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如果德国一开始动员700万军队,能否取得胜利?

小龙虾148499353


应该是败的更快,战争胜负并不完全是人数决定的,开战,涉及到的是整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人数,仅仅是一方面。

希特勒为了准备这个巴巴罗萨计划,动用了550万德军,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这个数目已经足够庞大了。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了600公里,然而,距离莫斯科最近的时候,兵败莫斯科,紧随其后又败倒在了斯大林格勒。

700万和550万相差的不止是人数

700万德军和550万相比,从数字上看,是150万人。而这150万人带来的是150万人的后勤补给,简单来说就是这150万人所需要的吃喝、弹药、被服、药品等必需的物资。150万人的消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论谁都够他喝一壶的了。

其实出兵550万,德军统帅部也有自己的考量,后勤就是其中一方面,这几乎就是德国人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了,然而事实证明,德国人没能承受的住,不光没承受住,而且还垮了。550万,是德军统帅部,综合一切因素之后,得出的最佳兵力数量。

德军的后勤太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作战的一个必备项目。德军的后勤能力,真的是不敢恭维。东线的德军最羡慕的是法国和北非的部队,毕竟和他们他们能保证吃喝问题,而且还没苏联那么冷。

德军只有三个运输团,6600辆汽车,根本无法承受东线德军的运输工作。而这6600辆汽车,几乎就是德国人能拿到苏联的所有车。大多数时间,德军的后勤补给是靠马车的,而马车的速度,根本跟不上坦克部队的推进速度。

德军的33个快速师推进300公里之后,德军所有运输部门加一起,勉强能满足这33个师的需求,而事实上,德军的汽车每时每刻都有至少20%的车辆在维修,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可以满足,但是现实很骨感。

苏联破烂不堪的道路是其次,主要是德军车不够。而且,苏联的铁路,德国人压根不能用。苏联的汽油,德国人也不能用,这对德国人的运输能力就更加沉重。

本来是五百万人分哪些少的可怜的物资,一下子变成七百万人,等于说,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就更加艰难,死的也只能越快。

这一百五十万人从哪来

德军对于训练其实是十分讲究的,不可能像有些国家那样,学会拉枪栓就上战场了。德军新兵训练时间起码两年,后来变成一年了。而德军不可能临时征召150万人去参战,这不符合德军对于作战的要求。

而德国人更不可能从西线调集兵力,这样做等于找死。西边的英国和德国死缠烂打一点不松手,一旦德军抽掉兵力,而且一次性抽那么多,英国随时可以从海上运兵过来打希特勒一个闷棍,而这记闷棍,很可能是致命的。

德军集结700万本身就有难度,而且怎么打,也是个难题,最难的是如何保证这多出来的150万人去打仗。弄不好,后勤直接崩溃,崩溃之后前线部队就是一个溃败。


军武文斋


我觉得不能。

客观上,德军1941年最后的功亏一篑不是军队数量不足,士气不够,战斗力不强。而是俄罗斯冬季的天气使德军的战斗力无法充分发挥。甚至连开火和机动都困难。而为什么要拖到冬季还没打赢,那就是俄国太大了,而时间就这么点,下错一步棋也会导致不够。

主观上,德国要动员七百万大军有两个困难。一军备不足,二思想准备不足。

首先,德国为了进攻苏联。拼凑三百五十万大军,已经把缴获的法国,捷克等国家的武器,车辆都用上了。扩编的装甲师全都是老部队拆出来的简配版,你要动员七百万大军,根本就是没能力,生产跟不上啊!

第二,希特勒为了突出纳粹党执政的优越性,在对外扩张时,一直没有实行全国总动员,国内保持着正常的节奏,生产生活照旧。民用品不压缩,军用品不加班。部队也是正常招募,轮换和退役。根本就没有做和苏联生死决斗的准备,也没有想到会到这一步,它怎么会竭泽而渔地同时动员七百万人马呢?当时德国总人口才八千万左右。

所以,这个问题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其实都很难成立,也很难做到。


白夜梦呓


希特勒出任德国元首后,凭借精明的政治头脑和狡黠的外交手段,使英法列强放松了对德国军备的限制,于是在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训练体系的支撑下,德军装备和规模在战前得到了空前的扩充。

英法联军退守孤岛后,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入侵苏联。德国及其盟友在前期总共投入了550万的兵力,结果苏德战场成了二战反法西斯欧洲部分的主战场。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德国的实力被严重消耗,最终走向了灭亡。

不考虑其他战争物资储备情况,假如一开始德军能够组织700万兵力进攻苏联,德国是否能够短时间取得对苏作战的胜利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彻底消灭英法有生力量之前就进攻苏联本身就是一个战略失误。

希特勒急于正面刚苏联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1.觊觎苏联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粮食和原油;2.苏联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现在不消灭他,以后他壮大了就很难收拾了;3.可以和日本两面夹击苏联,战胜之后可以形成轴心国防守纵深;4.英法联军退守海岛,只要不把美国引来搞事,西线采取战略防御足矣;5.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希特勒过于相信德军的“闪电战”。

现在来看除了第一点之外,其他几点都不具备战略眼光。在同苏联已经缔结了和平条约而悍然发动入侵,是个重大的决策失误,德国所需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比如,集中兵力夺取北非和地中海北岸战场的胜利,进而由埃及和希腊两个方向进军中东。战略上的失误光靠兵力上加大投入是难以弥补的,这就好比拽着牛尾巴牵牛,使再大的力气也难以驾驭。

希特勒严重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

苏联早在1937年就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当年的工业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战争末期,苏联每年生产各类作战飞机4万架,坦克三万辆,大口径炮12万门和机枪15万挺,这一数据已经远超德国。另一方面,苏联有深远的战略纵深,苏德战场仅战线长度就已达到了2300公里,即便初期再多投入兵力,也是泥牛入海。不可否认,当德军投入700万的兵力时,攻击的速度和规模都会扩大,德军的前期优势也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即便德军成功拿下莫斯科,他也不可能吞下整个苏联。一个莫斯科倒下了,还会有下一个“莫斯科”保卫战打响,战争的形势只会变得更加胶着,最终苏联广袤的领土注定会让德军深深陷入持久战的泥沼之中。

综上所述,东线战役本就是一场错误的战斗,兵力的增加或许会改变战术上的态势,但永远无法更改战略上的失败。如果希特勒不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继续与苏联保持相对良好的关系,趁美国介入前,持续全力进攻英国本土及英属殖民地,消灭英国的有生力量,毁灭其战争储备,我想二战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我是优质军事答主战情解码,欢迎关注留言!

战情解码


德国在二战横扫欧洲,在欧洲寂寞无敌的时候,选择了对苏联下手,动员了190个师550万人的兵力,加上3700辆坦克和4900架飞机对苏联进行了偷袭式的进攻,这个规模已经很庞大了,在初期打得苏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丢失了深度达六百多公里的纵深领土,直接被攻打到了首都莫斯科城门外,而在这之前德军的损失其实并不大,倒是苏联军队损失巨大。


一直到了莫斯科城门外,苏联的几个最重要的城市遭受到了威胁,而这个时候苏联已经没有了退路,几号举全国的力量来阻击德军的进攻步伐,而苏联军队使用的战术就是用人命去跟德军消耗,苏联军队用破釜沉舟的决心跟德军打消耗战,而在这个时候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德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开始出现不足。

再加上苏联在跟德军开战的时候就把当地的老百姓和粮食以及一些有用的用品全部撤走,基本上只是给了德军留下了土地其他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全部烧毁,使得德军在攻占一些地方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以战养战的策略在苏联的土地上面没有了作用,再加上苏联领土广袤,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没有德军的日常军用物资补给。



德军虽然在欧洲战场上从占领国获得了不少的军需补给,但是由于战争打得太大,德国国内的后勤保障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毕竟德国的各种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在跟苏联的消耗战上面德军是非常吃亏的,再加上战线拉得太长,以及苏联的冬天的天气非常恶劣,使得德军原有的优势完全用不上,反观苏联军队非常的适应严寒的天气,外加上苏联获得了盟国的物资支援和老百姓的后勤保障支援,从这个时候开始德军已经完全陷入了被动。

其实在苏联战场上德军部队在战争里面损失的并不大,军队规模其实并没有减少多少,而德军失败的原因也并不是人数上的不足,而是输在了天气和后勤保障上面,外加上德军多线作战在先前的战争里面完全没有对手,使得德军的士气非常的高,但是在苏联战场上进攻的不顺畅大大的影响到了德军的士气,加上后勤保障跟不上和极寒天气的困扰,这些才是导致德军失败的原因。

就算德军的兵力再增加一百多万也最多只是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德军的后勤部队薄弱,前线的军队作战人数再多后勤保障跟不上其实也完全没有用了,五百多万的部队都保障不了,七百万的部队怎么保障,德军的失败输在了自己还有天气身上,其实苏联能够获得返攻的机会完全是天气帮忙给了苏联修养喘息的机会,不然苏联的损失会更大。


无法超越的足迹


记得曼施坦因写的失去的胜利,按照他的说法,即使德国不加大兵力,如果战略战术得当,取得东线胜利也是十拿九稳的[大笑]











萌宠见闻


国家整体动员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最高的动员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