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欢迎关注我的“文化点心铺”:诗和远方并不遥远,它就在眼前。多数时候,这里只谈文学;偶尔也会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有清一代,能被后人记住的文人墨客似乎并不多。在很多人印象中,清代诗坛似乎就是“纳兰性德”的专场,唯他一人独领风骚。到了清末,风云突变,国土沦丧,没有了风花雪月的清代诗坛,似乎更加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了。

然而,诗歌与历史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那些创作于极度动荡时期的诗歌,对后人而言,意义更加非凡。今天,笔者想与大家分享的诗作就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作品,晚清诗人陈宝琛的七律《落花》其四。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陈宝琛是清光绪皇帝和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刚正耿直,学识渊博,深受清皇室敬重。身为末代帝师,陈宝琛并不一味愚忠,而是将国家民族放在第一位。面对晚清飘摇动荡的国势,陈宝琛即伤感又痛心,这首《落花》便是他痛苦心情的写照,催人泪下。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宁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况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可小休。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陈宝琛的《落花》共四首,其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便是第三首和第四首。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自沉昆明湖之前,就曾题写了《落花》其四中的“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况是近高楼”一句,这首诗也因此震动文坛,在当时的文人心中引发强烈共鸣。

整首诗表面写“落花”,实则写“人事”,字字句句即切合诗题,又暗喻时事,委婉凄恻,极尽哀痛与落寞。作为“遗老”,陈宝琛的这首诗不仅引起了很多晚清旧派文人的共鸣,在一些进步诗人心中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在那样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不就像诗中的“落花”一样嘛!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诗作开篇点出“落花”的命运:春天将逝,花朵在无可奈何中飘落水中,随流水而去,只留一点香味飘荡在世间。一个“去不留”点出了落花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无奈命运。晚清时期,清政府腐朽无能,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束手无策,甘受屈辱。国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诗作第二联中,诗人又进一步写出了“落花”的身不由己。落花逐水而逝,本已伤感无奈。可即便这样,同为“落花”,命运中还有更多无奈:有的被燕子衔去,有的被鱼儿吃掉,有的落在污泥中,有的被苔藓覆盖住。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这其中,被苔藓遮盖者幸好还有一方净土,而其他的“落花”要么被玷污,要么被燕儿带到天涯,要么葬身鱼腹,命运更加悲惨。然而,无论是哪种命运,“落花”都无可奈何,都逃不掉时序的变化。国破家亡,在风雨飘摇中无可奈何的除了“落花”,还有每一个个体。

于是,在第三联中,诗人不禁大声哀叹:“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况是近高楼。”国家遭逢不幸,个人也难逃厄运。就像落花一样,何处才能求得一方净土。此时如果再登上高楼,怕只要更加伤心欲绝了。陈宝琛身位帝师,面对时代巨变,他内心是矛盾的,复杂的。然而,乱世之下,哪有净土?

王国维自杀前题写了一句诗,震动文坛,作者为末代帝师,高山仰止

既然如此,还不如退隐吧,在第四联诗人说到“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可小休”,枝叶守护树根,情深似海,到了长夏,树木成荫,应该可以功成身退了吧。陈宝琛即不能背弃清庭,又无法接受民国,进退两难。或许此时归隐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陈宝琛归隐以后,并不是如古代的士大夫一样游山玩水,享受生活,而是在家乡福州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并力举实业。在家乡福州赋闲的25年,陈宝琛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建铁路,设书院,兴实业,提倡女子教育,真是高山仰止。而这一切或许就是他诗中所说的“那方净土”。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