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不是以前受過傷的關節最容易發作?

失落的人179172667


這個問題並不是非常的好回答,因為誘發痛風發作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常見的比如高嘌呤飲食、藥物、肥胖、糖尿病、腎病等原因,其中有一項因素有可能與受過傷的關節聯繫起來,那就是關節炎。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骨關節炎,其病理基礎都是關節腔內軟骨的磨損,當關節軟骨磨損以後,關節活動的時候骨與骨之間也會受到額外的撞擊和壓力,這也是誘發痛風的因素之一。比如習慣性扭傷的腳踝就是比較容易發作痛風的部位之一。但這也誘發通風發作諸多因素的誘因之一,我們不能完全將痛風發作歸咎於受過傷的關節。

以下是一些誘發痛風發作的因素,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第一,脫水。脫水本身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多的不良影響,痛風就是其中之一。脫水以後會增加血尿酸的濃度,而在一些敏感的人群當中就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所以一般我們建議,日常每天要喝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尤其是在有高尿酸血癥的前提下。

第二,超重。現在有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就會產生更多的尿酸,而且會阻止尿酸的排洩,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所以一般在臨床上,我們建議患者控制尿酸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適當的運動,把體重也控制下來。高尿酸血癥的人群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測試一下自己的bmI指數是否超標。


第三,禁食。現在有很多人通過禁食來減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通過禁食減肥的辦法,會使自己處於痛風發作的危險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禁食的時候,體內的酮體含量會明顯的增加,而酮體會與尿酸會競爭性排洩,導致痛風發作風險增加。

第四,絕經期。女性在有經期的時候,因為雌激素的存在,會幫助女性朋友們降低血尿酸。但是當女性朋友處於絕經期的時候,雌激素會明顯的下降,這樣就會增加絕經期女性患痛風的風險。在臨床上也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女性患者確診為痛風的話,一般都是處於圍絕經期,或者是已經度過了絕經期。

第五,外傷。確實有很多痛風發作的患者首次發作的病因是因為一次小的外傷。比如有的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在走路的時候,大拇腳趾頭磕碰到了椅子或者是桌子腿,於是就又發了痛風的發作。這種情況,原因在於外傷以後,會有輕微的炎性反應,而炎性反應為尿酸的收集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前面我們提到的關節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傷情,因為關節內的軟骨有了磨損。

第六,家族史。謝醫生曾經多次給大家科普過,現在目前的研究證明,基因因素佔誘發痛風發作的幾率23.6%左右。所以如果某位朋友有痛風的家族史,那麼將會有一定的幾率也會得痛風,這個幾率大概在20%。男性一般在40歲左右,容易出現痛風發作,而絕經後的女性患痛風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高。

第七,藥物因素。比如阿司匹林就會增加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即使是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也會導致尿酸的升高(不必害怕,注意控制飲食等因素,健康生活,如果必須要預防心血管事件,該吃藥吃藥)。另外有一些降壓藥含有利尿劑成分,這些藥物會通過沖洗體內的水和鹽來幫助降低血壓,但是也會阻止尿酸從腎臟中排放,尿酸也就會有相應的升高。

總結

以上就是對於題主問題的解答,誘發痛風的因素多種多樣,我們不能完全的將痛風的發作歸咎於某一個受傷的關節。如果患者沒有高尿酸血癥,那麼也不會在受傷的關節發作痛風。所以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尿酸的升高這一根本性問題,導致了痛風的發作。如果您還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痛風的發作應該是以尿酸鹽的在關節的沉積為前提,任何能誘發尿酸鹽結晶的因素,都可導致痛風發作。

引起痛風的病因有很多種:

1、溫度

大家應該知道,鹽的結晶是跟濃度及溫度有關的,尿酸鹽也是一個道理,當溫度過低的時候,尿酸鹽就會形成結晶,從而誘發痛風的發作,所以痛風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情緒

研究表明焦慮的人,容易患有痛風,中醫講情志為病,怒、喜、思、悲、恐,對應肝、心、脾、肺、腎。焦慮屬於思慮過度,自然傷脾,而脾主四肢,就會四肢為病,有的感覺四肢厥冷,有的感受外邪,發為痛風。

3、環境

生活環境的改變,也會誘發痛風,例如從東北調到南方工作,南方潮溼,四季多雨水,南方人本身已經適應這樣的環境,但北方人突然更換環境,造成溼邪侵犯人體,輕者出現關節炎,重的可展成類風溼或者痛風。

4、遺傳因素

目前研究確實有一部分,具有痛風家族史人,患有痛風的幾率要大於普通人,甚至發病年紀也要年輕化,但還沒有材料證明,痛風一定會遺傳,所以痛風的遺傳因素,目前還沒有決定性,只能說是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

5、藥物

確實有一些心腦血管藥物,會造成尿酸升高,例如阿司匹林,倍他樂克,以及一些利尿劑,所以大家應用藥物的時候,要注意監測尿酸水平,避免發展為痛風。

有人說太監、女性、青年男性不得痛風,現在青年男性患痛風的病人不在少數,我分析這類病人主要是過勞導致,經常熬夜,縱慾過度,腎臟受傷,所以發病。至於太監也無從考證,但確實年輕女性不太容易患有痛風,研究表明雌激素有促進尿酸排洩、一直結晶的作用,所以女性一般尿酸水平不高,但是絕經後的女性痛風發病率增高,年輕女性患有痛風的話,一定要檢查腎臟及婦科疾病。


綜上所說,痛風的誘發因素很多,讓人防不勝防,但歸根結底,病因在於尿酸升高,我們只要抓住重點,保持尿酸在一個安全的水平,無論何種誘因,痛風都不會發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大賢良醫


不是。

就痛風症狀發作部位來說,的確是高發於關節軟骨、滑囊、耳輪、腱鞘、關節周圍組織、皮下組織和腎臟間質等處,但是這與關節是否受過傷的關係不大。

痛風關節炎症狀的發作部位,不以關節是否曾受傷為主,而以嘌呤積聚有關。嘌呤積聚,則取決於整體內分泌狀況。

雖然關節磨損也是尿酸沉積的因素之一,但它並不占主導地位。例如,原發性痛風患者20%~25%併發尿酸性尿路結石,繼發性高尿酸血癥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更高,甚至部分患者腎結石的症狀早於關節炎的發作。這時就要看腎結石對哪一下肢影響更明顯,比如對左下肢更明顯,那麼右下肢關節即使曾經受傷,其症狀也會輕於左下肢。

也正因如此,臨床上痛風急性發作時,儘管有高血尿酸,一般不急於服用降血尿酸或排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或苯溴馬龍等,因為突然的血尿酸下降,你會發現不僅症狀延長,而且關節疼痛部位會遷移。

此外,人體免疫系統的嗜中性粒細胞會在關節等組織的炎症部位聚集,然後破裂死亡,死亡細胞釋放的DNA和蛋白質等物質形成了一張緊密的網絡,包裹住痛風石,痛風石晶體會逐漸分解,患者的痛風症狀也就慢慢消失。

從這個角度講,是要看關節曾經的活動情況。因為血流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白細胞的聚集。

某些人,即使關節曾受傷,但此關節可能在生活中較多運用、得到鍛鍊,因而血流更順暢,更利於白細胞嗜中性顆粒聚集,進而緩解痛風症狀;而未受傷的關節,也可能很少得到鍛鍊,因而局部血液循環不夠發達,不利於白細胞嗜中性顆粒聚集,並因此導致此關節的痛風症狀更加明顯。

所以,就痛風發作部位來講,並非以前受過傷的關節更易發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