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佔位性病變是怎麼一回事?能治癒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健康的管理。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

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早期治療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就是因為定期體檢,卻給一些人帶來了不小的驚嚇。


肝臟佔位性病變是怎麼一回事?能治癒嗎?


比如有人剛進公司進行體檢,當拿到腹部B超結果時,卻傻了眼,報告結果上赫然寫著“考慮肝血管瘤,請結合臨床診斷" ,明明自己沒有任何明確的症狀,怎麼就得“瘤"了呢?於是慌慌張張的拿著結果去找醫生,經過醫生的一番診治,這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常見的肝臟良性佔位性病變—易發現,又不容忽視的那些"小事"。


肝實質性佔位病變一定是肝癌嗎?


肝臟佔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中的專門名詞,通常出現在B超、CT、磁共振檢查結果中,它泛指被檢查的肝臟有一個“多出來的東西”,而不涉及病因,包括腫瘤(良性或惡性的)、寄生蟲、結石等不同性質疾病,並不是肝癌的代名詞,通常用於影像學檢查難以確診時的診斷。


肝臟佔位性病變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惡性佔位性病變良性佔位性病變

1、肝惡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肝癌、肝肉瘤等,其中常見的是肝癌。肝癌又分為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肝轉移性癌。

2、肝良性佔位性病變遠比惡性佔位性病變少見,約佔原發肝臟佔位性病變的5%~10%。


常見的肝良性佔位性病變


肝良性佔位性病變從大體上可分為囊性佔位實質性佔位兩種類型。

1、囊性佔位主要包括肝囊腫、肝膿腫、肝包蟲病等,其中先天性肝囊腫(即通常稱肝囊腫)較常見。

2、實質性佔位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細胞腺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肝瘤樣增生等,其中以肝血管瘤最為常見。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有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兩種,後者居多。典型的血管瘤CT診斷有以下幾個重要指標:(1)平掃低密度;(2)增強掃描早期(45~120s)病灶邊緣呈結節狀高密度強化,密度與主動脈接近;(3)延遲掃描(5~15min)造影劑進行性向心性充填。

較大的血管瘤中心區域常不能完全充填,主要是由於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所致。

肝細胞腺瘤


肝細胞腺瘤也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良性腫瘤,常見於服用避孕藥的婦女,部分胚胎髮育不良的嬰幼兒也可發生。

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結節性增生性病變統稱為腺瘤樣增生(adenomatoushyperplasia,AH)。

病理特點是有或無包膜,血供較豐富,較大的腫瘤內部可以有出血,肝細胞的異形性不明顯,肝細胞中間的門脈分支及膽管分支少,並缺乏竇狀間隙,AFP常陰性,部分病例可以惡變成肝癌或腫瘤破裂出血而致死。


治療方面主要是停用避孕藥以及手術切除病變。

肝臟佔位性病變是怎麼一回事?能治癒嗎?


局灶性結節性增生


局灶性結節性增生是網狀內皮細胞、肝細胞和血管構成的良性腫物,多無包膜。


約14%~44%的腫物中央可伴有星狀瘢痕,其中有小動脈、小靜脈和膽管。


目前多認為局灶性節結性增生無惡變趨勢,是局部肝細胞對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反應性增生,而非真正的腫瘤,局部切除後預後良好。

局灶性脂肪肝


局灶性脂肪肝是脂肪肝的一種特殊類型,屬於良性病變,是肝臟中局灶性脂肪聚積,多見於有潛在代謝性疾病的個體,如糖尿病、肥胖、酒精中毒、服用類固醇藥物及過度營養等。


肝臟佔位性病變是怎麼一回事?能治癒嗎?


肝臟炎性假瘤

肝臟炎性假瘤是一種以肝臟局部非肝實質性細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樣結節為主要病理特徵的病變,多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預後良好,尚無癌變報道。

肝瘤樣增生

肝瘤樣增生是肝臟在長期慢性損害的基礎上(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而成的結節性增生病變,是一種瘤樣病變,目前已被證實是肝細胞癌的癌前病變。


如何對待肝佔位性病變?


若查出為肝佔位性病變,首先是需要進一步確診,判斷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或者還是因為其他原因造成的。通常需要結合多種檢測項目分析,如肝功能檢測、乙肝五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若是腫瘤較小,其他數據也在正常範圍內,那麼良性的可能較大,可定期複查肝膽彩超及腫瘤標誌物,若是有明顯異常可再考慮惡性腫瘤。


若是惡性腫瘤,就需要積極治療,可根據據腫瘤大小及是否轉移選擇適合的手術,如切除、射頻或微波消融等治療手段。


所以發現肝佔位性病變要冷靜對待,切勿胡亂猜測,當然,平時做好肝臟保健與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