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民告别穴居生活,过去将成为历史故事


2020年1月13日,贵州安顺。2020年1月13日,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格凸河镇中洞穴居山寨,当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始拆除洞中的建筑。

据了解,此山洞中的20多户人家及几年前搬出的学校政府己将他们妥善安置,村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住山洞的历史。

紫云中洞,曾经持续二三十年被外人们的特别关注,山洞中也蕴藏许许多多动人故事。在此要说明的是,过去这一带属于水塘镇,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2号批准同意水塘镇更名为格凸河镇,这一带的地形及经济发展在贵州算是十分贫困山西。

曾经进入紫云县城,你会看到这条横在公路上的广告。

因为在贵州省,人们一谈到贫困地区,自然会联想到麻山。麻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和生态脆弱的代表,这些地方山上是石头,山下也是石头,又因这些石头山密密麻麻而得名麻山。

麻山地区之一的紫云县格凸河地区,层峦叠嶂,群峰峥嵘,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塑造了这一带地质地貌的粗旷之美,这是满山石头与岩石溶洞难分难舍的亲密影子演绎的石头与溶洞的情缘神话。

在紫云县格凸河旁的一条山脉上有三个分别相距一个小时左右路程的巨型岩洞,下洞和上洞能穿光透亮,如同巨大桥孔,而中间这个山洞如同仙境一般,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因地制宜在洞中建房,20多年前还在洞中开办了脱盲教学点。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称这个住人的山洞为中洞,中洞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前赴后继观光考察的穴居旷野,中洞独特的空间由于被山里人巧妙地利用而折射出人类生存中得宜宁静的生活方式,其难舍洞穴魅力深深吸引着许许多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目光。

记得是2007年11月21日清晨7时,我随贵州省紫云县公安局当时的水塘镇派出所教导员石胜龙、民警吴希从派出所出发,前往辖区中洞开展公安基层基础及人口数据采集工作。我们的车子在盆景般的大山里的盘山公路上行进,约半个多小时后,车路到了尽头,一块小小的停车坪被四周典型的喀斯特大山团团包围。


车子停好后我们顺着左边山崖的一条石梯小路步行。行走间,得知这条石梯小路是县旅游部门为去中洞的游客专门修建的,从停车点到中洞约一小时时间。据说,在还没有修建这条专用石路之前,去中洞得将车子开到格凸河村附近的一个水电站,从那儿开始爬山,单程爬山得花两个多小时,说不管任何季节,体力再好的人爬上中洞也将会如同洗过桑拿一般,筋骨酸痛,周身汗滴。

当然,去中洞还有第三条路,就是从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内的大穿洞沿山脉而行。据介绍,一周前的11月14日就有8个国家驻华使馆的60名子女、从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内的大穿洞沿山脉而步行至中洞,这些外籍子女十分吃苦耐劳,他们也走了五个多小时。

与派出所民警一道走在这大山深处有种下基层真正的零距离感受,深深体会到基层民警工作之艰辛。据介绍,位于大麻山深处的紫云县水塘镇,山峦最典型的就是格凸河这一带,但就全镇17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140余个自然山寨其中三分之一不通公路,面对这样的环境,民警们常年得用双脚走进这些山寨开展工作。水塘镇是1992年拆掉四个乡合并的大镇,最远的村叫旁入村,不通公路路段就有三十多公里,仅步行就得好几个小时。


我们顺着石头铺成的小路边聊边行,路陡山高石阶高低不一,一会儿我们个个都出了大汗。走到中途我们将翻越一道山梁,在山梁处远眺,一个象张开的大嘴巴半掩半现地出现在远山雾气之中,“那就是中洞”石教导员说。在山梁上小憩时,眼前有一览众山小之势,但远处薄雾中盆景似的喀斯特地貌如狼牙犬齿,神秘而幽深,就在这些不通公路的大石山里,仍然住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据介绍,就在中洞周围的山谷里,属于水塘镇管辖的还有13个自然山寨,许多娃娃每天都得翻山越岭从山寨到中洞小学求学。

休息片刻我们继续前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面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感悟到山里人穴居溶洞的选择。谈吐中派出所民警介绍说:我们深入山寨就是要让公安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用做细做实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工作,使和谐的意义更加广泛;我们保一方平安,就要做到辖区事物心中有数,要夯实村寨的社会治安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民警说:水塘镇一年案件仅二三起,且基本都是邻里口角等引起的治安案件,所以保护自然环境成为派出所的又一重要工作之一。在喀斯特地貌上,所有植被十分脆弱,一草一木皆有情,要宣传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上的树木一但被滥砍滥伐,一百年也恢复不起来,生态出现恶化会导致老百姓的生存质量。说话间,我们大汗淋漓走近了中洞。

中洞,这是一个壮丽,又鬼斧神功的天然巨大洞穴,海拔1800米,洞宽100多米、高50余米、深200多米,洞里目前住有20户人家,89口人。洞中许多人家都将房屋修建在洞口处,但巨大的岩洞天篷能挡风避雨,所有的房顶都不用盖瓦,房顶上空空只有几棵木方子拉着。山洞的中部是一所小学校的校房,校房前还有平整的一个篮球场和比篮球场大的两块操场。

洞中20户人家与小学校的占地不到洞中的一半,洞中最里面光线较差也处于闲置状态。中洞里20户人家与目前拥有186名学生的小学校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和谐山寨,或者说象一个和谐的社区。中洞农家由于地质原因种不了稻谷,玉米、南瓜、山芋、红薯是他们的主粮,可是在洞中我们看到农家收成的玉米、南瓜、山芋、红薯等粮食作物都是露天堆放,家家户户房顶不用盖瓦,房门不用上锁,据介绍他们家里的东西从来没出现过丢失。


洞中人们的本分与厚道透视出心灵的纯净,罗登光是中洞常住人口,是水塘镇派出所设在中洞组的联防队长,由于本地治安无忧,大都为群众做些防火、卫生知识宣传等方面的事情。另外就是近几年到中洞观光考察的中外游客较多,在客人进入辖区后提醒游客注意地质原因的意外事故发生。

中洞里有一所小学,民警每次走进洞里,都会去看望这些天真、勤奋、可爱的学生,有时间也给学生们宣讲一些法律常识,学校师生见到民警到来如亲人一般。中洞小学始建于1984年,当时只是一个教学点,由于居住大山深处的村寨不少,学校师生逐年增多,中洞小学现有8名教师,其中7名是代课和聘用老师,在186名学生中,有30多名寄住在洞里,尽然每人每学期寄宿费只花10块钱,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每天得翻山越岭来去山洞求学。

在午间,许多走读生是没有条件吃午饭的,他们有的抓紧时间在光线昏暗的教室里做作业,有的在球场上打发午间时光。


而住在洞中的小学生中午则各自生火煮饭。煮饭的地方离房屋较远,位于山洞的里端,他们用几块石头磊成一个小灶,用从家里带来的柴草开始煮饭,这些学生大的六年级,小的一年级,个个会当家,但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王启芹是快要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她家住在旁入村,村子离学校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从读一年级开始她就住在洞里,她是同学们的大姐,除了做自已吃的外,还帮助低年级同学扛柴禾、洗菜等之类的事。在这里上学的农家娃,每个人都有坚强的毅力。教导主任韦永灿老师说,没有寄住在洞的学生有140多人,许多学生每天要二三十公里山路,十分艰苦。

有时早上上课时,一些学生因起床太早,再加上奔走劳累,常常会趴在桌子上睡着。中洞小学条件的艰苦程度是未到过此洞的人不可想象的,但他们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2006年中洞小学20名六年级同学全部顺利升入初中。


在中洞里,我随石胜龙教导员一连走访了几户苗族人家,宾主谈笑亲和,但他们讲的什么内容我却一窍不通。后来知道他们讲的都是苗话。水塘镇派出所是一个民族地区的派出所,现有7名民警,一名苗族,一名布依族。为了在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工作,所里要求全体民警要学习苗族话和布依族话。

民警到苗族村寨工作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当天回不了派出所,他们就与村民同吃同住,许多时候民族同胞用米酒款待民警,他们三番五次谢绝,实在推谢不了就用吃辣椒代酒。

在中洞组的联防队长罗登光家,热情的苗族后生罗登光硬要留民警和我们吃饭,说体验一下洞中苗家人的生活。其实苗家人留客吃饭是客套话,实际是留下品尝苗家米酒。

记者看到,民警虽然坐到了香喷喷的火锅边,按五条禁令要求民警谢绝了端杯,但他们按照贯例用比烈酒火爆的干尖辣椒代替白酒,一杯白酒一个辣椒,民警与苗家人一道共进着别具特色午餐。吃辣椒的滋味确实比喝酒难受,但却真诚表达了民警与民族兄弟的那份深厚情宜。

中洞,一个让人感慨之多的地方,如今赋予她的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词汇,更不是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人类依赖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命运的一个宿影。

近年来,国家开展脱贫攻坚,中洞里的小学几年前搬出了山洞,2019年底至2020年初山洞里的人家也先后搬出山洞,得到妥善的安置,紫云中洞,这个被外人称为穴居部落的中洞人家结束了居住山洞的历史。









中洞曾经有一所小学,方圆数公里孩子就读洞中小学。







中洞小学。









中洞小学。



中洞小学学生在课间。

中洞小学学生在课间玩耍。

中洞小学学生在课间。





寄住在洞中的学生,用围竹片当栏板。

寄住在洞中的学生。

寄住洞中的学生自己找柴禾做饭。

寄住洞中的学生自己做饭。







当年的学生快乐面对现实山洞,后来他们都被安排到洞外学校继续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