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前言:晋文公姬重耳是与齐桓公并列的春秋霸主,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从僖公五年(前655年)从封地逃亡,直至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期间在各诸侯国之间辗转流离,走遍了大半个古中国。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去时已是中年,归时白发皓首,漫长流浪生涯给这位未来霸主留下的不光是岁月的烙印,更似命运的无形馈赠,后来意气风发的晋文公在回忆过去时也当有说不尽的感慨。


作为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不到万不得已都很难走上逃亡的道路。

其实不想走

公元前661年,重耳被父亲晋献公册封为蒲地大夫,这本是他的宿命,若干年后将继续被称为“公子重耳”,或寂寂无闻于史册,或成为晋国霸业的缔造者之一而留名于世,却不可能成为晋国的国君,诸侯的盟主。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这部电视剧,笔者很想抽空看看

没别的原因,仅仅因为他是小妾的儿子,献公原配生了备受晋国人民爱戴的太子申生,现任正室骊姬也有一个叫奚齐的小屁孩,礼乐制度下的国君位置怎么也轮不到他。

重耳和弟弟夷吾的外公是晋国最智慧(滑头)的长者--大夫狐突,他给重耳派了狐毛、狐偃派了两个舅舅进行辅佐,并非因为欣赏而厚待,弟弟夷吾也是一样,而狐突本人则跟在太子后面出谋划策,所谓“狡兔三窟”,身为捕食者的狐狸一族自然也不甘落后。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一生貌似也不错。

命运的玩笑

参考篇目:

去蒲地就职一事是受到了太子申生的牵连,因为骊姬的逆袭和父亲和耳根子软,三个成年的兄弟索性被一起赶出了国都。

这倒也没什么,重耳很快收获了自己的班底,这些人将不离不弃地追随他一辈子,其中还括了楚成王口中足够担任大国上卿的“三材”(二狐、赵衰),在建设领地的过程中打造起“贤”的人设,顺便也将弟弟夷吾比了下去。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后来申生的自杀给了重耳很大的触动,但他还是低估了骊姬的狠辣和父亲的无情,直至在刺客剑下侥幸逃得性命之后才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将是归期不可知的漫长流浪。


笔者将流浪分为两个阶段,前十七年的水波不兴和最后两年的波澜壮阔。

翟国的蹉跎

翟国属于“服国三十八”的范畴,是晋国的附属国,也是外公狐突的老家,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避风港,在母族的关照下重耳顺利娶妻生子,按照当下的说法算是安好家了,除了读书看报都没有打发时间的办法,别的事情想干都干不了。

可他毕竟是“天将降大任”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里克弑君

第一是父亲去世,奚齐卓子被杀,晋侯之位空缺。这是身在他乡的第五个年头,秦国的公子絷带来了穆公的好意:如果可以的话,想扶持你当晋侯,奇怪的是,这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橄榄枝却被重耳婉拒了。

丧乱有小大。大丧大乱之判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之,是故难。--《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趁着国丧跑回去争夺君位,显然将是一个抹不去的黑点,加之情况不明,显然不是最佳时机,按照当时的套路,一般是当面谈诚意,背后谈条件,公子絷等了几天都没收到重耳的私聊信号,只好去找夷吾了。

后者显然没这个觉悟,他慷慨地表示“亡人何国之与有”,我一个跑路还需要在乎啥?大笔一挥将“河西五城”的战略要地划给了秦国,随后夷吾就为了晋惠公,据说秦国看上的就是这点没节操,好控制,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反骨崽和失信人。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耐不住痒的夷吾想起了还有一个很“贤”(闲)的哥哥是个威胁,于是重耳遭遇了第二次刺杀。

从父亲到弟弟,两个本该最亲近的人却偏偏都想取自己的性命,一时间重耳有了一种“天大地大,何以为家”的错觉。

齐国的温柔乡

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史记.晋世家》

不得已再次跑路,这次的远方是威名在外的齐国,理由则是管仲已死,齐国霸业需要人才,正好去投奔。这事有过先例,陈国公子陈完当年流浪齐国被封为工正,并赖在齐国不肯回去,三百年后则一不小心鸠占鹊巢建立了田齐。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重耳在翟国娶的老婆

凭借重耳的团队想在齐国挡拆自然不是问题,可惜他们高估了齐桓公。自管仲死后本色演出的姜小白浑身都是毛病,堂下一群经世之才却不能用之(不识货),仅仅是为了体现霸主本色而送车送美人,将重耳一行好好养了起来。

这样一来,重耳再次回到了混吃等死的状态,从“死不算夭”蹉跎到年过花甲,这是乐不思蜀的五年,曾经的雄心壮志都磨灭在了齐国的温柔乡里,甚至齐桓公死后大乱也不想走。一来年纪确实也大了,古来从未听说过年过六十还能成就大事的,姜子牙不算,重耳毕竟不是打工仔;二来史载“重耳爱齐女”,小日子过得舒坦,给个霸主都不想换。

你不急自然有人急,你有美人我们可没有,一众白发苍苍的追随者们在狐偃的领导下策划了著名的“桑下之谋”,并在齐姜的配合下将重耳灌醉并抬上车,到第二天醒酒之时已经出了齐国地界了。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几个老大爷吵架,场面很是苍凉

被惊扰了好梦的重耳恨不得一刀捅死这个舅舅(引戈欲杀咎犯),而狐偃则义正言辞的表示:如果我的死能够成就你的大业,那我求之不得。当然,杀了他也回不去齐国了,重耳无奈放下长戈,仰天长叹:要是成功不了,老子一定要吃了你的肉!

狐偃听懂了话外话,他死皮赖脸地回了一句:我的狐狸肉有腥又骚,怕是到时候想吃都吃不下。

突然之间,重耳爽朗的笑声打破了现场的沉寂,几个老头子也围了上来,他们又哭又笑:我们熟悉的公子重耳终于回来了!


此后的行程是一路往南,谁也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可叹的是,此行他们将尝尽人间冷暖;而可喜的是,被迫重拾壮志的重耳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心态的变化

之前在通向齐国的途中,由于“卫文公不礼”而生平第一次饿肚子,小团队四处觅食,重耳差点跟一群野人打了一架。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国语.重耳自狄适齐》

这不是神龙架的野人,春秋时期城郭之外的居民都叫“野人”,原本是要口吃的,却被送了一块土坷垃,重耳的一下子就上来了,不管不顾地要找对方干架,还好赵衰及时说了一句话:

“人家送来了土地,这是吉兆啊!”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重耳终于冷静了下来,此事也就此揭过。都沦为乞丐了还这么拽,全然不顾双方身份差距之大到根本没有吵架的必要;另外赵衰的说法固然有理,细看之下其实是个哄小孩的手段,换个说法逗他开心而已。

可见重耳当时的心态还停留在大国公子的阶段,距离霸主的要求尚且很远,那我们再看看他在南下第一站曹国的表现吧。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国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这是重耳生平遭遇的最大耻辱,本该同宗之间接风的沐浴过程中居然被曹共公给偷窥了,仅仅是为了一睹传说中的骈胁(肋骨长在一起)。心中万马奔腾的重耳却没有发作,他没有生气的资本,只好落荒而逃,而这个仇则记得死死的,曹国后来因此而灭国,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僖负羁... ...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曹国大夫僖负羁撕下馈送一盘食品,里边藏着璧玉。重耳的选择是:笑纳食物,接受对方的好意;退回璧玉,我不是因落魄而贪财的人。

而这一次,他已经不需要随从们的指导了。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出了曹国地界之后,由于一个叫“竖头须”的随从革命意志不够坚定,卷走了小团队的财货,重耳再次挨饿并发生了著名的介之推割肉炖汤事件。

磨难如此,当苦尽甘来了吧!

敢问路在何方

下一站是宋国,含水量最足的“霸主”宋襄公此刻已经奄奄一息,泓之战留下的箭伤早已恶化,但他依然挣扎着爬起来,用国君之礼款待了风尘仆仆的重耳一行。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将宋襄公当成傻瓜,如何不是世道的悲哀?

之所以这么卖力,一方面自然是想结个善缘,做一次远景投资,更多则是在这群人身上看到了中原的希望,齐桓公已经去世,自己也再无翻身之日,以后跟楚国对抗的任务怕是要落到眼前这位长者身上了(按说重耳年岁应该教大)。

不管怎么说,第一次接受诸侯级别的礼遇,对于重耳一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接下来该去传说中的蛮夷之地看看了。

在途径郑国他们再次遭遇冷落,郑文公觉得往来流亡公子太多,自己招待不过来,这也没什么,此刻的重耳在众诸侯一冷一热的交替伺候中早已宠辱不惊了。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楚成王的待遇不仅是诸侯级别,还有天子专用的“九献”之礼,在赵衰的鼓励下,重耳鼓起勇气跟这位被北方诸侯称为“蛮夷”的神秘人物来了一次面对面的碰撞。

会面最大的传奇在于“退避三舍”的承诺,而这来自于楚王“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的追问,重耳自问十九年来受到过的恩惠也有,却从来没人追问过报酬。君子一诺千金,想必重耳在回答之前还是酝酿了好久。

“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国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楚王问的是重耳当上国君后怎么办,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任何希望。那重耳当上国君之后会怎样呢?自然不会是夷吾割地献媚的丑态,后人皆以为“退避三舍”是一种忽悠,其实是一位霸主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战场上的退却即意味着战略纵深的拱手相送,更代表着示弱,倘若城濮之时子玉能放弃孤军求战的固执,那史书也许就会记载楚国略占上风了。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国君自然不能无条件地让步,重耳停了一下:但如果这样还不能获得您的原谅,那我只能真刀真枪的跟您好好干一场了。

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楚国司马子玉提议杀掉这个隐患,而楚成王则说出了一番令后人钦佩不已的话。

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

楚军如果有害怕,那是因为我德行还不够,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如果上天保佑楚国的话,谁又能对楚国造成威胁呢?

如果这也叫蛮夷,那笔者为自己身为蛮夷后裔而自豪。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此言一出,双方都咬牙切齿

细读之下,笔者发现二人在相互试探:楚成王试探的是公子重耳是否盛名之下确有其实,后者则想看看这位敢跟齐桓公分庭抗礼的南方霸主究竟有几分成色。在城濮之战之前,两位年龄相仿的雄主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交锋,重耳赢在气势,而楚王身在胸怀,而真正的胜负还需要在未来的真刀真枪的搏斗来完成判定了。

楚成王不愿意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重耳也心安理得地在楚国住了几个月,直到某日楚成王亲口告诉他:寡人的国家离晋国太远,真正能帮上你忙的人是秦穆公,而他现在正满世界地在找你。


在楚成王“秦君贤,子其勉行”的鼓励下,归心似箭的重耳一行很快赶到了秦国,并第三次享受到了诸侯之礼,不同于前两次的受宠若惊,重耳大大方方的接受了秦君的礼遇,二人在国宴上有说有笑,并用赋诗的古礼谈妥了归国的事宜,演尽风流的同时顺便迎娶侄媳怀嬴,成就了“秦晋之好”的佳话。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参考篇目:

王者(们)归来

此后的事情更是水到渠成,凭借宋楚秦三国诸侯之礼的造势以及秦国兵马的相助,加之传遍中原的偌大名声,公子重耳的回国之旅堪称一趟说来就来的旅行。

时不我待的晋文公迅速将称霸提上了日程,短短四年时间就平定王室内乱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当年的恩主楚成王,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最没有争议的霸主。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毫无疑问,公子重耳十九年流浪的传奇程度在春秋乃至整个先秦首屈一指,不同于赵氏孤儿事件的真假难辨或者伍子胥的悲壮谢幕,重耳的经历有着不容置喙的记载和最为励志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小团队的成员们,他们的到来仿佛命运的恩赐,伴随一个看似毫无希望的公子哥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保持近二十年不散伙,想必重耳身上一定有着足够吸引人的特质,这一点在封赏时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个找上门讨赏的是一个叫“竖头须”的人,也就是当年在曹国携款潜逃导致一行人几乎饿死的那位,好在据说这笔钱都用在了谋求重耳回国而打点晋国上下(尽用以求纳之),不高兴的重耳也只是让他吃了个闭门羹。竖头须也不着急,只是找人传了一句话:

「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国语.文公遽见竖头须》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您洗头时心要倒过来,怕一会所想就跟现在不一样了(给了个台阶)。跟从流亡的是牵马缰绳效劳的仆人,留在国内的是国家的守卫,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呢!身为国君而跟一个普通人为仇,那害怕的人就多了。

听闻此言的晋文公打了一个激灵,赶紧把这位二五仔请了回来(遽见),如此,因留守国内而惴惴不安的大夫们都随之安定了下来。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第二个自己找上门来的是一个叫“壶叔”的小团队的成员,拎包的奴隶,在众人陆陆续续得到封赏之后迟迟轮不到自己,于是自己开口了:这么多封赏都轮不到自己,一定是犯下了什么过错,臣请君上惩罚(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

重耳则哈哈一笑:

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史记.晋世家》

功劳不可磨灭,封赏也迟早要来,但封赏并非跟随者优先,而是教过我仁义道德的人,其次是帮我处理事情而获得成功的人,再次则是冲锋陷阵的汗马功劳,壶叔你的力气活自然要排在三者之后,不过很快也要轮到你了。

服气的不止壶叔,消息传开之后,晋国上下都心服口服。

通过这两次非常规的封赏,一方面重耳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赏罚分明和做人原则,迅速安定了动乱之后的人心,另一方面,两个打酱油的角色说话都这么有水平,整个团队的能力可见一斑,归来的王者们将成为文襄两代的中流砥柱。

结语:涅槃的并不止于能力

从迫不得已的出逃公子到毫无争议的中原霸主,重耳显然是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涅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老调重弹地讲,孟子说过的苦重耳都经历过。霸主没有速成班,重耳的成长都在这十九年的不经意当中,他周游列国,所接触的人物无不是当世霸主或无冕之王,想必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齐桓公的大气、宋襄公的豪迈、楚成王的霸气、秦穆公的持重和父亲晋献公的狠辣... ...

回看十九年流浪的经历,仿佛在阅览截然不同的人生:可以在翟国安家落户,在齐国的醇酒美人中怡然自得,也能够在楚国朝堂上跟蛮夷君主针锋相对,在秦国与穆公对诗尽显风流;在五鹿之原时因为几个村野鄙夫的挑衅险些大动干戈,也会在曹国面对羞辱是选择隐忍;在齐国时某个长久职位是他的首选,回国之后却发现天空才是上限... ...

重耳流浪记:世人眼中的蹉跎岁月,其实是洗尽铅华后的涅槃

唯一的解释在于,重耳已经变了,以在齐国被手下绑架出奔为临界点,重耳不再是以前那个养尊处优而颇有贤名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位城府内敛且刚毅果敢的大国君王。

端坐在朝堂中央的晋文公姬重耳,此刻内心只剩下一个念头:

中原,霸业,我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