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习艺术,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艺术,个人拙见,也不一定的

审美能力低,肯定对艺术的认知,品味修养会受到许多的局限

比如学习绘画而言,审美很局限的人,肯定会觉得画画,就是单纯地写实模仿,如照片清晰再现一个人,一处风景,一组静物

审美能力有限的人,欣赏一幅画面,仅仅停留在欣赏一幅画,画的是什么,而不会思考一幅画的形式语言,构图,色彩,格调,氛围等等

但是,审美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学习艺术



个人拙见,对于初学艺术,是练习艺术基本功的阶段

比如初学绘画时,比如艺考生,主要练习绘画基本功,如素描,色彩,速写

练习绘画基本功的阶段,是打地基的时候,这时候初学者的审美能力,应该学会分辨哪些画是优秀的作品,应该学习优秀作品中的哪些优点,哪些精髓,优秀作品中的哪些艺术处理值得我们学习

初学者也应该学会分辨哪些画是劣质的画,画中哪些缺点是我们应该避免的,需要特别注意的

对于绘画初学者,就是日积月累练习,但是切记不可闭门造车地练习

多看画室画得好的同学的作品,老师评价学生们的画时,一定要认真听,有时候,同学们的画也可以让你学习到许多

对于创作艺术而言,比如绘画创作,审美能力很重要

因为一个画家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绘画功底,对艺术的认知往往决定了自己作品层次,境界,灵魂的高低

但是审美能力有限,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西方美术史上,许多画家早期的作品,都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独特的绘画风格

所以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精进的过程,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有许多方法,多看画展,经常阅读关于艺术理论,艺术史论的书籍,多看艺术类的视频,或者纪录片,鉴赏中西方美术史上的经典传世名画,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吗?


艺术狂人2


审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鉴赏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来自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大家发现没有?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各自的情趣爱好,色彩上最能分辨出来,有的人偏好暖色调,有的人偏好冷色调,还有的人喜欢灰色调,这都不错,但要把色调放在整体画面中去看,就有区别了,一个色调在画面起主导作用,其它色彩是副从角色,整个画面要和谐要统一,才好看。做不到这点的人,审美情趣不正路,也就是审美标准低下的原因所在。

学习艺术,要有高于平常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生产美的产品之人,造出来的产品,审美低下,何以打动人?

审美,有天性,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审美高的人很少,大多是经过后天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储备是各方面的,有文学有艺术,多欣赏高级独特的艺术,把眼界提高,眼界高,审美不得不高。


陈庄水墨画家


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艺术之美,一见可知,所以每个人都会被艺术的美深深的吸引,只不过,时至今日,艺术的美已是多样化了,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中,常被体现出来,“美与丑”难以分辨,问题来了:有人说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习艺术,你怎么看呢?




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习艺术

开篇简单提到了,艺术的美是多样化了,意思很明白,就是艺术所表现的美,不只是一种,或者两种物象的形态相似,但一美一丑都不相同,比如,奇古与丑怪,秀媚与稚弱,骨劲与枯硬,飘逸与轻浮,雄强与粗野,丰满与肥胖,如果缺少审美能力,就很难判断其中美与丑的差别,



我们言归正传,之所以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习艺术,那是因为辨别不出艺术作品的高雅与低俗,而学习艺术是一个临摹模仿的过程,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出现了许多低俗的作品,比如,书法艺术中的“丑书、俗书、乱书”,绘画艺术中的“涂鸦”,


当一个审美能力低的人,在学习艺术时,常常会抓住丑的一面,也就是以低俗的作品为学习范本,放弃美的东西,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其结果是:“失之亳厘,谬以千里”了,像这种现象,现在是非常多见的,只不过,那些人会以“艺术创新”来标榜自己的愚昧行为,




当然了,审美能力低的人,要学习艺术的话,首先要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那该怎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呢?这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多去欣赏古代书法名家或者绘画大师的艺术作品,现在是信息时代,古今中外有哪些艺术大师,用手机查一下就知道了,或者可以去艺术博物馆去欣赏。


诗夜城主


审美能力很强的人,搞艺术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由此认为审美能力低的人,就不适合搞艺术,我看未必,因为艺术的魅力,有时不单单用“美不美”来衡量。

先说艺术与美的关系吧。我们往往认为艺术作品就是美的作品,然而事实上,很多作品不能达成美的共识,不能取得美的共鸣,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常,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和知觉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比如:

演讲、主持、诗歌小说等是语言艺术;

雕塑、建筑、书法、摄影等是造型艺术;

杂技、舞蹈、音乐等是表演艺术;

影视、戏曲、综艺节目等都属于综合艺术。

结合现实例子不难看出,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美不美”并非判断艺术质量的唯一标准,实际还要看其内容是否深刻、是否有感染力、能否使人产生共鸣。

花好月圆、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虽让人看了撕心裂肺般难受,不美,但却让人刻骨铭心,莎士比亚的作品能成为不朽,就在于此。

书法创作是艺术,书法创作需遵循一定的法度,那些规规矩矩、力透纸背的馆阁体看上去确实赏心悦目,但郑板桥东倒西歪的书法却更耐人寻味。

再说说影视作品,倘若和几十年前的作品做比较,而今影视作品中的服饰、化妆、特效等,可以说是美轮美奂了,但是,86版的西游记却仍然是大众的最爱,放了一遍又一遍;黑白电影《阿诗玛》《魂断蓝桥》还是有人在看,经典地位无人能及;《射雕英雄传》《上海滩》再版了无数版,制作技术一版比一版丰富、炫丽,但人们最爱的、能记住的,却还是最初的那版。

所以,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简单的美不美,而是有其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深刻的内涵。对于认真生活、善于观察思考的艺人来说,即使对外在美的欣赏不太在意,也完全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成为不朽。








闲静吧主


美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审美标准更多是人为总结的一些美的客观规律,它无法真正量化人们对美、对艺术的感受力。审美能力低,不等于他就是艺术的绝缘体,或许他更适合通过学习来提高对美的客观规律的了解。艺术没有那么艰深,它其实是与人的内心、精神、感受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就像音乐、舞蹈,最初人类并不是因为接受过专业教育,才会歌唱才会舞动,而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抒发自我情绪、感受的本能表达。许多人在小时候都能很自然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个时候的我们,是本真的,灵动的,敏感的,是与艺术的本质最接近的时刻。但许多人长大之后,因为生活或自身经历,那个最初的自我被层层困住,麻木了,沉睡了,失去了知觉,当你失去感知的能力,同时也是失去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我们,或许是与艺术最遥远的时刻。如果愿意学习,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去接触一下、学习一下艺术,不为掌握什么专业技巧,只为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唤醒自己的内心,唤醒自己的感觉,重新找回生命的美好感受。


大艺博


如果你是一位男性,那么我且问你:你喜欢不喜欢美女?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喜欢!而且喜欢的不能自拔,喜欢的夜不能寐。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那么我来问你:你喜欢不喜欢帅哥?你马上回答:当然了呀!

那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每一个人,无论男人、女人,每一个人都有爱美之心,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爱美和审美的能力。只不过因为没有艺术方面的一般知识,而没有艺术和审美的判断能力罢了。那么怎么办呢?简单啊,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不就可以了嘛!时日已久,慢慢的你渐渐和它产生了感情、成了情人,那还有什么不懂艺术、没有审美能力之说呢?不管怎么说,它——艺术,总比一场恋爱要容易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恋爱终究是男女两个人的事,不管你怎么喜欢她(他),若她(他)不喜欢你,那么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大不了,来一场悲催的单相思。但艺术不一样,只要你喜欢她(他),那他(她)一定会比你还要激情燃烧的热恋上你,缠住你、迷住你,把你的魂勾引进她(他)的身体和内心,让你神魂颠倒欲罢不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她)——艺术,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最痴情、最难缠的恋人💑、情人、一生最忠实的伙伴!

如此以来,选不选她(他),那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生命的追问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审美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而技能习得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的”!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从此处出发,审美应是人感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美”的能力。审美不是审丑,因为“美”太过珍稀,需要像钻石一样去鉴别。

然而什么是美,对于美的定义,是没有精确答案的,但是能够为人所感知,毕达哥拉斯说“美就是数”,阿奎那说“美是上帝”,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说“美在和谐”。诸多大家们对美的定义层出不穷,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作家冰心女士所陈述的美。

“和为贵,谐为美!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而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做出选择,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带着美的属性的事物。人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的。动物的本能则是适应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人需要探索世界上存在的美的事物,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而这也许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吧!


普先生


忘掉“审美”这个词,我们从小就有判断美能力,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给他们看很多人的照片,他们也能明显在长得帅或长的漂亮的照片面前多看几眼,那些长的不怎么样的,看一眼就过了,还有比如看漂亮的东西或风景,孩子的反应也都会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根本不需要理性的判断,而“审美”就带有理性的成分,并且往往小孩子在五六岁以前对美的感觉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反而越大,受到所谓审美的教育越多,反而越束缚了审美能力的天性。审美是不用教的,每个时代,每个环境都会有不同的审美,或帝王贵族的审美标准也会成为当时审美的风向标,巴洛克时代过后就是截然不同的洛可可时代的审美标准,印象派以前的审美标准是学院的古典主义,乾隆皇帝的审美就是画面构图要花哨,要画的满,几乎不留空白,雍正的审美跟乾隆的标准又不一样了。所以,审美的“审”这个字,本身就有问题,“审”就是审视,审判的意思,美不美还要用审判的眼光来定义她,本身就违背了美的本质。


朱云峰钢笔画


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它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音乐、美术、设计、装潢……如果从小对这些东西比较感兴趣,那么他学习这些东西就容易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兴趣爱好。有了兴趣爱好,他就更容易掌握一些技巧。对于审美标准,一人一个标准。如果你懂得美术,那么你对审美标准更接近专业化。如果一个人不懂美术,那他的审美标准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总的来说,懂审美标准的人学习艺术比不懂审美标准的人更容易些!








看破红尘6412


艺术是美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属性,艺术是艺术家用审美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创作出的具有审美教育性的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操。有人说审美能力低的人,不适合学习艺术,这句话正确。


一、艺术就是以审美的感受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艺术手法、个性风格的审美能力。艺术家如果没有审美能力,怎么能创作出审美的艺术作品,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呢,艺术作品没有吸引力,没有感染力,就没有艺术价值,而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二、现当代社会有些人,总认为学习艺术有前途好找工作能赚大钱,让自己的孩子在上大学时一定要报考艺术院校,将来有前途好发展。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艺术细胞,也不顾自己的孩子审美能力低,只要自己的孩子能考上艺术院校学习艺术,就是最大的希望和美好前程。那些审美能力低的孩子,在艺术院校毕业后,却一事无成,没有创作出属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作品,最后也不知如何是好。



三、审美能力低的人,不但不适合学习艺术,而且不应当学习艺术。审美能力低的人,也就是缺乏艺术细胞的人,就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就是审美能力高的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理想地震撼人们的思想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