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269852880003


初唐四杰

所谓初唐四杰,指的是唐朝初年四位杰出的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四位文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杨卢骆。

王,指的是王勃。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出自王勃的手笔,此外,中学课本中还收录了多篇王勃的诗文,这些足见王勃的影响力。


杨,指的是杨炯。代表作有《从军行》,读完后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有投笔从戎的冲动。

卢,指的是卢照邻。绝句“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出自此人手笔。

骆,指的是骆宾王。骆宾王算是四杰中最为传奇的人物。《咏鹅》出自此人手笔。骆宾王曾协助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李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文告檄文,出自此人手笔。对于骆宾王的才华,武则天十分欣赏,甚至在知道骆宾王讨伐自己檄文的内容后,表示:这样的人才没为自己的政权服务,这是宰相失职。

杨炯因何轻视王勃?

在《新唐书》中,有过这样的记录:说的是杨炯在得知天下人以“王杨卢骆”评价四人的时候,表示:对于自己排在卢照邻之前,自己表示愧疚,深感不足,但是让自己排在王勃后边,自己感到羞耻。


那么,杨炯这么说,动机何在?

个人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分析:

文人相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承认自己不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嫉妒和虚荣,又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便是雄才大略如魏武帝者,也会因为嫉妒杨修的才华,而选择诛杀杨修。因此,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但是,人性中又隐含着虚伪的元素。比如近代袁世凯在称帝之前,还曾假惺惺的三让皇位——既分别表示要把皇位让给宣统帝、明朝宗室后人和孔子后人。

因此,杨炯表示自己愧在卢照邻前边,是一种虚伪体现,而对于自己排在王勃后边,则是出自一种不服心理。

王勃行为不端

此外,卢照邻的年纪比照杨炯要大,因此杨炯表示自己愧在卢前,表示对卢大哥的一种尊重。而王勃的一些行为,和才干要完全不相符。


王勃少年时,因为写过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而触怒唐朝皇帝,最终被唐高宗逐出京城。从这一行为,不难看出王勃的处事能力是很差的。

此外,王勃在担任虢州参军期间,又因为杀人而触怒唐朝法律,最终险些被处决。之后因为朝廷宣布大赦,而让王勃躲过一劫。

王勃的种种不端行为,给了杨炯鄙视自己的口实。


藤树先生


问题: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前言

关于杨炯的这段话出自于《旧唐书·杨炯传》: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根据史书记载,不仅杨炯自己这样认为,当时看热闹的人,也赞同杨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可呢?

一、宰相的背书

旧唐书是后晋人所作,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的某些史实,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 ,其中元和年间就成书的唐朝刘肃《大唐新语》记载:

张说谓人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时的宰相张说:杨炯这个人很有才,不但比卢照邻强,而且一点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说‘愧在卢前’,实在是谦虚呀。

看来张说的意思是,杨炯应该是初唐四杰的第一位。

二、杨炯有别于其他三人的原因

张说认为杨炯第一,原因并没有说的太清楚,“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未必其他三人做不到。关于这四个人的区别,明朝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说到了他的认识:

五言自汉魏流至陈、隋,日益趋下,至武德、贞观,尚沿其流,永徽以后,王、杨、卢、骆则承其流而渐进矣。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时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他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说曰:“不然,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意炯当时必多长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1、雄伟之语多,绮靡之语少

许学夷《诗源辩体》讲了《诗经》到明代诗歌各个时期的特征。 他评价五言诗到了初唐四杰时期,,一改颓势,虽然格律未规范,但是常有“雄伟之语”,开始看到“唐人之气象 ”。

但是,四个人是有区别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绮靡者”还是比较多,而杨炯的作品虽然少,但是雄伟之语最多,绮靡的作品(绮靡者)最少。

这是大家认为杨炯比较出色的原因之一。

2、短篇尽成律

还有一个评价是:短篇则尽成律矣。

人许学夷说,初唐时“故虽律体未成”,但是杨炯“短篇则尽成律矣。”格律诗在初唐渐渐定型,首先是五律的定型比较早。

其实五言律诗在南北朝后期就有标准的作品出现,但是依然不太规范的五律(失黏、失对等)多一些。

而杨炯的五律相对标准得多,例如:

《刘生》押【真】韵 平起仄收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

《骢马》 押先韵  仄起平收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折杨柳》 押删韵  仄起仄收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从军行 》  押庚韵  平起平收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杨炯五律可以看出,他注意避免初唐人经常犯的诗病:失黏,除了这四首 , 杨炯其他五言律几乎都符合格律诗的四个要求:黏连、平仄、对仗、押韵。

杨炯除了格律形式上的完善, 内容上也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他的《战城南》、《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战斗精神与理想 。

三、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还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行俭,少聪敏多艺,立功边陲,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勮,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

宰相张说的《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一文中也说:

(裴行俭)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

当年的吏部侍郎裴行俭非常善于看人,唐高宗朝宰相李敬玄非常看好初唐四杰。但是裴行俭说王勃”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果如其言。

王勃被召为沛王府修撰,没想到不务正业做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结果惹怒了唐高宗。沛王李贤当时只有13岁,皇帝认为王勃变相鼓励王子们玩物丧志,还会导致诸王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把王勃赶出王府。

后来王勃又因杀了官奴曹达,导致父亲王福畤因此被贬为交趾令。王勃探望他父亲落水而死,果然如裴行俭所言:鲜克令终。

对于初唐四杰,裴行俭最看好的也是杨炯:“杨稍似沉静”。不过对于杨的仕途,他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应至令长”。后来杨炯被选任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并且在任上去世。裴行俭真是个算命先生。

结束语

关于杨炯和王勃的比较,明代诗评大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

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意思是,杨炯的近体诗(格律诗),从体裁上看,是真正唐朝格律诗的开端。

以前读到杨炯《从军行》的时候,老街依韵作过一首五律为习作,请诗友们指正 :

何方芦管声,回首望神京。瀚海无昏旦,沙场半死生。
凭风归雁去,吹角暮云平。白发将军在,匈奴莫近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一个神童。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最知名的一首诗。

从军行 唐 ·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永隆二年(681年),突厥侵扰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当时为崇文馆学士,对此颇有感触。于是他利用乐府旧题,歌颂了投笔从戎、保卫边防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诗人希望建立军功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风格雄浑刚健开盛唐边塞诗之先河。“峰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峰火已照到京城,此刻敌情严重,形势紧急。书生心潮澎湃,激愤难自抑,急欲投笔从戎,报效祖国,这一“自”字,表现了这位书生由衷的爱国觉悟,显示出爱国志士的精神境界,只一句话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这句说明出师的神圣隆重。“辞风阙”、“绕龙城”,通过空间场面的大幅度跳跃,概述了我军出师节节胜利的雄壮气势,渲染了直捣敌人老巢的鏖战气氛。展示了书生投笔从戎、转战沙场的变化和行动。为下面进一步描写战争的悲壮和艰辛作铺垫。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句进一步描写战争的悲壮和艰辛,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这是看到的景物。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听到的声音。诗人以象征进军的“旗”和“鼓”,写出战争的悲壮和艰难,表现出征战将士冒着严寒和冰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艰难的战斗场面。正因为这种沙场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和为国杀敌的爱国精神,才有下两句的直抒胸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最后书生发出的嘶吼,也是诗人表明自己的志向。经过悲壮艰苦的战斗生活后,对自己投笔从戎择的反思。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这种豪情壮志也是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杜甫就有“壮士耻为儒”的诗句。在初唐诗坛上还笼罩着六朝绮靡之风的情况下,这种雄浑刚健、昂扬慷慨的诗风是很少见的,它可谓开盛唐诗风之先声。

杨炯替无数人说出了心声,投笔从戎是许多书生的心愿,上阵杀敌不是男儿热血沸腾后的快意恩仇,而是任何一个仁人志士的责任义务,是中国读书人的决心,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杨炯用“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表明了心迹,为后世盛唐气象指明了方向!





草夕寸品文史


“初唐四杰”中,最出名的是王勃,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王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这些诗赋,因为进入教材,为我们耳熟能详。相反,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卢照邻这个人,他的人生经历,他究竟写了什么诗歌,大家都不甚了了。

不过,《新唐书》记载:“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就是说,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对王勃和卢照邻却有截然不同的判断。杨炯认为他耻于排在王勃之后,却羞于排在卢照邻之前。显然,他的意思是说,卢照邻的水平,是明显高于王勃的。

(杨炯)

那么,杨炯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而且当时的人还“议者谓然”,也就是说还同意他这个判断。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杨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不完全是奔着文学成就去的,而是有其它因素在里面。有什么因素呢?

一、年龄问题。

王勃是650年生的,杨炯是650年生的,卢照邻是636年生的。也就是说,杨炯和王勃是同龄的,卢照邻大杨炯和王勃14岁,算得上是他们两人的长辈。

我们知道,很多人对长辈都是充满敬重的,在对长辈做评价的时候,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就算长辈没有那么大的成就,在赞美上夸张一点,从尊重长者的角度来说,大家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自己内心也心甘情愿。

但同龄人就不这样了。很多人都对和自己同龄的人不服气,都要和他较一较劲。现在杨炯排在王勃的后面,他当然很不服气了。

对于这个排位,杨炯不服气的,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排在王勃之后,而是王勃排在首位,他排在第二位。在一个排位中,排在首位和排在第二位的,都是非常敏感的。排在首位,说明这个人是领袖,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排在第二位的则说明,他虽然能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但因为有人比他更厉害,他只能屈居第二。这在第二位的心中,是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满满的不平和不服。

(王勃雕像)

二、人品问题。

王勃很早就表现出了积极入世的样子。663年,王勃才13岁,就写了一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在文中表达了要当官的想法。664年,王勃14岁的时候,又上书右丞相刘祥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想当官的想法。被刘祥道称为“神童”。665年,王勃15岁的时候,又给唐高宗上了一篇《乾元殿颂》,称颂唐高宗,同时再次表达了想当官的心思。而这篇赋也让唐高宗大称王勃是“奇才”,第二年便授予他朝散郎的职位,那时候他16岁,是朝廷中最年幼的官员。

虽说在唐朝时期,士人想要当官,都有向当权者献诗献赋的传统。但是,像王勃那样,从那么小开始,就非常密集地献诗献赋,而且向皇帝献赋,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古代知识分子都有清高的一面,瞧不上那些对官员趋炎附势的人,因此,王勃的作为,确实是容易遭诟病的。

而王勃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唐高宗把王勃分给沛王李贤,让他辅佐李贤。后来,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帮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也就是为李贤的鸡,讨伐李显的鸡。这篇赋给唐高宗看见了,大怒,说王勃不能阻止王爷们玩这种荒唐的游戏,反而教唆王爷们不务正业,同时还让王爷们闹不和,完全是佞臣,因此把他逐出王府。

王勃这种没有原则的讨好权贵,就更让人瞧不起了。

反观卢照龄,很少巴结权贵,因而郁郁不得志,而且还承受着身体疾病的严重折磨,可以说,人生非常悲苦。他这样的人生际遇,是很容易引发同情的。

杨炯也很不得志。他到30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心理,和卢照龄是更贴近的。

(卢照龄)

三、文章问题。

“初唐四杰”之所以被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艺术成就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南朝以来的“宫体”诗歌,让诗歌走向民间,走向鲜活的表达。

在这一点上,杨炯是革命性最强的,而且是有自主意识的。不过,作为团队领袖,作为榜首的王勃,虽然文章开阔绚丽,但是,包括《滕王阁序》这样的赋,明显都有粉饰太平,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味道。

而卢照龄所写的诗,抒发人生悲苦的东西更多一些,更贴近现实,更能体现诗歌价值的那一面。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杨炯不佩服王勃,反而特别佩服卢照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关于杨炯和王勃,有一个流传久远的小八卦。传说杨炯听说时人给“初唐四杰”排名“王杨卢骆”时,很是不爽,公开表示“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一段被载入了新旧《唐书》。

.

但个人感觉,这个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场景,后人传下来的部分存在断章取义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拨二人关系。

.

因为王勃和杨炯应该是四杰中关系最好的两位,王勃曾评价杨炯:“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

.

(杨炯学士如同天生璞玉,质朴自然,又如同地里的灵草,独一无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卫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经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纳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里的烟霞之气。)

.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感情不可谓不真挚。更何况,王勃去世后,他的文集是由杨炯编撰并写的序,其中对王勃的评价极高,杨炯不大会说出“耻居王后”之类的话。

.

好事之人给四杰排名,应该是很晚的事,当时王勃早就去世了,对已经过世的朋友,杨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还争这一口闲气。因而,这八卦的可信性实在不算高。



碗豆什锦菜


唐代是被称为盛产诗人的伟大时代,鲁迅先生就曾说:好诗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时期就有四位杰出人物,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而列第二的杨炯却自我评价: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不大合适,心里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后面,我是不屑于他的,他不配。

杨炯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华,也论人品。那么下面跟着有书君来看看初唐四杰的才华人品,杨炯为什么要用一个“耻”字来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追求文字表面的华丽,等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出现后,诗的内容才开始从台阁写到关山大漠,境界开始空阔起来。

初唐四杰把唐诗引领向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排序历代记载不一,如今来看,这个次序是唐朝人依据四人的诗文造诣来站队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赋,是个神童,六岁就能写诗文了。年少气盛,胆识不凡,十四岁时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宰相识才,给了个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开始了他的仕途鸿运,从此平步青云。成也文章,败也文章,因为为两位王子斗鸡助兴写了篇文章让唐高宗不满,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岁,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又因性格与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杀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条。

偏命不该绝,遇上皇室大赦,捡回一条命。但王勃的父亲却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阁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滕王阁即兴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岁。

如文中所说:“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成谶。却也仅凭一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让人过目难忘,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这首诗是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

王勃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金句频出,存诗很多,他的诗文歌赋皆有佳作传世,不能一一胜举。

二:杨炯

杨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虽也博学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诗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统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写的诗文就惹怒龙颜,杨炯也难逃被贬的命,四十多岁就卒于任上了。

杨炯才华横溢,最擅长写散文,工于诗,特别是边塞诗写得气势轩昂,豪放不羁。其中巜从军行》是杨炯的上乘之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诗深得后人青睐:“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候”是杨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骝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轻,杨炯也是才高八斗,论诗论文自认不相上下,论人品杨炯认为王勃有命案在身,诗写得再好,人品差劲。不算正人君子,没有资格排第一。所以用一“耻”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卢照邻

卢照邻擅工诗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最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后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卢照邻也因作诗触怒龙颜被捕入狱,出狱后因身体虚弱感染风疾,隐居长安的太白山深处拜神医孙思邈为师,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动手炼丹中毒,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废了,后来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风病。病痛折磨生无可恋,自掘坟墓,投水自杀。

卢照邻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身染沉疴,无药可医的悲惨状况,令人不忍复述。却也给后人留下了烩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读到他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卢照邻的那首巜长安古意》长诗被誉为诗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图》,全诗以磅礴之势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风景人情,市井百态尽在其中。

卢照邻的凄惨身世令杨炯也于心不忍,惭愧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杨炯虽对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见,但他对卢照邻却又是怀着强烈的同情心的,其实杨诗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四:骆宾王

初唐四杰中排末位的骆宾王有巜骆宾王文集》遗世,他的文采斐然,四杰中数他诗作最多。

他有一首咏鹅诗三岁娃都会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骆宾王还有一首五言绝句也是耳熟能详,成为初唐五言绝句的代表作:“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在四杰中也是经历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对武则天,上书触怒了武则天直接被下了大狱,后来放出来直接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跟着徐敬业起兵反唐了。徐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被乱军所杀,一说遁入了空门。

但在今江苏高邮湖东岸的堤下,有一骆宾王庙,不知是不是他曾隐居的地方。

骆宾王满怀报国之情却又报国无门,一生沉浮郁郁不得志。命运多舛,以诗言志,情感深厚。读他的边塞诗和巜萤火赋》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杰中,王杨卢骆四人都命运不济,但他们用才华为初唐文学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把唐文学从风花水月的狭小之境引领到了辽阔深远的山河万里。

四人写诗词歌赋各有特色,或以气势见长,或工于格律,或音调铿锵。清藻与雄厚并存。王杨卢骆都是初唐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有书君认为:初唐四杰其实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于杨炯说:“吾愧在卢前,耻于王后”,也不过说说而已,杨炯也曾赞过王勃才华过人是天资聪颖,天生具备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文人相惜相轻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较真,你还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坦率的说,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骆宾王。
一首《咏鹅》是小学一年级必须学会,也必须背会的一首诗。
其实从这四个人的生平经历来看,他们这四个人都是少年成名,其中王勃前半生一度十分顺利,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积极寻求入仕的通道,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按唐代官职来看,这是一个从七品以上的官,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就连皇帝也不住的赞叹,真是个奇才。
杨炯也不必说,相较于王勃16岁入仕,杨炯9岁的时候,就应弟子举及弟,被当做神童选入弘文馆,一待就是16年,后来才被补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正九品上的不入流小官。
两个人在当时都是少年成名,王勃比杨炯更早10年入仕,而且官品也比杨炯大。
两人都是作为少年天才入仕,虽然没有丝毫证据表明,是否竞争过,但至少同朝为官之下,自然容易拿来被别人比较。
但王勃死的很早,公元676年,也就是杨炯入仕这一年,王勃因为斗鸡赋,几次贬谪,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只有26岁。
从王勃生平留下来的话中可以看到,王勃本人其实是很推崇杨炯的,曾说过:“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
而杨炯也曾盛赞王勃,如在史书中也有:“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从两人这个态度来看,其实两个人倒是颇有惺惺相惜的一面。
而且两个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尤其是王勃刚刚当上朝散郎以后,就立刻做了斗鸡赋,以至于引发祸患。
杨炯看不惯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
意思就是这个人表面上好像是人中龙凤,但其实就是一头驴,再装饰的好,也不过就是头驴。
由此可见两人,最后都是死在这个缺点上。
王勃、杨炯或许两人之间彼此赏识,但是偶尔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下,不免仍起争执,这一点无法避免,就像我们现在,上学的时候,偶尔也会佩服那些学习比较好的,但是嘴上偏偏不承认,总是说:迟早有一天会超过他。
我想,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恐怕也是有这样的心理在作祟。

漫步史书


题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书·文艺传.上》: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均以擅诗文见称,特别是在改变齐梁“宫体”浮靡诗风上,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被合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上则为“王、杨、卢、骆”。



事实上,四人的文风各有所长,难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外。诗中也常有出彩之语,如《秋日别王长史》中的:“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故此一排名在当时还是获得广泛认同的,筱静也认为比较公正。



扬炯之所以有:“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且获得议者认同。这大多不单指诗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为人处世,特别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时曾从长安著名医生曹元学医,熟医理,著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咸亨二年,王勃从蜀地返长安,他听说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旧唐书·王勃传》)

在凌季友的帮助下,王勃也如愿任职虢州参军,但在任职其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出于私交,王勃便将曹达匿藏起来。但事后又怕走漏风声,会连累自己,便对曹达作出了杀人灭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被贬至交阯(今越南)。

杨炯的为人则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对官场伪善作派常有讥讽,因此,不满王勃为官所为,也合其性情。此话根源多出于此,因为“耻居王后”的“耻”字下笔极重,显然已超出了以文论文的范围。而“愧在卢前”则应是正常的自谦之语。


诗词书院


初唐诗坛,风神初振。四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改前朝宫体诗的浮艳靡丽,用清新刚健的诗风扫荡了初唐诗坛,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

们以才子齐名出现在文坛,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人并列,定要排个次序,四杰的名次历来有多种排序,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第一提出"复有王杨卢骆",这是最早的排序,《旧唐书·杨炯传》也采用这个排序,但是杨炯本人对这个名次并不满意,他不服气的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我为排在卢照邻前而感到羞愧,但我以在王勃之后为耻。这句话相当直率,一方面表示了对卢照邻的尊重与敬仰,另一方面表示出对王勃的轻蔑。很多人只看字面意思,理解为杨炯不认可王勃的创作才气。其实不然,杨炯曾为王勃作《王勃集序》,给予王勃"每有一文,海内惊瞻"的极高评价,他对王勃的轻蔑,来自于对于王勃人品的不认可。<strong>

个性张扬的杨炯

众所周知,初唐四杰,个个都是神童。骆宾王七岁就指着池塘里的大白鹅作诗"鹅,鹅,鹅"了;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他写就《滕王阁序》的时候也就25岁;而杨炯也在年仅11岁之时便被举为神童,后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辗转后任盈川县令,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杨炯恃才自傲,为时人所不容,历任小官,郁郁不得志。正是这样的才高位卑官小名大造就了他恃才傲物,耿直的个性。他敢骂敢言,性情直率耿介,对于官场黑暗、社会腐败也常有讥讽之语。比如他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披着麒麟皮的驴子。因此他能直率的说出这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也是符合他一如既往的高傲直爽的个性。

在才学上钦佩:《王勃集序》

四人的文风兼具初唐的清新刚健,难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了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外。他还擅长五律,诗中也常有出彩之语,如《秋日别王长史》中的"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皆为千古流芳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文学上,杨炯对王勃的才气也是十分佩服,曾在《王勃集序》中盛赞写道:"君之生也,舍章是托。神何由降?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先乎就傅。"可见,杨炯对于王勃的文品是相当认可的。

在人品上蔑视:斗鸡与杀人犯

王勃年少成名,生活太过于顺风顺水,未经磨难,所以难免仗才任气,眼高手低,不知政治斗争为何物。王勃十九岁就成为了沛王府的高级伴读书童,沛王这个人颇有见识和能力,几次监国,一度还做了太子。他还有一项个人爱好——斗鸡,十九岁的王勃跟着沛王玩乐,写了一篇精妙的拍马屁文《檄英王鸡》,"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唐高宗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读后大怒,他斥责王勃不劝谏王子反而有意挑拨诸王间的矛盾,其实他也只是为了开玩笑逗趣,被赶出了王府。有一个叫曹达官奴因犯罪来投奔王勃,他不情不愿的收容他,左思右想,担心受到牵连被官府责罚,私下里,竟然把人给杀了。

这样就可以看到,杨炯直率袒露的说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不是他有心嫉妒或是无故贬低王勃的文品,而是对于王勃人品深深地鄙视啊。


一往文学


“初唐四杰”熠熠生辉,为大唐盛世的文化盛宴开了一个好头!按理说文学不分高低,但是他们之间确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排名。

据《新唐书》记载,有一次杨炯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我觉得自己的排名不应该排在卢照邻的前面,但是更耻辱的是我竟然排在了王勃的后面!


为什么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就这么看不起王勃呢?

  1. 杨炯的实际年龄和王勃一样,同龄人最容易较劲!杨炯和王勃都是650年所生的,可是说两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同龄人,而两个人也都是前面成名,然而,事实证明,王勃的声明和才气明显在杨炯之上,所以,杨炯当然不服,当然要较劲,而卢照邻出生于636年,杨炯就拿一个大他们十几岁的大哥作比较,来以此证明自己并不比王勃差!!!

  2. 王勃人生中确有致命的污点――杀人!其实杨炯在说这句“吾愧在卢前,耻于王后”后面还有一句,谓者然,也就是说,杨炯这样的观点,是有人赞同的?为什么,因为当年王勃名满天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姓曹的官奴犯了事,王勃把他收留在了自己家,结果被发现了,王勃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就杀了这个人,结果可想而知,才子王勃当了阶下囚,虽然没用因为此事而死,但却成了他死亡的间接因素和人生污点,杨炯说自己耻于一个杀人犯之后,也没有毛病!

  3. 嫉妒的心理,杨炯自然想当第一――这句话重点在后半句!我们知道,一个《滕王阁序》就足以掩盖掉杨炯所有的光芒,可想而知,王勃的才情要高出杨炯不少,而作为天才,谁愿意甘于人后呢?所以嫉妒心理产生了作用,不比才学,而比起了其他的东西。杨炯和王勃相比,自然没有“杀人犯”的罪名,所以当然可以“耻于王后”了。

无论我们怎么解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足以掩盖掉整个杨炯本人的名句,这样就够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