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請做好個人心理疏導


面對疫情,請做好個人心理疏導

最近疫情的不斷髮展與升級,讓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陷入了不安、焦慮、恐懼中。在突發事件面前,普通民眾很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行為,如恐慌心理、盲從心理、悲觀心理,因此要明確民眾的心理變化規律,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對症解決。

公共衛生事件所致的心理反應分類

公共衛生事件所致的心理反應通常有以下幾類 :

一、 一定程度上輕度緊張、焦慮。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而且正是這種緊張、焦慮的心理反應,可以提醒個體關注有關信息,迅速採取有效、適當的防護措施,保證個體免受不必要的感染和損失。但由於處於一定的焦慮狀態,可在一定 程度上影響個體的正確判斷和應對,程度重者還可伴有輕度的失眠,當不確切的信息增多時,容易在他人的影響下,採取不當過度防護措施和一些非理性的行為。

二、盲目樂觀或漠視狀態。這類人群往往採用的是,否認或隔離的心理防禦機制,我行我素,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似乎無所畏懼。但是,這並不是成熟 的防禦機制,而是一種不敢正視現實的表現,是用表面上的無所畏懼和漠視來掩蓋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恐懼。

三、“ 恐懼綜合徵”。也可稱為“ 急性應激障礙”。 主要有以下 主 要 表 現:1、過 度 的 緊 張、焦 慮 和 恐 慌,夜不能寐;2、過多考慮和收集有關信息,充滿 恐怖想像;3、採取過度防護措施,甚至搞一些令人 啼笑皆非的迷信活動;4、對自己身體特別敏感,主觀症狀多;5、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社交 能力下降;持續時間較久,如歷經數週到一月內上述情況還不能緩解,嚴重者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還會顯著降低抗病能力。此外,他們的過度 和不當的應對措施會影響周圍其他人心理狀態,造成恐懼氛圍。

面對疫情,請做好個人心理疏導

疫情事件對每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造成情緒的不穩定,所以一定要做好情緒的調控。情緒個體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是一種態度體驗,合理有效的情緒調控能夠提升人們對消極情緒體驗的抵禦能力,因而,採取一定的情緒調節辦法有助於我們從抑鬱走向樂觀,走出低落的情緒體驗。

一方面,我們要學會體悟自身的情緒,提升情緒認知能力,避免不良情緒蔓延,對頭腦中不合理的信念作出判斷,樹立積極的評價。另一方面,要掌握穩定和轉移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面對疫情,請做好個人心理疏導

簡單實用的心理疏導方法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實用的疏導方法,幫助大家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緩解心理上的不適:

1、專注做事不傳謠。由於媒體的傳播,我們難免會陷入集體的情緒中。集中注意力在你手頭上需要完成的事情,會讓你緩解消極的情緒。在搞清真相之前,不傳謠,不在不實信息上再添油加醋,這就是“流言止於智者”中的智者,能做到這一點,必須讓自己感同身受,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

2.豐富生活興趣減壓。心理減壓是指通過身心放鬆,從而保持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傾訴、讀書、音樂、幫助他人、休息、運動等都是進行心理減壓的有效方法。比如:你可以找一個空曠的地方,盡全力大聲地吼1到2分鐘,將心裡消極的情緒全部喊出來,然後慢慢平復自己的心情,一邊慢走,一邊聽一些比較柔和、抒情的音樂,這樣你就會覺得心裡舒服多了。

3、勇敢傾訴放下負擔。

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害怕、擔憂、驚慌和無助等心理體驗,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你可以將自己心中的不滿、負面的想法、感受、困惑毫無保留地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這樣你會覺得你的心裡像放下一塊大石,感覺十分輕鬆,同時你也能得到解脫。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轉移注意避免刺激。 即使你並不在現場,但長期間接地接觸這些突發負性事件也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轉移注意力,儘可能躲開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裡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迴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灶。興奮中央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因此,建議大家減少刷微信朋友圈、聊微信群,看微博中相關內容的頻率。如果你有朋友有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病史,尤其需要提醒他(或她)注意這一點。

5、正面行為緩解壓力。可以通過創造具有正面意義的應激行為來緩解壓力。比如,“捐款”就是一種解決心理壓力的方式和尋求參與的辦法,被公開展示的捐助行為能夠形成互幫互助的氣氛,有助於減輕“個體孤立”的壓力。同樣,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也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6、轉換視角舒緩情緒。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能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淡化消極情緒。

以上6個疏導方式,都是讓大家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此次疫情事件。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我們常說的許多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並以此來激發每個人自身所 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 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於自己的幸福彼岸。

積極的心理學讓我們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用我們積極的主觀體驗,來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積極的心態讓我們每個人擁有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也讓我們具有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

在疫情還未結束的時期,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對抗心理危機的有效武器。希望我總結的心理疏導小方法,能夠幫助大家緩解情緒和心理上的不適,身心健康的度過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