降元,對元軍的取勝起了較大作用。

(忽必烈)

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敗。

1、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民困國窮,喪失了抵抗蒙(元)軍進攻的能力。

趙宋政權南遷之後,政治更加腐敗,偏安一隅。南宋統治地區,雖只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地處江南並佔有川蜀,比較富饒,加之在長期混戰中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有利於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

可是,南宋王朝極為腐朽,一貫實行守內酸外、妥協求和的政策。

在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宋理宗趙昀“嗜慾既多,怠於政事”,為偏安東南,對金、蒙統治者一味退讓乞和,王公大臣結黨營私,互相傾軋。

“至於治兵足食之方,修車備馬之事,乃缺略不講”,以致軍隊腐敗,缺額嚴重,訓練廢弛,戰鬥力很弱。

特別是後期掌握軍政大權的賈似道、陳宜中等人,更是秦檜一類專權貪婪的投降派,他們一貫打擊殘害主戰將領,破壞抗戰,並以聚斂財富為能事。


他們以“恢復中原”為幌子,大量徵收賦稅,搜刮民財,豪門貴族趁機大量兼併土地,朝廷為了應付鉅額財政支出,濫發鈔幣,達6.5億貫之多,造成物價飛漲,百姓貧困,經濟陷於崩潰的絕境。

南宋繁重的賦稅和地租,殘酷的人身壓迫,造成“民力重困,餓死者眾”的慘相,基本喪失了支持戰爭的能力。

(宋理宗趙昀)

2、南宋統治者初期對雙方實力對比缺乏應有的認識。

宋蒙聯合滅金之後,蒙古統治者未履行盟約,只劃陳(今河南淮陽)、蔡二州東南地區給宋。

南宋王朝對蒙古可汗沒有履行盟約深為不滿,於是決定乘蒙軍主力北撤之機,出兵收復“三京”(歸德、開封、河南三府,即今河南商丘、開封、洛陽三市),然後守河(黃河)、據關(潼關),阻止蒙軍渡黃河南下。

宋端平元年(蒙太宗六年,1234年)六月,宋軍收復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不久又攻入洛陽。蒙軍聞汴、洛失守,迅即南下攻洛,宋軍因缺糧被迫退兵。

蒙軍決黃河灌城,汴京宋軍死傷慘重,潰敗南歸,蒙軍後續部隊隨之向前跟進,從此揭開了宋蒙雙方四十多年的戰爭序幕。

蒙軍經過窩闊臺、蒙哥、忽必烈時期三次大舉進攻,並多次修改軍政方略,最後終於滅亡南宋。

(窩闊臺)

3、軍事上單純防禦,消極被動。

南宋軍民在長期抗擊蒙軍的戰爭中,湧現了不少智勇雙全的人物,對防禦作戰有許多創造和發展。

如善於因地、因敵設防,針對蒙古騎兵善於野戰、行動快速、連續突擊等特點,在山嶽地帶因山築城,移城就山。

在水網地帶疏水為障,樹柵築堡,從而形成了點面結合,縱橫聯接,水陸配合的防禦體系。同時注意發揮其“南船”的優勢,增建遊擊軍,遊弋江上,加固了江防。

這些成功的防禦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蒙古騎兵集團的機動作戰能力,阻滯了蒙古軍隊的長驅直入,一再挫敗其滅宋計劃。

忽必烈的謀土郝經曾感嘆地說:“我之乘險以出奇則難,彼之因險以制奇則易!”

但是,南宋朝廷在對蒙(元)防禦中,總的方面是消極被動的單純防禦,過分依賴長江、淮河等地形條件,設防拒敵,不求積極進攻。

除四川外,多為沿江、淮一線設防,雖有重點,但缺乏縱深,更無有力的水陸兵力作戰略機動,致在長期戰爭過程中,數次失去乘蒙軍師老兵疲、被迫撤退而應予以打擊的有利戰機。

同時,宋軍在水陸協同,各戰區、各部隊協同方面都做得很差,往往各自孤軍作戰,致遭到蒙軍各個擊破或消滅。

這些都是宋軍在軍事上失敗的主觀原因,也是宋王朝政治腐朽在軍事上的必然表現。(元朝疆域圖)

總結

元世祖忽必烈進入中原地區後,認識到只有採用漢族地主階的統治方式,才能滅亡南宋。

因此,他在即位以後實行“漢法”,接受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實行“衣食以農桑為本”的基本政策,整飭賦役,禁止虜掠破壞,大批任用降官降將以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這些政策和措施,客觀上有利於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逐步穩定了社會秩序,加強了蒙古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這是元能滅宋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忽必烈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敗,最終的結果就是元朝滅亡南宋王朝統一了中原。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任何一個政權取代一個政權首先靠的是軍事實力,沒有軍事才華是萬萬不行的。

江南地區的兵力至少是蒙古騎兵的數倍,沒有出色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略方針,是根本無法取勝的。而忽必烈卻能滅掉南宋,其指揮才能毋庸置疑,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忽必烈的指揮才能主要體現於:

一、忽必烈接管軍隊指揮權之後,立刻改良了蒙古的戰略。

一改蒙哥全面進攻、四處開花的方針,採取兩翼掩護,中間突破的重點進攻戰略。蒙軍集中力量佔領襄樊要地,迅速盤活全局,將南宋主力分割成開來,為分割圍殲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忽必烈對蒙軍的軍事組織進行了改良,吸納了大量漢人。

蒙古騎兵作戰勇敢,所向披靡,但遇到山寨、城堡和湖泊河流,他們就無計可施。

忽必烈意識到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要想消滅征服漢人,非漢人不可。

於是忽必烈一改以前蒙古軍隊對漢人的粗暴態度,對願意為元朝效力的漢人將領,一律予以重用,學習他們的長處。忽必烈任用了很多漢人優秀將領,如史天澤、劉秉忠、郝經、姚樞等人,對他們言聽計從,給以充分信任。

忽必烈還任用漢人組建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水軍,為全殲南宋南方軍隊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忽必烈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快遞系統。

常言道,兵貴神速。在古代通訊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誰的信息傳遞得快,誰的部隊行動快,誰就佔得先機,增加了取勝的幾率。

忽必烈敏銳地看到這一點,根據中原地理環境,提出了建立驛站的戰略構想。忽必烈統治時期,中原地區的蒙古佔領區驛站星羅棋佈,軍令朝發夕至。不但軍令傳遞迅速,各種情報也能在友軍之間進行共享。這樣一來,蒙古軍隊牢牢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可是任何一個王朝靠武力只能得逞於一時,忽必烈滅亡宋朝,固然離不開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華,但更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突出的治國才能和正確的政策方針。

明代思想家魏源就評價說:元朝統治者剛侵入中國的時候,蠻不講理,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根本不考慮如何去征服人心,不屑以法治國。這時候的蒙古統治者跟野蠻的突厥、回紇者沒有什麼區別。從世祖(忽必烈)開始,元朝開始重視漢人士大夫,用中國的法律來治理中夏,建立起法制,恢復了國家秩序,才能進一步征服中國南部,統一全國。他的統治能跟強大的漢朝和盛大唐朝向媲美,太偉大了。

具體地說,忽必烈之所以能滅亡南宋統一中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以漢制漢,任用漢人精英。

蒙古人人數太少,就是帶上影子也不能勝任統治幅員遼闊的中國,所以只能用漢人來管理漢人,這樣可以事倍功半。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長兄蒙哥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也就是蒙古帝國的大汗。那時候的忽必烈因為在在蒙哥的同胞兄弟中,年長且非常賢良而被任命為漠南漢人區域的行政長官。

忽必烈在沒有上任之前就仔細研究了中國歷史,制定了正確的政策方針,開始啟用大批漢族精英擔任追擊的智囊,為自己出謀劃策。中原好多知識分子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先後得到忽必烈的重用,其中不少儒士都曾得到忽必烈三顧茅廬的待遇。

二、尊重中華文化,借鑑中國的法律政治、制度。

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漢族相比,蒙古人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蒙古文字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忽必烈明白要想統治中原,必須要全面漢化。

1251年,忽必烈接受了漢人精英建議,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授予忽必烈“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欣然接受。

忽必烈尊崇儒學,“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在位期間,忽必烈重用漢人,研究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贊同用傳統的中國方式記載元朝歷史的提議。

忽必烈研究了中國曆代的行政區劃制度後,與時俱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忽必烈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我國省制的先河。三、重視農業發展,關心底層人民。

忽必烈在任的時候,非常重視農業,關係農民疾苦。

忽必烈黨政之初,就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機構,著力解決三農問題。

他還以勸農的政績來作為官吏官職升降的主要標準,元朝有關部門還叫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三年推廣全國。

忽必烈上任伊始就恢復了北宋王安石之後被禁止的國家存糧、徵糧的政策。

這樣每逢豐年,國家下去收購餘糧,存放於國家糧庫。遇到災年和戰亂,糧食短缺,糧價上漲,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百姓啼飢號寒,民不聊生的時候,朝廷就及時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在忽必烈的親自關懷下,朝廷還組織了政府救濟,將糧食適時發放給需要的家庭。

1260年,忽必烈更出臺法令要求地方長官對失去勞動能力的知識分子很孤寡、病弱者提供及時救濟。

得人心者得天下,忽必烈剛柔並濟的方針使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了南宋,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元朝的興是因為得民心,最後也是因為後來政策轉變,採取了殘暴的民族政策失去民心,而迅速走向滅亡,還是沒有走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


小約翰


軍事天才忽必烈為什麼能滅亡南宋朝廷統一中原?

但凡某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必定不是偶然事件,一定是量變集聚到一定程度而導致的質變。歷史也一樣,王朝的興衰更替必定自有原因。學習歷史哲學我們會發現,南宋滅亡的厄運,不是一朝一夕釀成的悲劇,是南宋朝廷因內部矛盾而走上了窮途末路,忽必烈正好抓住了這個契機,一舉將南宋江山推翻。從三個角度來說明。

一、岌岌可危的南宋江山

靖康之恥以後,北宋滅亡。南宋政權隨即建立,康王趙構登上南宋舞臺。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協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為界。此後,金國幾次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數次北伐也未能成功,雙方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眾所周知,南宋在這種偏安一隅、不禁風雨的狀態下,逐漸產生了麻痺,也慢慢滋生了腐敗。尤其到了南宋後期,重文輕武的現象仍然沒有改變,而且一把手皇權變得羸弱、變得不堪一擊,同時文武百官貪生怕死、讒言誤國,所以南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

雖然南宋也出現過很多愛國將領,諸如:岳飛、陸秀飛、文天祥、張世傑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僅憑這些人獨自苦撐,又怎能改變南宋弱國的宿命呢。

二、自古落後就要捱打

自古以來,落後就要捱打是不爭的事實。

(一) 從外部環境來看。

南宋建立前後,蒙古大軍勢如破竹、傲視群雄,先後滅了金和西夏。面對柔弱的南宋為什麼一打就是幾十年呢,為什麼單單在最後幾年突然就被蒙古打敗了呢。

我們知道,蒙古主要軍事力量是以騎兵為主,他們在北方沒有要塞的地方可以自由馳騁,但到了南方,他們的騎兵就變得不習慣,而且逢雨季的時候,道路泥濘,就很難發揮戰鬥水平,所以當時遲遲難以攻下南宋。另外,忽必烈在前方作戰的時候,突然聽聞大後方的蒙哥去世,而忽必烈又是蒙哥指定的繼承人,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停止進攻,與南宋求和,進而回去繼承王位。

然而,隨著忽必烈的再次捲土重來,也給南宋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忽必烈整合了現有兵力,又對原來的武器進行了改良,加之對南方的地形、天氣都作了詳盡的掌握之後,此時南宋已經再沒有了退路。

(二) 從內部原因來看。

忽必烈一開始進攻南宋的時候,步步受阻,所以南宋也根本沒有把忽必烈放在眼裡,對他們放鬆了警惕。而且忽必烈北返之際,南宋更沒有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深刻整改。

此外,由於南宋朝廷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日益激烈,導致內部矛盾不斷升級,朝綱變得一蹶不振。後來,隨著岳飛被冤殺,僅有零星力量如陸秀夫和張世傑的苦撐,得不得後援,最終南宋在北方蒙古的鐵蹄下慘遭滅亡了。

三、帝王的政權在歷史中風雨飄搖

南宋是一朝弱國,雖然出現過很多文臣武將,但苦於一些皇帝的昏聵無能,讓這個極其重要的朝代,最終被忽必烈搶奪。

一個帝王若能玩轉皇權於股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可以憑藉自己的文韜武略和經世濟才來巧妙地化解各類矛盾,也不至於朝廷大亂和朝綱腐敗。但如果一個朝代終結於一個昏君,那麼皇帝必定不善於權衡朝野,更不能將屬於自己的皇權合理地加以利用。

反觀南宋,忽必烈在一個最好的歷史時機,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他都佔盡了先機,所以要說是忽必烈自己成全了自己,倒不如說是大宋成全了忽必烈。

張炎《清平樂·候蛩悽斷》: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對於南宋的滅亡,您有何想說的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忽必烈生於1215年,是鐵木真的孫子,拖雷的第四子。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共有約12.9萬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繼承。成吉思汗去世後,三兒子孛兒只斤·窩闊臺繼位,拖雷監國。託雷1232年率軍擊敗金軍,在回軍途中病逝。

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重用竇默為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姚樞為忽必烈講解儒學治國平天下之道。趙璧則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劉秉忠、王鶚、張德輝、元好問等人,皆是忽必烈的幕僚。

1251年,忽必烈長兄蒙哥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是為元憲宗。他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必烈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次年,忽必烈奉命率軍徵雲南,滅大理國,將雲南地區併入大蒙古國版圖。

1258年,忽必烈南下攻宋,途中傳來蒙哥病逝的消息。他一路攻入南宋境內,並多次獲勝,並聲稱要進攻南宋首都臨安,南宋丞相賈似道派使者請和,約定南宋割地,並且送歲幣,忽必烈於是在當日撤兵北返,粉碎了其弟阿里不哥爭奪王位的計劃。

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建年號“中統”。後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成為元朝首任皇帝,定都在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1274年,他命伯顏大舉伐宋。至1279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以致後來獨擅朝政。經忽必烈調查後亦數阿合馬之罪,不但沒收其家產,殺其黨羽,還剖開阿合馬之棺槨車裂其屍。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

對外,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內政、外交的不順利,加上妻子和嫡長子、繼承人孛兒只斤·真金的去世,忽必烈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於1294年病逝。其孫孛兒只斤·鐵穆耳繼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