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ps: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看法,我都希望你可以讀完這篇文章。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曾經有一些朋友在後臺留言,問如何才能科學地瞭解自己的性取向。

雖然大部分人對自己的性取向是比較明確的,但仍舊會有一些人感到困惑:

  • 為什麼我明明喜歡的是異性,卻還是會對同性產生過奇妙的感覺?
  • 是不是在遇到真愛前,我誤以為自己是異性戀?
  • 異性戀只是傳宗接代,同性戀才是真愛?
  • 是不是某一天遇上了某個人,我也可能被“掰彎”?

人類的感情本來就是很複雜的,而我們總是在太多無法歸類的、羞於啟齒的情感面前選擇性逃避和無視,壓抑真實的想法。

但是,你真的說得清楚自己的真實性取向嗎?

直到母親離開我都沒勇氣告訴他,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人總是活在關係中,對同性戀來說,最棘手的關係,莫過於和父母。沒有選擇,無法逃避。

《和陌生人說話》中,一位22歲的重慶女孩,選擇在媽媽生日那天出櫃。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我腦子裡嗡的一聲,當時就懵了,那一段時間,幾乎是天天晚上都會失眠。”

震驚、痛苦之後,媽媽查閱大量資料,覺得“既然她不能改變,那我就改變我自己”。“你把這個孩子帶來世界上來,你不接受她,誰還接受她呢?”

你的父母,他們懂你、支持你,這是多麼幸運的事,然而這樣的幸運或許不足萬分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會越來越頻繁地關心我們什麼時候結婚生子,我們可以逃避一時,卻終究要面對兩難選擇:

如果出櫃——換來的可能並不是父母的理解,而是家庭關係的岌岌可危,父母甚至希望你能改變,把你送去“治療”。
“我爸說,如果你不想結婚的話你就不要回來了”、“他覺得這種人就是變態,心理扭曲”。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如果不出櫃——家人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支撐力量,在父母面前苦苦偽裝,得到暫時的“安全”的同時,也失去了得到最親近的人接納的機會。
“直到母親離開我都沒有勇氣告訴她,其實我喜歡的人是同性,這是我人生當中最大的遺憾”

現實中的性取向,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在大眾的認知裡,性取向不是異性戀就是同性戀。

根據權威性學專家金賽的研究,人類的性取向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譜系。

性取向連續譜的左右兩極,一邊是100%的同性戀,即只對同性的身體產生性慾望;另一邊則是100%異性戀,即只對異性的身體產生性慾望;中間是雙性戀,即同性和異性的身體都能讓其產生性慾望,且強烈程度完全相同。

人群在上述三個位置的人數非常少,也就是說絕對的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並不是主流。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大部分人本身兼具異性戀和同性戀取向,只不過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表現為其中的某一種性取向。

例如,在監獄、女子學院等較難接觸到異性的場景下,同性戀情感和行為的發生概率就會遠遠高於日常生活。

我們所熟悉的明星張國榮,就曾向女星毛舜筠求婚被拒,之後與同性戀人唐鶴德相依相守;國內知名作家王小波的遺孀、性學家李銀河教授,和跨性別愛人大俠相愛十幾年。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 電影《春光乍洩》

一個人的性取向通常是很難被改變的。

一個異性戀並不能被“掰彎”,只能說原本就具備兩種性取向的傾向,而是在異性感情遭受挫折時,或者缺乏異性交往條件時,才投入到同性情感中的。

同樣道理,同性戀也不可能通過所謂的治療被“掰直”。

無論自己是何種性別,喜歡哪種性別的人,都應該得到祝福。

顛覆認知!你對“性別”和“性取向”的那些誤會,今天統統解釋清楚!Sex, Gender & Sexual Orientation


在我們解開這個“謎團”之前,我必須先給大家講兩個非常非常重要、但許多人可能從未聽說過、而且即使今天聽說了也未必能一下子接受的概念:

① 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本來就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彼此有所聯繫,但獨立存在。

我們漢語中的“性別”二字,如果輸入到英漢詞典,你會發現對應了英文中的“sex”和“gender”兩個詞語。

於是我們天真地以為:sex和gender是可以互換的同義詞。

其實不然。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我們身上帶著什麼性器官,決定著我們的生理性別,也就是sex。

但長著丁丁的身體,未必心中希望自己是男兒身,於是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平時的言行舉止上,可能都偏女性化一些,這就是此人的心理性別,也就是gender。

“哦!所以那些男同肯定都是心理上是女性性別,才會喜歡另一個男人的吧?”


不一定。

記得我們剛才才說過的嗎?心理性別和性取向也是獨立的。很有可能出現彼此都很有男子氣概、陽剛氣質槓槓的男男CP。

劃重點:我們的身體只能決定我們生理性別,而我們想活成什麼模樣、如何通過言行表現自己的性別認知、以及我們想和什麼性別的人在一起,本就應該是件自由的事情。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② 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其實除了“男女”之外,還有更多可能。

“誒誒誒?這又是什麼鬼?所有要選擇性別的地方,比如個人資料表上,難道不都只有男女兩個選項而已?”

醒醒吧!別再做井底之蛙。

先來看我們的鄰國印度。印度政府公用文件中的性別一欄,設置了這三個選項:

“男”、“女”、“T性別”。

所謂的“T性別”,就是為那些覺得自己不屬於男女兩個類別、或是不想被男女這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性別概念所束縛的人,提供的第三選項。

再來看看西方國家。加拿大和美國是全球婚姻平權的代表。在這兩個國家的許多場景中,我們都會看到個人資料表上的性別一欄有以下4個選項:

“男”“女”“不願透露”“其他性別/尚未確認”

而且!無論是印度還是北美,上述提及的“性別”,政府設計的表格上都標註的是心理性別gender,而非生理性別sex。

你又要問了:“什麼叫不願透露?居然還有什麼其他性別?到底有多少種性別啊?”

心理學告訴你:這不是性別有多少種分類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漸漸培養起這樣一種認知:

性別是一個維度,不是兩個三個或多個互不相容的分類。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已經把心理性別看作一種介於男女兩極之間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只是處在天平兩端之間的某個點上而已。

為什麼會有這種科學理論?道理很簡單,但偏偏很難被普羅大眾接受:

把所有人都塞進“男”和“女”這兩個類別裡,硬逼著每個生命個體都必須做出這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選擇,是對人性的一種不尊重、不理解。

“區分成男女兩類是有道理的啊!不然公共廁所要怎麼設計啊?”

在北美,除了上面提到的“其他類”性別這種個人資料設計,還有“均一性別衛生間(unisex washroom)”。

同性戀不噁心,噁心的是你:你所謂的恐同,不就是怕它“傳染”嗎

廁所全部採用單人隔間的設計,無論你在自己或他人眼中是什麼性別,都可以自由使用。

如此一來,每個人的性別自主和個人隱私都得到了應有的保護。

這大概是對地球上每個人想要活出真我的人,最好的尊重。


少數≠不正常,同樣值得美好的人生。

或許,他們也曾想過,能不能不做同性?如果可以,大概沒人會選擇和別人不一樣,走一條比別人更艱辛的路。

愛情是種自然而然發生的情感,就像有人喜歡紅色,你喜歡藍色,僅此而已。


今日話題:同樣話又說回來,你就那麼確定你是異性戀嗎?如果不是,你會選擇“出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