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瞎買一堆基金了,這樣買基才正確

昨天,基湯姐和幾個朋友們討論起了基金投資。一位朋友打開了手機,給我展示了他 “豐富”的持倉。足足50多隻基金,貨基、債基、指數基金……應有盡有!

其實不少人也會這樣,看到覺得好的基金就想買點,被動指數型的300、500、創業板,行業指數型的醫療、軍工、環保、科技、資源、生物……牛逼的基金經理那麼多,還有國外的也不錯。

結果就是,越買越多,而且還很分散。

其實,到底持有多少隻基金才合適呢?今天基湯姐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別再瞎買一堆基金了,這樣買基才正確

在開始討論前,有個基本常識要普及下,就是——大浪淘沙,泥沙俱下。

我們要明白,A股下跌,大部分基金都會跌;300指數下跌,大部分藍籌股都會跌;500指數下跌,大部分中小板股票都會跌;創業板指數下跌,大部分創業板股票都會跌。

所以,不同行業、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雖然具有互補性,但是如果大勢不好,大概率都不好。相反,如果大勢很好,豬都會飛起來,大概率買什麼都賺錢。

認識到這些,我們再來分析應該持有多少隻基金的問題。

不少“專家”認為,持有5只基金比較合適。顯然,對很多小夥伴來說,5只是不夠的……

針對這個問題,著名基金研究機構晨星公司(對,就是平時給基金評級的那個公司),做過一個假設的投資組合:基金只數從1 到30 不等,同時更換組合中的基金品種,然後分別計算每個組合五年的基金業績波動程度。

結果是這樣:

1只基金的組合的波動率最大,每增加一隻基金就可以明顯改善波動程度。

當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後,波動程度和基金增加就沒有必然聯繫了。

也就是說,晨星公司的研究表明,持有7只基金比較合適。

以上這些持倉基金數量的建議,純當參考。每個人還是要依據自身情況確定。

但是,有些基本原則,我們還是要明白的。

基金種類

首先,看基金種類!

貨幣基金和純債基金等中低風險的基金,基湯姐建議持有2~3只就夠了。這類基金的波動性較低,是穩健理財的代表,收益率相差也就年化1%~2%,沒有必要太分散投資。

如果要投資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就要考慮得更細緻些。

一般會採用組合的策略模式,例如部分用來投資中長期業績穩健的大盤基金;再用小部分資金,投資高成長性,但風險更大的小盤基金。這樣類型的策略,大約需要配置3~5只基金。

資金總量

其次,要看資金的總量。

投資1萬元和投資10萬元,投資策略肯定是不一樣的。資金量越大,或者這筆資金佔你總資產的比重越大,就越要考慮分散風險,因為投資的心態不同。

這個要自己核算下可以承受的損失比例,然後制定投資組合策略,分散投資。

基湯姐認為,如果資金量10萬元以上,儘量創建一個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組合來降低風險,持有基金只數5~10只為宜。如果資金量比較小, 3~5只基金即可。

別再瞎買一堆基金了,這樣買基才正確

總的來說,打造一個自己的基金池,要控制好基金數量。

基金數量配置的多少,最終相互疊加的效果,無非就是擰成三條繩:一條是上漲趨勢的、一條是橫盤走勢的、一條是向下趨勢的,然後相互交織,在相互交織中賺取利潤。

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估算投多少隻基金合適,那就是:寬指3只、行業指數5只內、主動基金5只內、整體控制在10-15只之間。

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研究領域也會有偏重,基金數量太多,也照顧不來,容易顧此失彼。

所以基金可不是越多越好,要謹慎配置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