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淅爸,一枚二胎宝爸,大宝淅淅6岁半,二宝汤丸5岁。在这里分享我的育儿经,欢迎关注

在年幼的时候,父母帮助我们成长,而在我们成年之后,是否应该反过来报恩,帮助父母成长,让父母成熟起来呢?

这是在看完了徐峥导演的贺岁片《囧妈》之后的第一个观影感受,电影情节比较“老套”:大体就是一次成年子女陪伴老年父母的旅行,但是在这老套的情节里面却引起了以上的一个反思。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只有“施”的教育、只有“受”的孝顺,总是让相爱变成相杀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孩子也应该孝顺父母”,但无论教育也好、孝顺也好,其实际是二元关系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 独角戏之:只有“施”的教育,让爱成为无法反抗的强迫

电影中,即便儿子徐伊万已经近中年,也算是事业有成,但在“囧妈”卢小花眼里却也不过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在去往俄罗斯的列车上,“囧妈”对儿子事无巨细悉心照料:

关心儿子的身体:各种榨汁水给儿子不间断地投喂,连几点需要排水都设定好了;

关心儿子的交际:在俄罗斯美女娜塔莎的到来之后,囧妈总是寻着各种蛛丝马迹甚至怀疑娜塔莎是小偷来阻止儿子与娜塔莎的来往;

关心儿子的家庭:从“邻居家的试管婴儿”开始,间歇性地对徐伊万催生;

作为妈妈,她用着自己的方式关心着自己的孩子,但与我们所认知地“温暖地母爱”不同,囧妈这份爱没有让儿子有一丝暖意,反而是觉得不厌其烦,一路上两母子看似和谐实则矛盾不断

囧妈这份只有“施”的爱,让本该温暖的爱成为了孩子无法反抗地强迫,强迫孩子接受,最终让两个人都难受。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 独角戏之:只有“受”的孝顺,让反哺变成情感勒索的产物

徐伊万是一个只能“接受”母亲好意的孩子,即便到了中年而不惑地年龄,他仍然没有能力、没有勇气反抗自己地母亲。

作为教育中的受体,儿子徐伊万的身上可以说凝集了一代子女的无奈

讲,父母不听;

反,会被视为不孝;

叛,让父母伤心,自己内心煎熬;

所剩下的就只有“受”,忍受的受。儿子徐伊万不断地向母亲妥协,在再难受的对话情节中,他都无法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作为儿子,他自然深爱自己的母亲,同样明白母亲的辛苦、希望反哺,否则他不会在本可以离开列车的时候选择回头上车。但是这份反哺却夹杂着煎熬、难堪、不情愿...

儿子徐伊万的这份只有“受”的孝顺,让本应理所当然地反哺变成了情感勒索的产物,他强迫自己接受,最终也同样让母子二人都难受。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一个自顾自地“施与”的母亲,一个压抑自我“接受”的儿子,造就了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子。

有人会说,要是囧妈卢小花懂得改变自我,那么就不会有儿子徐伊万的窘迫;

有人会说,这是囧妈卢小花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心理缺失转移到了儿子的身上;

有人会说,摊上卢小花这样的囧妈,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不幸;

这些描述,总是把责任都推到了父母的身上,却忘记了自己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法律规定父母具有抚养子女成年的责任和义务,也规定了子女有为年迈的父母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一责任分明体制中,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在年幼时作为教育受体的子女们,是否可以在成年后,反过来完善父母的独立人格,“夺过”教育的主导权呢?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成年子女与中老年父母,该如何相处才能相爱不相杀?

“这太难了,我的父母太顽固了...”

“根本不可能,我的父母完全就是无法沟通的存在!”

“没什么关系,到他们年老了我只负责他们的生活费,大家少点往来就好。”

......

成年子女改变与中老年父母的相处方式确实很难,但《囧妈》的情节里面很清晰地给我们展现了如何“逆天改命”。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几点:

  • 其一、将父母拉下神坛

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就如现在在淅淅和汤丸的眼里淅爸就是他们的奥特曼、赛亚人一般无所不能。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掌握的知识、能力增长,父母逐渐不再是什么不可超越的神明。

每一个成年子女都清晰这一点:

父母和自己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同样需要别人照顾,会引起子女的担忧。

在《囧妈》里,徐伊万会回头登上火车陪妈妈走这一段6天的旅程就足以说明了这一切:他担心妈妈的心情,远胜于妈妈操控自己的担忧,而他心里也必然清楚这一上车,就必须面对妈妈的各种“骚扰”。

在登上火车那一刻,他潜意识地把母亲当成了一个需要照料的弱者,就像父母对着年幼的孩子一般。

而在读文章的你我,更需要有意识地把父母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拉低:他们并非不可违抗,他们同样会有错误,也同样有需求。

当成年子女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改变就悄然开始。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 其二、改变必然伴随着阵痛,两个人的阵痛

如同蛇蜕皮一般,每一次的成长都必然伴随着阵痛,而让幼稚的父母成熟起来,这份阵痛同样是父母和子女同样承担的。

在《囧妈》里,俄罗斯女孩娜塔莎多次询问徐伊万:你敢吗?徐伊万借着酒劲大喊着:“我可以!”,但是当他真正面对自己的母亲时,他却如同一个漏风的气球--瘪了。

徐伊万心里非常清楚母亲的问题是什么,但是他怕,因为他知道一旦说出来必然会让妈妈伤心--一个孝顺的、深爱自己父母的孩子,怎么可以做出让妈妈伤心?

直到他被反锁在列车外冻了一个晚上之后,寒冬似乎让他想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爆发了,开始“数落”妈妈的不是。

儿子徐伊万如连珠炮般地控诉着妈妈,爸爸就是因为被妈妈管制所以才不得不酗酒,他很清晰的描述着当年妈妈冲进爸爸的单位,用广播警告爸爸的同事们别再和爸爸来往的事情。

“囧妈”卢小花听到儿子的话之后懵了,但她同样知道这是事实,她无从反驳,只能凶狠而又伤心地把儿子徐伊万给赶出包厢。

为什么这种改变会如此之痛?

因为性格是每个人用来维持自己与周边环境平衡的心理舒适区,每一种性格都是无数个习惯的集合,而每一个习惯又是无数次强迫性重复所带来的结果。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痛必然是双倍的,对于孩子而言要“指责”父母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而对于父母而言要面对一向被自己视为弱者的孩子“揭老底”同样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对方“痛”,那么就变成了纯粹的发泄,对往后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没有半点好处。这份双向的阵痛,所带来的意义理应是拉平子女与父母的地位,达到平等,以为后面的对话作准备。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 其三、“相爱相杀”应该反过来:“相杀相爱”

相爱相杀应该反过来才对,即“相杀”在前而后相爱。对于经历了现实洗礼的阵痛后的亲子,负气的往往会是父母那一方。

在第二点中我详细说明了是“儿子指责母亲”,对儿子来说是一种宣泄,而对母亲来说则是一种承担。相对而言,儿子事后更多的是愧疚,而父母则是呈“怀疑人生”状。

“囧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她就像那个被父母责骂而负气的任性孩子一般,毅然在冰天雪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下了车。

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她要这么做?作为一个成年人,甚至可以说已经是“年老成精”的存在,为什么就做出如同一个孩子般的行为?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是负气,也是惩罚。

她希望证明自己:我能行!我离开了孩子一样能行!

她没办法面对自己的儿子,试问有几位父母能直面子女的指责?

最最重要的是,她...想看看儿子是不是关心着自己。

卢小花太清楚自己的缺失在哪里了,尤其是她用了半辈子来弥盖自己这份缺失的情况下,比起负气,她更害怕,害怕自己的孩子在看清自己的“小心思”之后,会怨恨自己,所以她选择负气出走,一半是气儿子不孝,一半是气自己惩罚自己。

接下来呢?儿子徐伊万没有让她心寒,儿子同样下车找她了,即便遇到了熊患也是勇敢的保护起了自己的母亲,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妈妈:

“妈妈,我还是你的儿子,我还是爱着你,即便你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神祗,但你仍然是我最爱的妈妈!”

就这样,在这对亲子的心底里完成了一次从“相杀”到“相爱”的转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做到了让彼此阵痛就负气打住,让父母认为子女“翅膀硬了”,让子女认为父母不会原谅自己的不孝。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 其四、成熟的子女,帮助父母蜕变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成年子女逐渐把与父母的地位关系变得平等一些,父母认识到自己的缺失,也有心思正视并修复这份亲子关系。但是问题来了,他们应该怎么改变?活了半辈子的他们要改变又谈何容易?

“不孝儿子”徐伊万再次给出了答案:帮助母亲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自己的荣耀感、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电影一开始,妈妈就不断向儿子强调自己是合唱团的成员,只是徐伊万一直认为母亲是骗人的。直到徐伊万真正看到母亲在台前亮出了自己的实力的时候,他震撼住了。

徐伊万从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如此自信,如此光芒万丈,这与平时只懂家长里短的那个老妇人完全不是一个形象;徐伊万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如此高兴,在那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群体中笑逐颜开。

镜头一转,这一次妈妈在镜子前脱下了假发,徐伊万终于明白妈妈老了,她是真的需要别人照顾。儿子把妈妈冰箱里的过期舍不得扔的牛奶扔了,并给妈妈换上了新鲜的牛奶;儿子告知妈妈自己把家里一楼收拾了,让妈妈过来住,好让自己陪陪她...

当徐伊万做出这些发自内心的行为时,当妈妈选择了不再喋喋不休时,亲子两和解了,没有以前那翻吵闹、却彼此多了一份默契和温馨。

《囧妈》:成年子女,修正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从“相杀”开始

在我看来,这才是这份“老套”电影想诠释于我们的概念:陪着不等于陪伴,亲子关系中施者和受者的感受同等重要。

如果你还缺乏勇气改变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那么借用电影中徐伊万最后所说的一段话:

我已经把一切都跟我妈讲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