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飞行时体温达到四十多度为何没有烧坏蝙蝠的脑细胞?

普慈贤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您这个问题太高深了。我也是估计,蝙蝠经过不断演变,进化,有一套自己的系统来适应大自然,世界万物存在皆有它的道理。目前存在的物种,都是经过大自然严格筛选的结果,适者生存。至于为啥蝙蝠烧不坏脑袋,抱歉,真是回答不出来。


皮皮侠vlog


小伙伴们,很奇怪吗?其实鸟类的体温一般都在40°C上下,我们看看就知道了。

鸡 39.6~43.6℃,鸭41.0 ~42.5℃,鹅40.0~41.3℃,鸽41.3~42.2,火鸡41.0~41.2℃。

一、恒温动物

哺乳类动物一般为25至37摄氏度,这种不依赖环境而保持恒定的体温与这些动物体内完善的调节机制有关。如炎热的夏日,狗伸着长舌喘气,因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伸长舌头有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严寒的冬季,狗又可以用自己厚厚的皮毛来抵御严寒。

二、冷血动物的体温

所谓冷血动物,其实更确切的讲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外界气温波动,接近外界气温。

比如蛇的体温大约30℃ 夏天的中午,蛇的体温比较高,可到了夜晚,它的体温就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低了,这些动物被我们称为冷血动物

三、鸟类的体温

鸟类,作为恒温动物,具有高新陈代谢率,从体内产生热,它们也具有精巧的冷却机制,可以帮助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却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很显然,温度升高时,化学反应一般会加快,所以让身体变成温度较高的恒温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身体的活性。这当然有一个限度。当过量的热排不出去,而信息又来得太快时,这个系统会瓦解。最适宜鸟类运作的温度是在42℃。

四、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既有哺乳动物的生育方式,又有鸟类飞翔的本领,即具有鸟类的高新陈代谢率,又有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最强的免疫造就高强的体温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全开模式就是“发烧”,这是为了用高温消灭多数病原体的应激身体状态,如果常时间处于这种高温中身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一个启动时间,在被病原体激活后才开始工作,有时候一些猛烈的病原体就可以在我们免疫系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一举击入,将人打倒。

蝙蝠就厉害了将体温提高到了40℃,拼命地燃烧卡路里,还将自己的免疫系统调成了“常开模式”。

人类好羡慕蝙蝠:生活就是发烧,发烧就是生活,完全没问题!所以它们拥有哺乳动物中最活跃,最强力的免疫系统,就算是非常厉害的细菌病毒也奈何不了它们。


任哥论道


1、生活习性:

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来说,大蝙蝠类一般以果实或花蜜为食,而大多数小蝙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2、飞行特点:

蝙蝠类是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蝙蝠是用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用此来改变飞行道路。从前很多人说蝙蝠视力差,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指出,蝙蝠视力不差,不同种类的蝙蝠视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声波,与它们的视力没有必然联系。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蝙蝠鼻吻部较正常,鼻孔后两侧各有一垄起的圆形皮肤丘,上唇较向前中央突,而使上唇中央稍长。耳较短,缘较圆,两耳在前额处相距很近,只有1.5mm,耳屏较短,其基部宽而端部较窄,端部圆钝。

尾较长,在股问膜后端突出2.5mm;翼膜较窄,翼膜由趾基起;距细长,有较窄的距缘膜;翼膜近体侧处和股间膜两大腿处具较长的毛。第2指具1短的指骨,第3指具3指骨,最外指节为软骨;第3、4、5掌骨渐短。

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


聋子小哥


先说明一下,发烧是不会烧坏脑子的,以前有人发高烧后出现智力障碍、脑瘫、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那是细菌和病毒进入颅腔造成感染导致的,与高体温无关。有资料称人类的神经细胞能够短时间耐受43度以上高温,发烧可烧不到那份儿上。

至于蝙蝠,它们呆着不动时体温就有40度,但飞行时也不会高于44度。它们怎么做到的?
图:蝙蝠


体形越小,保温性能越差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冰河时代的哺乳动物体形都要更大一些,如猛犸象大于非洲象、披毛犀大于犀牛。这是因为动物的体形越小,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越容易散热。寒冷时期的动物只有长得很大才能更好保存热量,减少维持体温的消耗。

图:猛犸

蝙蝠的情况正好相反,它们体积很小,相对表面积很大,所以即使飞行时玩命燃烧卡路里也不容易出现过热。

别看升温快,散热更快

蝙蝠飞行时的高体温是剧烈而持续的肌肉运动造成的,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很少滑翔,总是在扇“翅膀”。飞行时高速的能量代谢使肌肉产生大量热能,积聚在体内的话很可能使蛋白质变质(熟了)。

但蝙蝠飞行不靠羽毛而是靠翼膜,它们裸露的翼膜面积很大而且非常薄,里面遍布血管。从身体核心流出的高温血液会在翼膜内的血管中循环一圈,使热量散失到空气中,降低温度后再流回核心区域去。这套“风冷散热器”无需排汗损失宝贵的水分,简单而高效。
图:蝙蝠翼膜中的血管网


另外蝙蝠多在夜晚活动,大象在烈日下扇动耳朵都能降低体温,蝙蝠在凉爽的夜晚扇动巨大的(对它们自己来说)翅膀,降温效果肯定更好。

拓展

若以智慧论胜负,最成功的哺乳动物无疑是人类;若以数量论胜负,最成功的哺乳动物都不是老鼠,而是蝙蝠,它们占了全球哺乳动物总数量的五分之一。
图:这不是鸟群,是蝙蝠群

蝙蝠有40度的体温和超级强大的免疫系统,再狠的病毒也拿它们没辙,所以蝙蝠只是携带这些病原体而极少被它们感染。美洲澳洲的吸血蝙蝠往往是传播狂犬病的主力军,但中国没有咬人的蝙蝠,只有捕食害虫、捕鱼和吃水果的,但它们一样是飞行的病原体库。当然,只要不去招惹它们,人类是不会被它们携带的病原体感染的。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纯野生科学家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可以自由飞行的一个种类,在远古时期,蝙蝠作为和灵长类祖先共同生活的哺乳动物,为了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捕食大量在空中的昆虫类生物,从真兽类动物中逐渐脱颖而出,进化出了由翼膜构成的“翅膀”,圆了哺乳动物会飞的梦想。


作为哺乳动物,蝙蝠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以及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除了进化出翼膜之外,其体温恒定且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体型越小的哺乳动物,其散热也会非常快,这就需要它们的体温要维持在比其它大型哺乳动物更高的水平。在静止状态时,其体温也在38度以上,而在飞行状态时,它们能量的消耗速率更快,体温可以达到40度以上。


但是,在这么高的体温下,蝙蝠身体却没有被烧坏,主要在于它特殊的散热模式以及极快的新陈代谢速率。蝙蝠浑身没有羽毛覆盖,而且非常薄,皮肤直接与空气接触,使得它们的散热效率也非常高,在这点上,猎豹的体温调节能力就赶不上蝙蝠,猎豹在奔跑起来追逐猎物时的体温也是迅速升高的,但猎豹的皮肤散热效率就不高,使得它在奔跑两三分钟后就必须停下来休息,蝙蝠却不需要。



蝙蝠的新陈代谢水平也比较高,比如在飞行时,它们的心跳每分钟可以达到几百次,新陈代谢水平是静止时的10多倍,一方面可以维持较高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在散热效率高的加持下,可以对身体携带的病毒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它们能够携带大量病毒,但不至于过度积累引发身体疾病。


因此,蝙蝠飞行时体温之所以能够升那么高,是由于它们可以维持散热和产热的平衡,而且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毒对身体的危害,是一箭双雕自然选择进化的必然结果。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猎豹在极速奔跑时,体温也可以达到39-40度,由于在非洲,身体有皮毛不容易散热,因此,持续时间很短,否则会继续升高体温。

而蝙蝠通常夜里行动,夜间气温低,身体没有厚重皮毛,容易散热并保持恒温。

蝙蝠没有翅膀,没有长的羽毛,导致蝙蝠飞行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且进化过程中,身体已经适应了高体温的内环境。


卓智哥


因为蝙蝠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方所以温度文比较高,携带那么多病毒都能活了那么久,身体 四十多度 病毒在这种温度下就要失活 跟发烧抗病毒是一个基本原理 , 但是本身并不会感染 而且蝙蝠毕竟是哺乳动物 细胞内代谢跟人差不多


窗帘潘愉


因为蝙蝠喜欢在阴暗潮湿的黑暗角落生存,经过慢慢的进化,体温高,可以耐寒保证身体的热量。


中国小卫士


莫非蝙蝠的大脑部位有一套“风冷”冷却系统?或者是“液冷”?


普慈贤


 渡冬策略还有成群拥挤在一起取暖或将体温降到与周遭环境相同。以减少维持体温所需的能量,例如大蹄鼻蝠冬眠时体温降至8 ,正常活动时为40 。冬眠时体温的代谢降为活动时的1/100,例如蝙蝠平常心跳每分钟400下,冬眠时降至11-25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