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才忽必烈为什么能灭亡南宋朝廷统一中原?

有趣青年说


军事天才忽必烈为什么能够灭掉南宋统一中原?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继承了成吉思汗和大汗窝阔台、蒙哥的军事战略

成吉思汗临终时制定的战略就是“假道于宋”,宋金是世仇,许下金银珠宝和割掉金的土地给南宋,让南宋让出一条道路给蒙古,好让蒙古能从后方包抄金国,之后灭掉西南小国再来灭掉南宋。窝阔台继承了这一战略,灭掉金国后不久就死了,后来蒙哥继承汗位招降吐蕃、征服了大理,对南宋形成了包围,蒙哥死在了南征的途中,忽必烈在他哥哥失败的基础上制定了先拿下湖北,再沿着长江直下攻占南京,然后在包围杭州拿下临安的战略!

这种战略方法其实就是包围,以长江为突破口对南宋实施分割士包围,就像蒙古人打猎一样,先把猎物赶进设好的陷阱里然后在“瓮中捉鳖”!忽必烈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的付出了承重代价!在湖北打了整整5年,军士死伤不计其数,后招降了襄阳守将吕文焕,进入长江湖北失守,再沿江直下攻破南京最后包围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丞相带着小皇帝逃走后被蒙古兵追上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2南宋朝廷的腐败,不思进取,偏安于江南!

南宋自从在江南建国以后,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的都被处死,像抗金名将岳飞。主和派却受到重用,像秦桧之流,奸臣当道、政治腐败、贪官横行!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南宋小朝廷早就像风雨中的楼台在左右摇摆,不用外敌入侵它也会倒!

3蒙古军队本身就战斗力强悍

蒙古军队战斗力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天生就是个战士,尤其是他们“人马合一”,擅长奔跑机动性强

4忽必烈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是在蒙古人当中最早接触汉化的人,对汉名族了解,身边又有一大批能人辅佐,像刘秉忠之流!


双人鱼说历史


说忽必烈是军事天才,我只想说他的指挥水平算优秀,达不到顶级,灭亡南宋更多的是元帝国综合实力对南宋的碾压。

忽必烈亲自指挥的战役,其实只有襄阳与征讨阿里不哥,襄阳之战并未取得胜利,征讨阿里不哥又未能彻底。

日后的元朝无论是灭南宋,还是征日本都是将领直接负责,谈不上忽必烈的军事才华与指挥艺术。

蒙古横扫欧亚,忽必烈既有蒙古骑兵,又有黄河流域汉族的帮助,使得忽必烈麾下的蒙古,战斗力更高,科技水平也达到时代的高峰。

反观南宋朝廷,偏安而志得意满,内部腐化,兵备松弛,将领结为朋党,面对如狼似虎的蒙古军队,岂有不败之礼?

因此,当襄阳吕文焕出城投降,随后引领蒙古军队,吕氏家族门生不战而降,南宋朝廷再无可用兵将,主动出降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崖山海战,只是南宋陆秀夫徒劳的挣扎,没有军事后援,仅依靠丧失斗志的民兵,打退元朝却也会令自身损失。

南宋崖山朝廷得不到有效的补给,注定无法与强势的元朝抗衡,所以最终十余万人的牺牲,只是为赵宋王朝陪葬,实在不值!




多臻贵


蒙哥大汗蒙哥在钓鱼城被击毙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展开了一场撕裂蒙古汗国的内战。虽然后来忽必烈完胜阿里不哥,成为新大汗,但他的胜利遭到了蒙古四大支系汗国的抵制,昔日偌大的蒙古汗国因为他的“篡位”,亦正式分裂。

蒙古分裂,四大汗国与忽必烈敌对,这就逼得忽必烈必须要本土化,也就是汉化,拉拢中原汉人势力支持他才行。否则他根本无法在中原本部立足。被逼无奈下,忽必烈只好做了一些力度比较肤浅的汉化改革。

当然,虽说忽必烈的改革力度并不深,但它的效果还是有的。经过政治改革后,忽必烈控制的区域,基本被捏合成了一个整体,内部斗争缓和,无论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利益都绑在了一条战船上。

忽必烈在完成政治改革后,相应的,军事改革也搭了顺风车。从前,蒙古人不太信任汉人武装,蒙古军中也没多少汉军。但是政治改革之后,汉人地位得到了提升(不是所有汉人,只限于有实力的汉人豪强),蒙古军中吸纳了大量汉军。这帮汉军善陆战,尤其是擅长蒙古军压根就不会的水战。这为蒙古军后来与南宋在江南的决战,奠定了兵种作战多样性方面的基础。


相比于北方的积极整合(虽然是无奈之下的被迫整合,但客观上起到了效果),当时南宋方面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一片混乱。

蒙哥汗被击毙后,南宋一度欢呼雀跃,但随后不久,南宋君臣的老毛病就来了,一旦没有外患,立马就开始内讧。而内讧的结果就是,大批将领被莫名打压。比如指挥钓鱼城宋军打死蒙哥的守将王坚就被打压了。

另外一些本来也不看好南宋能继续坚持下去的将领,直接就投降了蒙古。比如当时善于水军训练的宋将刘整就直接带着八万精锐和他自己把守的潼川府投降了蒙古人。而刘整投降的最大恶果还不仅于此。

在他的帮助下,忽必烈后来拥有了比南宋水军更能打的元朝水军。这使得南宋丧失了在河沟纵横的江南作战的地利优势。


刘整这批意志不坚定的将领投降后,南宋的内讧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位四十年,还有一点威望的宋理宗去世,无才无德,一点威望都没有的宋度宗继位后,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化和难以控制。

当时,贾似道急于改革,并寄希望于改革能凝聚南宋的人心。实事求是的说,他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结果来说,贾似道的改革非常失败。南宋内部被他搅得是人心惶惶,中央高层与各地将帅之间的关系也极不和睦。

另外还有一点,贾似道私德不行,由他提拔的人,比如吕文德、李庭芝等,虽然不乏一定的才能,但总体上缺乏全局观念,与先前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非常有大局观的孟珙、余玠相比,境界差距太大。

换而言之,贾似道主政时,宋朝立国已将近三百年,各种矛盾已无法调和,不管贾似道是否改革,南宋这艘破船都必然要沉。并且贾似道还是个容不得大才的人,有他在,南宋具有大局意识的帅才,无法出头,能出头的只是吕文德这种水平要逊色很多的将才。

蒙宋战争,这可是灭国级别的总体战。仅靠贾似道、吕文德之流,怎么可能应付?

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刘整等汉人降臣的建议下,制定了两步走策略。其一是以重金贿赂南宋高层,以鼓励其内部矛盾扩大化,其二是调整攻宋策略,将攻击重点由川东南改为攻击襄阳,并确立了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襄阳。

忽必烈的整体实力本来就强于南宋,他完成政改、军改后,更是强于南宋。而刘整的战略性提议又切中了南宋要害,所以从此时开始,南宋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1268年,蒙古开始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艰难的攻宋作战。

忽必烈的首选目标是襄阳,悲壮的襄阳保卫战拉开了序幕。同时,忽必烈在其他战场也展开了庞大的攻势,以此策应襄阳,牵制南宋各地守军,使其不能救援襄阳。

襄阳之战历时七年之久,蒙古为此也准备了数年,南宋在孟珙收复襄阳和李曾伯经营襄阳开始,也经营了二十余年了,襄阳城虽不大,但已经关乎了整个南宋的安全。襄阳城若在,则南宋存,襄阳城若失,则南宋亡。

在这七年攻防大战中,总体上讲,一直是元攻宋守,虽然南宋也几次派兵救援解围,但都成效不大。历经七年苦战后,宋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元军新得到的回回炮的巨大破坏威力,吕文德的老弟吕文焕抵抗无力,只得投降,襄阳也丢了。

其实,吕文德是有才的,而且本可成为新的镇国柱石,只是无奈,他的气量不行,很难成为大才。蒙宋战争这种规模的大战,对他来说,担子确实过重了。

吕文焕投降,襄阳沦陷后,蒙古丞相伯颜赦免了整个吕氏一族,为表不杀之恩,吕文焕招降纳叛,带动了一大批吕氏军事集团的投降,后来元军对南宋荆襄地区攻击,可谓是摧枯拉朽一般,如入无人之境,吕文焕一个人的作用胜过元军千军万马,这绝非虚言。

另外,襄阳的沦陷使得南宋被撕裂,襄阳东面的江淮地区成为新战场,西面的四川地区则变成了没有后援的飞地。南宋的防线被彻底切割分开,各战区被迫各自为战,难以首尾呼应。

在这之后,虽然南宋又坚守了三年,但大势已去,形势已无可挽回。

公元1276年,临安陷落。临安陷落后,南宋各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依然持续了三年,直到最后公元1279年的崖山之战。

通观元朝灭宋可以看出,忽必烈能灭宋,一方面,他确实有一定才干。但主要的,还是南宋内部出了问题。从公元960年立国到公元1276年临安被攻破。南宋在江南统治了大约三百年时间,这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已是一个统治极限。换言之,南宋也该亡了。


Mer86


毛笋答题:

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生于今蒙古境鄂嫩河,父也速该,部落酋长。母诃额伦,东胡宏吉刺部人。公元1205年,铁木真,全部扫清各割据部落,完成统一蒙古草原之大业始告完成。

铁木真元年,(1206)十二月十五日,在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尊为成吉思汗(意为"刚强""海洋"之意),国号大蒙古。从此,蒙古草原各自独立之部落,始成为一个统一之民族。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泛泛之辈,也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之粗汉也!

成吉思汗死后,传至:睿宗拖奇渥温拖雷(在位一年)、太宗奇渥温窝阔台(在位13年)、定宗奇渥温贵由(在位3年)、宪宗奇渥温蒙哥(在位9年)、再传之世祖奇渥温忽必烈。共计32年。

忽必烈出生于太祖十年(1215)八月生。成吉思汗之孙,睿宗拖雷第四子,宪宗蒙哥同母弟,母怯烈氏。忽必烈成年后,仁明英睿,事母至孝,尤其善待其属下,口碑极好。马贞后称制三年期间,忽必烈有意于大宋天下。并访求贤才,请原金左右使郎中王鄂讲中原文化《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至夜深不倦。

宪宗元年,蒙古欲取中原西南地区,忽必烈奉命征云南。十月,破丽江、十二月攻占大理,云南遂平。七年(1257),蒙古分道大举伐宋,并攻下中原重镇武昌。七月,宪宗暴死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九月,忽必烈闻宪宗死,正值战事紧张,顾不得回去奔丧。曰:"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并迅速拿下鄂州。

宋丞相贾似道亦密遣使请和,愿以长江为界,每年向元进奉: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允之,引军北还。

十年(1260)三月,众人齐推忽必烈即位。忽必烈从之,遂即大汗位,时年四十五岁。而阿不哥不服,还有其他一些人也不服忽必烈即位,遂起内乱。但都被忽必烈逐一平定。

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向宋展开全面军事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宋军纷纷望风而降,次年三月,攻陷建康(今南京),十月,元军三路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1276年正月,谢太后请降,宋益王赵罡、广王赵昺出逃。三月,元军俘宋帝、谢太后北上。

十五年(1278)四月,宋端宗死(益王赵罡),赵昺继位,时年仅七岁。忽必烈为防宋之残余死灰复燃,穷追不舍。宋大臣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乃背负赵昺投海而死,南宋遂亡。

中国自唐末以后分裂割据之局面复归元朝统一。

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死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岁。葬于起辇谷。五月,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毛笋56561098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此后,历经窝阔台、蒙哥两朝,忽必烈趁朝廷大乱,班师夺取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和王鄂等大臣的建议,建国号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

1272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定为元朝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在大孝正殿正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继续率军南下攻打宋朝。

1276年,宋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到元军营中议和,被元朝大将伯颜扣留。文天祥逃脱,回到南宋。从此,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准备收复江西,以支撑南宋半壁江山。不久,江西大部分地方被收复,元军迅速反击,在方石岭、空坑等地,两军激战,文天祥大败,在赵时赏的掩护下才幸免于难。

1278年,文天祥继续招兵买马,壮大力量,多次攻击元军。同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被送至大都囚禁三年多,宁死不屈,最终被元朝杀害。忽必烈皇帝与此同时,1276年,南宋向伯颜投降,益王赵是、广王赵胬逃离临安,到达温州。

五月,赵星即位,是为端王。 十一月,元将董文炳攻人福建,赵呈逃走。1278年,端王赵星困受惊过度,在砜洲岛病死。此后,张世杰拥立赵雋即位,改元祥兴。

1278年,雷州失守。1279年,元将张弘范、李恒围攻匡山,将宋军打败。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房跳海而死,南宋最后一支军队覆没,宋朝灭亡。 元朝统一全国。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解答;即南宋是怎样灭亡的?


  • 南宋灭亡的原因其一:成吉思汗“假道于宋,南下灭金”

成吉思汗在死前曾留下“假道于宋,南下灭金”的作战方针,等到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对着一战略思想进行了再次的调整,从而在结束了蒙古和金国之间长达24年的战争。此时的南宋已然成为了盘中餐,其实无论蒙古和金国最终的结局如何,南宋羸弱的国力已然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抗。若是蒙古没有将金国灭掉,南宋在面临金国的时候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蒙古的这个战略看似和南宋并没有太大关系,然而却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此时的宋朝无论如何都将走上灭亡的道路,很多人所说的三国鼎立之势,在南宋身上根本没有可能出现。成吉思汗和窝阔台连续多年的战争终于消灭了金国,忽必烈之后将南宋收入囊中也不过是大势所趋,随随便便A过去就赢了。



  • 南宋灭亡的原因其二:南宋会子所引发的通货膨胀

宋朝出现的交子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了,然而掌权者无法控制自己对于利益的渴望,仅仅想着依靠印钱从民间获取大量的资源,导致最终通货膨胀的情况出现。然而这种情况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危机的程度,北宋就被金国给消灭了。无奈宋朝的政权南下,建立了南宋,而南宋刚一开始建立,就需要收拾北宋留下来的烂摊子,交子导致的高额通货膨胀,让南宋头疼不已。

南宋在建立初期所需要的军费开支和行政开支每年就要高达七千万贯,这些也只是正常开支,如若需要治河赈灾等,需要的钱财要更加巨大,南宋的土地面积和人口资源远远小于北宋时期,所以为了解决这一办法,只得将各种生活必须的资源都纳入自己麾下,盐、酒、茶、丝等皆为皇家专营。



然而即使如此,南宋已然是财政赤字,最终在公元1161年,南宋推行了“会子”来代替交子,希望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平稳的度过通货膨胀,甚至于将经济状态进行整体的回拢。然而设想是非常好的,我们对会子的发行数量进行推算,如果能够严格的实行,是能够让物价趋于正常的。然而人的欲望是最大的深渊,仅仅通过印几张纸就能获取到数不清的资源,这种诱惑想来没有多少人可以抵挡的住。所以后来统治者对于会子是只印不收,导致民间的会子数量越来越多,最终会子的总额从一千万贯变成了数亿、十数亿,一直到蒙古灭南宋之时,此时的会子和刚刚开始引发时的会子想必,膨胀了一亿多倍,堪称恐怖。



  • 南宋灭亡的原因其三:过度依赖商业

南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和时代,在我国历史上,多是对文武看的比较重要,唯有南宋极度重视商业。当然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南宋本身资源比较匮乏,在古代缺乏生产力的情况下,唯有商业能够帮助统治者获取到大量的资源。

为什么辽、金这些强敌在能够灭亡南宋的时候,却没有这么做呢?因为宋朝有钱!

为什么走到哪屠到哪的蒙古唯独放过了宋朝人呢?因为宋朝有钱!

南宋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创造了相当于全世界六成以上的财富,就算是现在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全加起来,也比不上南宋。然而钱财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供人使用的,若是本末倒置,则有弥天大祸。南宋就是如此,我们刚才也说了,南宋因为面临着通货膨胀等问题,在本身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唯有发展商业才能够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商业这种东西,本身就是比较脆弱的,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种族,能够单纯的依靠商业保证自己绝对的实力。邓爷爷当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想依靠商业来对国力进行反哺,先让国家有钱,再让国家兵更强、马更壮,才能在世界上扎稳脚跟。

南宋极度依赖商业,在尝到商业带来的暴利之后,南宋的并没有将这些获取到的利益投入到国力之上,导致南宋的繁华只是一种表象。虽然说蒙古本身的海军实力比不上南宋,无法对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切断,但是蒙古凭借着自身强大的陆上军事实力,直接消灭了和南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从源头上直接切断了南宋的商业发展,让南宋自身在没有外来资源的补充下,变的一团乱麻。



综上所述,国家并非单纯的是一个组织,亦或者一个集体,国家本身就需要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元素,如果一个国家太过重视某一种元素,则这个国家必将走向灭亡。太过重视军事则会成为“故国恒以弱丧,唯汉以强亡”,过度重视改革和政治的王莽,过度重视商业的南宋,以及历史上诸多重文轻武而灭亡的朝代,数不胜数。


西域小伙讲历史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元朝灭亡南宋的战争,断断续续,长达近半个世纪,当时蒙古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以成吉思汗家族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亚欧广大地区,使许多国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当蒙军南下进军和战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南宋军民中涌现出文天祥、陆秀夫、张顺、张贵等不少誓死不屈、奋战到底的英维人物。

那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能灭亡南宋朝廷统一中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理由:

1、忽必烈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元朝灭亡南宋的重要保障。

2、南宋朝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再加上消极的军事防御,丧失了抵抗的能力。 (忽必烈灭亡南宋)

一、元朝取得灭宋战争的胜利,从军事上看,有以下成功之处。

1、不断总结战争经验,注意修正战略方针。

蒙古攻宋的初期,窝阔台对南宋采取多路并进、全线进攻的战略方针,由于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而又分散,因而只能达到袭击破坏的目的,难以久占所取之地,最后不得不被迫撤退,无功而还。

蒙哥改变了窝阔台全面进攻的战略,采取取蜀出峡,南北对进,会师鄂州,直下临安的战略方针。

这一大迂回的战略构想,对于缺乏水军,不易从正面突破长江天险的蒙军无疑是可取的。

其之所以未能达到战略目的,除了蒙哥因伤致死,内部不稳等原因外,从部署上看,“连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迁回云南然后折返北上,显然过于迂远。

主攻方向虽然明确,但战线依然太长,分散了兵力,在主攻方向上,把优势的骑兵胶着于钓鱼城下,丧失了时间,限制了机动,陷入了困境。

忽必烈总结了历次攻宋的经验教训,针对宋军当时的设防情况,改变了取蜀出峡、顺流而下的战略,采取两翼牵制,中间突破,然后沿江而下,直捣临安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优点是:

由于有了足以同南宋较量的水军,故可把主攻方向选择在位于南北要冲、控制江汉的襄樊。

占领襄樊,全局皆活,不仅可以使蒙军水、步、骑军同时展开,协同作战,而且可以割裂南宋的三大战区,斩断其长江防线,使之首尾不能策应。

襄樊既破,南宋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因兵力空虚,蒙军得以长驱直进,迅速占领两湖、安徽和江西等地,从而收到避实击虚、分割宋军之效。

战争的结果证明,忽必烈是在熟知彼己优劣长短,并有效克服自己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方针,因而是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

(忽必烈)

2、充分发挥骑兵特长,注重发展水师,改善武器装备。

蒙古系游牧民族,兵民不分,有自己特殊的而又严密的军事组织,有一支相当剽悍和便于远征的强大骑兵。他们从长期的战争中,创造出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作战方法。

常常利用大骑兵集团突击力强、机动性大的特点,广泛地实施迂回包围,以打乱敌人,最后再乘敌之隙或诱敌发生错觉,在运动中予以猛烈的突击而彻底击溃之。

因此,南宋军队在野战中是无法应付的,但南方的山地和江河湖汉却成了蒙古骑兵难以克服的障碍。

蒙古骑兵尤其对城邑的进攻和设防地段的突破,往往是顿兵坚城,师老兵疲,不是无功而还,就是代价极大。

蒙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有鉴于此,对蒙军的武器装备采取了系列加强措施。

首先是造战舰,练水军,并用步、骑兵配合水军作战,改善水上作战的条件。

为此,他专门从各地招募许多造船能匠赶造战舰,使蒙军不仅有了骑射的特技,也弥补了水战能力不足的弱点,对战胜宋军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制作先进的兵器。

蒙军本身只有弓、矢等冷兵器。他们在征战中,很注意吸收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

对俘虏中的工匠给予优待,将他们集中起来专门制造兵器、战具,这些工匠有的编入军队,成为特殊兵种。《多桑蒙古史》称:“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资中原之技巧。”这个评论是切当的。

再次,广设驿站,沟通联络。

驿站之设,到忽必烈时日臻完善,共达一千三百八十三处,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的驿传网。

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通讯方式,算是最快速的,对作战指挥和军队相互联络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骑兵)

3、重用、依靠汉将汉军,广施分化瓦解之策。

重用和依靠汉人,对蒙军胜利的作用甚大。阿朮说:“所领者蒙古军,若遇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

忽必烈从分管漠南汉地开始,事事离不开史天泽、刘秉忠、郝经、姚枢等人,几乎是“动必召问”。

忽必烈一系列的革新举措主要靠汉人筹谋,其灭宋战争的战略策略和战场指挥,也多依靠汉将汉军。

蒙古军在作战时,既把军事进攻作为主要手段,同时,也十分重视使用劝降政策,并利用降军为先导进行作战。

特别是在战争后期,战前一般先派汉人进行“劝降”,以瓦解南宋军斗志,结果南宋诸城守将多望风降附。

蒙军还特别注意利用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争取南宋重要将领为之效力,如刘整、吕文焕、夏贵等降元,对元军的取胜起了较大作用。

(忽必烈)

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败。

1、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民困国穷,丧失了抵抗蒙(元)军进攻的能力。

赵宋政权南迁之后,政治更加腐败,偏安一隅。南宋统治地区,虽只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地处江南并占有川蜀,比较富饶,加之在长期混战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有利于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可是,南宋王朝极为腐朽,一贯实行守内酸外、妥协求和的政策。

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宋理宗赵昀“嗜欲既多,怠于政事”,为偏安东南,对金、蒙统治者一味退让乞和,王公大臣结党营私,互相倾轧。

“至于治兵足食之方,修车备马之事,乃缺略不讲”,以致军队腐败,缺额严重,训练废弛,战斗力很弱。

特别是后期掌握军政大权的贾似道、陈宜中等人,更是秦桧一类专权贪婪的投降派,他们一贯打击残害主战将领,破坏抗战,并以聚敛财富为能事。


他们以“恢复中原”为幌子,大量征收赋税,搜刮民财,豪门贵族趁机大量兼并土地,朝廷为了应付巨额财政支出,滥发钞币,达6.5亿贯之多,造成物价飞涨,百姓贫困,经济陷于崩溃的绝境。

南宋繁重的赋税和地租,残酷的人身压迫,造成“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的惨相,基本丧失了支持战争的能力。

(宋理宗赵昀)

2、南宋统治者初期对双方实力对比缺乏应有的认识。

宋蒙联合灭金之后,蒙古统治者未履行盟约,只划陈(今河南淮阳)、蔡二州东南地区给宋。

南宋王朝对蒙古可汗没有履行盟约深为不满,于是决定乘蒙军主力北撤之机,出兵收复“三京”(归德、开封、河南三府,即今河南商丘、开封、洛阳三市),然后守河(黄河)、据关(潼关),阻止蒙军渡黄河南下。

宋端平元年(蒙太宗六年,1234年)六月,宋军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不久又攻入洛阳。蒙军闻汴、洛失守,迅即南下攻洛,宋军因缺粮被迫退兵。

蒙军决黄河灌城,汴京宋军死伤惨重,溃败南归,蒙军后续部队随之向前跟进,从此揭开了宋蒙双方四十多年的战争序幕。

蒙军经过窝阔台、蒙哥、忽必烈时期三次大举进攻,并多次修改军政方略,最后终于灭亡南宋。

(窝阔台)

3、军事上单纯防御,消极被动。

南宋军民在长期抗击蒙军的战争中,涌现了不少智勇双全的人物,对防御作战有许多创造和发展。

如善于因地、因敌设防,针对蒙古骑兵善于野战、行动快速、连续突击等特点,在山岳地带因山筑城,移城就山。

在水网地带疏水为障,树栅筑堡,从而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联接,水陆配合的防御体系。同时注意发挥其“南船”的优势,增建游击军,游弋江上,加固了江防。

这些成功的防御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蒙古骑兵集团的机动作战能力,阻滞了蒙古军队的长驱直入,一再挫败其灭宋计划。

忽必烈的谋土郝经曾感叹地说:“我之乘险以出奇则难,彼之因险以制奇则易!”

但是,南宋朝廷在对蒙(元)防御中,总的方面是消极被动的单纯防御,过分依赖长江、淮河等地形条件,设防拒敌,不求积极进攻。

除四川外,多为沿江、淮一线设防,虽有重点,但缺乏纵深,更无有力的水陆兵力作战略机动,致在长期战争过程中,数次失去乘蒙军师老兵疲、被迫撤退而应予以打击的有利战机。

同时,宋军在水陆协同,各战区、各部队协同方面都做得很差,往往各自孤军作战,致遭到蒙军各个击破或消灭。

这些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宋王朝政治腐朽在军事上的必然表现。(元朝疆域图)

总结

元世祖忽必烈进入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只有采用汉族地主阶的统治方式,才能灭亡南宋。

因此,他在即位以后实行“汉法”,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实行“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基本政策,整饬赋役,禁止虏掠破坏,大批任用降官降将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这些政策和措施,客观上有利于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逐步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这是元能灭宋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忽必烈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败,最终的结果就是元朝灭亡南宋王朝统一了中原。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任何一个政权取代一个政权首先靠的是军事实力,没有军事才华是万万不行的。

江南地区的兵力至少是蒙古骑兵的数倍,没有出色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根本无法取胜的。而忽必烈却能灭掉南宋,其指挥才能毋庸置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忽必烈的指挥才能主要体现于:

一、忽必烈接管军队指挥权之后,立刻改良了蒙古的战略。

一改蒙哥全面进攻、四处开花的方针,采取两翼掩护,中间突破的重点进攻战略。蒙军集中力量占领襄樊要地,迅速盘活全局,将南宋主力分割成开来,为分割围歼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忽必烈对蒙军的军事组织进行了改良,吸纳了大量汉人。

蒙古骑兵作战勇敢,所向披靡,但遇到山寨、城堡和湖泊河流,他们就无计可施。

忽必烈意识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要想消灭征服汉人,非汉人不可。

于是忽必烈一改以前蒙古军队对汉人的粗暴态度,对愿意为元朝效力的汉人将领,一律予以重用,学习他们的长处。忽必烈任用了很多汉人优秀将领,如史天泽、刘秉忠、郝经、姚枢等人,对他们言听计从,给以充分信任。

忽必烈还任用汉人组建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水军,为全歼南宋南方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忽必烈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快递系统。

常言道,兵贵神速。在古代通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谁的信息传递得快,谁的部队行动快,谁就占得先机,增加了取胜的几率。

忽必烈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根据中原地理环境,提出了建立驿站的战略构想。忽必烈统治时期,中原地区的蒙古占领区驿站星罗棋布,军令朝发夕至。不但军令传递迅速,各种情报也能在友军之间进行共享。这样一来,蒙古军队牢牢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可是任何一个王朝靠武力只能得逞于一时,忽必烈灭亡宋朝,固然离不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但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突出的治国才能和正确的政策方针。

明代思想家魏源就评价说:元朝统治者刚侵入中国的时候,蛮不讲理,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根本不考虑如何去征服人心,不屑以法治国。这时候的蒙古统治者跟野蛮的突厥、回纥者没有什么区别。从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开始重视汉人士大夫,用中国的法律来治理中夏,建立起法制,恢复了国家秩序,才能进一步征服中国南部,统一全国。他的统治能跟强大的汉朝和盛大唐朝向媲美,太伟大了。

具体地说,忽必烈之所以能灭亡南宋统一中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以汉制汉,任用汉人精英。

蒙古人人数太少,就是带上影子也不能胜任统治幅员辽阔的中国,所以只能用汉人来管理汉人,这样可以事倍功半。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也就是蒙古帝国的大汗。那时候的忽必烈因为在在蒙哥的同胞兄弟中,年长且非常贤良而被任命为漠南汉人区域的行政长官。

忽必烈在没有上任之前就仔细研究了中国历史,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方针,开始启用大批汉族精英担任追击的智囊,为自己出谋划策。中原好多知识分子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先后得到忽必烈的重用,其中不少儒士都曾得到忽必烈三顾茅庐的待遇。

二、尊重中华文化,借鉴中国的法律政治、制度。

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汉族相比,蒙古人没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蒙古文字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忽必烈明白要想统治中原,必须要全面汉化。

1251年,忽必烈接受了汉人精英建议,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授予忽必烈“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欣然接受。

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在位期间,忽必烈重用汉人,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提议。

忽必烈研究了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后,与时俱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忽必烈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的先河。三、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底层人民。

忽必烈在任的时候,非常重视农业,关系农民疾苦。

忽必烈党政之初,就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机构,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他还以劝农的政绩来作为官吏官职升降的主要标准,元朝有关部门还叫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推广全国。

忽必烈上任伊始就恢复了北宋王安石之后被禁止的国家存粮、征粮的政策。

这样每逢丰年,国家下去收购余粮,存放于国家粮库。遇到灾年和战乱,粮食短缺,粮价上涨,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百姓啼饥号寒,民不聊生的时候,朝廷就及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在忽必烈的亲自关怀下,朝廷还组织了政府救济,将粮食适时发放给需要的家庭。

1260年,忽必烈更出台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失去劳动能力的知识分子很孤寡、病弱者提供及时救济。

得人心者得天下,忽必烈刚柔并济的方针使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了南宋,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元朝的兴是因为得民心,最后也是因为后来政策转变,采取了残暴的民族政策失去民心,而迅速走向灭亡,还是没有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小约翰


军事天才忽必烈为什么能灭亡南宋朝廷统一中原?

但凡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必定不是偶然事件,一定是量变集聚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质变。历史也一样,王朝的兴衰更替必定自有原因。学习历史哲学我们会发现,南宋灭亡的厄运,不是一朝一夕酿成的悲剧,是南宋朝廷因内部矛盾而走上了穷途末路,忽必烈正好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举将南宋江山推翻。从三个角度来说明。

一、岌岌可危的南宋江山

靖康之耻以后,北宋灭亡。南宋政权随即建立,康王赵构登上南宋舞台。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协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此后,金国几次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未能成功,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众所周知,南宋在这种偏安一隅、不禁风雨的状态下,逐渐产生了麻痹,也慢慢滋生了腐败。尤其到了南宋后期,重文轻武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而且一把手皇权变得羸弱、变得不堪一击,同时文武百官贪生怕死、谗言误国,所以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虽然南宋也出现过很多爱国将领,诸如:岳飞、陆秀飞、文天祥、张世杰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仅凭这些人独自苦撑,又怎能改变南宋弱国的宿命呢。

二、自古落后就要挨打

自古以来,落后就要挨打是不争的事实。

(一) 从外部环境来看。

南宋建立前后,蒙古大军势如破竹、傲视群雄,先后灭了金和西夏。面对柔弱的南宋为什么一打就是几十年呢,为什么单单在最后几年突然就被蒙古打败了呢。

我们知道,蒙古主要军事力量是以骑兵为主,他们在北方没有要塞的地方可以自由驰骋,但到了南方,他们的骑兵就变得不习惯,而且逢雨季的时候,道路泥泞,就很难发挥战斗水平,所以当时迟迟难以攻下南宋。另外,忽必烈在前方作战的时候,突然听闻大后方的蒙哥去世,而忽必烈又是蒙哥指定的继承人,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停止进攻,与南宋求和,进而回去继承王位。

然而,随着忽必烈的再次卷土重来,也给南宋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忽必烈整合了现有兵力,又对原来的武器进行了改良,加之对南方的地形、天气都作了详尽的掌握之后,此时南宋已经再没有了退路。

(二) 从内部原因来看。

忽必烈一开始进攻南宋的时候,步步受阻,所以南宋也根本没有把忽必烈放在眼里,对他们放松了警惕。而且忽必烈北返之际,南宋更没有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深刻整改。

此外,由于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日益激烈,导致内部矛盾不断升级,朝纲变得一蹶不振。后来,随着岳飞被冤杀,仅有零星力量如陆秀夫和张世杰的苦撑,得不得后援,最终南宋在北方蒙古的铁蹄下惨遭灭亡了。

三、帝王的政权在历史中风雨飘摇

南宋是一朝弱国,虽然出现过很多文臣武将,但苦于一些皇帝的昏聩无能,让这个极其重要的朝代,最终被忽必烈抢夺。

一个帝王若能玩转皇权于股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和经世济才来巧妙地化解各类矛盾,也不至于朝廷大乱和朝纲腐败。但如果一个朝代终结于一个昏君,那么皇帝必定不善于权衡朝野,更不能将属于自己的皇权合理地加以利用。

反观南宋,忽必烈在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机,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他都占尽了先机,所以要说是忽必烈自己成全了自己,倒不如说是大宋成全了忽必烈。

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对于南宋的灭亡,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忽必烈生于1215年,是铁木真的孙子,拖雷的第四子。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托雷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重用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学治国平天下之道。赵璧则学习蒙古语,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刘秉忠、王鹗、张德辉、元好问等人,皆是忽必烈的幕僚。

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他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次年,忽必烈奉命率军征云南,灭大理国,将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8年,忽必烈南下攻宋,途中传来蒙哥病逝的消息。他一路攻入南宋境内,并多次获胜,并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粉碎了其弟阿里不哥争夺王位的计划。

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建年号“中统”。后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定都在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1274年,他命伯颜大举伐宋。至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以致后来独擅朝政。经忽必烈调查后亦数阿合马之罪,不但没收其家产,杀其党羽,还剖开阿合马之棺椁车裂其尸。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

对外,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内政、外交的不顺利,加上妻子和嫡长子、继承人孛儿只斤·真金的去世,忽必烈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于1294年病逝。其孙孛儿只斤·铁穆耳继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