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

朱允文在歷史界最被承認的為逃走了他沒有被燒死逃走後隱姓埋名。

公元1402年6月12日,燕王朱棣率軍攻進南京城。當時,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宮燃起一片大火。火光之中,皇后馬氏帶7歲太子投火自盡,而建文帝卻不知去向。大火退盡,在一片灰燼之中,有一燒得焦爛不堪的屍體,有人告之燕王,這就是建文帝。但在此後幾十年乃至數百年裡,建文帝是否焚燒而死,一直存在諸多疑問。

清代王鴻緒在其《明史稿·史例議》一書中,以大量筆墨論述建文帝死於燕王逼宮時的那場大火。王氏稱建文帝的下場為“虐殺宗藩,自遭眾棄,勢窮力竭,而後一死了之”。清代學者錢大昕也在《萬斯同傳》書中認定,建文帝最後是縱火自焚而死。但是,有不少人認為,建文帝並未投火自焚,而是趁亂逃亡了。據《明史·恭閔帝本紀》載:“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這“不知所終”分明是對那焚燒後的屍體表示懷疑。

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

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

另外,據《明史》中記述,朱棣對建文帝的死始終將信將疑,於是他“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遺憾的是,儘管下了很大的力氣,遍查州郡鄉邑,也未查出個究竟。朱棣只好心懷餘悸地憂心生活了。

有說建文帝逃匿後削髮為僧,但也拿不出真憑實據。無奈,建文帝之死也成了一樁懸案。朱棣派胡瀅打著尋找仙人張三丰的旗號到處明察暗訪,實是尋訪建文帝。查了幾年毫無結果。永樂16年,朱棣突然命令胡瀅到江浙一帶,重點是蘇州徹底走訪。三年後,胡瀅回報朱棣,當時朱棣領兵北征,胡瀅半夜到訪,朱棣立刻從床上翻身而起,與胡瀅徹夜長談。

之後,胡瀅再也沒有出訪過,並很快任禮部尚書,進入內閣。

以上是正史記載。通常沒有人把胡瀅列入尋找朱允汶的線索,因為這個人在史書中實在不起眼,所以基本被忽略。下面是推測。

胡瀅基本沒有其他功績,為何就這樣進了內閣?

胡瀅是找朱允文或者張三丰肯定沒錯。

朱棣命令他火速去蘇州一帶。一種可能是張三丰可能在那兒,一種可能是朱允文可能在那兒。張三丰120歲之後突然銷聲匿跡,你認為張三丰能活過120歲,並且能引起朱棣的極大重視,那就別往下看了。

那就是朱允文在蘇州。

3年後胡瀅和朱棣的夜談談了什麼?

肯定是關於朱允文的,沒有其他可能。

1,朱允文死了,那也就是一兩句話就能稟報完的事,不需要徹夜。結論:朱允文沒死。

2,朱允文對皇權有影響,還會奪位。按朱棣的性格,會馬上派兵去把他抓來,事實是沒有。結論:朱允文已經淪為平民,對皇權沒有任何影響。

3,胡瀅進內閣。說明他已經很好的完成了朱棣的任務,張三丰也不用找了。

《江寧縣誌》中寫道:“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衷雲。”

《明史紀事本末》(永樂)八年春三月,建文帝復至(白龍)庵。工部尚書嚴震使安南(今越南北)密訪帝,震忽與帝遇於雲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夜縊於驛亭中。”

明英宗時期,假的老和尚冒充建文帝被正法,而真的建文帝卻因此真的出現了:“於是迎建文帝入西內,程濟聞之,嘆曰:‘今日方終臣職矣。’往雲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宮,宮中人皆呼為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2009年8月,在福建寧德出土一件袈裟,這件袈裟上有14條5爪龍。按古代禮儀,這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東西,而且這件袈裟的樣式與明朝的龍袍完全相同。明朝沒有其他皇帝去過福建當和尚,而且當了很久的,因此只有可能是建文帝。這件袈裟很舊,還有破損,明顯是用了很久。要說野史傳說是,據傳朱元璋給建文帝什麼都安排好了,給他留的物件中還有袈裟,那是完全的胡扯。這件袈裟只有一種可能:是朱棣御賜的。

我猜測是朱棣得到了胡瀅的密奏,然後封他做和尚,賜給他袈裟,讓他離開蘇州富庶之地,去福建當和尚。仁宣之時,又把建文帝遷去雲南。英宗時期,把建文帝從雲南迎回宮中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